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性大学生培养
关于创新性大学生培养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劲,学生的个人化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客观上滋养了一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力量,功利性的学习动力正在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观念和能力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爱才有道,营造符合成才规律的环境。
大学不仅要充分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更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的追求。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觉意识。大学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思想活力发挥在对世界、社会与自己的探究中,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每个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而持久的求知热情是其共同的特征,个性和兴趣是这种热情的原动力,知识或教育环境则是热情燃烧的燃料。从教育的意义上,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或创造的潜能,但许多现实的因素削弱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愿望。因此,大学要特别注意为学生成长营造宽松、开放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真正成为个性发展和想象力飞翔的家园,成为人才成长的助推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难以预见。一所好的大学,总是把各种教育资源开放给学生,所有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课程、专业和各种学习的机会,这也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意图。那些用特殊政策急于培养尖子的做法,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不利于激励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育人最忌功利。
二是育才有方,在学术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
当前,一些高年级大学生的学术兴趣有减退的趋向,而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本身也受到功利需求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我们要重新认识本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内涵,使探究成为教学的动力。学术的本质是探究创新,学术训练是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研究型大学更应当强调学术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目前一些高等学校正在实施本科探究性教育计划,开设研讨型课程,完善助教制度,让学生有更多与教师研讨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通过有深度的阅读、写作与讨论,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思辨能力。创新素质需要及早培养,大学要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机会,尤其要让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地接触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让他们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体验学术研究甘苦的过程中,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能。
我国大学注重专业教育,而且课程量很大,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不够宽广,实践体验更少。因此,大学应该在课程与专业活动以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广泛深入地接触大量不同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学会观察与分析,形成有独创性的对策。
二、大学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中的特殊作用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那么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基础。
大学阶段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在纵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中,大学是人的创新能量聚集的关键性阶段。这主要取决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大学生身心发展已基本趋于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这一时期人的心理智能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逐渐形成和定性化。在思维能力方面,抽象思维更为灵敏准确;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很大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不断增强;思维的辩证性也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从事成年人所能从事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也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自主创新。总之,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主、平等和竞争意识;勇于创新,具有锐意进取、反对特权的精神;强调务实,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身心条件,只需加以“雕饰”就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大学毕业以后,学生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创新性的思维和眼界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一旦工作后,他们再想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显然,大学阶段是创新型人才从培养到投身社会实践的转折点。
大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因其特殊的环境和资源组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大学固有的一些特征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利,是其他机构和组织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大学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政府和人民对它寄予厚望,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现实优势。大学的先天特征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大学具有学术自由的传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大学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淀,为创新型人才个性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沃土;大学的学科综合,视野宽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厚的平台;大学拥有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大学是培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是基于:
(1)大学承载着知识创新的使命,是高深知识的发源地。高深知识是高级人才不断创新的基础,而高级创新人才又是高深知识的缔造者。它们是相互促进,递进发展的。
(2)大学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大学里高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级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
(3)导师对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学术指引和精神感召。导师、特别是大师的“精神感召”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发现很多大学在某个领域长期领先,相当大程度上是精神感召的力量,它可以使事业代代相传,使高级创新型人才绵延不断。
