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情况汇报
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调研组有关要求,现就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和研究服务部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工作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工作着力点,结合省情实际,发挥优势,凝聚智慧,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参与完成了大量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重点问题和重要规划的咨询研究工作,在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是立足省情实际,明确工作定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工作定位,着力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工作上坚持“三兼顾、三为主”,即兼顾国际国内问题研究和我省发展问题研究、以我省问题研究为主;兼顾历史问题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兼顾长期研究和中短期研究、以中短期研究为主,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始终遵循和把握的工作重点。
二是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咨询研究。发展阶段不同,矛盾和问题迥异。在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就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经济合作、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质量有价值的咨询研究成果。仅2009年即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61项,呈报省委、省政府课题36项,获省领导批示16项,批示率为44%。很多研究成果被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我省发展的思路举措。
三是畅通渠道,拓宽咨询研究服务平台。长期以来,为进一步畅通决策咨询渠道,我们充分运用座谈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活动,搭建各层面多向沟通和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领导点题、部门委托研、调查研究确定课题等途径,主动找米下锅,做到上情下达;另一面组织研究力量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优势,开展研究攻关,形成了一批质量高、对策性强的研究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动开展咨询服务,做到下情上达,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丰富决策咨询载体,充分发挥作用。服务载体越快捷、越丰富,决策咨询的作用就发挥的越好。目前,今年我们启动了形成了内部资料性刊物《决策咨询》,形成了以《决策咨询》为载体,以咨询论证专家组为依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截止目前,《决策咨询》已出刊8期,分别呈送给省级领导及省直相关部门、市地主要领导参阅,得到高度重视。在推进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中,我们积累了如下基本经验:
(一)决策咨询工作必须服从服务决策需要。多年来,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势、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切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超前性、建设性、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一是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近年来,我们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围绕区域发展和沿边开放等问题展开调研,先后完成了《我省边境市县木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等研究报告,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导致经济形势严峻的宏观环境,我们完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省经济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重点课题,在分析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矛盾、化解危机的对策思路。二是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围绕重点民生工程等问题,先后完成了《进一步推进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我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等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部分被省领导决策采纳,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
(二)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参与决策需要。我们在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思路和决策依据的同时,还通过开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的专题调研任务参与决策过程。近年来,先后参与起草了《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省委、省政府文件;参与完成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黑龙江省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研究》、《我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编制的工作;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部署的《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战略研究》等专题报告。此外,我们通过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形势分析、重大工作部署、重要文件出台、政府工作思路讨论、重大课题调研等方面的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积极主动参与决策。
(三)决策咨询工作必须支撑决策需要。对于省委、省政府领导交办、业已形成决策思路拟进行决策的命题,我们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组织研究力量进行反复论证,全面阐述决策意图和决策思想,为决策的全面性、完整性、正确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决策实施提供保障。对已经形成决策思路的,组织研究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推动决策的成熟和完善。近年来,我们根据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批示,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并为做好规划、出台政策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我们还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积极开展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期研究工作,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跟踪决策需要。一是着眼于全省重点前期规划,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先后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等研究报告。二是着眼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完成了《全省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国际金融危机下我省经济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重点课题,获得省政府领导批示。三是着眼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开展了对策研究,先后完成了《顺应医改新形势抢抓我省药业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关于我省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等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决策咨询工作仍存在不少差距和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决策与咨询研究分离。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往往造成决策和咨询研究脱节的现象,造成重复研究和研究资源的浪费。决策与咨询论证、监督、评价等制度也不够完善,决策前缺乏充分调研和咨询、论证,决策中的监督、检查跟不上,决策后不做效果评价的情况还较为突出。二是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与社会咨询组织及研究力量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形不成系统的咨询研究网络体系,难于发挥现有咨询研究队伍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无法形成合力。三是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咨询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咨询研究机构装备落后,经费紧张,决策咨询的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决策咨询工作多数还简单停留在课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传统的咨询方式上,尚未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深层次、信息化的决策咨询研究机制。四是咨询研究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要求。这些问题应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产生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决策咨询论证未尚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专门的有关党委决策咨询方面的法律界定、法律法规及相应制度缺失,因此还不能在决策上用政策与法律手段强制实行先咨询后决策的程序和事关决策者利害关系的责任制度,导致长期以来对决策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仍显不够,“三拍现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还严重存在,导致决策失误时有发生。
