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办公室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办公室是各级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是机关对内、对外的窗口,是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的部门。办公室具有执行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是一个机关沟通上下左右关系的枢纽和桥梁,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其工作地位特殊、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全局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也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为此,我办组织力量对办公室系统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向全县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下发了调查问卷,共收回80份,其中,乡镇29份,县级部门51份;此外,还组织调研组到等6个乡镇和财政局、教育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供销社等6个县级部门进行了座谈,综合各方情况,我们对办公室系统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我县办公室系统的现状
(一)办公室系统队伍建设情况。全县办公室队伍534人,平均年龄38.9岁。其中,公务员200人,占37.5%;事业编制145人,占27.2%;工勤95人,占17.8%;借用人员94人,占17.6%。大专以上学历343人,占64.2%,高中及以下学历191人,占45.8%。能熟练操作电脑229人,占42.9%。镇等8个乡镇和财政局、水利农机局等15个县级部门设有专职信息员和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其余乡镇和部门均为兼职人员。
(二)办公室系统办公环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均配有1-2间办公室和专用档案室,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基本齐全,按照有关保密规定的要求,基本做到了一机一网、专机专网,杜绝了党政网和互联网混用现象的发生。为便于工作的开展,个别条件较好的乡镇和县级部门设立有打印室,同时拨有专项办公经费,其他乡镇和县级部门基本上也做到了实报实销。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办公室作用的不断显现,全县办公室系统办公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三)办公室系统履职情况。,全县办公室系统共收文103432件,其中,乡镇收文49204件,县级部门收文54228件;共发文17390件,其中,乡镇发文7369件,县级部门发文10021件。办公室系统共计筹办大型会议2117个,其中全县性会议188个;举办大型活动595个;撰写文稿5099篇;撰写调研报告365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媒体发表82篇。
二、办公室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对办公室工作重视、关心不够。部分乡镇、县级部门对办公室工作认识有误区,认为办公室就是“打杂的”、“只会用钱的”部门,忽视了办公室的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给予办公室足够的支持。一是在用人上,办公室人员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相对更少,近两年来,全县办公室系统干部职工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上的仅2人。二是在经费上,除镇等7个乡镇党政办和文体局、总工会、团县委等6个部门办公室有-60000元不等的专项办公经费外,其余单位均无专项办公经费。三是在硬件上,办公条件较差。突出表现为办公电脑严重缺乏,特别是乡镇,镇等12个乡镇党政办仅有电脑1台,只能满足党政网公文传输需要。
(二)办公室队伍存在“三少”。一是年轻人少。全县办公室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乡镇和部门有32个,占40%,其中,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有11个,占13.8%。办公室队伍严重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办公室工作繁杂,工作时间也不能象其他部门(站所)一样灵活安排,且加班时间多,又没有相应的补贴,所以其他部门(站所)人员不愿到办公室工作;同时,我县公务员队伍考录名额很少,新进公务员只有极少部分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造成办公室队伍年龄结构断挡,如宋家镇最年轻的公务员也已经38岁。二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少。乡镇在机构改革后,大部分乡镇把退二线的老同志和负责宣传、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归口到党政办,造成党政办人数虽多但从事具体工作人少的局面。如镇党政办现有19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6人;银山镇党政办现有15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5人。县级部门也大多将专职司机归口到办公室,如县教育局办公室在编人员14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3人;规划和建设局办公室人员现有10人,其中,司机和门卫就占到7人。三是专业人员少。文秘人员严重缺乏,这也是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超过三分之二的乡镇党政办和近一半的县级部门办公室能担任文秘工作的只有1人,其中,镇、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农业局等单位都是由办公室主任亲自从事文秘工作。并且,现有的文秘人员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在草拟文件和写作文稿方面,基本上属于“依样画葫芦”、“摸着石头过河”,制发的文件和草拟的文稿质量不高。乡镇党政办在收发文程序的各个环节上还很不规范。所以,部分单位的领导在重要的文稿写作上,不
第二篇:我县办公室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办公室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办公室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办公室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办公室是各级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是机关对内、对外的窗口,是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的部门。办公室具有执行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是一个机关沟通上下左右关系的枢纽和桥梁,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其工作地位特殊、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全局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也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为此,我办组织力量对办公室系统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向全县各乡镇和
县级各部门下发了调查问卷,共收回80份,其中,乡镇29份,县级部门51份;此外,还组织调研组到等6个乡镇和财政局、教育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供销社等6个县级部门进行了座谈,综合各方情况,我们对办公室系统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我县办公室系统的现状
