第一篇: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题计划书
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 姓名:罗群岚学号:
院系:政治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 题 计 划 书20070510107
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题计划书
罗群岚20070510107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题目: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应对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要求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和许多青年出现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问题,绝大多数都因在他们未成年阶段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解决。应对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的、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应对可理解为:个体在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计划将于于2011年6月选择重庆市内1500名中学生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而以此为依据找出正确的、适合于中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方法。并从整体上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中学生应对教育提供指导,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生理、心理和独立意识等各种矛盾,教师要了解他们心灵成长的需要,因势利导做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断地欣赏、尊重和倾听他们,引导、鼓励他们做生活的强者和学习的佼佼者。针对近年来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和培养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对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些省、市逐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对中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
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004年,著名心理学家周毅、石谦、江华合著《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案例分析》,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和规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心理异常行为和过程、中学生不良行为、中学生性心理与性冲动疑难问题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并对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对于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作者就银川市第九中学女中学生神雪自杀一事,指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当前各地出现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看到的。神雪的死,不仅给她父母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提醒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非抓不可的地步。
2007年,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心理检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四种:
(1)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地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2)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沟通。
(4)学校教育与社会氛围之间的不和谐带来的影响。学校是一片净土,学生一出校门看到的不是性感的明星广告,就是花花绿绿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场所。还有电影、电视、书刊中的色情、暴力随处可见,以及只为赚钱不顾道德的私人“黑网吧”等都对缺乏抵制力的学生造成极大的不良诱惑,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的主观原因来自于身心变化的影响。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希望在成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独立做主,但是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情感不易控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苦闷、沮丧,心理上承受不了,易失去平衡。如果无法发泄,或者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要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其次学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倾诉的场所,让学校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让社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使他们自觉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设计
1、核心概念界定。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研究目标
(1)通过对部分中学生的抽样调查,总结出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新出现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现象,以及各种心理问题。
(2)从当前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寻找出应对策略,并提出更加有效的、更加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3、研究内容
(1)重庆市中学生心理现状研究
(2)针对适合于重庆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4、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课题中,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发、随机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方法。
附录: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你好!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我们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我们特制定了如下调查问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填写,您的信息将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妥善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不会给您带来任何影响,希望您给予配合,谢谢您的参与!
年级:年龄 :性别:
1、进入青春期以后,对你的身体变化有何感想?()
A、我很满意,这意味着我长大了B、害怕,常常感觉和别人不一样C、无所谓
2、你觉得班上的同学喜欢你吗?()
A、非常喜欢B、一般C、不喜欢D、不知道
3、你和班上的同学能够友好相处吗?()
A、能,我非常喜欢交朋友B、有时能C、不能
4、和班上的同学相处,你觉得自己有自信吗?()
A、非常自信B、自信C、有时不太自信D、不自信E、常常感到自卑
5、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A、无B、偶尔C、时有D、经常E、总是
6、你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A、毕恭毕敬B、和谐融洽C、平等D、一般般E、很紧张
7、上中学后,你感觉到有压力吗?()
A、非常大B、较大C、一般D、不确定E、没有
8、如感受到较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A、作业压力B、考试压力C、升学压力D、课外学习压力E、家长压力F、老师压力
9、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A、是我学习的动力B、没什么感觉
C、较为负面的影响D、完全是负面影响,使我无心学习
10、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原因是()
A、自己努力不够B、学习环境不够好C、老师讲课不好
D、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E、其他
11、考试前后,你会感到紧张吗?()
A、经常紧张B、考试前C、考试中D、考试后F、从来不紧张
12、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你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从来不
13、当你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你会()
A、憋在心里B、向同学诉说C、告诉老师
D、告诉父母E、自己写日记发泄
14、你觉得男女同学交往是件很正常的事吗?()
A、是的B、不是的15、与新朋友在一起时,()
A、主动邀请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16、你有信心改变自己的缺点()
A、无B、一点点C、很有信心
17、除了学习,你的课余活动多吗?()
A、很多B、多C、有一些D、很少E、几乎没有
18、你是个有主见的人吗?()
A、是的,我非常有自己的想法B、一般C、不是
19、你认为,影响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A、人际关系B、学习成绩C、家庭困扰D、学校生活
20、受了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
A、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失去了信心B、勇敢接受挫折,吸取教训
21、你觉得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吗?()
A、非常有必要B、没必要,我自己可以锻炼心理素质C、无所谓
参考文献:
[1]杨小薇主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147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9
[4]周小葵.中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心理,2010,(08)
[5]刘华东.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成功的关键[J].山西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6]艾忠、高心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心理门诊,2010,(06)
[7]张桂芳.让心灵之窗永远明亮—浅谈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J],探索,2010,(08)
[8]朱丽华.浅议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2010,(04)
[9]杨春雨等.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9)
[10]龙淑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甘肃科技,2009,(11)
第二篇:《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教案
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
在进行文献综述过程中,以下的事情依次说清楚基本就可以了: 一是概念的基本含义。
