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读书目录参考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少女杜拉的故事》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作品
《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生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文欧文.斯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戎容(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与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奥.曼诺妮王世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叶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何仲生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拒斥死亡》恩斯特.贝克尔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杰克.斯佩克特高建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彼德.福勒段炼(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巴赫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潜意识的诠释》王小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方迪尚衡(译)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荣格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荣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啦.莫阿卡宁江亦丽(译)商务印书馆
《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冯川(译)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施春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杨韶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蒋书丽(译)海南出版社
《荣格崇拜》理查德.诺尔曾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与神话》温森特.布罗姆文楚安(译)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刘耀中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韦雷娜.卡斯特陈国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告别牺牲者的角色》韦雷娜.卡斯特李妍(译)北京出版社
心理自助丛书:
《成功解读童话》韦雷娜.卡斯特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无聊与兴趣》韦雷娜.卡斯特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瓦德茨基陈国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个性:命运交响曲》卡尔.柯尼希黄雪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心枷锁》海因茨.彼得.勒尔王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乐趣与负罪感》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 杨毅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爱的艺术》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郭永玉湖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思想研究》张伟重庆出版社 霍妮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 介绍霍妮的著作: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
《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华夏出版社
《爱与意志》罗洛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云南人民出版社
《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云南人民出版社
《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三联书店
《人类价值新论》马斯洛河北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柯林.威尔森华文出版社 《做人的权利》爱德华.霍夫曼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 《活出意义来》弗兰克赵可式(译)三联书店
《弗兰克:意义与人生》常晓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寻找生命的意义》刘翔平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弗兰克.戈布尔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存在心理学》杨韶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裂的自我》RD.莱恩贵州人民出版社
《挑战自卑》阿德勒华龄出版社
《三种心理学》石林(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释梦类
《夜间风景梦》王溢嘉远方出版社
《梦:内心的声音》朱建军京华出版社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朱建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精神我析》方刚中国华侨出版社
《你是做梦大师》盖尔.戴兰妮黄汉耀经济日报出版社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上海教育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
《我是谁》朱建军中国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诊手册》艾伦.弗朗西斯胡东霞(译)海南出版社 《女性潜意识》阎勤民花城出版社
《性爱的困惑》陈仲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胡佩城(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石林(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障碍自疗》巴巴拉.谢尔刘庆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杨立宪(译)蓝天出版社 《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罗伯特.斯彼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医生病案录》张家恕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理诊所》栗国平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重塑》徐俊冕北京出版社
《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陈仲庚天津大学出版社
《理智胜过情感》张家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认知心理治疗》徐俊冕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治疗基础》许又新贵州教育出版社
《认知领悟疗法》钟友彬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概论》汤宜朗贵州教育出版社
《行为疗法》张亚林贵州教育出版社
《种子与大树》N.佩塞施基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恐惧与抑郁》N.佩塞施基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冲突与自助》N.佩塞施基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压抑的女性》朱怀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不要恐惧抑郁症》乌尔苏拉.努贝尔王泰智(译)三联书店 《克服焦虑》韦雷娜.卡斯特陈瑛(译)三联书店
《怒气与攻击》韦雷娜.卡斯特章国锋(译)三联书店
《病态》保罗.马丁白卫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手册》岳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婚姻的困惑》诺曼.L.保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方面的: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华东师范大学
