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谈流程管理、执行力和持续改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4.20”地震已造成四川雅安等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受灾,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在灾难面前,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在华夏大地展
开了一场有力、有序、有效地、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对中国强 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物质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大展示。
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笔者高度关注并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政府层面的地震灾害救援机制的及时启动,还是民间志愿者的及时介入,都要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反应速度更快、更有秩序,也更加理性和高效。
笔者以为:基于汶川、玉树地震建立起的应急流程体系,为此次雅安地震实施有效救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结合企业管理,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有几点想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救援有序---流程管理是基础。
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当地驻军等,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部门在第一时间投身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确保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稳定。笔者认为:从上到下,各个系统、各个部门,都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行事是关键。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多难兴邦”,安排各相关部门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建立抗震救灾的救助机制。在雅安地震时,完善的救助机制发挥了关 1
键的作用,这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检验,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
日出东方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启动了公司的应急预案,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笔者认为:除了日出东方的爱心与责任外,还要归功于公司内部的程序化管理。
二、执行力----发自内心的“爱”!
“快速反应,效率为先。”是日出东方的企业作风。
在雅安发生灾难后,公司董事长徐新建在第一时间:
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发起“抗震救灾,万人献血大行动”,组织救援队抵达灾区一线,开展现场援助,为灾区筹备10万支医用易折消毒棉棒套装及帐篷、手电筒、衣物、水、食物等救援物资运抵雅安灾区,广大经销商也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公司各基地、各部门员工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为灾区遇难者同胞默哀,„„
上述行为,体现了公司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这也是日出东方“爱”的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徐董事长年会提出“日行一善”倡议的具体落地,笔者不止一次讲过: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有威力的!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遇到事情就会萌生出智慧!就会发自内心的喊出:“我愿意„„”的声音!
三、持续改进----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总书记在就职演说时的一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爱的奉献”是需要实力的!
我们要勤奋学习、顿悟智慧、努力工作,把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造福于更多的芸芸众生。我们要从“一”做起:
近期,公司从关爱员工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消防演练;
将在全公司进行地震逃生演练,保证在突发事故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体系办也制定了《重大事故处理流程》,保证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有章可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讲,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真正沉下心去,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流程管理,才是优秀的管理者,才能做到“有效执行”。
朋友们:
在新阶段,日出东方提出了新的战略,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日出东方梦”,而要实现“日出东方梦”的关键词就是:
流程管理
就是发自内心的“爱”
打铁还需自身硬
„„
“爱”要表现出来,但是“爱”不是动辄挂在嘴皮子上。“爱”的体现就是要做出自己的灵性,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今天,我们再好好领悟一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吧!这个“为”字,就是“做出来”的意思;“己”就是指自己的天性、灵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就是: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天性、灵性做出来,天地不容。
此时,笔者顿悟:“爱”是一个人固有的天性啊!„„
一个人的爱心有多大,他的成就、事业就会有多大„„
朋友:你说对吗?!
云南部昆明大区
李发林
2013-5-29
第二篇: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
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显规则”,而文化和道德则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潜规则”。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尊敬领导、感恩企业?一个连自己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如何能团结同事,打造和谐团队?一个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的人,又怎么能把握客户、担当重任?
《弟子规》主要包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七个内容板块,是依照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
“入则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真正的“孝”在于培养“感恩的心”,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员工具备了这种敬上、感恩意识,才会感激企业提供的成长、成才平台,才能忠诚于企业。
“出则悌”则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要互助友爱,谦虚礼让,敬老尊贤。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何愁没有其乐融融、凝聚团结的队伍?
“谨”是对做事态度的要求。在工作中要遵照制度、心正行端,三思而后行。这注重细节的要求与帅康“精致生活,源自细节”的理念不谋而合。
“信”,顾名思义即“诚信”。诚信为人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管理是企业立足之本。在生活中,要时刻要牢记“做事先做人”,做人的根本就在诚实、守诺。
“泛爱众”倡导我们具有广阔胸怀,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广泛交友,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共同进步。
“亲仁”,要亲近仁者,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师益友,才会形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良性氛围。
“余力学文”,是说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以后,若有多余精力则可研究学问。如果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是徒增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倡导德育风尚的同时,也能对我们的工作、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大启发。大家工作之余也不妨多多研读,既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
谈《弟子规》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曾有媒体报道了东莞一家公司要求所有的员工早晨集体诵读《弟子规》一事,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日前到南方去了一趟,发现重视国学的企业确实不仅此一家。我们暂不评论究竟他们是深谙国学的真谛,还是偶有做秀的成分,但国学日益灼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弟子规》,其阅读面和影响力仅次于《三字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和养成忠厚家风的儒学经典读物。受此启发,感到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公司效行。
一、孝悌与忠诚
《弟子规》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解读:这八句话说的都是对父母的基本态度: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地听进去;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伦理讲的是“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里也同样以“入则孝”作为第一篇。一个孝顺的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推而广之,孝可以理解为忠诚,即对父母对单位对事业的忠诚。忠诚是做人的标准之一,没有了忠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忠诚是一种理念,是真诚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工作中才会忠于职守、尊重领导并与人为善。忠诚于企业是每位员工应尽的义务,员工的忠诚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忠诚是相互的。教科社日投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领导对员工要仁爱和关心,员工对领导要尊重和服从。企业忠诚于员工,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平台,保障每位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公司的安排应“应勿缓”“行勿懒”;应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对工作失误要“须顺承”;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企如家,将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当然,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并不是一味的“愚忠”,并不排斥提意见(对公司提合理意见也是忠诚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衣冠与制度
《弟子规》曰:“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原意解读:《入则孝》和《出则悌》后的第三篇是《谨》,都是讲日常行为举止的。这一段就是说: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正冠扣 扣系带”从表面上看是有关衣着的小事,但却喻含着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规范和秩序的人会将工作安排周全,会将工作推进的有条不紊。那么,规范员工的行为靠什么?就要一靠制度来规范,二靠道德来约束。
我们公司是一家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允许采取家族式的亲情管理;而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行业特殊性又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企业,尽管我们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经验不足等),实施文化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即把制度的刚性和“以人为本”的柔化结合起来。公司提出的“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贯彻“制度至上”理念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做人需要道德规范,作企业需要企业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要用企业制度考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员工都必须忠于企业制度,因而忠于企业制度是员工应有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损害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约束着企业中的所有人。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涉及到人的管理与管理人,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宗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重要,实际上最伟大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自律,就是要时刻“正冠扣扣系带”,这是很重要的品质,很多企业领导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放纵了自己。
三、言语与诚信
《弟子规》曰:“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原意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且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凡出言,信为先,未见真,勿轻言,事非宜,勿轻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作企业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呢?有个故事说,一位亿万富翁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我一生成功的秘诀有两条:一是要信守承诺,二是更重要的尽量不要承诺。”一个做不到的承诺不如不承诺,总是随便承诺会使员工和客户对企业失去信任和信心,而轻易断言不是欺骗自己就是欺骗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古老道德文明的基石。中华历史,屈指五千年,从《乐羊子妻》到《曾子杀猪》,从《程门立雪》到《移木建信》,诚信美德绵延不绝。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古今中外,诚信得失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的安达信公司依靠诚信起家,也因失信而败家。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一朝失信,曾经名满天下的企业因此遭受重创。在市场经济中,诚信应是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而失信行为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我们公司从事的是教育文化产业,提供的是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终极目标,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因而“在教科社日投公司,利润永远是第二位的”有着深刻的涵。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教科社日投公司,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助推力。
