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

时间:2019-05-12 20: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

第一篇: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

我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及其影响因素

——以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为例

一、研究课题:

《我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目的:

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普遍存在且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因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导致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高等教育的质量,所以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的问题是一个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大问题。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问题:1.传媒学院学生的出勤意向是什么?

2.影响学生出勤率的因素有哪些?

五、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由应试教育、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的转变,教育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学者乃至社会所重视。在如何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的诸多问题中,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问题越来越被广大高校师生尤其是高校管理部门重视。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 高校学生缺勤现象却非常普遍,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甚至涉及到对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问题已成为高校教学与

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

六、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有关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此问题的文献,研究成果都很有限。

国际上关于学生出勤率低的问题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而且最开始是着眼于初等教育阶段,在1992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一书中仅用三页纸的篇幅提到了初等教育中学生出勤率低的问题,阐述了关于缺勤和出勤率的概念,并未涉及到高等教育。

国内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说还没有一个关于此问题的成熟的或是大家公认的概念界定和解决办法,但是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有胡启先、易发建等人对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的厌学行为的详细调查,并且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都做了对比,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黄萍对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低这一现象的剖析,认为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包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想要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干,以及学校方面包括教师因素、考试方法及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1993年,何平对在校大学生违纪行为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此外,还有王益民对大学生出勤率低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他把学生分为理想型、无奈型、从众型和功利型,认为不同种类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造成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还包括老师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论文库中也有几篇论文在探讨其他高校问题时曾经涉及到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

率低的问题。

相关研究成果:

胡启先,易发建.大学生缺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76~80

何平.在校大学生违纪行为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52~153

王益民.大学生缺勤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56~57

黄萍.在校大学生缺勤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59~60

洪建设、郑楚如.大学生缺勤在现行教育体制层面上的几点思考[J].青年探索.2001,46~47

程芳玲、杨百勒.大学生缺勤现象的分析及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4.4

李介、王雄雄.大学生缺勤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77~78 《解放日报》2001 年 12 月《大学生缺勤现象的成因》

七、研究特色:

以往的研究大多数都是知道在校大学生出勤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根据这一事实来分析解决的办法,这样往往忽视了影响在校大学生出勤率高低的因素,以及学生上课的动机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就前人研究的不足特研究此问题。

八、关于出勤率问题的界定:

上课出勤率是指实际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学生与制度规定应该到课的学生的比率,表示学生上课出勤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上课出勤率X(%)= 实际出勤人数÷制度出勤人数×100%

以制度出勤人数为100人算,当X≥90%时出勤率较高,90%>X≥70%时出勤率正常,X<70%时则表示出勤率较低,(此数值域的划分是根据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的实践调查结果自行划定的,仅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后文关于出勤率低的概念均指X值低于70%的情况)。缺勤就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注:此解释出自《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86~387

九、研究对象:

以安阳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大

一、大

二、大三(除专升本外)共计448人,同时拟定设计问卷448份。

十、研究报告:

在“十一”前制定调查问卷,在“十一”后一周内制定研究计划,初步拟定问卷发放与回收时间为十一月初,在十一月中期前整理和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在十一月后期书写研究报告。

十一、参考文献:

熊丙奇,《大学有问题》,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陈道俊,《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陈重艺,黄成惠.大学心理学[M ].鹭江出版社, 1987.38

常挽波.大学生成长心理[M ].北京:青年出版社, 1988.124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

2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缺勤”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1

黄萍.在校大学生缺勤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程芳玲、杨百勒,大学生缺勤现象的分析及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4.4

王益民.大学生缺勤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

杨崇园.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

第二篇: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精选

摘要: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生产资料,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率。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严格的制度匹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严禁擅自改变耕地用途,合理确定土地流转周期和流转进程。

关键词:土地流转机制承包经营权农民权益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的直接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民生,刺激国内需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放手让城市资本进入,只会让资本大鳄不断侵蚀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置民生于险境。不断强调政府干预,则有悖于建立服务型政府,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律不符。完全让农民自己当家,以他们目前对市场的了解和自身利用土地的水平,很难真正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由此可见,要想农地流转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以上三种途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现状,有必要建立起一整套新的农地流转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批有专业水准和高度职业道德的农地流转的职业经理人。专门的农地流转经理人作为农民利益的专门维护者,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力量与强大的城市资本相抗衡,可以让农地流转的效益规模化、市场规范化,让广大农民从中获益。农地流转职业经理人在帮助农民进行农地流转,维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帮助政府改善了民生,规范了市场。我国当前关于农村地权设定的立法现状 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严格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80条也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这表明在80 年代中前期中国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都是禁止流转的。1988年宪法有关条文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在立法上第一次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

