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

时间:2019-05-12 02: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

第一篇: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

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就是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88年的奋斗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认真总结辉煌成就,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60年来,中国统一战线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走过了光辉的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专政结合为一体,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正式形成,各民主党派都参加了政府,开始成为参政党。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

(二)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四)国民经济上大台阶,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五)社会事业大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六)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的转变

三、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向

(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总之,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作为一 名共产党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微 薄之力。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唐家璇(1999/12)2000/12/20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五十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作为一名外交工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我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的欺凌掠夺。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1924年初,中国共产党人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以彻底地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之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宣布中华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宣布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否认反革命政府的一切外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意日侵略阵线”。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再一次被迫拿起武器,进行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反对美国侵略和干涉的严正立场,对美国在“调处”国共内战的掩护下扶蒋反共的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明确声明:即将在解放战争烈火中诞生的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愿意同它们实行友好合作,愿意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对外政策的指针,并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大力支持被压迫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和为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不渝地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本着上述基本原则,五十年来,我国外交在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巩固和加强,同各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多边外交日益活跃,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外交的五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五十年。这一光辉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五、九十年代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为实施这一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首先,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我国在实行“一边倒”战略的同时,始终坚持这一方针。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从这一立场出发,即使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也没有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批评和抵制。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生后,刘少奇和邓小平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派访问了苏联,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强调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各国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独立原则和平等原则,并转达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建议。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又公开指出,忽视各国平等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4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为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我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了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败了美国破坏和分裂会议的图谋,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亚非会议以后,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又有一些亚非国家同我国建交。与此同时,我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展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美国把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新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无理行径,为后来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了条件。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杀中国,而且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中国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同美国展开严肃的斗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中国遂决定应朝方要求派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军事和外交两条战线同美国进行面对面的较量,终于迫使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美国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美国的行动不仅是支持法国殖民主义镇压印度支那人民,而且对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的干涉,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和实现越南北半部的完全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团与会,并以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挠,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1950年11月,我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罪行。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我坚决反击,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陷入恐慌,匆忙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企图阻止中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国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和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在我坚决反击下,国民党军队弃守大陈岛,我解放了浙江沿海岛屿。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求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期间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赞赏,并对美国形成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可能性,从而为日后中美大使级会谈开辟了道路。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各种国际力量经历了一个分化与改组的过程,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苏美两国力图保持两极格局,它们既对抗又妥协,既争夺又勾结。为使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美苏加强了对各自盟国的控制,从而加剧了两个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帝国主义阵营也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独立,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美国仍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它不仅保持其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直至挑起边界流血冲突,从北面威胁中国的安全。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国曾希望通过谈判缓和同美国和苏联的紧张关系,并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但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观。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主席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根据上述战略,我国这一时期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毛泽东主席指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斗争,坚决支持古巴、巴拿马、多米尼加等拉美国家的反美爱国斗争。中国大力支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先后同几内亚、加纳、马里、刚果、坦桑尼亚等国签署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加强了彼此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互助合作关系,积极支持安哥拉、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和南非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斗争。

中国奉行睦邻政策,通过友好协商,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阿富汗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签订了边界条约,同巴基斯坦签订了关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地区之间的边界协定。同印尼解决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中国积极支持不结盟运动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领导人的互访日益频繁。从万隆会议后到60年代末,有22个亚非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在此期间,刘少奇等中国领导人不断到亚非地区进行访问,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周恩来总理更是不辞辛劳,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访问,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并再次强调,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应一律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卓越外交活动使我国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发展同西欧、日本的关系。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欧洲共同体的逐步形成,西欧国家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倾向日益发展。特别是法国在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后,拒绝签署美苏共同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突出地反映了西欧不甘受美控制,积极谋求独立自主的趋向。在毛泽东主席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不但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增进了友谊,而且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了商务代表。

重建和发展中日睦邻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日本过去曾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新中国始终把广大日本人民同极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加以严格区分。中国真诚希望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日本某些领导人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鉴于这一情况,中国在坚持反对日本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民间关系。我国采取主动步骤,沟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协助在华日侨回国,不断加强两国各类民间组织间的交往。所有这些,在日本引起良好反响。日本各界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七十年代初两国建交打下了基础。

