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向经济危机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在原“两防”方针指导下的“软着陆”过程,加入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已带有在经济周期由高涨向低迷的阶段转换中“硬着陆”的危险,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遇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我国2008年1~9 月的GDP增长率,迅速回落至
9.9%,并显然将继续回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到半年,就从“压顺差”变成了“稳出口”。为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温”方向上频频出手。本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的是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以及从经济全局变化的新趋势着眼,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意图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反周期”操作。
我们已看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国内各产业的发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难,涉及房价的下跌、加工企业销售额减少和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下降。这些连锁反应,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刚刚有所体现。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下滑,维持较快稳定发展,我们确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树立信心、克服困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关于我国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断
据统计,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2008年7月开始,税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仅2.5%,如扣除9月份CPI 4.6%的涨幅,9月份实际税收仅为3.1%的财政收入,已呈现负增长,从税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不容乐观。但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内。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比如上海、厦门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都没有达到20% ;二是一些企业受到国内外多重负面因素“碰头”的合成压力后,生产规模有所收缩,效益水平出现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产生作用。经过政策调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矫正和冲抵。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财政收入这几年的增加比较显著,2007年的增幅达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计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认为这是一种总体而言尚属正常的回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并积极平稳地进行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经济基本面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在财税部门作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我国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价指数之后,仍应高于GDP的年度增速。换言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会有一些提高。这一指标在1995年从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过20%,达到20.6%,2008年则可能接近2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出手。考虑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为了发挥宏观政策的整体效应,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成为政策应急调整中的重要事项。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
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当然,减税肯定需要有一个关于财政承受力的测算,要设计周全的方案。在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会提高的情况下,适当减税无非会使这个指标上得不那么快而已。但是我们要非常珍惜地运用这个空间,应该把这个空间首先应用在增值税转型这种重大的长远的机制性改革上面。同时,要做好结构性的减税(如增值税转型)与结构性的增税(如资源税作重大调整)间的结合搭配,从而对冲财政减收压力,强化税收调控效果。
此外,其他方面的减税也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与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大家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这也需要在考虑财政承受力后,探讨具体方案。关于“起征点”的较大调整,最好通过听证会的程序来优化其决策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外向型企业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已出手上调出口退税率。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中国财政政策已给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明确态度,要运用退税率等政策工具缓解外向型企业的困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
这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政府主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它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然,从近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以及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可能仅仅在于缓解压力,尚不足以改变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针对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可把它看作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篇: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摘要: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结构方向,应对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样,当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放缓,中国经济将有望逐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当前货币战乱也正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导致我国物价明显上涨,因此我国应该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关键字:货币形势,物价上涨,增长放缓,政策微调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有人据此推论,如果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风险,那么中国经济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虽然宏观政策不会很快转向,但央行已经多次表示,要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密切监测经济形势,并根据经济形势对政策进行微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1.1%,当时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物价指数同比和环比都在上涨,5月份CPI出现3.1%的阶段性高点,市场关于加息呼声突然加大。当时,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在 《2010春季中国经济报告》中预计,国家可能采取既升息又升值来避免经济过热。
实际上,宏观政策已在趋向收紧,自从去年12月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控制新开工项目,今年前5个月央行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回笼资金,同时要求银行实收实付、清理信托存款降低了货币流动速度,从6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增长速度出现减缓,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市场资金面更加紧张。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在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三个目标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在经济座谈会上温家宝在会上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势,特别要广泛听取企业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参加座谈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要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
温家宝强调,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克服短期困难,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缓解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二:国外的货币政策冲击着我国的经济,我国采取政策微调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美元贬值以及美国近期出台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冲击了各国贸易,11月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
布,美国将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增发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这样,以美元为主的储备体系和贸易结算体系都将面临随时贬值的危险,且美元的信用也在逐步降低。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引发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并冲击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对经济复苏正常但通胀预期已经抬头的广大新兴国家与地区,无异火上浇油。
