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09公管5班 吴晶晶 0919160124
【摘要】 文章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文章的缺陷是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自日常生活总结,缺少大量实际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依据,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建议
慈善机构 个人观念
2008年汶川地震,全民慈善“井喷”,中国人的慈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公民慈善捐赠行为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微观社会基础,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关于慈善捐赠行为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主要源于慈善事业在我国有一段空白期,慈善事业还刚刚起步,学术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慈善史、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的运营管理、以及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的研究。国内可以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针对慈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捐赠行为方面,而针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则更少。本文通过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试图提出有效建议。希望这对于弥补我国慈善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有意义。
一.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主要因素
1.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
1.1.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在公众中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公众的慈善热情 去年6月份,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总会已经连下三道声明,公开回应:红十字会中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没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多次声明并没有使得“郭美美事件”偃旗息鼓,相反,每一次声明几乎都会激起网民的质疑。如果说“郭美美事件”纯粹由炫富引起也并不尽然。在财富急剧分化的当下,国人对富人的奢靡生活已不再像最初时那般敏感,只要财富来源正当并且与公共利益没有太多纠缠,炫富或藏富那都是个人生活的选择。遗憾的是,这个注册微博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除了炫耀她的大别墅与玛莎拉蒂外,真正刺痛公众眼球的是她最初 微博认证的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就是因为这一道和中国红十字会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让郭美美和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舆论暴风眼中。公众和媒体为什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声明较劲?这是因为作为承载着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从万元帐篷到虚假发票再到天价公务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让公众开始对善款的去向和使用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公众的慈善热情。1.2.慈善机构未有效配置善款
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绝大多数人在中央政府的有力组织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人性中的真、善、美被充分激发,爱心汇成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的最新审计情况公布后,人们开始关注上千亿元救灾款物用得怎样?据媒体报道,重大问题没有,中小问题不少。问题一:社会捐赠款物结存于多级多个部门单位,不利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使用;问题二:个别地区救灾物资积压或不适用,有的物资存在霉变等情况,无法发放;问题三:有的单位发放补助时来个搭车收费,比如将补助金抵扣充当修路集资款;问题四:个别地区活动板房闲置,比如都江堰市有安置点已建板房闲置4011间;问题五:个别单位挤占挪用救灾资金,有的基层干部不仅“优亲厚友”,还来个“优待与自我优待”。善款不易,更需善用,善款应用在刀刃上,但是这些问题的涌现,说明善款的使用没有尊重捐助人的意愿,是捐助人对慈善机构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捐助意愿。
1.3.校内等慈善小团体组织不恰当,效率低 有些小型慈善机构组建历史比较短暂,没有像大型慈善机构一样拥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笔者室友曾响应学生会号召,捐出旧衣物。但收集来的衣物长期堆积在10号楼3楼活动室,没有及时捐助给需要的人,让许多同学颇感失望。这极大地影响了室友的积极性。有同学认为这是因为活动举办方没有联系好接收单位,只是一味地收集衣物,也没有做好预算,没有充足资金寄出衣物的关系。但是这些团体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缺乏相关经验,因而产生这种不令人满意的结果。2.公众慈善意识,观念,家庭传统和某些自身原因 2.1.公众收入高低决定其是否会投入公益事业
公众收入高,有“闲钱”才会考虑捐钱捐物给需要的人。但是如果连温饱都有问题的人,对慈善事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2.民众的知识结构
去年4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名旅日留学生在上海国际机场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数刀,致其母亲当场昏迷。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对昏倒在地的伤者进行抢救,最后两名外国人跑过来对她进行急救。后来记者对那些目击者进行调查,问为什么没有对伤者提供帮助。很多人都是回答自己没有医学知识和急救知识,怕自己会帮倒忙。笔者认为,出入上海国际机场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他们没有素质不愿意提供帮助上,而是确实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民众知识结构也会影响民众的慈善行为。所以在民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很重要。2.3.人们自身的身体素质
有些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允许,他们只能算是空有一腔热情。比如有些同学很想献血,可是由于自身患有低血压,或者体重不达标,年龄未到等等原因,都不能参加献血。还有些人很想到灾区做志愿者,但是由于自身体质不好,到时可能还反而会拖累整个志愿者服务团队。2.4.家庭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深刻和长远的。很多人遇见小偷都会假装没看见,因为很大一部分人都谨记父母的“教诲”---少管闲事。所以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选择明哲保身。这样就产生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只围观周围发生的事情,却不出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想让全社会都养成助人为乐的好氛围,家长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5人们求回报的心理
有些人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但是有些人还是有小小的私心。笔者的哥哥,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希望以后家中有人需要输血的时候,能因为其曾经献过血的关系,得到照顾。所以如果慈善行为能给捐助人带来某些小回报,会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3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
3.1网络提供大量信息,公众受到耳濡目染
现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方式方便,人们能从网上获取很多需要的信息。网络上各种类似“彭宇案”的报道很多,人们看多了这样的报道,会对“摔倒的老人”产生警惕心理,不敢轻易去扶
