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编者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
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
利益导向因素。
当一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
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企业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
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1)企业家精神。
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2)创新组织能力。
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企业文化。
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
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
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着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
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
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第二篇:制定企业战略的步骤和影响因素
1、准确外部环境分析
1)认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商业环境时常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而环境变化会对企业经营发生重要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我们要认请宏观的变化、行业的变革、竞争条件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认清这些变化将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2)洞察变化带来的影响。行业变化是必然的,不过不是所有的变化都会带来对企业的影响,我们要分清行业变革带来的主要影响、次要影响;对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并把这些影响系统分析,清晰洞察,做出对策,加以应对。
3)分清企业的机会和威胁。外界环境带来的变化无非是机遇和威胁,机遇我们是要抓住的,威胁我们是要避免的,分清这些并及时应对会使我们发展更快。
2、科学内部资源和能力盘整
1)内部资源系统盘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生产资源、网络资源、隐性资源(企业文化、员工意识等)等方面进行系统盘整,将之对战略的支持度和可转移性进行分析,财务、销售、成本方面须定量,隐性、网络等方面须定性,资源盘点在于明晰现有资源状况,为战略制定执行打下资源基础。
2)企业能力盘整。对企业生产力、营销力、盈利力、财务收益力、发展力、营运力等进行系统评估,对各部分的关键要素进行评分,并同行业先进企业、区域先进企业对比,明晰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着力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评估企业现有能力状况。
3)分清企业的优势劣势。资源和能力企业不大可能全部优秀,拥有程度会有不同,评估过程中我们要分清企业的优势劣势,并做出相应的改善应对之策,以此来确定各资源能力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企业战略规划做准备。
3、内外部分析整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完毕,企业的商业环境就清晰明确了,我们要对外部的变化影响、内部的资源能力支持评估,进行综合比较,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对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内部资源中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内部能力中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评分比对,并同行业中优秀企业进行对比,参照行业成功关键因素和竞争成功要素,选择出企业的战略方向,当然,SO战略是必备之选了,而我们所有的分析洞察旨在使战略更加有支撑、可行,确保选择的正确性。
对企业的发展要作出必要的战略假设,对企业所有的可能发展路径进行剖析,并同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匹配对比,评估战略假设的可行性,进行效果预测和发展探讨,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4、明晰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
1)明白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而发展---这些基础的问题其实就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或许是为了获取利润,或许是为了实现企业家价值,或许是为了其它,但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明确企业存在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
2)明确企业未来的愿景。其实就是回答企业“现在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的问题,让企业真正明白自己所需所求,看清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目标是明确了,发展也会更加有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愿景要是具体的,明确的,经过努力进取可以实现的。
3)明确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自己在商业环境中所选择的定位,企业终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使命是企业明确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一步,也是企业需要清晰的,其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目标设定。
4)明确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做事的根本,是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准则,是企业商业经营的一贯方针,其决定了企业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保障性,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上述四方面,现实中的企业往往是都已经提前确定的,或许是在潜意识中遵循的,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要挖掘并遵循这些既定的规则,以保证战略的正确制定,当然,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上述方面也会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规划随之也要发生相应变化。
5、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基于企业商业环境和资源能力的洞察,同时服务服从于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我们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应注重:
1)企业总体战略要和商业环境紧密结合。商业环境和竞争状况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势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制定;商业分析宜以外部环境分析和预判为重,内部盘点侧重资料分析和能力洞察。
2)企业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区域局势。企业所处的区域、核心市场所在地、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无不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区域,而这些区域的局势很大程度上也在影响着企业发展,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要兼顾这些方面,考虑到区域局势的可能性演变。
