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进步创新中国
科技进步创新中国
【背景材料】
1、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3、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在北京时间11月17日正式发布了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部署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曙光星云”位居第三,另外39台国产超级计算机榜上有名,总体占有率8.2%。4、11月15日,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京沪高铁2008年4月开工,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055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高铁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5年时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5、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和王振义(血液学专家)两位科学家获得。
【教材知识链接】
1、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4、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常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8、明确责任、胸怀祖国、奉献社会、艰苦奋斗。
【中考命题预测】
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直是中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一热点的考查,通常会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不外乎是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国情,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青少年的要求等,以考查学生对某种行为的辨别能力,对事件数据等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联系自身实际的实践探究能力。
1、“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为成功发射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成功发射提供了战略支持;党的正确领导,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
3、“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有何意义?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①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5、目前“天河一号”已成功应用于勘探、尖端装备研制、生物医药、动漫设计、新能源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气象预报等领域,先后为20多个单位提供了高性能计算服务。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科技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天河一号”世界第一的地位还能持续多久?“天河一号”工程员李楠说:“相互超越很可能成为今后世界超级计算机强国竞争的常态。”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必须怎么做?
①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②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①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②培养创新精神,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培养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8、我国科技基本现状(科技国情)
在一些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原因)
①(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会产生巨大影响。②(国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世界)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竞争,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0、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③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技创新;④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11、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
为什么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现阶段,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12、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为此我国应当怎样做?)
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③加大科技投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④奖励科技创新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⑤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3、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办?
中学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报效祖国。
14、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
15、请奉献几个增强同学们科技创新意识的金点子(至少从3个角度提出新的建议)
①进行校园科普宣传活动;②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③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16、青少年要实现美好的理想,除了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
艰苦创业精神;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实践精神;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自立自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17、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国家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在各行各业中为创新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⑤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18、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说明了什么?
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9、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检测设计】
1、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奖金额为500万。下面所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党和国家重视人才、鼓励创新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C.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D.人才是指受到国家奖励的人
2、我们中学生要想把本身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下面所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B.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C.放下学习,潜心搞发明创造
D.踊跃参与实践,锻炼实践能力
3、实践探究
【现状警示】
材料一:中国汽车在2009年的最终产销数迈进了1350万辆,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中汽车产量中的55%——约740万辆汽车并非“中国创造”,而仅仅是在中国制造罢了,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主要还是在给国外品牌打工。即便是剩下的45%仍然处于中国汽车行业的中下层。材料二:下面是权威部门的一组统计数据:第一组:我国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8%,而发达国家占40%;第二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的医疗装备等许多大型装备依赖进口。
(1)我感触领悟: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时事播报】李克强副总理在主持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焦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表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位置,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我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焦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责任践行】
(3)科教兴国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个人的责任。你以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你准备如何把本身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参考答案:
(1)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或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2)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焦点;②这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3)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等。②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常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和拓宽自主创新精神,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篇:创新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尽快恢复经济平稳增长。但在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全球性经济衰退对我区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低水平、高耗能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没有得到
有效解决,还面临着劳动就业、人口素质提升、公共卫生与群众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需求的压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并依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由于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区科技工作存在着支撑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两弱”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落实国务院《意见》为契机,将部区工作会商《议定书》支持我区科技工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资源技术产权交易场所等创新平台。加快银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作。按照部区工作会商《议定书》内容,认真组织申报一批国家项目。加强国家项目的组织管理,确保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就要以完善我区科研机构布局为出发点,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自主创新“三大”工程实施。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各类研究院所,培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我区科研机构布局。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类别齐全的科技创新团队。要以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宗旨,全力抓好即将出台的《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尽快启动实施以“5183”工程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计划,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村民生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深化农业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就要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目标,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新突破。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在工业领域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核心,组织实施好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国家、自治区和市县科技资源的统筹,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增强我区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要以利用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为手段,大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稳定与工发组织、粮农合作组织、jica的合作,争取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要以完善我区科技政策法规为保障,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出台支持我区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科技政策法规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篇: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和广西创新计划,全面实施质量兴桂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力求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工艺及重大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增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支持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南宁、桂林、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提升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并争取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支持钦州、梧州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百色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稳定基层科技队伍。加强基层科技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建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千亿元产业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保持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制定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及首购实施办法,建立多渠道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研究制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条例,完善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专栏19:科技创新平台及重大专项
