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2 20:5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

第一篇: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综合物探分院

精神文化内涵

合和·创新

精神文化内涵释义:

1、相信、尊重个人。要尊重同事、尊重客户,不能当面奉迎,背后贬低别人,更不能当面贬低别人,要有包容心,一个人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分院的发展依靠每个人100%的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

2、相信并遵守制度,并持续建议改进、完善。

3、相信不断的学习、认真的工作是提高业务水平、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要不断追求更高的业务成就,追求更高尚的好生活。

4、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要敢于担当。个人未来的前程、人生的幸福,取决于今天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要相信不断进取是个人和分院发展的基础,要不断开辟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市场。

5、质量问题事关单位声誉、员工人品。保质、保量完成份内工作,关系分院前途和每个员工的切身利义。

6、相信不断的创新,是分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7、相互关心,不占别人、集体的小便宜;搞好个人、办公室卫生;每天把积极、健康的一面展示出来,让人性的光芒互相照耀;老员工带好头,把好习惯传给新员工。

二〇〇八年三月

第二篇:龙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庞 进

媒体近日报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布了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结果显示:87.7%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多达72.1%的人不知道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09月18日)

那么,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这样的阐释当然是对的,也是精辟的,但不够全面。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所以,我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先看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塑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再看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害于、有祸于自己。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再看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于是,谐天便成为龙的基本精神之一。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最普及也最引人注目。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今人振奋!

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排在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第一卦《乾卦》就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本文发表于2007年10月22日西安晚报)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等20余种。主持或出席相关论坛、研讨会3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xiexiebang.com)网站。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

第三篇:跆拳道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跆拳道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早在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

跆拳道要求学员学习攻防的技术和提高道德水平。就像人的精神与身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样,跆拳道的基本技术与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把跆拳道看作一个人的话,跆拳是人的四肢,道就是人的头脑。如果学习跆拳道的人只练技术不修道德,这种人也许具备发达的四肢,但头脑简单或未被开发。所以这种人没有道,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就算掌握了一点技术,也会乱用走向歧途。因为这种人容易被人利用。如果学习跆拳道的人不仅练技术而且修道德,那么这种人懂得谦虚,知道羞耻。诚实勇敢,有礼有节,自强不息。因此,技术和道德境界将会不断提高。而且,这种人具有应该走的道,所以能够享受美满的道德生活。

下面谈一谈提高道德修养的几个重点。

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懂得忍。忍使人意志坚强,宽宏大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烦恼是生来具有的。碰到困难要发扬百折不屈的精神,千方百计地解决困难。要忍得住,挺过去。否则,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忍能保持心平气和,克服心烦意乱。所以能辨别是非,做到心中有数。假如受人打击迫害,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轻举妄动,要顾全大局,不要冤冤相报。否则,害人害己,是非不断。

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懂得诚。诚实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说假话。承认错误是认识错误的过程,是改正错误的机会。正直诚实的人知道羞耻,能够把握自己。所以,不会明知故犯,不会丢面子。诚者有信,有信用就能得到帮助。否则,假话连篇,不能改过迁善。自欺欺人,不知羞耻。失去信用,得不到帮助。

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懂得仁。仁是修养,慈悲为怀。要大公无私,不要贪图功名。当社会或他人需要帮助时,要义无反顾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做好事也要有智慧。要有礼有节,公平正义,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更重要的是不要等待回报,要心甘情愿。这样就能活的潇洒。否则,就会活的很累。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讲的话,做的事也是某种形式的能量释放。所以,一定有能量的回报。请不要说坏话,做坏事。不然,将有坏报。

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懂得敬,知道尊敬别人。敬则能使人保持醒觉状态。这种醒觉的状态使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使人不耻下问,精益求精。丰富人的知识,能应付各种事物。否则,不能保持醒觉,自高自大,学识浅薄,就不能应付任何事物。因此,学习跆拳道的人要尊敬自己周围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道德修养,不仅对于学习跆拳道的人,而且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理想的目标。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人。能否达到这个理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的精神。

跆拳道是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用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它更要求人们把精神的欲求具体化,因此又是一项高尚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跆拳道的所有动作,都是以自己的防卫本能作为基础,然后才逐渐地将其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消极的防御动作发展到积极的进攻形态,最后,才能达到绝对自动化的行为阶段。

