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合集)

时间:2019-05-12 20: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

第一篇: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

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08年12月

24日作者:张永中 【 大凤凰县自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开发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的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强化措施,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繁荣。

一、凤凰县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古城保护迈上新台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按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凤凰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风景名胜管理处,并将古城保护责任分解细化到部门、单位、社区、个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将凤凰古城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建立健全古民居、古建筑的长效保护机制,完成古城核心区街巷民居维修整治、四线入地工程和120栋古城特色民居的保护性维修,展示凤凰古城悠久的兵战文化和精雕细刻的官宅祠庙及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让人体会“人在凤凰走,心在古代游”的韵味,实现了“走近凤凰城,古城风貌扑面,进入凤凰城,古城意境迷人”的保护目标。

2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新气象,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凤凰县切实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协调领导和资金调度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068万元,完成了城北大道道路硬化、绿化、亮化900米;投资1750万元,完成了凤凰大桥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土桥大道一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公园、沱江风光带、青溪巷、迴龙阁及滕子坪的自来水管网以及风雨楼、万寿宫、北门码头等修建、改造、修复工程;投资4876万元完成了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沱田、民俗园、粟湾3个旅游停车场,在县城5个入口处设置临时停车站点,开通3条城市公交线路。启动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城市供水、消防管网、下水道、公厕、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3城市提质扩容实现新突破,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小区详细规划》和《城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启动实施了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行政生活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及红旗新区路网建设。实施了县委、人大、政协三大家临时搬迁和县政府大楼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搬迁、扩建及高级中学、一中等单位搬迁筹备工作,实现了还空间给古城、还古城给游客的城市扩容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人文、自然、民俗三大特色,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民俗与现代和谐共存。

4小城镇建设实现新发展,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并对阿拉营镇、木江坪镇、山江镇、吉信镇进行了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促进了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提高了城镇

发展质量。同时,重点抓好以国省道为主的道路提质工程,以县乡油路为主的路网工程和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建设。目前,凤凰县全县道路总里程达1697.2公里,完成209国道和308省道凤凰段改造及麻落、千麻、杜田至门坎岩等公路建设,累计改造通乡油路路基、路面330余公里,启动实施村间道路硬化172个村1118公里。加快了小城镇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游的加快发展。

5城市安全感实现新迈进,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凤凰县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设立了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开展以建设市场、土地市场、旅游市场、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城区环境不断优化,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旅游人气明显提升。据统计,2003年-2007年,凤凰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2%、246.6%。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受制于地域思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凤凰县在城镇化建设上均以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为主,对如何理清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70%以上的干部群众认为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是两条不会交叉的平行线,无法产生“双赢”效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上,85%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考虑的是“一票否决”的工作,而对小城镇建设工作,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

2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凤凰县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上不能与旅游的承载力相结合,导致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两者无法实现共同发展和双向迈进。近年来,凤凰虽然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却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大型停车场,每逢黄金周,城区便出现人满为患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3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待加强。凤凰是国家级贫困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城镇化建设资金。2007年凤凰县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计划总投资3597万元,但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资金到位率不足70%,导致城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和圆满完成,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10多个百分点,削弱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三、进一步以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结合优势资源、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背景,高起点、高水准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凤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带动沿国省两道、沱江一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二是抓好中心城镇小区控制性规划。结合县城区位特征,围绕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综合行政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编制好各小区控制性规划,规范区域空间开发。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做到与中心城镇的实际结合、与产业结合、与发展结合,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特色鲜明的小区控制性规划编制目标。三是抓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统筹城镇发展大局,必须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形成“重点突出、架构合理、互利共生”城镇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抓好阿拉营、吉信、山江、竿子坪等14个重点乡镇的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土地资源,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确定城市文化主流。凤凰是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和民族聚居县,凤凰的城市文化主流应当是历史、文化和民俗。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必须大打名城牌、名人牌和民族牌,将清朝风格明显的凤凰古城、明朝特点突出的南方长城、唐朝韵味迥异的黄丝桥古城和“两山”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做为凤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代表和典型,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思路,进行重点开发、重点建设和重点管理,突出凤凰历史的厚重性、完整性和原真性。二是加大城市“创品夺牌”推进力度。凤凰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强县等国字品牌,但由于凤凰是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品牌效应和名气效应仍不能将优势资源和民俗精粹完美结合,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因此,凤凰必须增强城镇居民的公共意识、城市意识,加大城市“创品夺牌”力度,尤其要加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申报力度,彰显凤凰城市文化的主流和韵色。三是加强古城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严格执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切实将古城核心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临河临街餐饮业逐步迁出,对古城不协调建筑和古城核心区餐饮业进行全面整治、整改,进一步完善古城内重点保护民居、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性维修,启动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保持和提升古城品位,实现“风貌古朴、意境迷人”的城市文化建设目标。

