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__第16课__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背景:①二战后急需恢复经济;②1930S凯恩斯主义;③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措施: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西欧突出)(变单一私有制为混合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日本突出)(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突出)特点:国家干预;
作用: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 “黄金时期”;
评价: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滞胀: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调整: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②凯恩斯主义失去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说明: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企业经营的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背景: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股票分散化,普通职工拥有企业的股票。
评价:①积极: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
②局限: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的手里。
(2)经营者革命:
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要求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②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背景:二战后生产力提高;
资金来源:个人、企业、国家(英国、丹麦突出)
特点:①单纯救济(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②种类繁多;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
受惠多;
评价:①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积极: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消费;
③消极: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影响——黄金时代
时期:①1850—1914;②1950—1973;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进步;②社会稳定;③调整和改革(干预、人民资义、经营者革命、福利); 结束:1973年“滞涨”
调整: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②凯恩斯主义失去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说明: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二篇:【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__第23课_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标: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①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1929年经济危机和二战惨痛教训;
②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使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
③二战改变世界力量对比,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欧洲实力大为削弱,美国企图主导世界经济体系。
(2)建立:①1944年,美英中等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建立标志)
(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
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IMF):短期贷款,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WB):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期:转向全球
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美国决定性的控制权: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最大的投票权。
(3)运行特征:①两个组织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②双挂钩制度: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4)影响:①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1)背景:①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加深使各国认识到必须加强贸易协调与合作。
②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便其商品输出,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在日内瓦签署《关贸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
(4)性质:“临时适用”的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①推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②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有利于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拓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席位;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①机遇:有利于参加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有利于对外贸易和扩大出口;有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深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挑战:使国内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趋利避害,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中国的应对策略。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3)影响:
①积极:A、(IMF)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WB)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②消极: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二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举措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进而谋取世界霸权的?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3)控制欧洲:于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欧洲;1949年建立北约控制欧洲防务体系。
(4)操纵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联合国,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第三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正确归纳出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2.让学生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教学重难点】
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2.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然后要能够列表归纳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具体表现,最后要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本课是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要一课,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式、发展模式,上承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这节课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这节课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关问题和概念,比较抽象、难讲清楚。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构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三、通史链接:二战后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的原因 政治上: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植并控制西欧。
经济上:二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四、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发展历程: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广泛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特点: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4)积极作用: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同现代化巨额投资之前的矛盾,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5)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五、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六、正确评价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2)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消极影响
(1)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2)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易误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手段和影响
[史料]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史料] 史料一 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体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工党的展望》
史料二 贝弗里奇爵士在他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史料三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新阶段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史证(1)史料一表明二战后的西欧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2)史料二说明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以避免社会矛盾激化。(3)史料三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解题技巧指导】
论证分析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考生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合的论据或结论。其中题干中所展现的内容多是教材中未出现的结论,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此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此类题的难度较大,同学们在做题时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史论结合法”,即选择正确答案时,要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去评价史实,所以在平时学习时不能单纯记忆历史事实,而要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分析历史概念各角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比较其异同。
二、要注意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所反映的历史理论,同时注意不同的角度、侧面所说明问题的异同。要真正理解论点所阐释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内涵与外延。
三、做题时既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同时又要注意论据对论点的论证过程,所以有些试题中的几个备选项从表述上分析都是正确的,但同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能发现其论证过程是不正确的。
四、此类题较多的表现为程度型选择题,四个备选项作为四个论据从表述上可能全部或部分是正确的,但是只有一个是最能论证论点的,所以在做题时还要明确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论证是否合理。
技巧体验: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混合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材料信息强调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的最大影响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主要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原来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干预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干预的重要表现,故选择C项。A项是对苏俄经济发展的影响,与题目要求不符;B项与苏联基本无关;D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混合经济”受苏联的影响肯定没有C项大,排除D项。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2.“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获得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人多数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这说明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D.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D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四篇:6.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以沉重的声调讲述)经历过二战的冲击,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景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主探究1:面对二战后的经济现状,用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能实现战后的重建与经济复兴吗?
讲述:原有的经济理论已然不足以解决战后重建,一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西方国家所青睐,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们先看录像。(凯恩斯写信给美国总统的阐述自己的经济观点)
1、凯恩斯主义
(1)产生的背景(2)主张(3)特点
讲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那么西方国家是不是有此理论就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帆风顺了呢?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找出“黄金时期”和“滞胀”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2、黄金时期
表现:战后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1)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2)利用科技革命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3、70年代初的“滞胀”现象
表现:生产相对过剩且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 特点: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原因:(1)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自主探究3:什么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2)兴起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连接第三次科技革命,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神6等图片加深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作用: 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③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2、美国新经济的含义?表现?
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1)10年的高速增长
(2)良性运行:化解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消失 失业率降到最低 市场繁荣
3、美国“新经济”的特点及本质: 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2)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本课小结]: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在当今社会发展非常快,表现也最为突出,同学们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日益发展的IT行业,网络及游戏等。(显示):一些图片,如上帝在上网,耐克的集约经济,网络游戏宣传画等材料。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面对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怎么做?你们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投影显示):一组当今高科技的图片如航天飞机,克隆羊等图片做结束背景以呼应突出战后的新变化。探究练习:
1.下列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50年代中期美国占世界商品生产的半数以上 B.70年代,通货膨胀严重
C.80年代,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复苏 D.90年代经过改革,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反映了:B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正在逐步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3.下列对西方“福利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
B.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防止贫富不均的一种手段 C.它的推行对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4.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表述:B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消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商业周刊》提出 ④ “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学习体会: 给总理的一封信:
学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史实,试向总理提出你的认识和建议。
第五篇: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岳麓版必修二)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课标要求
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落实课标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
1、原因:
①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②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国家福利制度: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
①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②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
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
①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②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③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①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②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①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②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③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4、内容:①所有制方面建立国有企业;②经济关系方面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运用采购、开支、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加大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③分配方面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5、作用:虽然没有也不可能铲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解了产销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