在跆拳道中,练习者首先要战胜的不是以对手,而是自己。因为在人的性格中有大胆与怯弱之别,在性情上有勤奋与懒散之分,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训练中都要克服给自身肉体带来的疼痛、疲劳,甚至伤病的痛苦,只有具备坚韧和坚忍的精神,才有可能不断克服自身的软弱,达到新的境界。

而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跆拳道的战术中的进攻与防守,力量施于的沉重与轻巧,形式变化的主动与被动等等诸方面,无不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在处理这些瞬息万变的竞争矛盾中,经验固然重要,而理智的思维和敏捷的反应更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是跆拳道中注重的使自己的心态达到无瑕地的哲理,即心里需有我而忘我而无我。

能否以跆拳道树立武道世家,在于所有专心致志于此项事业的学员们能否实践我们的座右铭,即能否实践跆拳道精神。

跆拳道精神包括--礼仪 廉耻 忍耐 克己 百折不屈 礼仪

这是人类要遵守的最高规范,是教化人类的手段。而且,又是很多圣人君子为了搞好集体生活而定下的不成文的法规。因此,所有学员至少要为遵守以下礼仪范畴中几项最低限度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1.高昂相互谅解的精神。

2.对于诽谤或侮辱他人的恶习应感到羞耻。3.谦虚、互相尊重人格。4.提倡人道主义和正义感。

5.师范与学员、前辈与晚辈的关系应明确。6.处事要符合礼仪。7.尊重他人的所有物。

8.不论问题的大小,坚持公平原则,慎重处理。9.不送不收心中含糊的礼物。廉耻

要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不管是对三岁孩童还是任何平凡之人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例如:

一、不顾没有传授实力,俨然像有权威的师范诱导善良学员走向歧途,却不觉羞耻。

二、示范时为了炫耀威力,把裂开的松板粘合,或预制有裂纹的砖头将其击破,还厚颜无耻地面向观众或学员。

三、过分奢侈装饰道场或以假奖状、假奖杯装饰办公室,用过分虚伪的热情获取学员们的欢心,来隐瞒自己的无能。

四、真正的武道之人即使提升它的段或级也会谦让。相反,要求超过实力以上的段或级,或用钱买也不觉羞耻的似是而非的武道人。

五、任何以私利或炫耀假武力为目的而需要段或级的人。

六、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弟子而是以盈利为目的运营道场、向学员无理要求钱物或出卖证明书的行为。

七、言行不一致,不守信用的师范或学员。

八、向晚辈询问有关技术意见而感到羞愧的前辈。

九、为了私利奉承于权利,作为武道人忘记应遵守的基本姿态却摆出武道人的样子耍威风。

忍耐

忍即是德。有句古语里说忍一百遍能使家庭和睦,即能忍的人可得到幸福与繁荣。无论是持有高段的人还是技术完美无缺的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一目标,再以持久的忍耐力不断地向那一目标迈进,才能如愿以偿。

在14世纪罗伯特·布鲁斯由于屡次战败自暴自弃时,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蜘蛛在树枝上织网,不顾失败七次,还继续努力编织,第八次终于成功的情景,重新得到了勇气,终于解放了苏格兰。这一事实想必就是忍的成就。因此,作为跆拳道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忍耐并克服它,才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克己

不论道场内外,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假如在自由对打时,因某些失误,被下级或同僚挨打时,若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事故。而且,不谦虚不节制,没有分寸地生活,盲目羡慕他人,爱慕虚荣也将会失去作为武道人的资格。老子曰: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即自胜自强。

百折不屈

有个记载广泛流传于世的最伟大、最勇敢战斗的简朴碑石,此碑文上写道:“这里安息尽全部义务的三百名勇士。”这是说LEONIDAS和他的最勇敢的三百名部下在THEMOPHYLAE与强大的XERXES对敌时,向全世界显示了什么叫百折不屈的气魄。即以他的勇敢和坚强意志对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丝毫不屈服,不畏惧,坚持奋战到最后,体现了百折不屈的气魄。

一个真正的跆拳道人是谦虚、正直的。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论对方是谁或其人数有多少都会应丝毫不畏惧,不犹豫,果断的向前迈进。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明知是正义的也不敢大声高喊,更不敢站出来的人,是没用的胆小鬼;向着既定目标,以百折不屈的精神,正直的倾注一切精力,就没有失败的人。

