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农业大学马基考试二四单元简答题总结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必要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二者成正比。
价值规律的内函: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即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二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三调节社会收入的分开,实现优胜劣汰。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一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能力。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资本及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依据: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用v表示。
划分二者的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工作日的构成二定义是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三工作日的界限工作日的时间长度是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
相对剩余价值:定义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竞相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地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二者构成资本主义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过程。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追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以新的名称--资本积累,并定义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2.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3.二者的关系(即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2.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够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即: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称为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C:V。资本有机构成具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他的提高意味着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的逐渐增大,可变资本的逐渐减少。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联系的必然性。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反比。3.资本周转速度,正比。4.不变资本节省(利润率与不变资本大小成反比,与不变资本节省程度成正比)
地租的基本形式和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是指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它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其基本形式有二: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耕种的土地条件优劣等级不同而形成的地租(土地条件:
1.不同地块肥沃程度的差别;2.不同地块距离市场远近的差别;3.同一地块追加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前两种形成级差地租一,后两种形成级差地租二)土地经营的垄断,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土地优劣等级不同,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无论租好地、租坏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称绝对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私有权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势和三种职能作用以及顺利进行的条件: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创造出剩余价值;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一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要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两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前提:1.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2.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地反映,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在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头脑中来,由此产生了认识。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并为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人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以便使客观世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认识特别是正确反映客观及其规律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理论的指导2时间手段方法道路的取舍,需要理论的指导3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理论的指导。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二者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它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而达到的,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并按照获得的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三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在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有感性形象地再现。各类二者辩证统一的错误观点会导唯理论和教条主义。经验论和经验主义。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一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一只有第二次飞跃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二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达到认识的根本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一要尽可能地实现第一次飞跃,形成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三理论回到实践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四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即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五一切经过试验的方法。理论本身无法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来证实。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及意义:绝对真理是指凡成为真理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层次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其内容具有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的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1.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便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2.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地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即表现为: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各有其不同的规定性,因而是相互区别的、相互对立的,决不能相互混淆。2.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意义: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2.实践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社会活动,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点。
二、真理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标准就是社会实践。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由主观任意判定,而只能由社会实践的结果加以验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关系:区别: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性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物的客观性(一元型)原则。价值原则,就是人们都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要求使物的变化符合人们的内在尺度。以较少的活动获得较大的利益(具有多元性)。统一: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即真理原则是追求价值原则的依据,价值原则在一定条件下体现真理原则。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发展中相互引导。3.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两者相互促进。
第二篇:马基总结
《矛盾论》学习总结
初识矛盾,还是在小学时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而那时的我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仅限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浅显层面。现在,当我读过《矛盾论》后我才发现,原来矛盾的内容是丰富而教育意义的,我对矛盾的认识便由此而更加深入。
何为矛盾?矛盾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又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则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它的具体体现,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具体如下: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比用药,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有同样病症的两个病人,却不一定能用相同的处方来治好。为什么?不同的病人,其自身经历和身体状况各有独特之处,病理不同则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事情的核心,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抓好细节问题,做到全面发展。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国家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善于总结方法,抓住知识的主干脉络,再在枝节上下功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效率可能会很低下。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它们的转变,不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被它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所困扰。2008年奥运会前夕,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一时间不知所措。这时党中央
积极出台各种措施,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支援灾区群众。由此,全国的焦点转移到支援灾区上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而言,大学只是我们人生的又一起点,未来还有很长。我们要在大学阶段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一旦偏离了这个主题,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学校的发展、家乡的建设及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为学校、家乡、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努力奋斗。
第三篇:马基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2009212606
邱爱兰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第一小组成员
打开电脑,沉下心来回想自己这个学期的马基课程的学习,准备写马基学习个人总结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飞快得即将要和马基课程说再见。正如马基哲学教会我们的,通过马基课堂学习的实践,收获了更深更系统的知识,有人更高层次更新的认识。我想学习和总结应该属于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的范畴吧。因此为了给马基课程学习划上完满的句号,我需要写下自己的成长写下自己的收获写下这份个人总结。
首先是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不敢说我有多认真,更不敢说我每堂课都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但最起码马基的每一堂课我都没有缺席,因为我知道这是对老师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最起码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我都认真的思考过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最起码我知道自己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所以对自己的评价:问心无愧,学有所获!