做研究你得首先告诉读者让你寝食难安的是什么东西啊,不仅是日常生活概念,学术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得说清。所以综述的第一步往往是论文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你的研究主要与“学习动机”相关,你就得告诉人家什么是“学习动机”。有的人去查资料,有的人翻词典,看看谁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现在概念又有哪些变化,当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基本共识是什么,等等。二是相关概念的辨析。介绍完自己要研究的概念,然后就要说这一概念与其它相近或者联系比较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了,以便使得当前的概念界定更为清晰。比如说,研究学习动机,似乎应该表明它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概念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好让人家明白你所要研究的学习动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三是概念的主要类型或表现。
主要概念研究清楚了,那么之后就要细化一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类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表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研究学习动机,这里就要介绍学习动机按照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亚类型。如根据来源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并分别阐述之。或者也包括概念的典型特征和表现,比如,一个学习动机强的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也需要在这里阐述一下。四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部分有可能放在相关理论之后,但放在这里也无妨,因为方法毕竟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块东西,甚至有的内容,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或者仅此一种,不用介绍也是有可能的。这里主要说明,当前的研究者们都用哪些手段来研究我所关注的这个问题的。
五是概念的相关因素。
每一个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同样,一个概念也不能离开其它概念而存在。总会有些概念与之有着密切或者不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概念而言,谁影响着它,它又影响着谁,这些问题都要说得清楚。如对于学习动机,你就要介绍什么因素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同时还要说明学习动机的强弱又会引起个体的哪些变化,等等。当然,对于心理和教育的一些概念而言,也有一定的套路,概念的影响因素往往是人、情境、任务;而概念的直接后果往往是个体的观念、情感、人格和人际因素。
六是相关的理论评析。
既然和概念相关的因素有这么多,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这么多年闲着也是闲着,肯定提出了一些有道理或者没道理的理论,将这些理论整理总结一下,一一表述出来,你的功德就即将圆满了。七是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议。最后一点很重要,也相对难写一点,这时候就要发挥你的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了。在前人的诸多研究中,都形成了哪些共识?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一致意见?在哪些问题上还有着不同看法?关于本问题的研究还有哪些需要拓展的地方?这些问题你一定要逐一回答,回答之后,你才可以展开自己的真正的研究。如果不能回答,那么,对不起,你的研究理由不够充分,你需要再仔细想一想,然后才能展开你的研究之旅。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
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二、课题研究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研究,对设计有不同要求,但从现有的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假设
1.假设的内涵
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
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 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2.假设的类型 按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
(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
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
按假设的性质分:
(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
(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
(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
(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3.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
(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4.假设的重要作用
(1)假设能集中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2)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3)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创造性。5.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1)科学性。(2)预测性。(3)新颖性。(4)可验证性。(5)简明性。
6.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 1.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个案研究。
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目的和作用 优越性: 局限性: 抽样研究
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
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抽样的目的和作用: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 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
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抽样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
(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2)保证样本代表性。
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 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
抽样的一般程序:
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
(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
(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常用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①采用抽签的方式。②使用《随机目录表》。
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
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 ②确定间隔距离;
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
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
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 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
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
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本。
多阶段随机取样。也叫多级抽样法,是将总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级,依次在各级中进行抽样,每一级的抽样都用随机的方式。
有意抽样。也叫按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研究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有目的抽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样本必须拥有最大的信息量;
②不追求样本容量大,而应以能提供信息为基本原则; ③事先确定一些抽样标准;
④研究者清楚课题研究目的,以引导出清楚的抽样标准。双重抽样。是指进行两次抽样,以抽取两个样本进行比较。
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的大小之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明确研究变量
科学研究必须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1.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
常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状态或特征。例如:江西师范大学
变量(variable)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
如:教学
2.变量的种类 按形式划分
(1)连续变量。凡是在本质上能以连续数值表示其特性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2)类别变量。凡不能以连续数值表示,而需以类别表示其特征的变量称为类别变量,即不连续变量。
按来源划分
(1)主动变量。凡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安排或操纵的变量称为主动变量。(2)属性变量。代表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是研究者无法主动操纵、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其特征,称为属性变量。
按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刺激变量,即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映变量,指因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4)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又称减缓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具有自变量的作用,也叫“次自变量”。
A、B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A教学方法对智力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显著;B教学方法对智力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5)中间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又称中介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3.界定研究变量
(1)确定主要变量。所谓主要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通常在研究的题目中显示。
选择自变量。明确因变量。
例如:用智力测验分数反映智力发展水平,用科学测验成绩表明学业成就。(2)确定相关变量。相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的变量,通常有两种:
背景变量。调节变量。
(3)确定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变量。
(4)确定变量名称。务必使变量名称简洁、易懂,名副其实。4.定义研究变量
给变量下定义,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词。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般说来,是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又称概念性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如: “智力”界定为“思维的敏锐”或“抽象思考的能力”;“兴趣”界定为“人对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特殊认识倾向”;“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原因”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界定为“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合作”界定为“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等。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