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囿于诸多因素制约,一些决策咨询机构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决策的要求,由此造成了整个机体的非整合性,致使决策研究工作经常出现相互矛盾、冲突和重复以及研究成果难于交流的问题,信息失真和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长期存在。另外,由于体制制约,各级咨询研究机构缺少联系,党委决策咨询部门与其他社会咨询组织之间条块分割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决策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实际发展与目标的偏移。多年来,尽管各级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取得了比较成效明显,但是也应看到,主要成绩在于硬件设施建设、人员与机构的增加,而与决策咨询工作相配套的软环境,如观念转变、管理机制、资源配置、部门协调、人才培训、社会环境等要素并未形成同步发展。从理论上讲,根源在于对决策咨询工作发展目标的片面认识,导致在具体操作时,整体发展比例失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合作的运作方式和宏观调控格局均未形成,大大降低了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效率。
四是目前有些决策咨询机构由于组建时间不长,职能还不够完善,咨询研究能力不够强,以学术带头人为主的咨询研究骨干队伍还没有形成,不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群体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决策的需要。
三、决策咨询工作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
(一)决策咨询工作原则和内容:
1、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求真务实是决策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咨询研究,坚持咨询研究与服务决策相结合,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着力在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使更多的咨询研究成果准确、快速地进入到决策之中,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服务决策。
2、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决策需要。决策咨询研究要紧紧抓住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咨询研究,着力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把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战略与策略、改革与发展、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切合实际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努力在服务决策中实现咨询研究工作的价值。
3、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坚持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宗旨,以推进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为根本,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咨询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和新形势下的紧迫问题,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决策咨询的工作程序
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应严格规范程序,具体把握以下环节:
1、确定决策目标,交办咨询研究任务。党委决策机构确定决策目标后,将拟开展的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到承办部门,由具体承办咨询研究任务的部门开展相关咨询研究工作,提高决策议题的正确性。
2、组织前期调研,完善决策预案。调研是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基本功,咨询研究部门组织力量走出去、沉下去,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形成具体方案,并确保决策预案的科学性。
3、组织开展咨询或论证活动。对尚在谋划或完善中的重大决策方案,运用好专家的“智囊”和“外脑”作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听取咨询意见或建议,为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谋和咨询服务。对已拟订的重大决策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听取论证或评审意见,有效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4、拟定咨询报告,提供对策建议。咨询研究部门要对组织专家开展的咨询活动,拟定研究、咨询或论证报告,提交党委决策机构实施决策。
(三)决策咨询工作的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的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日益呈现出复杂的、多目标的决策,必须通过健全的咨询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一是建立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要加强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工作,在党委决策的前期研究中,充分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并积极吸纳一部分专家直接参与决策研究、制定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完善专家论证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制定和实施前,必须经专家论证,未经专家论证不能安排上会讨论和付诸实施。三是建立完善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专家参与制度。领导直接牵头的重点调研课题,或交办的重大课题任务,必须要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完成。四是建立完善决策效果跟踪评价制度。由专门咨询机构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反馈决策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决策进行专门评价和适当调整。
四、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系统。决策咨询机构是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和“外脑”。应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决策咨询系统,构建辐射全国的决策咨询网络,形成信息畅通、联系紧密、资源共享、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咨询研究在决策中的作用,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党务,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
(二)加强交流合作,发挥党委咨询研究系统的群体优势。一是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各级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研究系统的整体优势,有效避免封闭研究和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二是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外部的联系与合作。应发挥决策咨询研究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联系和组织各种研究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以党委决策咨询机构为中心、联系社会各界专家和其它社会研究力量、辐射全国的庞大的咨询研究系统,不断适应咨询研究事业发展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要求。
(三)注重沟通,实现党委决策与咨询研究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咨询研究机构在党委决策咨询中的作用,两者之间要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要处理好领导决策与咨询研究机构之间“多谋”与“善断”的关系,赋予咨询研究机构独立的研究权利,积极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以利于咨询研究机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分析、科学论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要形成在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咨询研究机构的意见的决策机制,尽量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更科学、更符合客现实际。
(四)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系统干部换岗锻炼工作,不断决策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搞好决策咨询工作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咨询研究干部。建议中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在各省、区、市轮流选拔一些优秀的年轻咨询研究干部挂职学习,并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干部跨地区换岗锻炼,不断开阔咨询研究干部的眼界,丰富工作经验,以干部队伍素质的增强,不断提升决策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强化保障,着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环境。为使决策咨询工作整体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决策科学化,一是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充实决策咨询队伍,加强对现有决策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素质。加大高水平决策咨询人才的引进,努力集聚社会力量。二是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建设。要从机构编制、经费保证、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对决策咨询机构给予倾斜,进一步加强对决策咨询工作的指导,将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与推进机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好决策咨询平台。三是加强咨询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咨询研究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强化研究队伍的专业素质,努力提高研究问题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省统计局
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统计信息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湖南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承办:人口处 执笔:杨赛鑫 核稿:赵敬明
2007年11月27日
