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国富论》的感想
读《国富论》报告
A:我先提议一下,因本书是集政治、经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于一身,知识面太广太深了。大家不仅读时感到晦涩,即使读后仍不能懂其精髓,甚至都会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就针对书中的某一个观点讨论吧。否则,大家东扯葫芦西扯瓜,虽然凑足了字数,可毫无意义。大家发表意见时不要害怕说错,说不定我们还没你理解深刻,而且尽量以生活中的事情为寄托来表述,这样这个讨论会才不会那么呆板无聊。
身作为组长,我首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吧。我个人为劳动力的分工问题很重要,只有合理的分配给每个角色他所应担当的任务,社会才能高效的发展。
我们讨论也适当分工一下,就以床号的顺序发言,以免一会争先恐后的发言,乱成一锅粥,生怕自己的观点被前面的人说了。这样吧,我们先暂时一人发表一个观点,如果字数不够,后面在想点出来。
B:对,以小见大,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我家里就是爸妈都会做饭,他们经常就会因今天谁来做饭的事吵了少不的架。如果分工明确,妈妈只负责做饭做家务,爸爸只负责外面的工作,各司其职,这样一个家庭就能和睦了。
C:说到这里,让我又想起韩寒,虽然上次潘老师在课堂上也谈论过他。但我还是要支持他一下,就像他批评的中国的教育一样,国家应该着重培养专才,而不是全才。专才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合理分工,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专研更深。然而,所谓的“全才”只会在今后工作中认为自己这也会,那也懂而不能专注于自己的职位。是全才,自然会在年幼时就表现出来,像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不是全才,不论怎么培育都不可能成为全才,就像千千万万受中国教育的学子。D:说的好,我也借你的题来发挥一下。就说韩寒“代笔门”一事,真假现在还不得知,也不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我要说的是,这其实也与劳动力分工有关。方舟子,他选择了打假这一角色,所以才能揪出那么多文人名人的有损我们整个社会利益的丑事。
E:我都不晓得说什么。社会分工固然重要,但要做到感觉很难吧。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不能处理好,至今失业率还很高。
F:失业率跟社会分工有关?我不清楚,但我反正知道垄断不利于劳动者的劳动力分工。垄断像一支手,把社会劳动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是以垄断阶层利益服务的,而更大的一部分是普通劳动者。
G:对,我承认,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且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长此以往,必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阻塞,甚至崩溃。
H:整个资本市场就如同一个棋盘,是国家和金融大鳄错综复杂的博弈场所,我们只是其中一颗棋子,被一支“看不见的手”分配着,这只手就如同棋盘上的规则一样,可以打破,但最好谁都不要去打破。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劳动分工的自然法则。
第二篇:读《国富论》
读《国富论》有感
敖旭龙
这月份我读的是史密《国富论》,此不仅基础,而且经典,学习方法是从基础开始系统引导,深感畅意。
读完《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前三章后,一种恐慌的力量却令读书嘎然而止。躺床上,于辗转反侧间,探究如何读经典。
大学期间,也曾读过《国富论》,同是激情澎湃,充满浓郁的求知欲,但通篇读下来,几乎没任何收获,囫囵吞枣而已。通读萨缪尔森第十六版《经济学》,也是模棱两可,虽然后来重复读,有些一知半解,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既然有前车之鉴,就应当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一大早起来前10 天以来,决定暂停阅读后面内容,再次阅读前三章,达到能用最简单词汇概括三章内容为止。我的概括依次是效率、交易、市场,并总结出几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产生几个问题:分工起源互通有无外,有多少来至人偷懒的倾向,因为分工提高效率时,也相对减少劳动付出。为互通有无这一客观解释融入偷懒等主观解释;斯密似乎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分工解释有些模棱两可;除交易成本影响分工外,如何规制道德因素?如解释学术腐败。如何确定自由市场概念;如何理解分工与企业规模?