同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也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的条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其中第十六条规定, 承包方享有三个方面的权利: 依法享有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 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与此相对应的是,承包方也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义务: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第61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本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128条则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显而易见,该法律文件所调整的对象亦仅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就是其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 对于由农地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国有土地方面的流转未予涉及。

由上观之,尽管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日渐规范的过程。但由于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长期发展中较少考虑法律因素,加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的中央立法, 也没有专门的地方规章,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与随意性,土地纠纷日渐增多, 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即使如上所述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中有规定, 但诸多规定过于笼统, 有关内容和程序不够明确具体,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许多地方出现有法难依的现象。当前实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法律难题

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 早在几年前已在许多省、市开始进行, 但从这些试点地方近几年的实践看, 土地流转在当前都面临以下这些法律难题。

2.1农村土地承包权存在法律缺陷

农村土地承包权存在法律缺陷, 不利于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界定为物权,把对土地的占有、使用、转让、继承等权利都赋予了农民。但这部法律又规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准抵押, 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了限制, 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农民不能方便地转移成货币, 不能用作申请贷款的抵押品, 客观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法律规定农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农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管理缺位,客观上导致了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此外, 对承包土地因公益性建设、自然灾害、退耕还林等造成的耕地丧失或减少, 怎样相应变更土地承包合同, 也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2.2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很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很不规范, 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来看, 不同程度地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土地流转、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低、流转合同不完善等问题。一些公司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大量低价收购农民土地, 有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通过土地“反租倒包”谋利,房地产开发中非市场化出让大量土地,土地征用及其利益分配不透明等, 不但导致大量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 而且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 目前在一些地方, 由于农村税赋的取消, 中央及地方对“三农”反哺的加强,农村工作“第一难”已从过去的收费转变为土地流转,由此可见对土地流转需要区别对待。然而在风潮下,很可能发生地方政府赶时髦一哄而上,极容易对农民利益造成损坏。虽然《决议》已经明确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强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但因为《决议》面向宏观, 还需要一部细则来规范、指导操作。因此, 当前土地流转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 惟有如此, 才能防止地方政府盲目把土地流转面积当成政绩,从而才能最大可能地保护农民利益。土地流转立法能够有效规范流转行为, 充分保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保护耕地红线, 防止土地用途被改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也能从中找到依据, 从而有效指导流转,防止一不小心误入雷区。

金融机构肯定要考虑交易风险,当要求农民提供担保时,农民拿什么担保? 这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应该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宅基地流转和抵押办法。同时, 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也要应形势要求进行修改。其实三中全会公报,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明确了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立法含义。“比如‘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当时这么写就是为了推动土地管理法适应形势要求进行修改,从而为调整农村的土地制度提供一个法律根据。”因此,立法部门在这个公报出台后, 土地管理法的相关修改工作也一定要参照公报中提出的事项和要求进行修订。而物权法对这些问题都留出了空间,只要土地管理法修改了,到时物权法再适用这部法律就没问题了。”

因此国家要适时地修改、完善及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比如要修改与《宪法》不协调的有关法律表述,如现行《土地管理法》63条可改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可依照法律规定发生转移”, 从法律层面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同时也要加快相应实施条例

出台,以便于实际操作管理。另外,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或法院有关机构尚未形成处理土地流转纠纷的规范化制度,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与仲裁根据。因此,必须进一步制定仲裁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争端处理机制, 为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提供法律援助。

[1] 王关区

[2] 蒋满元

[3] 田伟

[4] 王曦

[5] 胡立心

[6] 啸风

[7] 封玲 参考文献 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机制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问题与农业保护政策选择 建立农村商品经济的新秩序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发展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 从“两权分离”谈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3期 探索土地流转机制 安徽日报 2001年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9年

第三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文

摘 要

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本文探讨了在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博弈论

食品

安全

信息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最近10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食品供给总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食品安全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中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的严峻。仅以2005年为例,全年中国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453起,中毒人数达32553人,死亡381人。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于其中的风险寻找可以控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

目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多从制定严格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入手。在宏观控制层面,多从建立健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入手。虽然现在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表面上因为检测技术上达不到,措施不严格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政府、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所造成的。

食品的信息可以分为搜寻品信息、经验品信息和信任品信息。其中搜寻品信息主要指食品的外观、气味等信息,这些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可以直观的获得。食品的经验品信息主要指消费者对于某种食品品牌的认可程度。这类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食品以后,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获得。食品的信任品信息主要是指食品的安全程度,如化学残留、营养成分不足等。这些信息消费者是很难获得的,而且一旦获得是要付出健康的代价的。但是企业所隐瞒的恰恰是这类信息。食品安全监管当中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这类信息的却是造成的。