《人格心理学》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
《人格科学》LA.珀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陈会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陈仲庚辽宁人民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陈仲庚时代文化出版社
《九型人格》团结出版社
《性格心理论》陈仙梅湖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人生发展心理学》詹姆斯.O.卢格陈德民(译)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茱莉亚.贝里曼陈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林文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皮亚杰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邓磊(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林薇北京出版社
《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施美华(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其他:
《宗教心理学》玛丽.乔.梅多四川人民出版社
《现代心里范式的困境与出路》高峰强人民出版社
《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卢大振中国城市出版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里奇拉克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妇女心理学》谢尔曼高佳中国妇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科尔斯姜鸿舒(译)北京出版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
《同情心的丧失》阿尔诺.格鲁恩李建鸣(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常规下的癫狂》阿尔诺.格鲁恩李建鸣(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暗示学》东方史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爱欲与文明》马尔库赛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灵私房书》理查德梅峰(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杨鑫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罗伯特.西蒙韩斌(译)
《是真爱还是迷恋》安吉丽思刘馥(译)海南出版社
《金钱蜜语》苏珊.佛渥颜斯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挫折心理学》冯江平山西教育出版社
《爱是一种选择》汉菲特团结出版社
《为爱而生》利奥.巴斯卡力简宛(译)西藏人民出版社 《非常态心理学》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刘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曼蒂克心理学》纳撒尼尔.布兰登孙尚奇(译)文汇出版社 《个性与价值》罗兰.帕克尚京子(译)华夏出版社
《人的本能》艾格妮丝.赫勒邵晓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 《看见约色感觉蓝色》苏珊.阿尔德里奇沈志红(译)三联书店 《自己改造自己》麦克思维.梅茨梁春中国商业出版社
《情感智商》丹尼尔.戈尔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归内在》约翰.布雷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你真的懂得爱吗?》约翰.布雷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少年我心》岳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黛娜.克劳雷.杰克刘盛林北方文艺出版社
《爱情方程式》布伦达.希弗邵文实(译)北方文艺出版社《不再痴迷》梅洛蒂.贝蒂李静滢北方文艺出版社
《你的潜能》马克斯威尔.马尔兹工人出版社
第二篇:读书目录
一年级(3)班假期选择阅读书目:
教育部根据最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
1、《中国神话 》
2、《中国经典童话》
3、《小故事大启发》
4、《小故事大道理》
5、《科学家的故事》
6、《弟子规》
7、《三字经》
8、《爱的教育》
9、《名人名言》
10、《成语接龙》
11、《脑筋急转弯》*爆笑百分百
12、《脑筋急转弯》》*智力大转盘
13、《脑筋急转弯》*智慧空间站
14、《脑筋急转弯》*搞怪没商量
15、《脑筋急转弯》IQ训练营
16、《快乐女孩故事》
17、《快乐男孩故事》
18、《歇后语》、19、《昆虫记》20、《名人故事》
21、《雷锋故事》
22、《小学生百科全书A》
23、《小学生百科全书B》
24、《英雄故事》
25、《影响孩子一生的美德故事》
2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7、《谚语》
28、《十万个为什么》
29、《十万个为什么》 30、《一分钟巧破案》
31、《小学生安全自救手册》
32、《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故事》
33、《森林报》(春)
34、《森林报》(夏)
35、《森林报》(秋)
36、《森林报》(冬)
37、《世界末解之谜》
第三篇:读书目录
各位老师,以下是我校要求教师阅读的书籍,您可以上网看书或者购买,每本书籍限3人购买。每人要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或读书随笔),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下学期开学初交到教务处。
一、基本理论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基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苏】B赞科大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4、【英】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5、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
7、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教育哲学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4、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5、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杰拉尔德.古特克著,陈晓瑞等译:《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教学社会学
1、【日】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2、【美】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法】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英】麦克•F•D•扬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法】涂尔干著,陈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英】古德森著,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教育管理
2、吴志宏:《教育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美】坎宁安、科尔代罗著,赵中建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7、【美】沃尔科特著,杨海燕译:《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8、【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五、课程与教学论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3、【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安德森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数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孙建龙:《语文教学案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六、基础教育与教育研究