礼仪

这是人类要遵守的最高规范,是教化人类的手段。而且,又是很多圣人君子为了搞好集体生活而定下的不成文的法规。因此,所有学员至少要为遵守以下礼仪范畴中几项最低限度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1.高昂相互谅解的精神。

2.对于诽谤或侮辱他人的恶习应感到羞耻。

3.谦虚、互相尊重人格。

4.提倡人道主义和正义感。

5.师范与学员、前辈与晚辈的关系应明确。

6.处事要符合礼仪。

7.尊重他人的所有物。

8.不论问题的大小,坚持公平原则,慎重处理。

9.不送不收心中含糊的礼物。

要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不管是对三岁孩童还是任何平凡之人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例如:

一、不顾没有传授实力,俨然像有权威的师范诱导善良学员走向歧途,却不觉羞耻。

二、示范时为了炫耀威力,把裂开的松板粘合,或预制有裂纹的砖头将其击破,还厚颜无耻地面向观众或学员。

三、过分奢侈装饰道场或以假奖状、假奖杯装饰办公室,用过分虚伪的热情获取学员们的欢心,来隐瞒自己的无能。

四、真正的武道之人即使提升它的段或级也会谦让。相反,要求超过实力以上的段或级,或用钱买也不觉羞耻的似是而非的武道人。

五、任何以私利或炫耀假武力为目的而需要段或级的人。

六、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弟子而是以盈利为目的运营道场、向学员无理要求钱物或出卖证明书的行为。

七、言行不一致,不守信用的师范或学员。

八、向晚辈询问有关

技术意见而感到羞愧的前辈。

九、为了私利奉承于权利,作为武道人忘记应遵守的基本姿态却摆出武道人的样子耍威风。

忍即是德。有句古语里说忍一百遍能使家庭和睦,即能忍的人可得到幸福与繁荣。无论是持有高段的人还是技术完美无缺的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一目标,再以持久的忍耐力不断地向那一目标迈进,才能如愿以偿。作为跆拳道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忍耐并克服它,才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不论道场内外,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假如在自由对打时,因某些失误,被下级或同僚挨打时,若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事故。而且,不谦虚不节制,没有分寸地生活,盲目羡慕他人,爱慕虚荣也将会失去作为武道人的资格。老子曰: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即自胜自强。

有个记载广泛流传于世的最伟大、最勇敢战斗的简朴碑石,此碑文上写道:“这里安息着尽全部义务的三百名勇士。”这是说LEONIDAS(列奥达尼)和他的最勇敢的三百名部下在THEMOPHYLAE(温泉关)与强大的XERXES(薛西斯)对敌时,向全世界显示了什么叫百折不屈的气魄。即以他的勇敢和坚强意志对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丝毫不屈服,不畏惧,坚持奋战到最后,体现了百折不屈的气魄。人的肉体可以被打倒,但精神不会!

一个真正的跆拳道人是谦虚、正直的。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论对方是谁或其人数有多少都会应丝毫不畏惧,不犹豫,果断的向前迈进。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明知是正义的也不敢大声高喊,更不敢站出来的人,是没用的胆小鬼;向着既定目标,以百折不屈的精神,正直的倾注一切精力,就没有失败的人。

第四篇: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渊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许多我国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 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延续和传承表现得非常深刻。在民盟精神价值中,既蕴涵了切实的百姓日常礼仪规范, 又富含着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理想。民盟精神可以概括为: “立盟为公, 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第一, 以“天下”为重。“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隽永幽远的教诲, 深深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 成为中华儿女不甘凌辱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 民盟坚定不移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甘苦、共患难, 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 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献计出力, 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民盟的精神价值, 本质上镌刻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二, 以“道德”为先。孔子主张: “志于道, 据于德”, “君子谋道不谋食”。道是理想的人格, 德是立身的准则。人生以求道为标的, 社会以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勇为秩序, 故此而有“朝闻道, 夕死可矣”之感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 就是为有道之邦服务则是利国利民, 为无道之邦处事便是“助纣为虐”。说到底, 做人要立足于“ 道德”。

综观民盟前贤和才俊, 无不是修治的优秀典范。他们坦坦荡荡“真君子”, 行为谦恭合乎礼节, 处世诚信讲究道义。民盟首任领导人黄 炎培留给后人的座右铭: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有言必信, 无欲则刚”。

第三, “以仁爱”为本。“仁者爱人”。仁是人的本质特性, 仁的内核是“爱人”。“ 爱人”有三个层面,一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三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精神是慷慨无私、助人为乐的, 它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塑造着一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 济众”品格。

