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液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
新材料-作业2
08化学(应用化学)2
宋国基 2008294214
佛山液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
一、佛山液晶产业的发展现状
1、佛山液晶技术的研发情况
佛山液晶显示技术研究起步于1971年,基本与世界同步, 但是七、八十年代由于 LCD 研究未能列入国家科研攻关项目,经费不足, 研究工作出现了低潮, 佛山因而受到影响,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是到了90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善,LCD相关机构发展到10多家,。这些中心和研究所现在开展的课题主要集中在 STN-LCD 生产相关技术, 以及部分 TFT-LCD 基础性课题。近年来上述机构相继建设一定规模 LCD 试验线, 因此他们的课题都更加注意大生产技术的研究,重视与 LCD 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提供人才技术支持等。
2、我国液晶产业的起步与发展
虽然佛山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基本上与世界同时起步,但是形成液晶显示产业则是在1980 年之后的事了,到目前为止, 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80 年, 电子部 774厂、科学院 713 厂,先后引进加工4 英寸基片玻璃的 LCD 生产线, 主要生产用于手表、计算器和一些仪表的液晶产品。目前这些生产线已无生产价值, 或停产或早已改造。
第二阶段: 1985 年至 1990 年,佛山天马、佛辉、电光电子等引进7英寸生产线, 目前大部分厂还在生产。第三阶段: 1989 年开始,引进 12、14、14(16)英寸TN-LCD 生产线, 如天马二期、康惠、信利一期, 晶蕾等, 这些线产量大,设备比较先进, 成品率高,效益比较好, 是目前主要的 TN-LCD 生产线。与此同时一批台、港、新加坡商人也纷纷在广东、福建设厂, 其中在佛山较大的有挺国、怡宝、华泰、钢达、新光、辉开等, 这些厂一般均以生产TN 低档产品为主。第四阶段: 1992年以后, 我国开始引进 14、14 或 12、14 英寸 STN-LCD 生产线,其中投资 1000~ 1500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的设备,只适于生产点阵 TN 屏和中小尺寸 S TN 屏。
3、我国液晶 TFT-LCD 产业的崛起
为使佛山液晶产业提高产品与技术层次, 实现产业的高度化,佛山市电子集团于 1998年成套引进日本东芝TFT-LCD1 代生产线,掀开了液晶产业大发展新的一页。该工程于 1998年 9 月 28 日奠基, 1999 年 9月 28 日模块线先行建成投产, 1999 年 12 月 28 日阵列、制屏、模块生产线全线贯通,一次投片成功, 生产出华夏第一屏(10.4 英寸)。2003年 3 月 25 日通过了中、日双方技术和设备验收,可靠性达到日本东芝公司水平, 总成品率达 65%以上, 最后三个批次成品达 80%,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7月 1 日开始进行批量生产。现在, 生产线运作正常,成品率稳步提高, 正在逐步达产、达效,预计 2012 年可实现年产 36万片的规划目标。TFT-LCD1代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液晶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标志着佛山的液晶产业在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它的建成投产, 填补了佛山TFT-LCD 生产的空白,将对中国液晶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我国液晶上游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
经过10 多年的努力, 佛山LCD 工业所用的基础材料从无到有,已逐步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其中液晶材料和导电玻璃国产化率比较高,其它材料的供应也将逐步转向国内。目前佛山生产的液晶材料除普通TN 型材料外,还有满足宽温低阈值等特殊要求的 TN 材料, 及部分STN型材料。液晶材料国产化率可达 70%以上, 但国外液晶大量流入造成降价压力。
20088 年佛山共有导电玻璃生产线约 20条, 引进与国产生产线各半,总的生产能力约 450 万片(以 14 #14 #标准计算)。但是需求每月大体上在 300万片左右。
5、我国液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品技术档次偏低。佛山 LCD 产量占全国市场的 10%以上,但销售额不足 3%。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还只能生产 TN-LCD 产品。
(2)目前手机国产化格外引人关注, 但是新款式的手机要求 LCD 屏的线宽线间距总在 20m上下, 可目前国内除极少数企业外, 多数都做不到。
(3)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过小,产品单一, 简陋,在当前市场过度竞争条件下,不少企业长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难以求得发展。
(4)缺乏宏观调控,重复引进过多, 造成资金、技术力量分散, 谁也搞不好,既造成资本大量浪费, 更不能建设一些实力雄厚、有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市场管理无序。这是造成竞争过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间为争夺订单,竞相降价;目前某些地方出现的个体小作坊式的模块组装厂, 与大企业争夺市场等。
二、佛山液晶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
回顾佛山液晶产业发展走过的路,从 NT 到 S TN, 从 S TN 到 TFT, 基本上是一条以引进技术设备, 国内消耗吸收,相同厂家重复引进, 再引进实现技术产品升级的路子。由此导致佛山液晶产业长期低水平的引进模仿,被动跟踪国外技术进步。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液晶技术研发体系, 变被动式跟踪为主动式创新,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是当前液晶产业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所谓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创新战略可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三种基本类型。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收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 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 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 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模仿创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新行为,但这种创新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因而具有不同于自主创新的一些特点。模仿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模仿创新的跟随性。模仿创新的重要特点在于最大程度地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 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探索者率先者,对市场需求信息不敏感等等, 致使模仿创新企业在起步阶段落后于率先创新者, 而不得不扮演追赶者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跟随和延迟是模仿创新企业为回避风险而故意发生或者造成的。模仿跟随也难免造成被动性,这是模仿创新战略的弱点。二是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 而应属于一种渐进性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并不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它同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究发展力量,从事其特有的研究开发活动。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不仅仅包括对率先者技术的反求, 还包括对率先者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开发。从数量上看,模仿创新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并不一定低,如日本许多以模仿创新著称的著名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 5%以上。