枯燥之余,庆幸还能发现调侃斯密的地方,如第三章最后部分对中国理解多少有些牵强。
阅读名家之言,自我解答部分疑惑,如规模与分工关系: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
研读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自身浅薄,只是激发了学习尽头,开始具体规划数学与英语攻克。不希望几年之后,自己的视线还仅局限于文字或中文资料。
对此月的学习,自我表扬下,觉得有些活学活用。
读书就像做扣针,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下来,就像一人工人完成所有工序,读书的结果是模棱两可,工作的结果是费时费力。重点研读前三章分工理论,就像被专业分工,具体安排做某事,专题研读,步步深入,类似工人熟练程度提供,效率提升。
最后不忘以前老师嘱托,睡觉前了解点奥地利学派,有感其丰富。
第三篇:读《国富论》报导
读《国富论》报导
摘要:《国富论——国家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编著的。它关注了经济增长的性质和动态化过程,倡导建立自由经济体系。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为阅读全文后着重对书中第一、二、三篇的阐述,加之以自身对其内容的解析及自己归纳的结论、启示。
关键词:劳动;资财;国家富裕进程
介绍:《国富论》作为一部经济学巨著,在接触经济学前早已有所耳闻。此次写读书报告,想趁此机会对其拜读,故以其为研究对象。说《国富论》为一部巨著实不为过。它被誉为世界经济学史上两大名著之一,另一部即马克思的《资本论》。而人们也普遍认为,没有《国富论》,就不可能有马克思的《资本论》,足见其巨大的影响力与贡献力。此书问世后,不仅亚当·斯密声名鹊起,以致国会讨论法案时都常常要引用斯密的《国富论》为依据。有一段著名的出自麦克库洛赫的评价:“斯密博士是政治经济学现代体系的真正创始人。假如说他留给我们的不是一本完善的著作,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留给我们的已经是一本较过去问世的任何的著作包含着更多有用的真理的著作。他指出了并且铺平了一条道路,偱着这条道路„斯密博士的著作,都必须放在那些有助于人类自由、开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但亚当·斯密对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一些矛盾。在研究方法上也分别表现了正确与错误,科学与庸俗两重特点。恩格斯有一段评述:我们在亚当·斯密的书中不但看到关于价值概念的“对立见解痕迹”,不但看到两种,而且看到三种,更确切地说,甚至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在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那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必然要摸索、试验,同刚刚开始形成的观念的混乱状态进行斗争„(《反杜林论》恩格斯)
主要观点:亚当·斯密在分析社会经济学之前,先提出了推动了人的行为的六种自然的动机——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而经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不致过于强烈。基于此点亚当·斯密提出其著名论断:“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的”。而这些也应该是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原因。具体对于《国富论》,亚当·斯密将其分为五篇。我主要论述前三篇。第一篇“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产物在不同阶层人民中分配的自然顺序”主要提及劳动分工;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劳动、地租、利润。第二篇“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主要提及个人资财与社会资财的分部;货币;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利息;资本用途。第三篇“各个国家富裕的进程各不相同”主要提及富裕的自然进程;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都市、商业、农村的发展及之间联系。自我总结的前三篇中有过思考的主要观点:一,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惟一原因。二,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三,商品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组成。四,劳动与资本用于不同用途,其工资与利润也不相同。五,个人资财或社会资财自然分成不同部门。六,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具有区别。七,资本能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价值。八,事
物的自然顺序和进程是农业,制造业,商业。九,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农业停滞不前,城市发展迅速,商业对乡村土地改良做出巨大贡献。
叙评:虽然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体系。但因时代背景与阶级局限等原因,其中一些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值得商榷的。下面我将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对这些观点进行叙评。
《国富论》中第一篇前三章讨论了分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惟一原因。具体阐述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巧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使同一数量的工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提升有三个原因:一,每人专司一职操作娴熟程度获得提高;二,节省了通常在由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工种中所花费的时间;三,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力的机器,因而使一个人可以做多人的工作。但我们分析这一观点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社会总生产力,自由劳动者的数量与素质是远远比不上现在所处社会的状况的。早期的分工对劳动生产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应该没问题。但分工导致专业化这一关系似乎应有所改变,现在如果分工还在进行的话,大多是在其它因素的引导下进行的。如科技发展,会导致很多新产业出现,也会使很多职业分工细化。而现在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已是十分复杂的过程,说它都是分工的结果已不能让人信服。而在讲述分工时,亚当·斯密举到了一个针厂的例子。这个例子在我们课本中也有叙述,是用以说明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的的例子。在亚当·斯密的时代,专业化还处于进行中,劳动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大多为小型工厂,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是完全能做到的。因而当时分工促进规模经济是完全可行的。但要是已有足够的熟练工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同时还有劳动力在这上面有所剩余,边际成本继续上升,造成规模收益不变甚至规模不经济,那自然已超越了劳动分工所能解决的范畴。此时亚当·斯密便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劳动分工受市场大小的限制”。虽然斯密借助市场进而深化其自由经济的理论有许多强大的依据。但市场大小的限制针对的是产量,而非直接的分工,书中解释是市场不足所以不需大的产量,产量不需太多,因而分工也是不需要的。可“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惟一原因”,为何不是分工产生而去改变市场?这里斯密没给出任何解释,只能理解为他考虑欠周全。退一步说,市场即便是绝对的引导力,同时不讨论它与分工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但市场所引导的终归是一种具有长期性质的、较为粗泛的引导。分工使工种细化,但人们在选择时一定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而非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实际是总体上并没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自然并非市场所为,而是来自一种源于社会与政府的调控。斯密并没在《国富论》中探讨这种调控,而把它当做一种顺应市场的理所当然,因而我不予讨论,但这实实在在地说明了斯密对分工、市场、社会生产力、调控之间关系的讨论的不充分,至少把分工的作用过分夸大了。