办公室系统队伍建设情况。全县办公室队伍534人,平均年龄岁。其中,公务员200人,占%;事业编制145人,占%;工勤95人,占%;借用人员94人,占%。大专以上学历343人,占%,高中及以下学历191人,占%。能熟练操作电脑229人,占%。镇等8个乡镇和财政局、水利农机局等15个县级部门设有专职信息员和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其余乡镇和部门均为兼职人员。
办公室系统办公环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均配有1-2间办公室和专用档案室,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基本齐全,按照有关保密规定的要求,基本做到了一机一网、专机专网,杜绝了党政网和互联网混用现象的发生。为便于工作的开展,个别条件较好的乡镇和县级部门设立有打印室,同时拨有专项办公经费,其他乡镇和县级部门基本上也做到了实报实销。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办公室作用的不断显现,全县办公室系统办公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办公室系统履职情况。,全县办公室系统共收文103432件,其中,乡镇收文49204件,县级部门收文54228件;共发文17390件,其中,乡镇发文7369件,县级部门发文10021件。办公室系统共计筹办大型会议2117个,其中全县性会议188个;举办大型活动595个;撰写文稿5099篇;撰写调研报告365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媒体发表82篇。
二、办公室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部分单位对办公室工作重视、关心不够。部分乡镇、县级部门对办公室工作认识有误区,认为办公室就是“打杂 的”、“只会用钱的”部门,忽视了办公室的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给予办公室足够的支持。一是在用人上,办公室人员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相对更少,近两年来,全县办公室系统干部职工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上的仅2人。二是在经费上,除镇等7个乡镇党政办和文体局、总工会、团县委等6个部门办公室有-60000元不等的专项办公经费外,其余单位均无专项办公经费。三是在硬件上,办公条件较差。突出表现为办公电脑严重缺乏,特别是乡镇,镇等12个乡镇党政办仅有电脑1台,只能满足党政网公文传输需要。
办公室队伍存在“三少”。一是年轻人少。全县办公室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乡镇和部门有32个,占40%,其中,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有11个,占%。办公室队伍严重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办公室工作繁杂,工作时间也不能象其他部门一样灵活安排,且加班时间多,又没有相应的补贴,所以其他部门人员不
愿到办公室工作;同时,我县公务员队伍考录名额很少,新进公务员只有极少部分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造成办公室队伍年龄结构断挡,如宋家镇最年轻的公务员也已经38岁。二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少。乡镇在机构改革后,大部分乡镇把退二线的老同志和负责宣传、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归口到党政办,造成党政办人数虽多但从事具体工作人少的局面。如镇党政办现有19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6人;银山镇党政办现有15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5人。县级部门也大多将专职司机归口到办公室,如县教育局办公室在编人员14人,实际从事办公室具体业务的只有3人;规划和建设局办公室人员现有10人,其中,司机和门卫就占到7人。三是专业人员少。文秘人员严重缺乏,这也是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超过三分之二的乡镇党政办和近一半的县级部门办公室能担任文秘工作的只有1人,其中,镇、县规划和
建设局、县农业局等单位都是由办公室主任亲自从事文秘工作。并且,现有的文秘人员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在草拟文件和写作文稿方面,基本上属于“依样画葫芦”、“摸着石头过河”,制发的文件和草拟的文稿质量不高。乡镇党政办在收发文程序的各个环节上还很不规范。所以,部分单位的领导在重要的文稿写作上,不得不亲自动手。同时,各乡镇党政办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只占27%,镇等乡镇党政办甚至只有1个人会电脑。
办公室日常工作多,创新工作少。一是文件制发泛滥,随意性发文现象严重。虽然县委办、县政府办每年都发文要求控制发文数量,但从调研情况看,文件滥发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乡镇党政办平均收文近1892件,发文283件,县级部门平均收文1085余件,发文200件,最典型的是县财政局,收文数量高达5179件,发文1802件,平均每个工作日仅是公文处理量就达到29件。收发 的文件大部分都要求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甚至部门工作的年终总结也要求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使节俭的无纸化办公又回到了耗费物力、人力、财力的原始办公。二是工作创新少。办公室主要精力被迫用于应付这些事务性工作,对自身工作总结反思少,调研工作少。本次调查中,只有县财政局办公室创新了“工作代理ab岗制度”,其余的单位都没有创新工作。同时,办公室开展调研少,客观上,领导极少安排办公室人员调研机会,办公室人员也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主观上,办公室人员也缺乏工作主动性,导致办公室对单位全面工作不熟悉,文件和文稿草拟多为“闭门造车”,缺乏针对性。信息工作滞后,全县有法院、财政局、审计局等26个单位办有信息刊物,仅占32%,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明显。
上级部门的指导、管理不到位。办公室与其他职能股室不同,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县委办、县政府办虽然是上
级部门,却没有直接的业务隶属关系,在管理上存在真空。同时,办公室工作无法量化,难以统一考核标准,难以进行评定、表彰。近十年来,全县没有对办公室人员进行过系统的办公室工作培训,也没有组织召开会议对办公室工作进行指导,没有对办公室工作进行表彰。所以,办公室人员缺乏归属感,缺乏荣誉感,工作热情不高。
二、对策建议
领导重视要到位。领导重视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关键。一是加大办公室工作人员提拔重用力度。各级各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打破身份限制,优先考虑综合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特别优秀的办公室事业干部,可以破格提拔为行政实职副科级领导。二是全力保障工作经费。对办公室特殊岗位,如党政网专职工作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的岗位补贴,使办公室人员安心工作。三是重视办公室硬件建设。办公室至少应配备党政网、党政外网等
两台专用电脑,另外,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也应配齐。