近几年,我国大学开始意识到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大都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我国大学应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不但开设有关研究方法、创造方法、思维科学等方面的课程,而且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以及多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各国开始加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注重个别化教学,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赋予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与过去相比,我国大学教育的个性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进步远远不够,应在学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修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的个性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引发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革,也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这一转变,欧美大学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我国大学在鼓励教育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时,也必须结合实际,开发新的教学评价制度和措施,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如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汇报、同学评价、社区评价、批判性思维测评等。
四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崛起,高等院校义不容辞肩负起培养的任务。只要真正认识其迫切性,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上下一条心,下决心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通过新的启发式课堂教学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一定会在高等院校不断涌现。
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都将得到显著增强,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也将更上一层楼,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大批创新型人才将源源不断,努力把我国打造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其能力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二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前者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这方面也往往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而后者主要体现在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显得更为重要。
一.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理解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性学习,也称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创新性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一般来说.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品格统一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不少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出发.一般应选择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探究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程序为:创设情境— — 定向自学— — 师生研讨一质疑点拨— — 反馈练习。
(2)讨论式。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程序为:指导学习— —提出问题一开展讨论一点拨小结— — 反馈练习。
(3)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了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 — 自习教材— —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再次练习。
3、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步骤、程序、途径、手段等等。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提高学习质人才培养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就能够省时、高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质量表现为对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后的熟练运用程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
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即学习方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能否选择适合目的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合规律性。就是学习方法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合主体性。学习方法是受应用方法的学生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有符合学生的特性、因素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四是合对象性。学习对象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学习方法是否合对象性。也是学习最终能否具有有效性和最佳性的重要和基本条件之一
(3)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质疑学习法、重复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整体学习法、结构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它和学习方法相比,是更高一层的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用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前人和他人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用哲学方法去分析、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具有学科特色或个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体会、摸索、探讨、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善于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向学习能力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应用”。同时,学习方法不仅因学习对象而异.也因学生不同而异。因此,要求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把一般的方法与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内在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不一定是只有上了书本的或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既要参考和借鉴书本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也要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打鱼的本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鱼。同样,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可以开设“学习学”课程或举办此类讲座: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研讨会等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能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
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应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它既能摆脱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的弊端,又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职业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要素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本着理论教学 “必须,够用”的原则,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例如,在电子技术应用及工业电器自动化等专业,开展自己动手组装黑白电视机,自己动手组装单片机等一系列实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细则
校教发〔2007〕393号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保证立项项目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针对立项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项目的运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经费管理等重要环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与管理