一篇第五章最重要的观点是“劳动是惟一通用的也是惟一准确的价值的尺度”。对这一观点我毫无异议,虽然当今经济社会复杂万千,经济事物不断涌现,这个规则总体还是适用的。不过仔细一想,我国房市是否能挑战这一观点呢?商品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组成是亚当·斯密的一个重要观点。我的论述与观点后半部分无关,而涉及书中对商品的定义。根据斯密的论述,这里的“商品”应是有具体流通意义的具有实体的价值物。服务应该不被包括在内(全书对服务的定义都十分模糊),这是具有局限性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
十分贴切的,对私自流通的古董也能排除在外,否则类似事物很难辨别清楚。第二篇第三章提及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加在一个物体上就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劳动却没有这种作用。前者由于它可以增加价值,可以称作生产性劳动,后者由于没有这种作用,可以称作非生产性劳动”。亚当·斯密认为前者为勤劳的代表,后者则为懒惰。具体的观点不去叙述,当他用具体的例子叙述时,我们会感到局限性很大,甚至有些可笑。但反过来想,经典与原则就是人们在遵守其同时甚至发展“反于”其中的部分(按斯密的理论,现今遵循自由经济主义的国家都是“懒惰”的大国)。其实,这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原则的实质是相同的——这也是经济学极其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在第二篇把资本的用途概括为四种,即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在第三篇中提到按自然顺序,资本首先用于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商业。他先提到资本用途还没能超出以上四种,又提到欧洲很多国家都搞错了自然顺序,这两个观点可以一同讨论。虽然相关知识不充足,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是亚当·斯密的时代,也存在着资本的第五种用途,即连系着前四种的“信息”业。产业的划分不会无缘无故,四种产业间也需要联通。虽然斯密不屑把相关产业归为资本用途,但政府管理,社会调控,个体经营都是需要获取信息的。也许把它作为单独产业在当时并不现实,但如理解为一种介于附属与独立间的存在的话——即产业自身的“信息”业或产业间的“信息”业——应该可以被作为真实的存在的。而这也正反映了第二个观点中的问题——农业、制造业、商业是并存的。虽然它们的形成有先后,但资本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斯密探讨的是在它们都已生成的基础上的。而虽然斯密承认这些产业的发展已是并存,他依旧认为按自然顺序才是最为准确的。这里我们就应注意市场的作用了。资本投入产业由市场引导,这并无疑义,而斯密却因自己的价值判断短暂地“抛弃”了一下经济自由主义。不过在此他涉及了政府利用调控的作用,虽然自己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结合是必须的却得到了论证。无论亚当·斯密的观点是否有局限性,它能让我们引发深思的与不断学习的还是无穷尽的。
结论与启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一部名著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观点。它对资本主义及自由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帮助。虽然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与立场考虑的不全面,但其对于如何合理地利用市场及许多经济情况的概述都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学习和借鉴的。而斯密研究时思路的新颖性及求真务实的作风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从斯密与我们的时代相差如此大却能提出至今仍能沿用的观点,我们应当了解学习与研究是长远的对未来也需考虑的活动。总之,析古,辨今,影响未来,《国富论》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诠释。
第四篇: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2010级经济学基地班20101030**
一、引言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美国《独立宣言》同时诞生于1776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部书中,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如果说从威廉·配弟到魁奈再到休谟,他们的理论只是建造经济学大厦的砖瓦,那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则为古典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座经济学大厦,也可以说斯密才是这座大厦的总工程师。阅读《国富论》,则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交流的体验。
二、《国富论》内容回顾
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全书分为5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该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则在前文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际的收入”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尽管此部书著于200多年前,是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但是其经济学思想却缜密深刻而历久弥新,的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主要思想可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自发的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次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工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第二,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事实上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的视角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
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第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思想最具意义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公开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用自己的财富采购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正是这些实例促进了斯密思想的形成。第五,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极为相似。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这也足见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在阅读过程中,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常常让我折服。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加之恰当的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点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读之甚快!