与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不同的是: 模仿创新的R&D 投入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能够免费获得的公开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引进购买到的技术不再重复开发,其 R &D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相比较而言,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更偏重于工艺的研究开发。三是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模仿创新在资源投入方面,与率先创新有较大的区别。率先创新面临着艰巨的新技术和新市场开发的任务, 必然要在创新链的前期(即研究开发阶段)和后期(即市场开发阶段)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因此, 率先创新在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较为均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中资源进行强势投入, 率先创新甚至会牺牲在创新链中段的投入, 如美国的许多公司已将生产制造环节转包给国外企业,在本国只保留研究开发和销售部门。而由于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入, 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即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中间聚积。这是模仿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模仿创新的优势所在。应该说, 模仿创新战略是比较适合我国目前液晶产业的发展状况,不失为是快速发展取得后发优势的一种明智选择。
2、液晶产业模仿创新战略的实施
佛山液晶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人才的蓄积,完全有基础和能力实施模仿创新的技术战略。应该很好地总结国际、国内液晶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新的思路实现液晶产业的快速升级。
(1)要建立起液晶技术的研发体系,不断积累自有知识产权技术
佛山的液晶产业, 由于还处在TN、STN 阶段,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大多没有独立的研发队伍, 研发的任务主要由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而真正形成一定研发力量的机构在我国也仅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南京电子第 55 研究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几个单位。这几个研究机构由于科研经费等支撑条件的限制,尚无法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研发力量。建立起液晶技术的研发力量是当务之急,是佛山液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阶段,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近些年佛山在国家级和地方组织的液晶方面科研成果不少。但是, 这些科研上的突破,没有进入生产领域, 实现产业上的转化。目前,液晶产业基本上完全依赖引进技术,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由于缺少中试阶段的过渡,大多无法进入生产领域。
(3)要完善液晶产业的大生产技术,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
液晶产业,特别是 TFT-LCD 的生产采用的是大生产技术,大生产技术的关键是高度的自动化与生产系统及其相关条件、环境的协调组织。如TFT的生产设备即使完全相同,不同的生产厂家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其产品的成品率迥然不同, 其中的差异主要在于对大生产技术的掌握与生产的管理组织。另外, 生产的外部环境如水、电、普气、特气等的供应已成为制约生产成品率等指标的关键。
(4)要系统组织上下游产业的相关配套,以产业链的方式协同发展
目前,佛山乃至我国发展液晶产业的一些关键性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进口,上
游原材料生产厂家还处于自发式的发展阶段, 缺乏系统的协调与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液晶产业的发展。这种产业需要系统的协调组织,需要纳入国家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在市场方面, 模仿创新者也不独自开辟新的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模仿创新在这方面的特点与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具有鲜明的区别,模仿创新战略是不以率先而取胜的战略, 而是巧妙地利用跟随和延迟所带来的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战略。在某些情况下, 这种跟随和延迟是自然形成的, 如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落后于另外,从产业增值链上看, 液晶模块的生产效益是一定的, 其效益的大幅度增值在下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有把这一产业从上游到下游一体化地、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5)要大跨度地引进国外技术,实现产业层次的跨越式发展
佛山相继引进了 TN、STN 的生产技术, 第一代的TFT 生产技术也已引进。如何引进后续技术, 选择较多, 不同的技术机会成本也不尽相同。如现在TFT有第一到第四代技术,还有 P+ Si、反射式液晶技术等等。引进这些技术, 既要考虑到佛山的消化吸收能力, 又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替代, 还要考虑到价格、市场等诸多因素, 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按照目前液晶产业的水平和研发能力,应考虑尽量引进最前沿的高端技术, 应能实现跨越式的技术引进, 减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6)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发展国内液晶产业,避免出现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
目前, 发展液晶产业, 特别是上TFT生产线已经成为国内产业界的热点,特别是一些大型 IT 企业技术发展选择的方向。国内显示行业已开始围绕液晶产业及其产品展开新一轮的竞争,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使我国液晶产业分工协作, 有序发展,形成国家液晶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第二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第三篇: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市全面实施“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番茄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番茄播种面积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56万亩,比上年增长13.5%,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基本现状
截止目前,全市现有番茄制品生产企业3家,分别为: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
制品分公司、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66万吨,其中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原生产能力4万吨;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0.66万吨;**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1万吨。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市石化工业园区建厂。1995年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500吨生产线。2000年技改扩建,新增意大利日处理番茄2000吨生产线。目前是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重点扶持企业,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罗马尼亚、美国等地。2007年,收购番茄原料14.68万吨,支付原料款4300万元。生产番茄酱2.03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2.2万吨,产值8125万元,经营利润1156万元,改变了多年负债经营的局面。今年投资5000万元,扩建引进意大利日处理1500吨番茄生产线。此生产线5月开始项目建设,7月底投入生产。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19.04万吨,支付原料款约8000万元。生产番茄酱2.92万吨,产值1.98亿元。