第一,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
第二,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变量的性质下操作性定义。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第五,操作性定义必须兼顾排他性和普遍性。
(四)确定研究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变量之后,就要考虑并确定研究方法,以收集完整、可靠的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那种方法,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人们通常是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关系。
(五)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形成研究方案,是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过程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和表述。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
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初步归纳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1)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2)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4)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5)有利于协作研究。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名称。明确表述研究问题。揭示研究对象。用语规范、科学。
(2)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
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提出)。阐述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国内外作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达到什么水平
(3)阐述研究目标、内容。明确研究目标。阐述研究内容。
(4)选择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
(5)明确研究程序、步骤。研究持续的时间、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达到的要求
(6)阐明成果表现形式。(7)课题研究资源的配置 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8)参考书目及有关附录。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保证研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经济的。
合理,指针对一定的假设或研究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能够满足检验、论证和解释研究内容所需要的功能和潜在条件;
可靠,指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式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重复的,即使换了他人来做同样的工作也能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经济,指对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的整体考虑和精打细算,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2)保证研究是有效的、客观的和明确的。有效,首先指研究所使用的变量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相关关系。
客观,指研究的程序和控制必须要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能以真实关系发生变化,不能是虚构的、或随心所欲的,收集的数据是反映真实关系的、准确的。
明确,保证研究是明确的,指设计要使得研究所反映的关系能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结果以明白无误的、有说服力的、可靠的数据或材料表述出来。
第一、认真细致。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讨论修改,教育科研计划才能制定出来。
第二、明确具体。教育科研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但不应该有套话、废话,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修饰词。
第三、科学性。研究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又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第三篇: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白志兴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必须要借助、采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人们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因此,选择、掌握、运用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运用好课题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作用、类型、实施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慎重、恰当地选择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再次,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课题研究取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主要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观察研究法 • 调查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实验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研中的观察研究法是指在不加控制、不加指挥,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及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的一种观察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作用:
1.观察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2.观察是获取教育课题研究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三)观察研究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是自觉的,是能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客观性
科学的观察能使观察所得的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其次,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搀杂个人的偏见;再次,对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因此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3.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从而能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研究法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度、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它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的事实。
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主要是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此外,观察仪器的还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3.观察者的局限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到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五)观察方法的分类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类)
直接观察法
是凭借研究者的耳、眼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电影等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2.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的观察。它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隐蔽参与观察。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比如专业教育科研人员常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出现而发生“虚假”行为。
非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它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这时,研究者往往通过隐蔽录音、录像,采用单向透光玻璃、纱幕或潜视系统等工具进行观察。目前,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参与观察法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科研机构中使用。
3.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根据观察途径分类)
抽样观察法
一般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面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师或学生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是研究者就某一阶段时间进行观察的方法。
追踪观察法
是一种长期地系统地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六)观察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
2.制定观察工作计划
(1)观察目的;(2)观察重点和范围;(3)观察要获得材料的要目;(4)观察过程;(5)观察的注意事项;(6)观察的记录表格;(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包括做好观察借助的仪器的检查、安装和使用安排以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等。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好观察的途径、位置,安排妥观察的时间、次数,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密度,还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大家都知道自己观察时的职责。
4.进行实地观察
⑴.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建立与观察对象的良好关系,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⑵.抓住瞬息变化的材料,敏锐地分析各种现象间的联系,抓住观察中一些偶发的特殊反应;
⑶.观察者应是观察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力争运用直接的参与观察法,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
5.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要求有三点:1.要准确
2.要全面
3.要有序
6.整理和分析观察材料
(七)运用观察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2、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1)观察应在自然状态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