第三、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五十年代末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妄图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战略,并为此向我国提出诸如共建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等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他还竭力使我国在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上放弃原则,以服从苏联的全球战略,遭到我国断然拒绝。对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的分歧,本应通过讨论加以解决,但苏联领导人却采取高压手段和突然袭击方式,企图迫我屈服。这一图谋失败后,苏联继而采取一系列恶化两国关系的严重步骤。1960年7月苏联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的全部1390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政府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三百多个专家合同,废除二百多项科技合作项目,继而在我国新疆一些地区挑起边境纠纷。我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对苏联的霸道行径进行了必要的斗争。但为尽可能维护中苏友谊,我国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期望苏联悬崖勒马,改弦易辙。但苏联领导人依然故我,在霸权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武装挑衅,甚至入侵我珍宝岛等地,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苏还扬言要摧毁中国的核基地,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的边缘。面对苏联的军事挑衅,我国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击退了苏联的多次武装入侵。1969年9月,应苏方要求,周恩来总理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举行了会晤,双方达成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进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谅解。

第四、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朝鲜和印度支那停战后,中国为缓和中美关系,努力争取同美国坐下来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但美国根本没有诚意,会谈旷日持久,还数度陷入僵局和中断。与此同时,美国恣意策动台湾当局反攻大陆,并派美舰为其护航,扬言“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的登陆”。为粉粹台湾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串犯大陆的图谋,配合当时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马祖。慑于中国的坚定态度和美国在中国沿海岛屿海域为蒋军护航存在的风险,加之大批军舰滞留台湾海峡对美国全球战略不利,美国政府遂转而力劝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实现“划峡而治”,使台湾和大陆永远分离。美国的这一建议未被接受。我也及时识破了美国险恶用心。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以国防部长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揭露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并先后采取暂停炮击和逢双日不炮击等作法。正如毛主席所说,“金门炮战,意在击美”,围绕炮打金门、马祖而进行的这场斗争,有力地挫败了美国的阴谋。

1955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插手印支事务,破坏协议的执行。美国从出钱、出枪、出顾问,让越南人打越南人,一直发展到出动几十万军队,对越南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美国还策动老挝内战,对柬埔寨进行颠覆和侵略。印支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国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用实际行动证明,“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同样,在谈判桌上,我原则坚定,策略灵活,有力地捍卫了印支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克服了来自美国的种种阻挠,同与会国共同努力,于1962年7月达成老挝和平、中立的协议。我国全力支持以西哈努克为首的民族团结政府抵抗美国对柬埔寨的武装侵略,直至柬埔寨人民武装力量解放全国。

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这一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1974年2月,他在会见一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

在毛主席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从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直到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经过直接会谈,于1972年2月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取得突破。1973年1月,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1979年1月两国正式建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美,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第二、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七十年代,苏联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中苏举行了边界谈判,但毫无进展。考虑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名存实亡,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再延长该条约,中苏两国正式结束同盟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主动建议举行中苏国家关系谈判。由于苏方拒不解决两国间的实际问题,第一轮谈判无果而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坚决反对苏联的入侵,并采取实际步骤支持阿富汗人民反抗斗争,有力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势头。

第三、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1971年10月,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彻底失败。此后,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这一时期,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只有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一心一意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他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国逐步调整对美、对苏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高举团结反霸的旗帜,坚决站在和平一边,“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霸权和战争,我们就反对”。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发展了同美国、日本、西欧的正常关系,改善了对苏关系,全面发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大为加强。

(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在此期间,我国为打开中苏长期对抗和僵持的局面而采取行动。邓小平同志还以消除“三大障碍”为条件提出与苏联谈判。中苏两国经济、科技、贸易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人员往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89年5,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同邓小平同志举行了最高级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与此同时,我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处理我国与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域争端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缓解了我国同有关国家的关系。我国提出“和平相待、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全面解决”的原则,与印度耐心谈判,维持了边界的和平与安宁。我国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我国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有力地促进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四)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妥善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中国同英国和葡萄牙经外交谈判,分别同上述两国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从而为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我们彻底结束了历史造成的封闭状态,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科技交流。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亿美元。在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我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取得良好成效。