人员保障要到位。一是优化办公室人员年龄结构。对新考入公务员首先安排到办公室锻炼,既有利于办公室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也有利于新入公务员快速、全面了解本单位情况,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在公务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轮岗制,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以2-3年为一个周期,让更多的年轻人轮流到党政办工作。二是提升现有人员综合素质。积极为办公室人员提供参与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的机会,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努力挖掘办公室人员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人成长;全面落实多岗锻炼和工作代理ab岗制度,使办公室人员成为能够胜任不同岗位工作的多面手,避免因一人脱岗而其工作无人接替现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办公室领导干部和文秘人员后备库,加强对后备人员的理
论和业务培训;适当放宽对办公室选人用人的种种限制,将优秀的文秘人才引入办公室队伍。
主动工作要到位。一是进一步遏制发文过滥现象。从县委办、县政府办做起,每年初对县级各部门全年发文数量进行规定,可根据上年发文总数的90%来确定上限,以后按此比例逐年递减;对县制发的文件,不要求乡镇每件都写出对应的实施方案、总结,努力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对乡镇、部门上报的各类材料,能不用公文形式的,尽量不用公文;进一步规范使用党政网“公文交换箱”,县信息办应该定期清查,对发文单位不分主送单位一律全县普发的、按规定不该进入公文交换箱的,由县委办、县政府办督查室进行通报批评。二是进一步规范发文程序。严格按照文件起草、办公室文字初核、分管领导会签、主要领导签发、办公室和起草部门共同校核、印制正式文件的程序发文。实行涉秘文件专人管理制,由专人收发密级文件,并按照密件登记、送领导审阅、阅后立即收回、另行交办、专柜存档、年终交回发文部门的程序严格涉秘文件的办理。三是加强无纸化办公管理。除涉密或有特殊规定的公文、资料外,其他公文、资料都应该通过党政网“公文交换箱”或“个人资料交换箱”进行传送,尽量减少纸质材料打印,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四是建立超前快捷的信息调研机制。开展全员办信息调研,将信息调研工作纳入办公室岗位目标责任制中,任务量化到人,可实行办公室工作人员联系行业及股室工作的信息调研工作机制,分口负责信息调研工作。各单位可以自办信息调研刊物,出版间隔时间由各单位自定,为领导了解情况及决策提供依据。实施信息调研采编奖励,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调研文章的编写及被上级部门采用给予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信息调研文章质量。五是建立高效有力的督查督办机制。加大公文督办力度,建议乡镇和1 2 下一页
第三篇:运管系统文明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运管系统文明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湘潭市运管处 阳华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好的同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市运管系统按照这一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作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施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以及交通局党委打造责任交通、诚信交通的具体体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本文拟就我市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已取得的成效和当前创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建工作的现状与基本经验
我市运管系统现有干部职工二百九十多人,辖五个县(市、区)运管所、十八个交管站。对全市道路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市场实施行业管理,担负着对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安全监管职责。管理全市道路旅客运输139户、货物运输12644户、汽车维修770户、运输服务129户、驾驶员培训学校14家、搬运装卸15户,道路运输市场从业人员22816人。近几年来,我市运管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湘潭市运管系统2001-2005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的目标,以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为中心,不断加强班子建设。以提高运政执法队伍素质为突破,以强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为关键,以交通部开展的“三个服务”活动、学习陈刚毅活动等为载体,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端正行业风气,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了运管部门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
目前,创建工作已从窗口单位延伸到整个行业,从行业向从业人员延伸。通过规范整顿客货运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从业资格培训等工作,通过在全系统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年”、“文明经营,诚实服务” 等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优质、舒适、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执法部门开展了依法行政、从严治运、文明执法、规范服务等活动。对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执法监督进行公开、公示,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全行业思想道德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树立了道路运输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到2006年底,全市五个运管所都获得了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其中市运管处获省运管局和湘潭市文明单位、湘潭市纠风工作及优化经济环境先进称号。湘乡运管所、雨湖运管所和处驾培科获省交通厅文明集体称号。岳塘所获得湖南省首批“依法办事示范窗口”称号。全市运管系统有45人次获县级以上文明先进称号、5人获省厅、市级文明表彰,全系统实现了创建工作一片红的总体目标。
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班子思想统一,高度重视,坚持两手抓是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运管部门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几年来,我们按照总体目标,从2003年起,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和充实,成立了创建办公室,对创建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岗位。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职能转型的同时,把两个文明建设做为统一目标、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推进落实,一起检查考核、一起总结表彰。如在党员中开展的“三争一创”活动中,我们坚持每个班子成员上党课宣传;驾培、汽车维修开展“文明经营、诚信服务”活动,都实行质量的分制信誉考核。机构、人员、责任和经费的落实,为创建文明行业提供了保障。