(2)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3)要防止观察者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4)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
3、要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二、调查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的概念
研究者以当前的事实为对象,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有关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方法,收集资料,最后经过综合、分类并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来概括总体特征、形成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资料。
3.可以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应用范围广。
4.简便易行,效率高。(三)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策略、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措施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2.通过调查,掌握与教育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获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3.通过调查,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新的教育研究课题、新的见解创造条件。四)调查研究法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划分,调查法有多种类型:
1.按调查的范围划分
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按调查的目的划分
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为了解事物的全貌或发生的过程,它回答事物“是什么”)、(解释性调查: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它主要关心事物的“为什么”)、(预测性调查: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它回答事物“将会怎样”)
3.按调查的手段划分
可分为访谈调查、开会调查、问卷调查和填表调查。
4.按调查的内容性质划分
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事实调查: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情况)(征询调查: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方法
1.调查访问法
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这种方法对研究教师、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情况、行为表现、学习和工作的现状、过程和原因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个案调查中,或者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会用文字表达的,谈话法就更有它的优势了。访问前应做的必要准备:
⑴
拟订谈话提纲
就是拟出访谈的计划:谈话目的、谈话步骤、问题设计、谈话对象的名单、谈话记录的简明表格、谈话的大致时间等第。
⑵
编排谈话的顺序
在谈话过程中,如能事先编排好谈话的顺序,就可使谈话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
⑶
注意谈话的技巧
这是指调查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为克服交谈障碍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2.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直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获得的材料具体、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开好调查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会者应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熟悉情况的人员。
⑵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要适当。
⑶要做好开会的准备(提纲、时间、地点)。
⑷讲清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⑸要做好会议记录。
3.发问卷法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
问卷的结构通常由问卷说明、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⑴
“问卷说明” 也称引言,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择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⑵
“注释” 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 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的符号的规定;
② 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 对调查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 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或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⑶ “问卷本文” 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情况、问卷题等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
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进入状态。
②对象的自然情况
是指诸如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
③问卷题
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是调查成效的关键。.填调查表法
填调查表跟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两者区别在于:填调查表注重于事实及数据材料的搜集,而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填调查表有如下基本特点:
⑴调查范围广。
⑵侧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⑶调查具有可靠性。
⑷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六)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⑶具有明确、恰当的研究内容。
⑷具有能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方式和手段;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客观性。
⑵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不同层次和环境广泛地收集材料
⑶调查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
⑷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整理调查资料
主要分四步进行:⑴检查;⑵汇总
⑶摘要
⑷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读者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调查报告可分为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报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七)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调查对象。
2.调查中要适当控制调查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调查时机)。
3.要尽可能的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态度、来源、观察记录的准确全面、反映实际)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一)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可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经验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指理论性的总结。它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但不满足于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描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教育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指的就是理论性的经验总结。
(二)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2.有利于保存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实践中已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的事物或文献资料
2.经验总结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变化,求得某种预期效果,进而探求因果关系
3.经验总结研究法主要是在实践或调查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
(四)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类型
1.实验性经验总结
这类总结以具体实践和事实为基础,总结的是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性经验总结
一般性经验总结以实践性经验总结为基础,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某种教育现象的操作程序、原则规律、看法或观点,因而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
3.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指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践上的新特点,研究经验本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
(五)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总结的对象可以是某位教师、某个学科、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的经验。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先进的教育经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2)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3)有很好的代表性;(4)有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制定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就是总结过程的构思,它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的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安排;总结方法的选择;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经验的验证和经费的预算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收集和整理事实
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资料。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支撑点”,缺少了事实,总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分析和概括事实
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现实规律的依据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5.组织论证,撰写文章