五、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的两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借口“人权”等问题,以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很不安宁。

面对新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创造性地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一)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政治上,我国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经济上,我国除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扩大同他们的经济技术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同印度尼西亚复交,同新加坡、文莱和韩国建交,同越南、蒙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与老挝签署了边界条约,与越南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度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我国同周边国家高层往来频繁。绝大多数亚洲国家领导人都访问过中国,我国领导人也都访问过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各国。这些互访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继1996年7月我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后,双方又于1997年2月成立中国-东盟联合委员会,确立包括五个平行机制的总体对话框架。1997年12月,***主席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双方确定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关系继续发展。1996年,***主席访问南亚三国,经协商确定,中国-印度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中国-巴基斯坦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尼泊尔建立世代友好睦邻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参加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的对话与合作,为促进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东盟及其他有关国家一起,为寻求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作出了不懈努力。1991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8国与柬四方在巴黎签署了《柬埔寨冲突全面政治解决协定》。我国积极支持并推动东亚合作。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向受打击最大的国家提供了援助,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受到这一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普遍赞扬。中国积极发展同朝鲜北南双方的友好关系,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参加旨在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的中、美、朝、韩四方会谈,为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独特的建设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和东中欧国家的关系。对中东问题,我国采取公正和均衡的政策,赢得了普遍赞赏。我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全面发展同本地区各类国家的关系的立场日益为各国所理解。我国先后同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同该地区国家高层来往频繁。1999年4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本地区存在的争端和问题,我国采取积极、稳妥、推动和平解决的方针。我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收复失地、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向被占领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提供物资援助。另一方面,也根据中东形势的变化,对阿以争端采取了均衡立场,推动政治解决,主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承认相互的生存权。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对海湾问题,我国明确反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拉克撤军。在安理会通过包含授权对伊动武内容的决议时,我持明确保留态度,投了弃权票。海湾战争爆发后,我呼吁有关各方克制,防止战争蔓延和升级。海湾战争后,在对伊拉克制裁问题上,我一方面强调安理会有关决议应得到切实实施,同时也主张随着决议的实施,应逐步取消对伊制裁。对海湾战后安排问题,我主张海湾事务由该地区国家自己解决。1998年初,美国与伊拉克就武器该查问题发生危机,我国表示联合国有关决议应得到执行,希望伊政府同安理会合作,履行义务,主张在核查中,伊的尊严和主权及正当的安全关切也应得到尊重。我国明确反对利用武器核查问题对伊动武。十年来,我国同西亚北非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扩大。199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92亿美元。我国在这一地区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较快。近年,我国同该地区的石油和石化项目合作也有发展。

我国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1996年5月,***主席访问非洲6国,提出了我国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的五项原则建议:真诚友好,彼此成为可以依赖的“全天候朋友”;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加强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面向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江主席的建议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对跨世纪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加强磋商与合作。中国坚决支持非洲国家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反对外来干涉,通过和平协商解决非洲问题。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密切合作,相互支持。1998年1月1日,中国与南非正式建交。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重返联合国的阴谋。我国同非洲国家经贸合作发展迅速,1997年,贸易总额达56·7亿美元。此外,我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援助,援建项目超过600个。

我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拉美同我建交国家增到19个。一些同我国尚未建交的国家也开始考虑同我国发展关系。我国同本地区国家高层往来频繁。我国主要领导人先后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地区多边组织及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政治磋商和对话加强。1990年以来,中国同拉美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政治磋商机构-里约集团保持着外长级对话关系。1994年,我国成为拉美一体化协会观察员国。1997年5月,加勒比开发银行正式接纳我国为该行成员国。同年10月,南美一体化重要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代表团访华,同我国进行了首次对话。中国和拉美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拉美多数国家支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拉经贸合作蓬勃发展。1997年贸易总额达83·75亿美元。此外,我国同拉美国家在经济技术领域、投资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取得可喜进展。