三、洋为中用:一种中国视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国,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不得不说斯密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中肯客观的评价。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从这部古老而鲜活的著作对照自己,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本源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这是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而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从亚当·斯密的角度以及多年来中外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性行政干预”政策确实急需深刻反思。
四、结语
读罢此书,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令我折服,其开创经济学科理性思辨传统的创举带给我了最深的触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政治经济学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学学子,我们确实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继承大师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带着睿智的头脑与朴实的良心,不断探索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
第五篇: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
这学期作为大三国际会计专业学生的我们开设了《国际贸易》这么专业课,非常荣幸刘恩专教授作为我们的任课教师,为我们开启了国际贸易这扇让我期待了很久却又从未探寻过的神秘之门。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此次选择了《国富论》这本著作作为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宝库。
未读之前
之所以选择《国富论》这本著作是因为很早便听说了亚当.斯密的大名,学习金融的人都会对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对他的著作也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作为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当然也不能做井底之蛙,因此我们选择从亚当.斯密最有名的著作开始学习,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他的代表作。在这本名著里,亚当·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的克科第的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时转入牛津大学。毕业后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751年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第二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他讲的道德哲学包括四个部分: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他关
于伦理学的讲义后来经过修订,在1759年作为《道德情操论》出版,使他赢得了声誉。他关于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其中包括了贸易、价格、税收等财政经济问题,表明他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斯密在格拉斯哥一直居住到1764年,这使他有可能长期实地考察这个苏格兰工业中心的经济生活。斯密曾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参加当地的经济学会活动,并和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认识,曾经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实验活动。1764年斯密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在巴黎,他认识了法国启蒙学派代表人物伏尔泰,重农学派主要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767年他辞去私人教师的职务,返回家乡专心致力于《国富论》的写作。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1776年完成了这部巨著。《国富论》的出版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因为他给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斯密成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不少议员在国会辩论时曾引用《国富论》的观点做论据,甚至连当时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1778年斯密接任爱丁堡海关专员,1787年底一度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但在经济理论上没有新成就。
作者之言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学习国富论之
前先让我们从一句话开始了解这本书,了解作者的观点,而书中的这句话如同作者一样明扬于后世 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对于这句话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当读完这篇文章,读完这本书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便早已了然于胸,财富的源泉是什么?亚当·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国富论》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它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私密认为经济自由是“自然秩序”即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最符合人们利己的本性,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够最好地实现社会的利益。所以,他强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充分实现经济自由,即实现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这实际上反映了处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产业资本阶级的要求,即清除一切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完全确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读书之时
作者观点: 国富论》的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率增进的原因以及产品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顺序。第二篇研究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里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别。第三篇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第四篇轮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第五篇轮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
归纳与提升: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