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20: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

第一篇: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

《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

《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是王建辉所写。王建辉不仅是著名的编辑家,还是一个出色的领导,可谓在仕途和学途都有所成就的学者。他的著作,内容广泛,思路宽阔,见解独到,给人留下难忘的韵味。《出版与近代文明》属于个人文集汇编性质的著作,其中收集的41篇文章各有特色。这些文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编辑出版等多个视角论述了近代出版史产生与演变的过程,并选取了近代出版史发展中的若干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对若干专题进行探索分析。在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描绘出由一个个人物、一部部著作、一桩桩事件所组成的近代出版史的百年画卷。该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于细节之处的思考和分析分外动人。

《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虽为单篇文章,但作者有一个总体构思,形成了一个总的体系,有一个总的倾向与内涵。全书是讲近代出版的起源和发展,讲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影响以及出版和近代文明的关系。书中以出版为经,伸延至其他,脉络是比较清楚的。作者对近代的庞杂出版史料,进行了精心的挖掘和梳理。从他的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对近代出版作了深刻的思索,力求全面观察出版发展的状况,想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因此,从全书看,虽不能简单地说是一部近代出版史,但是它已经提炼出了近代出版史发展的许多线索和史实,为近代出版史提供了思考的范畴,为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出版史资料汗牛充栋,研究者如果细究则很容易陷入史料的钩沉而无法形成通识,而研究思想史又常常会流于玄妙和奇思,缺乏具体材料的支撑。作者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其博士专业主攻的是近代思想文化史,史学的学术修养自不待言。最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打通了出版与史学的界限,以扎实的史料、宽阔的视野阐述了近代出版的浮沉,自然给人以新颖、可靠、有理有据、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文中尽量配以图片,行文中力求简洁平白。通篇读后,果然轻松活泼,没有一般历史类图书的沉重,反倒是多了些趣味。全书共41篇文章,配有插图81幅(以整体图像计),除去后面谈及编辑体会的12篇文章外,几乎篇篇有图。图像包括早期的印刷出版场所、出版机构旧址、书籍封面、重要文稿以及老出版人的肖像等,使读者更直观地贴近历史,加深了对文章的解读。

全书采用各种不同的写法来阐述出版与近代文明之间的联系。

在《出版与近代文明》一文中,从“出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近代出

版是时代政治的感应器”、“出版之于思想文化界和国民生活”、“„出版救国‟成为爱国出版志士的事业主旨”等四个方面出发,论证了“近代出版在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如社会参与、价值表达、思想传播、知识扩散、文化阐发等诸多方面,都成为近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论证了“出版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一起运行”。又比如,在《思想文化史上的近代出版》中,著者着眼于“每一次思想文化的潮涌,都给出版以新的发展的推动,而出版对于思想文化的反哺作用和它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旷古空前地重要”,分“领袖人物的实践和论述”、“出版成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出版界成为思想的直接策源地”、“出版者和作者密切结合,成为思想启蒙和思想运动的参与者”、“开启民智,培育新读者群、培养读书风气,塑造社会风尚”、“出版是一种思想文化导向和选择”、“出版业内人士对于自己文化责任的体认”、“出版的进程就是思想史的进程”等8个方面进行论证,弥补了当前学术界目前在这方面研究无多的缺憾。

“解剖小麻雀”也是《出版与近代文明》的特点之一。书中成为著者的“小麻雀”的,先后有近代早期出版观、近代报刊、鸳鸯蝴蝶派、申报馆、近代上海和武汉、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等等。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或研究过这些风云人物与近代出版之间的关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们与出版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通过本书著者钩沉史料,扎实研究,我们才得以认识到: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则是一个直接从事出版的出版业中人,孙中山更是一位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总体设计师。„„

除此之外,《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还有另一特点。过去讲近代出版史,一般讲1900年前后比较多。这本书不仅向前推进了几十年,而且从中国推演到世界,谈到世界出版观对中国的影响。

1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向国会演说的《论出版自由》中,首先表达了出版自由的观念,认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当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曾以‘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与科学权利的武器。列宁对此也作过高度评价,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在中国也是如此,从19世纪中叶起,‘出版自由’不仅成为一部分志士仁人反封建的批判武器,而且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理想与追求。”他描绘和肯定了西方世界的“出版自由”对中国的影

