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则故事看创业家
从三则故事看创业家
在企业管理书籍曾流传三则脍炙人口之故事以为引言,来说明“创业家本质”:
第一则:
在教堂外有三个砌砖工人辛勤工作着,牧师以同一个问题,请教三个工人,他问到:你现在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我现在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回答:我现在在盖教堂。
第三个工人昂首有力的回答:我现在在盖加州最大最美丽教堂。
第二则:
两位奉派到贫穷非洲地区推广皮鞋的业务员,第一位老兄一出飞机场就想掉头回家,他想:非洲人不穿鞋子,怎么会有市场?
第二位老兄到旅馆,打电报回公司,他说:非洲人不穿鞋子,一人一双,多大市场!值得全力开展。加拿大贝达制鞋公司的贝达先生秉持后者信念经营事业,今天他的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每年销售约四亿五千万双鞋子以上。
第三则:
阿拉斯加,终年冰雪之地,到这个地方推销电冰箱?当推销员将构想推销给销售经理时,该经理大吃一惊;推销员将构想叙说如下:爱斯基摩人将猎取食物储藏在冰窖之下,每天为了三餐,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来解冻,把电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如果使用我们电冰箱之后,就可以免除这个麻烦。
由以上三则故事之中,我们知晓:“创业契机”是很多,它化为不同面貌,呈现给世人,只是有心人可发现它、抓住它。有时你不必是天才发明家,却能发现社会上存在不少对消费者不合理或消费者有待满足需要的事,提供解决良方,也能创造庞大事业。
一杯半盛水之杯子是“半满”也是“半空”,在数学上水之容积是相等的。但是创业者都以“杯子是半空观念”去思考问题,全心寻求消费者之未被满足需要,有待创业者去提供满足需求之服务。
创业者必须有目标、有创意、有雄心、有毅力地从事创业,从小而大,积少成多,以成就事业。因此,成功创业家必是“梦想家”,更是“实行家”,将“创意构想”变成“可行性计划”,耗尽心力,克服多少艰辛,脚踏实地去执行它,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境地。
因此,能以“平心静气”、“沉着观察社会现象”、“发现各种创业契机”、“构思创业观念”,是创业者日常例行工作。
第二篇:大创业家爱迪生的创业故事
大创业家爱迪生的商业之败
文/邱恒明
爱迪生作为大创业家的身份总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爱迪生是两百多年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兼具发明家与企业家两重身份于一身的人。
通过翻看《通用电气成功全书》、《通用电气案例:群策群力》、《他们改变了商业》、《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等书中有关爱迪生和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彻分析文字,借助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对企业家爱迪生的剖析,我们还原出爱迪生的创业故事,并着重指出他所遭遇的成功陷阱。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小爱做些小发明,捣鼓各类产品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利,卖出专利获得第一笔钱,之后就投建工厂,这便是爱迪生的创业轨迹。由此可看出,创业只是爱迪生日常工作的延续,爱迪生根本就没把它当做多么重大的事情,套用当下流行词汇: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次,西部联合公司的老总打算要购买爱迪生的一项专利时,问爱迪生多少钱才算合理?爱迪生鼓足勇气想要5000美金,但是,他又觉得这笔数目太大了,没勇气说出口。“4万美金怎么样,能成交吗?”他问爱迪生。
4万美元,这就是爱迪生的创业资金,用这笔钱,爱迪生在纽瓦克开了一家自己的工厂。爱迪生声称,自己不是那种把钱锁在保险柜的人,他很快雇佣了50名工人生产自动收报机和其他一些仪器,工厂的工人两班倒,自己则担当工头。
之后生意兴隆,爱迪生正式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伟大的发明生涯。在这座工厂,爱迪生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发明和创业点子源源不绝。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不到一年,白炽灯上市销售;1882年9月,爱迪生首次在纽约珍珠街发动建设第一个电力照明厂;接下来是电气化铁路的试验;对水泥生产的投资;在后来几年中,蓄电池、无线电设备、有声电影的发明,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等都花费了爱迪生这位创业大师的时间和天赋。
技术派创业家
爱迪生不仅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伟大的创业家。他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取得商业方面的成功,仅有技术远远不够,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发明可供商业开发的产品项目。两大举措证明他是一位企业家,而不是单纯的发明者。