国学博大精深,不仅仅包含对做人的教化,还有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国学对今人在修身、养性、调节心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企业来说,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理念中,植根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果仅仅是虚妄的仪式或昙花一现的做秀,国学将沦为被异化和扭曲的悲哀境地。所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这才是运用国学管理企业的理性选择。
名族经典《弟子规》中的管理智慧
前言:
《幸福最养眼》母亲节“养眼计划”走红网络。2011年,一部时尚、励志微电影《眼睛渴了》打动了300万有梦想的年轻一代,通过微电影的热映激发了梦想一代的奋斗拼劲,同时该片斩获了第四届新媒体节十佳微电影,成为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商业微电影之一。通过“梦想、坚持、责任”的传递,眼睛渴了试图寻找一种年轻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品质,通过一种品质的传承形成一种最具时尚和梦想凝聚力的氛围。2012年眼睛渴了全球开启“养眼计划”征集活动,让故事从身边开始,感动每一个奋斗在城市里的人群。
谁没年轻过疯狂过,可是你老过吗?看完别哭,岁月,请你别再伤害我妈妈了!每当接通家里的电话,你想说点什么?你还记得妈妈教给你的第一个人生大道理吗?谁背你去幼儿园告诉你别打架好好处,谁看着你离开家去一座陌生的城市上学,一转身就掉泪,谁给你做的第一份早餐午夜等你回家?她生病了不会告诉你却说有你爸在,没事的,她想你了就会故意打个电话说你那座城市明天有雨,她从来不说累从来不抱怨苦,她就是妈妈!当今天,他们在镜头面前回忆起那些已然逝去的回忆,他们依然会微笑着说值得,他们依然会微笑着说幸福,而我们却不曾去想我们这些年忘记了一些什么? 著名国学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弟子规》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和传承。从民族经典文化、执行力、管理技能、员工心态教育等方面对《弟子规》讲解,指导学习做人的道理,教育勇于承担责任、聆听践行圣贤的教诲,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近日以来,环日集团员工每天利用工作之余时间,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背诵,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表示:“学习《弟子规》受益匪浅,使我们懂得了一些做人的行为规范,并开始注重自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会了如何孝敬长辈、以诚待人等并迅速的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
谈到花重金组织学习《弟子规》的意义时,山东省人大代表、环日集团董事长潘书昌说:“对于企业来说,《弟子规》的学习,可以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对于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做人理事的提高是很好的读本,学习《弟子规》其实是学习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如何做人,第二件就是如何做事。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在2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我们的经历一直在证明着“做事先做人”这句名言的价值。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重视经营道德和管理规范,得到社会和用户的认同才生存发展下来的。这些年通过我们的努力打拼,企业先后获得“山东省诚信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多种荣誉称号。我们用守信赢得了荣誉、用信誉赢得了市场,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学习《弟子规》使大家认识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用它来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今后,我们将把《弟子规》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按照要求身体力行,规范自己、规范员工,用《弟子规》的行为规范带动身边的每一位员工,从而达到构建团结协作、和谐共赢型企业的目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1080字,360句,113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个回到精神家园的入口。中华民族的古传统是向“内”寻找幸福,因为幸福就是我们“本身”,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外”看,那束天生的打量幸福的目光,已经永久睡眠。正因为这种向“内”寻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和灿烂,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基本的社会稳定和安宁。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推行《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弟子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企业总感觉员工的职业化不够,而职业化的前提是人的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弟子规》就是企业管理的良方,是领导主管、员工生活处事的行为指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力行落实《弟子规》,确实可以让企业兴旺,家族不衰,企业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国内权威的弟子规研究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弟子规》蕴含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为的观念的集中体现,将《弟子规》思想精华引入企业文化,能够给予新时代企业文化更多的传统养分。《弟子规》中的每一条每一款,几乎都是为打造企业和谐文化量身定做的。
《弟子规》完全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通过学习《弟子规》,将其优秀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促进企业文化生根发芽,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社会良性、和谐发展,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谭老师的指导下,一些受训企业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活动与舆论宣传相结合、与提升职工素质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所谓“弟子规”就是指导“学生的规矩”,“学生的规矩”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生不仅仅是指上学的学生,他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而是贯彻一个人的一生,这就要大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说人是需要修理自己的,人生是需要保养的,保养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弟子规》就是用来修理、保养自己的最好教材。希望各位在座的“90后”大学生能够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学行传”,用优秀传统文化去武装自己的头脑,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面、价值观,并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真正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真正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孩童时的家庭教育即发蒙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很多心理和行为习惯是自小养成的,一旦成为第二天性,就很难改变。而之后的企业教育也非常重要。虽然这时候人已成人,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性格习惯和心理判断模式,以及较为独立的行为倾向;但任何一个企业都具有特定的制度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乃至更深层次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一个良性的企业文化的打磨下,可以得到矫正和重塑;反之一个健全人格和品性优良的人,到了一个不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环境中,也可能受到打磨而使得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由此可见企业教育的重要性。
《弟子规》普及开大约只有十年时间,他的普及显示出非常独特的轨迹,首先它是由进入中国的世界一流的外资企业引进的。最早进入中国跨国公司的执行官都是华人,他们进入中国大陆,带着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中国投资,但是他们发现,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和他们熟悉的年轻人不一样,家族观念不强,对父母的态度淡漠,由此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够,跳糟成为中国大陆最频繁的事。他们招了很多的大学生,培训了半天,可人跳糟了。十年前,有几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企业家引进了《弟子规》,要求员工读《弟子规》。他们发现读后的员工有了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秩序感、上下等级感,对传统的尊重比一般孩子强——由此传到了与外资企业合作的国有企业、中资企业。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希望通过号召企业职工学习《弟子规》,而推动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弟子规》“孝悌”篇讲对亲孝对组织忠;“谨而信”篇讲商业戒律;“泛爱众”篇讲团队管理;“亲仁”篇讲心性修炼;“余力学文”篇讲学习型组织。《弟子规》表面看似简单,其实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依托,背后蕴含深刻的商业思想。“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通过孝道教育打造企业感恩文化; “泛爱众,而亲仁”,《弟子规》通过仁爱教育打造企业和谐文化;
“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通过换位教育打造企业宽赎文化。谭老师总结了《弟子规》培训作用如下:
1、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
2、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更具责任心;
3、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对事业的使命感;
4、培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员工互助协作精神;
5、解读中国儒学根本经典《弟子规》,打造企业战无不胜的卓越团队;
6、净化人心、启迪心灵,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员工的虔敬之心,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多年来,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一直致力于在交通、保险、银行、通讯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窗口中推行《弟子规》诵读活动,其后又有民营服务企业自发加入。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服务窗口率先启动《弟子规》的员工培训,能促进企业和谐,营造良好的团队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就拿培训过的中国人寿来说,他们的负责人反映:接待咨询的客户服务部突出“谨”篇,向客户推介保险理财产品的外勤则首重“信”篇。具体说来,谭小芳老师认为,弟子规管理智慧主要有如下九点启发,简称为弟子规管理智慧的“九阳神功”——
1、弟子规与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弟子规·谨》是分叙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这部分的内容亦适用于企业,提醒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日常行为细节,自觉遵守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做一个个人基本素质较高的有教养的员工。
《利未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圣者说,如果你点亮我的灯,我就点亮你的灯。”身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弟子规》给出答案,员工和企业是相互的。你光明,企业就不会黑暗;你温暖,企业就不会淡漠。这个“你”,有管理者,有员工。
《弟子规》中说道,“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业里,工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服务。但是,我们却总习惯于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罔顾其他。对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约束、管辖得合理,且有条理。那么,管理者对待下属员工时,就以己之正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们熟知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员工都有示范的效果。《弟子规》又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拢人心在于德行,员工自然信服。
2、弟子规与员工品德修养
《弟子规·信》是分叙的第四部分,接着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这很容易养成坏毛病;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飞短流长造口业(人我是非的不恰当评论)。教育孩子不要与人攀比,要重视自己品德、学问、才能技艺的学习和培养,君子忧道不忧贫,养成良好的节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的追逐。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弟子规》的宗旨就是以德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在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的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决拒绝邪门歪道的诱惑。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社会人”的品格。《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弟子规》是道德教育的楷模和浓缩,是我们做人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做人,而且要做好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所追求的。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对这一理念,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做出了不同形式的诠释,当然也形成了我们今天风姿多彩的社会面貌,同样也带来了种种的社会弊端和日趋尖锐的普遍问题。
社会上也不断涌现出大批有识之士作出各种精辟的论述和指导,然而最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有过苦闷,也有过迷惘。冷静思索,才发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智慧结晶。《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的精髓,首当被推上时代的前沿,成为我们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方针。
3、弟子规与交际处事
《弟子规·泛爱众/亲仁》是分叙的第五第六部分,说教育孩子要培养物胞我与的宽容心胸的,要学会爱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善待他人。这第五部分亦适用于企业员工和上级领导自省,重要的不是权势,而是个人的品德、才能,要学会关心爱护同事,爱护下级,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第六部分讲人是有区别的,同样是人,可是良莠不齐,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各有不同。
谭小芳老师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跟着流俗走,而仁慈博爱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独行,如果能够接近他,向他学习,那么过错就会减少,品德就会增长,反之,接近小人,就会堕落,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部分对企业员工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4、弟子规与诚信经营智慧