响。

王建辉说:“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口号,也是资产阶级一个重要的思想范畴。书中从近代出版讲起。中国的近代出版,是从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开始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有他们的目的,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必须利用出版这一媒介,客观上对出版起了促进作用。王建辉说:“1835年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译述西书的机构墨海书馆,成为上海基督教编译和出版中心。近代中国出版业最早是由这些传教士推动的。”到1855年,麦都思还在香港办了中国第一份华文杂志《遐尔贯珍》,此后,杂志才不断发展。1835年以后,中国的近代出版事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作者认为,中国最早重视出版事业的是曾国藩等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出版的奠基人”。对此,过去没有人这样提出,这是他独到的见解。他说,1864年曾国藩主持创立了江南官方局(金陵官书局),1865年曾又与李鸿章接受徐寿、华蘅芳等的建议,在上海筹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这都是当时有名的出版机构。他们首刻了《船山遗书》,还比较系统地引进介绍了西方科技读物,有数学、化学、天文学、矿物学、地质学、医学等。1868-1880年之间,共翻译出版了科技图书163种,销量达83454册。王建辉认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洋务派在1867年兴办的译书机构,也是晚清由官办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翻译馆的这些译著,几乎概括了19世纪西洋科学中的主要内容”。十分肯定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科学著作的功绩。

在《出版与近代文明》中,作者始终将出版与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什么是出版?在学界是有争议的,中国有文学以来的早期出版从何时开始?早期的手抄本作品,石刻作品算不算出版?说法不一。这至少可以说明出版并不是文明的起源,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出版有力地推进了文明发展,出版不仅是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文明进步的需要。王建辉用许多事实,用他自己的思考,断定近代出版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明。他说:“出版是创造的文化活动;出版是思想的催化剂。”他赞扬孙中山说的“新闻出版为文明之光”,并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郭沫若、巴金等人为例,肯定出版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史也就是思想文化史”。

《新青年》说明“出版成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出版是一种思想文化导向和选择”、“出版的进程,就是思想史的进程”。他对出版事业文化性的肯定,对我们认真审视出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可以产生不少的影响。陆费逵曾说:“我们书

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这句话是在1924年说的。而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不断展开的近代出版史和近代文明史,则一而再、再而三地验证了陆费逵的远见卓识。

无独有偶,建辉先生在《出版与近代文明》中也强调:“出版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一起运行”。的确,近代出版,是与近代文明一起发端并且成熟的。这是作者的独特视角,也是其对近代出版的透彻了解。

《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读完之后,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惊讶的是:近代出版对教育的直接推动作用。我认为,无论是比照古代出版与教育的关系还是当代出版与教育的关系,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的关系都显得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性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使近代出版人的社会角色具有多样性,以至于影响到今天整个知识界对编辑出版人的评价。近代出版机构出版大量的教科书、教育类图书。商务、中华、世界书局、开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教科书市场,它们不仅仅是出版教科书,更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自己组织力量编写教科书。我们结合当代教科书的出版来看,这在当时非常之特殊。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具有很大责任,但是近代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却是民间力量战胜了官方力量。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官方的教科书内容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背景,而民间的教科书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倡导新学,因此民间教科书成为主流,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众多出版机构在教育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出版机构同时成为教育机构。近代中国的出版机构与教育机构“二合一”现象非常突出,也很值得研究。在网络和电子媒介出现以前,出版一直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但是近代的很多出版社却成为教育的策源地,乃至成为真正的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就是一个教育与出版合一的机构。开明书店曾经办过开明函授学校,商务开办了小学师范讲习所,生活书店在香港也曾创办了香港持恒函授学校等等。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与近代的社会背景有关系。近代社会新学与旧学并道而行,社会教育资源非常缺乏,很多出版人自然就会“铁肩担道义”,利用自己能够支配的出版资源做起了教育事业。

再次,很多近代出版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由于近代出版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很多出版人既要做出版,同时也要搞教育,这就培养造就了当时一大批兼具出版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人物。例如,张元济、蒋维乔、杨贤江、何炳松、陆费逵、舒新城等等,这些人物的出版思想和教育思想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当代很多人参照近代出版社中专家学者云集的历史批评现在的编辑无学,批评现在的出版社缺乏专业人才。我觉得这种批评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批评者没有看到近代出版机构同时作为教育机构的特殊性,也忘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重要功能。当时的出版机构也是教育机构,学者专家自然很多,而现在的出版社只是出版机构,且当今社会有众多的大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专家学者没有必要像近代那样委身于出版机构之中,毕竟近代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要少得多。