其一,爱迪生从一开始就追求系统地解决方案。爱迪生并不是惟一的发明灯泡的人,英国物理学家斯旺发明了灯泡。斯旺于1850年研制真空碳丝白炽灯泡的时候,爱迪生刚刚3岁。斯旺1879年1月制造出实用灯泡并安装在家里,爱迪生的电灯当年10月才首次试验成功。从技术上看,斯旺的灯泡更优秀,于是爱迪生购买了斯旺的专利权,并将它们用于自己的灯泡生产中。
爱迪生并不仅仅考虑了技术方面的要求,他还着手考虑玻璃罩、真空管、闭合和发光纤维等技术性工作时,就已经确定了一个“系统”:他的灯泡是专为电力公司使用而设计的。
系统性解决问题,正是企业家的特质。爱迪生筹措了资金,并获得了给灯泡用户的接线权,使他的灯泡客户享用到电,另外他还安排了分销系统。由此,爱迪生的白炽灯迅速取得全球压倒性优势。可以这么说,科学家斯旺发明了一个产品,爱迪生则创造了一个产业。
第二大举措是组建发明家团队。爱迪生是企业研究院的开创者,他创建了现代的科学研究发明体系,或说是美国式的创新方式。爱迪生并非在自家车库里面敲敲打打、自甘寂寞的科学天才,而是聚集了一群有创新头脑的人为他工作,他组建的门洛帕克实验室是苹果、Google、微软等现代顶级企业研究院的前驱。
早在爱迪生来到纽约谋生不久的1870年,爱迪生用别人提供的资金担保,雇用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彻勒、瑞士机械师约翰·克鲁齐,吸纳了威廉·昂格尔作为公司合伙人,这时候,就有了组建发明团队的举措。之后,由于公司扩张需要用房,他搬进了位于新泽西州门洛帕克的大楼里。在这里,先后有1093项发明研制成功。
多年以后,“门洛帕克”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研发性质的实验室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企业研究院鼻祖的代名词。门洛帕克实验室成为包括施乐公司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在内的类似机构的先驱。事实证明,这是科技发明成果成功实现商业化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商业之败
爱迪生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发明家,他名下的专利多达1093项,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研发和商业推广的漫长过程把发明的理论转化成创新的现实。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90年,爱迪生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除了作为伟大GE公司的缔造者之外,鼎盛时期,爱迪生创建或控制着13家大公司。比如,他创办了一家水泥厂,到了后来,凡是美国出产的硅酸盐水泥,有一半都出自爱迪生的工厂。
我们把爱迪生归为发明天才和伟大的企业家,但也不能忽视他经历的极大失败和无数磨难,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爱迪生。
在84年的岁月中,爱迪生遭受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磨难。上小学时,爱迪生因“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得不退学;打工期间至少被开除过两次;许多专利并不能得到市场认可;中年丧妻;还有,大火曾毁掉他绝大多数的发明装置;总是处于破产边缘等等。
这里,我们来着重回顾他的电流战争之败及最大的投资失误案例。
电流战争之败,是爱迪生所遭遇的经营上的最大失败。电流战争应该说是爱迪生首先发启。自从美国有了电灯,直流电便是唯一的国家标准,爱迪生的地位不容挑战。但直流电的弊端日益明显,由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巨大损耗,发电厂只能覆盖1.6公里内的用户。1888年爱迪生公司总用户为112万盏电灯,而不同功率的发电厂就达1700多个。
交流电能解决巨大损耗和电力传输距离的难题,年轻的特斯拉给爱迪生打工时也提出过交流电方案,但爱迪生并没有多加理会。
此后,特斯拉投靠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公司,并帮助其打造出交流电王国。不幸的是,市场最终选择了交流供电系统,爱迪生出局了。加上此后一连串的判断失误,通用电气公司被逼入破产境地,面对巨大的压力,爱迪生不得不放弃对公司的掌控。
在德鲁克看来,爱迪生是一个杰出的创业家,但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创立的四五家企业发展到中等规模时,和爱迪生通用电气一样,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最后这些公司只好请
爱迪生自己走人,代之以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这些公司才可以存活下来。
爱迪生所遭受的最惨痛的投资案例则是磁力选矿厂的创建,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耗资200万美元计划并修建了这一工厂,想要通过磁力来萃取岩石粉末中的各种矿石,结果,大量丰富的美沙芭矿石的发现导致了这一选择毫无利润可言,整个项目被迫中止。
天才=永不无聊
尽管生活及商业上接连失败,但爱迪生从未被打倒过。如前文所述,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爱迪生。投资磁力选矿厂的失败,一些合伙人悲痛欲绝,但爱迪生却没有被打倒。“就我个人而言,”爱迪生说,“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当一名月薪为75美元的电报员,这些钱可以满足我一切个人需求。”这番话表明了爱迪生简单的生活模式,让人深有感触。