3)企业资源和能力与战略规划的匹配度是重要的参照值。企业战略规划可能会很多种,战略假设也可以做很多种,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与其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其实并不多,战略选择的价值就在于从假设中选出正确的路径并矢志行之。
6、企业竞争战略制定
企业发展战略既定,为了应对竞争,我们需要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其实就是在“低成本竞争、差异化竞争、聚焦化竞争”中做出选择。
竞争战略选择时注意:
1)企业竞争战略可以按业务单元进行制定,确定其具体要求操作策略,对各业务层面的区别操作:加大投入、维持现状、清算出局等作出决择;
2)企业竞争战略具有区域差异性,可分区域制定不同竞争战略,对核心区域、重点区域竞争战略进行重点关注,差异化操作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分不同子公司制定,对各公司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确保其资源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将不同子公司差异性制定战略和总部主导统筹相结合。
7、企业业务战略制定
业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具体体现。业务战略制定时应注意:
1)公司发展战略是公司业务战略制定的基调。如增长型发展战略体现在业务战略上就是侧重于业务增长,稳定性战略侧重于业务结构优化,紧密性战略则侧重于业务取;业务战略制定须以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为前提和基调。
2)竞争战略是业务战略制定的方向。竞争战略已经制定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竞争路径,业务规划就是竞争战略的具体体现,业务的增长、维持、淘汰等操作如何推进都会来源于竞争战略的制定。
3)业务战略侧重于业务层面的结构优化、发展提升。对业务进行系统的盘点,此处可以和上述的内部资源盘整相结合,关于业务的销售比重、毛利比重、地区构成、物流配比、生产支持状况等进行系统化分析,依据竞争战略进行相关操作。
4)业务战略规划实际是对业务的销售额、毛利贡献、销售比重、区域构成、层次安排等作出量化规定,其是对公司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落地承接。
8、企业职能战略制定
为了落实公司业务战略的发展需要,需要对职能部门战略作出清晰界定,明确各部门职能,主要是以营销部门为主导,以生产、物流、财务等部门为保障体系强化运作。
企业职能规划时应注意:
1)对市场部门给予清晰界定,明确市场操作方略;
2)对销售部门给予界定,明确销售部门的产品研发战略、产品包装战略、品牌管
理方略、渠道建设方略、客户管理方略等重要环节,聚焦资源、强化产出是企
业发展必由之路。
3)保障体系要健全。营销部门是核心,人力保障、组织建设、财务支持、物流安
排等方面一样很重要,要给予明确规定,也是对企业主要价值部门的有力支持。
9、企业战略推进与控制
战略制定很重要,战略执行更重要,对战略的推进与控制是重中之重。
1)关键环节控制。对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关键环节长期跟踪监控,推进执行,保证其运行及时、有效,并对整体战略规划起到推动作用。
2)关键结点控制。对企业战略规划设置若干个关键结点,对其推进时间、空间给予清晰界定,并及时跟进,实现关键节点掌控,推进战略规划的良性实施。
3)财务控制。对战略规划是设置的业务目标、保障支持目标进行必要的财务控制,战略执行推进所需钱款按时、有计划支付,适时动态监控有序调整,保证战略执行有序推进,伺机推动战略的动态管理。
4)组织控制。必要时可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推进战略的制定、督导和监控,保证战略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
第三篇:谈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谈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护士这一特殊职业的群体,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不能不重视,因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整体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而护士这一职业起步较晚,使得社会上有些人对这一职业的认识不足,存有世俗偏见,认为护士只能是打打针,发发药,做一些生活护理,听医生摆布,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高级保姆”。于是一些病人及病人家属歧视刁难护士,对医生或医院的某些制度不满,常把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而不敢或不愿去找真正的根源。
2.医疗系统方面的影响护理与医疗犹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相符相成,推动着临床医字的发展。俗话说:医生一句话,护士跑断腿。而现在看来护士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与医生只是“依附”“附属”的关系。长期以来护士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身心受到压抑,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导致病态行为和精神障碍。而护士不能充分体现一个完整的自我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工作者潜在的创造力,而只是一个附带关系,只是一个执行医嘱的工具。在有些医院仿佛医生才是真正的白医天使,他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使病人转危为安,却忽视了冲刺在病人身旁的护士所所的工作,不能体现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
3.来自医院领导阶层的影响因素领导者的一句话,往往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局面。有位院领导这样说过:“医生就是比护士高贵,我5年才培养出一名医生,我三个月就可培养一名护士,谁的价位高”?所以在医院里护士的地位比较低下,在分奖金、晋升职称、分住房、进修深造学习等许多方面,医生总是占绝对的优势,尽管国家一再提倡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但医院管理者常会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只看到患者的康复,医生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忽视护理工作在其中所起的辅助作用。由于某些医院领导者对护理工作的不重视,使医院各个层面对护理工作也带有偏见,护士本身也会动摇对护理工作的信念,使得有门路的改行,没门路的辞职,护士每年的流动性比医生要高。
4.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影响因素医学的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决定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识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由于护士业务素质不高或因工作失误给病人造成损失影响病人的康复,而使病人及家属医生对护士的行为产生看法,而护士面对自身工作中的失误,无形中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己无能力应付工作的意识及自我价值受损害的感觉,又因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护士及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出现烦燥,抑郁情绪焦虑或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眨眼障碍,神经性头痛等不适。
护士是为了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不但要具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现代整体化护理实施日益完善的今天,更加对病人的心理做的细致人微,关注护士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第四篇:知识型企业员工培训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员工培训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workers’ training proactiveness