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英】杰夫.惠迪,萨利.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5、维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本书课题组著:《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七、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1、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4、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6、岳晓东:《登天的感觉(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7、杜亚松:《青少年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
八、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
1、【德】卡尔.威特著,郝荣丽译:《卡尔.威特的教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2、【苏】A.C.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日】木村久一著,唐欣译:《早期教育与天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意】德.亚米契斯著,徐力源泽:《爱的教育》,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5、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英】约翰.洛克著,张建威、十一的译:《约翰.洛克贵族教子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
8、【英】夏洛特.梅森著,邵夏珍、李艳芳译者:《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第四篇:读书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2、毛泽东选集(1-4)
3、毛泽东文集(1-8)
4、邓小平选集(1-3)
5、江泽民文选(1-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8、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1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
1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五篇:心理学读书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
一、本文主要内容:良好的友谊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积极适应,高质量友谊的青少年有更少的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焦虑及孤独感、更高的自尊、社 会 能 力和社会接纳等。良好的亲子关系或高父母支持与青少年更好的心理社会适应相关。因此,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验证我们这样的假设:从早期到中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支持减少, 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减弱, 相反, 青少年感知到的来自朋友的支持增多, 并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增强;进入青少年中期, 父母与朋友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减弱, 两种支持系统对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会遵循独立模式。我们预期:青少年女孩的友谊支持高于男孩, 父母支持的增强模式(即, 高父母支持将增强友谊支持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适用于早期青少年女孩。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关系网络问卷、朋友提名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量表、抑郁量表五种量表。施测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求出各个量表的平均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求得主效应,最后还进行了回归分析。讨论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特点和成年人有所不同,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有明显的相关,但是这两种支持系统对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各有不同。这验证了实验的最初假设。但是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和女生对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没有太大的差异。
优点:
1、使用的量表比较全面,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得到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友谊和父母支持的情况。
2、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在友谊支持和父母支持上各有不同,这说明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同时,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都比较重大,这也要求父母要重视这个问题去进行教育。
缺点:
1、施测的问卷比较多,分多次施测,其中可能会有误差变量混进去,不能较好地控制。收集的数据信息虽然也很多,但是进行统计分析时,并不能都完全用上,造成了对数据的浪费。
启示:在做问卷调查设计的论文时,要考虑到受试者的身心特征,让受试者做的问卷在量和质方面都要恰当,这样收集的数据才比较有效。同时,论文的研究意义要明确这是非常明确的。
参考文献: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
二、本文主要内容: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且具有更高学业成就,而情绪调节困难是导致学龄期儿童问题行为的易感因素,情绪应对方式缺乏或不当的小学儿童表现出更多或更严重的抑郁症状。
本研究通过采用元情绪理念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儿童情绪调节问卷来验证这样的假设:母亲情绪教导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母亲情绪摒除、情绪紊乱和情绪不干涉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母亲情绪调节在其元情绪理念与其儿童情绪调节间具有中介作用。在收集数据后,对其进行分层回归和路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元情绪理念结构中,母亲秉持情绪教导理念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能力的发展,但其情绪紊乱可能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性的增强。母亲情绪教导理念的形成有助于控制其不良情绪的表达,有助于形成自身更加灵活多样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对自身不良情绪的有效控制和更灵活的情绪应对策略,将有助于促进其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优点:
1、母亲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在很多研究中都有表明,这篇文章比较有新意的强调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2、这篇论文的研究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因为母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中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也是孩子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母亲自身的情绪调节在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缺点:
1、论文最后没有具体教导作为孩子的母亲,该如何采用比较具体的方法去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算是一种缺憾吧。
启示:在做比较有教育意义的论文时,文章最后可以适当提出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让大家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研究就不会白做了。文章中的路径分析显示了母亲情绪调节在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去寻找中介关系。参考文献: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 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黄会欣 李银玲 张 锋 李伟强)
