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时间:2019-05-12 21: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第一篇: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刘小川

导入新课:(案例)由“胡锦涛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引入主题。凸显时政,彰显国家意志。由此提出“三个创新”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

三个创新:“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一)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展示一系列数据

我国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

(二)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

1、国际贸易的概述

2、世界贸易组织

(1)WTO的概况——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成立,共有153个成员。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谈判、协调解决贸易纠纷和争端

(3)WTO的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案例:日益激烈的“反倾销”大战

探究一(课下完成):教师引出话题、链接推荐、文章推荐、教材推荐。通过教师的引导、服务使学生课下探究“WTO规则与反倾销”的话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引进来” 案例:通过深圳高交会、腾讯公司的发展等解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

2、“走出去” 案例:海尔成为世界500强解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等问题

3、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案例: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

第二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意,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一条强国之路。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 邓小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2010年是中国改革改革开放33周年。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 转折。回顾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结33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决非偶然,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状况和特点。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同时,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矛盾的思想。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1

论。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则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依靠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外部条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要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是我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返顾的战略选择。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由此而来的中国巨变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三)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的摸索甚至一度的混乱,到1978年前后,形成了两个极具深远影响,并在当时就能产生巨大的现实冲击力的共识: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因为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了这两个基本共识,所以,产生了“拨乱反正”的巨大历史作用,因而被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起点。自此之后,近33年来,中国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都基于所形成的关于发展主题的全民共识。尽管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方式和行动上,中国的改革模式一般被认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以“试错”方式,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推行,而并无事先的周密规划设计。但实际上,在前进的基本方向上,中国近33年改革开放所表现出的明确性和坚定性却是非常鲜明的,而完全不是靠摸着石头左右徘徊。其根基就是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和坚持并为全民所接受的关于发展主题的若干最基本共识。共识不动摇,方向才始终明确,决心才坚定不移,步伐才稳健而急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长期改善的阶段。这样的态势,与社会主义比较,它处于上风。这样的态势,影响人们 2

对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样的态势下,社会主义的旗帜到底能打多久?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多远?如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呢?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能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迎头赶上并最终超过发达国家,能否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惟有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见,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拨乱反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近33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十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自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十个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3

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也解答了国内外不同人群对中国改革开放成败是非的困惑和误解。这“十个结合”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在于一系列的平衡协调:如整体稳定和重点突破,渐进量变和激进突变,内部改革和外部开放,坚持原则和灵活应变,近期需要和长期战略,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等等。这“十个结合”也说明: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定的条件下,改革开放需要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近32年来的历史进程和7年来的新经验都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坚信,坚持改革开放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对外开放教案

第12课 对外开放

方山一中 武利军

课标: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理解对外开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那改革是?(对内改革)开放是?(对外开放)并且 板书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2课《对外开放》,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一、引进来。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学生:建立经济特区。(2)建立特区的目的。a.吸收侨资、外资,b.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c.进行现代化建设,并为更大规模的开放提供经验

(3)经济特区,“特”在什么地方?(为了让目的更好的实现,有更好的优惠条件才能让外国人,华侨来中国投资)

(4).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5)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建立经济特区?(6)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史料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史料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讲完第一部分后,既然对外开放这么好,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那么我们就应该?(扩大开放)

那么我们通过一张图结合课文来学习对外开放的扩大过程。1.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总结: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用图片解释什么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

二、走出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挑战是什么 ?

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通过回顾唐朝兴盛和清朝衰落的原因,说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也说明我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让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四、对外开放我们有的是大好机遇同时也有挑战。

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和中美贸易战让学生体会。

五、课后作业

教师: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生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学生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第四篇: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课标要求] 主要帮助学生感受当今开放的世界形势,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辩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教学难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准备]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老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并制做课件,解决书中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举例法;情境教学法。[板书设计]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2)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坚持对外开放(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放音乐《北京欢迎你》,说说你喜欢这音乐的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是的,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国打开大门融入世界,欢迎世界拥抱中国的美好愿望。这也是我们今天本节课的主题(幻灯片:课题),那么为什么要制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怎样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讲授新课:

【感受开放的世界】——KP47活动1 幻灯片(哈里波特、麦当劳、NBA),○你还能说一说开放的世界对你的生活的影响吗?

学生例举,学生自由回答:如:曾经和日本某所学校搞联谊活动,中国的学生在日本孩子家里住一段时间,日本学生在中国孩子家里住一段时间;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自费参加夏令营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有有条件的同学假期可以到外国探索,给外国朋友发E-mail等。

○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日益扩大的开放已经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

幻灯片(圆明园、颐和园图)问:从享誉世界的汉唐盛世到豪强瓜分的近代中国,你做何认识。

(2)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KP47活动2 ○ 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 学生:回答

教师:信息封闭,思想僵化,不思进取是闭关自守所以导致落后的原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世界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就要对外开放。(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幻灯片(脚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教师: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由开放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的几个阶段,为什么中国历经15年时间坚持加入世贸组织?