于是,我问自己收获是什么呢?感悟又是什么呢?答案早已内化成自己的成长了。如果要用文字表现出来,我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收获与感悟吧!
(一)老师教会我的:
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坚守在马基教学的一线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同时请求大家的谅解,因为身体不太好不能长时间站着上课,所以坐着上课。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席慕容 的一句话“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从他身上我学会了选择与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在这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这一宗旨。开学初对于学生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进行了很好的引导。课程教学中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趣味性进行了很具特色的小组教学展示。期末更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投入考试复习回归课本,帮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或许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三尺讲台的道路,那个时候我想我会向这个老师学习,以学生为本!
(二)同学教会我的
记得班干部竞选的时候,自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勇敢地去报名。最后胆怯让我退步了。当我看到那一群积极勇敢、真诚地想为老师同学班级服务时候,当我看到仅仅一个马基课上会让那么多优秀的学生珍视每一次让自己成长、让自己锻炼的机会,自己开始感到些许的羞愧,更让自己开始反思。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班长,一个来自体院的女生。竟如此勇敢且有信念的说,她想为老师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也想通过这样的机会试图改变同学们对体育学院学生的看法。她,让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有做一件事的特殊意义。
副班长,我不知道他是来自哪个院系。但记得他每次课堂上深刻精炼条条是道的精彩回答。记得他和班长每次在积极地协助
老师各组组长工作。学会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我想这是这个我不认识的同学让我明白和学习到的东西。还记得一个叫马晓燕的文院的女生,她在班长、组长竞选中失败了,可是依然还可以看到她很努力很努力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虽然我觉得这个女生回答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
自己是外院日语系的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同学都是学习语言的。总感觉不通院系间的学生所体现出的风格魅力尽不相同。感谢马基这个课堂让我拥有这样感悟和学习的机会。
(三)课堂教会我的
或许由于自己专业授课方式是小班教学的缘故,在这样一种关于“哲学”课题的大课堂上,让我有了更多感受和收获。
首先大课堂和小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听与不听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选择听你也可以选择不听,你甚至可以选择逃课或是不逃,这些你都是完全自由决定,自己权衡。所以这就是考验你对待学习对待知识对待生活的最好的方式。
马基课堂上让我收获最大的我想应该就是——小组课堂展示。我想这应该也是老师精心安排的课堂内容吧。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课堂展示都别样的风格与内涵。
关于大学爱情:那个感人的视频,关于那个女生和那个善良憨厚的男生之间的爱情,让我感动让我思考。在爱情面前我们需要面对
很多,有感动有甜蜜同时也必须面对痛苦与抉择。
关于梦想:我是一个一直相信梦想的人,更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了。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小组的课题。关于那个美国残疾的优秀的演讲家的演说还有俞敏洪的讲话,让我觉得梦想真的可以成就很多人。让我更坚信拥有梦想很幸福,它会是自己奋斗的源泉。
关于信仰: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有梦想没有信仰。我不喜欢这句话,这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一种否定。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信仰不一定体现在对宗教的信仰,很多时候你说不上这种感觉,但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东西一直引导着你,影响着你。比如说善良、博爱〃〃〃 我想中国人的信仰属于后者。这个课题的小组讲的不是非常好,但我觉得抛出这个课题,就是一种高度!