天才需要持续的乐观精神。爱迪生费尽大半的财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室被大火毁于一旦时,爱迪生对儿子说:“大火烧去了所有的错误。感谢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爱迪生忘掉大火,重建了他的实验室,并成功的在大火之后三个月发明了留声机。
在阅读爱迪生非凡人生故事时,“永不无聊、永不止步”或是对爱迪生最好的概况,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
我们都记住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可不是堂皇之词,而是爱迪生的肺腑之言,是其毕生甘苦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爱迪生是历史上工作最为勤奋,睡眠时间最短的伟人。
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部长问几位成功人:“战胜诱惑最好的武器是什么?”爱迪生回答道:“在这些事情上,我没有任何经验,我甚至抽不出5分钟去想任何有违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如果非得让我勉强去猜测一下怎样才可以使年轻人摆脱各种不良诱惑,那我的答案是找点事做,努力去做,这样的话,各种诱惑就没有了容身之地。”
第三篇:从创业家到企业家
坐在笔者对面,李彦宏跟去年接受采访时相比瘦了,却越发显得清俊。
2009年,百度先后推出了“有啊”进入电子商务,又推出凤巢计划,并通过阿拉丁进入“暗网”搜索,同时寻找在手机搜索中的机会。
2008 年对于不惑之年的李彦宏而言,是“不惑之惑”的一年,百度先后遭遇各种危机。就在2007年,百度首席技术官刘建国、首席运营官朱洪波相继离开百度;年 底,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意外去世,百度陷入管理上的“真空”。2008年整整一年,百度都忙于寻找继任者,“这段时间,是我创建百度以来最痛苦的时 刻”,李彦宏称。
而恰恰是这段最痛苦的时间,让李彦宏重新审视百度,审视自己,重新确立百度的主轴,界定百度的边界。一年后,首席运营官叶朋、首席财务官李昕晢、首席技术官李一男先后到位,而李彦宏本人也历经煎熬,完成了从创业家到企业家的转变。
决策逻辑:看历史、做试验
百度的业务大饼中,70%的资源和精力投入网页搜索;20%投入垂直检索;10%投入创新业务。李彦宏的风格是“边做边看”,通过试验来布局。
笔者:百度起家业务是搜索引擎服务,这些年来,百度不断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从新闻资讯到电子商务,似乎无所不包,如何定义现在的百度?
李彦宏:外界对百度有误解。百度现在的访问量非常大,用户规模非常大。但百度还是一个很单纯的公司,主业还是网页检索,网页检索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尽管百度也在不断地尝试一些新东西,比如电子商务、海外业务拓展,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与网页检索相关的业务上。
我一直非常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需要非常的专注,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地方,才能做得比别人好。中文搜索还处在早期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那如果专注搜索,为何又要开进“有啊”这种新业务领域?这部分在百度的整体设计中的意义何在?
李彦宏:百度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做合理分配。目前,70%的资源投向网页检索;20%的资源放到跟网页搜索相关的产品,如图片搜索、知道、百科等;还有10%的资源,投到创新型业务,比如“有啊”。
之 所以投入这些业务,一是看好这些业务的潜力;二是这些业务可以利用百度的既有优势。百度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用户每天都在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 特点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其他的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是在被动地接受内容。对于用户需求的改变,百度最先知道。这让我们认识到,百度基于
自己的这个平台,有可能把一些新业务做起来。所以我们愿意拿出10%的精力和资源去投入创新型业务。这些业务一旦做成了,我们就会考虑投入更大的精力。笔者:“做成”的标准是什么?
李彦宏: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判断的标准,基本上的判断标准是这个公司离开百度,变成一个子公司仍然能够生存。现在一些业务是要依靠百度母体不断地输入各种养分才能生存。
笔者:但市场不等人。创新类的业务,踩准进入的时间点很重要,你如何找到节点?是不断试水,还是边走边看?
李彦宏:是边走边看,有些东西在你真正的尝试之前不容易看清楚。
笔者:比如电子商务,很多人认为其将来市场潜力很大,但如何找准进入这个时间的时间点?
李彦宏:电子商务将来的爆发力一定很大。但进入的Timing(时机)问题很重要。(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出来,现在还是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太早进去就会饿死,太晚进去就没有机会了。如何抓往时机,这是我作为CEO天天琢磨的事情。
笔者:您怎么去琢磨,怎么去做决策?