摘要:××××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培训 积极性 影响因素
1.研究问题、背景及目的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培训对于提供知识及技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开展培训活动过程中,员工对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的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作用,如何激发员工对于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就成了管理者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这一现实状况,本文利用文献阅读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专门性研究,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培训工作的经验重点针对知识型企业员工展开讨论,力求为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提供必要的依据。
2.概念界定
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随着知识经济浪潮和知识管理革命而兴起的一个概念,至今学术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1959年,彼得·德鲁克在《明天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中最早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又称之为“知识工作者”、“知识员工”或“知识工人”,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国际著名企业安盛咨询公司在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中,提出知识型员工的定义,他们认为知识型工作要求员工具有智力输入、创造力和权威来完成工作,而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专业人士、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通常在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广告、销售、资产管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管理咨询、课堂教学等领域工作。
培训的内涵,从字面上讲是培养、教诲、训练、栽培的意思,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培训活动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其概念的讨论也延续至今。《哈佛管理全集》对培训概念的界定为:它是指通过各种教导或经验的方式在知识、技能、态度等诸方面改进职工的行为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标准。《现代培训实务》对培训的解释为:由组织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旨在改进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实现良好组织效能的活动。这个定义指出了培训的内容、参与者、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我们认为在表述上更加清晰明确,因此本论文将采用这一概念对培训的内涵进行界定。
积极性,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进取向上,努力工作的思想和表现”。薛益荪(2001)指出,人的积极性是指人参与某种社会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积极性与动力有密切联系,可以说积极性是动力作用的结果,动力是产生积极性的原因1。张艳萍,李海(2003)指出积极性通常是指人们参与某活动所表现出的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状态。这些心理状态,通常是以他们对待该活动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毅力等方面来加以说明的2。曹红光(2005)
指出,积极性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人的行动的心理动力问题。心理动力大,积极性就高,心理动力小,积极性就低3。综合参考各种积极性的定义,本文认为,积极性就是人的心理倾向性,是人参与某一活动的热情、主动性及努力程度。理解该概念为本文培训积极性概念的界定及理解奠定了基础。
3.培训积极性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3.1 培训动力的意义与重要性研究
Porter和 Lawler(1968)在研究培训问题时提出了“可培训度”的概念,这里的“可培训度”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力、动机及对工作环境的看法。研究指出,个性及动力变量对学习及培训产出的影响应在今后研究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另外,Kanfer及 Ackerman(1989)也发现了学习程序中动力和能力变量的相互作用4。Noe(1986)提出,如无培训动力,最有效的培训课程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培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威胁就是培训师进入培训环境,却发现学员几乎没有一点学习动力5。
3.2.培训动力与培训效果的关系研究
Noe(1986)提出了培训效果模型,侧重解释个人及组织因素对学员动力的影响,验证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程序间的关系,而动力则被认为影响培训结果5。Mathieu(1992)等人基于该模型,验证了学员特征和培训产出之间联系的几个假设,研究发现,培训前动力与培训反应及学习标准显著相关6。Tannenbaum等(1993)也提出了一个有关培训效果的综合模型。根据此模型,自信心、与任务相关的态度、培训期望、培训实现及培训前动力对培训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一个培训课程的设计有多好,如果不考虑相关的个人及组织因素,其效果也不会理想7。这些均说明研究者们开始更多注意到动力在培训效果方面的作用。
3.3培训动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Campben(1976)指出,培训动力是指受训者在培训中导致开始、倾向、强烈、坚持等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个体的培训动力水平取决于很多内部及外部因素4。Mathieu等(1992)学者提出了包括职业规划、工作参与度、任务分配方法及情景限制等在内的培训动力的前提4。Mathieu及 Martineau(1997)又提出了关于个人及组织因素对培训动力影响的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个体在参加培训前具有由于个体特征及工作环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动力。此模型预测培训动力水平高的学员学习培训内容及原理要比动力水平低的好8。
Facteau等(1995)检验了学员对培训的总看法、社会支持及任务限制对培训前动力的影响。他们预测培训态度、个体态度及环境支持等变量与培训前动力相关,最终验证同事、主管及高层管理者的社会支持与培训前动力显著相关
43.4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在国内众多对于培训问题的研究中,不乏对于培训积极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薛益荪(2001)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时指出了激励员工培训积极性的原则,具体为:全员全过程原则、公平原则、情感投入原则、内外激励结合原则、注意时效原则以及因人而异原则,并针对这些原则提出了激励员工培训积极性的方法1。