(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树好窗口形象,是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重要原则。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两个转变”,参与市场竞争,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近年来,我们在市文明办和交通局党委的指导下,为适应交通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管理,找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即抓好运管形象,促进交通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两张皮”问题。我们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示范窗口做到了“两有”、“三挂牌”、“四上墙”、“五落实”(即有举报箱、有举报电话。挂牌上岗、挂牌收费、挂牌执法。实施方案上墙,工作机构示意图和工作程序图上墙,各项办事制度上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上墙。机构落实、责任落实,工作部门落实,经费落实和具体工作日程落实)。同时,结合行政问责和运管系统达标创优等工作,修订了不适用的十六项制度,制订了“工作人员十不准”,并把“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挂到每个办事窗台前,时刻约束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把创建活动与行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人员素质执法公开监督结合起来,保证了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
我们把社会舆论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做为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加以解决。针对一些“窗口”单位存在的态度冷横硬,环境脏乱差、不廉洁等问题,开展警示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针对一些事关经营户利益的线路审批、调整等问题,都是以群众公认和市场要求为基础,全方位思考,反复做工作,使之能达到既符合市场要求又不违背老百姓的愿意。如今年上半年,湘潭布市搬迁所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坚持发展经济服务人民的方针,耐心做经营户的思想工作,寻求多方接受的合理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事关经营户利益和运管形象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我们严格从源头上把关,遏制行政执法中的消极、腐败行为,使创建工作取得了实效。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保证运管部门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的重要途径。
把握时代精神,选好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推动各项工作,是创建文明行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结合不同时时代、不同岗位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组织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从最初的学青岛港、学包起帆活动,到以陈刚毅的先进事迹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组织参加湖南省运管系统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到向身边党员周银华同志学习的党课活动。我们都做到了层层布置处处抓,对照先进找差距。由于许多典型就在职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职工感到可敬、可比、可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系统效果。学习先进典型,不仅体现在学精神、学实质上,而且体现在学习管理方法和学习创建活动的形式、措施上。是一个从点到线、由个体到整体,全面提高的活动,对拓宽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明创建工作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单位来说,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体参与,全过程创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单位、个人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可有可无的观点;一些同志认为创建文明行业只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执法、管理等具体工作无关,是少数部门的事,是领导机关的事。一些人认为创建文明行业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不好协调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还有些同志认为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多、难度大,是否真的能搞好,没有信心。
二是一些地方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创建文明行业的合力。如交管站的文明创建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单位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缺乏思考,工作停留在面上或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解决本行业、本单位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只抓了阶段性、临时性活动,缺乏持久性与连续性。
三是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或个人尤其是道路运输从业单位及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和诚信道德的缺失问题成为影响创建文明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维护道路运输行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具体建议是:
(1)坚持“核心作用”,理顺条块关系,完善工作机制。
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必须要突出体现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协调、组织、督促、检查创建活动的领导责任。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在坚持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导思想下,要充分发挥好核心作用和牵头作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文明办的支持帮助,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行业内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
对创建工作没有达到目标的单位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在创建文明行业的延伸上下功夫,要把增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创建意识及创建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和难点切实抓好。制定出本单位、本行业创建文明行业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和创建任务,分阶段、按步骤,扎实抓好创建工作。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必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罚机制。同时要积极推行科学的目标管理办法,做到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责任到人。