我想,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编辑出版人而言,我们要学的还很多,而《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也给了我们更清晰的方向。

编辑092张锦瑶

第二篇:《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所著,主要有所发表的八篇罗威尔讲演组成,研究了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说是对西方的影响,实际上也密切联系着东方的发展,影响着这里的发展步伐,值得人们一探。

随着人类的进程,其科学自产生到日益繁荣,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在近代的影响更是如此,可以说促使了人类质的飞跃。科学是相关时代站在之前时代各类知识基础之上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活动、思维重点和发展特征,在柔和各种特性后加以当属时代的发展,演绎处自身时代的主流。发展至今天,科学已是深不可测,溶入到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价值评判之中,与各领域、学科发生碰撞交融,包括哲学,也包括宗教。可以说作者是伟大的,他从现代科学的起源写来,论述了各因素、环节与其存在的关系,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他在开篇就说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象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说不定那天如日中天的繁荣突然就暗淡了下来,那些沉默了多年的民族可能就会突然竖立在人类的视线内,当剥开宗教的外衣,科学就在此时升温起步,不是说其中存在必然的联系,至少是在统一时期发生着巨变,那就是17世纪初的翻腾醞酿。若说宗教改革或分裂是欧洲内部的事,那么现代科学的起航当属人类共有的福音,虽说都属于人类的财富,但却有着不能同论的区别,是宗教制约并刺激了科学的发展,更是科学改变了宗教的发展轨迹。宗教的发展与改革总是在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中间开展,最后影响到中间阶层,其过程伴随着血腥风雨;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往往在和平缓和中于中间阶层漫步走来,影响上下,最终致使人类的飞跃,最终也伴随着战争与博弈。在科学脱变之前,展现于世人的是宗教存在的地位,以及其带给人类的刀光剑影,那些以宗教为工具驾驭国民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类似信仰的苦难,涉及到民族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科学的发展是很需要勇气,那些为科学献身的伟人,都是抛却本能信仰追求真理之人,这些人在宗教固化桎梏之地是出现不了的,例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里面的人民是那样的热爱着、固守着自己的信仰,拨开心结打开一条血路是很困难的,而在宗教被传入国家里,其存在的诸多因素中,以及发展至这一成熟的时机,牵引着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存在着与其相左,甚至相背的思想观念,那种对外来事物及对潜在新事物的追求精神延续于自身的血肉里。于是,科学在这个环节冲出牢笼,与人类亲密接触。

科学都是在事无大小中产生的,其根基是站立在感性知识,后兼顾理性,缓慢转化为多彩、可以看透规律、分清分类的人类社会,在缓慢进程中,促使了十六世纪的突然加快,但这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总要的是发明刺激了思维,思维又加速了对自然界观察的进展。那么,发明为何出现并引起重视了那?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驱使,发展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其客观程度,是因为感性给予的总结、归纳,历史的无数例证演绎了客观必要的重要性和不可怀疑性,是感性促使了人类走向理性、走向文明。我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等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是其他国家或民族难以比拟的,但在科学方面成就甚微,其原因但是一个感性或理性的问题,它还与发展进程、需要和环境有必然的关系,其演变下的统治制度、社会文明,以及普世价值观、发展观决定着对科学的态度及思维,对待发明的冷漠,其原始发展思维、思想、文化等,致使了思考的单一。

在一个能够摆脱掉宗教,而摆脱不掉观念的国度中,实行改革是很可能的,而在希腊文明孕育下的欧洲国家,对于希腊,以及传入宗教直接造成的影响显得有些变色,经院逻辑与经院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把严格肯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中了,其探索自然的结果都是在神的召唤和监督下进行的,走的越远,证明其越接近神意、接近理性,它与自生自灭的文化体系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科学并不仅仅是本能信念的产物,它还需要对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本身具有积极的兴趣。欧洲人心中的上帝兼顾感性与理性的因素,给与前进一种合理的解说,但在有些民族其神的观念不是太武断就是离人性太远。因之,这种观念无法对于思想的本能习惯发生多大影响,于是就桎梏了思想,不能更好的把信仰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到近代,各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将带有巨大分歧、不同的思想观念缓和了许多,取长补短、痛定思痛,把感性和理性更好的加以了排列组合,远离了盲目信仰与盲目排斥,更多的是在接纳中更好的加以利用和吸收,科学的对待科学、对待宗教、对待发展。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是其存在的文化精神,在文明的构建与演变中,探寻发展的道路,在地区之间存在严重区别时,就会发生影响和平的碰撞、战争等,而后在此进入融合后的自我构建,当自身凭借条件走向前方时,其步伐会随着各种因素加以改变,这就需要各民族的“睁眼看世界”,方能相互制约、平衡发展,否者又将是不平等的摩擦。