十年来,我国同中、东欧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尊重该地区各国人民的选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新型国家关系,我国同这些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我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表示关注,并坚定地认为,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的内政,应该在尊重南斯拉夫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科索沃地区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谈判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国反对凭借军事优势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空袭。强烈要求北约立即停止轰炸,使科索沃问题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强调任何政治解决方案应充分听取南联盟的意见。我国为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得到不断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政府本着尊重前苏联人民的选择的原则,宣布承认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各国政府,并先后同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到目前为止,***主席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已举行七次最高级会晤。继1994年双方签署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之后,1996年4月,双方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双方确认,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础。两国致力于营造和平友好边界,历史遗留下来的绝大多数边界问题已得到解决。双方对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广泛的共识。两国元首、总理和外长之间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已经建立。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致力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先后于1996年和1997年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中国和哈萨克期坦已成功地解决的两国间的边界问题。

(三)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和国际上发生政治**,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各种方式对我国施加压力,并对我国实施联合“制裁”,使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本来比较平稳的关系出现波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不信邪、不怕压,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同时又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谋求同西方国家改善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中美关系。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后,美国带头对华实施“制裁”,严重损害两国关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决定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在政治上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先后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允许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以所谓“私人身份”访问美国,这是台湾当局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有预谋的活动,也是美国损害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对此,我国政府作出了强烈反应,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并在台湾海峡附近海域进行了四次军事演习。我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势力,也震动了美国朝野。美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美方重申,继续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主张,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1997年10月,***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两国领导人决定,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将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存在的那种战略关系,其实质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应***主席的邀请,对我国进行了回访。双方同意,共同努力,使中美关系继续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但今年以来美国国会又掀起一股反华逆流,对中美关系形成冲击。为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朱鎔基总理于今年4月应邀访问美国,宣传我政策主张,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头。但令人震惊的是,今年5 月8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空袭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对这一违反国际法、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行径,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严厉的谴责和强烈的抗议。中国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侮。***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并向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了四项严正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这一暴行,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同西欧的关系。1989年以后,西欧发达国家一度追随美国对我国实行“制裁”,致使双边关系严重倒退,政治往来和经贸合作受挫。西欧国家觉察到,制裁对双方都无好处,遂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关系逐步恢复。1991年英国首相、意大利总理先后访华。1992年,李鹏总理访问意大利、瑞士、葡萄牙和西班牙,我国同西欧的关系基本实现正常化。1994年,***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提出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四项原则,即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补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这次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1994年底,欧盟正式取消对华制裁。1995年,欧盟发表对华关系长期政策文件,主张全面加强同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并于1996年提出对华合作新战略,强调对华政策的全面性、长期性和独立性。1996年11月,德国总统访华,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道路。1997年5月,法国总统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7年7月1日,中英实现了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中英关系出现新的开端。进入1998年,欧盟及其成员国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举措。2月,欧盟决定在联合国人权会上不搞针对中国的提案。3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对华政策文件,主张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双边关系的建议。4月初,朱鎔基总理出席亚欧会议期间同欧盟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中欧愿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决定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在此期间,朱鎔基总理还先后对英国、法国进行了正式访问。1998年,欧盟主席桑特、法国总理若斯潘、英国首相布莱尔、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比利时首相德阿纳、芬兰总理利波宁等先后访华。布莱尔访华期间,双方决定建立中英全面伙伴关系。1999年4月,***主席访问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等国。所有这些访问进一步推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近十年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各个领域的接触相当频繁,两国各界的友好交流丰富多彩。199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两国总理互访并共同确认,要在严格遵循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世世代代友好的目的。199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同年11月,***主席访日,双方认真总结了中日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两国关系发展的未来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就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宣言》。这是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又一个指导两国关系的重要文件。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关系也取得长足进展。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冷战结束后,面对西方国家在多边外交领域以种种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行径,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进行了有效的抵制和斗争。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强调应充分听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主张通过广泛讨论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赢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我国坚决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主张和要求,积极参加联合国等组织发起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的活动。我国同77国集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活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国主持正义,力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和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中国全面参与国际裁军领域的活动,积极推动国际裁军进程,为达成《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作出了积极贡献。继1985年,我国单方面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之后,我国又于1997年裁减军队员额50万。我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为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进程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人权领域,我国主张对话,反对对抗,1990年以来,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我国连续八次挫败了西方国家的反华提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五)实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后,双方进行了较好的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但1989年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改变了对华政策,在香港问题上公开与我国对抗。1992年,港督彭定康单方面提出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违反中英已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的所谓“政改方案”,理所当然地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英方还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举行了1995年的香港立法局选举,从而破坏了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议员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过渡到1997年的“直通车”安排。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避免在香港特区成立初期出现法律真空,根据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规定,1996年12月经选举和协商产生的、由400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出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香港临时立法会。