“首孝悌,次谨信”,企业的经营智慧,不是小花招,而是大胸怀。在这里,谭小芳老师先与您分享一个《论语》里面的经典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个条件了。孔子回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说:老师,三条太多了,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你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子贡说:老师,如果还要去掉一个,你去掉哪一条?孔子说: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孔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论述,社会、家庭无不如此,而应用到企业之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企业家的经营智慧在于,是市场逼着你降价,而后被老百姓唾弃,还是主动让利老百姓,赢得市场的民心?地产老总们,你们必须做出决策。毛泽东用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情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背离人民愿望的时候,有没有企业家敢于站出来,创建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呢?当下社会中的各种“不诚信”,如“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诸多散失了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在反省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原因之后,又进一步指出,要想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除了在法律上严厉打击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5、弟子规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
谭小芳老师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了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些企业中运用行为学理论。把“物质刺激”当作唯一的激励手段,奖金挂帅,金钱挂帅,忽视思想教育,忽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人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导致人的行为非道德化,陷入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主义深渊,破坏了个人心理的平衡,从而危害着团体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管理者、被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
6、弟子规与员工道德
《弟子规》是儒家的一本经典读物,最近不少企业在学习,我也接触过很多老板,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讲,引导员工形成“忠诚、敬业”的道德品质。但正如我跟很多企业老板说的一样,企业老板自己是否也在学,自己是否在亲自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真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在做? 当这些问题问下去后,很多老板都回答,“没时间,做不到”。那我就很怀疑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推行这种道德教育的初衷,让员工都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员工”,当然可以便于管理,但如果不是老板和领导亲自带头学习、以身作则,我认为企业很难真正地树立道德准则。所以,知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与企业员工都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管理最难的是人心。尽管寻求专业团队支撑是一种途径,但内部培训才是发展的真正造血机制。在工作实践中,谭老师发现,《论语》、《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的修身处方面体现得更为精妙。“芳华于内,恭必于外,致和于中,谓之华必和,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弟子规》这本典籍中强调“孝悌”、“忠诚”,不夸张地说,谭老师也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寻找这样的方式缓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7、弟子规与制度规范 “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欧洲有欧洲的管理模式,美国有美国的管理模式,日本有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国在若干年后要成为发达国家,一定也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觉得儒学完全可以与实践管理相结合,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且要中西合璧。也即是前面的标题——以礼治企”。
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曾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深受儒学影响的国人,从思想上具备认同的基础,笔者强调说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肯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弟子规》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 113件事情,其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企业总感觉员工的职业化不够,而职业化的前提是遵守企业的制度规范。
8、弟子规与感恩教育
《弟子规》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首先,在儒家那里,德行的根本在孝道。“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立于世的根本在于父母,我们必须感恩。这样在进入社会企业后,才会更加勤勉工作,爱企敬业,因为企业就如同父母,给予你事业生命。
其次,“事非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以信为本。我们讲一诺千金,承诺所载动的是人性的重量。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之上,以诚信为基础的。诚信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可塑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带动经济效益。最后,“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仁爱是企业的向心力。人和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人和的支点就是仁爱。没有比仁爱更能征服人心,凝聚人力了。
9、打造学习型团队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一些企业成功了,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其经验作为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企业管理有规律而无固定模式。《弟子规》中总述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般我们总是误解“学习”的意思,“学习”不但要有“学”更重要的是“习”。大多数时候,企业总是为学而学,而非为行而学,学以致用才能打造学习型团队。
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动而论道”,需要知行合一。方太能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著名的品牌,除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外,其总裁茅忠群运用《弟子规》打造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使企业管理在创新上独树一帜。方太在中国企业界,首设“孔子堂”,让员工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在方太的企业文化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写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并且“人品”在企业管理中居首位。茅忠群认为,任何一个制度完善的企业,如果价值观缺失,是无法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文化的铺垫,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弟子规》秉承了儒家的德育管理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自觉地学习,才能修己安人,若每一个员工从身边做起,那么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方太打造了优秀文化创造性学习与践行的团队,使企业不但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更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对《弟子规》创造性的学习,改善企业管理环境,一直从未结束。
总之,《弟子规》中的“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也就是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职场人士做人、做事如果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我们的德业日渐提升!
向《弟子规》学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弟子规》是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编撰而成的一篇启蒙读物,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出中国儒家思想以伦理道德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蕴藏着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大智慧。《弟子规》在古代被用来教育子弟人生修为,是养成君子人格和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如今被很多公司采纳为企业培训的教科书。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其中人的素质,唯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并且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发挥,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取得期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者,如果能够运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企业全体成员中得到普遍的学习和落实,必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敬业度和企业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员工幸福感,使企业成为一个和乐的大家庭,从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和持续发展力。
《弟子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人才选拔与晋升的启示
中国自古对人的评判标准是“德才兼备”,《弟子规》中涵盖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属于“德”的方面,而“余力学文”则属于“才”的方面。在“德”与“才”之间,应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悌”,所谓“忠臣出于孝子”。
企业选拔人才也应注重孝悌之德。《弟子规》中说的“首孝悌”,就是将“孝悌”的德行置于首位,并分“人则孝”和“出则悌”两篇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对孝悌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因此,用《弟子规》作为人才招聘的依据、以孝悌为首要标准,有助于企业选拔到德才兼备的“忠臣”。
企业内部的人员晋升原则,也应该是“以德为先、德才并重”,这是因为:第一,一位管理者晋升到更高职位,须担负更大的责任,更需要具备仁爱、恭敬、谨慎、诚信等品质,这样才能具备大局观和整体意识,以及慎重缜密的思维,从而做出有效决策;第二,职位越高,越需要管理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力,也即更能服众,《弟子规》中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意思是唯有德行高尚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具备感召权和专长权,才能赢得下属衷心的敬重和追随。因此,以《弟子规》中的言行规范作为准绳对候选人进行考量,是让真正贤能之人获得应有职位的良方。
二、对人才培育的启示
企业要兴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员工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要。在《礼记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强调了教育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这对于企业也同样适用。关于员工培育的内容,依据《弟子规》中“首孝悌”和“余力学文”的要求,同样应遵循“德本才末”的原则,也就是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放在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下晋升到管理岗位的入,也大都注重其对管理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培养出“才胜于德”的小人,比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一个新加坡职员作假帐而致使其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因为它涵盖了对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和素质要求,而且从根本的孝悌精神着手。俗云“百善孝为先”,一旦孝悌之心得以养成,明白“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一个人就能自觉地“不作恶”。另外,《弟子规》篇幅很短,只有1080个字,且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易于记诵,如果每天早晨工作之前让员工读诵,就能通过渐渐熏习而逐步落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这种培训方法是注重根本、简单易行的,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人员激励的启示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其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力和企业绩效。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在物质方面,只要企业奉行《弟子规》中“将加入,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和“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的原则,给予员工充分的关爱和公平的待遇,员工就能获得满意感。在精神方面,则要通过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比如通过《弟子规》中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勿谄富,勿骄贫”等教诲,均体现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帮助员工不在物质待遇和享受方面攀比,而注重自身德能的提高。另外,《弟子规》中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企业应着重树立德行与才能等方面的优秀榜样,借助人性向善的趋向和模仿心理,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努力程度,在心灵提升的同时,也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实际上,最根本的激励就是自我激励,即员工自发自愿地承担工作责任、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在《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开头即教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如果将其中的“父母”换成“领导”,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不就是最好的执行力吗?当一位员工在家里能够落实孝道,对父母的召唤与命令抱持着恭敬的、尽心的、及时去执行的态度,那么在企业中就能够延续这种态度,积极承担,想方设法高效地去完成企业所交付的任务,形成很高的执行力。当员工具备了孝悌之心,进而能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自然就能够升起较强的主人翁责任感,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与自身的成败得失联系在一起,做到“亲所好,力为具”,甘愿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