书中,作者从数学、天才、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十九世纪、相对论、量子论、科学与哲学、抽象、上帝、宗教和科学等方面内容,对科学的逻辑关系、产生机理、主要内容和这样进行了论述,其里面的数理关系、阶段进程、主要成份及其地位等有着一系列的贯连,发展到后来,其对近代社会有着错综复杂而又显而易见的影响,科学的飞跃发展是对不能观念的一种彻底挑战,改变着几千年固封的很多思维,在这里带着思考、碰撞、取舍中摸索前进,这便形成一种模糊的哲学形式,是一种哲学的复兴,也是给哲学戴上一层不好触摸的面纱。读来,深受其益。

第三篇:近代史料读后感

侯先成 地理科学(1)班 1409080540010 查到的书籍《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辛亥:摇晃的中国》晚清民国大变局;从这里,读懂百年中国!

1、一盘很大的棋!2011年,辛亥百年冲击波,海峡两岸盛典迎接,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新年1月开始,超千万人气教授张鸣首发力作《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最后岁月、民国肇造第一篇章,领衔角色有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瑞澄、良弼、载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研究这一类历史人物,《辛亥:摇晃的中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为,制造过量的英雄,结局是没有英雄。

2、一部揭开百年真相的国史读本!正如今天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背后故事,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辛亥:摇晃的中国》潜心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开门见山解析武昌起义真相,为什么能成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追寻历史的真相,永远是这么重要。人说右派文笔喜欢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真话。细看辛亥革命全景图,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成败关键也许只有1%,今天读懂辛亥你会明白100%。

3、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机枪和大都督;湖南: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

4、《辛亥:摇晃的中国》读懂尚武中国!清末时髦之一,就是提倡尚武精神,号召士人弃文从武。人们到了日本,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说是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辛亥:摇晃的中国》独家奉献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特别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读懂这些微博摘录,要比说一句万恶的旧社会管用得多。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鸣

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

图书简介:荫昌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大清王朝倒台,从满人方面考虑,在军事上,有两个人是当是祸首,一个是瑞澂,一个是荫昌。瑞澂后来的遗老们一提起他来,牙根都恨得痒痒。一起商议说要给他一个谥号,叫“罪首”,不知道清废帝小宣统,真的这样谥了没有?良弼清末满人没有人才,尤其没有军事人才,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要说一个没有,倒也不是„„

作者张鸣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我读了学者张鸣的作品《辛亥:摇晃的中国》。不觉被书中的历史背景所吸引,以前没有对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的历史做以系统了解,此番阅读,收获不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共和国。它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它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多年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相关著作大量问世。然而,客观地说当下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写得好读而又有思想的,少之又少。因为辛亥革命经过国、共两党上百年的颂扬,早已成为了一个神话,乃至中国人精神上的一个图腾,一个无话可说的话题。而张鸣先生的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诸多历史片段,并通过对这些历史片段的重新建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辛亥革命。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用事实消解神话,还原辛亥革命现场。

张鸣先生对这本书付出了很大心血,他曾说:“一年多以来,几乎一有空闲,我就埋头看材料,家里床上地下全铺满了书和复印的资料。材料的确看了不少,成百万成百万字地在手里过,有时候看上几天,一个字也写不出。但这本身就挺好玩,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原来在老照片看到的人,就浮现在你的眼前,所有的人和事儿,都跳出来,在眼前晃来晃去,这种感觉,无论你写与不写,都是一种享受”。

在这本书里,张鸣先生抛开了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辛亥革命的必然性,而着重描写了辛亥革命的偶然性。尤其是对武昌起义的前后过程,以及对在这场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们的描述,让我们重新了解了在起义过程中,革命党、立宪派和清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的脉搏,有很好的帮助。