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06年底,在市西大沟镇建厂。2007年开工建设并生产,收购番茄原料3.7万吨,支付原料款1073万元。生产番茄酱0.5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0.5万吨,产值2444万元,经营利润420万元,成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4万吨,支付原料款1680万元。生产番茄酱0.47万吨,产值2820万元。
**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08年,在市哈图布呼镇建厂。当年引进中科院最新加工工艺技术的浓缩番茄酱生产线,产品定位为国际市场。投资3000万元,一期建设日处理1000吨番茄生产线。今年7月底,番茄制品生产线建设完工投产运营,开始收购番茄加工。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3.8万吨,支付原料款1554万元。生产番茄酱0.41万吨,产值2460万元。
二、发展预测
近年来,**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
1、现状分析
番茄产业按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66万吨计算,全年需番茄原料34万吨,需番茄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中粮屯河**番茄制品分公司需番茄原料2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5.3万亩;天然番茄制品有限公司需番茄原料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0.9万亩;**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需番茄原料6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1.3万亩。
2、新增预测
今年9月后,我市审核备案番茄制品投资企业2家。分别是金实果蔬有限公司和田源果酱制品有限公司。金实果蔬有限公司将投资1000万元,在四棵树镇建设番茄制品生产线,新增1万吨生产能力。田源果酱制品有限公司将投资3000万元,在石桥乡建设番茄制品生产线,新增1.5万吨生产能力。
新增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合计2.5万吨,全年需新增番茄原料15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3.3万亩。
全市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将达到8.16万吨,从生产与加工平衡衔接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全市需番茄原料49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10.8万亩。考虑到自然灾害等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产量,今后番茄种植面积应计划在10万亩左右。
三、成本分析
由于市场的变化,根据**市目前的种植情况,我们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了棉花、玉米和番茄等农作物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棉花:棉花籽棉亩产量295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2元,亩收入1534元。棉花良种补贴每亩15元,亩毛收入1549元。亩成本1066元,其中今年棉花收获费上涨,每公斤1.3元,收获费达383元;化肥主要用尿素和二胺205元;农药叶面肥90元;种子30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143元;农膜45元;人工日常管理费100元;水费70元。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483元。
玉米:玉米亩产量9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1.35元,亩毛收入1228.5元。亩成本542元,其中收获使用机械,费用60元;化肥主要用尿素和二胺155元;农药叶面肥40元;种子28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109元;人工日常管理费80元;水费70元
。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686.5元。
番茄:番茄平均亩产量560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0.38元,亩毛收入2128元。亩成本1225元,其中收获费400元;化肥主要用尿素、二胺和复合肥210元;农药叶面肥50元;种子30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330元;农膜45元;人工日常管理费80元;水费80元。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903元。
通过比较分析,棉花受市场收购价格的影响较大,而且田间种植劳务繁重,但易存储。玉米种植省工省力,采摘容易。番茄产量高,作物成熟比较集中,但不易存储,如果不能及时的收购,容易造成损失。番茄如果运用滴灌技术,产量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进行棉花、玉米和番茄的种植,番茄亩纯收入高出棉花420元,高出玉米216.5元。
四、措施建议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培育规范番茄加工企业,继续完善番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提高番茄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番茄制品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出口前景广阔,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争相引进国际先进的加工技术及设备,投资新建番茄制品生产线,进行番茄深加工。但企业向高利润行业集中发展的惊人速度仍然让人感到担忧,番茄产业危机依然存在。如果出现每年番茄制品生产旺季,各企业抢购原料,势必会造成无序竞争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根据《**市番茄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建企业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番茄原料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再新建番茄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必须积极引导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市番茄产业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做好种植面积规划,加紧培育番茄原料基地,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解决企业之间的原料问题;二是要加强科技攻关,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解决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太集中的问题,提前化解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合理调节价格,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建立工农协作和稳定的价格关系,确立原料保障、奖励、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合理安排好摘收期和运输,避免番茄在成熟高峰期积压,减少霉烂损失。因此**番茄产业发展应通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采取“以资本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协调运营,树立品牌,走向国际”的基本思路,以“原料基地化、加工群体化、生产规模化、市场网络化、科研系统化”的模式发展,最终彻底根除原料供应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
**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番茄产业已初见成效。我们相信,通过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必将提高番茄加工企业的经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男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女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女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男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男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男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男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男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5、计划2011-2012年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用于处理散落在山林中的无主骨灰。
第五篇: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发表日期: 2011-02-11