可见,培养员工的孝悌之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有效的激励方法。
四、对员工情绪管理的启示
对孝悌之心的培育和加强是最好的员工情绪管理之道。由于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当一个人在家中养成了对父母和兄长孝顺、恭敬的态度,就很容易将敬爱和事奉自己的父母、兄长的态度转移到对待企业领导和上司的尊重、恭顺,以及对同事的友爱和礼敬,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必然能够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其社交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等心理需要,在工作中获得由衷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另外,对《弟子规》的践行也有助于增强员工面对挫折和逆境的心理能力。当今社会,像富士康公司那样的员工轻生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虽然企业管理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探究其根源,这些员工缺乏孝道观念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顺父母应该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一位孝子是不能轻生的。《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若将其中的“父母”换成“领导”,那么当员工犯错误接受领导批评时,就能够以敬顺的态度受教,而不是采取罢工、游行、甚至轻生等对抗性行为。即使父母(或企业领导)真的有过失,也应该落实“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采用婉言进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对团队建设与组织和谐的启示
如果把企业看作一个大家庭,总经理就如同这个家庭中的父母、家长,而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如果能在企业中落实《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教诲,那么德行较高的、年长的、资历深或职位较高的人员,就会主动关心、帮助和教导年幼的、资历浅的、职位较低的人员,反过来后者也能对前者做到尊敬、服从他们的领导,遇到问题谦虚地向他们求教,彼此相互礼让,有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尊长爱幼的组织秩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有利于形成员工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真诚合作的良好风气,这些都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士气,增进组织的和谐。
总之,运用《弟子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人际和谐,使企业获得长久兴旺。
企业到底能不能落实《弟子规》
胡小林于1955年出生,1997年创立一家主营壁挂炉的北京汇通汇利公司。在10岁到20岁这十年,胡小林是在“文 革”中度过的,这是他们这代人形成世界观的十年,但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没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德行教育。直到2006年,年过半百的胡小林才开始接触佛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是其中代表),此后不仅他的焦虑症不治而愈,企业经营也蒸蒸日上。一直到今天,七年了,这七年是他觉悟的过程,也是反省的过程。他的分享如下。讲理——为什么要学《弟子规》?我国已经有四代人没有接受过德行教育了,推翻帝制100多年了,这100多年折腾来折腾去,把传统和规矩破坏得支离破碎,现在只剩下自私自利的文化了,只讲竞争,讲金钱,不讲是非善恶,没有敦伦尽分。
家长团结不了孩子,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老师不能在学校里赢得尊重;领导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这全是因为没有德行。《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你不能埋怨孩子不听你的话,你不能埋怨学生不好管,你也不能埋怨老百姓不拥护你,你没有德行啊。没有德行就是“缺德”,缺德就得补这个“德”。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思是“仁”和“义”是一体的,你爱别人是正常的,你不爱是你错了。佛门中把这叫“法尔如是”,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这样子。这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左手受伤了,你的右手必须给左手上药,你若就是不上药,非说这左手跟我没关系,那左手就烂了,人就可能得败血病死了。
真干——怎么落实《弟子规》?关键在于第一把手。当老板的不要老盯着下面怎么落实《弟子规》,老板先自己照着113件事做,看看还差多少,你不可能条条都做到。比如说孝敬父母,你现在还做不到完全不发脾气,但“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让你把家里的羽绒服洗洗收起来,你总做得到吧?先把能做到的做到,能做哪点先做哪点。
另外,作为公司的老板,在跟高层、中层和基层讨论业务时,我都是本着《弟子规》来。比如某项收入该不该上税,部门之间发生冲突了,员工之间有矛盾了,该怎么处理?这都是落实《弟子规》的关键时刻。不管谁来我这里跟我沟通,我都以《弟子规》为标准,除了《弟子规》,我没有别的标准。
挑战——怎么让年轻员工接受《弟子规》?这些孩子18岁从中专毕业来到我这里,把一段宝贵的生命交给了我,我必须对他们负责。你到我这里来了,哪怕只待三个月,我也要叫你知道什么是《弟子规》,叫你知道什么是规矩。
我们让员工学《弟子规》,并不是给大家灌输,给大家洗 脑,让大家为公司卖命。我们是希望员工通过学习《弟子规》,对是非、善恶、利害有个标准,有了这套标准,他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中就可以少犯错误,少摔跟头,少走弯路,用中国的老话儿说就是“趋吉避凶”。果报——《弟子规》能带来什么好处?没学《弟子规》之前,从1997年办公司一直到2006年,大概十年时间,我们卖了十几万台炉子。从2006年我们开始落实《弟子规》一直到2010年,这四年我们卖了差不多同等数量的炉子。近三年我没统计,肯定比前些年更好。所以,做生意没必要整天想我怎么才可以挣钱,怎么才能发展,你不要想这个,你要想怎么才能利益别人,你利益了别人,别人一定会利益你。
企业管理中的“弟子规”
商海沉浮,惊涛有之,暗礁有之。大浪淘尽,悲喜自知,冷暖自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乘坐的是“诺亚方舟”,可于长风骇浪之上弄潮。诚如每一个员工都期望所在的企业能无坚不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激烈的市场暗战中,支撑任何一家企业岿然不动的根本因素则是管理。一个管理良善的企业,在时间的积淀下,名誉、效益自然接踵而至。那么,如何成就一个管理得好的企业呢?
目前,市场上企业管理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管理模式也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流水的模式,铁打的员工。任何企业管理的改革实质上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因此,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塑造,包括人的品格、人际关系的处理。《弟子规》的宗旨就是以德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总被定位为儿童读物,暂且不论其定位。当人类从蛮荒的原野中匍匐而出,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重新塑造的过程中蜕变。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复杂的不可抗力因素,逐渐地被动或主动丢失一些品格,又重新接纳一些。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的追逐。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 “常态”。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
为员工补“情”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李嘉诚如是说。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假设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心”的描述奠定了 “经济人”的假设,即人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但实际上,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每一个“经济人”的前提都是“社会人”。但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 “社会人”的品格。《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弟子规》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
首先,在儒家那里,德行的根本在孝道。“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立于世的根本在于父母,我们必须感恩。这样在进入社会企业后,才会更加勤勉工作,爱企敬业,因为企业就如同父母,给予你事业生命。
其次,“事非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以信为本。我们讲一诺千金,承诺所载动的是人性的重量。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之上,以诚信为基础的。
诚信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可塑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带动经济效益。最后,“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仁爱是企业的向心力。人和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人和的支点就是仁爱。没有比仁爱更能征服人心,凝聚人力了。你怎样,企业就怎样
《利未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圣者说,如果你点亮我的灯,我就点亮你的灯。”
身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弟子规》给出答案,员工和企业是相互的。你光明,企业就不会黑暗;你温暖,企业就不会淡漠。这个“你”,有管理者,有员工。
《弟子规》中说道,“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业里,工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服务。但是,我们却总习惯于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罔顾其他。对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约束、管辖得合理,且有条理。那么,管理者对待下属员工时,就以己之正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们熟知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员工都有激励的效果。《弟子规》又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拢人心在于德行,员工自然信服。对员工而言,《弟子规》中讲到“见人贤,则思齐”。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大多数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中。企业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所谓“唇亡齿寒”,企业是员工与企业自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工作,把“小我”融入到企业的“大我”之中。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不应该把自己只看成是公司的一名员工——而应该把自己看成公司的主人。”因此,每一个员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你怎样,企业就怎样。打造学习型团队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一些企业成功了,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其经验作为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企业管理有规律而无固定模式。《弟子规》中总述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般我们总是误解“学习”的意思,“学习”不但要有“学”更重要的是“习”。大多数时候,企业总是为学而学,而非为行而学,学以致用才能打造学习型团队。
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动而论道”,需要知行合一。方太能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著名的品牌,除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外,其总裁茅忠群运用《弟子规》打造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使企业管理在创新上独树一帜。方太在中国企业界,首设“孔子堂”,让员工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在方太的企业文化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写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并且“人品”在企业管理中居首位。茅忠群认为,任何一个制度完善的企业,如果价值观缺失,是无法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文化的铺垫,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弟子规》秉承了儒家的德育管理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自觉地学习,才能修己安人,若每一个员工从身边做起,那么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方太打造了优秀文化创造性学习与践行的团队,使企业不但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更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对《弟子规》创造性的学习,改善企业管理环境,一直从未结束。
《弟子规》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修身养性的道德约束的著作很多,其中《弟子规》是流传和影响最广的儒家经典启蒙教材之一。爱维龙媒研究发现,《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看似非常短的一本小书,但它是儒家文化的集中反映和精华所在,《弟子规》里蕴藏了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大智慧,是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转变为行为约束的最主要的载体,《弟子规》传达的精神其实是中国人行为美德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文化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构建企业文化最终是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而员工自我管理实质就是“心”的管理。管理人就是要安心。但是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社会道德体系没有形成合力,所以管理住员工的心是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付安心良汤,而《弟子规》是其中最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宝典。用《弟子规》的精神建立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从人的心性本质而建立的道德行为约束体系,它是企业文化中国化的最本质特征,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在企业文化中最成功的实践。
《弟子规》蕴含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为的观念的集中体现。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这几句话为精神内涵编写了《训蒙文》,并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为组成部分;后来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这里的弟子是指孩子、学生和一切圣贤的弟子。“规”就是规范。《弟子规》实质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具体化、行为化和形象化的行为实践。
《弟子规》里要求的孝悌,使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孝心是善良慈悲心的基础,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员工做到孝悌才可能处理好与其他员工的关系,对最亲的人都不好,怎么能施仁于别人?有了家庭伦理才会有企业伦理。如果企业家和员工能把企业当成自己家一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那么这个企业怎能没有凝聚力?