在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发表演讲时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诸多“两难”,QE2 又使其难上加难。我们有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有历史形成的高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既是武器,又是人质。唐双宁称综合起来无外乎一下三点,一是合纵连横。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策协调,互助互利。二是积极抵御。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中国央行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初步显现。反观国际市场,爱尔兰引爆欧洲第二轮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正逐步加大,美元攀升至两个多月高点,这将部分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今年一直源源不绝涌入亚洲新兴市场的热钱,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突变方向。为避免经济硬着落,中国近期严厉的紧缩举措应考虑适度放缓,以研判国际市场走势。三: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上涨,我国已经加紧调控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07年至今,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居高不下,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截至到08年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还高达7.7%。这一波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面对着物价的全面上升,靠固定货币工资收入的人们自然会感到生活水平在慢慢下降,靠原有的货币工资收入水平难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又会要求企业加薪,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会使得国民经济产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引致失业。成本上升的重要体现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制造业占半壁江山的中国来说,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引致失业。同时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尤其是石油价格更是每每创新高,已突破140美元/桶。尽管在中国政府的密切调控下,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上升。在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因此,通货膨胀由原来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逐步转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国家发改委为了压制通胀率的上升,而不断地补贴国内的大石油公司,以使得国内的油价水平大大低于国际油价水平,同时国内的粮食价格也是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通过采取16项措施做好物价调控监管工作。
16项措施主要从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流通环节入手控制物价,并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维稳物价。从中长期来讲,这样的行政手段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这次的通货膨胀是由收入增加的预期引起的。现在采取价格干预的措施,只是说政府拿钱出来加大补贴的力度,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间接补贴。但这样的价格干预并不能解决所形成的收入增加这样一种预期。
第三篇: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严重衰退,我们国家的经济也遭受了很大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金融体系还是比较封闭的,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也保持了比较高的效率,信贷市场发展也比较快。同时,在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汇民生等宏观政策下,我们国家率先实现了反转,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年。今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1、在金融危机下成功实现经济V型反转;
2、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仍然未能取代投资,投资拉动依然起着主要的作用;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4、改善民生政策起到一定成效;
5、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大。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今年,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都表现出增速回落的走势。但是,我们应该明确,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这种前高后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基数的影响;二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应的体现。
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纵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发展面对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宝贵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四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着成效,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
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是健康的。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金融行业运行平稳,通货膨胀的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其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部分金融企业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数量很小,不可能从根基上动摇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主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导致的购买力不足,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才能释放出来;只要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启动,我国就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使我国经济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我们坚信,党会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春风,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
发布时间 2011-12-18
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如青岛仁盛达劳务派遣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董先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就指出:“企业架构、高层培训等若外包出去,势必要让外包机构的顾问对公司的每个岗位设置、岗位描述,对每个人员的评估、及对职员的核心技能、相关技能是否达到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设置相关的培训课程,那么,这个顾问若不熟悉公司的运作、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与政策,他是不可能设置到位的培训课程的。
“如果真能做到对公司的以上情况了若指掌,此顾问就必须常驻企业,而且这个顾问也不能是想换就换,那么,这样的费用会比公司内部的HR工作者支付的更少吗?这些顾问会更可信,更可靠吗?企业为什么要把HR管理外包出去呢?完全是为了减轻HR工作者的压力吗?若真是这样,完全实现HR业务外包的时候,也是HR工作者失业的时候了。
目前。能够选择外包的企业大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与知名度,外包工作的费用自然不低。Michael认为:企业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追求利润。若企业选择的外包服务费用,并不亚于保留一个人力资源部,那么企业还会选择HR业务外包吗与此同时,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否真正地扎根本土呢?业内人士认为,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给其他专门机构,需要经过一个角色的转变。但是,仅仅是完成了自身的条件转换还不够,“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是否可亏,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
1)目前没有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人才机构都是自行制订的价格,参照的价格都不一样。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外包”的收费,是否会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是否用得其所,恐怕是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
2)“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也会是制约“人事外包”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
3)一些基本福利保障和保险金等的交纳,也是当前企业所避讳的问题。要想“人力资源外包”能真正扎根本土,企业主的素质还有待于全面提高;
4)目前不少企业依然停留在“人治”方面,不规范、不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随处可见。只有企业管理者转变了观念,真正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才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5)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及其它外包行业的运作,所以,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服务商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程度让人不免担心,虽然人才机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等,加上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因此,尽管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能否最终在国内扎稳脚跟,还取决于以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能否尽快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