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非粮生物质能源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中药药效研究、地中海贫血防治、空间信息与测绘、水牛遗传繁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岩溶动力学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建设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特色生物能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建设商用汽车、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培育广西内燃机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及产业创新基地:重点建设柳州国家新材料、柳州国家工程机械、柳州国家预应力机具、钦州石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玉林日用陶瓷产业研发中心,中国—东盟农作物技术创新中心,及甘蔗区域育种试验、畜牧兽医水产研发等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中心、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国家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
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在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非粮生物质能源、桑蚕茧丝绸、畜禽安全生产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重要技术标准:重点建立健全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业、节能减排、服务业等标准体系。
第四篇: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进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传铁
2011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9月15日召开的“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上,省委李鸿忠书记强调:“我们既要靠科教资源支撑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会巩固壮大我们的科教优势。发挥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观导向之一,将“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作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的切实行动,是湖北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将成为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的前奏和先驱。
一、“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研机构1500多个,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7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及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项目孵化及投融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服务体系,聚集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装备了一批现代化的、先进的科研设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系列突破。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攻克了一大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在农业科技领域,通过推进农业技术源头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红莲型杂交稻等一大批优质专用农林渔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突破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医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善环境、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幅达到25.7%,至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十五”末期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以东湖、襄阳、宜昌等3个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以12个省级高新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9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认定了893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6%的数量,实现了全省20%的工业经济指标)。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了《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省、市、县科技工作联动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全省市、县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作开展和产业发展,基层科技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科技部、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0位,虽然比“十五”末提升了3个位次,居中部之首,但比2009年的第9位下降了一个位次,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只排在第15位,湖北科技优势地位与经济发展位次不匹配,反映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还存在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湖北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成果主要产生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领域,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率不高。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只有31.9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只有36.8%的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同时,在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占6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
(二)自主创新成果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总体上看,湖北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呈现 “一高一低”特征,科技论文、获奖成果、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纯科研型产出高,专利、新产品等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湖北的论文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前5位,但专利申请量在全国仅排名第10位。近两年,全省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3.3%,明显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虽然通过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动物疫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实力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企业没有做强、产业没有做大。如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终端产品不够,长此以往,将造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市场上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进而影响后续技术创新。
(三)科技资源分布失衡,基层、企业科技资源匮乏。一是大城市科技资源高度密集,武汉、襄阳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集中了全省近60%的科技人员、70%的科技经费和60%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中小城市及县域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相当匮乏。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高度密集,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约78%的研发机构、35%的科技活动人员和36%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资源明显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56%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武汉市,其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其他地区则明显滞后。
(四)财政科技投入及全社会R&D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省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与湖北自身经济实力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从全社会R&D投入来看,《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3%,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财政科技投入来看,在2010年对全省17个市(州)科技进步考评中,仍有7个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不到科技进步考核基本要求,占比高达41%。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十二五”时期,是湖北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在继续保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地位和知识创新水平的同时,重点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产学研结合共同承担;项目申报指南主要从企业获得需求信息,立项评审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行业管理专家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实行开放式招标。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立项评审的重要指标。二是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发布、奖励、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覆盖省、市、县三级、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三大)的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深入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在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联盟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深入实施“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根据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通过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鄂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工程”,通过向基层选派科技特派员、在创新型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承担企业自主创新任务。四是建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障机制。
(三)坚持“抓大促小”,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企业,从过去单一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向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总包转变,形成一批拥有终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推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具备快速扩张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综合应用科技计划立项、投融资服务、创新后补助、创设自主创新岗位等多种方式,全力服务2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0家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三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力促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快生快长”。四是推进科技招商,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综合运用科技计划引导、创投、创新基金跟投等手段,优先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和服务全省科技招商工作。
(四)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全面进步。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技术,研发突破500项以上产业关键技术,推进100项重点成熟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按照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的思路,大力加强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湖北优势特色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农业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疾病防控、农机装备、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环节,攻克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转变。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城乡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保障等五个重大技术方向,实施四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五)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重点围绕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湖北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创新高地。统筹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即:一批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一批以公共检测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优势产业、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0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50个,新增60个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知识创新团队,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80%以上科技型企业的目标。
