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20: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第一篇: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 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饼的个数怎样来表示? 它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出示课件

说说每个图下面的分数是:

(1)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2、小组共同合作交流

1)出示4个苹果,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结合小组汇报出示课件,展示结果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几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4 个苹果、6 只熊猫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3、(1)概括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4、巩固练习

课本62页做一做,填在书上,学生汇报

5.学习分数单位。

(1)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它们都有计数单位,分数有没有计数单位呢?”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分数单位的定义,并能举出例子。

(2)说一说课本62页做一做各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分数单位与哪个数有关?

让学生观察分数单位,从中发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四、、总结

1、想一想,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把这堂课上学习的知识看做单位“1”,请你估一估,你学到了这些知识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 若干份(一份)

一些物体分数单位

第二篇:分数加减法微型课教案文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66---67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并能解答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

学习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把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把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通分。和3125 34 和

512和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通分?(板书:异分母—— 同分母)

2、算一算: + = 5547171137+

111527= +=

9941571251215-=-=-= 师:说一说,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师: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数单位相同)

师:同分母分数因为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如果它们的分母不同,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张美丽的图片,如果你猜出这是哪儿,就请大声喊出来,好不好。(图片出示)同学知道的真多,我们的家乡美吗?

是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们洛阳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勇于开拓的洛阳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瞧!为了将洛阳城装扮的更加美丽,工人叔叔正在干什么?(出示挂图)

2、师:这是工人叔叔铺地砖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谁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1学生提数学问题。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这两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

2、学生一起说,教师板演(板书:

116+

716=

816=

2716_

116=

616=)

83大家在计算时,为什么可以把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师:大家同意吗?

3、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总结的可真准确)还要注意什么?

(二)分母不同的分数

1、大家顺利的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工人叔叔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算一算。他们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为什么?

2、你说的真有道理,那么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呢?谁会列式?

3、这个算式与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计算12+ 14时,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

4、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认真想一想,可以借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5、学生操作、交流、反馈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教学预设:

A 组:我们用折纸涂色的方法。

师: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涂色的过程好吗?

师:同学们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涂色的过程演示一遍(图片演示。12相当于24所以

12+

14=

24+

14=

B组:刚才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把不同的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母,就可以计算了。因此,就要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C组:也可以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可以看出你分数与小数互化这部分学得很好,想法可真独特。

6、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无论是折纸还是通分,都是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板书 转化)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为什么没人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呀?

师:可见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对于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都通用呢?(板书

通分)教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2114=

24+

14=

7、就剩最后一个问题,我敢说我们班百分之百的同学都会做,是不是呀,那 就赶快行动。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12—

14=

24—

14=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母不同的分数又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就是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减

(三)学习例2,计算—

9856

1、看来,我们班的孩子们确实聪明,想不想迎接更大的挑战!计算 比比看谁算得最快。

谁最先算出来,可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不同方法的也可以上去展示。(预设:你们几人算得可真快,互相看看,如果方法一样,可以选一个代表来写,如果不一样,一个写左边,一个写右边,好吗?

2、和这种方法一样的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得。

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大家觉得哪种方法要简便些?(你讲得可真清楚,你真是一位小老师)

当分母比较大时,我们一般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3、通过以上计算,你觉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该怎样计算呢?(你真善于总结)

我们说的和书上完全一样吗?请打开课本,找到这句话,并把它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那你觉得在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时,应分几步呢?大家对这句话理解得可真透彻。

(四)试一试:+6578=

79—

23=

78—

512=

38+=

1、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想不想知道你学得怎样。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位同学做完了在认真的检查,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请和板演同学对照一下。全对的请举手。(哇,我们班的同学可真棒)有错的,找到原因,赶快改正过来。

三、课堂活动 第1题

1、谁来读要求。下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快?

14+

3113—

412—

5113+

2、如果有发现,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谁先来汇报一下计算结果

这些算式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呢?(分子都是

1、分母两个数为互质数)(你真善于观察)这样的算式,它们的结果又有什么秘密呢?像这样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窍门?(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分子相加的和或相减的差作分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3、利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说出得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规

律,而且还会运用规律)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既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还展示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转化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例1

716116+716=816=12

12+

14=

24+

14=

例2计算—

9856

_116=616=

8312-

14=

14=

第三篇:分数的意义说课教案

分数的意义说课教案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大纲要求: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为今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掌握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节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单位“1”的含义。为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代表性的材料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试着用不同的材料,说明“ ”的意义再通过比较归纳,得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多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教学难点为分数意义的教学打下基础。接着再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和学生操作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选择:

本课采用尝试法﹑观察法﹑比较法﹑研讨法和分析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手中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表示“

”的意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单位“1”,再通过学生直观认识,动手操作练习,进一步比较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这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认知规律,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的有:导课的录相带﹑图片若干和一米的绳子。

学生准备的有:圆形纸片﹑一块橡皮﹑一根一米长的绳子﹑10根小棒﹑四个苹果的图片﹑六个熊猫的图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放录像了解分数的产生。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西瓜,每人分得西瓜的个数能用整数表示吗?这时可用一个新数(分数)表示。

二﹑动手操作,尝试研讨单位“1”

