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
吴家园学校李菁 学习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头,体会我痛失母亲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话,引发学生疑问。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面对警官的请求,刚刚痛失母亲的我是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2、交流读文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三、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面对警察的请求,“我”和父亲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至7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交流感受并反复朗读。)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盲童的生活》视频,引导联想并朗读。
3、师:我对温迪说了外公的心愿,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想像一下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朗读理解(课件出示):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我“态度的转变)
3、出示原文结尾,学生了解感悟,对课题进行思考,理解“永生”的含义。
六、拓展练习,抒发感情。
1、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文中的人物说吧,拿出笔来,任选一位文中的人物,写一写你想要对他说的话。
2、学生交流。
七、总结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八、作业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请设计一幅宣传画或写一篇倡议书、设计一则广告语。
第二篇:永生的眼睛教案
栾川县叫河中学
18、永生的眼睛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角膜、捐赠器官、给予、遵从、热泪盈眶”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4、.感悟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了解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三)、学习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了解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疏通词义。
角膜捐赠器官给予
遵从热泪盈眶
3、再读课题,初步理解课题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现在我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看一看这篇文章写的一
件什么事。开始读吧。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师巡视
2、简单交流,板书文中人物,简单练读“琳达”、“温迪”
三、研读课文。
师提示:
古人说:“读书切戒太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读书不要
匆匆地读几遍就放下了,要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找到最能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做做记号,反复读读,能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写写对这些句子的体会就更棒。
交流时:相机抓一家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比较,通过品读
感悟,来领会文本中心。
A、比较父亲与琳达的不同态度,初步体会父亲的语言。
1、导入:
2、研读1—4小节,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指两名学生读第1—4自然段,注意读音的纠正以及朗
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像平时说话一样地去读。)
研读第四节要点:
提问:从刚才两位同学的读中,你体会到琳达是怎样的态度?(生答)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琳达的表现,你认为可用哪一个?
(1)相机引导读课文句子理解:“惊呆”、“痛苦难忍”、“不
假思索”。
(2)重点抓“哭喊”理解我的态度,并进行朗读指导,3、研读第五小节
(1)指导理解:父亲的态度,抓“很久以前”“早已决定”
等来理解
(2)指导朗读
(3)可相机穿插理解父亲其他的语言描写。或者引
导朗读六、七自然段中父亲其余的一些话语。
B、引导理解温迪的表现
C、引导理解琳达的前后变化
(1)师:琳达的父亲是平静的,琳达是哭喊,女儿
是骄傲,是热泪盈眶。在这前面的表现当中琳达都是想着自己的感受。那琳达有没有无私的大爱呢?从哪表现出来的?(遵从父亲的遗愿,板书 “遵从 捐赠”。)
(2)师:她不但捐献了父亲的角膜。还捐献了女儿
温迪的角膜。
(补充原文结尾:温迪遭车祸捐角膜的事。)
师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
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停顿许久,缓缓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孩子,这样一位善良可爱的孩子,十四岁,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你是母亲的话,这个时候,你一定会非常地——
四、总结解题:
1、让学生读读带“骄傲”的句子,并适当理解
师:是啊,此情此景让我们为温迪、为琳达感到骄傲啊!
让我们感到感动啊!
所以在温迪告诉我为我们骄傲的那一刻我真正领
悟到了——(生: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说说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关爱他人、爱心、精神的永远延续)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
简单交流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动情读读课题。可结
合读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3、升华情感
(1)、说说你所耳闻目睹的一些“大爱无私”的事例吗?(机动)我们一起读读父亲说的这段话。
(2)、读读语文园地中的三个人的话语。(机动:可相机
让学生写写体会)
(3)、总结升华:文中的一家人、雷锋叔叔、巴金爷爷、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以及社会上很多有爱心的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崇高意义——关爱他人、无私奉
献,这种精神永远存活在我们的心中,这一个个角膜让失明的人重见天日,这就是——引导学生齐读课题。(生:永生的眼睛)
五、回读课文,课外延伸。(机动操作)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预设)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角膜无私的爱
父亲平静(愉快)
琳达哭喊遵从
捐赠
温迪骄傲
第三篇:《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新华镇镇新寨小学魏兵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
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
1、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已经来到了。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记得这句话是哪篇课文吗?