3.2网络具有放大作用,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筛选,并且媒体会引导人们的想法 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多,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事实的真相,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尤其事件还牵涉到政府的时候,人们更多地选择相信媒体的报导,说法和观点。这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对公众影响很大。在彭宇案上,媒体大都站在彭宇这边。因而在这件事上人们认为彭宇是无辜的。经过这件事公众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去扶摔倒的人会被讹钱。另外网络提供信息时,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或者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对新闻有筛选地报道,或者过分的渲染一些对社会不好的东西.比如详细的描述凶杀的情节,而不考虑这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示范效应。在人们断章取义的理解下,有些报道会“变味”。而后人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己的观点。在人们产生他自己的看法后就很难改变。如果产生的想法关乎慈善,就会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4.社会价值的变化,助人者没有得到还有的褒扬
2006年的彭宇案大家都很熟悉,扶了摔倒的老太并送其去医院的彭宇,被老太说成是肇事者,是害其摔倒的人,而由于做好事没留下证据,法院最终判彭宇给老太支付40%的损失,合计4万多。这样的判决,不仅让彭宇不服,也让很多网友不服,认为判决不公,甚至还有网友想为彭宇捐钱的。很多人都是希望政府,法院站在彭宇这边为他主持公道的,但是判决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仅是对结果的失望,也是对政府的失望。而去年的小悦悦事件,拾荒阿姨陈贤妹作为第十九个路人,抱起小悦悦,虽然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在笔者眼中,陈贤妹依然是一个做好事的人,但是由于媒体的过度报道和关注,人们的质疑声音不断,使得陈贤妹丢掉工作。“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10年间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但是由于其捐助形式高调,人们常常会认为他是在搞作秀慈善,认为他是在炒作,对他质疑的声音大过对他公益事业赞扬的声音。无论是彭宇,陈贤妹,还是陈光标,笔者认为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助人,这种助人行为是应该受到赞扬的。而人们却更加在意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不是为了炒作,为了出名。人言可畏,如果只要做了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在为自己炒作,那会让大 家对慈善产生心理恐惧的,那社会上还会有人愿意帮助别人吗?人们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帮助别人可以不留姓名,可以不求回报,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伤害自身的利益。就好像如果去救落水的人,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一般人是不会去救的,做这样的好事是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利益。而彭宇,陈贤妹,陈光标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质疑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声誉。也许人们会因为他们的事件“引以为戒”,影响了他们帮助别人,关注慈善的热情。5.其他原因
5.1慈善帮助项目的设置
慈善帮助项目一般包括扶贫教育、医疗、灾难事故、环境保护等。在这些项目中,人们最乐意施以援手的是灾难事故。因为媒体对灾难事故的报道多,且灾难事故危害范围广人群多,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关注相对比较多。而教育和扶贫多半发生在贫穷的农村,比较容易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比较倾向于帮助此类。但是由于人们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看不到未来环境变化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对这方面关注也比较少,也比较不在乎,所以对环境保护这个项目的捐助和关注,和投入的爱心都比较少。因而慈善帮助项目也会对人们的慈善行为产生影响。5.2受助者特征
受助者的性别,年龄,外部特征,是否与施助者具有相似性等原因都会影响施助者的慈善行为。有研究表明,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施助者更愿意帮助女性,儿童及老人,和面目慈善的人。如果受助者与施助者在同一个城市,有相似的遭遇等都很容易激发施助者的恻隐之心,因为他们之间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在海外的人,如果遇见同胞,他们很乐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民族,身在他乡,会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5.3明星的示范作用
现在有很多明星参加公益事业,比如成龙,姚明,濮存昕,李连杰等。因为明星存在很多的fans,明星言行对喜欢他们的fans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fans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响应他们的号召,而这股力量也会影响慈善。所以现在都利用这种明星效应请明星拍公益广告,做形象大使,如果善用明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会给慈善事业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果明星一旦出现某些不好举动,出现了负面新闻尤其是做出与他所担当的公益大使身份不符的事情,会影响人们对明星自身的评价以及对他所支持的公益事业产生质疑,以致影响人们的慈善行为。早前著名影星章子怡陷入“诈捐门”,使很多民众对她产生不满。所以明星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对人们慈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发展慈善事业。
二.关于激发公众慈善热情的相关建议
1.完善慈善机构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阳光,公开透明的慈善体质,建立公众的信任。
2.善款落实上要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在善款分配上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并接受社会监督。3.发挥家长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建立慈善氛围,做全民慈善。
4.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鼓励高收入者做善事。5.公民自身加强身体锻炼,有能力参加志愿者活动。
6.发挥明星的示范作用,明星要注重并保护好自身在公众面前的形象。7.加强对校内慈善小团体的规范,鼓励,支持和引导。8.在公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在需要时能进行自救和救助别人。
9.对好人好事要鼓励和褒奖,可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好的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65-66页,第286-289页,296页
[2]刘武、杨晓飞、张进美:《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群体差异----以辽宁省为例》 [J],《东北大学学报》,2010,12(5)第431页 [3杨凯、马宁:《善款善用:国外经验及中国相关制度安排 [J],《经济前沿》,2008(12),第52页
[4]张艺、陈颖:《强化监督,让善款得到善用》 [J],《四川党的建设》,2008(7),第38-39页
[5]张艳《浅析我国个体慈善行为的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6),第38页
[6]沈放《善款必须善用》[J],《今日海南》,2010(6),第27页 [7]张进美、刘天翠、刘武:《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民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数据为例》 [J],《软科学》,2011,25(8)第71-76页 [8]杨明伟《公民慈善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在济南市的调查》[D]山东:山东大学,2007
[9]邓彦卓《慈善事业捐赠主题及影响因素》[D]山东:山东大学,2009
[10]蒋小民《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第10-11页