(一)学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1.教务处:负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项目中期检查、结题评审以及总结、归档等工作;负责认定大学生创新学分、指导教师工作量。2.团委:负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中期检查、结题评审以及总结、归档等工作。
3.科研处: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协助做好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并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催化、孵化、转化工作,核发本科生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的奖金。
4.人事处:负责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量的审核,核发指导教师指导费。
5.计财处:负责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6.实验室管理处:修订实验室管理及评估办法,积极推进实验室免费向本科生开放。
7.学生处: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作为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院(系)学生工作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学院(系)“指导小组”职责
1.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宣传、申报和评审工作; 2.向学校推荐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候选项目;
3.检查和监督本院(系)大学生所承担的国家级和校级项目的执行情况;
4.组织专家评审、检查、监督、验收本院(系)大学生承担的院(系)级项目,并向学校提交评价和总结报告;
5.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提出有关政策和建议等。
(三)指导老师职责
1.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2.指导和检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审查实验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每月对研究项目作出评价,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3.结题审核。
二.项目运行
(一)项目协议 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教务处三方共同签署《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合同书一式三份,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二)项目开题 协议签订后,项目负责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三)项目指导
指导教师应跟踪检查和指导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对研究项目作出评价,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四)项目日志和月报 项目组成员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对每次实验或调研的详细过程(包括实验步骤、原始数据等内容)和所思所想进行详细记录,并于每学期末向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工作日志;项目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项目组成员研讨会,讨论实验进展情况和研究体会,形成书面报告交本学院(系)项目指导小组;
(五)项目交流
为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展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学院(系)每月必须组织一次学院内部项目组之间的交流;教务处要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论坛”网站、组织开展“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六)项目变更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经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同意,报学校审核: 1.变更项目负责人;? 2.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 3.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4.终止项目运行。? 三.项目中期检查
1.项目研究时间过半时,教务处将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须提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期研究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
2.项目负责人填写《进展报告》,报告中应说明是否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是否可以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等内容。《进展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系)审核后交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
3.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进展报告》进行审议,并在网上公布结果;
4.中期检查不合格项目,由项目所在学院(系)督促改进,仍不能达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要求的,予以终止实施。
四.项目验收
1.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申请表》,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研究完成报告和研究成果包括结题表、研究工作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日志、研究论文、研究成果目录等;
2.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通过项目答辩、审议项目研究报告和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材料,确定验收结果,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 3.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前一个月,书写《项目延期申请》,并报送《进展报告》,说明延期原因及申请延长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核准后生效;
4.对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不能按时结题,又不在规定期限提出延期申请的项目,学校将予以通报,项目组成员两年内不能申请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五.经费管理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学校不准提取管理费;
2.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资料费、仪器设备租借费、论文打印费;开展实验所需的原材料(包括耗材、药品、化学试剂等)购置费;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项目组成员外出调研差旅费(包括来往车船费、住宿费)等。不能购买电脑、移动硬盘、mp3等设备;
3.项目资助经费分两次下拨,项目启动时下拨5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下拨50%。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停止其继续使用资助经费;
4.终止、撤消的项目,凡已有经费支出的,须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将项目已拨经费全额退还计划财务处; 5.项目经费报销工作应严格遵守学校财务制度,报销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资助经费总额。
六.奖励政策
1.对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组学生人均计入3个创新学分;对完成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组学生人均计入2个创新学分。2.验收结果为“合格”的项目组成员,在免试保送研究生时优先推荐,优秀结题论文等同于毕业论文。经指导老师同意,项目组成员以结题论文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每人须撰写研究论文,分别参加答辩。
3.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评选大学生创新优秀成果奖,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4.每指导一个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记6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每指导一个校级项目记3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5.项目完成后,学校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验收为优秀项目的指导教师等同于主持同级别“教学改革”项目。
七.违纪处理
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将视情节轻重收回部分或全部资助经费,扣除学生已取得的学分,并予以全校通报。情节严重的给与当事人以及相关负责人纪律处分: 1.违反学校财务政策;
2.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品或其它弄虚作假行为; 3.管理不善,造成国家财产巨大损失;
4.无故或无正当理由不完成项目研究或随意放弃项目。
八.其他