[出示课件:春天的图片配乐。字幕:春天到了,可是„](生:语言的魅力)
2、春天到了,那位盲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生:自由说,有的背那句话)
3、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而盲老人却感受不到这一切。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盲老人的心愿和这份深深的期盼,继续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我”与“温迪”的不同态度
(一)感受“我”的态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都有哪些人捐献了角膜。(板书:母亲 父亲 温迪)那我们想一想,当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的时候,她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自学提示 :当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的时候,她们是怎样的反应呢?快速的浏览课文1-8段,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打开课文,快速的浏览课文1-8段,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让我们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琳达十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当父亲要把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捐出去的时候,她是怎样的反应?
3、交流(1)[出示:“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自己的房间。”] 生:“我惊呆了„„冲进自己的房间。” 师:琳达的反应有多强烈? 生:我惊呆了。
师:“我”为什么惊呆了?
生: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并将她的所有给予他人。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理解“肢解”。(理解:切开、撕开或分离人或动物的肢体、器官)师:是啊,有些残忍,所以“我”当时心情(生:难受,痛苦)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生读)带着你的理解、心情去读的?(2)[出示:“我十四岁,可以”]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琳达的反应的? 生:“我十四岁,„„可以。” 师:“我”为什么不能理解?
生:“因为母亲是我最挚爱的人,我无法理解父亲同意医生去‘肢解’她。” 师:[点红:挚爱 师:你怎么理解挚爱?(最深爱、热爱的人)]对于琳达来说,妈妈是她最挚爱的人。失去她的疼爱已是世上最痛苦的事。但是父亲却回答警官“可以”,此时此刻的“我”非常愤怒,反复引读: 我抑制不住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指名读)[出示: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我无法忍受医生肢解我挚爱的妈妈,因此我大声地冲着父亲喊:(指名读)[出示:妈妈-离去] 师:你不能这样对待——生:妈妈;应该让她——生:完整的离去。(二)感受温迪的态度
1、我听出来了,琳达当时非常的痛苦,这都源于她对母亲深深地爱啊!十四岁的琳达反应如此强烈,同样是十四岁,温迪反应又如何呢?请大家再到课文去找一找。
2、交流
生:“我把父亲的心愿„„拥抱外公。” 师:温迪的反应强烈吗? 生:温迪很感动,很骄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
师:是啊,多少年弹指而过。同样是十四岁,当听到医生要索取挚爱的人身上的器官时,同样的年龄,母女俩的反应用一个词:(生: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喻相隔很远,差别很大。)。
三、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师:琳达一开始极力地反对母亲捐献器官,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改变了)是谁让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请大家用心继续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使琳达改变想法的句子。
2、交流
交流句子一:[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在父亲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师:这样的父亲值得我们尊重吗?(尊重)你能带着尊重的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师:为了他人可以将自己最珍贵的自身的一部分捐献出去,这位父亲多么伟大啊!谁能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一番话语都是父亲平静地道出,而琳达刚才可是非常的愤怒,原因何在?(生答:他告诉我,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师:在父亲眼里我的愤怒是在预料之中的。所以—— [出示: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一课。] 师:谁再来帮助大家回忆回忆振聋发聩的意思:生:(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让人振聋发聩的话语。(齐读)交流句子二:[“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师: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生:“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师:父亲因什么而美妙?