关于大学旅游:当这个小组讲课人问我们是支持大学旅游开发还是反对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说支持。我喜欢逛大学,因为从自己的经历体验来看,当我走进清华园 当我踏入清华图书馆感受着那份学习氛围时;当我走进北大 我仰望着博雅塔 当我走进未名湖时;当我驻足在北师大时;当我走进曾经梦想的复旦大学时〃〃〃〃这些所谓的大学之旅,每一次的踏访对自己都是一种升华。感谢这个小组让我有机会沉淀自己的经历与回忆。
关于动漫:因为自己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所以对这一小组的课堂内容特别能理解,而且我觉得那个叫翟志刚同学讲课讲的特别好。老师说不太理解动漫与马基哲学的联系 这一点我也一直感到疑惑,其实挺好奇当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
关于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小组和另外一个小组共同选择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课题离我们很近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珍视的课题。我一直在告诫着自己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后悔,这个课题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感到惭愧,因为在这个课题展示过程中自己没有帮上组长的忙。
这七个课题真的是我最大的收获!
关于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真的还有挺多的,记得最后一段时间抽同学上去回答问题,自己上去的时候信心满满的,感觉自己考虑的很好,但是通过老师的点评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些小问题,考虑问题就是应该全面分析到位,这点说明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关于课本上的知识,说实话我看的很少因此自然学习到得东西也少之又少,我希望自己在剩下的时间及复习考试的时间一定要好好看书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
总结的最后是对老师的课程评价和建议:
喜欢老师这种多样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学习效果很佳。建议:希望老师对抽同学回答问题采用扣分的形式可以适当的改一下,因为我个人觉得不管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的如何,最起码他思考了问题,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这就是一种肯定一种优秀的表现。希望老师给予鼓励!因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对吧!?我的最后一条建议就是:我觉得老师给予我们锻炼的和展示的机会,但很可惜比较少机会听老师跟我们讲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毕竟学生的学
识和知识是浅薄的。
2011年6月3日
第四篇:马基社会实践总结
马基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第六组)
大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网络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既能为人们创造无限的财富,也能诱使人们掉进痛苦的深渊。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网络到底是虚拟的伊甸园,还是潘多拉的盒子?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种种网络现象折射出的又是怎样的深层心态?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合作伙伴近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上网及其心态的调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约占2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本应是一件好事,也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分析一下大约90%的大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有待于提高,这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对此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并努力从问卷所反映的现象中去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作一浅显的探讨。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总量为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总量为100份,实获有效样本73份,有效问卷率为73%。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大一占17.8%,大二占69.9%,大三占11%,大四
占1.3% 2.性别结构:男生占27.4%,女生占72.6% 3.电脑拥有情况:有电脑的占59%,无电脑的占41% 4.所学专业主要分布:思政,物理,中文,英语,新闻 5.网龄结构:一年以下占12.3%,一到三年占31.5%,三到五年占24.7%,五到八年占31.5%,八年以上0% 附表一《大学生上网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注:阴影内的数字为所选人数)
同学你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上网的调查问卷,因实践需要,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的合作,谢谢!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是否拥有个人电脑 A.是 B.否
2.您的年级是:①一年级 ②二年级 ③三年级 ④四年级
3.您的专业是: 4. 您的网龄: A.1年以下 9 B.1——3年 23 C.3——5年 18 D.5——8年 23 E.8年以上
5. 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ABDEF
A.学习资料获取 B.资讯 C.邮件 D.QQ或MSN等即时通讯
E.游戏 F.影音 G.网上购物 H.其他______ 6. 和一年前相比你现在去新闻网站看新闻的时间是否减少? A.是 16 B.否 27 C.没有太大变化 30 7.你每次上网是都使用QQ?
A.是 43 B.否 4 C.不一定每次,但经常用 26 8.上QQ主要干什么? ACE A.聊天 B.到自己的群里看帖并回复 C.了解同学情况并回复
D.到集市购物或出售物品 E.当作自己博客,发表日志、贴图等
F.挂着升级 G.其他_______ 9.觉得上网对您学习的影响是怎样的?
A.往往有冲突 7 B.有时会影响学习30 C.有影响,但影响很小 14 D.相得益彰 22 10.经常上网会不会影响您的正常生活习惯?