由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其他主要国家越来越重视并采取实际步骤改善对华关系,英方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开始在对华、对港策略上进行调整。1997年5月,英国工党执政后,提出使香港成为中英关系的桥梁而不是障碍的主张,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尽管如此,英方在临立会问题上仍坚持错误立场,拒绝为临立会工作提供方便。我国坚持原则,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与此同时,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进行。1996年起,先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国务院任命了由香港特区推选委员会选举产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双方在香港成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工作卓有成效。今年5月,香港特区成功地举行了第一届立法会选举。香港社会稳定,经济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基本保持稳健运行。广大香港同胞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国际社会也普遍看好香港前景。

中国和葡萄牙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通过,并由***主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8年5月,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99年5月,澳门特区推选委员会选举何厚铧为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并得到国务院的任命。目前,澳门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地进行。我国将于今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两大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树立了范例。

维护我国对台湾的主权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我们同台湾当局推行的所谓“务实外交”和分裂祖国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我国同沙特阿拉伯、韩国、南非等国建交后,台湾当局的所谓“邦交国”进一步减少,影响大为缩小。1993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挫败了有关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

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政策更加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经受了国际风云的严峻考验。展望未来,世界正处在大转折之中。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的调整。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世纪之交,我国外交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应变意识。要从国际形势演变的总体趋势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中华民族走过了60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辟了一条实现民族腾飞振兴、国家兴旺昌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0年来伟大成就的取得决非偶然,成功经验十分宝贵。

一、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最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顾6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了伟大的历史变革。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新中国诞生后,迅即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民主改革和新民主主义建设,不仅迅速恢复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且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伟大斗争中锻炼了新国家、新政府高度的动员组织能力,社会风尚和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走向社会主义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1952年9月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在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提前完成。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这样,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一次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我国今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为国家的富强“创造了社会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加上一些理论上的失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盲目迫求所有制关系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后,国内阶级状况已经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仍然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直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发生“文化大革命”。

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国家就能自然而然地富强起来。强国不仅需要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还需要建立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等具体制度。1978年12月召开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此后中国真正进入了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经济体制等具体制度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因而也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制度层次,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等,都在质的规定性上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二是体制层次,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体制,这是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长期实践检验,其中确有不少严重的弊端,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应该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竞争中超越和战胜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大胆思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这样,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革命这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

从建立新中国到实行改革开放,从五十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提供了可靠保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探索

为了实现强国之梦,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围绕着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实现了从战争到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

会主义这样两次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告诉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为全党在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以后立即转入经济、政治、文化各项建设事业,作了思想动员和工作部署。