老师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使同学们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世界贸易组织150个成员国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

世界贸易组织好比一个综合性的大市场,里面林林总总,而过去的中国因为经济实力很弱,只是一般性的参加世界经济,就象担着菜篮在综合市场外面卖菜的小贩,你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门的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小贩菜篮里的菜是有限的,它的价格对市场的正常运作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你的买卖价格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作,他就会对你管教、驱赶、惩罚。因此,小贩要想把生意做大,要想成为一个有头有脸有身份有地位的商人,就要怎样?就得进入市场,就得在市场里建一个铺面,就得遵守市场的规则运行,从而扩大经营。中国经济不能只做小贩,中国要发展经济,要进一步扩大贸易额,就不能只看到自己菜篮里那一点菜,就必须放眼世界,就必须走出去,进到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市场,取得一席之地,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从而取得发展。幻灯片(入世)【看待入世的两种观点】——KP48活动3 ○ 你是如何看待上述两种观点的?请说明理由。自由讨论,学生总结,最后教师归纳: 幻灯片(入世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也有弊,总的来讲利大于弊,我们要认识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开放的世界形势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幻灯片(开放前后中国变化图片)

总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坚持对外开放(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幻灯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KP49活动4 我国对外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幻灯片(关于全方位开放的图片)

以上说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所有方面的开放。(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幻灯片(国内外品牌汽车的PK)

讨论题:入世以后,我国的国产汽车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观点一: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2)如果你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总裁,你会如何应对呢?

自由讨论,学生总结,最后教师归纳:

上述两种观点均具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看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但不懂得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固步自封,不求创新,其结果必将导致落后于其他国家,更谈不上自创品牌。第二种观点,看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但一味依靠别人,全盘西化,忽视自身的努力,其结果必将是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色,发展缓慢。我们应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打开大门搞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课堂延伸

幻灯片(北京奥运会图。“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梦想着打开国门,邀请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来北京参加奥运会。今晚,梦想变成了现实,祝贺北京!北京,你是今天的主人,也是通往明天的大门”---罗格)课后思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如何适应和促进中国开放的时代大潮?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全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幻灯片(北京奥运会图:祝贺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祝愿祖国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好!)在音乐《北京欢迎你》中结束本节课。自我评析:

本节课本着“以学为主”的精神,尝试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教学原则的实践和运用。具体思路如下:教师首先准备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歌,再设计一系列导学题或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相关结论。这样符合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一般认识规律,符合思想品德课中“三贴近”原则。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加以讨论和实践。通过课堂实践,感到案例材料这一块比较满意,从材料的选取、组织,到问题的设置都比较成功,成功之处在于,一、与时事紧密结合,时代感强。

二、选取了我们熟悉的事例,拉近了对外开放与学生的距离,三、问题设置恰当,有思维含量,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但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大事,对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方面有点少,应引导学生多举例。学生活动能较好地体现“活动引领教学”、“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但在对学生的激励上准备过于仓促,没有很好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不足要在今后教学中逐步改进。

第五篇:强国之路读后感

30个历史关键,30次历史选择

——《强国之路》读后感

赵惠建

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旨在回顾共和国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益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征程中的领导风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强国之路,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在国际上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953年到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都不容乐观,在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使得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92年起建设的三峡大坝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98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予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条件,扩大我国出口;03年非典中国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防止非典工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终于战胜了非典;08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结尾,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纲领,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人类进步的导向,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确信无疑地被认同。我们对它的文化思想与人生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却发现还没有更多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公理、正理、科学的公信作出过解释。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虑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下载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国之路读后感[全文5篇]

    强国之路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强国之路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40年前的一声春......

    强国之路30年有感

    XX年11月17日至18日,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举办了“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论坛。作为该论坛的成果,《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一书......

    强国之路30年读后感

    强国之路30年读后感 还记得上课看了强国之路的视频,回来之后搜了一下竟然发现了一本书《强国之路》由于新奇就看了一下,正值老师要写读后感我就干脆写了这个读后感。 第一 用......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强国富民使命。 2.牢记改革开放的标志及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3.知道中国腾飞的原因及表现。 4.改革开......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能力目标 辨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

    《文化强国之路》读后感(5篇模版)

    近日,李长春同志文集《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集收录了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

    从《文化强国之路》读到什么?

    从《文化强国之路》读到什么? 【导语】李长春同志新书《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式在京首发。书中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