来源: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商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与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
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
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2007年6月,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全面启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14个子课题全面开展工作,研究并建设21世纪新型现代化钢铁生产流程。
2.电子信息材料
随着电子学向光电子学、光子学迈进,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光电子用功能单晶将以大尺寸、高均匀性、晶格商完整性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型元器件将向低维化、多功能化、片式化、超高集成度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牛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功串型芯片和功串型白光封装达到国际产业化先进水平,发光功率和发光效率分别达到? 120mW和301m/W,改变了过去蓝光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863’计划在上游原材料、衬底、MOCVD关键装备研发等方面已初见成效,研制成功新型InxGal--xN/GaN多量子阱有源区结构;MOCVD已完成整机工艺调试,GaN蓝、绿光外延片和芯片的所有技术参数达到台湾主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LED车灯、矿灯等四大类140多个新产品陆续开发成功,大部分已实现了批量生产。200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行业销售值约133亿元,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27%,2001—2005年市场销售颧增长率48%,其中高亮度芯片从无到有,2005年国产高亮芯片市场占有率37%。预计2010年项目完成时,国产高亮度芯片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我国半导体照明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预计本末我国LED下游主要应用产品市场将达到540亿元,其中景观照明200亿元,背光源150亿元,显示120亿元,汽车灯10亿元。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下游应用产品中,交通信号灯,手机、数码相机等小尺寸背光源、景观照明等特殊照明市场稳步增长,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纷纷推出应用示范工程,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采用半导体照明。大屏幕液晶背光源、汽车灯、功率型白光应用等逐步成为LED的重要应用领域,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规模化系统集成,为LED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平板显示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TFT—LC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单晶硅液晶显示技术(LCoS)、数字微镜显示技术(DLP)、电子纸显示技术(E—PAPER)等等。与传统的CRT显示相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TFT—LCD和PDP为主的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已形成一个高速发展的巨大产业。随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发展,LCD电视和PDP电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目前产业界中,42英寸以下平板电视市场由TFT—LCD主导,5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市场由PDP主导,42英寸级平板电视市场暂由PDP占据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TFT—LCD将取代CRT显示器件而成为显示领域的主力军。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二条五代线TFT—LCD生产线,初步具备了生产大尺寸TFT—LCD的产业基础。在PDP方面,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PDP技术(SM—PDP)获得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实施成果转化,使得SM-PDP向产业转化成为可能。
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纳米子结构。由于纳米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它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电子学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定向排列的纳米管和纳米线、可集成在塑料上的薄膜晶体管、纳米线交叉电路等。3.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世纪将面临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国对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2007年洛阳中硅在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该装置单炉年产量可达一吨。电耗指标每公斤192千瓦时,解决了我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再上新台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大型三氯氢硅合成、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高效加压还原炉系统研究”、“大型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与装置研究”等技术是重点突破方向。此外,配套多晶硅产业化技术开发的耗材、设备也成为国内一批企业的研发焦点。
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趋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每瓦成本可降到1.2美元。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2007年5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启动了一条年产6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8月,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Unied Solar Ovonie)签署合同,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11月,新奥集团牵手美国应用材料,高达14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廊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将是未来二次高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充电电池,近十年来迅速发展,以其高性价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主导地位。2007年3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公司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试研究”项目顺利完成,解决了从实验室技术至批量生产技术中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试生产技术。同年在深圳高交会上,中国电池生产巨头比亚迪公司高调发布了名为“ET--POW—ER’的铁电池,并表示随着以铁电池为动力之一的双模混合电动汽车预计于2008年推向市场,铁电池将实现成熟商用,而比亚迪铁电池正是磷酸铁锂电池。2007年12月,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型锂电池生产基地五期扩建工程开工,该工程预计总投资16亿元,产能约为1亿只左右,主要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和聚合物动力电池,该生产线设计用材料也是磷酸铁锂。