3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

一是加大产业建设力度。要把城镇化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和城镇、农村经济。突出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抓住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工、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产业,确保城镇产业建设有产品、有项目、有市场,实现产业互动,配套和支撑工业、城镇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涉旅服务行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二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合做好吉怀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下沱公路工程招投标并启动路基建设,加快凤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新凤凰火

车站扩容升级和铜仁凤凰候机楼建设。要突出实施一批旅游工程,重点抓好十里沱江风光带、民族风情展演等工程建设,完成体育中心建设。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建设完成城北新区凤凰城市标志性建筑,展显凤凰风貌和特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镇水网、电网、路网改造,城镇最低廉租房建设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的公众受益度和生活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管,做到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档次。三是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排放,加快完成城镇供水和污水归集管网建设。实施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24个乡镇垃圾处理站建设。完成“青山抱古城”生态工程,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及城区景区、国省道沿线和沱江河沿岸乡镇村寨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力争到2012年,城市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

一是做大做强城建投公司。成立城建投公司是凤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和成功经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融资15.22亿元,为改善凤凰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通过政府授予、市场运作、开发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和投融资上的主体作用,归集国有资产、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不断扩大融资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盘活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源,增强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上的调控能力。二是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大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彻底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对照标准、加强管理、落实措施。要建立城市管理规章体系,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等城市管理和建筑市场、土地市场等“四项整治”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法建立完备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严管重罚,以重罚少数教育多数的办法,确保管理到位,不出问题,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优化城镇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四是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和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用土地、拆迁安置、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和工程质量等问题,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1月16日,在凤凰古城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凤凰县“一业带三化”,即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县域特色经济充分显示出特有的活力。该县去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62亿元,增长11.5%;财税总收入2.44亿元,增长28.5%。施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内容的“一申报两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夜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引领旅游品牌效益和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凤凰古城超过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评为“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个古城”金奖。去年1-12月,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5%,实现门票收入1.5亿元,实现旅游税费6300多万元。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该县农业结构优化提速,全县柑橘品改低改、烟草农业建设及生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风生水起,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88万亩。全县烟花鞭炮、旅游品、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过亿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渐入佳境。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凤凰县去年实施了30个重点项目建设和10大景区景点工程。在打响“管理年”的组合拳中,该县境内的吉怀高速、凤大高速已经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209国道绕城线已完成投资1769万元,完成路基形象进度4.8公里;下沱线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路基工程的90%;一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中。同时,该县备受人们关注的12大景区景点工程也正有序推进。其中,沱江风光带三期工程沿河绿化已完工、防洪堤主体工程完成602米、清平湾道路改造完成70%工程量、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开发一期工程土建部分已100%完成,预计今年3月开园营业。投资最大的凤凰古城夜景亮化工程已完成75%的任务量,春节前将正式“亮灯”剪彩。

为主动对接发展需要,该县去年集中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查非纠违”、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县城环境卫生、古城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秩序、乡镇整脏治乱绿化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着力优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旅游整治中,该县成功取缔了河灯市场,规范了背篓市场,打造民族旅游商品、古城美食两条特色街道,既拓展了旅游空间又兼顾了民生。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中,该县先后组织开展非法出租车协会、国省道沿线敲诈勒索、腊尔山治安、重点工程施工环境、企业发展环境等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该县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

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第四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镇化,需要从意识上和行为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使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各方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五篇: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探(一)(精选)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探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以来,人居环境迅速改善,市场贸易非常活跃,基础设施明显改观,民族风格尤其突出,以苗族和彝族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设背景

星宿乡是贵州省100个、毕节地区20个、大方县4个一类贫困乡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为彻底改变星宿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地委、行署在星宿乡实施了“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战略,将星宿乡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试点乡,作为试验区扶贫开发“六种机制”、“九种模式”的试验场。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把星宿乡作为帮扶工作的联系点,进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加快推进星宿乡脱贫致富步伐。秦如培书记多次深入调研并指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卢林书记挂任松树村第一支部书记,深入群众问计于民,指导特色小城镇建设;地、县直帮扶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倾力帮扶。通过一年时间建设,星宿乡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特色小城镇。