李 彦宏:首先要试验,要去试一试,了解一下用户的反馈;其次要看历史,尤其是美国互联网历史。中国互联网发展得要比美国晚一些。比如电子商务,可以看电子商 务在美国刚开始是什么状况,出现过什么样的机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这些东西拿到中国来,哪些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再推导说这个是不 是应该做。此外,我也会跟内部团队讨论,跟朋友讨论。
笔者:加上这些创新业务,未来的百度可以理解为“一站式”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么?
李彦宏:其实中国互联网服务与应用分为几块,一是门户,一是网络游戏,一是短信,即移动类的短信,还有一块是搜索。电子商务刚发展起来,但现在规模还太小,不能算是一个有独立盈利能力的大方向。这四块百度只做了一块,所以百度不是“一站式”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凤巢计划疗伤
一度沸沸扬扬的竞价排名**后,百度提前启动更具技术含量的凤巢计划,而这个领域,国际竞争对手早已重兵囤积。
笔者:百度推出了技术领域的“阿拉丁计划”,网络营销的“凤巢计划”,这两个项目能给百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李 彦宏:阿拉丁计划和凤巢计划都已经开发了很长时间,在发布之前已经进行了一年以上。这些都有一个很周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首先讲凤巢,凤巢对于 百度来讲是全新的东西,但在国际上不算新东西。这方面在学术研究也非常活跃,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也在研究这个东西。
笔者: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李彦宏:就是这些付费搜索怎么样变现才是最佳状况。网页检索分为两块,一块是自然搜索,一块是付费搜索,凤巢是让付费搜索如何能够做得更符合客户的需求,更少的伤害用户体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在不断地改进。笔者:是哪些因素推动百度实施凤巢计划?
李 彦宏:因为我们逐步发现付费搜索和自然搜索一样,都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的技术含量更高,而国外的有一些同行有若干年的积累,这方面比我 们做得更好,比如Google、Yahoo、微软,每个公司大概有1000名以上的工程师在做类似于凤巢计划的东西。百度不能落后。
笔者:百度把自然搜索和付费搜索分开?与Google有区别吗?
李彦宏:分开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们现在也分开了,有人可能觉得分得不够清楚,未来我们会分得更清楚。
笔者:凤巢是竞价排名的升级版?
李 彦宏:我们现在意识到竞价排名这个名字起得不好。它引起了很多误解。百度的商业信息推广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仅依靠“点击价格”这个单一指标来确定的。除了价 格,一个商业信息的最后排序还跟信息质量、相关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有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来确定最终的排序,而不是只认价格。
从这个意义来说,凤巢确实就是竞价排名的升级版。所以我们现有系统叫做百度推广经典版,凤巢叫做百度推广专业版。
笔者:竞价排名的**,是不是加快了凤巢计划的推出?
李彦宏:对凤巢系统的推出有加速作用。
笔者:凤巢的系统中,是加载了更多的过滤网和防火墙?最多可能有多少种指标?
李彦宏:凤巢是个非常复杂的模型,涉及的指标非常多。这个系统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得多,甚至我都在半年一年前没有意识到这个系统有这么复杂,有些可以有几十个指标,而且每一个指标计算都是很复杂的。
快公司的管理短板
李彦宏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是百度需要加强的管理短板。身为CEO的他,能同时兼顾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背后,是将看似复杂不同的体系简单为“发现需求,找对路子,找到方向”。
笔者:去年竞价排名**的事情,对百度的影响有多大?
李彦宏:那时候,外界认为百度又遇到了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在我看来,当时百度确实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但我自己心里还比较踏实,这个公司的基本面是很好的,管理团队也已经组建起来了,我们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发展,不是过不去的坎。
笔者:你心里难过吗?
李彦宏:那段时间的确不好过,但还不是我创业过程当中最难过的时间。笔者:会觉得冤么?
