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统计.统计学考试大纲
《统计学》考试大纲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常见离散分布、常见连续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分布的K阶矩、变异系数、分位数、中位数、其他特征数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边际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
四、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伯努利大数定律、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林德伯格-莱维中心极限定理、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随机变量序列的依概率收敛、随机变量序列的按分布收敛、弱收敛
五、统计量及其分布
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经验分布函数、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样本矩、次序统计量及其分布、样本分位数与样本中位数、五数概括与箱线图、χ2分布、F分布、t分布、充分统计量
六、参数估计
点估计、矩估计、最大似然估计、点估计的评价标准、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两个正态总体下的置信区间
七、假设检验
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其他分布参数的假设检验、分布拟合检验
第二篇:应用统计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统计?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2、如何理解统计的职能?
统计的只能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1)信息职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活、系统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信息。(2)咨询职能:是利用已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展开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威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3)监督职能:是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民、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经济、社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3统计学与数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数学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数学科学在统计学中应用的过程,这就说明统计学与数学有着没密切的关系。
区别:首先,数学的研究是抽象的数
量规律,而统计学则研究具体的、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其次,统计学与数学研究中所使用的逻辑方法也是不同的,数学研究所使用的是纯粹的演绎,而统计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则是逻辑与演绎的结合占主导地位的是归纳。
4、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大量性、客观性。
5、统计学的分类:按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分: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按统计方法的构成分: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
6、统计活动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信息开发五个环节。
7、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指数法、抽样推断法。
8、统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进行统计监督。
9、统计总体:就是指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的特征。
10、统计标志:简称标志,它是表明总体单位的某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
11、统计标志的分类按照表示事物特征的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标志表现:品质标志表现、数量标志表现。
按其作用功能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12、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表现:标志值或变量值。
13、变量的分类按照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将变量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按照变量的性质可将变量分为:确定
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14、统计指标:包括含义两方面的:一是指标的内容和所包括的范围;二是指标的数值也就是经过调查登记加以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字。
15、统计指标的特点:可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16、统计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统计指标的指标值是通过对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或总体单位数的汇总而取得的。统计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2)区别: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具有综合性;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一般不具有综合性。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没有不能用数量表示的统计指标:标志则必须是可量的。
第二章
17、统计数据的分类:根据客观现象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定类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定比尺度从而形成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及数值型数据。按不同的分类标志分为:观测数据、实验数据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18、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等第一手资料,包括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二是来源于别人通过调查或实验的数据等第二手资料。
19、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方法、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20、调查表的构成:由表头、表体和表外附加三部分构成。
21、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由引言、填写说明、问题与答案三部分组成。
22、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形式:选择题、问答题。问题的表述方式:6W即who(谁)、where(何处)、when(何时)、why(为什么)、what(什么事)、how(如何)。
23、问题答案的设计要求:穷尽性和互斥性。
24、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性、关联性、时效性、一致性、经济性。
25、统计标志的分组:1)品质标志分组;2)数量标志分组(又包括单变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遵循上限不包括原则
26、全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全距/组距组中指=(上限+下限)/2
缺下限组中值=该组上限—(相邻组组距/2)缺上限组中值=该组下限+(相邻组组距/2)
27、分配数列或频数分布:把总体的全部调查数据按组归类排列就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之间的分布。
28、统计图表:对于分组数据通常采用:直方图和直线图;对于未分组的数据采用:茎叶图和箱线图。
第三章
29、总量指标:是指反映经济社会现象发展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指标。
30、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总体的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按其反映的时间性质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1、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包括: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和劳动单位。
32、相对指标: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总量指标的比值,用来反映现象发展的程度、结构、速度、密度和普通程度等。
33、相对指标的作用:1)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2)可以分析现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联系;3)可以分析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对比关系。
34、相对指标的分类与计算: 1)、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条件下的指标数值/另一空间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
4)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5)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另一性质不同但联系密切的总量指标%
6)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