内容提要: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战略,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对全省宏观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增强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意见,供参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1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战略,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对全省宏观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增强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意见,供参考。
一、宏观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1、自主创新平台逐步完善。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立了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完备。2006年末,全省已建立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科技人员队伍逐步壮大。2006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02万人,比上年增长7.2%,比2002年增长25.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79万人,比上年增长9.7%,比2002年增长28.1%。R&D项目参加人员折合全时人员5.56万人年,比2002年增加2.17万人年,增长64%。在湘院士46人,居全国第8位,中部地区第2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队伍。
3、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长加快。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为2002年的2.01倍;投入R&D经费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为2002年的2.05倍;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0.71%,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11个百分比。
4、科技活动产出成果丰硕。一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递增。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数10249件,比上年增长17%,为2002年的2.11倍;批准数5608件,比上年增长53.3%,为2002年的2.3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578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1位。二是科技成果显著。2006年,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86项,其中有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为2002年的2.44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78%,拉动全省增长1.44个百分点。
二、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现
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省24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显现。
1、半数以上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在2004~2006年间有1373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被调查企业的57.0%。其中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1341家,占55.7%;有产品创新的企业1139家,占47.3%;有工艺创新的企业1187家,占49.3%;既有产品创新又有工艺创新的985家,占40.9%。
2、创新企业中原始创新居多。在创新企业中产品属于原始创新的51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1.5%;属于集成创新的401家,占16.7%;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449家,占18.7%。企业工艺创新中,属于原始创新的460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9.1%;属于集成创新的423家,占17.6%;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519家,占21.6%。
3、大多数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被调查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工作负责人中,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1516人,占63.0%;认为起一定作用的822人,占34.2%,两者合计占97.2%。企业家中回答今后几年将以技术创新战略促进发展的占88.7%;企业家有决心“赶超国内同行业创新领先企业”的占12.1%,“赶超国际同行业创新领先企业”的占4.9%。
4、技术创新成效明显。2006年,被调查企业共投入创新经费10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内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经费31.93亿元,占29.2 %。创新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52%,内部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3%。共完成新产品产值717.03亿元,占总产值的16.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91.1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9%,其中新产品出口85.39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12.4%。通过测算,企业当年每投入1万元R&D经费,增加11.882万元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1.82万元的新产品出口收入。
三、目前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R&D经费投入不足。2002年以来,湖南省R&D经费支出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全国及其他省市比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离“十一五”规划还有较大差距。2006年,湖南省R&D经费支出在全国排第17位,在中部6省中排在湖北、河南、安徽之后,列第4位;R&D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排第20 3 位,在中部6省名列倒数第2位。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2%”,“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总量突破1万亿元”。也就是说,到2010年湖南省R&D经费支出至少要达到200个亿,若以2006年为基期,需年均增长39%以上才能达到规划目标。另外,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国际上一般认为,R&D占销售收入l%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而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5%以上的仅有15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6.3%,90%以上的企业从R&D经费投入上看缺乏竞争力。
2、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湖南省企业创新经费多数用于模仿创新和引进购买机器设备。在被调查的企业中,R&D经费支出占创新费用的比重为2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与北京等地区近60%的比重更是相差甚远。被调查企业的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额中国际市场新产品仅占7.9%,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全省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授权专利数从2002到2005年一直呈下降趋势,2006年反弹至最高为42.29项,比2002年增加2.14项;亿元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02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2006年亿元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0.16亿元,比2002年下降57.0%;亿元支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2年起虽呈上升趋势,但提高幅度不大,2006年亿元支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28亿元,比上年提高2.0%。
3、创新人才缺乏。纵向比较,湖南省科技活动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增长,但从全国看仍然偏低。2006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7.6%,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30.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个和5.6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机构数虽位居全国前列,但平均每个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4%和62.9%。
4、自主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湖南省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对企业影响程度普遍偏低。据全省2407家企业的调查,在12项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中,企业反映影响较大的只有6项,如 “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鼓励企业培训和吸引人才”、“产业政策”、“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等;其 4 余 6项中,许多企业反映 “不知道此政策”、“此政策吸引力不强”或是“政策办理手续繁琐”等。
5、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在湖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合作方式中,更多是通过自身的独立开发来创造新产品、获取新工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源于企业或本企业集团研发,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74.5%和66.4%;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分别占7.1%和9.1%;本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研发的分别占13.3%和10.4%;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研发和其它单位的分别占5.2%和14.2%。