李彦宏: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必然要走过的道路,当你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公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外界的质疑也好,批评也好,我都要看作是外界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努力的空间。如果这个事情当时不发生而是以后发生,可能对我们来说会更加痛苦。
第四篇:从8个经典故事看部队管理
从8个经典故事看部队管理
自古以来,班长在军营中就有“军中之母”的美称,可以说,这个荣誉是很高的,当然,也是对班长这个职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最好的诠释和肯定,说它重要是因为班长是基层建设的骨干,是连接警官与士兵的桥梁,是“兵头将尾”,战士的执勤、训练、学习、生活都是靠班长组织和管理,部队的许多工作最终都要通过班长去组织和落实,特别是武警部队点多线长面广。
班长不仅是战士的直接领导,是完成执勤、训练等任务的具体组织者,也是做好思想工作的“指导员”,班长作为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工作范围虽然不大、工作对象虽然不多,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队建设基础是否牢固。因此,班的能力素质的高低与战士的成长进步以及部队建设息息相关,一个中队如果有好的几个班长,中队的工作就会有声有色、朝气蓬勃。但从当前的情况看,仍有少数班长管教能力低、不善于用条令条例管理部队,不会做思想教育工作、管教方法简单、生硬、粗爆,个别甚至有打骂体罚战士的现象。
一、标准
[故事]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分析]缺乏工作标准,不去考虑怎样去干工作,抓工作应注意哪些主要环节,就能干好工作,得到认可。(卫生打扫)比较才能出成绩。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官兵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二、细节
[故事]在一个风光秀丽的河岸边,住着以鱼鹰捕鱼为生的三户人家。他们每家都有一只小渔船,养着数十只鱼鹰,每天早出晚归捕鱼卖钱。在鱼鹰的喉咙下面有一个天生的皮囊可以储存捕捉到的鱼。为了不让鱼直接进到鱼鹰的胃里,当地的渔民们通常在鱼鹰皮囊的下端用一种比较结实的水草给它扎上。第一个渔民天生大大咧咧,就把捆扎鱼鹰脖子的水草系得松松垮垮。结果鱼都被贪吃的鱼鹰给吞下去了,所以捉不到鱼,自然卖不到钱,日子过得依旧贫穷。第二个渔民则精于算计,他把捆扎鱼鹰脖子的水草系得严严实实。无论大小鱼都颗粒归仓。但没过多久,鱼鹰因为吃不饱,先后都饿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渔舟,比
第一个渔民还凄惨。第三个则把捆扎鱼鹰脖子的水草得不紧也不松。如果鱼鹰抓好小点儿的鱼,就可以直接吞下,当作把自己果腹的美餐;而抓到大鱼,鱼鹰想吞也吞不去,只好吐出,成为渔民赚钱的资本。结果这个渔民每天都有可观数量的鱼卖到集市上去,自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分析]故事中三个渔民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收获却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用心的程度不同。前两个渔民只是依葫芦画瓢捆扎鱼鹰的脖子,外形像了,却并没有抓住事物的精髓,所以结果并不理想。只有第三个渔民,因为他留意到了细节,把握好了捆扎鱼鹰脖子松紧的这个度,所以日子越过越富裕。看完这则故事后,使我们懂得了今后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需要用心去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生活中,能够做大事的人很多,但能够把小事做细的却很少。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粗心大意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一举一动、接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三、体制
[故事]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析]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官兵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部队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部队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部队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官兵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官兵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孙子兵法》“智、勇、仁、严”。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曾胡治兵语录》曾国藩、胡林翼(道光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认真不马虎、勤奋不懒惰、严格不造就、实干不漂浮。
四、表率
[故事]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分析]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官兵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班长的作用:班长是部队基础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和管理者,是部队组织最基层的现场管理者和指挥者。班在部队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班长岗位的重要性。一个班工作的好坏,班长起主导作用,在一个中队,有一批好的班长,这个中队的工作就比较好做,就可以把全队的工作带起来。班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杆作用。班长是部队建设中的一面旗职,是基层大队建设中的一个标杆,因此,在工作中班长骨干要敢于提出“看我的,跟我做”的口号,处处做战士的表率。二是框架作用。班长就像房屋的框架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的平衡和稳定,其自身越坚固,在管理中越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是这个道理。三是吸引作用。作为班长,对待战士要向兄弟一样,以情带兵,以情感人,同心共事,妥善处理好战友之间的的问题,把全班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四是桥梁作用。班长是基层党支部的“千里眼,顺风耳”。因此要经常汇报部队的训练情况和战士的思想动向。要既当好班长,又做好兄长,缓解中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联络和改善上下之间的感情,当好中队建设的中间力量