其次,帮助读者从辛亥革命的角度解读百年中国政治动荡的缘由。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影响,不在于结束帝制中国,而是革命压过了立宪,激进压过了改良,从此,中国走上一波比一波更革命、一浪比一浪更激进的不归之路。回望辛亥,太多值得国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是真心还是假意?王朝覆灭,必定是政治紊乱、民不聊生吗?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多数的老百姓,对革命又是怎样一种态度?为什么清末的改革却引发一个王朝的崩溃?为什么衰世往往言论和学问纷争不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派单独搞成功的,立宪派在这场大舞台上又扮演怎样一个角色?张鸣先生在书中,向我们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辛亥革命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以答案为线索,逐步延伸,一点一点地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辛亥革命后,紧随而来的军阀混战、国共内战的影响。如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重视发动基层群众这一点,在其日后的革命活动中始终存在,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有所改变,但随着“4•12”事变的发生,又再度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并最终因此失败。张鸣先生这种不画地为牢,而是站在大历史背景下解读问题的视角,可以更全面地展现辛亥革命对中国日后走向的重大意义。

第三,笔法凌厉,写尽大变革中的复杂国民性。

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国人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中华上国的傲慢自大,被一个个耻辱的失败冲击的七零八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深入的自我检讨的基础上,开始展开对国民性的反思,并产生了像鲁迅这样的思想文化巨匠。张鸣先生在这部著作里继承了先辈的传统,通过对那一时期活跃的历史人物的描摹,写尽了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复杂国民性。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场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革命!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砰”,第一声枪响在武昌打响,这一枪,毁了一个王朝,打通了一个全新的路口,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创立了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临时约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我看来,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它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同样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果不其然,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上戏谑地登载这革命先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除了制度的变化,其他的只是变化了皮毛。在华而不实的民国,民主自由里当时的人民,相离甚远。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当我们为他们的举动感到痛惜难过,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时,我相信当时的满人也不愿如此,只是多年的舒适日子让他们己经养成了软弱平庸的劣根性,苟且偷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他们无法像以往一样英勇抗敌,驰骋沙场,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就像我们一样,当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又有谁会仍保持那份上进心,坚守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呢?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也会措手不及,以至于举手认输,恳求留一条活路,所以,他们又怎么会坚强起来呢?

作为一个现在的大学生,每次想到那个时代的清朝,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在我们需要清醒的认清周围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居安思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晚清的那段覆辙,真正的汲取了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也就废了”。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孙中山放弃了继续改变,将清王朝任然拱手相送给依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变的中国又回归了原本的它,清王朝的统治依旧存在,人们还是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与我们理想的中国,相隔千里„„

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是的,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精彩,回味无穷。

张鸣在一次访谈录中说到:我觉得,不能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想到一个“民主共和”的符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革命后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革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是短期能够消解的,今人也很难体会。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都更多地去反思,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字里行间看,张教授似乎认为进行渐进式的改良要比激烈的革命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且造成的伤害也很小。他用较大的篇幅,列举诸多的事例突出辛亥革命的偶然性,并以此来论证,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优于民主共和制。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但笔者坚信辛亥革命从长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一种必然。武昌首义有其偶然性,但是武昌首义之后没几天就有数省响应,恰恰说明革命党起义成功有其必然。或许由于偶然性,中国由清朝进入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中,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当政者即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及其所代表的皇族的影响,会使得君主立宪同样有名无实。清政府迫不得已推行君主立宪,实际上是为了维持巩固加强自身的统治,而不是真正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真正实行自由民主。这一点,从他们推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的扭扭捏捏、磨磨蹭蹭就能看出来。不能把改革幻想寄托于腐败的清政府手里。

我认为,就算中国人在清末能够走上君主立宪,早晚还是需要一场革命来将其推翻。我们不能由于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就否定革命,尤其是否定辛亥革命和其后的革命。这就像为了治病做手术结果由于没有处理好伤口又有些感染,就因此否定手术的必然性一样。革命是我们中国人在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奋起追赶的不得不忍受的阵痛。我们所要做的是珍视革命带来的成果,用革命的勇气和精神去鼓励现在的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闲暇的生活中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些伟人们的丰功伟绩,从而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也希望,我们能在成功中寻找失败,在失败中创造成功。认真反思自己走下的每一步,开创更灿烂的未来,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第四篇:近代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史学自古有之,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更是对他一知半解。寒假期间为了大致了解中国史,借了一套金冲击老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老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对于历史正如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代,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屹立,在轰鸣和呼啸的伴奏之中沉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高中生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