经验总结不能只反映先进事迹和效果,也不能只说明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何种成绩,它主要应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因而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最好能有组织论证这一环节。论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该经验的先进性、可行性、新颖性以及其理论价值。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构思,写成文章。
六)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都在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平时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哪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一项改革的尝试、一点心得体会我们都不应放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总结便是很好的一份经验总结,其中必有教师对教育的真实感受。
2.要不断地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是: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现状、教育事实和典型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再次,考察评价,初步评定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能证实试验成立的事实材料。
3.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收集材料时,既要收集能说明经验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典型人、事和活动过程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映全貌的数量材料,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经验总结可信度。
四、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
是一种通过接触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分析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作用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教育实验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教育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证。
3.教育实验研究还可以探索前人所未认识到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创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三)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必须要有科学的假设
2.教育实验要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教育实验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4.教育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四)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加上分类根据不同,教育实验可有多种分法,这就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多类型性。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是指前人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的性质。
验证性实验
是指对前人已经进行的实验,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也指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轮实验。
2.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准实验
被人称为半实验,它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3.根据实验的范围大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项实验
是指对教育教学系列中某一方面、某一课题或某一变量而进行的实验。
综合实验
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多个因素开展几项相关课题研究 的实验。
整体实验
则是运用整体思想对教育系统内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
4.根据实验因素(实验因子)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一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双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实验。
5.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或情境,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前者
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后者
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五)实验研究法的应用范围
1.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2.学生发展状态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论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的实验研究
(六)实验研究法的层次水平
1.第一层次:搜集资料水平(确认——发生了什么)
2.第二层次:研究内在效度水平(探索——为什么会发生)
3.第三层次:迁移推广水平(验证推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
(七)实验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2.做出理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提出科学的实验假设
2.必须有效控制实验条件
3.必须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
4.必须将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把“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方案实际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地概括”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修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问题解决。
2.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重点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3.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时间的研究,可以是班级集体内或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学区、一个城镇(乡)、一个县(市、区)、一个市(地)、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行动研究可分为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三种类型。
1.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
是某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很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类型。
2.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
是指学校内若干教师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改革探索。此类行动研究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克服个体研究的薄弱环节。
3.群体研究
群体研究
是由某一地区或学校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研究队伍,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开展的专题或综合性的合作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组织管理官方性、研究人员多样性、研究内容丰富性、研究方法综合性等特点。
(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的,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措施要在实践中检验,以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合作性原则
行动研究主要类型是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它提倡广大中小学老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调整性原则
行动研究相当灵活,它不仅强调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允许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修改、调整,使研究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实际。
4.持续性原则
行动研究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汇集材料,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质,在“行动”中随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整个研究在持续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渐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图,而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行动
行动是一种可变的能动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判断,进行调整,以实现三方面的改进:认识的改进、实践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3.观察
观察
是搜集研究材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了解行动的可行程度,发现存在问题的活动,它有利于行动研究计划的修正和调整。
4.反思
反思
就是就行动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式行动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式行动的中介。
(六)开展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应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无私献身精神,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使研究出成果;
2.研究者要处理好开展行动研究与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搞好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两不误;
3.研究者既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教育现状,使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所创新;
4.研究者要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六、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只有对检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法,是教育课题研究 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1.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
2.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3.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资料与发现 的教育现象的比较,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1.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