班长应具备的“六个能力”:一是非辨别能力。作为一班之长,由原来被管理者转变为现在的管理者,往往一个人的判断与选择将会变为集体的行来,这就要求班长在是与非、得与失、美与丑、荣与辱、好与坏、真与假等问题上,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来观察分析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在是非对错面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心理承受能力。人在社会生活中,时常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等各种情感的冲击,班长必须要以豁达的胸怀、辩证的思维,承受住各种打击,使之能很快地从猜疑中、惊惧中、痛苦中解脱,提高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去接受别人不理解、领导批评等工作不如意等情况,不能碰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打退堂鼓,要将工作中的困难当做前进的动力,“哪里跌倒,就从哪爬起”,从做最不尽人意的地方做起,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三是情绪控制能力。人能否对自己的情感、思维、行为加以控制和调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日常行为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这种的情况下,就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班长是“兵头将尾”,是连结干部与士兵的桥梁纽带,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战士不理解、干部不满意”的“两头受气”,在受到委屈的时候,要沉得住气。此外,班长在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讲哥们义气,耍个人意志,擅自行动,要在中队的统一领导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确保部队的高度纯洁和稳定。四是行为选择能力。班长要学会分析干部的意图,决策最基本的工作方向,真正达到“吃透上级的,化为自己的,变为现实的”,也就是“看到的变为想到的,想到的变为干到的”。工作中,班长在分辨是非,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同时,更要注意博采众长,善于扬长避短,清楚自己什么事能做好,什么事情需要其他战友的共同完成,不能碍于面子,做“万事通”。五是思想调节能力。一是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思想,主动克服种种的不利因素,做到活泼开朗,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旺盛的工作精力;二是要善于缓解中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妥善疏导,处理战士与战友,战士与干部,战士与骨干及战士自身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保证问题不过夜,矛盾不上推,使各种关系顺畅,人和心齐。六是随机应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对前几种能力的综合灵活运用,无论是在火灾和抢险救援现场,还是在日常管理训练中,都没有固定的程序来开展,这就要求班长要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捕捉战机,善于发现苗头隐患,思维敏捷,处事果断,能够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相应的调整工作部署,“以变对变”,灵活机动地处置随时发生的预想不到的情况。
五、竞争
[故事] 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但几年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
[分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竞争对手就是追赶梅花鹿的狼,时刻让梅花鹿清楚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就成了狼的食物。按照市场规则,给予“头鹿”奖励,让“末鹿”被市场淘汰。西点军校22条军规:责任、荣誉、国家。第一章服从:军规1无条件执行军规2工作无借口军规3细节决定成败军规4以上司为榜样
第二章团队:军规5荣誉原则军规6受人欢迎军规7善于合作军规8团队精神
第三章激情:军规9只有第一军规10敢于冒险军规11火一般的精神军规12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章牺牲:军规13勇敢者的游戏军规14全力以赴军规15尽职尽责军规16没有不可能
第五章 信仰:军规17永不放弃军规18敬业为魂军规19为自己奋斗军规20理念至上军规21自动自发军规22立即行动
六、锻炼
[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手下也不例外。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支持。不要害怕他们失败,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指点,放开你手中的“雄鹰”,让他们翱翔于更宽阔的天空。是个猴子就给他们座山折腾折腾,是条龙就给他们条大江大河扑腾扑腾。他们的成长,将为你的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他们的成长,将促使你更进一步。
七、鞭策
[故事] 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 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官兵,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官兵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八、支撑
[故事]一群大象生活在一片荒原中,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有一天,病魔突然降临到这个象群。
经过抗争,象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挣脱了病魔的纠缠,可是,却有一只小象一直没能恢复过来,眼看就要支撑不住而倒下。
然而,小象是不能倒的,它一倒下,就会因为巨大的肉躯挤压而损伤自己;倒下,意味着置自己于死地。
就在小象即将倒下的那刻,象群的大象们开始两个一组轮流着用自己的身体夹住小象的身体,支撑着苟延残喘的生命,用群体的血肉之躯帮助小象与命运抗争,终于,奇迹发生了,在大象群体的呵护下,小象慢慢恢复了元气,最终病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时候,艰难困苦还不足以将我们击倒时,我们自己却往往首先支撑不住先倒在地上,丧失了毅力和勇气。如果我们再忍耐一下,借助亲情与友爱的力量,是不是也会像那只小象一样,重新恢复之前的斗志呢?