1﹑操作练习:

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圆形纸片﹑橡皮﹑绳子﹑小棒﹑四个苹果的图片和六个熊猫的图片)动手切一切,折一折,分一分,试着用不同材料表示“-”的意义。

2﹑归纳总结:

在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观察﹑比较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不同点:平均分的内容不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单位“1”。

3﹑学生举例:

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一米长的绳子﹑全班同学﹑教室里的桌子„„)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以上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得出单位“1”。从而突破了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在尝试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归纳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使学生直观认识分数(图片说明)

2﹑学生操作练习:小组同学团结协作。折出绳子的“ ”,涂出圆的“ ”,切出橡皮的“

”,拿出小棒的“

”(学生操作,反馈情况)

3﹑归纳意义(投出“ ﹑

﹑ ”)你们已学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1)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分数?

(2)学生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分数的意义)。

(4)分析单位“1”为什么加引号,“若干份”表示什么?

四﹑练习设计: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1﹑基本概念的填空题,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判断题,加深对平均分﹑单位“1”的认识和理解。

3﹑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强化分数意义。

这样设计,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理解,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五﹑课堂总结:放手让学生小结,提高学生们的归纳概括

能力。

六﹑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意 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

份的数叫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第四篇:分数的意义—评优课教案

课题: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每人一捆小棒、同桌12个圆片。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同学们,“1”是大家上学前就认识的数,现在,你能说出哪些用“1”表示的事物呢?

多指几名同学说,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如果学生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可以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能用“1”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1”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

教师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师生共同完成问题(1)。边操作,边讨论。师:这是一捆小棒,猜一猜有多少根?(10根)

教师给予肯定,并一根一根数一下。师:如果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10)师:这捆小棒的1/10是几根?(1根)师:那么,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

师:那这样的4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10,是4根)

师:那5份、6份呢?(学生逐一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2)中“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的问题,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再回答。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谁知道,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5)

师: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呢?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学生分完后交流)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

●平均分成5份,每次放一根,每份是2根。

●先算出10÷5=2,每份一次放2根,共分成5份。

学生可能回答: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5,每份有2根,所以这捆小棒的1/5是2根。

师: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2份是这捆小棒的2/5,是4根)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1份是这捆小棒的1/5,是2根,2份就是2个1/5,就是4根。师:这样的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3份是这捆小棒的3/5,是6根)

师:4份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5,是8根)

师:这捆小棒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还可以平均分成2份)

师:想一想,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1份是几分之几?是几根? 生: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2,是5根。

三、尝试运用

1、教师谈话提出平均分一筐西红柿的事情,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分一分,照样子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份、5份、2份,也可以说是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问题。如果一筐西红柿有12个,你能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吗?同桌两人合作,用圆片代替西红柿分一分,并照刚才分小棒的样子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

2、交流学生的分法。给学生展示不同分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说一说1份、几份是几分之几,各是几个。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每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几个? 学生可能说出5种分法。如: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12,是1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12,是2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2,是6个。●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6,是2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6,是4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3,是4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3,是8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4,是3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4,是6个„„

四、课堂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对分数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填空,再全班交流。

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说出的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这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认识“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品,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1”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所以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5份,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时,在动手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融合。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忽视了时间的调控,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应该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时间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调整。

还有在学生做题时,没有全面地巡视,只注重谁做对了,没有帮做错的同学找到错误的根源,因此也就没有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纠正,这也是影响本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原因。

第五篇:《分数意义》评课稿

《分数意义》评课稿

《分数意义》评课稿1

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由于宋老师在教学中预设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宋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预设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预设中多下功夫,将直线性设计柔化为板块式的弹性设计,少去多余、繁杂的教学环节,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分数意义》评课稿2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意义》评课稿3

听了王立平和李静两位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王立平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再有就是王立平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也比较新颖,比如“成语中找分数”:十室九空、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万里挑一等都很有意思,就这一练习题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象“九死一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的成语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不太恰当,一是有些难为学生,二是容易造成学生对成语的误解。

李静老师的课有她独到之处,比如:课的开始,以问题导入:“整数能否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两句话就解决了“分数的产生?”问题,接着在设问:对于分数,你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三年级学过的以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把分数各部分名称都复习了,并强化了“平均分”接下来再让学生用掌握的知识,用彩笔在一张纸上表示1/4这个分数。

以上过程,李静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没做多余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突出,教师给每组学生三张不同的图画纸,学生根据“方块图”、“手机图”、“娃娃图”创造分数。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产生了很多分数,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是怎么来的。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就这节课题一点不同的看法:分数单位的学习有些仓促,好像是林下课强加给学生的,本来“分数的意义”在40分钟内刚好讲完,却还要加餐,学生消化得了么?

下载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型课教案

    《观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微型课 教学内容:《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第5段 教材与学情分析: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

    微型课教案

    《将相和》 海滨小学:闫晶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

    微型课教案

    微课: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

    微型课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微型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杨店中心小学:李娟娟2016/3/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介绍: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

    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教案——古诗《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

    微型课 教案

    小学语文第四册 三个儿子 第一课时 一、 课题名称:三个儿子第一课时 二、 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2、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