A.会 30 B.不会 20 C.有点但不大 23 11.在一星期内,你上网的时间一般在()范围内。
A5~~~~10 12 B、10~~~~15 13
C、15~~~~20 22 D、20小时以上 26 12 在一星期内,你上网的频率是()?
A、每天一次 34 B、两三天一次 24 C、一周一次 2 D、不确定 13 13 在你大学期间,没有电脑的时候,你是否会去网吧通宵?()
A、通常都会 3 B、偶尔会 17 C、不会 53 14 你上网的时候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时间要长?()A、总是 28 B、不全是 42 C、完全不是 3 15 即使支付太多的网费,你仍然会上网吗?()A、会 14 B、不会 24 C、视情况而定 35 16 如果某天因为特殊原因导致你不能上网,你会不会感到不安或者愤怒()
A、经常会 23 B、不会 50 17 当你下线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恋恋不忘自己这次上网的经历呢?()
A、会 15 B、不会 58 18在你的大学期间,有没有因为上网而导致你错失听讲座、面试等机会或者是导致你上课、会议等迟到?()A、经常有 1 B、偶尔有这种情况 38 C、从未有过34
再次感谢你的合作!祝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网民的一些特点:
1.随意性大。这从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学生网民对自己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持不确定态度。2.网络知识贫乏。对于免费电子邮箱的使用度不够,在上网目的这一项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ABDEF,很少有人选收发邮件。
3.不成熟性。53.4%的学生曾因上网而耽误过正常的上课和学习。学生们更注重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学习的功能。调查发现,有94.5%的学生有上网即挂QQ的习惯。而在上QQ的目的一项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聊天、了解同学情况并回复、当作自己博客,发表日志、贴图等是其主要内容。同时有50.7%的同学认为上网对其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72.6%的同学认为上网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正常生活习惯。
从问卷中,我们还可发现学生上网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沉迷于网络的虚拟化。我们认为,学生上网对学习有影响,但是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自动调节过来的,上网目的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唯有在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调查中,虽然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在17和18两个选项中选择了“是”,可是这已经暴露出了问题的
冰山一角。所以,此次问卷调查后的小组讨论,我们便将矛头指向了大学生上网所产生的心理问题。1.过度上网导致生理和心理异常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同时,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不加区分,从而导致异常症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属于抑郁性神经病。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情绪,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医学治疗。所以要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回到现实中来。然而,大多数的学生网迷并没有意识到IAD的危害,仍有很多学生将上网看成是一种时髦的娱乐,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最后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调查中,我们就可发现有31.5%的学生因某种原因不能上网而感到不安或愤怒。2.理想与现实、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经常泡网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敏感,抑郁和缺乏社会交往,他们平时往往因缺乏自信而采取逃离现实的回避行为。网聊给他
们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环境,然而网络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外界客观事实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只沉溺于其中而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人终究是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社会里。如果长期脱离现实,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互动感觉,一旦进入社会后就可能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怖症。因此,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会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格的正常成长,阻碍自己在逐渐成长中的独立与心理的成熟。调查中,有20.5%的学生在下线后会对自己这次的上网经历恋恋不舍,这正是沉迷于虚拟网络中的表现。我有一个表弟,他几乎没有一天不上网的,甚至每晚都要包夜上网,每月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钱。而他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他觉得他就像游戏中的主人公那样在激烈地战斗着,因为他有操控主人公命运的权利,所以每每觉得很刺激。可是他却变得愈来愈内向了,本来他就不大爱说话,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晚上出去上网,白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搞了,见人也只是机械地笑笑,连个称呼也没有。我舅舅舅妈为这事操碎了心,打算再不行就送他去戒网瘾。我看着表弟变成这样也很心酸,深深体会到过度上网的危害之大。
3.痴情网迷的理想
很多学生上网都会顺便挂上QQ,而挂QQ的首要目的便是与人聊天。想想看,通过一小小的电脑,你就能与成千上百的陌生人海
聊,指不定还能遇到心仪之人,这在很多人看来,的确是一不小的诱惑。可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却让很多纯洁的理想变成了泡沫。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媒体上报到网络交友骗钱骗色的报道。对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大学生们网络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们网络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网络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之二是高校网络环境的普遍匮乏,之三是学生自身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当然,在主观上,大学生自身 对网络素质的不屑一顾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少学生认为网络就是发发邮件,玩玩游戏,聊聊天什么的,根本没有将网络应用到学习、拓展知识面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个层面上来。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用户永远是未来网络用户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要实现中国的信息化,与世界同步发展,最终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网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如果缺乏这个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互联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必须担负起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上网的教育与引导方面作一些探索,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和借鉴一些前人之见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容少,更新不及时,关于专业知识及科研方面的信息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在增加专业信息资源方面,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还要“号召”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2.普及使用网络知识