为了使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尽快强盛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1953年采取了两个战略性的大举措:第一,制定和宜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宣布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党的八大是标志我国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八大以后的二十年中,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掌握了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等国防科技尖端技术,提高了国际地位并重返联合国。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决策。从这时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领导全党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首次概括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及其十个方面的“主要点”。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极富创造性地把我们找到的这条强国之路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后,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极为可贵的探索。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定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并且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确定,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实践中走上了一条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坚持全面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坚持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新中国60年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正因为有了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才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僵化停滞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才会在理论上武装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胜利,也昭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生机和未来。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前提。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因还是历史的选择。从历史的对比中,人民切身体会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来之不易,从而由衷赞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并憧憬着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和统一,这就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什么时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最快、最顺利、最好的时期。没有统一,便没有团结;没有团结,更谈不上稳定。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靠改革开放,走依法治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人民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和健全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路线,这就使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走上了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路线方针的根本调整,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深入,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更新。历史证明,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靠改革开放,走以法治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强国之路。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由、和平,“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扩张,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离乱、分裂之苦,更目睹了主权丧失和屈辱外交的悲剧。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家主权岿然不动,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60年来,尽管国家的周边环境波澜不断,但外敌始终不敢贸然侵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得以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成功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务实灵活的外交实践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在国际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惧怕战争。新时期,中国不仅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适时调整了国际战略,特别是对世界大战的估计,乘机加速发展,提高国力,而且力争主动,做两手准备,以实际行动落实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强大的国防和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60年的历史昭示人们,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一步证明,“科技强国”必须以“科技强军”为保证。在这60年中,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射,成为在国际上有发言权的核大国,使敌视新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不敢轻举妄动。近30年,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理论的指导下,获得更大成就,使其在对内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对外抵御侵略,保卫国防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当今形势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遇到了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严重阻碍,中国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科技强军”中壮大国防力量,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新中国即将走过6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应当谨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 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再大一些,要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和1999年历经沧桑的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的袭击;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 非典疫情;2008年又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汶川8.0级的大地震,中华儿女都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200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都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前进的方向,使中国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和历史任务,是我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新中国从一个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今日充满活力的,风华正茂的青年;从一棵幼小的树苗,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令人振奋鼓舞。

(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六十年来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长期英勇的奋斗之中,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六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人多物资少。而六十后的今天,中华大地上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这是我们父辈们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新中国成立后 的六十年,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六十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显著提高,国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减贫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为2.5亿,到今天我国的贫困人口数下降为2375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到2006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间我国成就斐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科技、体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国家。

2、我国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六十年来,我国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均得到了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3、我国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切实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4、我国从打破封锁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以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开放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我国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六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船”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围绕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从严治军,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变革,以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6、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六十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使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顺利返回,使炎黄子孙千年奔月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使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更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六十年!特别是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取得了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的成功,都证明了今天我们中国的强大实力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就像一个巨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成功经验。

1、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思想解放的主要经验,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大思想原则和方 法。正是在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指引下,我国才逐步产生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必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2、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得益于市场化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所产生的激励和效率。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和中央、地方机制的理顺,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引入的激励机制,也使得经济效率大大提高,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动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体制、城市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得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步入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轨道,总之,经过新中国六十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断得到完善,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得到提升。

3、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经验也得益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学习、模仿效应。对外开放不仅大量引进了外来投资,直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等问题,更为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的体系,学习全球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会。

4、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还得益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我们既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政府作为改革的发动者,不仅制定改革发展的规划和实施计划,还是社会资源的积极动员者,能有效的避免 单一市场调节所带来的无序竞争等问题。同时,在参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政府还充分重视和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一切先进的国际经验,从而推动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的减少了失误。

5、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还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改革没有引起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从而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6、我国的发展还得益于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保障民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总之,新中国六十年的实践启示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好的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新中国六十年建设之所以成功,还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使党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我们还要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保党的生命和活力,使党得到人民群众充分的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富有革命创造精神,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跨的;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民族。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的国力会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祖国的明天也会更加灿烂,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再创辉煌,中国也一定能够在新世纪继续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新中国六十年光辉历程启示.(写写帮推荐)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结论

——新中国六十年光辉历程启示之一 何振华

再有不到一个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年。

这些日子,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向这不同寻常的60年致敬。媒体的专栏有纪念文章,学者的笔下有总结思考。亿万群众也以自己的感悟,回忆曾以不同年龄和身份参与的这段历史。该怎样认识这60年?

人生总会有几个节点来标识生命的阶段和质量,国家也一样。

1840年,1949年,2009年。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放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或许能更清晰地判断,我们从什么样的位置出发,又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这三个节点,涵盖了五千年中华由“天朝上国”变为“劣等民族”的迷茫和愤慨,凝聚了一个古老国度从“东亚病夫”到“少年中国”的奋进和努力,标注着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和巨变。它们串起了中国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呈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三个世纪,在大悲大喜、晦暗光明中,直观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否在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遵循人民的意志,顺应历史的潮流,解决自己民族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自1840年起,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性任务: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两次“大考”中,被历史和人民推向了时代的潮头。