6、企业内部创新长期激励机制不强。据对全省2407家企业创新调查,91.1%的企业创新活动激励措施是发放奖金或提成,84.2%的企业是增加岗位工资,24.2%的企业采取分配住房奖励,20.4%的企业采取股权,15.3%的企业采取期权激励。忽视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手段,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不利。一项技术要达到领先水平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创新过程,如果缺乏长期的激励措施,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难以采取长期的技术追赶策略,同时企业也难以达到技术领先的水平。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创造有利增强全民自主创新意识的外部环境,又要增强企业等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把实施湖南省自主创新战略不断引向深入。
1、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实施细则,加大对各项支持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简化办理手续,切实保证自主创新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二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合理评价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将之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舆论环境;三是着力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计划,实现大的科技计划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大的技术改造和引进计划有科研单位参与。
2、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优化和合理分配资金,提高创新的层次和效益。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落实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要达5%、大中型企 5 业要达到3%的规定。同时,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相对有效的环节上。湖南省创新活动层次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低,技术引进只有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2006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为1:0.05,大大低于1:0.26的全国平均水平。从国际经验看,一般认为引进1美元技术,至少要投入2美元用于消化吸收,日本、韩国等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保持在1:5到1:8之间,有些年份甚至达到1:10以上。因此,湖南省应建立专门的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基金,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再转移到企业,运用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建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一是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重点是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湖南省真正从人口大省变成人才强省。二是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市场需求,创新最终成功与否,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体现创新的价值和效益。因此湖南省应加强创新项目的研发、应用和市场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协调,避免将有限的人力及财力资源投入与市场需求不符或效益低下的项目中,造成浪费。
5、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家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持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支持和鼓励员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努力创造“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企业文化。
6、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建立公平6 公正的员工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激励手段要多样化,更多的采用有利于创新能力积累的长期激励方式。
7、政府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要关注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避免重复研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公益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要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
第三篇:党委议事决策议事规则
沐抚办事处初级中学党委议事规则
为坚持和健全党的 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更好的发挥党委会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决策和保证监督作用,根据党内有关法规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特制订本议事规则。
一、议事原则
1、坚持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维护大局的原则。在重大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上级组织政令畅通。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讲实话、讲真话,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防止个人说了算和极端民主化的两种倾向。对重大问题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允许发表各种 不同的意见,严格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4、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凡属党委会职责范围内决定的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对集体作出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意见,也可以向上级组织报告。每个成员对分管的工作要敢于负责,切实履行职责;对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也要关心,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5、坚持保密原则。对应该保密的会议内容和讨论情况,与会人员必须严守秘密,不得泄露。
二、议事内容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指示、决议的主要措施;2、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划措施及重要问题;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措施;
4、坚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5、学校党员大会的组织筹备;
6、学校干部的管理、奖惩等重要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除;
7、报请上级任免的干部,后备干部的确定;
8、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问题;
9、校党委和工会、团的机构设置及定员编制;
10、工会工作有关重大问题,主要有:(1)贯彻上级党委对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上级工会的重要决议的意见;(2)学校职代会的有关事宜;(3)报上级表彰命名的劳模、先进工作(生产)者和学校表彰的先进工作(生产)者;(4)工作计划、总结;
11、团委工作有关重大问题,主要有:(1)团代会的有关事宜;(2)工作计划、总结;(3)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2、干部审查中的重要问题;
13、学校党委表彰决定和报请上级表彰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个人;14、党委的工作计划、总结,向上级报送的重要请示、报告;15、党委重要制度的制定、修改、废除;
16、组织发展工作,主要有:发展计划、各支部发展党员工作;17、综合治理、统战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8、其他应由学校党委会议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议事程序
1、会议组织
(1)党委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
(2)党委会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可召开。讨论干部问题时,应召开党委扩大会(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必须由党委成员和应到会总人数分别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方能召开;
(3)党委会由党委书记主持,书记不能参加时,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
(4)党委会议应明确议题,议题由会议主持人确定;议题确定后,一般不予变动或临时动议。
2、会前准备
(1)党委有关部门,按照党委会议的议事范围,提出提交党委会议讨论的议题,并由党委办公室指定专人进行收集和整理,送交会议主持人确定。
(2)议题确定后,应提前两天将议题和开会时间、地点通知党委成员和列席人员,并将会议有关材料一并送达。党委成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在会前请假,其意见可由书面形式表达。
3、召开会议
(1)会议主持人介绍出席和列席人员情况,通报会议议题和开法,按议题顺序逐项进行。
(2)会议讨论问题时,既要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又要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汇报人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发言要开门见山,紧扣议题充分发表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
(3)根据工作需要,会议主持人可确定有关人员(或部门)列席党委会议。列席人员在其议题讨论完毕后,即可退席。
(4)会议进行表决时,赞成票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为通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要逐个表决;赞成票超过与会党委成员半数和与会全体人员半数方可为通过;如原拟人选被否决,应按规定程序重新提出人选,下次会议再议,不得在本次会议临时动议,决定其他人选。
(5)决定重大问题,如发生分歧,双方人数接近时,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暂缓作出决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
(6)党委会由党委办公室指派专人记录,决定有关事项应编发会议纪要。4、组织落实
(1)党委成员要根据会议决议,对自己分工的工作,要制定具体措施,积极组织落实。