35、相对指标的应用原则:1)严格保持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的可比性;2)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36、平均指标:1)简单算术平均数=∑X/n 2)加权算术平均数=∑xf/∑f
3)简单调和平均数=n/(∑1/x);4)几何平均数=n√∏x37、1)未分组的中位数=(n+1)/2
2)单项数列中位数的项次=∑f/2 3)组距式变量数列:下限公式、上限公式P6538、下限公式、上限公式P66
39、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系:1)当频数分布为对称分布时三者相等;2)当频数分布为非对称分布时三者不等:右偏分布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左偏分布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40、变异指标:1)极差2)平均差3)标准差4)标准差系数P72
第四章
41、时间数列:是指将某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也称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42、时间数列的种类: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43、时间数列编制原则:1)时期长短相等2)总体范围一致3)经济含义相同4)计算方法一致
44、时间数列中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增长水平、平均发展水平。
45、发展水平:用“发展到”“增加到”“降低到”“降低为”等来表示。分为:基期和报告期
46、增长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47、平均发展水平P8348、影响时间数列变动的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49、直线趋势的测定 P98
第五章
50、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用来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51、指数的作用:1)能综合反映复杂经济社会现象在总体上综合变动的方向、程度和绝对效果。2)能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3)能反映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52、统计指数的分类:1)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4)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53、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它通过先综合后对比的方法计算。
54、同度量因素:是指把不能直接加总的现象转化成能够加总的现象总量的媒介因素。它的作用:媒介作用、权数作用。
55、拉氏指数、派氏指数P116
56、平均式指数与综合指数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二者都是计算总指数的方法。平均式指数在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使用的条件下,两种指数计算公式可以互变,而且分子分母均是总量指标。2)区别:综合指数是从经济社会现象的总量出发,找出同度量因素后,再加总对比,以观察总量的变动;而平均式指数从个别指数出发,将它们加权后再平均,以观察个体指数的平均变化。
57、加权算术平均式指数、加权调和平均式指数P12158、指数体系:是指在经济上有联系,在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各种指数所构成的体系。
59、指数体系的作用:1)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2)根据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60、平均指标指数的两因素分析P128
第七章
61、参数估计:也称抽样推断,指从研究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元素),并根据抽中的单位(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参数)。
62、抽样的组织形式:1)简单随机抽样2)类型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63、抽样平均误差计算P168-16964、点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的观察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65、估计量应满足的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66、点估计的优缺点:优点是简单、具体、明确;缺点是没有考虑抽样误差,难以说明推断的概率(把握)有多大。
67、区间估计:是根据样本统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68、区间估计的步骤:P17569、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总体方差2)置信水平3)允许的抽样误差范围4)抽样方法的不同。
70、假设检验的步骤 P180—P183 71、相关分析的种类:1)按相关程度分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2)按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研究变量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偏相关和复相关。72、简捷法计算样本相关系数P196 73、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P200
第三篇:2014年统计基础考试大纲
高纲143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871统计基础
南京农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统计基础》是以社会经济总体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定量方法论。统计作为一种实践工作,普遍存在于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因此,统计知识是农村经济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认识工具和业务基础知识。本课程是江苏省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现已开考的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乡镇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共同的基础理论课。学好《统计学基础》,将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后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如:现代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学、农业统计学等涉及的定量分析内容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共分10个项目(章)。项目1,统计概述,介绍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项目2,介绍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项目3,介绍统计资料整理方面的基本实务知识;项目4至项目8,介绍通用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和方法。项目9介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项目10,介绍Excel及其在统计中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和从事统计实践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有一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具体要求为:
1.系统掌握《统计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方法,特别要注意上下章节在知识点上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联系。
2.《统计学基础》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学员们在学习时,既要掌握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做到会正确计算;更要掌握不同统计指标的意义、作用和应用原理,做到会正确使用这些统计指标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
3.本课程既有大量的统计学概念,又有许多统计计算方法,技术性强。学员们在自学时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必须认真完成各项目(章)后附的“思考与应用技能训练”,通过解题和答题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本课程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学员们除了能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掌握利用计算器开高次方根、求对数或反对数、利用计算器中的数理统计功能直接求得平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值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将使统计认识不断深化、统计分析的质量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理论基础,统计分析必须根据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规律来认识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具体现象的数量关系;各部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与统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学好统计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与考核目标
项目1统计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统计的起源和发展、统计学的含义、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学习要求