“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这是孙中山写下的悲怆文字。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国救民路在何方?许多政治力量都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倾力表演,但最终都成为匆匆过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浴血奋战,驱散黑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历史和人民将我们党推上了执政位置。各民主党派当时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 一份贺电,足以代表全国人民的心声:“四万万人挣脱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洗刷一百年帝国主义欺凌的耻辱,这是一件无比痛快的大事„„假如中国人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何时才能终了。”

以1949年为起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这个新纪元不仅把一个贫困交加、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还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从来没有预见到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发展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没有想到中国会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这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感喟。60年执政,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推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短暂的60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把新中国这60年,放在百年中国现代化历程上,放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就会发现“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而所谓政治伦理,最重要的便是始终有决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有能力解决我们民族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也正因如此,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给中国共产党执政打一个高分”,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外国友人的评价。而对亿万中国人民来说,60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9月2日01版。鲜明的特色 独创的优势

——新中国六十年光辉历程启示之二

何振华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模式”的这种影响力固然让人自豪,而它取得的进步更令人欣慰。经济与政治总是相互作用,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相伴随、相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就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60年间,这种进步在人民群众的感受中更为真切。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形式的坚持和完善,到政府决策民主的稳步推进,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实行监督,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在今天的许多领域,投票制度、选举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增多,制度化的渠道不断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

断扩大,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是在这种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得到实现。

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法治成为中国人民的殷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中,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坚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为民深入实施,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 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这充分表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全社会的共同实践中正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德国《新德意报》一篇文章这样说。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作为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民主在各国民众的不同探索实践中变得十分丰富。有多少种民主实践,就有多少种民主形式。无论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主模式,还是西方的民主模式,包括“三权分立”、多党制等等,都只是民主的不同形式。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民主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国家发展阶段相适合。如果不适合,再好的模式照搬过来也会“水土不服”。许多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那种脱离本国实际,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搞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不了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合乎中国国情,顺应人民意愿,切合时代潮流。作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中国民主政治还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但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汲取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始终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9月4日01版。不变的军魂 光荣的传统

——新中国六十年光辉历程启示之三 何振华

回顾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人们不会忘记人民解放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的根本原则。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在80多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培育形成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始终高举党的旗帜,肩负人民的重托,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正因为有了党的绝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才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共和国的坚强柱石。因而,军队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党的军队”强调的是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人民的军队”表明的是人民解放军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在我们国家的地位作用,三者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共同构成了人民解放军性质的完整表述。党的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建设发展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力量所在。

“九八抗洪”,惊涛骇浪中,人民子弟兵顽强拼搏;汶川地震,山崩地裂中,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应对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重大事件中,人民子弟兵浴血奋战„„在攸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键时刻,我们党一声号令,人民军队一往无前。人民解放军建军80多年来,无论是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场,还是和平时期无私奉献在大漠戈壁、海岛边关,人民解放军都筑起了保家 卫国的钢铁长城。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变,听党指挥的军魂永远不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尽管遇到了种种风浪考验,但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巍然屹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英雄军队。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军队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人民军队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是我们宝贵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同样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政党政治模式,也没有所谓“普世”的军队发展模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是由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这是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给予我们的一大宝贵历史经验。

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9月7日01版。

下载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 综述 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全国文......

    光辉历程

    光辉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经中......

    九十四年的光辉历程

    九十四年的光辉历程,九十四年的风雨沧桑。无论多少优美的歌曲,也唱不够我们对祖国对党的衷肠! 不管多么绚丽的诗行,不管多么壮丽的篇章,也说不尽祖国和党对我们的份量! 今天我们欢......

    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光辉历程伟大成就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浦北县委党校陈贤东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呈......

    光辉的历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光辉的历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只有站在历史的高点,才能放眼长河巨浪,俯瞰壮阔波澜。 1921——2016,95年峥嵘岁月,95年山河巨变。从南湖烟雨中起航,中国共产党经过了9......

    共青团光辉历程

    共青团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

    铭记光辉历程

    关于纪念人大制度60年征文的通知2014年9月将迎来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

    光辉的历程

    《光辉的历程》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课 来到嘉兴南湖第二课时:光辉的历程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