生: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马儿。
师:是啊,如果盲童能够多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那父亲的死。(生接:也是有意义的)
师:[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哪有多么美妙!] 互相交流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配乐)
师:父亲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琳达的心灵。带着父亲的心愿谁来读读这句话!(2个读)
交流句子三:[出示:想想看,——骄傲。] 师:父亲接着又说了什么话? 生:“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师:父亲的眼睛起了什么作用? 生:父亲的眼角膜给盲童带去光明。
师:当父亲的眼角膜起了作用,那么父亲的死(生:也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父亲感到多么美妙!多么自豪![点红:多么美妙 多么自豪] 你能读出父亲的美妙吗?你能读出父亲的骄傲吗?(生读)
3、师引领学生把父亲的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依次出示三句话]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4、从这些语言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有爱心的老人、关心他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讲奉献、板书: 无私奉献
关心他人
5、是啊,父亲这看似平静的话语,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触动。他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使温迪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1986年4月11日,这位可敬的老人溘然长逝了。当琳达遵从父亲遗愿捐献其眼角膜时,温迪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她是怎么骄傲地对妈妈说。生读——“妈咪——骄傲。”
6、温迪流的是感动得泪水,骄傲的泪水。请同学们读一读9-11段,能不能感受到这份骄傲。
7、多么善良的孩子啊,让我们把感受带入到朗读当中,我们分角色读:9-11 分角色读
8、温迪的话语令我感动,她也给琳达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我们来看这句话 [出示:齐读12 在这一刻——骄傲!]
9、父亲遗留的不仅仅是一幅角膜,他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说,乐于助人的精神 值得骄傲的事情
高尚的品质 爱心 指着板书:无私奉献 关心他人的精神
10、是啊!父亲遗留的不仅仅是一幅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的这种精神,这精神已经根深于温迪的心中。使我们看到了爱的延续、传承。
板书:画心
延续 传承
四、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配乐] 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以后,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她签署了女儿器官捐赠的同意书,这对父亲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他骄傲的女儿,对女儿温迪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封来自远方的信。
[出示:信,请大家轻轻地读。配乐一直有]
2、谁愿意大声读给琳达听
3、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仅是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温迪也做到了。他的眼睛仍在世上闪烁着生命的光彩,所以他们的眼睛是(生齐读课题)。这双眼睛里留下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崇高的生命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生再读课题)
五、总结
1、温迪的一家只是许许多多捐赠者家庭的一部分,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们,我们看:(放《爱的奉献》)
图一:身患白血病的15岁女孩王聪聪,打算放弃治疗捐献角膜。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帮助下,聪聪委托父亲正式填写了公民自愿捐献角膜申请登记表,达成了心愿。在签字那一刻,聪聪眼里充满笑意,而在场的很多人眼睛湿润了。图二:大学生也纷纷填写了角膜捐赠书。
图三:敬爱的邓爷爷也在去世后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图四:数字统计(师读)图五:眼角膜
2、像这样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生命因短暂而显得极为的宝贵,然而器官捐赠志愿者们战胜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的人身上看到这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配乐一直有
师:美丽的春天又来到了,盲老人的心愿能实现吗? 板书设计
母亲 关心他人
永生的眼睛
父亲
无私奉献
女儿 延续 传承
第四篇: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双流县双华小学
刘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
2、在读中体会不同对话形式的表达效果,并练习使用。能根据不同语气使用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
3、渗透对捐献行为的敬佩之情,让学生为文中感受到这种行为的高尚。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
2、在读中体会不同对话形式的表达效果,并练习使用。能根据不同语气使用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
2、通过学习,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围绕永生的眼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对于捐献同一件事,琳达和温迪却有不同的反映,文中哪个词语表达出这个意思?
二、研读课文,读中品悟
1、学生自由读2-4段,勾划出文中能表达琳达对捐赠角膜态度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并批注感受
2、品读2-4段,体会提示语的多样性
3、方法小结:对话描写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对话形式,还运用用不同表示说话的词语。
三、方法指导,自主探究
1、自学课文9—12段,(1)、勾划出琳达与女儿的对话,并批注对话形式。(2)、圈出表示说话的词语。
(3)、小组长带领大家读对话,感受不同对话形式的表达效果。
2、学生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练笔
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公园的一角,其中一位受捐者偶遇琳达,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改一改吗?
2、展示交流
四、小结
大家精彩的改写让在场每一个人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琳达的母亲去世了,但她留下了无私的奉献;可爱的温迪离去了,但她留下了大爱与光明,生命终究会走向终点,但爱与奉献可以永生,难怪这叫作——(生齐读课题)。下课。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对话形式
表示说得词语
前引式
中引式
后引式
光引式
第五篇:教案《永生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zǔ()挡、()织、()力、()国、()成(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
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