二、基本情况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三条大街:星宿街、彝族风情街和松树街,其中星宿街和松树街主要为旧街改造,重点对沿街正立面实行改造和装饰,最大限度地融入民族元素。彝族风情街为新建街道,从乡政府所在地到计划生育服务站,长500米、宽14米。

(一)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2008年末,全乡城镇化率仅5%左右,到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36.48%,共计实施小城镇建设房屋改造1274户,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215户农户实施整体搬迁,逐渐向三条主街道聚集。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以每年35%的速度逐年递增,尤其到2011年大幅增加,从2010年末占总人口数的2.18%增加到4.35%,推动了农村市场贸易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讯、学校、医院、文化广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开通了调频广播,电视普及率95%。配套安装8000余米供水管网、200盏路灯、200个垃圾桶、建设人行道20千米、种植行道树500株。星宿街为星宿乡的传统集镇,承载了星宿乡农村经济市场商贸、服务等功能,街道基础设施完善,集镇商品聚集量逐渐增大,市场活跃度逐渐增高。松树街容纳了松树村大部分居民,外流人口占37%,从事贸易、服务等商业活动,集镇市场非常活跃,吸引了周边乡镇商品聚集。新建的彝族风情街容纳了行政中心、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齐备。

(三)彰显民族特色

彝族风情街按照毕节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星宿乡行政中心及街道整治建设图集”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彝族的民族元素:风火轮、腰线彩绘、倒火把加牛角等,按照彝族风格的户型、特点建设,星宿街和松树 2

街以苗族建筑风格为主,突出苗族的祥云、挂落、牛角宝顶等。星宿街与彝族风情街建设吸引了外流人口的入住,从2008年起,每年增加60——80户,流动人口达3000-5000人,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民族氛围中。

三、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做法

(一)高度重视,规划先行。一是地、县领导高度重视。星宿乡是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的联系帮扶点,地委、县委领导多次深入星宿乡实地调研,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建设。地、县直帮扶单位倾力帮扶。为切实推进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星宿乡把小城镇建设纳入2011年乡里重点落实的“十件大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点项目,专题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小城镇建设10余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规划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的关心和支持,委托贵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帮助规划设计,结合星宿乡发展方向,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地、县规划部门多次勘察、实地测设、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对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定位进行全方位思考、分析和研究,2011年3月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并通过评审。

(二)准确定位,责任落实。一是结合实际准确定位。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以民族风情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补充,着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使其具有多彩的民族性、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长远性。星宿乡多次召开设计人员、乡领导班子、乡村干部、3

村民代表参加的讨论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定位。二是落实责任强化服务。落实责任机制,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压担子;明确职责,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干部头上。每名干部包保15户,与农户签订建房协议,全程跟踪和指导农户按照户型设计要求建房,帮助农户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材料供应不畅、资金短缺、工程队缺少、户型设计等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制度,将包保情况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

(三)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彝族风情街改扩建;完成星宿街、彝族风情街、松树街200盏路灯安装;调频广播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完成数字化电视的安装;完成龙山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老年公寓建成投入使用;正在建设投资50万元的客运站、总投资336万的星宿乡中心小学搬迁工程、油杉河进口油路500米;同时在聘用保洁员,安装垃圾箱,购买垃圾车;公厕及垃圾处理场、体育健身广场相继开工建设。二是统筹协调发展。立足长远、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完善功能,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形成以民居改造为主体,以公益事业为辅助整体推进小城镇建设,同时探索建立和完善整治创建、社会创新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网格管理、民情信息中心建设等制度。

(四)奖励扶助,引资建设。一是建立奖励扶助机制。出台鼓励农户建房的激励机制,2011年6月15日前全部完 4

成建房的农户,每户每平方补助250元,提尖盖瓦装饰的每户每平方补助150元,包保责任干部全程跟踪农户建房进度,及时兑现奖励扶助资金,提高了农户建房的积极性。二是BT模式引进装饰公司参与建设。引进了贵州省鑫胜宇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对民居正立面改造及装饰垫资建设,资金分三年付清,第一年付60%,第二、三年各付20%,通过引进装饰公司垫资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压力。