七十年来, 仁爱精神一直流淌在民盟的血脉之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 民盟坚持以“ 仁爱”为本, 光大了“关注民生”的人道精神、“扶贫支边”的济困精神、“ 乐以忘忧”的乐感精神、“ 烛光教育”的奉献精神等, 这些都是民盟成员今天获得终极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生命动力。

第四, 以“和合”为贵。“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和”既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源泉, 亦是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 和”可以理顺各种关系, 融合各种冲突, 从而达到化解矛盾而“和合”, 这便是“大本达道”的原则。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民盟深明“合作福, 不合作祸”之大义, 保持着一种不偏不倚的谨严态度, 既不苟同也不立异, 为的是避免“同室操戈”, 求的是一致对外。抗战结束, 民盟以极大的仁爱之心促进国共和谈, 对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的成就, 表示十分欣慰, 认为这是“国家无限的幸福, 更是中国民主同盟多年来的愿望”。此后, 民盟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盟、同志、同心、同德”, 与全体中华儿女一道, 和衷共济、和谐并进, 奋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美好梦想。

第五, 以“ 文章”为尚。“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等。我国历代有识之士对“文章”的定义, 远远超越了文章本身语言组合、思想表达的范畴, 成为道德修养处事之旨义、经世治国思想之典籍。70年来, 民盟一直自觉担当 “经国文章”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把“文章大业”、“学问人品”看得胜于生命, 甚至以言获罪也终生不悔。在民盟组织中, 有很多学者专家, 在学术领域堪称大师泰斗级领军人物, 但在盟内终其一生只是普通盟员。他们在孤寂与冷清的品味中, 沉淀思想、凝聚才思, 秉笔直书、振臂呐喊, 发出社会的强音, 不断谱写出精神的圣歌, 描绘出人生的壮丽篇章。

第六, 以“教化”为基。“教化”者, 指以教育为手段, 感化人的心灵, 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民盟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人格, 培植善良风气, 发展民主精神”, 以此奠定人民民主的基础, 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民盟拥有不少的教育大家如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 他们力倡教育是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 主张平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 推行大众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 并且身体力行创办各种学校, 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希冀通过教育拨开民众懵懂的迷雾, 让底层百姓在心灵沮丧和痛苦的挤压中, 唤起向前的决心, 振奋搏击的力量, 使善良的灵智发射光芒,而不走向自我人格的沦丧。

第五篇: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河洛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根脉,丰富的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以及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明了河南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原的繁荣与昌盛,文化铸就了河南人的精神与品格。“三平精神”就是河南人精神的最好概括。

一、“三平精神”体现了河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文化虽然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但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河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徽文化、滇文化等相比,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河南人的勤劳、朴实、善良、坚韧、豪爽、大气、刚勇,侠义闻名遐迩。河南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河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性格中自成一格,特行独立。而“三平精神”中“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既是对河南人性格的高度概括,又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的洪战辉,带着有病的母亲打工上学的当代孝子张尚昀,不怕脏不怕累的垃圾清运公司职工朱和平,冒着生命危险胆大心细的排爆专家王百姓,在青岛三次冒险跳海救人的魏青刚,32年如一日伺候前妻的三位亲人的普通工人谢延信,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为抢救两名儿童献出自己37岁生命的温州务工人员李学生„„这些河南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很艰难,但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有道义、有胆量,他们做事没有想到回报,他们做人没有想到出名,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塑造了光辉的河南形象。