(2)拓展“两个延伸”,切实提高道路运输行业尤其是客运行业的创建工作水平。道路运输行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尤其是客运行业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多,流动分散,联系千家万户。可以这样说,道路运输行业中从业单位、人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交通行业的形象,也反映了运管部门的管理水平。从业单位创建文明行业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决定了交通行业创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创建工作中要实现“两个延伸”:一是从“窗口”向系统延伸,二是从管理单位向从业单位延伸。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抓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做好单位机关的自身文明建设和申报工作,第二步,从管理单位向从业单位延伸,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从业单位创建文明行业的工作水平,从而不断推动行业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突出“诚信交通”,逐步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在创建文明行业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工作宗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以“诚信交通”为目标,坚持把“诚信”建设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点。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诚信交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认真研究我市运管工作中涉及到的“诚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及不切合实际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诚信”建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运管行政执法中,我们要积极推行执法公示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加强纪律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交通执法人员素质形象工程”,培养运管员诚实守信、忠诚、正直、公正、无私、办事公道的品格,以良好的作风为加强“诚信交通”建设作出表率。
我们的工作标准是让群众满意,让服务对象满意。我们的服务宗旨也是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比如在客运站,什么样的客运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车站昵?不仅仅是一些硬件设施搞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一定要跟上。要让广大旅客“进站有亲切感,候车有舒适感,乘车有安全感,离站有留恋感”。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立健全创建文明行业的社会评价体系,对开展道路运输行业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道路运输行业特别是在客运行业,必须建立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项目考评体系的社会评价标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网络,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行风评议会、监督员座谈会,发放行风意见反馈表,不定期召开经营业户及旅客座谈会等形式,经常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及时向社会公布服务标准及有关承诺,主动接受广大旅客的监督,使我们的创建工作时刻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
(4)发挥示范作用,全面规范行业行为。抓典型、抓示范,以点带面,是分类指导、推动创建工作的有效办法。如开展的“向尚爱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开展争创文明窗曰、文明科室和争当文明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巾帼建功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争先创优蔚然成风。同时,努力建设和大力宣传一批信用道德优良、信用行为过硬、信用制度健全、信用效果显著的具有高信用度的示范点,把学习重大典型与学习身边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把典型示范与普遍提高结合起来,带动面上创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当前和今后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强化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增强凝聚力,鼓舞士气,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道路运输业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大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为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夯实基础。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发动和依靠职工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使职工受到教育、提高素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文明程度,是我们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达到提高职工素质,坚持正面系统教育,努力形成健康、和谐、奋发向上的氛围。学习和接受教育,在当前运管系统的现状中,尤其具有紧迫性。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都要求我们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都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种精神的培训,文明素质的产生,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结合行业实际,切实发挥培训、教育干部职工的作用,使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文明行业是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快道路运输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人都是形象、个个都是窗□”的创建意识,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增强投身创建文明行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努力完成各项道路运输任务作出贡献。
(二)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提升创建活动的水平。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队伍素质,塑造交通形象。“增强队伍素质,塑造交通形象”是各项创建活动的内在需要和主要目的。“增强队伍素质”是全面提高交通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的要求。“塑造交通形象”就是要端正行业风气,在全社会塑造公路运输安全、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建成群众满意的行业。