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2.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
3.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 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本质属性进 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自学法与讲解法)
定量比较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量的比较,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辍学问题、留级调查——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四)比较研究法的特征
1.同质性
事物或对象要进行比较的前提无疑是两者 之间要具备相同的性质。
2.广泛性
由于人们评价教育的目的、内容不同,决定 了比较方法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历史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格言“温故而知 新”。比较研究法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凭借历史这面“镜 子”来指导今天或明天的行动。
(五)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就是要明确要比较什么。
2.提出比较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以解决怎样比较的问题
3.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 分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 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4.做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 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指的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规定性和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某种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2.必须注意资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可靠、能反映普遍情况、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
4.必须注意比较事物的本质(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认识教育现象的表面,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
七、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研究。
2.有利于对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它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否则,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
一、量小,这就有利于研究者在时空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既研究个案的现在,又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研究个案的未来;既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又进行动态的考察、追踪。这样,研究内容越深入越全面,针对性就越强。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辅助,这就决定了个案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1.追踪法
追踪法
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
是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由因导果,追踪法则由果导因:先见结果,然后就已经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
3.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
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
第四篇: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班级:燕山工商1501
姓名:陶祥
学号:201590060021
指导教师:岳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学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地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使我们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引进、介绍、消化西方会计理论的同时,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着重总结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方法,并对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总结了现状与改革措施.关键词:会计理论 领域研究 历史沿革 本质再认 实践应用 局限发展 改革
一、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会计本质上是会计本身所固有能决定会计性质和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而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当经济管理活动与行动理由结合,使会计理论体系增加了实务能力。
(一)会计理论定义的碰撞
会计理论:关于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的系列。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解释: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2)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未来现金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搜集到的现象。
(二)会计理论的内容
1.关于会计准则。这是财务会计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关于财务报告。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其目标。因此,有关财务报告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3.会计研究方法和学术流派。对方法论的研究也是会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4.其他一些专门问题。研究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涉及的方面比较复杂。比如物价变动、商誉、人力资源等。
(三)会计理论体系的层次
1.会计环境理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2.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 3.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
4.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
(四)会计理论的分类
1.按学科分类(1)财务会计理论;(2)管理会计理论;(3)审计理论;争议(4)新兴会计理论。
2.按研究方法分类(1)规范会计理论
指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概念,从内在逻辑上概括、推理,指明会计“应该是什么”,从而使会计实务规范化的会计理论。
(2)经验(实证)会计理论
指以实务或结果为标准,验证与衡量会计命题、观点的正确性,指明“会计是什么”,从而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3)行为会计理论
a.西方行为会计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是如何影响会计资料和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又是如何影响决策和人类行为以及预测人们行为的方法和改变人们行为的策略的会计理论。b.中国的会计行为理论研究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规律的理论。
c.徐氏行为会计理论是以对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价值”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
3.结构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行为性理论 结构性理论:试图说明现存会计实务,并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如何通过会计报告来反应既定情况产生的具体会计事项。解释性理论:不是描述会计实务方法程序的外表形式和结构,而是借助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
行为性理论: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信息应如何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二、会计工作中的方法研究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中,会计人员在资料收集、论证分析、形成结论以及对结论的检验等步骤所运用的方法的总称。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统一认识。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相联系,因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会计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有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3.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的内容。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发展和演进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评价尺度。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层次
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一般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3.具体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流派。
规范研究又分为:归纳学派和演绎学派,纯粹的归纳称为描述性方法,纯粹的演绎称为规范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或者与会计有关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一以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为对象;二是会计信息与人们行为之间的交互复杂的影响。
(三)相关研究方法
1.《西方现代理论》陈今池(1)描述性方法(2)规范性方法(3)决策法(4)社会经济福利法
2.《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葛家澍 林志军
(1)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
(2)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
三、我国会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会计理论也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昨天的成就。--利特尔顿
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2.近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四、管理理论对会计的支持
郭道扬教授从会计史学研究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会计宏观控制思想。他认为,现代会计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实现对经济信息优化计量及有效利用,以期实现控制目标的关键管理工作。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控制:“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