在锰酸铁锂产业化之后,磷酸铁锂批量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奠定了我国动力锂电池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今后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可能。4.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
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12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研发的35kV/1.2kA超导限流器在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这是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也是该公司继研发成功中国第一组、世界第三组超导电缆之后,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世界领先研究成果。35kV超导限流器挂网样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电力应用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完成应用于主干电网的高电压大容量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奠定了基础,对超导技术应用和电力工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超导弱电应用技术方面,高温超导薄膜及其应用器件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无源微波器件(滤波器、谱振器、天线、延迟线等)应用研究的发展。2004年3月26日,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两套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的CDMA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了现场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超导滤波器系统已安装于基站长期实际运行。这是我国高温超导历经18年的研究首次实现的实际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超导滤波器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国家,标志着高温超导技术已经进入应用时代。2005年12月,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的小区应用示范计划投入运行,各项移动通信技术指标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作为最灵敏的弱磁测量工具,在医疗、军事、大地探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上目前已知有六家公司提供包括DC和RF在内的高温超导SQUID产品,其中高温超导SQUID心磁图仪已有初步产品,高温超导无损检测装置和SGUID扫描磁显微镜的研究也已向实用化方向迈进。5.纳米材料与技术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纳米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药学、人类健康等生命科学领域有重大应用。与医学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纳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可望在未来30年内对疾病的检测、预防和药物制造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为纳米探测器件、药物和基因载体、以及人造器官和组织等。预计到2015年,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全球市场将达到2000亿美元。
纳米技术还能够极大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纳米环保材料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各种效应和性能,对环境净化。例如,水净化纳米材料可以有效降解含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使被污染水体(饮用水源)得到有效净化;空气净化纳米材料只需要微弱的光源就可以催化空气中0.01-10Ppm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国“十五”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米信息、生物医用、环境、能源、结构和特种功能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对纳米信息与生物两个领域进行了重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和趋势。
1.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融合
随着新材料在信息工程、能源产业、医疗卫生行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材料科学工程与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领域交又合作研发日益扩大,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跨越多个部门,把新材料的开发纳入到产、学、研、官一体化的研发平台,以满足各个部门对新材料的种种需求,因而助推了新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
2.新材料发展驱动力向经济需求转变
从20世纪来看,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将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工业的全球化更加注重材料的经济性、知识产权价值和与商业战略的关系,新材料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也会起重要作用。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展开。3.创新性是新材料发展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长寿命及按用户进行订制。这些产品会加快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进展,也能够给制造业、服务业及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新材料的发展正从革新走向革命,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性已经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新材料可以加快研制速度,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便于新材料迅速走向实际应用,并且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从而节约了资源。4.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使新材料产品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新型结构材料主要通过提高强韧性、提高温度适应性、延长寿命以及材料的复合化设计等来降低成本功能材料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来提升材料的性能。面对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我国材料产业开始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了,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不断提高材料产业的资源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材料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材料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安排的国拨技术项目经费超过十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节能型高保温建筑用高分子墙体材料和内墙高分子涂料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纤维加工新技术等一批高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而言,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是吗,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实现从仿制到自制、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材料品种系列化多样化、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