运管执法队伍担负着贯彻落实依法治运,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的重任,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实执法人员岗位适任资格要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执法公示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和公路“三乱”等行业不正之风是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的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各类先进典型。加大对职工群众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投入,开展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合理组织,使创建活动走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局面。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关键在党的领导,重点在各级领导班子,基础是广大党员群众。全市运管系统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应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创建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廉洁自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锐意进取,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大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规划、指导、检查等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把一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干部,选拔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岗位上。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为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干部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人、帮助人,赢得大家的信任。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姓名:杜新祥
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马玉芳
2011年11月10日
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摘要: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我镇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严格管理,加快利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的文化经济中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运作管理利用
概述:
一、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通过本次调查,我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不断改进完善才能进一步发展提升。
二、调查对象:高楼镇委、镇规划办、引进客商、集镇村委会及村民
调查内容:小城镇建设现状、益处及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0月
调查地点:高楼镇集镇及各村
调查方法: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我们高楼镇地处苏、皖两省,睢宁、灵璧、泗县三县交界处,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26个行政村,5.36万人,其中集镇人口8500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道路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既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所以,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8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32幢,建筑面积达14800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形成“三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商住小区和住宅小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9.4%,集镇区人口达1.48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689.6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48.8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江阴市建筑设计院、淮安市规划设计院、淮安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高楼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高楼集镇“三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高楼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30公顷规划为256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26%;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高楼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无锡客商投资3684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铺设水泥路面357米,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120多万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正在兴建。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高楼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46只,配置了垃圾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
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
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
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5、要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6.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资料: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向春玲:《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央党校讲课课件。
3、仇保兴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中国建设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200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