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则是为启蒙。联想王家范先生曾说“泱泱大国数千年,多少人事,多少典故,通史不可能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张先生自己也说:“写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况且写一本给高中生当作教材的通史,则是难上加难。这么一项困难的,冒险的事,却在张先生眼中变得不得不为,究其原因,皆为启蒙二字。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是处于其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年纪,正若一株刚刚蜷平叶片的树,要经过细心的灌溉,耐心的扶持,正确的引导,才能中通外直,长成参天巨擘。而学习历史,则是其中清除侧枝侧桠,使之周正之必须途径。中国社会从远古延续至今,千古风流多少事,万古长青多少人,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自己的留白。读史,明兴衰交替,懂得国家之争弱肉强食;读史,品世态炎凉,晓魑魅魍魉,尸位素餐之人多若浩海,但终究只有浩然正气,傲骨长存之辈才可清史流芳,遗香万年。写一本给高中生的历史教材,将自己的思想蕴寓其中,不仅教会他们残酷的国家法则,更向他们传达一种坚持奋斗,努力进取,像夏商周秦汉的先人们一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却不放弃的精神。再者张先生文笔简洁优美,说理平易生动,青年读者展开书,一股久违的醇香就会迎面扑来。但举一例:在讲到夏商之间时,曾有短短一段:在讲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来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简单的陈述,平和的语调,似说书先生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地面带微笑的引诱着你。这样平稳过渡的语句数不胜数,读上去便让人思维清晰,明了结构。更为可贵的是,张先生不仅将书写的浅显易懂,条理明晰,更是能将读者带入其中,阐发思考。如之言及周朝,先说这是最后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开门见山,让人的思绪连绵欲以究其所缘。

二是为团结。国人本没有汉民族之意识,明末清初,中原沦陷,方有民族之说,是为提振汉人归属感,团结一致,共抗满清;而说到中华民族,则是清末列强瓜分中华,危急存亡之关头,文学界众人力推中华民族之说,上溯尧舜三皇五帝,浩浩汤汤五千余年,是为团结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共抗外贼。而这些民族意识的基础,就是史书。张先生编撰通史,上溯夏商,将其社会架构,宗教,民俗,贵族,战事详尽道来,让人人皆知祖先之故事,让人皆识我华夏神州人民同根同源,知识,文化,传统皆有其来路,皆有其道统与传承,不是无根之萍可抛之弃之;土地风情,皆承自祖上,皆是先人们披荆斩棘,开山拓路,卓绝苦战而来,得之不易。张荫麟写一本通史,写给迷惘的国人看,写给热血的学生看,写给踌躇的同胞看,用以唤起同根同源的共识,唤起保卫中华,耀我华夏的豪情,用以团结一切,共同应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化。

三则是为传承。孔子曾言,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常说自己述而不作。可见文化的传承对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样的,即使历史再怎么演进,社会再怎么发展,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传承的忧心是不会改变的。博学鸿儒的大家们,以继承传播美好的传统,知识,文化为己任,忧心生根发芽于黄河流域的汉家文化在自己的时代变了味,失了真,特别是近代这个文化冲突极其频繁的时代。西方人战无不胜的坚船利炮似乎向我们证明他们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中华文化面领着信仰缺失,信心不足,被全盘否定乃至吞并消亡的危险。张荫麟平地响雷,出版《中国通史》,掷地有声,勾勒出中华民族先民在险恶危急的环境下奋斗出一个个王朝,开创出独特的文化的宏图伟景,这不正是给当时处于危难的中华同胞一剂强心剂,使得人们瞻仰先人,心怀胜利的信心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传承这千年的道统,将历史记录在书册之中,编撰在时光之上,使得不论时间怎么流转,书上的文字永恒的镌刻在那,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是一种骄傲,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特有的文化骄傲,张荫麟向世界宣告,就算中国现在正遭受着莫大的苦难,中国人也不会停下其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追寻,不会辍笔不耕,而是会依然的记录自身的过去,反思敬仰,而后相信着民族的光明的明天。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荫麟先生编撰《中国史纲》,确实是达到了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读罢,虽然我为仅写到东汉扼腕,但是也不得不赞叹张先生的才学。他将一个个晦涩专业的概念,叙述的清晰直白,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不仅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而且启发你历史为什么。再联系他所处之时代,我深感张先生所说的“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我想战乱时期的高中生们,即使战事连绵,看着这本写着中华千年传承的通史,也不会再对祖国的未来有太多的心虚了。故言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些人,指引出路,更需要一些人,回顾往昔,给出历史的建议。作为青年的诸君与我,尽管生逢盛世,但是通晓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自己作为是应做之事,再者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更该视为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以期中华之通史,永无完结的一天。