孝悌引申的感恩文化,也是企业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有了感恩之心,企业员工的自我道德就会达到一种很高境界。《弟子规》里讲的诚信,在任何时候都是塑造个人与企业品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凡出言,信为先”这六个字确立的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最重要的纲要之一。
《弟子规》里的泛爱众,体现了“大爱无疆”的哲学理念,企业须建立合作型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关爱,而对企业外部也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样才能构建员工、企业、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型企业,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爱人”的集中体现。
《弟子规》里的亲仁,则要求企业家一定要心底无私、匡扶正义,有坦荡的胸怀才有浩然正气。要把员工的道德品质与工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建设。这与“德才兼备,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是异曲同工之意。笔者(段俊平)认为,企业一定要正本清源,树立正气,“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是和谐的保证,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前提。
《弟子规》里的余力学文是企业构建学习型企业,员工构建学习型技能型人才的企业文化要素的具体表述。只有学习才能达到自信。“工夫到,滞塞通”,只有勤勉刻苦、努力学习才能做到“圣与贤,可驯致”。构建学习型企业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而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从这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处事方法和行为准则。对于企业来说,管人管事是管理的核心,而管人最好的法宝就是用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中国人血脉里的民族优秀品格特征来形成员工自我管理约束。倘若用《弟子规》来培训教育员工,用《弟子规》的主要精神内涵而构建企业文化,一定会从人性的本质上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使文化力真正变成了生产力。因为《弟子规》里的道德和行为上的法则和理念,其实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德和民族性格特征中最易唤醒的部分。
《弟子规》实质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人践行儒家文化时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过渡的最好普及教材,《弟子规》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精髓。
第三篇:从嗑瓜子看企业管理—
(一)作为企业管理顾问,我们经常听到林林总总的有关下属难以管理的议论,诸如下属如何不主动、如何不听话、如何拖沓、素质如何低下等等。但是,事实上,企业里出现效率低下、完不成任务等问题,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管理者自己身上。
身为管理者,许多人不知道如何给下属制定工作职责,如何分解、分配任务,用什么尺度考核下属的工作绩效以及用什么方法激励、约束下属等等。其实,要掌握这些并不难,通过分析下面的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些管理技术。
(二)在我们公司附近有一家川菜馆。由于该菜馆价钱公道、味道地道、服务周到,于是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几乎每天的午餐都在那里解决。这家川菜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客人落座之后,给每一位客人端上一盘炒好的葵瓜子。吃着葵瓜子,品着花茶,等待上菜的时间就会变得很短。
天天嗑瓜子,对嗑瓜子就产生了兴趣,后来专门对嗑瓜子研究了一番,发现了一些规律:
1、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
2、一旦吃上第一颗,就会吃起第二颗、第三颗······停不下来;
3、在吃瓜子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去洗手间等等,但是,回到座位上以后,都会继续吃瓜子,不需要他人提醒、督促;
4、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一直吃下去,直到菜上来或者将瓜子吃光为止。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分析一下,我认为有主要有三大原因:
1、嗑瓜子这种行为很简单。
因为简单,人们很容易开始这种行为;因为简单,人们很容易熟练掌握技巧,成为熟手;还有,嗑瓜子的人们很容易不断改进嗑瓜子的方法,使得嗑瓜子的速度和质量不断得以提高(例如,嗑瓜子高手可以保证嗑开后,瓜子皮和瓜子壳都很完整)。“不断改进”这个过程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在潜意识中人们期望享受这个过程。
2、每嗑开一颗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
这一点至关重要:嗑开瓜子后马上享受到香香的瓜子仁,这对嗑瓜子的人来说是一个即时回报,正是这种即时回报微妙地发挥着作用——激励着人们不停地去嗑下一颗瓜子。
3、瓜子被一颗一颗地嗑开,人们发现盘子里的瓜子在不断减少,而果皮篮中的瓜子皮却不断增多——一会儿就堆起了一座小山。这种变化使得嗑瓜子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嗑瓜子的成就,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渴望增加自己的成就。
(三)在做上述分析的时候,就联想到企业管理的问题:作为管理者,是否可以借鉴吃瓜子的现象,让他的下属像吃瓜子一样愉快而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呢?如果谁有办法能够做到,那么他就成功了。其实,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解任务,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容易做的——就像嗑瓜子一样容易做的——小任务,再把这些容易完成的小任务分到员工手中。员工一定会乐于接受这样的任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简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不用多动脑筋、马上便可以启动起来的工作,他们享受操作的过程,在操作中再逐步改进、完善操作工艺。对于这类下属,我们要把任务分解得尽可能简单,让他们马上可以行动起来;而另外一些人则喜欢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拿到任务后,他们不会马上开始,而是先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然后制定出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来,他们觉得这样做才有成就感。给这种类型的下属下达任务时,任务就要复杂一些,让他们享受一下动脑筋的快感,但是,不能复杂到要他们花太多时间制定行动方案,这样,工作效率就会降低。
实际上,下属的情况远比这些复杂,作为上司要能够让下属工作得更有效率,就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下属的情况,恰到好处地给他们分配任务。
任务下达时以及下达后,要善于使用各种方法,学会在各种场合鼓舞下属,在下属对任务充满热情的时候就让他开始工作。
第二、对于员工每一次完成任务,无论大小,只要找得出能够激励的地方,都要及时给予激励。就是说,员工完成任务以后,第一要激励,第二要马上激励。
比如说,你的下属刚刚帮你润色完一个讲稿,把讲稿交给你。你看后觉得很满意,那你就马上告诉她“真棒!又快又好!”,你绝对不可以没有任何表示,说 “好,我看了。”,也不可以等到第二天再说,而是要及时。及时地赞美和肯定说明你是真诚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第二天赞美给下属的感觉远不如及时赞美。
即使你看了以后觉得有很多问题,也不要笼统地说“怎么搞的?真差劲!”,你应该首先找到能够让你欣赏的地方(如果真的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的话,建议你将他辞退),然后,先就这一点赞美他,再具体指出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说“可不可以······”或者,“如果······会不会更好些呢?”注意,这个时候,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把原因讲清楚,这样一来,下属会信服你,二来他今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另外,如果你的某个下属本月完成任务很好,你就应该按照制度当月兑现奖金,不要拖到下个月。更不能闭口不谈兑现奖金的事。如果员工出色的工作表现得不到上司的及时肯定或者奖励,他的工作热情就会减退。如:您的助理花了半天的时间给你整理好了你要的资料,你不但没有称赞他,反而因为他的一些小的失误批评他一通,那他以后会自觉且愉快地完成你交给的任务吗?更何况,在企业中无论管理的如何好,都有不少可做可不做的任务,那么,你的下属会自觉且愉快地完成其他可做可不做的任务吗?