(五)产业支撑,共同发展。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高效产业。种草3700亩,养牛940头,建养牛小区3个,实施养鹅项目411户计12320只;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金银花150亩、半夏20亩、天麻400亩;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提升特色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为融入油杉河景区开发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核桃、漆树、中药材等种植,开办玉米加工厂、腊肉加工厂、蕨苔加工厂和竹笋加工厂,发展魔芋、蔬菜、大蒜等种植。

四、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一)确立一个战略,一个核心

一个战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水平提高、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能更好地带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星宿乡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跨越发展的第一辆马车,快速驶进加快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的车道,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先重点建设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一个核心:充分发挥党 5

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制定工作措施,对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把全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入到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中。

(二)抢抓两个机遇

一个机遇是: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启动,星宿乡作为创新五种模式和构建三大机制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革试点乡,承担着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摸索出一条新路的任务,地委、行署和县委、政府,地直部门和县直部门倾力帮扶,为星宿乡小城镇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一个机遇是: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联系帮扶星宿乡,县委书记卢林挂任松树村第一支部书记,秦如培和卢林多次深入星宿乡实地调研,亲自把脉,高位嫁接,为星宿乡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布局、高水平建设大力协调和精心指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三个机制

奖励扶助机制: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出台鼓励农户建房的激励机制,对建设进度快的农户及时兑现奖励,带动了整体快速推进,创造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星宿速度”。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机制:对全乡建设农户进行摸底,将农户建房任务落实到干部头上,实行责任包保和考核管理。通过责任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有力推动了特色小城镇建设。BT模式的融资机制: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资金匮乏成了小城镇建设的天险和障碍,为此,星宿乡创新BT模式的融资机 6

制,通过引进具有实力的公司介入,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四)优化四个产业

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种草养牛和种草养羊项目,将星宿乡打造成畜牧大乡。同时加大畜牧知识的培训普及力度,成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政府+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合作社的平衡作用,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药材和土特产业:引进了云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出资金,提供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服务,群众出土地、苗床木材和劳动,在利益分配上五五分成,实施仿野生天麻种植,同时建设仿野生天麻种子基地和商品麻基地。充分利用资源,加大对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办腊肉加工厂、竹笋加工厂和蕨苔加工厂,尤其是竹笋和蕨苔,皆为山林野生,具有绿色天然的特点,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色经济林:大力推广核桃种植和漆树种植。星宿乡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核桃和漆树种植,随着大方对“漆器之乡”品牌的深入开发,漆树种植前景很好。加大力气实施特色经济林项目,在生态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大叶苦丁茶、茶叶育苗草地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优质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杂交玉米种子基地、杂交玉米种植、竹笋生产基地、厥台保护和开发等特色农业建设,切实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实现多渠道增收。

(五)实现五大改观

居住环境大有改观:通过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迅速改观,一个独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展现在世人眼前,作为打造油杉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正逐渐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大有改观: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路灯、供水管网、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综合文化站、乡建调频广播站、敬老院、卫生分院、健身广场等,实施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改灶、改厕、改圈等,小城镇功能日渐完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以凸显民族特色为重点,在民居建设上以苗族和彝族建筑风格为主,严格按照《毕节试验区黔西北民居建设图集》建设,一幢幢白墙青瓦、雕檐画栋的特色民居,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扶贫开发大有改观: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做到深处、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小城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发挥出作用。思想观念大有改观:慵、懒、散,小富即安,穷不思变曾经是星宿人的精神特征,如今,从干部到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群众,致富目标明确、致富前景广阔、致富之道触手可及、致富信心倍增,内在的“造血”功能日益强劲,内驱力转化在行动上,星宿大有可为。

(县委政研室 罗昌隆)

下载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时间:2012-12-2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

    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谈城镇化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在......

    促进骆驼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重的 几个问题(一)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特色, 突出唯一性 所谓唯一性,就是无可替代。特色越强,个性越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则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品......

    城镇化建设发展探析

    摘要 :关键词:参考文献:城镇化建设发展探析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下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多是以城镇化的指......

    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幸福袁州建设

    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幸福袁州建设 ——关于发展我区乡村旅游业的调查报告区政府办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谢亦森提出的建设幸福宜春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各界引起了热烈......

    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在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卫星城市,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马璇苏晓光 【摘要】: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有很多相溶之处,本文据此分析了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 A股

    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 A股“五朵金花”最受益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13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坚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