正确理解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统计学的性质。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统计工作的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统计实践的起源、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总体的分类、变量的分类、指标体系的概念与基本分类。
2.熟知: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3.掌握: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其关系、统计指标的类型、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项目2统计调查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概念、意义与要求、统计调查的种类、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学习要求
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意义、种类和方法,了解问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了解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理解统计调查的要求;掌握统计调查的各种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统计调查的概念与意义、统计调查的种类、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调查表、观察法、实验法、报告法、问卷的概念、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设计的程序。
2.熟知: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别、询问调查法、网上调查法、问卷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项目3统计整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统计整理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学习要求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了解统计表的概念、构成、种类和编制规则,了解常用统计图的绘制;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内容和步骤,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类型和作用,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掌握数据分组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分组的类型、分配数列的概念、分配数列的种类、统计表的概念、统计图的概念、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2.熟知: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数量分组中常用的几个概念、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统计表的种类、统计图的绘制。
3.掌握:统计表的构成。
项目4综合指标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性质、作用、计算方法和计算原则
(二)学习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和种类;理解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作用,理解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相互关系,理解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掌握总量指标和各种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原则、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分析时注意的问题、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要求、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全距和平均差的概念、计算与作用。
2.熟知: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总量的概念和特点、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与判别、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各相对指标对比值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在不同资料条件下的计算、对水平法和累计法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平均指标的概念、平均指标的作用、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资料条件、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与作用、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资料条件,用计算器直接取得平均数和标准差数值的方法、离散系数指标的意义、公式和使用。项目5动态数列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动态数列的概念、构成、种类与编制原则,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以及动态数列的趋势分析。
(二)学习要求
了解现象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分析方法;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构成、种类与编制原则等基本理论;掌握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计算方法、各种速度指标的计算和换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动态数列的概念、构成与种类、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发展水平的概念与分类、年距发展速度与年距增长速度的概念、每增长1%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长期趋势的概念和种类、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的概念。
2.熟知: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和区别、平均增长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概念与关系、序时平均数的概念及其种类、序时平均的相对指标与序时平均的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派生公式、利用时距扩大法修匀动态数列的方法、移动平均法和最小平方法的具体应用。
3.掌握:动态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的异同之处、序时平均的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项目6抽样推断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抽样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抽样估计方法的含义与要点,以及样本容量的确定。
(二)学习要求
了解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理解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掌握抽样平均误差、区间估计以及确定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抽样调查的应用、抽样的多种组织形式、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与数学性质、点估计方法的特点与优缺点、确定必要样本容量的原因。
2.熟知: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的特点、全及总体与样本总体、参数和统计量、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抽样误差的概念、登记性误差与代表性误差、区间估计方法的含义与要点、对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方法、必要样本容量的影响因素、在变量总体时,重复或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对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在属性总体时,重复或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对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
3.掌握:全部可能的样本单位数目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抽样方法下的确定、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在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方法。
项目7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相关关系的概念、特点与种类,相关系数测定,相关分析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内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回归模型的预测及应用。
(二)学习要求
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特点与种类,了解相关关系的描述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利用相关系数判断现象相关的密切程度,掌握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相关图的绘制与作用、相关表的编制与作用、相关系数定义公式的字母含义、估计标准误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2.熟知:相关关系的概念与特点、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相关关系的种类、相关系数的意义以及利用相关系数的具体数值对现象相关等级的划分、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应用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3.掌握:运用简捷法公式计算相关系数、相关分析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8统计指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编制的基本原理,平均指数的概念、编制方法及其应用,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二)学习要求