(2)党委书记、副书记除要以身作则带头贯彻执行会议决议外,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落实。对未落实或落实不好的要查明原因,抓紧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篇:党委议事决策制度
党委议事决策制度
一、议事原则
1、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党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议事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作出决定。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委委员平时要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会上,党委委员应当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态度。
3、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的原则。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搞个人说了算,也不搞极端民主化。党委会讨论决定重要事项时,要充分发扬民主,意见比较一致时,方可进行表决。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议题,除紧急事项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会议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进行表决。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或投票方式。讨论决定干部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要实行票决制。会议主持人要当场宣布表决结果。列席会议的成员不参加表决。党委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可召开。研究干部人事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到会。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委员的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4、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委员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副书记主要职责是协助书记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同时可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工作,也可以受书记委托处理党委有关事宜。委员对分管的工作和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切实履行职责,敢于负责,不推诿、不扯皮。委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沟通、加强团结协作。
5、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党委会决定的事项,由党委负责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决定执行和工作进展情况,应当及时向书记和党委会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执行中如发现新的情况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改的,经书记同意后,可在党委会议上复议,但在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会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动。
6、坚持理论学习和联系群众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会集体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中心组学习。要把民主集中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党委委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委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自觉性。组织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党委委员联系点制度,每个委员都要挂钩联系行政村、社区、重点项目、企业和贫困户,经常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7、坚持党委会及其委员内部监督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述职述廉和报告个人有关重大事项制度。书记要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落实对党委委员的组织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党委委员的监督。党委委员之间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积极探索镇党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建立镇党代会代表对党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二、议事范围
1、传达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指示,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
2、审定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建议,有关政府预算的建议,规模较大的投资、工程、土地等项目安排,金额较大的财、物的使用,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工作,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内有关人员的录用、推荐、任免、调整、考核、奖惩、聘用等事项;审定以党委名义发出的重要文件;审定重要会议的报告或讲话。
3、研究和决定对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办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委会的,书记或副书记或委员根据职责分工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党委会和书记报告。
4、研究决定应该由领导班子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5、通报情况,交流工作意见等。
三、议事程序
6、党委会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则随时召开。书记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在充分听取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党委会议议题。凡提交党委会审议的议题,事先都要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讨论意见。一般不临时增加会议议题。
7、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进行充分酝酿。需要提交党委会议审议的重要事项,可先由书记和副书记、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也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或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会前酝酿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党委会决策。
8、涉及干部人事任免事项,要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程序,在民主推荐、考察的基础上,经书记与副书记、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共同酝酿后向党委会提名,为党委会决定干部任免做准备。
9、根据需要确定班子会议的列席人员。每次班子会议均应作记录,班子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和文件或形成的纪要,经书记同意,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社会公开。
四、议事纪律
10、对党委会作出的决定,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自觉维护集体领导的权威,不允许个人擅自改变,在言论上和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公开反对的表示。
11、对于党委会决定事项的讨论过程、委员所发表的个人意见等,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泄露。
12、班子成员如有违反党纪国法的问题,党委会应根据有关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有关党纪、国法规定的程序予以处理。
第五篇:2013年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
2013年上海市科协重点决策咨询课题指南
1.中关村-张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张江、中关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将立足国家战略、结合上海特点,借鉴北京、武汉创新政策经验做法,通过系统梳理中关村、东湖和张江国家示范区的现有创新政策(包括国家层面、省市级层面和园区层面的不同政策),重点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培育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张江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东部区域乃至全国和国际上的创新示范效应。
2.上海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与持续发展研究
人才问题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瓶颈所在。本课题拟对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人才培养问题作深入剖析,分析在城市创新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城市创新体系中有利于人才提升和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利于形成持续、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研究人才激励和不断提升的措施,提出适合上海转型发展的人才发展思路和战略。
3.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上海抢占亚太制高点战略布局及对 策研究
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课题围绕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抢占亚太新一轮工业革命制高点,研究以下问题: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及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上海网络科技、数字化制造与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工业化现状分析;国际国内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研究;上海抢占亚太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战略布局及政策建议。