就好比在吃瓜子时,如果你吃了一个臭瓜子以后,你对吃下一个瓜子就会心有余悸。如果连续吃到两个臭瓜子,你可能就会不再吃了。作为上司,你给下属的任务就是让他嗑开瓜子,你对下属的态度就是瓜子仁。如果你让你的下属连续两次吃了臭瓜子,你的下属恐怕再也不会愿意嗑你给的“瓜子”了。
第三、向你的下属展示他的工作成就。要避免任何方式的“贪功”行为。告诉你的下属,他的工作对于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告诉他,他的工作对于你的工作所起的作用有多大。还要让他知道,看到他的成就的时候你是多么的开心。这样做的结果:你的下属肯定会努力工作,不断地向你证明他的重要性,向你展示他的工作成就。
(四)这些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为什么多数人都做不到呢?我认为与其说是技巧问题,还不如说主要是心胸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如何解决心胸和价值观问题在这里暂时不谈,我们分析一下经理们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1、不知道“经理(管理者)”就是要“通过发挥下属的作用完成任务”。
多数经理都是干上来的,他们自己干活很有一套,无论是销售部经理、研发部经理,还是生产部经理,他们都是干活能手,他们总是冲锋陷阵,忙在最前线,常常沉醉于自己“干得漂亮”,得意于“下属都不如自己”。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管理上的知识和经验,而不善于发挥下属的作用。他们不清楚作为管理者,不仅仅是要自己干活好,还应该要善于分解任务,然后交给下属,让下属更出色地工作,通过发挥下属的作用更好地完成任务。毕竟,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限的。
2、吝啬赞美。
对于激励下属这类事情,他们觉得是客气,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上司的肯定、赞美、激励对于下属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有时像春风一样温暖人心,有时像酷暑中冰凉的甘露一样沁人心脾,有时像曙光一样催人奋进。而不懂得赞美的上司,也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3、喜欢贪功。
人容易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贡献。经理也是人,当然也会不自觉地这样做。但是,作为经理,我们有没有想到:连我们自己都这么渴望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这么期待别人承认自己的贡献,那么,我们的下属呢???想到这里,作为管理者,我们就应该清楚,我们绝对不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忽略、隐瞒下属所作的工作,以及下属在完成任务中的贡献。所以,要想让你的下属愉快地、高效率地完成你所交代的任务,就一定不要忘记承认他们的功劳。要大声地告诉下属:“正是由于你们的努力工作,才使得我们团队取得如此的成绩。”不可闭口不谈下属的贡献,否则,下属就会感觉你不承认他们的贡献,你在“贪功”。
更进一步,作为管理者,当下属工作失误时,不要只知道批评下属,而是要勇于承担你的管理责任、培养责任、监督责任等等。下属不会因为你承担了责任,就逃避他们自己的责任,相反,在你为他们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要如何报答你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管理者们如果做到这一点,成功自然先人一步。
(五)您一定吃过瓜子吧?下次吃瓜子的时候,请您细细品味吃瓜子的过程,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四篇:从阿里巴巴看企业管理创新
从阿里巴巴看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管理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企业管理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具体来说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观念与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等。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自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以来,基于阿里巴巴价值观体系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基石。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快速增长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基础,并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从整体上可以细分为思维创新、战略创新和产品创新。
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阿里巴巴凭什么能存活下来?2003年,马云在美国哈佛的一次演讲中给出了答案:“第一,我不懂技术;第二,我不做计划。”这听上去很荒唐,但他接下去的话似乎让这“怪异”的说法变得有凭有据,“我不懂技术,因此,我要求工程师无论开发出任何软件都要让我先试用,我不会用就意味着80%的人都不会用,工程师们就得重新开发。正因为有了这一条,我们的软件操作起来十分简便,已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不做计划,我认为计划书写得越厚越容易脱离实际,但是不按计划书说的办,那就骗了投资者;如果按计划书去运作,又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所以我不订计划。”马云和他的同事就是靠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思维,使阿里巴巴挺过了最初的创业期。
现在阿里巴巴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网站,因为他们有1300万家企业会员,但是阿里巴巴初创的时候,包括CEO在内的阿里巴巴的创业者,并不知道自己公司的模式叫B2B。阿里巴巴的CEO和他的伙伴们当时的初衷就是希望阿里巴巴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成功。就是这样的无意识当中,马云和他的伙伴们把B2B应用于中国市场,并开发出一套盈利的C2C(Consumer to Consumer)新模式,产出巨大的效益。马云和他的团队是成功的创新者,成功的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营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马云从底层市场入手,定位于中小企业,并以此作为切入电子商务市场战略途径的出发点,即为“找虾米”战略。阿里巴巴的倒行逆施,倒立者马云的创新思维,令金字塔的塔底变成了塔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企业管理战略创新
正确的战略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需要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战略愿景和战略定位。良好的战略愿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业务战略和战略保障体系提供指导方向。
阿里巴巴以B2B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结合,使其构筑了B2B、C2C、软件服务、在线支付、搜索引擎、网络广告六大业务领域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全面覆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化的各大环节。整个商业生态圈的六大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通过资源的整合应用最终发挥最大价值,实现了产业链的协同。同样,基于此原理,其他企业也在采用相似手段,实现其产业链延伸和系统,如百度高调宣布利用其搜索资源和丰富的社区资源,全力进入C2C市场,这也再次验证了阿里巴巴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和价值性。马云是全球电子商务B2B模式的创建者,这为全球中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如果没有阿里巴巴,B2B在全球范围内或许不会社会创造如此巨大的价值。创新同样决定了淘宝的命运。在全球C2C老大EBAY挥斥中国市场,刚刚建立的淘宝用两年时间,把整体市场做大了上百倍,并从强悍的对手中拿走了曾经属于对方的80%多份额。
阿里巴巴自创建之始就没有简单复制美国的B2B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制造商和国外的采购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帮中小企业赚钱。从最基础的替企业架设站点,到网站推广以及对在线贸易资信的辅助服务、交易本身的订单管理,不断进行开拓和延伸。正是阿里巴巴立足于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这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开拓出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差异化的产品,并开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强有力,可持续,可拓展。
企业产品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得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管理能力等方面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创新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手段。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研发型企业的最为重要的创新途径和手段。
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的一个另类。1999年,当众多国内企业把美国舶来的B2B、B2C、C2C等各种电子商务模式视为圣经的时候,马云就意识到,亚洲的电子商务市场与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B2B模式,前者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而后者则是针对大企业的,显然,两种市场不可能用一样的模式。基于这种判断,阿里巴巴自创建之始就没有简单复制美国的B2B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制造商和国外的采购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帮中小企业赚钱。2001年,阿里巴巴又率先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网上交互式商务信用管理系统——“诚信通”,现在这项创新业务已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来源。
另外,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个人交易网站淘宝网推出的B2C(企业对个人)业务。这种被称为“颠覆亚马逊”的中国特色B2C的模式迥异于以亚马逊的B2C模式。:亚马逊是从企业利润中瓜分出一块,淘宝的B2C是帮助企业赚钱后再赚钱。当亚马逊模投入巨资建
立仓储、配送中心的时候,淘宝网B2C新模式则不需要有这部分支出,这部分支出仍然属于B方。
阿里巴巴从同期发展的众多电子商务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B2B网站,而阿里巴巴B2B模式也与雅虎门户网站模式、亚马逊B2C模式和eBay的C2C模式一起,被硅谷和互联网风险投资者称为“互联网的四种模式”。让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实现全贸易环节,从支付、物流再到企业管理、融资和商务服务等一系列的企业经营活动都能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实现。
目前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产业链已初具雏形,B2B、C2C、电子支付、搜索、在线管理服务及物流等。但未来,这一庞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帝国还需继续深化和拓展,阿里巴巴继续以快人一步的步伐前进......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要它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在这一方面,我国的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五篇:从亮剑看企业管理
浅谈“亮剑精神”--《亮剑》启示录(上)
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军事题材作品,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在央视热播后,又在各地方台轮番播出,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亮剑》风暴。《亮剑》讲述的是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着较强艺术风格与文学品味,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人物与情节刻画得相当感人、真实、生动。特别是作者从公正客观的视点来描写当时各方面的政治背景与人物,更是一大亮点!据说美国著名的军事智囊机构---兰德智库也对《亮剑》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剖析解放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法。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商场似战场!站在戏外看社会,《亮剑》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给我们以诸多启示,在此略述一二,权作抛砖引玉。启示之一:我们需要具备“亮剑精神” 什么是亮剑精神?主人公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作毕业论文答辩时作出了明确的注解,那就是: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亮剑,亮的是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一种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气势!一种荣辱与共、团结奋进的精神魂魄!“亮剑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呈匹夫之勇,好斗凶狠,鲁莽行事。而是强调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出手,善于出手。