1.凡本办法规定的未尽事宜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2.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四篇:创新性人才的自我培养。
创新性学习发散性思维 自主学习
创新性学习,是大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开创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学习。本文在界定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对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创新性学习的概念
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凭已有知识独立地发现未曾学过的知识、未曾知晓的解题方法、未曾掌握的研究方法的过程。人类有8种基本思维方式:语言思维、数学思维、空间思维、音乐思维、肢体思维、交际思维、自我认识思维和自然思维。创新性学习也是激发多重思维的学习。学生或通过探究性学习,在好奇心驱使下,经过质疑、提问、观察、研究、讨论、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或借助发散性思维,打破正向和局部思维定势,在求异思维中发展想象力,在整体思维中多角度求解。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解决同一问题。
创新性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型人才,是应对知识更新加快与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需要。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好奇心,知识面宽且善于观察;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想象力丰富且直觉敏锐;喜爱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及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这些特质,决定创新型人才是全球化与变革时代开创世界未来的人才。大学通过创新性教育,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使之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在经济知识时代,只被动接受已有知识而不懂得主动获取新知识、不会学习、不会创新的学生会被淘汰。
二、创新性学习中“教”的对策
大学的创新性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创新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的方面,大学应采取以下策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特点是你讲我听,读书、做题和考试。注重知识传播,缺少创新思维培养。培养的人才知识多而思维差。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首先要改变“教”的模式,减少教的强制性和统一性,增强选择性与开放性。构建以师生探究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由“教”向“学”转变,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满堂灌教学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外力强迫式为诱导思维式、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
教师要承认学生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相信其创新能力,为其提供锻炼机会,让其自由发挥,通过锻炼发展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讲求民主,变单一传授为师生相互促进、启发,让学生从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抬起头来听课,插起腰板走路,有充足想象与创造时间;不能只表扬顺从、听话学生,应关爱敢提问、有新观念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每一个学生要抱有真诚的期望,让其知道:创新一点也不神秘,凡是前人没有做好的事,你想了、做了,这就是创造。生活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欲望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是创新动机。民主教学。要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减少过多、过细的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主动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学习更富有活力和灵性。要解放学生创造力,解放其头脑、双手、双眼、嘴、空间和时间,以最大限度调动创造积极性,产生火热的情感动力,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创设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提醒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新思路;鼓励不平凡表现及创造行为;鼓励大胆提问题、勇于独立探究解决问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对有异常思维方式、顽皮和任性的学生给以理解和宽容,不要轻易评价其创新成果,给其创造思维以心理安全感,消除其怕批评的紧张情绪。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支持一个人积极探究的巨大内动力,有兴趣就会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和思考,变苦学为乐学,保持学习动机,形成强烈意志,克服困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从新课开始,导入新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使用灵活多样的开课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内容情景,突破“教师—教材—学生”的固定模式,“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情景、知识背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要
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并从实际出发在适当的时候设置疑点或陷阱,有意让学生受挫,以调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发其积极思维。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每个学生的水平、特点和能力都不同,要摒弃“一刀切”教学方法,它只会泯灭个性,挫伤自信心,培养“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通才。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即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设定探求目标。不只是验证真理,而是要发现真理。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让不会提问的学生会提问题,而且会提深刻的问题。要训练学生遐想、创新思维的技巧。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其活跃,智慧也极为丰富,要善于通过教学过程将这些聪明才智挖掘出来,使学生敢于想、勇于想,主动地走上自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道路。
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心理因素,是创新学习中形成动力、方向、维持、强化等功能的要素,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开发,形成学生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强化创新性学习的欲望。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理解。要彻底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做关系上,要以做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过程要直观、具体、形象。让学生在亲自观察、操作、实践、总结、动手动脑中学习。要增加讨论机会,在学生理解受阻或一问多解时,引导其主动讨论,提供一个思想摩擦碰撞的环境,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观点。
三、创新性学习中“学”的对策
“教”与“学”是获取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相对于“教”,大学生在“学”的方面应采取以下主要策略。明确目标。创新性学习的大学生要有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做好规划和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步骤,才不致遇难而退或事倍功半。
自信与冒险精神。自信是创新的前提,它能激发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自信会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地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告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冒险意识会促使自己大胆发言,敢于说出真实想法,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设想,敢于对别人意见进行批评,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新问题敢于去尝试解决,而不是发言谨慎、畏缩,惟恐老师批评或同学讥笑。
追求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的角度、方法、路线要与众不同,不复制别人思路,也不重复自己,不去理睬过去的思想者如何思考,从多角度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位,拓展思维空间,从尽可能多的方法中择优选用。在多向思维的视角转换中,加深理解,挖掘事物本质。