二、“三平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个性思想的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文化是一种知性文化,它以认识论为前提,着重探求外部世界,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德性文化,它以伦理为核心,着重探求内部世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文化。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许多优秀的品格。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人散布“抗日前途悲观论”,写出了著名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文中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四种人,和“三平精神”所指的四种河南人本质上是相同的。埋头苦干说明不事张扬,如愚公、大禹;拼命硬干说明不怕牺牲,如陈涉,岳飞;为民请命说明心系苍生,如杜甫、包拯;舍身求法说明不畏艰难,如玄奘、达摩。历史上这些河南人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成为一种奔流不息的血脉,在今天的河南人身上延续依然光彩照人,洪战辉、谢延信、魏青刚、王百姓、李学生等人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就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大仁、大爱、大义、大勇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比如在洪战辉身上体现了“不怨天,不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谢延信身体现了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张载所说的“以爱己之心爱人”的传统美德。在魏青刚向上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及“仁者必有勇”的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楷模,又是当今社会人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三、“三平精神”体现了辩证的人生哲学。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辩证地对待人生,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思想境界;它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命的历程不过百年,都要面对平凡与伟大、贫穷与富贵、逆境与顺境、缺憾与完美、上与下、义与利、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等问题。能否正确的对待人生,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三平精神”正是对于人生种种问题的辨证归纳。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文化的高等动物。莎士比亚说过,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之可贵不在于他占有多少物质财富和拥有多大权力,而在于他的人格操守、精神追求。平凡、平静、平常,似乎只是人生的常态,但正是在这常态之中,如果有了伟大追求,有了理想照耀,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持之以恒的坚守,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十分精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平常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静中充满激情,在平常中具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所有辉煌的人生都来自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平常心、做平常事,为平常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样,纯朴善良、义气热情、吃苦耐劳、讷言敏行、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仗义执言、疾恶如仇、知难而上、认真负责也是取得人们信赖与尊敬的前提。平凡中蕴育着伟大,伟大来源于平凡,这就是朴素的人生辨证法。

四、“三平精神”体现了健康的社会价值导向。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有人生三美德的说法,他认为,财富可称为经济价值,地位和名声可称为社会价值,合称世俗价值,公平和仁慈可称为伦理价值。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又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价值导向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它就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和世俗价值时,同时重视伦理价值,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地向前运行。如果社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只是热衷财富、荣誉、权力、地位,而不重视公平、正义、仁爱、良知,那么,社会的运行就一定会出行问题。当今社会,经济成就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经济价值高于一切,伦理价值日愈退居不重要的地位;一些人在追求权力、荣誉、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忘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只问功利,不问是非,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从而丧失普通人的本性,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三平精神”的提出使人回归到平凡的人、正常的人、普通的人。它不追求外表的华丽、地位的显赫、财富的巨大,这些经济与世俗的成功。它追求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这种朴素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如果全社会都能以“三平精神”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认真践行,那么,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社会风气将会大大好转。

五、“三平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它体现了一个时期整体的精神水平,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三平精神”不仅是河南人精神的写照,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河南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凡伟业。就拿在外务工的河南人来说,他们有的是护工,有的是保安,有的是酒店员工,有的是建筑工人,有的是管理人员,有的是企业家„„虽然岗位不同,工作各异,但都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时代的角度看,“三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三平”精神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三平”精神。今天的河南,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的梦想,走在中部发展的前列,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作底气,作支撑。“三平精神”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中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从发展水平上看,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沿海省份有明显的差距,河南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寻找突破口。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实际上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河南人自己寻找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而要使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首先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我们除了继承河南历史上优秀的精神传统,还要在各个方面有新的精神状态。比如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清正廉洁、尊重人才等都需要在铸造新的中原精神上有所体现。“三平精神”既是河南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延续,又是新时期河南人精神的再创造。“三平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现实作用。

李文祥所体现的“三平”精神的时代价值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的追求、不变的忠诚、自觉而强烈的责任意识,李文祥身上集中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正是这种品格的力量,让那么多的人们为之折服和感动。把李文祥身上所体现的“三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河南日报特组织李文祥与“三平”精神研究课题组,进行专题研讨,以张扬先进,倡导崇高,催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李文祥的先进事迹之所以能在广大人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心灵震撼,正是他身上所折射出的平凡人的不平凡品格,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这种品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支撑,是当前社会背景下道德精神的强烈呼唤,更是激发我省干部群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干豪情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高尚品格 彰显“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品格是人的品性、品行和个人风格的集合,是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美德的总和,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表现。高尚的品格犹如灯塔,能够照亮人们的心灵。李文祥就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在他的高尚品格中,最为闪亮的是“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它们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真髓,表达着河南人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坚守信念。李文祥的事迹感动着人们,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把伟大糅合于平凡,在平凡中延续着伟大。支撑李文祥的精神支柱,是他一心为民、为国奉献的信念,这是李文祥的精神脊梁,也是贯穿他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线。从李文祥走进革命队伍那一刻,他就把自己交给了革命事业,交给了人民。这种信念让他终身坚守,虔诚执著。李文祥对信念的“诚”到了可以“为人民而死”的程度,诚于中而形于外,因此,李文祥感人事迹的点点滴滴,不是秀出来的,是人生信念的自然流露。正基于此,当他把英雄的光环隐藏于朴实生活的时候,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委屈或不快,而是乐在其中的自觉自愿。