普及使用网络的有关知识,历来是同学最强烈的呼声。他们说,影响自己上网的积极性与效率的主要障碍,是对网络相关知识缺乏详细的了解,而目前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因缺乏系统性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他们希望学校能将网络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通过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系列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来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与水平。另外,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3.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如组织开展电脑网络大赛,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大赛的目的。比赛的内容侧重于大学生们的网络素质与网
络技能,着眼于参赛者实践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可分为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及投资、理财软件设计等等。如“网络创意大赛”要求就网络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想象与设计,或通过发明某种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整体或局部的改进,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信息传递的相关应用等方面。加深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健康理性上网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不仅与个体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因。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于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网络成瘾者长期沉溺于上网不能自拔,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经常与学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从他们喜欢的网络作为切入点,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他,在校园网上设臵“网上论坛”、“院系板块”、“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的平台,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校园网上有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开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从而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寓教于乐的网页上来。我们相信,经由学校、家长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是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彼此也坚信,不久的将来,网络可以被更好地利用以致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组成员:龙海洋 张宁 胥晓君 许传通 武文文 白马央前 洛桑顿珠 何晏然 胡金鑫 分工情况: 实践报告总结:张宁 PPT制作:胥晓君
社会实践:龙海洋 张宁 胥晓君 许传通 武文文 白马央前 洛桑顿珠
第五篇:河南农业大学(武术资料总结)
武术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长拳:它以拳、掌、勾为其主要手型和弓步、马步、扑步、虚步、歇步为其基本步型,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动作和技术组成的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拳术。
3、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节短势烈的拳术,其动作朴实刚劲、步法稳固、拳势激烈,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
4.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5.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6.功法运动: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7.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8.套路运动: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
9.搏斗运动:两人或多人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练习形式。现在武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太极推手、短兵等等。
10.武术的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具有练习的广适性。11.武术的作用: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生养性,观赏娱乐 器械分为:长、短、双、软四类
12.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动作程序进行的功防格斗套路。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3.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4.集体演练: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套路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15.散打: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16.手: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堋、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17.短兵: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使用武术短器械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18.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教育功能,其目的使学生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19.竞技武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
20.健身武术:流行与广大民间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二.填空题
1.四击指:踢、打、摔、拿。八法指: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
十二形: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
2.武德提出的最早时间是:春秋时期
中国武术在 明清时候 最繁荣,繁荣的标志是A、拳种和流派的形成 B、无数内功的形成 C、武术套路的形成 D、内家拳的出现 E、对武德的明确要求
3.套路运动主要包括哪些 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4.武德最早建立于春秋时期,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最先看到 5.“长拳”一词出现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6.左揽雀尾有几种组成:4种(掤、捋、挤、按)7.上海精武会成立于1910年
8.截拳道的创始人是李小龙 9.华佗创超了五禽戏
10.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于1990年10月,地点:北京
11.长拳、南拳、刀、枪、剑棍,成人不得少于1分20秒,太极拳5-6分钟。12.直摆性腿法有:正踢腿、外摆腿、里合、侧踢腿、里合加外摆 13.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 14.象形拳有哪几种:象形、取意两种
15.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因素有关。16.中国武术1936年参加奥运会。
17.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8.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5年在西安举行。
19.1997年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在1998年批准颁布实施。20.运动路线错误扣0.1分
21.武术的称谓: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2.武术的属性: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23.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 24.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
25.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涵摄了古典哲学、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
26.武术的分类方法: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
27.形式与类别分类:两种运动形式(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28.武术挖整:1983至1986年练习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
29.武术六合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30.武术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