了解指数分类和指数数列的基本内容;理解统计指数的涵义与基本作用;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广义指数与狭义指数的涵义、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原理、平均指数的应用、指数体系的种类、指数因素分析的主要分类、多因素分析的注意事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采购经理指数。
2.熟知:统计指数的种类、个体指数与总指数的涵义与区别、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的涵义与区别、统计指数的基本作用、综合指数的概念、同度量因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平均指数的概念、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其作用、指数因素分析的一般步骤、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两因素分析、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进行两因素分析。
3.掌握: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利用综合指数进行相对数与绝对数分析、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因素分析的具体应用。
项目9国民经济核算
略
项目10Excel统计实践
略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熟知”、“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熟知:要求应考者必须熟悉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正确理解、记忆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等,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恰当的理论解释、说明或回答。
3、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能根据考核的具体要求,作出正确的解答和说明。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统计学基础》(第二版),王瑞卿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首先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系统认真地自学教材,这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本教材内容共分10个项目。学员们在自学时,应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完整地把握项目、讲之间的联系,把握本课程的科学体系。如果单纯从应试的角度,按照考试目标有选择地学,则很容易将课程的完整体系割裂开来,只能达到一知半解的效果,而无法将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无法真正达到自学考试的考核要求。
3.本课程是以社会经济总体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定量方法论,既有大量的统计学概念,又有许多统计计算方法与公式。对于统计计算问题,切忌死记公式。正确把握统计计算方法的要求是:首先,弄懂已知资料的性质,其次,明确所要计算指标的性质与定义,第三,选择合适的运算公式。在遇到统计计算问题时,如果对已知资料不作分析,对所求指标的性质没有弄懂,只是胡乱地套用计算公式,那么就极易发生运算上的错误,甚至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4.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认真解答教材各项目后所附的思考与应用技能训练,以此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应试能力。
5.计算器的使用在统计运算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课程中,要求掌握的通过计算器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开高次方根、求高次方指数、对数、反对数,以及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STAT或SD)直接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学员只要备一个一般性的带这些功能的计算器即可,不必使用功能过于复杂的计算器。通过阅读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这些功能的实际操作是不难掌握的。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以学员自学为主,社会助学为辅,不要以社会助学代替学员的自学。
2.社会助学主要不是重复教材内容,更不应把助学变为“助考”。社会助学应把重点放在帮助学员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难点与疑点,以及帮助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员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注意对学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员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项目(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熟知”60%,“掌握”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计算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附录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如:普查是一种专项调查,在进行观察登记时,是对调查对象的()
A.全部单位B.一部分单位
C.选择典型单位D.一部分重点单位
二、填空题
如:已知某村粮食亩产量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2成,去年的粮食亩产量为420公斤,则今年的粮食亩产量为公斤。
三、名词解释
如:统计资料
四、简答题
如:简述统计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五、计算题
如:某商店对新购进的一批商品实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抽样后经计算得:该商品的合格率为98.8%,抽样平均误差为0.02%,试在如下条件下分别估计这批商品的合格率:
(1)给定可靠度为68.27%。
(2)给定极限误差为2%。
第四篇:《应用写作》考试大纲
《应用写作》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应用文写作概述
应用写作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应用写作基础
应用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第二章行政公文写作
第一节行政公文概述
(一)行政公文的概念
(二)行政公文的种类
(三)行政公文的特点
(四)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五)行政公文的格式
第二节命令
(一)命令的概念
(二)命令的特点及种类
(三)命令的文体结构
(四)命令的写作要求
第三节决定
(一)决定的概念
(二)决定的特点及种类
(三)决定的文体结构
(四)决定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意见
(一)意见的概念
(二)意见的特点及种类
(三)意见的文体结构
(四)意见的写作要求
第五节公告通告
(一)公告的概念
(二)公告的种类
(三)公告的适用范围
(四)通告的概念
(五)通告的种类
(六)通告的适用范围
(七)公告和通告的区别
(八)公告和通告的写作要求
第六节通知
(一)通知的概念
(二)通知的类型
(三)通知的特点
(四)通知的适用范围
(五)通知的写作要求
第七节通报
(一)通报的概念
(二)通报的类型
(三)通报的特点
(四)通报的写作要求
第八节报告
(一)报告的概念
(二)报告的适用范围
(三)报告的类型
(四)报告的文体结构
(五)报告的写作要求
第九节请示
(一)请示的概念
(二)请示的适用范围
(三)请示的写作
(四)请示的行文规则
(五)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第十节批复
(一)批复的概念
(二)批复的适用范围
第十一节议案
(一)议案的概念
(二)议案的特点
(三)议案与提案的区别
(四)议案的使用权限
第十二节函
(一)函的概念
(二)函的类型
(三)函的适用范围
(四)函的写作要求
第十三节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的概念
(二)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
(三)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四)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
第三章事务文书写作
第一节计划
(一)计划的含义
(二)计划的特点
(三)计划的种类
(四)计划的写法
(五)计划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总结
(一)总结的含义
(二)总结的特点
(三)总结的种类
(四)总结的写作要求
第三节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含义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三)调查报告的种类
(四)调查研究的方法
(五)调查报告的写法
(六)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会议文书
一、开幕词
(一)开幕词的概念
(二)开幕词的特点
(三)开幕词的写作
(四)开幕词的写作要求
二、闭幕词
(一)闭幕词的概念
(二)闭幕词的特点
(三)闭幕词的写作
(四)闭幕词的写作要求
三、简报
(一)简报的概念
(二)简报的特点
(三)简报的种类
(四)简报的结构
(五)简报的写作要求
第四章日常应用文写作
第一节个人事务类文书:简历、求职信、申请书
一、简历
(一)简历的概念
(二)简历的种类
(三)简历的特点
(四)简历的基本格式、结构和写作
(五)简历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求职信
(一)求职信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求职信的种类
(三)求职信的特点
(四)求职信的基本格式、结构和写作
(五)求职信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申请书
(一)申请书的概念
(二)申请书的种类
(三)申请书的特点