淡泊名利。李文祥是获得巨大荣誉的功臣。他珍重自己的荣誉,却不依仗自己的英雄之名,在常人的眼中,勋章和荣誉往往是博得名利的资本,是要待遇、提条件的砝码。而李文祥却以平和宁静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功绩,居功不傲,淡泊名利,他把功劳和勋章尘封于一个简陋的布包,开始了新的奉献,面对国家要给予的名利和特殊待遇,他一次次拒绝,有意“潜伏”或主动“漏网”。李文祥质朴地说:“没待遇,我不要待遇;回来就为的当农民啊,回来就回来啊。”恰恰正是这种质朴闪耀着让人敬仰的崇高。

勇于担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李文祥身上始终呈现的十分突出。战争年代,他英勇奋战,把解放中国的责任扛在肩上;和平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务农,把建设新国家视为己任。他觉得,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李文祥把伟大的信念付诸平凡的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他是国家功臣,战斗英雄,生产队长,孝顺的儿子,尽责的丈夫和严慈的父亲,每一种责任都义无反顾地扛起,艰难困苦面前没有半点犹豫和推脱。在所有的角色中体现出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不避责任,勇于担当。

不尚虚浮。不尚虚浮、不怕吃苦、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李文祥可贵品格的又一体现。他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说话实实在在。他的一生,不求虚华的生活,不做面上的假事,不说漂亮的套话。战场上,他真刀实枪地英勇杀敌;到地方,搞经济建设他干在第一线;回故乡,他凭着“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的劲头,扑下身子又开始苦干……李文祥如同河南大地的泥土,厚实、淳朴、坚韧。

默默奉献。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们普遍认可为国为民的奉献,但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奉献则有不同态度。一些人把贡献与待遇放在一起考量,功勋与名利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二者相对平衡才是“值得”的;一些人干一点点工作,便大肆张扬,邀功索赏,做的没有夸的多,奉献没有索取多;一些人甚至只知索取,不愿奉献,见利益就上,见责任就躲。而李文祥却是默默奉献,不事张扬,不图索取。心底无私天地宽,李文祥之所以始终能以奉献为快乐,就在于他看重的是国家大利而不是一己私利,在于他荣誉后面的平实和静默。

二、平凡而伟大 体现“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地追求、不变的激情、自觉而强烈的责任,这正是李文祥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处。李文祥给我们树立了平凡与伟大完美统一的标杆,他的高尚品格既是社会群体的象征,又有鲜活的个体特色,表征着“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在平凡中见证伟大追求。“三平”精神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体现了广大河南人身居平凡,却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始终坚持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三平”精神倡导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其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正体现了“三平”精神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在平凡中传承河南精神。从根本上说,李文祥的精神实质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体现了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凭借人的坚强意志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李文祥的身上,我们能发现愚公移山所展现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能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能看到赤胆忠诚、心系群众、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的焦裕禄的影子。

在平凡中展现河南人风采。李文祥的“平凡而伟大”使他成为“平民英雄”。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河南人的鲜明特征,是河南“平民英雄”群像的优秀代表。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河南人勤劳、朴实、善良、坚韧、大气、刚勇、侠义的品性。正是当今社会那些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塑造了河南人的光辉形象。“普普通通、踏踏实实”是河南人的本分,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畏艰难、侠肝义胆”是河南人的风骨,危难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包容宽厚、忍辱负重”是河南人的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识大体,顾大局,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经受得住委屈,承受得住压力;“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是河南人的风采,敢闯敢创,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勇于胜利。李文祥正体现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河南人八种形象的新概括。

三、人格崇美 铸就“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

“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是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李文祥用崇美人格来表现的榜样力量,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和实践价值,是当代河南精神的写照。多一些李文祥,多一些高风亮节和牺牲精神,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三平”精神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平”精神包含着人们对道德理想、责任意识、价值追求、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人格要求,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又独具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道德人格的生动反映。李文祥用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完美人格的道德标杆。

弘扬“三平”精神的臻真人格有利于培育求真务实的作风。“三平”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为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三平”精神突出的是求真务实,倡导的是持之以恒,它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当代河南人精神风貌的升华总结,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里,李文祥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可触可感的典范。