保持创新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能体现学生创新学习的主体地位。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而不会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突破性成就。要充分行使独立学习权利,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结论。既满足动手、动脑需要,又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敢于质疑。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要批判性地学。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创新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要敢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前人的结论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用求异思维审视周围的一切,大胆提出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善用发散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荒诞、离奇甚至与常规不同的见解,在老师的合理引导、启发下完善想法。横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创造性解决问题法都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方法。
在实践中求知。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结论的表面,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灵活运用而创新。要用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亲自实
验、归纳推理而获得结论。
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协作精神。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态度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挫折教育则会使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磨练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与他人合作是创新性学习成功的基本手段,只有树立协作精神,为完成共同任务而明确分工、互助学习、通力合作,才能促使事业成功。
董汉锋;三江学院;江苏省泰州市;225742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总结
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总结
项目研究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一武汉市体育旅游也开发为研究对象,对东方马城、藏龙岛国际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调研,结合旅游学、体育经济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知识对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政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相关景区景点及旅游企业进行体育旅游市场活动提供现实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和相关学术网站查阅关于体育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文献,分别以“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开发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查论文资料400余篇,涵盖相关学者的学术性论文和著作;其他与本课题相关的旅游管理学、体育经济学、旅游规划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论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问法:我们计划对武汉体育局和旅游局领导及长期从事体育旅游研究的高校老师进行访谈,部分领导、专家在过去的工作中多次参与了体育旅游的规划、开发及政策的制定,见证了国内,特别是武汉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访谈和交流,获取许多一手资料,同时领导和专家的回答与介绍可以作为资料的有益补充,使我们的材料更加丰富,成果更加显著。
3、实地考察法:在此之前,我们曾多次到武汉市各个区的主要体育旅游资源景区景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状况的一些资料。我们计划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去更多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并尽可能的多的直接参与到一些体育旅游形式中去,如龟山极限运动,武汉市室内拓展运动,东湖水上摩托艇项目等等。
4、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在文献研究和遵循问卷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材料反映调查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性,真实性,我们还会采取“再测法”对问卷进行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我们还将采取表面效度检验,请有关专家,学者全面审核,评价问卷的内容性能,进行逻辑有效性分析。
(三)重点难点:
这项研究的重点就是对武汉市所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和科学的整合与开发,促进武汉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开发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推动整个武汉经济的快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这项研究工作的难点就是如何准确的找出武汉市所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对其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开发并提出武汉市体育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这项研究的基本观点就是构建体育旅游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将之应用于体育旅游发展的实际,利用武汉市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武汉市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成熟的理论指导,促进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创新之处在于对体育旅游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学习国外成功市场的模式和经验,总结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旅游的方法。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旅行社方面, 以及拓展公司方面了解到了部分我们需要知道的关于体育旅游方面的资料。对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概念界定这一任务我们除了查阅文献获知以外,还从专业人士那里得知了更简单明了和更易理解及接受的分类。同时也了解到现阶段我市乃至全国旅行社发展体育旅游受限制的主要因素。
2、以拓展为主要对象研究其发展历史及其模式,从而从中发现有利于其他体育旅游项目发展及开发的措施,从中吸取经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第38届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挑战活动暨抢渡长江挑战赛前期筹备工作和现场服务工作。主要完成了各次准备会议席卡制作,第二次试渡现场布展监督,救助人员工作手册制作装订,文艺演出票务方案制定及座次安排表,抢渡长江挑战赛选手报到通知,开闭幕式方案修改,活动秩序册校队整理,正式渡江现场布展监督,闭幕式现场服务等工作。
(三)取得的基本成就 :
1、大致了解了武汉市现阶段所拥有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基本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发现大力发展这一方面还是很有前景的
2、较为深入的研究了拓展行业的发展,为类似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较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3、与进行洽谈的旅行社及拓展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合作,为以后专业的实习等情况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3、认真负责的完成了志愿工作,促进了本届渡江节的圆满成功。
4、受到长江日报,湖北公共频道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关注,接受采访。团队事迹受到报道,赢得了武汉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相关单位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六城会之后,为武汉市大学生志愿者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受到了现场群众的的赞扬。展现了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的良好素质能力,树立了湖北经济学院“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学生形象。