三、本文主要内容:留守儿童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容易导致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亲子依恋、同伴接纳、教师接纳三种社会关系是怎样影响其孤独感的。通过采用依恋量表、同伴提名法问卷、教师接纳、儿童孤独量表四种量表进行收集数据,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的社会关系和孤独感进行差异检验分析,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和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社会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伴拒绝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同伴喜欢显著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是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得非正常化,时间上表现为长期间断性,由随时可以的交流沟通变得不确定,空间上表现为远距离性,由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变成非面对面,他们无法拥有完整的家庭,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同伴拒绝、父子依恋依次进入因变量为孤独感的回归方程中,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社会关系共同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低父子依恋水平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会因较高的教师接纳和同伴接纳而降低。
优点:
1、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者能够深入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有利于社会和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2、本文区分了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的情况。因为在农村很大一部分是存在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父亲一人在外打工的情况,会导致孩子只和母亲关系亲,和父亲关系疏远。在研究中对这一具体情况做出区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细心。
缺点:留守儿童可能由于缺乏较好的母子依恋或者父子依恋,会导致同伴接纳和教师接纳的程度减少。但是针对目前父母必须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这样的客观情况,作为老师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启示:做研究要细心观察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先观察再设计研究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我们做出的研究符合实际情况。
四、本文主要内容: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 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我们采用延迟样本匹配任务范式,以面孔作为刺激物,分别考察对熟悉靶面孔、新靶面孔的追踪匹配,以及长时记忆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目的在于:考察面孔识别脑电 n170 成分在熟悉靶和新靶、靶与分心物、以及左右枕颞区的异同,分析面孔识别 n170 成分对应的加工阶段及其脑区优势效应;探索工作记忆中面孔识别的 erp 特征,验证工作记忆的 erp 测量方法。实验的刺激材料为修饰整齐的240张人物照片,实验程序为分18组,采用“abbaab”方法平衡各组的实验顺序。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计划比较分析的方法,方差分析的 p 值采用 greenhouse-geisser 法校正,脑电地形图由 64 导数据得出。先前的学习对面孔识别 n170 成分未产生影响,但会影响工作记忆过程中大脑对追踪靶和拒绝分心物的反应。此外,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特征与相同实验范式下的物体识别(guo etal., 2008)相比,存在明显不同。物体识别工作记忆中靶与分心物脑波在 200 ms 左右出现分离,时间比面孔识别早;新靶与熟悉靶之间的差异,物体识别工作记忆表现在额区和中央区,而面孔识别表现更广,还包括中央区、顶区及枕区,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的“旧/新效应”,物体识别时出现在顶区和枕区,而面孔识别反映在额区,新旧工作记忆方面,物体识别在 200~400ms 表现出新工作记忆的波幅更正,而面孔识别是在 450~650ms 新工作记忆的波幅更正。这些差异都暗示着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加工过程,两者在脑机制上可能不同。结果发现,被
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 n170,且靶与分心物的 n170 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在颞区两侧的 p7和p8上差异显著;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工作记忆的 erps 均产生了p300 成分。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靶与分心物的 erps波形在250ms后出现分离,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新靶比熟悉靶更正。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 250~650ms 的前额区旧/新效应,在晚期的 450~650ms 时段,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这些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的 n170 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且 n170 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优点:
1、在实验的具体设计上,细节做得很全面,在照片处理上做得很仔细。
2、e-prime和脑电结合使用,发现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两种过程,两者在脑机制上可能不同。
缺点: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两者脑机制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呢?论文中没有具体说明。启示:脑电的实验设计对很多文科生来说有一点难度。做这种研究虽然不需要大规模的进行调查,但是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注意,避免参入误差变量,导致实验结果无效。
参考文献: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孙天义、许远理、郭春彦
五、本文主要内容:亲子亲合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具体体现在,亲子亲合对儿童发展的独立的、直接的保护作用,发现亲子亲合能够直接降低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对压力的抵抗作用,亲子亲合能够显著抵抗压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消极影响。亲子亲合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保护效应是否适用与农村留守儿童?本文通过测量这四项内容:偏差行为、日常烦恼、养育者-儿童亲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 ses),探养育者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合能否直接降低儿童的偏差行为;养育者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合能否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压力抵抗效应。收集测量结果后,以留守类别与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偏差行为和日常烦恼为因变量,进行 2× 2 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各协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常烦恼与儿童的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流动养育者-儿童亲合、留守养育者-儿童亲合与儿童的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为考察养育者-儿童亲合对儿童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消极效应的调节或抵抗作用,在控制协变量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 2 组分层回归分析: 一组以留守养育者-儿童亲合为假定保护因素,一组以流