31.武术与宗教:道教以武当武术为代表,佛教以少林武术为代表 32.武术与传统医学:武术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阴阳辩证观,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等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养身之道。38.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攻防技击性所决定,他们相互渗透与促进。
33.武术与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34.武术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
35.武术的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36.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军事战争
37.商周 时期出现“武舞”.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38.唐代长安二年始行武举制,用考试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39.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40.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武术流派林立。41.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42.国民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43.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表演引起轰动,展示了武术。44.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
45.198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46.1982年12月,在京召开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47.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48.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49.散打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实验项目。
50.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特殊使命。、51.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52.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53.1987年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
54.2001年3月5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55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56.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57.武术于1990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三、简答题
1.南拳的特点是什么?
答:动作朴实刚劲、步法稳固、拳势激烈,长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2.太极拳左揽雀尾的动作方法?
答:转体撒手——抱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棚臂——转体摆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3.集体表演是什么样的形式?
答:是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4.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答: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掤、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刚柔相兼。5.武术教学特点:
(1)重视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2)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3)结合攻防动作讲解示范
(4)强调动作规范,突出不同拳种风格(5)注重内外兼修,提高演练技巧 6.武术对服装的要求?
(1)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2)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3)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7.武术有哪些特点? 答:(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2)具有内外合一、行神兼备的运动特色(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8.武术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武术理论渊源和武术自身理论体系。(1)武术理论渊源——土壤---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儒家、养生、兵家等都有渊源,从中吸取营养。(2)武术自身理论体系——茎叶
武术自身理论体系包括:生存发展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9.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
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是在宋元明时期。
10.五行说中“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结构模式和拳理的基础。11.“道”是老子提出的命题,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道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13.神形体现
手到眼到正是形对神的体现,通过眼睛传神,眼要明锐,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到眼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形对神的体现。14.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意识。
武德的内涵: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15.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6.本体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人们对万物本原的认识与说明。
17.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
18.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19、武德:就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20.气功:古代称为“行气”、“导引”,它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肢体活动为辅的一种健身方法。
21.武术文化的特色
(1)德与艺的统一(2)淡漠的竞争意识
(3)注重个人技艺的纯熟 22.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
(1)道与理——心理价值层——武术文化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2)礼与艺——制度习俗层——武术组织方式、传承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 德内容、比赛方式等,是一种人人关系
(3)技与术——物器技术层——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地、服装等,表现一种人物关系 23.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备的标志?
(1)武术器械的完备及其与兵器的分离;
(2)武术套路的涌现,出现了武术套路图谱的著作;(3)武术流派的形成。
24.“天人合一”观对武术的影响?(1)武术是大自然的一种物质运动, 是人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便决定了它只能是唯物的, 而不能是唯 4
心的, 只能遵照客观规律活动, 而不能主观行事。因此, 它必然将唯物的“天人合一”观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2)遵循自然规律是武术的主要原则,是拳道之理。25.反者道之动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1)一是事物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赖;(2)二是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3)三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26.宗教与武术发生联系的原因 ?
1.宗教与武术同属于文化范畴,而人类各种文化间必然会互相影响与渗透 2.庞大的寺院经济是宗教信仰者习武的基础
3.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必然对武术产生影响 4.宗教信仰者的反压迫斗争,是宗教与武术结合的原因之一
5.宗教教义或宗教修炼对武术的影响也是宗教与武术相结合的原因之一 27.武术中医的关系?