(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自主创新的开放与融合。加大对外科技合作投入,结合湖北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及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湖北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组织实施重大(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依托有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筹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园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高水平的境外科技展览和洽谈活动,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以独资或合资、技术合作的形式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和发展空间。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湖北,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创新资源组成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国际联合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五篇:关于加强科技进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
况汇报
我县科技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知识普及、试验、示范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技术的引进应用,依靠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发挥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科技进步。按照州府办明电[XX]14号的通知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科技强州”战略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提高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作如下汇报: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结合我县实际,本着科技与经济结合,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发展思路,其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陡坡山顶封育绿色带,缓坡山腰草畜林果带,山脚平地经作钱粮带”的产业发展布局原则,突出在抓好“五个培育”上下功夫,做好六大规划和做大做强以蔬菜、蔗糖、林果、畜牧水产、电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六大产业。
2、总体目标
到XX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有较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乡有3个以上有规模、上档次的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30%以上,达到县有科技示范乡、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递增,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二、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现状
近三年来,我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速、增效、创新”的原则,按照“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1、以科普示范村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一是开展科普专栏宣传25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0期,受培训人数15万余人,发放实用技术资料25000余册,科普活动实现了正常化,项目实施村的群众科技意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撑。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带动广大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大力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途径,我县从XX年起就开展新品种试验工作,为了进一步发展好无公害蔬菜和草地畜牧产业,增强带动作用。XX年,我县开展无公害蔬菜和草地畜牧种植示范,项目建设面积60万亩,其中蔬菜10万亩,草地畜牧业50万亩。
三是努力实施好省、州级科技项目计划。在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项目结题验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XX,完成了100万亩丰产速生经济林基地、50万亩畜牧业基地、60平方公里水产养殖基地等等。
2、加强项目申报和储备工作
为切实加强我县的技术创新工作,争取上级支持,解决我县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三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扎实开展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各有关部门申报了以蔬菜、蔗糖、林果、畜牧水产、电矿和旅游业等六大产业为主的可行性项目申报和储备。
3、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为契机,全面开展科普活动
在“科技活动周”中,紧紧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主题,组织各部门和乡、村,开展了科技赶场、送科技下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培训活动,并在17个乡集市村举办了集中示范活动,为当地群众解答了 农业生产、卫生保健、计划生育、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义务就诊5000余人,展出科普展板25块,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8万余份,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
4、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
科技培训是整村推进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我县及时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使整村推进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二是主动与各整村推进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确定培训内容;三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媒体设备,开展影像和图文并茂的培训,使受训群众易于接受。
三、制约我县建设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各级领导不同程度存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深、贯彻不力的问题,没有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动力高度,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观念上和实际行动上相对滞后;
2、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合力不够;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市场还未发育,科技在 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偏小;
3、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许多乡镇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
5、科技投入不足,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单一的科技投入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当前及近期主要科技需求
结合我县实际,当前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的科研需求
1、缺乏畜牧水产品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的技术研究;
2、缺乏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的技术研究;
3、缺乏围绕生态林、商品林和经济林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
4、缺乏新型蔗糖业技术开发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五、当前和近期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项目
围绕“三农”问题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用科学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构建“饲料、饲草-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加大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业先进适应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围绕我县的产业部局规划,按照“陡坡山顶封育绿色带,缓坡山腰草畜林果带,山脚平地经作钱粮带”的产业布局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产品转化增值,延长下游产品的生产,拉长产业链。认真抓好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实施,做强做大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荒坡和气候资源优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当前的重点产业有:
1、完成7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合理安排区域布局,推广良种良法,大力发展主体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2、发展丰产速生按树10万亩,大规模种植速生工业原料林;切实抓好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3、加大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抓好肉羊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优质肉羊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人工草地种植面积7000亩,培育“王母麻山黑山羊”品牌;加强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扩大良种畜禽繁殖基地,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加强龙滩电站望谟库区湖面水产养殖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4、振兴蔗糖产业。继续抓好糖厂改制工作,认真解决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启动建设15万亩甘蔗基地,落实好广西富方公司到我县发展蔗糖业工作。在巩固和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搞好下游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 过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切实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5、开展煤、金、锑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采矿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6、优势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
五、加快我县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县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进一步优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建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用人机制,坚持自我开发为主,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重视吸引外地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参与我县的科技研发和经济建设,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项目引人。努力为建立起创新能力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2、建立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县“财政引导、金融支撑、社会各界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信贷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投入。
3、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县委、政府要进 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县科技领导小组要对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宏观调控,要协调和集成计划、经贸、金融、财税等多方力量,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推动力度,并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宏观管理方式的研究、制定和落实。
4、加强各部门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和合作。集成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地方或行业振兴计划的导向作用,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整体优势,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各部门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的管理,针对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健康、顺利的发展。建设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
5、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法规和政策,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的科教兴县的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科技政策、法规和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贯彻执行科技政策法规、促进科技进步、落实目标责任制等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评先选优、干部使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