(四)申请书的基本格式、结构和写作
(五)写申请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说明类文书:启事、海报
一、启事
(一)启事的概念
(二)启事的种类
(三)启事的特点
(四)启事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五)启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海报
(一)海报的概念
(二)海报的种类
(三)海报的特点
(四)海报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五)海报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礼仪类文书:慰问信、贺信、欢迎词
一、慰问信
(一)慰问信的概念
(二)慰问信的种类
(三)慰问信的特点
(四)慰问信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五)慰问信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贺信
(一)贺信的概念
(二)贺信的种类
(三)贺信的特点
(四)贺信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五)贺信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欢迎词
(一)欢迎词的概念
(二)欢迎词的种类
(三)欢迎词的特点
(四)欢迎词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五)欢迎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五篇:《应用写作》考试大纲
《应用写作》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应用写作》课目的在于培养应考者具有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及对于一般常见的文体的分析和写作能力。这门课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特别需要强调培养自学应考者的创造能力。《应用写作》课的教学、考核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注意与社区与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应用写作》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文体写作知识、应用文章的阅读分析和应用文写作等四个部分。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应用文概说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2.掌握应用文的特点。3.了解应用文的分类。
第二节应用文的选材立意1.掌握材料的收集原则。2.了解材料的种类。3.掌握选材的原则。4.掌握立意的含义和原则。5.掌握立意的要求。
第三节应用文的结构布局1.掌握布局的基本要求。2.了解布局的类型。
第四节应用文的语言要求:掌握应用文的语言要求。
第五节应用文的起草和修改1.了解起草的原则。2.掌握修改的方法。
第二章行政机关公文
第一节公文概说1.了解公文的含义。2.掌握公文的特点。3.掌握公文的行文规则。
第二节公文格式1.了解公文格式的含义。2.掌握公文眉首、公文主体和公文的版记。
第三节命令(令)1.了解命令(令)的含义、种类。2.了解命令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决定1.掌握决定的含义、种类。2.掌握决定的写法及要求。
第五节公告1.了解公告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了解公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六节通告1.了解通告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掌握通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七节通知1.掌握通知的含义及种类、特点。2.掌握通知的写法及要求。
第八节通报1.掌握通报的含义、种类和特点。2.掌握通报的写法及要求。
第九节议案1.了解议案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议案的写法及要求。
第十节报告1.掌握报告的含义、种类。2.掌握报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十一节请示1.掌握请示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请示的写法及要求;请示与报告的区别;撰写请示的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批复1.了解批复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批复的写法及要求。
第十三节意见1.了解意见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意见的写法及要求。
第十四节函1.掌握函的含义、种类。2.掌握函的写法及要求。
第十五节会议纪要1.掌握会议纪要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了解会议纪要的写法。
第三章机关应用文
第一节计划1.掌握计划的含义、作用及特点。2.掌握计划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总结1.掌握总结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总结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节调查报告1.掌握调查报告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简报1.掌握简报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掌握简报的写法及要求。
第五节专用书信1.了解专用书信的种类、含义及特点。2.掌握专用书信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章会议文件
第一节提案1.掌握提案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提案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开幕词和闭幕词1.了解开幕词、闭幕词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开幕词、闭幕词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节讲话稿1.了解讲话稿的含义、种类和特点。2.掌握讲话稿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会议简报1.掌握会议简报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会议简报的写法及要求。
第五节会议记录1.掌握会议记录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会议记录的写法及要求。
第五章商务文书
第一节合同和协议书1.掌握合同、协议书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合同、协议书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1.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节审计报告1.了解审计报告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审计报告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商品说明书和广告文案1.掌握商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商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的写法及要求。
第六章日常应用文
第一节申请书、自荐书1.了解申请书、自荐书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申请书、自荐书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建议书、倡议书1.了解建议书、倡议书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建议书、倡议书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节感谢信、表扬信1.了解感谢信、表扬信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感谢信、表扬信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演讲稿1.了解演讲稿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演讲稿的写法及要求。
第七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消息1.掌握消息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掌握消息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通讯1.掌握通讯的含义、种类及特点。2.掌握通讯的写法及要求。3.掌握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第三节报告文学1.了解报告文学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报告文学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新闻评论1.掌握新闻评论的含义、种类、特点。2.掌握新闻评论的写法及要求。
第八章理论研究写作
第一节工作研究1.了解工作研究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工作研究的写法及要求。
第二节战略对策1.了解战略对策的含义及特点。2.掌握战略对策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节学术论文1.了解学术论文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学术论文的写法及要求。
第四节学位论文1.了解学位论文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学位论文的写法及要求。
第三部分《应用写作》考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1.“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是()①公告②通告③通知④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①秘密等级②发文机关标识③发文字号④公文标题⑤主送机关
三、填空题1.公文的发文字号由、年号和序号三部分组成。
四、名词解释题1.调查报告
五、改错题1.××市人民政府关于严重违反城市管理的通知。
六、简答题1.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有哪些?
七、写作题1.根据所给的材料,拟写一份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