“亮剑精神”的反面,就是“装孙子精神”,表面温顺,精于算计;占便宜卖乖、扮小丑跳梁;缺乏正义,缺乏阳刚;丧失信心,甘于平庸。
为什么《亮剑》小说和电视剧能红遍大江南北,受到热捧,关键在于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目前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缺乏的正是“亮剑精神”。理想信仰的迷失,价值取向的多元,人性中的喜怒哀乐,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等等,往往使人心中产生深深的迷茫,面对困难和问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愿“亮剑”或不敢“亮剑”。其实,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人,还是需要具备一些“亮剑精神”,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神动力,困难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被自己打倒。启示之二: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亮剑” 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是八路军作战的主战场,八路军装备简陋,给养缺乏,兵员训练不够,主要骨干就是红军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种子,装备别说和日本人比,就是和阎老西的晋绥军相比,也差了老大一截。李云龙作为八路军独立团团长,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和号称“战争机器”的日军特种部队,李云龙毫不畏缩,明确亮明自己的观点:“打的就是精锐!打的就是武士道!就算是见了阎王爷,也要撸它几根胡子下来。我们团要象野狼团,我们每个人都是嗷嗷叫的野狼!吃鬼子的肉,还嚼碎鬼子的骨头。”诙谐幽默的语言,极具鼓动性,振奋了战士斗志,克服了畏战心理。在李云龙的苦心经营下,独立团具备了狼性团队的特质,那就是:不畏强敌,同仇敌忾,敌强我更强。后来在长期艰苦的战斗中,独立团愈战愈勇,愈战愈强,不但发展壮大起来,而且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也赢得了友军和对手的尊重。目前,氧化铝市场也由过去中铝的一枝独秀变成了三足鼎立,中铝山西企业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民营企业在资源、人才、市场、成本等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须要有“亮剑”精神,顶住压力,逆势而上,以变应变,以攻为守,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抵消不利因素的影响,巩固扩大在氧化铝市场中的份额。启示之三: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亮剑”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李云龙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养成了自己独到的战术修养和指挥艺术。这些战法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照搬,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灵活运用。避敌锋芒,扬我所长---关家垴战斗,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八路军在总部的严令下,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伤亡惨重。危急时刻,总部调派李云龙团担任主攻,李云龙并没有死打硬拼,而是避其锋芒,采取挖壕沟的办法,隐蔽接敌,用手榴弹饱和攻击,全歼守敌。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在围攻平安县城时,按军事常识,一般都是一面主攻,三面佯攻,但李云龙再一次不按常规出牌,没有助攻,全是主攻。凭借独立团强悍的战斗力,很快突破县城鬼子防线,全歼平安县的日本鬼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攻---在反鬼子围剿时,各部队大都是步步为营,节节抵抗,逐步退却。李云龙却反其道而行之,当鬼子逐步缩小包围圈时,他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险中求胜,打开一个缺口,顺利突出重围。
有勇有谋,黑虎掏心---当得知驻守县城的日本鬼子中队长要过生日,李云龙和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假扮便衣队,深入虎穴,全歼日军以及皇协军小队长以上全部军官,无一漏网,声名大躁,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启示之四:“亮剑”精神必须与时俱进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群体的典型代表,李云龙是一位英雄,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英雄。但时代的英雄不是永远的英雄。
由于出身及长期的战争环境影响,他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识字不多,没有上过军校,在战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熟悉游击战、白刃战、阵地战,对坦克、飞机、大兵团作战等现代战争理论比较陌生;处于长期战争环境下,养成了特殊的性格,一下子过渡到和平建设时期,心态上很不适应等等。
与时俱进方为真英雄。全国解放后,中央军委立即筹办大批军事院校,安排各级指挥员入校学习,总结经验,剖析不足,对现代军事理论、兵器知识、战法进行全面的学习探讨,加火淬钢,为我军建设走向现代化、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们企业来讲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对我们形成了愈来愈大的压力,氧化铝市场真正进入了市场竞争的时代,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山西企业领导为什么多次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居危思进;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力开展向竞争对手学习;不难理解为什么不惜代价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亮剑》是一部书,一部非常值得我们仔细品读、认真回味的书,任何事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新的见解和看法。VS 赵刚
关系:团长和政委/兄弟
赵刚-政工干部的典范
--《亮剑》启示录(中)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李云龙、赵刚、楚云飞、秀琴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赵刚的言语、行为可圈可点,堪称政工干部的典范,让人受益匪浅。
启示之一:政工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亮剑》中,起初李云龙是极其看不起政工干部的,在新一团和两任政委都搞不好关系,听说要给独立团配政委的时候甚至说:“搞政工不就是练练嘴皮子,这个团没有政委,老子照样带兵!”而赵刚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工作中,使得李云龙实现由轻视到接受、佩服、尊重并视为知己的转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赵刚的人格魅力。除了其本人刚正不阿的性格外,还与其良好的教育背景、沉着冷静的特质和过硬的军事素质有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政工干部的工作水平、业务素质、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精神境界和工作态度,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要想不辱使命,发挥作用,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作为政工干部的本钱,必须认真学习上级的各种文件,领会精神实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吃透了,才能影响和带动班子成员和员工。赵刚毕业于燕京大学和抗大,理论功底深厚,不仅对战斗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还对世界整体战争局势和抗日战争的进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必须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作为政工干部,必须对本单位的生产、设备、工艺等方面知识有较为深入地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不说外行话、办外行事。李云龙甚至楚云飞都认为,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介书生,怎能上得战场,但赵刚在关家垴战斗中,150米远的距离三枪打死三名重机枪手,显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一举博得了李云龙和战士的尊重。此外,关键时刻必须能独当一面。作为政工干部,当行政领导因为种种原因不在岗位时,必须能够挑起重担,及时补位,人员缺位工作不能缺位。当李云龙攻击敌战地观摩团、负伤住院、冒险进入敌人防御纵深时,赵刚担负起了全面领导的责任,圆满完成了任务。
启示之二:政工干部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
《亮剑》中赵刚与李云龙的第一次接触充满了火药味,李云龙对赵刚这个政委的到来存在极大的排斥情绪。面对李云龙的蛮横与轻视,赵刚既没有选择暴跳如雷地对着干,也没有选择漠然地接受李云龙提出让他当摆设的条件,而是不卑不亢地明确提出“军事上你说了算,生活上我说了算,但是关乎原则的事情大家谁说了都不算,要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向上级汇报”的基本准则。正是这个准则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互为补充、默契配合提供了前提基础,也最终使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针对骑兵连连长体罚士兵的现象,赵刚意识到与我军“官兵平等友爱”的原则相悖,予以严肃批评。但来自旧军队的骑兵连连长孙得胜难以理解,李云龙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并冷嘲热讽。在压力面前,政委赵刚坚持原则,要求孙得胜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不准体罚战士。正是因为有一大批赵刚这样的政工干部,才保证了革命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最大的忌讳就是意气用事。尤其是那些像李云龙一样经历传奇、战果辉煌、脾气暴躁之人,更需要赵刚那样坚持原则、沉着冷静、刚柔相济的政委的扶助,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是由于赵刚的理智和坚持,李云龙才没有遭遇骑兵连的厄运;正是由于赵刚的机智和勇敢,才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救出李云龙;也正是由于赵刚的负伤,才出现了和尚被土匪误杀,李云龙报仇心切、不管不顾,攻击即将被八路军收编的黑云寨土匪,严重违反纪律被降职的后果。
在军队,政委就是管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有了政委,军队的政治方向就不会错;有了政委,就决定了“党指挥枪”的方针在革命军队中的贯彻执行;有了政委,就能有效提升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不垮、拖不烂、不变色。有人说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够与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决策保持一致,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党的“支部下连队,政委管错对”。
作为企业各级政工干部,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既要讲大局、讲团结、讲协作,更要讲原则。要以企业利益的大局为重,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尊重行政领导的管理权,支持行政工作,又不成为工作中的摆设,坚决不能再出现党支部书记说“主任叫干啥就干啥”的荒诞言论。只有在坚持原则这个大前提下,求同存异,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求得“团结”而不是“结团”。
启示之三:政工干部必须讲究工作方法
赵刚刚到独立团时,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说话直来直去,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激起李云龙的强烈反弹。后来,赵刚摸清了李云龙的脾气,总结改进,对症下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李云龙由于连年征战养成的性格,喜欢喝酒,但作为一名指挥员,喝酒很容易误事,轻则伤肝伤胃,重则贻误战机。赵刚坚决反对李云龙过量喝酒,但如果硬性约束,很可能激起李云龙的强烈逆反心理,欲速则不达,他就采取了迂回策略。首先,调整自身行为,让李云龙接受自己。正如李云龙所说:你是秀才,我是农民,如何结合,只有喝酒。所以当李云龙喝酒时,他也强迫自己喝,消除李云龙对政委的逆反心理。其次,不失时机做工作。当李云龙看中魏和尚,想让其担任警卫员时,赵刚从大局出发,忍痛割爱,但趁机提出了条件,不许喝酒、加强文化学习,李云龙痛快接受。再次,关键时刻态度坚决。部队撤退到赵家峪休整后,赵刚敏锐地感觉到鬼子一定要寻找李云龙复仇,必须高度警惕,来不得丝毫马虎。李云龙新婚之夜,当叛徒朱自明极力劝李云龙喝酒时,赵刚坚决反对,并严厉批评朱自明,即使李云龙有意见,他也初衷不改。正是这种坚持,使得在遭到鬼子特种部队偷袭时,李云龙能保持清醒头脑,迅速组织突围,避免了更大损失。