徐文进(2004)9和李梦楠(2005)10,也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他们经研究认为:影响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培训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员工对培训的认识、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培训的原则、方案、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培训的保障措施等,李梦楠(2005)10,还指出,员工的个人需要也对于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以上各因素,该两位学者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丁桂凤(2004)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员工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影响员工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其认为从个人角度分析,自我效能感、成败归因、目标定向等个体因素对于员工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影响11。另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培训积极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研究均是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本文也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但纵观国内学者对于培训积极性问题的研究,均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这也正体现了本文不同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可贵之处。
4.本文提出的理论概念模型
本文研究从企业环境、个人需要、个人认知和培训设计本身等四个维度提出了一个关于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如图(1)
图
14.1企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对于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具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组织环境主要指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氛围、岗位竞争状况及领导重视情况;宏观组织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其他企业培训状况及社会竞争压力。
4.1.1.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状况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制约着员工的培训热情。企业经营状况欠佳将会使员工因丧失对于企业的热爱而影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利于其培训积极性的调动;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也可能导致部分员工因满足现状而丧失培训的积极性。
4.1.2.企业氛围: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是否具有定期培训员工的传统以及员工之间是否具有互帮、互学的意愿均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培训热情。
4.1.3.岗位竞争状况:激烈的岗位竞争是激发员工积极参加培训的动力之一,它会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将在员工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我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缓解,使员工从“被动培训”自觉过渡到“主动培训”,有利于员工培训积极性的调动。
4.1.4.领导重视情况:企业领导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会极大的影响员工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由于领导对于培训的重视,培训将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各职能部门也会加强对培训的支持与协作,这些都必将引起员工对于培训的重视,员工只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才可能积极参与。
4.1.5.其他企业培训状况及社会竞争压力:员工对于培训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行业中其它企业的培训状况会影响本企业内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另外,当社会竞争压力较大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明显的提高。
4.2.个人需求因素: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个人需求因素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五个层次。
4.2.1生理需要指受训者对于培训所提供的伙食、住宿、地点、环境以及该学习过程的舒适程度等体现在衣、食、住、行及身体方面最基本的需要;
4.2.2安全需要指员工对于培训过程中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的需要,主要涉及培训设施的安全可靠、能够胜任培训、顺利完成考核以及避免被他人就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等身心安
全方面的需要
4.2.3社交需要指在培训过程中获得友爱、接纳和归属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同伴陪同,与其他学员融洽相处,能在培训过程中结交朋友、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以及融入培训集体、成为组织一员等方面的需要
4.2.4尊重需要指在培训中被认可、关注、尊重及获得地位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培训成绩的承认与反馈、在培训中被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因表现优秀而得到尊重与赞赏的需要
4.2.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在培训中获得成长、发挥潜能及提升、实现自我的需要,具体中则表现为能提高个人技能、素质,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获得个人成长及体现并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
4.3个人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员工自身在心理上存在的、对于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具有影响的因素。
4.3.1.对于培训的认识:员工对于培训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认为培训确实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员工,在行为上往往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特点,反之,认为培训无足轻重的员工在培训中则不会投入过多的热情。
4.3.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21]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在参与培训时,会过多地想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及培训不能顺利通过后的场面,将培训中遇到的困难放大,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被动参与学习;而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则刚好相反。