[分析]我们常常不是被困难绊倒,而是被自己打倒。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给自己找一个支撑,要始终相信风浪总会过去,雨后就会有彩虹。
第五篇: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较重,我国的历史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在我国又是一个特殊性的问题。“三农”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农耕文明的发展逐渐在成长。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历史;缓解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的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一个大系统,“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且更为复杂的系统,具有易相发展关系的特征。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必然性
在迄今为比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中国文明曾经在世界上领先过上千年。古代中国文明又称农耕文明,基本或主要的载体就是今天所说的农业、农村、农民。农耕文明在哲学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是顺其自然,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与已经衰亡的及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农耕文明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二是崇尚勤俭。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农耕文明区域内可以做到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直到今天,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区域内人口密度最大,人也最勤劳节俭。[1]
但是,农耕文明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即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所以,农耕文明条件下,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之间也常常产生矛盾。历代王朝更迭,基本上是初期人口稀少,后期人口众多。在这个意义上,以现在的眼光看,农耕文明允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与空间并不宽裕。
当农耕文明延续到清朝,正重复着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时,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新的文明类型出现在西欧,那就是以英国产业革命为发端的工业文明。与以往的人类文明类型相比,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表现出日益强大的生产力。所有建立起工业文明体系的国家.也以强大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性。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惨败而告终。实践无情地证明:对起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东方的农耕文明已经古老到落后的地步了。[2]
鸦片战争之后100年,作为农耕文明长子的中国,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交错中苦苦挣扎,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淖,举步维艰。其间,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中国的光明出路,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功告成,新中国诞生。但是,就新中国成立本身而言,还只能从政治革命成败的意义上进行评价,并不意味着中国发生了人类文明类型的实质性转变。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现代性”的工业只占百分之十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当时的农业经济,毛泽东的基本评价是“落后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对于这样的占国民经济主体的农业经济,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在于“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毛泽东还告诫全党,与将来的现代化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建设道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就是我们讨论新中国三农问题必须回归的起点:新中国诞生之时的农业(包括手工业),数量上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性质上“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是“落后的”。这就是理解新中国60年解决三农问题的主线:如何从古代发展到现代。[3][4]
二、“三农”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虽然我们建国后进行了几十年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农业大国的基本事实没有改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即8亿多,因此农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人民的状况;农业的发展状况依旧关系着整个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直接制约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决定和体现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清朝中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很高的人地比例关系;建国后,由于采取了不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今天“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历史告诉我们,历史上“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同样,它也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
其次,从现实的层面来说,“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城乡关系严重扭曲,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城乡居民发展机会和待遇极不平等的问题。[5]“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程度严重滞后,除少数较发达地区外,广大农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工农)发展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贫富分化加剧。由于“三农”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都已浮上表面,许多不安定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冲击着当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安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大、最突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三农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传统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二元经济模式下,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上工业部门收益高于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逐渐转移直至工业化形成。[6]当工业化形成一定规模后,工业又反过来从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改造和提升农业,从而形成农业现代化,最终使“三农”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同样面临着二元经济问题,特别是实施了城乡二元隔绝的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支撑工业,盘剥农民,这一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后果是“三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或缓解,反而加重了,它所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很长时间里延续的体制惯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国。因此,从工业化理论层面来讲,工业化是我国必须要走的道路,“三农”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将伴随我国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演变的过程,由此,不难看出“三农问题”是涉及到全局的关键问题。[7]
三、新中国60年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伟大成就
按照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制定的革命战略,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梳理中国农业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对这两步的基本把握。
历史性成就之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并且有效地防比了其死灰复燃,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农耕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主要是从生产力方而区分的。鸦片战争后,包括清王朝统治者在内,中国的精英阶层都认识到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必须赶上去。但是,中国究竟落后在哪里,如何赶上去,不要说清王朝统治者,就连蒋介石都没有搞清楚,或者说他们的阶级本性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搞清楚。而毛泽东真正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准确地说,毛泽东正是因为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从而也就成为中国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中国的执政党。