作为一名政工干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仅有工作激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讲究工作艺术和方法。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遇事沉着冷静。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往往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到冷静下来以后,往往悔之晚矣。其次,要提倡换位思考。不论是对上级、同级还是下级,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对症下药,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再次,思想政治工作切忌高谈阔论、曲高和寡。要多联系员工身边的事例,多反映员工的切身感受,多运用员工熟悉的语言,多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润物无声、深入人心。在这方面,赵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从《亮剑》谈企业管理
--《亮剑》启示录(下)
商场如战场,企业似军队,军队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就是战胜敌人,保家卫国。企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就是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提升竞争能力。作为相对严密的组织形态,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观看《亮剑》,对我们企业管理也有很多启迪。
启示之一:优势互补,提升团队战斗力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古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唯有结合,才能称之为英雄。
作为新一团的团长和政委,李云龙性烈如火,热情奔放,属于力量型的人物;赵刚性情似水,冷静悠长,属于完美型的人物。李云龙接受教育不多,他的性格中具有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喜欢做惊世骇俗的事,不为建功立业,只为验证自己的能力。经过长期战争的洗礼,他身上既有被长期残酷的血与火打造出的暴烈性格,又保留着江湖习气的痕迹;他头脑中既有被极端恶劣的环境磨练成的非常规思维,又混合着清水一样的朴实、憨厚和农民式的狡猾。也正是这些性格和思维的组合,使他总不按常规出牌,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又出乎意料、乱捅漏子。而赵刚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文化底蕴、党性修养等方面,决定了赵刚的性格:沉着冷静、目光长远、柔中带刚、追求完美,但也正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使得他总是试图做出正确的决策,总是希望等到有100%的把握再采取行动,以求万无一失,往往很难放手一搏,以至于经常显得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客观地讲,独立团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李云龙和赵刚的黄金组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二者缺一不可。在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二人逐渐磨合,互相适应,由当初的水火不容到最后的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扶相依。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独立团也由一个被敌人打散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八路军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支劲旅。事实也证明了那句老话:一个队伍怎么样,关键看班子;一个班子怎么样,关键看党政主官。如果把两个性格、风格、作风相近的人放在一起,很容易产生1+1〈2的作用,而把两个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的人放在一起搭班子,则很容易产生1+1〉2的效果。
启示之二:千方百计,激发员工创造力
针对战士身体单薄、军事技能差的问题,赵刚和李云龙一拍即合,决定通过竞赛的办法,奖励优秀战士,激发战士苦练杀敌本领的热情:他们特地在全团战士面前准备了香喷喷的猪肉,在当时的条件下奖励真可谓丰厚。李云龙组织格斗,赵刚组织投弹,并且许诺谁要是战胜李云龙或将手榴弹投到筐子里,谁就可以得到这个奖励,去大吃一顿。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就有战士脱颖而出,激发了战士们的练兵热情,先后成立了投弹组、刺杀组,有效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无论是军队还是企业,都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战士或员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热情。人才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自觉脱颖而出。作为组织者,需要培育人才成长的土壤,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未来企业的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山西企业一万多名员工,大中专毕业生数千,可谓人才济济,但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而严峻的课题。近年来,山西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大力开展劳动竞赛,评选劳动模范、党员标兵、十佳青年、女工标兵,重奖原始创新人,评选优秀班组长等等,为不同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启示之三:决策确定,更需提升执行力
用兵之害,莫过犹豫;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日军特种部队强悍的战力让八路军甚感头痛,在八路军和晋绥军的联合打击下,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必须予以干净彻底地消灭,以绝后患。由于叛徒的告密,鬼子山本特种部队残部突袭独立团驻地,李云龙新婚妻子秀芹不幸被日军俘获。盛怒之下,李云龙下令围攻平安县城。战斗一打响,整个晋西北炸了窝,日军多路兵力倾全力支援,八路军、晋绥军、地方武装主动出击,节节抵抗,阻敌增援,战事成胶着状态。面对日军坚固的设防,有人建议李云龙放弃对平安县城的围攻,日军也把秀芹当成挡箭牌,李云龙不为所动,坚决命令进攻,终于攻占县城,全歼山本特种部队。表面上看,李云龙是为了解救秀芹而鲁莽行事,实际上,作为一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指挥员,李云龙绝对不会拿战士的生命和战役的成败搞赌博,他的本意是趁热打铁,全歼日军山本特种部队,战役目标一确定,不管碰到再大的困难,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绝对不让其获得喘息的机会,不然势必会功败垂成。
作为企业,提高执行力依然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提高执行力,需要领导者坚定的态度、坚强的决心、有力的措施来大力引导和推动,更需要领导者用自身的行动来加以示范。同时,要加强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建设。中层干部是企业执行力的中坚力量,是承上启下、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环节。中层干部的作用发挥得好,是架在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一堵高墙。
启示之四:功过分明,提升团队凝聚力
古人云:“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李云龙确实称得上一个豪杰,一个难得的将才,在他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那种无所不能的力量,乃至那种无法无天的叛逆精神。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仅有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有着它既定的文化以及它对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要求,如果一味纵容姑息,势必会离组织所期待的目标渐行渐远,甚至会产生严重危害组织的后果,也就是乌合之众,难成大气。
部队领导欣赏李云龙的骁勇善战,却并没有姑息他的错误。他每次违纪都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和组织处分,功是功、过是过,职位几上几下,以至于这位红军团长到了抗战末期又再度降成营长,但在上级的严格要求和政委赵刚的扶助之下,李云龙在逐渐成熟和进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很少违规违纪,行为举止逐渐与解放军将军的身份相符了。
作为一个员工上万的大型企业,要想保持组织的高效运作,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纪律来规范。首先要完善制度。完善制度不仅仅是规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和组织的期望应该怎么做,关键在于要规定如果不按要求办怎么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应承担什么责任,由何单位按照什么程序、什么方式来予以兑现。其次,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力度。光有制度而不督察,比没有制度所造成的危害更大,督查过程要严肃认真,督查结果要实事求是,如此才有说服力。三是按照督查情况认真兑现奖惩。制定制度要严谨细致,反复推敲,但一旦制定,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该奖就奖、该罚就罚,员工不怕制度严格,就怕制度执行不公。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照顾平衡体现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企业管理的大忌。久而久之,势必会严重削弱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重影响领导机关的公信力,严重挫伤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另类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致命的威胁。
《亮剑》给企业管理的启示
经济危机条件下,企业不妨读一读或者看一看《亮剑》,因为《亮剑》会给企业人带来诸多精神鼓舞,会让人催发诸多感慨。《亮剑》是一部以军旅题材为纲的作品,其表达的“亮剑精神”,也就是“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精神,表现了中国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必备的气质--军魂。
其实,商战如战场。在市场越来越难做的今天,《亮剑》作品,同样能给企业带来诸多启发与借鉴。
1、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在第一集防御战中,李云龙主动出击,通过摸清对手情况,找到了鬼子指挥部,并集中炮火予以重创,打赢了这场战役。对于操作市场来说,“擒贼先擒王”,通过敢于挑战领先者、比自己强大者,巧打策略战,就像李云龙,不按常理出牌,没有遵从命令从上级要求的俞家岭突围,而是仔细分析后,逆向从正面突围,结果获得成功。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其实营销人员也要学会逆向思维,要通过主动出击、寻找市场增长点,要善于打破经验主义,从而振奋精神,更多、更好地分得市场一杯羹。
2、打胜仗领导当身先士卒。李云龙的部队为何能够成为一支“嗷嗷叫”的“狼性”团队,为什么李云龙的独立团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归根结底,是这个团队里有一个率先垂范而“跟我冲”的“带头人”李云龙,他不论是作为独立团团长,还是后来升任师长,面对每一次战役,都能够放下架子,带领部下冲锋陷阵。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运作市场何不是如此呢?要想在逆境条件下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就一定摆脱“办公室决策与管理”的桎梏,摈弃闭门造车,而应该主动实施走动式管理、现场管理,同甘苦,共患难,与一线员工一起拼搏,赢得市场运作的主动。
3、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李云龙是一个团队打造高手,他所创建的团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第十五集里,李云龙所说的,作为一个团队要有气质、性格和灵魂,这就是打不垮的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于亮剑的精神,以及团队不离不弃的精神。在每次战场上,李云龙爱惜属下,成员负伤,折身去救,而不丢下任何一个战士。同时,对待下属,亲如兄弟,甚至同战士“同抽一袋烟”。在团队激励方面,国民党依靠的“现大洋”激励,而李云龙就靠亲临一线,就靠那轻轻地拍拍战士的肩膀那微不足道的举动,但这些足以激发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了。经济下滑,企业业绩下降,业务团队也变得不稳定起来,因此,就象前香港特首董建华说的那样,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见得要加薪,但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能减薪,董建华通过经济萧条时,照发奖金的做法,赢得了员工的心,度过了企业的艰难时刻。作为企业也是如此,我们要尽量谨慎对待员工的薪酬待遇,不能为了一时的降低成本之利,而让企业的一些“种子”人才流失。要通过相对稳定的薪酬,甚至高层自动降低待遇,而员工的保持不变,艰难时刻,要多给予员工以关心,以支持,要多主动与员工进行谈心和沟通,保持员工的忠诚度与向心力。
4、打造战略联盟体。“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朋友向敌人转换只在一刹那”。这是国民党将领楚云飞引用并说的一句话。用在商场上,同样适用。只有与上下游客户,与竞争对手,形成一种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一个企业才能有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基础与底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企业家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做多大,能做多久。
李云龙是一个铁血英雄,他通过自己的举措,打造了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雄团队,这支团队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凝聚力、战斗力、爆发力最强的。在当前百年不遇的经济困境中,作为企业,其实,我们也需要打造这样一支团队,一支“狼性”的团队,这样,我们在不利的境遇下才能在市场上保持不败,才能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