4.3.3.目标定向:员工对待培训学习的目标设定,大致可分为两类: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24)。具有掌握目标的员工,参与培训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其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具有成绩目标的员工,参与培训的目的在于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能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因此,鼓励员工形成掌握定向对于提高其培训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4.3.4.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业的发展道路。具有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地把握 职业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面对培训往往
也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
4.4培训设计因素是指企业组织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对于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具有影响的因素。经总结归纳,我们认为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以及培训评估机制五个因素对于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具有较大影响。
4.4.1.培训时间:包含三层含义:培训周期、培训时机以及培训持续时间。培训周期即两次培训的间隔时间,太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员工培训积极性的调动。培训时机即培训的适时性,在员工确实需要学习时培训将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培训持续时间也影响着员工的学习热情,培训时间持续过长将会使员工失去学习的耐心和信心,从而丧失积极性。
4.4.2.培训地点:在本文中,培训地点概念包含距离和环境两层含义,企业在组织培训时应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培训地点。首先,培训地点的远近应合理。过远的距离会使员工疲于路上的奔波,从而缺乏精力参与培训学习,即使再有效的培训课程也无法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其次,培训环境应适于学习。培训地点的舒适度、硬件条件及安静程度等将会影响员工的培训满意度及学习质量,从而影响其培训积极性。
4.4.3.培训内容:是企业培训活动的关键因素,培训课程的难度是否适中、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员工的岗位需要以及授课方式是否生动等均对员工培训积极性的调
动具有重要影响。
4.4.4.培训教师:其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往往影响着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知识丰富、表达幽默、极具亲和力的优秀培训讲师将能成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4.5.培训评估机制:可分为培训中的评估和培训后的评估。培训中的评估可用出勤率来保证;培训后的评估可根据员工参加培训后绩效的变化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是否具有良好的培训评估机制对于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5.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
5.1 总结
本人通过理论研究和文献阅读得出了四个维度的培训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从企业环境、个人需求、个人认知以及培训设计本身等方面,从马斯洛理论及培训理论的角度,详细剖析和解释了各个维度所包含的子影响因素,能够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组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5.2 未来的展望
就目前为止,我们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虽然本文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意义的研究模型,但是未来,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尝试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地证明现阶段提出的理论模型,那将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益荪。职工培训积极性激励的原则与方法。中国电力教育,2001,4:85~87
2.张艳萍,李海.成人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16
3.曹红光.激励理论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赤峰学院学报,2005,26(4):64~65
4.Baldwin T.t., Ford J.K..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ersonnel Psychology, 1988, 5:41, 63-105
5.Noe R.A, Sehlnitt.The infi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st of a model.PersonnelPsychology,1986,39:497~523
6.Mathieu,J.E,Tannenbaum, S.I.,Salas, E.Influences of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measures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828~847
7.Tannenbanm,S.I.,Mathieu,J.E.,salas,E.Meeting trainee’s expectations: the influenceOf tralning fulfill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itment,self-efficacy,and motiv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76(6):759一769.7.BaldwinT.T, KarlK.A, Th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test of a measure for: assessing motivation to lear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Ae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eeeding,1987,5:117~121
8.Mathieu J.E.,MartineauJ.W.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in training motivation.Improv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 work organizations,1997:193一222
9.徐文进.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现代管理科学,2004,3:88一89
10.李梦楠.浅谈如何激发员工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商场现代化,2005,11(449):279一 280
11.丁桂凤.员工自主学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5
第五篇: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熊炜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41205113
摘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消费者个人特点、社会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用的购买行为。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市场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目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完全是个人自主选择的一种个体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然而消费者不可能在真空里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其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