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获得更大利益,采用虚假标签、虚假广告、虚假检测报告等手段,谎报、瞒报食品信任品信息,欺骗消费者,同时也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一种科学的分析工具,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主体之间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且寻找合适的激励机制来制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食品安全最大化的目标。

三、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当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即当一个主体的决策受到其他决策主体的决策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互相作用时候,能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目前博弈论的应用主要是非合作博弈的应用。非合作博弈又由四种类型组成: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具体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当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博弈关系决定了最终安全食品的供给。食品监管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对于透彻的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候,不仅考虑政策自身的问题,还要考虑政府效用函数依赖于企业应对政策监管的选择;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企业选择的函数。非合作博弈的几种类型也为政府针对具体的监管状况分析提供了策略。

委托代理理论在本质上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问题。它的基本原理是按经济行为人是否拥有私人信息,将它们分为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和委托人(不拥有私人信息),委托人作为机制设计人企图设计某一激励契约以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目前的研究已经从单委托人-单代理人模型发展到多委托人-单代理人,单委托人-多代理人及多委托人-多代理人模型,从单任务模型扩展到了多任务模型,从单向委托代理发展到双向委托代理,同时委托代理模型和实际问题结合研究的趋势也有所加强。

政府部门是代表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的。当前政府部门的食品监管,多是惩罚和限制性的刚性措施。虽然起到了效果,但却比较单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政府(委托人)要想确保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代理人)按政府的意志行事,必须研究限制企业违法行为的管理机制以及各种激励机制,约以诱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政府和社会最有利的行动。因此,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相关模型必然可以帮助政府采取最合理的政策。

四、农业污染及销售渠道污染近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这些污染,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大不相同。农产品生产工艺落后,也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而是在他们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杀菌灭菌处理。二是过量、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多仅限于小型初级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机制,批发市场无法堵住问题农产品的进入。而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个体经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农贸市场,因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具备,初级农产品极易腐败变质,使农产品食品安全成为重大隐患。政府部门缺位、监管不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居然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主管部门缺位,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对农产品监管的薄弱等都让问题农产品躲过重重关卡进入了市场。

四、结论

食品安全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隐瞒信任品信息,造成了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针对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运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各方博弈关系,设计合理的合作协调和激励机制,为食品安全监管者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

第四篇: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宏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微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的部分或个体对象进行分析。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时,既从外部环境,政策、制度角度进行了宏观分析,又从中小企业自身和融资机构这些角度进行了微观分析,三者相结合。

(3)访谈法:通过询问的方式,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交谈来了解市场情况的基本研究方法。

(4)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

第五篇:论文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因农产品流通研究涉及环节众多、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着手、综合探究,单凭某一种理论视角无法洞察所有,所以本文采用了多学科相交叉的方法、应

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图形和案例等工具对

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主要体现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先辈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整理、归纳,了解了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

未覆盖的研究方面和未深化的研究分支,以上都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起了指

导作用。

(2)逻辑推演法

本文是以“依据现实背景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提出命题一对中国农产品流通

模式的现状分析和与国外模式的比较下找出问题所在--引进相关理论创新农

产品流通模式--提出有效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框架展开的研究,符合命题的

内在逻辑关系。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解释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流通成本过高;阐述了我国

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对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市民)造成的影响;分析了

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以上结合相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

工具都回答了经济学中“是什么”的问题,也正是实证分析的体现。除此之外,本文还致力于创新一个适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并最后给出相应的政

策建议,这也是回答了经济学中“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一正是规范分析的所在。5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文章在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定性分析,包括

从现有模式到创新模式的改进分析、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等,还需要收集大

量数据、实例作为论据,对新模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的定量分析。

(5)多种学科相交叉的方法

前面己经提到:本文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现代产业经济

学的SCP范式来分别针对如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如何构建农产品流通新

模式做了研究,并且,本文相关研究也应用到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因此,各种学科在此再也不能独自发挥功效了。

下载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六章 调查研究和观察法

    第五章调查研究 名词解释 调查研究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收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旨在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中某些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作为一个体系,它......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014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11月16日 题目1、 幸福感研究 写作提示:1. 针对幸福感选择一个群体,就其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XX大学大学生电脑网络利用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掌握我校学生电脑网络利用状况,全面深入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态度的真实状况,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4年(9月)学期考试 专升本层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文题目(以下题目任选其一) 1、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

    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 (一)要科学地选择调研题目 所谓选题,就是确定调查研究所要探索的对象。选题要有针对性、开创性和可行性。针对性要求,选题必须针对客观需要,解决法院工作中迫切......

    调查研究计划

    调查研究计划一、小组组成 组长:刘帅舟(20090920313),*** 执笔人:李若飞(20090830208),*** 组员:曾辉(20090920322),*** 刘东(20090920312),***......

    论文研究方法(共5则范文)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 描述性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信息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数量研究法 功能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跨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