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
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控制:“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五、会计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一)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
(二)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将政府会计纳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范畴
(四)培养专门的政府会计人才
六、会计学实证研究与规模研究的理论
对于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的学者均主张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结合起来。笔者比较同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盖地的研究范式。盖地指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相互依存的,会计理论离不开规范研究,而规范研究离不开实证研究,从会计实践到会计理论的科学路径应该是:实践-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对从实践中获得的客观性事实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的实用性;对实证研究产生的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从而保证了实证研究理论的逻辑完整性,进而获得的会计理论则能够很好地应用到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同时在逻辑上又是完备的。这样的会计研究范式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会计理论的要求,也有益于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课题研究计划书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考复习策略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书
江西省龙南县临塘学校
2016年3月16日
—1—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考复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该课题研究是为初中数学教学设置一个知识上限,研究对象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中考数学总复习效率,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应注重“知”、“能”并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展现知识的内涵,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迁移.这样既能高效地进行中考复习,又能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好衔接铺垫.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能有效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识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展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内化中的再建构。
九年级毕业生是经过一轮选拔之后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对较好,刚进入高一,都是充满自信,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经过集合、函数的讲解之后,已经发现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的“学困期”,他们感觉高中数学抽象、枯燥、乏味、数学符号语言较多,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滑坡,有的学生数学成绩的波动较大,渐渐地出现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也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可是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数 —2—
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基础缺乏了解,以至于初高中教学部分内容出现脱节,初高中教学在学生的学法上、教材的使用上、教师的教法上还存在很多不同,造成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中考复习衔接的准备,是每一个初中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中考复习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以后整个高中教学。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九年级毕业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2.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子课题分解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初、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 2.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
3.改变九年级数学教师的中考复习策略,教师应结合初中知识体会新教材的教学功能,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另外还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
子课题分解和研究方法:
1.初、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 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3—
2.调查分析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哪些困境; 研究方法:一般调查法
3.调查分析九年级毕业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哪些困境; 研究方法:一般调查法
4.现行中、高考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探讨; 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5.把握中考复习内容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 研究方法:现状观察法,实验法和追踪研究法 6.做好中考数学复习、高一数学教学衔接的基本原则;
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追踪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7.构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体系。
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追踪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8.构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评价机制。
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追踪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四、进度与实施步骤
对本课题的研究,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立项(2016/3—2016/7)负责人:钟房华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与研究(2016/8—2017/4)
1.初、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2016年10月完成)
承担人:钟房华
2.调查分析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哪些困境(2016年11月完成)
承担人:廖志强
3调查分析九年级毕业生在中考复习中面临哪些困境(2017年4月完成)
—4—
承担人:陈锋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2017/4—2018/3)
4.现行中、高考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探讨(2017年5月完成)
承担人: 钟房华
5.把握中考内容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2017年6月完成)承担人:叶超荣 6.把握中考教学方法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2017年10月完成)
承担人:陈锋 7.把握中考复习方法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2017年11月完成)
承担人:赖美芳
8.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课堂教学实例(2018年3月完成)
承担人:钟亚莉
第四阶段:课题实施、结题、提交鉴定验收(2018/4—2018/11)
9.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基本原则(2018年5月完成)承担人:赖美芳
10.构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体系(2018年6月完成)承担人:叶超荣
11.构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评价机制(2018年11月完成)
承担人:钟房华
课题结题(2018/12—2019/3)负责人:钟房华
五、现有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工作基础:
课题主负责人钟房华和课题参与人廖志强、陈锋、叶超荣、赖美芳从教时间均在10年以上,有过硬的理论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
—5—
研究水平较高,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工作责任心强,有魄力、有热情。
课题参与者钟亚莉教师本科学历,年轻有为,思想活跃,进取心强,水平较高,热心教改,进步明显。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探索。
研究条件: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对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学校主要领导历来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正因如此,多年来本校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科教研氛围,尤其近年来我校多个学科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成功,更加促进了浓厚的教研氛围的形成,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为研究经费和时间作了保证。
2.硬件设备条件
学校拥有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和查阅资料的设备齐全,又拥有有一百多种期刊、报纸的阅览室和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这为查阅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和进行有关多媒体教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六、预期研究成果及使用范围
通过本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的研究,预期完成包括有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考复习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和途径等在内的九篇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论文,并以期研究结果能适应指导本校及至全县和其他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地区。
七、经费概算
1.利用专项研究经费购买有关资料,获取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2.支付网络使用费用。3.其他费用。
—6—
江西省龙南县临塘学校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考复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2016年3月15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