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28.武术与气功的结合的意义?
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完成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结构,使武术形成“内外兼修”完整体系;而且,由于气功与武术的结合,促使武术理论更趋丰富、合理与完善。29.武术与战争、兵法的关系?
战争的目的是制服敌人,武术技击术的目的也在于制服对手,因而采取各种手段夺取胜利,是战争和武术技击术的共同性质。这种共同性质,使得战争和武术在制胜的战略战术、办法、措施等方面出现“兵法同源”,战争产生的兵法,既指导了战争,也指导了武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30.武术技击与兵法谋略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敢打必胜,胆气为先 3.奇正相生,虚实相应 4.示形而诈,诱敌上当
5.先发制人,突袭快准——兵之情主速 6.集中我力,分散敌力 7.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31.武术运动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一)形神美
(1)形体美(2)姿势美(3)服装、器械美(4)形与神的统一(二)节奏美(三)技击美(四)意境美
32.武术运动的一般心理特点?
1.内和外的统一 2.丰富的想象能力 3.情绪体验鲜明
4.动作记忆独特,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 5.良好的器械感 6.精确地时空知觉 33.武术套路教学中三多 1.动作数量多
2.方向路线变化多
3.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
34.对武术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 ?
一、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于一定的目标。
二、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武术运动有着重要性的专门知觉过程。
三、良好的意志是决心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35.武术运动效果的机能检测与评价中有哪些常用指标和常用方法?
一般常用的机能监测方法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率血压、最大摄氧量、无氧阈、血乳酸、肌电图、血色素等。
检测的评价一般是以安静状态,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四、论述题: 1.演练太极拳的姿势有哪些? 答:(1)头部
要求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颈部肌肉放松;运动中随着各种动作的进行,头部在沿纵轴转动时,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面部表情应自然,口轻闭,舌尖微抵上颚,用鼻呼吸。(2)上肢
要求“沉肩垂肘”、“舒指塌腕”。“沉肩垂肘”是指练习时肩关节要放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尖下垂,不可外翻。两臂要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舒指塌腕”是指做推掌时,手掌自然伸展,手腕微微下沉。总之,上肢动作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3)躯干部
要求上体正直,以腰为轴带动两臂运动。
胸部应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相对长拳而言,练太极拳时不能挺胸,也不可使两肩前送使胸部内陷,应求其自然正直。“圆背”是指要放松胸背肌肉,两肩向外牵引,使背部略成弧形。
腰部动作应注意松沉,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运动中要以腰带臂,使两臂的动作随着腰的左右转动进行。(4)下肢
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在练太极拳时,多是一腿负重多,一腿负重少,负重多者为实,负重少者为虚,须做到虚实分明,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进退轻灵,即提脚落步要轻起轻落,前进用足跟着地,后退用脚前掌着地。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要求脚着地以后,身体重心再移过去,以保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2.在武术教学中讲解方法有哪些?什么时候用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
答:武术教学的讲解方法:A、形象化讲解 B、口诀化讲解 C、单字化讲解 D、术语化讲解
采用完整示范的时间是:
1)对首次作为教学内容的武术动作
2)在具体进行教学时,教学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 3)对以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所教的动作
4)完整示范有常速完整示范和慢速完整示范两种,根据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或采用两种先后结合的方法。
分解示范的时机:
1)和方向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 2)因素较多的动作
3)顿挫性的动作,这类动作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特征。3.武术套路的教学步骤? 答:武术套路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一般包含着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式结构、劲力特点、停歇顿挫、心志