第五篇: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重点精华

核心线索:是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东西方的实践过程;西方国家,近代中国两条线索的关系 ①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实践源头(英国是源头)③近代民主思想又为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④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又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源头和实践的借鉴者

近代民主思想的线索—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民主革命的实践线索;民主与专制的搏斗(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完善;工人民主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无产阶级的实践

一、西方的专制理论

【产生历史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意识形态,从神学的角度肯定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现存的政治秩序辩护;②随着欧洲君主专制的形成并日益强化,王权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一些思想家和君主必然为君权辩护。】

1、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教权和王权的矛盾更为尖锐。为了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奎那提出“君权神圣”思想。

(2)内容:教权高于王权,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君主应服从教会和教皇;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托马斯·阿奎那:主张:①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神权思想

主要内容: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接近自然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势,是符合上帝本意的。核心:论证教权高于君权(前提)目的:维护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实质: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自然法则”思想)2.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1)背景: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詹姆士一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

(2)主要内容: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只须对上帝负责。

【詹姆士一世:主张:①提出君权神授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③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④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⑤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⑥把国王比作神,并与上帝相提并论。

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英国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化,封建君主专制也逐渐丧失了它的统治基础。)】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与中国董仲舒的什么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影响有何不同?

(1)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相似。(2)中国的新儒学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则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君权神圣、君权神授意义:积极意义: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消极意义: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合时宜。】

【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积极:①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③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消极: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②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③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1.斯宾诺莎:提出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2.洛克:提出社会契约学说、天赋人权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提出自由、法治的原则他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分权理论经过孟德斯鸠改造后,对18世纪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民主思想提出的背景:①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资本主义政权建立;②1689年洛克发表《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理论论证。主要思想: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③主张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影响:洛克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权分立”学说提出的背景: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②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人权的实现;③18世纪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④孟德斯鸠吸收和发展了斯宾诺莎、洛克等人的思想。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要求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

目的: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原则: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

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抨击封建制度,主张“主权在民”,指出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专制夺回自己的权力是合理而且合法的。他的思想后来转化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也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的主要思想:①社会契约思想;②“主权在民”思想。(核心思想);③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 【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①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③鼓励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表】

思想家,时期、国籍,思想核心,实践

斯宾诺莎:17世纪中叶的荷兰(天赋人权)北美《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洛克:17世纪晚期的英国(权力分立)美国三权分立、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卢梭:18世纪初期的法国(主权在民)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三、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焦点: 财政问题。原因:财政危机与对外战争不断失利的情况下,查理一世不得不于1628年召开议会,接受了《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己的利益,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 1.《权利请愿书》:查理一世和议会因税收矛盾尖锐,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要求限制王权,但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权利请愿书》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大抗议书》: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抨击王权,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拒接受,导致内战。

【《大抗议书》:内容:收税、财政拨款、实际上的人事任免权。评价:体现了议会与君主的权力之争已进入关键领域,加速了君主与议会的彻底决裂;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王权、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3.民主与专制的反复斗争:

(1)国王挑起内战1641年,议会胜利1648年,国王被处死1649年,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国;

(2)克伦戚尔掌权后,解散长期议会,建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3)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l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大宪章》与《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什么异同?《大抗议书》同《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什么新特点?它们的出台体现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什么传统?