动养育者-儿童亲合为保护因素。各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包括: 日常烦恼、养育者-儿童亲合、二者的交互作用项以及协变量。无论是流动养育者-儿童亲合还是留守养育者儿童亲合,均能直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状况,并且能够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偏差行为的消极影响。
优点:
1、亲子亲合的作用一般表现在父母对儿童发展的保护效应。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中,主要的亲子亲合作用还是养育者在承担。而对留守儿童的养育主要是爷爷奶奶或这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隔代抚养。这样的抚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没有保护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2、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和流动养育者还是留守养育者的关系大,这个十分具有社会意义。
缺点:在农村施测问卷比较困难,尤其是针对流动养育者。在留守养育者中,又多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年纪比较大的人。这些都给施测带来了困难。启示:虽然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亲子亲合对儿童发展的保护效应,但是如果将研究具体化当前时代比较热门的问题上,我们仍旧可以做文章。因此,在找研究的视角时,虽然已经研究过的东西,还是可以在具体化后继续进行研究,不断的把研究进行细化.参考文献: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赵景欣、刘 霞、李
悦)
六、本文主要内容:在意义学习的有效策略中,有研究表明提取联系比建构概念图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和迁移。研究试图针对这两种策略设计的变量特征,探讨提取练习策略相较于建构概念图策略更有利于有效学习的内部机制。实验设计是采用 2(前期知识水平:高、低)×3(学习策略:提取练习、建构概念图、重复学习)的组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学习材料的记忆保持量和迁移量。前期知识水平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采用极端分组法,将得分的累计百分比在67%以上的被试划分为高前期知识水平组,得分的累积百分比在 33%以下的被试划分为低前期知识水平组。结果表明:(1)前期知识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提取练习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建构概念图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显著地高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2)当降低概念图的难度后,被试使用建构部分概念图策略产生的认知负荷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相比显著降低,并且其在学习阶段学习到的知识量显著地高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的结果,但是在最终测试上,其记忆保持与迁移的正确率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并没有显著差异,策略的复杂性增加了学习者的额负荷,但是对策略有效性的发挥却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提取练习策略之所以比建构概念图策略更具优势,不是因为其策略本身更易掌篇二:心理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目:《成才始于动机》 向一栗,李洪玉编
向一栗,李洪玉编的《成才始于动机》属于《心理素质培养丛书》中的一藉。这本书非常的浅显,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我们也很容易读懂,书中介绍了大量有关动机的理论以及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注意将具体的实例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以及可供参考的前人经验,对我们这些准教师的作用,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这本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个冲突:即时代对学生高素质高创新性的要求与我们落后的教育水平的冲突;其次是时代对“全能”教师的要求和教师素质低下的冲突。以第二点为例。现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即在于:如何推进一个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如何利用我们的活动影响学生。为了使对比明显,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现阶段的现状。从教材的编制到课堂再到作业练习,都表现出一种本质上不负责任的态度。以中学生的教材为例,虽然经过了新课标、课改,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即我们的教材不重视实际和可行性,这一点在化学实验方面尤为严重,教材中描述的实验成功率低,有的甚至出现中学教师依据课本的实验描述完全无法做成功的现象。(当然,大学里的教材泛滥程度更甚,前篇一律,漏洞百出,不论是错别字还是逻辑错误等等,不胜枚举)另外就是授课的问题,以上海地区中学为例,上课基本是学案一发,重点一提,然后就是疯狂的作业覆盖,完全不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更别说建立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理解之上了。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了解学生的概念,仅仅是强加无数的习题,借助大量的练习覆盖来达到目的。我真的想不通,借助于这种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提升国民的创新意识,好的学习成绩以及独立思考、创新意识难道就真的不能统一吗?我们需要那么多无用的毫无研究价值的习题做什么? 自上大二以来,我心中的忧虑就越来越甚,以至于我对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越来越感觉到公费师范生是要误人子弟的。以我们学校为例,整个学校充斥着浮夸、不务实的作风,乱谈恋爱之风风靡全校,男男女女、女女男男纠结于花前月下,纠结于幽怨情仇,完全没有一名准教师的样子。更为可怕的是:同学们认为做一个中学老师太容易了,甚至妄言高中毕业即可胜任这份工作,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学四大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此等更妄论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工作吗?我们能胜任吗? 此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即在于我们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什么样的诱导因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什么样的诱导因素将起到相反的作用,什么是他们最想要的?如何才能做到像美国“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提倡的那样,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应该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遭到遗弃蔑视等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成绩差。所有这些问题都在考验我们每一个师范生的良心,我们是要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成为误人子弟的??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把一个问题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我始终相信自然是美的,就像爱因斯坦发现e=mc2,牛顿发现f=ma一样,它们是如此的简明,以致于每一个只要学过简单数学的人都能看懂它。