意向等要素。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整个套路动作,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动作的完整性。1)清动作的方向路线: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然后在教师慢速领做、学生模仿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动作的运动方向、路线,以及手型、步型的变化。在教学中,对于架式步型可作一般要求,不必太低太工整。
2)求动作姿势准确和工整:生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教师的示范领做速度相对加快,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动作姿势的准确与工整。在教学中,不必求动作的贯串完整,而是要在分解中去解决动作过程的准确与工整。
3)作贯串完整:过教师的正常速度、连贯、完整的示范领做,带领学生把动作连贯起来完成,使学生掌握动作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动作与动作之间连贯完整,而且要求用力顺达、恰当,并能初步体会完整动作应有的手、眼、身、步的协调性。
4)析体会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眼法等技巧:教师对套路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眼法等技巧的分析,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领会武术动作的特点,了解武术神形兼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和放映教学片,同时应强调套路演练的节奏、技巧和运动风格,然后在反复练习中,逐步使形体动作和心表意向结合起来,以便进一步达到神形兼备的要求。4.中学武术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学武术教学必须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及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法和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应注意: 1)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学每次体育课一般安排两个项目,武术运动中步型、步法较多,下肢负担大,所以另一个项目应以上肢运动为主,以便使学生上下肢都得到锻炼。2)理安排教学时数
教学时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易兴奋、好动,但不能持久的心理特征,每节课中武术教学时数不宜过长。3)理安排准备活动内容
准备活动要安排一些与本节课教材内容有关的动作,如基本手型、步型的转换与变化。这样既可节省整个教学时间,也加强了教学的连贯性。4)集体教学为主
中学武术教学因为人数多,学生好动,给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以集体教学为主,便于全场控制,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示范面。5)讲多练
讲解要简明扼要。在练习时应以教师领做为主,使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武术风格的形成。6)耗动作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少年时期,由于学生肌肉纤维较细,力量弱,耐力差,易于疲劳的生理特点,对静耗动作如马步、弓步站立时间不宜过长。每段练习后,要采用原地踏步或便步走的形式,使肌肉得到适当放松。7)强安全教育
攻防是武术的核心,能培养人勇敢顽强,御敌防身的本领,具有一定的国防意义。在学习攻防动作时,教师要认真考虑教学手段,而且还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8)养骨干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骨干,让他们了解教学内容并提出要求,以便在课堂中协助老师,发挥武术积极分子作用。
5.冲拳的技术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要领:挺胸、收腹、直腰,右拳从腰间向前猛力冲出,转腰、顺肩,在肘关节 过腰后,右前臂内旋,力达拳面,臂要伸直,高与肩平;同时左肘向后牵拉。练习时左右手交替进行。
2)错误和纠正方法:
1、冲拳时肘外展,使拳从肩前冲出。纠正方法:强调肘贴肋运行,使拳内旋冲
2、冲拳无力。纠正方法:强调紧握拳和肩下沉。冲拳时,前臂要内旋,动作要快速。
3、冲拳过高或太低。纠正方法:可在练习人前面设一与肩同高的目标(如手掌),让他向目标冲击。6.武术的概念:
狭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广义上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刚柔相济”? 答:“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将刚柔比作昼夜。人们既应了解柔可胜刚,又应了解刚可胜柔。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四两”可谓力小、柔弱,“千斤”可谓力大、刚强,但是,偏偏“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柔化中“引进落空”、“借力发人”起的作用。太极拳就是这样实现着刚柔的转变。刚柔讲究适中。拳法阴阳说包容着刚与柔,刚为阳,柔为阴,亦可谓阳刚和阴柔。武术理论中常说的“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思想。因此,拳论中指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的出拳和伸掌,手臂肘关节都要求微屈,即使出击时肘关节也不伸直,这叫“劲以曲蓄而有余”,是刚中有柔的表现。刚直易折,所以这些拳术都讲究“随曲就伸”。放长击远的拳术,其冲拳、击掌也是先松柔,后紧刚,即“柔过劲,刚落点”,在爆发“寸劲”的过程中由柔转刚。武术理论认为对刚、柔等的处理标准就是“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在刚与柔的问题上,武术主张不太柔,也不要太刚,刚柔宜取“中和”。因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这样的“取中”才能达到刚、柔“中和”的目的。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中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