那么,中国落后在哪里呢?生产力的落后只是表象,落后的病根在于封建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弊端在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地主在确定地租率方而占据主动地位,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剥削程度十分严重,从根本上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8]
到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土地变成了农民群众集体所有,土地私有制在中国被彻底废除。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实行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最伟大的成就,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值得大书特书。
历史性成就之二。农民摆脱了“皇粮国税”的超经济强制。成为平等的现代市场经济主体
改革开放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统购统销政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取消,农民获得了充分发展农业商品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在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于20%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各种集体提留负担。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农民不再是一种受到超经济强制的身份,而只是在平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9]
历史性成就之三,农业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日趋和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了全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近几年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已经普及,文盲在中国正在成为历史性概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农村普遍建立,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已经有根本性好转;90%左右的行政村已经通了乡村公路。
四、更好地求解“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是一项政策,一条措施或者一个战役就能够解决 的问题,缓解“三农”问题,需要建立“三大系统”。
(一)建立政府支持系统
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政府对“三农”的支持是所有政府,不管是古代政府,还是现 代政府的主要职能、职责。在现在“三农”问题陷人困境的时候,我们也要强化政府的支持 力度,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等工具,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农民、支持农 业、扶持农村。一是进行长期性的轻摇薄赋、休养生息。要减少农民的负担,必须把轻摇薄 赋、休养生息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措施。二是加大农业的基础性、应用性技术 的研究,不断为农民免费或者低费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三是加大农业基础 设施、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减轻农民、农业的非生产性费用。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防止社会震荡的减震器,也是人权得以体现的重要 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保障,即家庭承包责 任制;二是养儿防老,即前代养后代;三是农民自己储蓄保障,自己养自己。这三种形式都 是一种农民内在的自我保障形式,极为不稳定。也极没有保障。所以,我们要解决“三农” 问题,要从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辅,不至 于农业经营失败而难以生存。首先要将以土地为主的保障方式向社会为主、土地为辅的保障 方式,直到最后完全过渡到社会保障体系。其养老基金的筹集要多元化,以个人、集体和国 家为主,各筹集部分费用。个人每年必须强制缴纳;集体以集体收人的一定百分比缴纳,集体收人主要是集体土地的承包费用,这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国家要将 农民养老基金的筹集纳人预算内容,定期拨付,足额到位。其次是帮助农民建立合作性的医 疗大病保险,鼓励有承受能力的农民购买商业性的疾病保险。最后是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 社会救济、救助机制。
(二)建立社会扶持系统
1.建立产业利益共享链条。产业利益共享链条主要指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生产资料的 供应环节,农产品的销售、加工环节之间的利益转移链条,从目前来看,主要应该是后者。这种利益共享并不是无偿的,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通过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以增加农产品需求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容量增加生产环节的 收益;二是通过加工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三是通过加工的规模 外部效应和技术溢散效应、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效应使农业受益;四是通过农业加工环节的 适当让利来“辅农”。[10]
2.建立农业保险防损机制。农业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产业,必须有一定的防损、防震 的保险机制。但是农业特殊性决定了,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但是农业保险又是缓解“三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的前提下,必须创新保险制度,重构农 村、农业保险市场。一是引进外国保险公司;二是建立国家支持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三是建 立农民合作性的保险公司。
3.培植中介风险规避网络。“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弱小的、分散的农 户无法与社会化的大市场无法对接,而产生利益损失、成本损失和风险损失。如果在农户与 社会化的大市场之间有一个连接媒介,将风险扩散到其他主体,或者由其他主体承担一些风 险,则农民的利益损失、成本损失、风险损失都将会大幅下降,这也有助于缓解“三农”问 题。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要重点培 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种苗服务的中介组织。
(三)建立农民自解系统
缓解“三农”问题、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依靠农民、农业以外的力量非常必要。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力量,还要充分发挥农民自己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创新 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要依靠内力,还要将外力转换成内力。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农 民自觉的自解行为尤其重要。一是农民要加大自身人力资本的投人力度,增强自我解决“三 农”问题的能力。二是农民要积极主动的寻找更多的能够增收和发展的途径,如大力调整农 业结构、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等等。[11]三是主动跳出农村、农业、融入现代城市,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全局性的解决处理好三农问题,前景无限光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协调发展,是全而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而的必然要求。再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比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能够如邓小平设想的那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从经济上看,三个中国人创造GDP的能力至少等于同时期发达国家的一个人。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日本的3倍,美国的一倍半。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必然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邓大才.解构“三农”[J].科技导报,2002,(10):3-4.[2] 李昌平.我的困惑----“三农”寻思录之一[J].读书 2002,(7): 3-10
[3]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改革,2002,(2):30-36.[4] 邓大才 论“三农”问题的求解路径 社会科学 2003.6
[5] 冯子标.土地市场化与“三农”问题的出路[J].中国农村观察,2002,(5):71-79.[6] 吴康 “三农问题”内涵探析 太原大学学报 2007.6
[7] 温铁军 邱建生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 民族教育研究 2010.1
[8] 谢强莲,蒋俊毅 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可行性研究 市场论坛 2006.3
[9] 陈晓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问题团.城市规划汇刊,2000,(4).[10]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1] 王毅敏,封铁英,段兴民 从培养、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预测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