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计划为大一的新生讲授费米—狄拉克统计,但是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找不到这种捷径。促使我思考这类问题直接来源于我个人和同学的家教经验。我们无法解决自己学生的疑问,除非借助于复杂的微积分方程或者是应用我们大学所学的机理或更高的知识和反应。很显然,我们并没有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那么,我们将来成为教师之后如何让学生明白呢?难道以己昏昏能使人昭昭吗?我们不仅不胜任教师的工作,如果我们不去改变,那么我们将来必然会重复我们的中学老师的老路。到那时,我们不是教师,而是误人子弟的庸师。我最近在选修周加仙老师的《教育神经科学》,虽然刚开课,课时也很短,但已然感觉它对 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不管你是不是一名教师,我们将来总要为人父母,而家庭的教育在孩子整个一生中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一个来自天国的小天使,都是以父母的怀抱为起点,并且沿着孩子并不自觉的父母的意愿在朝着一个确定的或不确定的终点前进。学物理我们都知道,从一个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到达不同的终点,即便是到达同一个终点,我们也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我的疑惑是:当孩子离开起点,沿着不同的路径行进的时候,作为明天的教师,我们能为他们描绘咋样一幅蓝图?亦或者说,编织咋样的梦?篇三: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 教育心理学的确很重要,它不仅是教会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会使那个人影响一批人,乃至影响的社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呢?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在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位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它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目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学校的管理与领导等等;教育心理学则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这可以减除在实验室的实验中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反映被试的正常心理状态,但对有关变量难以做到严格控制。
从书上和网上copy了这么多绪论的东西,下面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谈谈。
我这学期才开始做家教,并且接了三个家教,两个初中生,一个小学生。开始我觉得这对我并不难,我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好方法,只要我教给他们就行了。可实事并非如此。那个初二的女生是希望得到知识的,而且父母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我在教她时,告诉她的东西她会听,会做,感觉还算轻松。可令一个初一的男孩就不同了,他所在的学校给的家庭作业并不多,比那个女孩轻松多了,但她父母总希望他多学点,又给他报了网校,又找家教。似乎压力很大。我与他的沟通也有问题,问他什么他都跟我说不知道,让他跟着念课文也不好好念,我一直都认为是他这孩子不懂事,不过静下来想想,还是要因人而异,也不要急于求成。那男孩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就应该培养他的兴趣,先耐心的和他聊聊天,了解一下他的想法,而不应该先从具体的学习上着手。而且对待男孩女孩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我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她现在很厌恶我,更不愿意和我交心了。而对那个小学生,我主要是陪他做做作业,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逼他记住什么。并且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而不只是老师的必修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人的交往中提高自己,这样,我们好的社会风尚便不难期待。篇四:《心理学与生活》读书报告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报告 在看《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之前,在刘老师的介绍下,我们去看了《梦的解析》。当我看到《梦的解析》这本书时,我暗自欣喜。因为我觉得在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可以被解释了。看完《梦的解析》这本书后,我对佛洛依德的才华感到非常敬佩。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试着用他的理论来解释自己所做的梦,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之后,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看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更加吸引了我。当我初步翻阅这本书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里面没有我想得那么多的小故事,也没有心理测验,有得只是一些很基础的心理知识。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人了解心理学,走进心理学,探索心理学。虽然没有一些具体的故事来解释各类心理,但从书中我还是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下面就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本书共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心理学的学习、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为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归纳了三点这本书的特点以及我的一些感受,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第一,这本书每章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性,它把提到的重点都列了出来。这让读者更加能够理
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对每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概括行的认识。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第二,这本书的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他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第三,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很让人感兴趣,这也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趣。有人说过:“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其实看书也是如此。我看书一般不会从头开始看,一般我会先看目录。选择我自己喜欢的内容先看,可是接触《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当我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就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就不得不从头看。其中有几章内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本书中的第三章 行为的生物基础写得很透彻。它介绍了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让我更加明白人类的行为、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我重新认识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机体适应性变异发生了,就会比那些适应差的个体产生更多的后代。时间久了,那些具有适应生存特性的机体的数量变多。用进化的术语来说,个体的成功与否取决了 其后代的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的有尾巴变成短尾巴直到消失:由原来四肢发达进化四肢短小,头颅发达,最后也可能形成外星人那种模样。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我们当今社会,越来越少的用到四肢,大部分时间都在用脑袋,所以四肢就慢慢退化,脑袋慢慢变大。一个很好的事例就可以说明这个论点。很久很久以前,当一个人得了盲肠炎时,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最终导致了那个病人的死亡。