(四)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
1、初步完成了对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同时总结归纳出了更让人容易接受的体 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
2、对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盘点。通过实地调查,归纳盘点出武汉市已经开发的以及有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构建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
4、分析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现场访谈,明确目前武汉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目前开发利用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对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开发,提出武汉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和产品开发、线路设计以及市场战略。
6、通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体育旅游资源,如武汉国际渡江节等,进行重点调研和个案分析,达到为武汉市体育旅游产业进行产品和市场的开发提供现实的参考的目的。
7、与武汉市旅游局等政府机构完成了接洽,继续深入调查相应的下属机构,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整个实践项目。
8、通过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利用专业网站及软件研究武汉市民对体育旅游及其资源的认识度和接受程度,同时后阶段在各大旅行社初步提议,共同合作。
(五)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1、在实践期间分发了关于体育旅游的知识宣传册,这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有体育旅游的存在 引起了大家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
2、实践期间我们团队深入到各个旅行社和拓展公司详细了解其从事的相关业务与体育旅游的相关程度,并为他们介绍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业务发展方向
3、队员们全程参与到武汉国际渡江节的筹备活动开展的工作中去,这样不仅很好的帮助了主办单位完成了相关工作,获得了组委会领导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在活动当天,在市民集中地点宣传武汉国际渡江节,发放问卷,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这些形式使武汉市民更加了解武汉国际渡江节和武汉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未能解决的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是洽谈的对象不够多,在采集信息上面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是没有想好足够好的对策,当对方答应最后却因某些原因拒绝我们这种情况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做事必须得要想的更加的周全一些。
2、问卷设计不合理,导致问卷发放和回收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前期问卷设计,问题设计比较繁琐,问题太多导致填写人员在情绪上难以接受。
3、前期团队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期还在临时调整,为实践的正常展开产生了不便。主要原因是,前期进行团队实践时间安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践单位具体的情况,既浪费了时间,也没产生什么实际效果。
4、在实践课题研究方面,由于前期实践安排和团队分工临时改变的问题,导致了我们本次实践重点偏向了武汉国际渡江节,抓住了重点但是忽视了研究的全面性。
三、科研心得与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一年的科研项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的科研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在与科研项目本身,更在于在科研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更多的做人处事的道理,自己成长了许多,心智成熟了许多。以下便是我对此次科研立项实施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科研心态方面
1、保持一颗平常心。
科研不顺利的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那就用一次希望去代替另一次希望。没有永远的失败。科研中需要点阿Q精神。需要自己安慰自己。
投稿的时候需要一颗平常心。不必想着这篇文章是否会被选上刊登,只需要向着我的成果完场了正在经历一个检验的过程,有不善之处会积极改正,不要承受太大的心理负担。
2、多交流。
科研需要多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参加讨论,看文献,请教。等等。思想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只有多交流,才能有好的思想,才能产生好的想法。看文献,听讲座,就是希望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就是想借鉴。与不同的人交流,与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的人交流。你认为很难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很容易;对你来说很容易的东西,对别人来说也许很难。
3、一定要努力
科研立项为期一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发现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产期应战的准备,努力克服自身的懒惰心理,对科研课题认真思考,认真去落实每一步计划。
4、不要放弃自己,合理规划
你会发现,学校重视的论文,在企业面试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重要。有好的文章并不一定有好的工作。对自己的人生多做些思考和规划。
(二)科研专业实践方面 1.查阅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是我们获取科研信息的载体,是进行科研的必要条件。当指导老师给定一个课题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工具来查阅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从中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学习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为课题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决定课题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内容的确定也因此格外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依据同一研究领域同类课题,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来初步确定课题内容。然而研究内容并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对自身研究领域的不断了解,信息的逐渐积累,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的思路、思维也在不断地开阔,有时候也会闪现出一些“灵感”,有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在经过讨论、可行性分析后补充到研究内容中来。研究内容经过科学的补充变得更加客观、科学,更加完善,我们最终才能写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科学性强、价值高的论文。3.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就是需要我们对提出的理论、假说、假设和预期达到的结果进行实践论证,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这是我们获得有效研究结果的根本保证。我们研究生尤其在这个环节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4.时间规划
合理安排时间尤为重要。首先要对课题每一部分进行时间段粗略划分,根据划分的每个时间段,给出具体细节完成的时间底线。做出科学的时间规划,始终保持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实验有步骤、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5.发表论文
论文的书写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培训并积累的素质。文章书写得好与坏,是评价论文质量高与低的关键因素。如何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源于我们平时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掌握论文的书写格式,文体类型,研究论文的语法结构,书写方法等,并摸索一些书写技巧。
本课题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科研要求进行,并且有大胆创新。在对体育旅游进行深层次剖析的前提下,还对武汉市一个典型的体育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武汉国际渡江节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的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操作性强的建议提案,科研论文也已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很成功的完成了本次的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