弘扬“三平”精神的坚韧人格有利于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只有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始终保持敢想敢干的昂扬锐气,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化憧憬为行动、变理想为现实,不断把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里,李文祥用他坚韧而执著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四、秉承高尚 催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在动力

宏大事业需要精神力量的助推与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事关中原人民福祉的宏大事业,推进落实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李文祥那种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为内在的支撑和动力。李文祥崇高品格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思想动力,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支点。

提升精神境界。平凡中的崇高需要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脱俗的境界。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心态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恰如一股涤荡灵魂的清泉,淳化着社会心灵、提升着思想境界。当前,我省正处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就要大力挖掘、宣传李文祥式的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学英雄比英雄的浓厚氛围,凝聚高尚的人格力量。

修养平和心态。社会和谐,需要整个社会道德精神的培育,需要每一个公民道德自觉的养成,需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心境:奉献社会,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不图索取,李文祥优秀品格的弘扬,有助于倡导和激励全社会优秀品格的培育和养成,推动全社会良好心态的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事业,快节奏、大规模的建设过程容易滋生急躁、虚浮和盲目攀比心态,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李文祥,就要像他那样以平常、平静之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业绩,在实际工作中比贡献、比节约,不要比权力、比利益、比补偿……

引导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健康人生观的引领。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全社会的道德感,荣誉感。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全社会大力唱响,楔入公民心灵,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让人们在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面前自觉感到羞耻、愧疚和惭愧。把当代中国这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更加洪亮的唱响,培育全社会扬善抑恶的自觉意识,引导社会重品行、比贡献。

孟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7月29日,中共孟津县委、孟津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的决定》,指出新时期的‚孟津品格‛是崇文厚德、务实进取、开放开明、创业创新,号召全县人民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平精神‛、‚洛阳精神‛,凝聚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的精气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崇文厚德‛是‚孟津品格‛的重要特质。作为古都洛阳北部门户,孟津有5000多年文明史。出自孟津的河图和八卦,以及由此而来的《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精髓。崇文厚德是孟津人民的光荣传统,是孟津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崇文厚德,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赢得孟津发展的和谐环境。

‚务实进取‛是‚孟津品格‛的牢固基础。一代又一代孟津人民靠着踏实勤勉创造了辉煌历史、凭着不懈进取铸就了孟津美名。‚务实进取‛体现了孟津人民的志向和追求,可以使我们清醒认识自身环境条件,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谱写孟津崛起新篇章。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务实进取,才能肩负起福民强县的历史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洛阳发展中有更大担当。

‚开放开明‛是‚孟津品格‛的突出特点。孟津有59公里河岸线,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和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兴兵伐纣,完成了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孟津人民舍小家顾大局,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会战小浪底,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开放开明是孟津的优良传统,是孟津在漫长岁月里铸就的恢宏气度。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开放开明,才能以宽广的胸襟挺立时代潮头,在前进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创业创新‛是‚孟津品格‛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孟津人民举全县之力修建黄河大渠,将盐渍碱浸的黄河滩区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孟津能工巧匠率先兴工办厂,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天地。创业创新,使孟津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走上了崛起之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创业创新,才能实现孟津崛起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向前。

‚孟津品格‛是‚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在我县的具体化,体现了孟津人民精神风貌的历史传承,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凝聚了全县人民智慧,是全县人民的精神动力,是‚奋战‘十二五’、再造新孟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践行‚孟津品格‛,对于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凝聚全县发展合力,加快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洛阳市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决定指出,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践行‚孟津品格‛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广角度、深层次开展‚孟津品格‛宣传教育,使‚孟津品格‛家喻户晓。要强化知行合一,使践行‚孟津品格‛活动成为提升城乡居民素质、更新观念、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增添动力的过程,以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建设孟津美好家园。要凝聚发展力量,通过践行‚孟津品格‛,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福民强县的伟大实践,努力使孟津经济更富强,生活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社会更和谐。

决定号召全县人民要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孟津网)

下载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

    家谱文化:读不尽的精神内涵[精选合集]

    家谱文化:读不尽的精神内涵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文化内涵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文化内涵 刘先明/文 大庆石油管理局把2003年确定为该局及其所属企业的“推进发展年”,其中在企业文化战略方面,提出要通过赋予“大庆精神”、......

    地税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创建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2013年10月14日来源: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期)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传统经典中的“和”“和”的历史非常悠久......

    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

    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