而现在,这个病已经不算病了,很少有人再因为这种病丧生。就是因为这样,盲肠的作用就渐渐地减弱了。我认为,有一天,盲肠也会从我们的身体中消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章节是第十三章情绪、压力和健康。我觉得这章内容好像与我更“亲近”点更贴近点。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而且每个人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情绪。可是如果我们知道情绪是怎样由来的,它的刺激物又是什么或是到达怎样的地步才会采用另类的方式解决。情绪理论告诉我们,特定的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自主神经的活动模式。比如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中枢主义这是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而引起情感的表达。在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之后还应了解情绪的社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会更好地去认识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控制还自己的情绪,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一些情绪的负面影响。而长期的情绪压力极有可能会引起心理疾病,再者人有了情绪压力,如果一味地去压制它而不让它发泄出来极有可能导致人的崩溃。比如说 一个人a一直与她b厌恶的人工作在一起,而a又不能没有这份工作,只能忍受b的种种习惯,之后a会对b产生敌对心理,这时a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在香港警匪片中,就会有不少人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长时间的情绪压抑下造成人格畸形做出了违法犯罪之事。所以一个人有情绪时,不要过分地去压抑它而是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绳结而不是再打个绳结去掩盖第一个绳结。因此了解自己就是为自己创造快乐。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有着心理的变化与思考。比如早上刚睁开眼就有着“起床或不起床”的心理斗争、同学的玩笑话让你生气了使你有一个生气的心理过程、老师上课提问点名时,你会有“会不会叫道我、叫道我怎么办”的心理过程等等。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心理学的研究。而这本书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容易理解。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它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同样也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好读物。
小教103 金嫣然 王佳辉 张丽篇五:心理读书报告
《登天的感觉》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岳晓东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他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特别是他的《登天的感觉》一书,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开始有所了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此外,他撰写的《少年我心》、《哈佛热线》和《批评的艺术》等心理学科普读物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登天的感觉》是心理学专家岳晓东在心理咨询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本书的写作特点是作者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生动讲述了他在哈佛大学所做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该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疗法,分析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交叉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在每个个案的后面,作者都加入了一段个案分析。对个案的性质、特点、咨询方针及操作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作者在书中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咨询方面的科学知识。在写作中,作者还加入了一些自己对留学美国八年的感悟和体会,并就一些内容、词汇及心理学专门术语做了有关的注释,以增进读者的了解。为了增添大家的阅读兴趣和知识范围,在每个个案分析的后面,作者还加上了一条有关心理学或心理咨询方面的小知识。本书还作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的一些见闻。
前言
登天的感觉
林登街5号
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
我想从哈佛转学 我不要上哈佛大学法学院
问你是否还爱我骗分被罚的思索
万般内疚为了谁
我是同性恋吗?
我想约你出去行吗?
我们的缘分尽了吗?
走出心灵创伤的深渊 读后感:
“如果说,爱情只是两人间的互敬互爱,那么,人情就是人世间的互敬互爱。心理咨询正是这种互敬互爱之表达与交流的艺术。”
一般而言,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都是比较专业的,“不枯燥,不讲大道理,有文学味道最好与爱情有关。”在前言中阿静的这些要求,似乎与心理咨询这个专业的领域相持。无法想象作者将以怎样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心理咨询的奥秘。没有空洞、抽象的术语,这本书对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而言,甚至是作者所谓的“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的人”,的确体现了浅显易懂、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的特征。从这本书的基本叙述框架可以看出作者尽量从读者角度出发,精心选例,各式各样的来询者,异彩纷呈的咨询方法,每个案例都描写细腻,重点突出,着重描述了来询者和作者的内心体验变化过程。其间充满了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表达与交流,让人感受了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让你不得不感慨心理咨询的神奇与伟大。因而该书被称为所有心理咨询爱好者的入门首选书。而该书也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开始有所了解,那些精心的注解和背景知识也使读者在欣赏一个一个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咨询的相关理念和知识,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开始看这本书时,我难以将心理咨询与登天的感觉联系起来,认为心理咨询根本与登天无关。但当我十个案例一口气读下来,我也终于慢慢明白为什么此书的名字为“登天的感觉”。那些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问题的人们,在别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地狱当中走出来,迈向自尊自信的天堂的时候,心中升腾的不就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在自己的面前由痛哭流涕变得开怀畅笑,由愁眉不展变得心情舒畅,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而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中时体验到一种像飞翔在云端般的美妙感受,那也是登天的感觉。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哈佛学子原来和我们一样,也有着形形色色的烦恼、忧愁与困惑。有些是我们共有的,有些我们还没有体验过。但每一个生动的案例,都是一面镜子,倘能仔细反省,便会发现自己身上同样的困惑苦恼,同样的非理性情绪,同样的未完成情结,同样的刻意压抑,同样的假象迷惑,同样的不切实际的信念??这些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也会发现,原来,我就是“丽莎”,我就是“莫妮卡”,我就是“查理”,我就是“佳莎”,我就是“卫红”,我就是“慕贤”??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心理咨询读物,每读一次你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可能会有新的领悟,它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告诉你新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