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论文读《国富论》前三章
这个世界不能缺少的----------《国富论》前三章有感
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不仅内容很基础,而且经典,语言浅显易懂,让我很快就明白分工的历史、定义以及意义。老师让我们读《国富论》是正确的,这正能充实我们正在成长的头脑。读完前三章《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后,让我的感想很多。
总体来说,前三章的内容大概可以用“效率、交易、市场”三个词语来概括,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人们因为彼此有不同的需要,而自身又不能满足,所以产生了合作。有合作就逐渐产生了分工。这并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事儿,而是从人类诞生开始。
亚当斯密在一开始就写到“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用倒叙的方式,引出分工这一概念。然后再慢慢讲述分工的由来。
分工的最本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试想,一个人的工作变成很多人一起完成,不是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与困难程度,当然前提是这个工作可以分工合作完成。而多余出来的时间又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而分工也分多分和少分,大制造业的工作,尽管实际上比小制造业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是因为这种划分不能像小制造业的划分那么明显,所以很少人注意到。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分工的好处甚多,不仅仅是节约工作时间。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这样,产业通过分工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一般来说,富国与贫国的农业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工业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有关与气候等差异造成的。也许也会有领导人的决定因素。
必须重视的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同数劳动者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
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对于这三点的解释就是
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面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是因为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的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
三、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举例。
由此得出结论: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而分工的结果,使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
可是,一切机械的改良,决不是全由机械使用者发明。就连哲学也分工。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样普通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总而言之,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微不足道的人,即使按照他一般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
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富裕。它不是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人类在社会文明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就是说大家要互相帮忙,这种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同时人们也要互相利用,我们不说唤起别人利他心的话,我们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他们需要。
分工的结果是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才能,从而产生工作差异。使各种职业家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倾向。人与动物的区别也许就在于是否会分工合作,各个动物现在和从前都须各自分立,各自保卫。人类则是互通有无,相互依靠。
分工合作并不是永远都那么顺利的,它也会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
那么随之而来就产生几个问题:分工是可以减少劳动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减少了劳动力,但是,就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一样。有多少来至人偷懒的倾向,因为分工提高效率时,也相对减少劳动付出?除交易成本影响分工外,如何规制道德因素?如何解释学术腐败?如何确定自由市场概念?如何理解分工与企业规模?当然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总结起来,分工是人类为了提高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工作方式。人类利用分工,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和相对程度上的劳动力。而分工工作后所带来的好处与影响,却远远超过人们对它单方面的理解。正如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前三章对分工的阐述。
那么希望人们会更加了解分工,了解分工能给人类带来的,了解分工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分工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从而更好的利用分工。
第二篇:读《国富论》
读《国富论》有感
敖旭龙
这月份我读的是史密《国富论》,此不仅基础,而且经典,学习方法是从基础开始系统引导,深感畅意。
读完《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前三章后,一种恐慌的力量却令读书嘎然而止。躺床上,于辗转反侧间,探究如何读经典。
大学期间,也曾读过《国富论》,同是激情澎湃,充满浓郁的求知欲,但通篇读下来,几乎没任何收获,囫囵吞枣而已。通读萨缪尔森第十六版《经济学》,也是模棱两可,虽然后来重复读,有些一知半解,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既然有前车之鉴,就应当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一大早起来前10 天以来,决定暂停阅读后面内容,再次阅读前三章,达到能用最简单词汇概括三章内容为止。我的概括依次是效率、交易、市场,并总结出几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产生几个问题:分工起源互通有无外,有多少来至人偷懒的倾向,因为分工提高效率时,也相对减少劳动付出。为互通有无这一客观解释融入偷懒等主观解释;斯密似乎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分工解释有些模棱两可;除交易成本影响分工外,如何规制道德因素?如解释学术腐败。如何确定自由市场概念;如何理解分工与企业规模?
枯燥之余,庆幸还能发现调侃斯密的地方,如第三章最后部分对中国理解多少有些牵强。
阅读名家之言,自我解答部分疑惑,如规模与分工关系: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
研读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自身浅薄,只是激发了学习尽头,开始具体规划数学与英语攻克。不希望几年之后,自己的视线还仅局限于文字或中文资料。
对此月的学习,自我表扬下,觉得有些活学活用。
读书就像做扣针,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下来,就像一人工人完成所有工序,读书的结果是模棱两可,工作的结果是费时费力。重点研读前三章分工理论,就像被专业分工,具体安排做某事,专题研读,步步深入,类似工人熟练程度提供,效率提升。
最后不忘以前老师嘱托,睡觉前了解点奥地利学派,有感其丰富。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共分五卷,技巧高超,文笔清晰。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 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第四篇:产业经济学前三章知识总结
产业经济学前三章知识总结
导论中,我们研究了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贝恩在《产业组织》中提出的SCP范式,作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市场结构S、厂商行为C、市场绩效P及其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行为,厂商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通过导论我们简单了解了产业经济学,并且开始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分为案例研究法、计量经济研究法、博弈论研究法、投入产出研究法、新经济地理研究法等。我国的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章,我们开始了市场结构的学习。市场结构是指某一经济市场的组织特征,而最重要的组织特征是那些影响竞争性质及市场价格确定的因素。经济学家一般把市场分为了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例如:玉米市场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例如:中国移动 垄断竞争是指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例如:化妆品市场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例如:汽车市场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交叉弹性、贝恩指数来分析市场结构集中度
第二章,我们学习的是价格行为。
价格歧视分三种类型,市场中的成人票,团体票,学生票等同一种商品卖出时不同价格的行为即是价格歧视。产生价格歧视的根源是:消费者偏好的异质性和可变性。不可否认,价格歧视有利于商品的销售,但是恶意的价格歧视可能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捆绑销售和搭配销售是营销方法的重大突破。捆绑销售就是可将分立的商品或服务捆绑在一起向买方出售。如温州奥康皮鞋和温州农行的联合捆绑营销,即持农行卡的顾客在奥康专卖店可以得到一定的优惠。搭配销售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地位。违背顾客的意愿,在向顾客供应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同时,有要求其购买另一种商品或服务。例如,十字绣店再卖十字绣的同时提供十字绣画框的服务。高考录取通知书搭配银行卡等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体现,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就是取得利益上的优势。非价格竞争是劲歌竞争的一种发展,体现了营销观念的转化。其策略有:产品创新策略、产品品牌个性化、产品服务竞争策略、战略联盟、广告策略。
第五篇:《国富论》论文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
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
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市场经济,其中一大部分是坏市场经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市场经济是掠夺式市场经济——靠对海外殖民地和国内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市场经济;东南亚、拉美和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权贵市场经济——少数人靠权力侵吞国有资产而致富,多数人堕落为赤贫者的市场经济;许多国家曾经或正在形成的贫富对立的市场经济——只注
意效率而忽视公平,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污染性市场经济——以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市场经济。当然还有各种半计划半市场的伪市场经济。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场经济。
现代经济活动追求的应该是斯密理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但这条路不是笔直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也不奇怪,关键是要及时纠正错误。例如,把GDP作为一切,用增长代替社会全面的发展。其结果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这并不是说GDP不重要,只是说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强调的财富增加不等于幸福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市场经济承认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来发展经济。这就体现在社会与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还要人们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第一,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第二,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第三,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你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