①相同点:以法律限制王权,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不能随意侵犯人身自由。不同点:《大宪章》主要是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权利请愿书》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②一是从历史背景看,《大抗议书》是在国王与议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条件下通过的。二是从内容是看,《权利请愿书》还只是从一般的权利角度对国王加以限制,《大抗议书》则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政治改革,特别是提出议会的相关权力,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的要求。三是从结果上看,《大抗议书》通过后,国王坚持不接受,并挑起了内战。③《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的出台体现了英国早期的议会政治传统。总之,《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是在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前的三个重要法律文件。总的趋势是日益加强对王权的限制。】

四、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美国的《独立宣言》

(1)体现了民主思想:自由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等。(2)它使启蒙思想首次贯彻到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实践中。

(3)《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2.法国的《人权宣言》:阐明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是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主要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等。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法治和平等。意义: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批驳了专制王权封建等级,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标志法国社会的根本变化,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亚洲国家社会改造;《人权宣言》成为1791年宪法的序言,标志着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观念,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化。

五、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权利法案》:它规定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并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7世纪初的外交委员会发展为内阁;“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常设机构;18世纪,沃尔波尔完善内阁制度;19世纪中期,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内阁正式确立。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和创新性。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确立联邦制、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2)影响: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1787年宪法:背景:①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②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③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④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目的: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内容:①确立了“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②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③确立了联邦制,对州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做了规定(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评价:①这是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实践,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相互均衡,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都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③严格的平衡制约机制,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因素。④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力,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后来得到补充和完善,做到了与时俱进。】

3.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都实行分权和制衡原则;都实行“主权在民”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2)不同点:国家元首职权不同:美国国家元首拥有实权,英国国家元首无实权;政府体制不同: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比较英美政体:相同之处:①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②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③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④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同之处:①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②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③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或女王)无实权;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形成的历史因素:英国:①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②资产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③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美国:①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殖民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②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③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六、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法国大革命——民主与共和的初步斗争,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颁布《人权宣言》,否定封建专制;制订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国内: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③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④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⑤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

2.民主与共和的反复斗争:从第一帝国到波旁王朝复辟,从七月王朝到第二共和国,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

3.斗争的最终结果: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原因:①君主派的内讧;②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③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①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西学的不断传入;⑤近代教育的发展。】

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革命团体,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①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②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③清政府预备立宪(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它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明确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之间分权和制约的原则。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确立了法律依据。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维护共和的斗争: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3.斗争的认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通向民主的道路艰难曲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八、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英国的宪章运动:1837年,《人民宪章》的起草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此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宪章运动:背景: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工人阶级形成;②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③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过程:1839年、1842年、1848年三次请愿运动,结果被镇压或夭折。影响:①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的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②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③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第一国际: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在各国建立支部,支持工人罢工及进步运动。

3.巴黎公社:在实行人民普选权,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加强法制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尝试民主制度的建设。

【巴黎公社的背景:①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第一国际的领导力量增强,国际工人运动也重新高涨,这是巴黎公社出现的历史大背景;②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但巴黎工人拒绝放下武器,并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保卫自己的国土。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对工人的镇压,导致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这是巴黎公社形成的直接原因;③工人力量的壮大。】

4.第二国际:倡导合法斗争,为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积极推动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条件而斗争。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②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第二国际活动前期的指导;④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不同点:①组成不同: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③组织形式不同: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5.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普选制和减租减息制等民主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全国人民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开展斗争;抗战胜利后围绕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由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大事年表】 1940年3月 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以后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统一战线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下载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版与近代文明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翻开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看到别具一格的目录,便有颇深的感触。自初中开始学历史,所见的对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无外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

    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范文大全)

    救国之路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感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哲理性历史著作,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

    《人权、国家与文明》读后感

    《人权、国家与文明》读后感 本学期的开设了《宪法学》的专业课,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法学的分支学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国家内部......

    读《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

    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财政的破坏 ——读《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有感 自民国初年以来,日本因与北洋军阀的特殊关系,在中国华北地区实行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谋略,华北也因......

    近代生命与科学作文(范文)

    那第一个是写篇 生命的特征作业,照着书看看写写 第二个是论文,封面教务网有可打印可手写,30%雷同就作废 第三个是提纲,做成PPT演示,3~5人组队演示,提纲就是关于论论文要求结合专业......

    地产文化-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

    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 文/汤世杰 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是什么?非“创新”莫属也。 很多年过去了,却一直记得前科技部长徐冠华先生的一次报告。徐部长报告中的“创新”不是......

    社区“争当文明出行好公民”

    社区“争当文明出行好公民” 宣传标语1、 疲劳驾驶为现在,酒后驾驶灾难来 2、 路好、车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最行 3、 你在行、我在行、文明行、大家行 4、 出行人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