关键词: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引言:随着“消费者向导”的企业理念在市场营销中的不断深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是顺应时代的产物。通过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更好地选择营销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一系列环节、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购买决策居于核心地位;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购买行为的发生方式、指向及效用大小。因此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意义十分重要,此外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还在于:1.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2.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3.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3]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市场环境因素、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
(图)
一、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生理因素,如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生理特质等;心理因素,如感知和认知因素等;行为因素指消费者所发生的外在的、可见的行为。
1.感知因素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感觉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对感觉所反映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联系加以整合,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合起来,可称为“感知”。消费者的感知反应可从其生理上测试或辨认出来。消费者的感知状态也会传递或影响到其他人,销售人员应当观察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和肢体语言,采取适当的促销方式。有些商品主要通过刺激消费者感官的愉悦感受而促进购买,可称为“感觉商品”,如某些食品、饮料、贺卡、香水、护肤品和汽车等。这类商品要尤其重视消费者的感知反应。
正确地运用知觉的理解性可以增强广告的效果。当消费者受到的刺激不明确或者刺激可表达多种含义时,就产生刺激的不确定现象,消费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刺激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意愿投射进去。虽然厂商尽量避免广告含义模糊不清,但是模糊不清的广告有时也能够创造性地制造争议和乐趣。营销人员了解消费者怎样理解企业的营销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理解往往与企业的本意或实际情况不一致,有可能造成曲解。比如,企业降价销售一种积压产品,而消费者也许理解为产品质量下降。同样的刺激因素对不同的消费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正当的营销人员和名牌产品的营销人员应努力设计和提供有利于消费者正确理解的信息。企业营销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知觉,制定适应消费者知觉的营销战略以提高营销效果。
2.记忆想象
消费者的记忆和唤醒记忆的能力对于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消费者往往在接触、注意和理解信息时候并不做出购买决策,而是在事后通过回忆来提取储存在脑中的信息,在原先的知识结构的支配下做出决策。
想象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乃至感知等心理活动过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消费者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消费行为,使某些产品建立起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吸引购买的关键。消费者的想象是企业形象设计和形象定位的客观依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对未来形象提出多种构想,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有利于公众认知和认同的形象。
二、市场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的所有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体,如商品和商场;空间关系,如消费者与商场的空间距离、商场的位置及商品在商场中的位置;其他人和他们的社会行为等。环境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商场的装潢,与消费者住所的远近,前往商场的路途交通状况,周围的人对该商场的评价以及是否乐意到该商场购物等,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许多营销人员比较重视可视环境(也称功能环境),因为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是对非可视环境的研究也不能忽视。
根据环境因素的空间覆盖范围和影响人数的多少,环境因素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个层次。微观环境因素指消费者直接接触到的、具体的物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如商场的购物环境、人流的多少、售货员的服务技能和态度、家人和朋友对某商品的看法等这些看似较小的因素等。宏观环境指大规模的、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广泛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
家庭即是很多产品的基本消费单位,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体个性和价值观的行成,对个体的消费与决策模式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家庭从建立、发展到最后解体所经历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数个阶段。
单身期
单身期主要是指
三、企业市场营销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包括企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以微博为例,依靠便捷传播的方式和平台,微博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领域的“微革命”。同时,微博高精准、易分享等特性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成功的微博营销可以从旁驾驭社会化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4]
营销学认为,与消费者发生直接、间接关系的其他个人或群体,如家庭、亲友、同事、邻居、社会团体、社会名流、明星等,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爱好和习惯多半都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企业应善于利用消费者的社会联系来影响其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任锦华 文章编号:1008-8520(2002)01-0031-02
[2] 《旅游市场营销学》 赵西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消费者行为学》 龚振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微博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