4.上海食品安全战略监管的政策研究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危,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上海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表明上海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监管不完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亟需从根本上全面审视上海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上海食品安全监管立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上海食品安全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确保上海食品安全战略实现的理论分析;完善上海食品安全战略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想。
5.上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达标战略研究
上海空气污染问题虽经历年治理取得显著成果,但空气质量指标特别是PM2.5等大气复合型污染指标,距离新国标以及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差距较大。本研究依据新颁布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务院关于重点区域的达标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上海大气污染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结合已有规划与科研成果,从战略角度提出上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达到新国标的配套政策、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6.上海发展北斗导航产业的策略研究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其应用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上海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尽早制定相关产业发展策略,在北斗导航产业化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主要包括: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市场需求分析;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总体构架分析;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研究;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政策支持建议。
7.以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上海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产业转型的重点区域,先进制造业能否率先实现“转型和新生”已成为上海经济是否继续保持引领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国际大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和模式创新大趋势的背景下,本课题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基础上,对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8.上海率先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思路研究
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 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全国科技对外开放格局中起到率先探索和示范作用。本课题从引进海外创新资源、鼓励对外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分析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的现状特点,结合新的形势需求,找出上海科技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及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9.关于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作用研究 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实力有硬实力、软实力之分,以创新环境、创新政策、创新文化等为主导的软实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更富有活力和潜力。本课题旨在对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的要素和现状梳理、优劣势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立足上海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增强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的着力点或突破口。
10.上海水源地安全保障研究
今年春季黄浦江上游出现死猪漂浮事件以来,引起上海公众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课题旨在调研黄浦江上游、长江陈行和青草沙等水源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黄浦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供水需求,从水量保证和水质安全的角度,提出加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技术方案、政策措施以及应急保障预案等,以进一步提高上海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程度。11.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是促进上海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在上海的总体规模、主要特点、结构和区域分布、流动情况、变化趋势和思想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思想、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他们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为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作用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12.上海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状况调查
专业技术职称是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上海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状况的调查,了解掌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职称现状,职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职称申报评审情况,职称与学历、收入、人员流动、生存压力、创新能力发挥等方面的关系,深入分析目前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结构、职称申报评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问题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3.完善上海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党的十八大把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 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对科技人才进行正确评价关系到战略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是激发科技人才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科技人才评价现状,分析梳理面临的瓶颈问题、体制机制及政策制约,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和案例,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14.上海高校科协的现状调查及发展机制研究
高校科协作为科协的基层组织,是校党政领导联系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科协在建设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旨在摸清上海高校科协发展的现状,找准推进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瓶颈,通过分析对比外省市高校科协发展成功案例,明确高校科协的职能和定位,探索建立适合上海高校科协发展的模式,提出推进上海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5.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定向委托)
科技工作者是上海科技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力量。本次调查将全面、客观地了解上海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总体规模、主要特点、结构和区域分布以及工作、生活、思想、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他们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 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16.上海基层科普能力建设调研(定向委托)
近年来,上海在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都为基层科普资源建设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物力和财力,基层在运用这些科普资源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活动中,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如何提高科普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还值得关注、分析和研究。本课题旨在摸清基层现有科普资源的来源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基层有效运用科普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基层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继续改善基层科普能力状况的对策建议。
17.上海基层科普工作实践调研(定向委托)
基层科普作为新时期深化科普工作的主战场,是上海科普工作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近几年来上海基层科普工作的运行情况、实践经验和主要问题,并在解析现状、梳理问题、分析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基层科普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宏观把握,提出符合上海特点和公众需求的更为有效的科普发展对策,以理论指导上海基层科普工作的深入发展。
18.上海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建工作研究(定向委托)上海市科协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本课题旨在对市科协所属科技社团党建工作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目前科技社团 最新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