[11]朱宗震《善款要善用》[J],《观察与思考》,2007(19),第54-55页 [12]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 [J],《中州学刊》,2011(5)
第二篇: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经济发展→治安压力加大
14个经济发达县区安全感低于80%
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矛盾就会越多。近年的安全感测评结果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就越多,治安压力就越大,居民对社会治安水平的期望也越高。
案件高发→心理恐慌 5类案件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
刑事治安案件、法院的收案数量速度递增。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连续呈高发态势,必然会导致治安形势的恶化和公众心理上的恐慌,从而引发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不满。
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群众对盗窃、黄赌毒等五类多发性案件和抢劫、流氓黑恶势力犯罪反映非常强烈,有6成的群众认为盗窃现象最严重,有20.79%的群众认为黄赌毒最严重,其次为抢劫抢夺,占9.04%,特别是有60%的群众对“自行车被盗”、“入室盗窃”深恶痛绝,要求重点打击,减少社会危害。
安全隐患→公众担忧 5类公共场所安全最受关注
近年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学校周围、集贸市尝车站、娱乐场所等五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有90%以上的群众对“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居住场所安全”、“交通安全”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 高度关注、非常担忧,迫切希望重点整治。其中,关注“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的占14.2%,关注“居住场所安全”的占28.8%,关注“交通安全”的占20.8%,关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的占29.8%。
另外,金融安全、生产安全也是影响公众安全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场的轻微波动,一起简单的集资诈骗案件,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都可能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满意率产生重要影响。
新问题出现→理念需改进 针对留守老幼妇犯罪日渐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从管理对象来看:在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成为滋生治安和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中老年人成为社会主体,针对他们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
从管理手段来看:一些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手段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与群众的期望和提高社会治安满意率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青少年犯罪率攀高 犯罪人数占全部刑案一半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青少年犯罪率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80%以上,且有持续攀高之势。
警力不足→制约治安防控水平
公众认为警力该增 警察素质应再提高
近年来的安全感测评情况充分表明,社会治安与政法队伍建设高度相关。尽管8成以上的公众对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持肯定态度,但近半数公众认为增强公众安全感应该增加警力,警察素质应进一步提高。
以公安派出所警力配臵情况为例,按照建制乡不少于5人、建制镇不少于10人、城区派出所不少于20人的警力配臵要求,派出所没有达到要求。
灵山县警民比例不足万分之六,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县全部民警集中起来,不足以平息一次中等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检察官和法官也严重缺乏。
政法队伍力量薄弱,直接制约了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提高。另外,广大群众对政法队伍的工作作风和执法水平也非常关注,有近40%的群众期望政法机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有近30%的群众期望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有25%左右的群众迫切要求提高公正执法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政法单位和部分政法干警也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冷硬横推”,群众普遍反映“办事难”、“打官司难”。还有少数基层政法干警特权思想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政法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的客观评价。
社会舆论→安全感评价
个案炒作给治安造成一定负面效应
安全感本身就是公众对治安问题的一个评价,与社会舆论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和新闻媒体密切配合,不断加大平安创建和平安宣传力度,平安建设的知晓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个别媒体为了寻找卖点,喜欢对政法部门的一些具体案件和少数干警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炒作,给政法部门正常办案带来很大影响,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理想值100%→目标压力 提高一个百分点要付出艰辛
工作上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重视程度。有的地方重视程度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一段时间重视,一段时间就有所放松,工作缺乏连续性,治安状况容易出现反弹。
另外,还来自于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突发性、不确定性比较强,随时有各种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机制上下功夫,治安形势随时都可能发生波动。
目标本身也是压力。社会治安满意率的理想值是100%,但不可能达到100%。越往后上升的空间难度越大,每提高一个甚至半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甚至随时可能出现下降。
针对上述压力,提出八大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领导责任制。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安管理格局,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社会稳定工作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要求,把基层平安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把平安建设向治安问题突出和公众安全感低的地方和区域推进。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 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同时,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影响群众对安全感的评价。
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整合力量,健全机制,更加有效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
进一步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及时整治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要把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破案率,把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进一步抓好社会管理和服务。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改进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采集样本要进一步科学化,设臵指标要进一步合理化,测评方法要进一步多样化。坚持对公众安全感测评结果进行通报,通报结果直接送达各级主要负责同志,真正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对公众安全感排名靠前的要进行表彰,对排名靠后的要重点进行整治,充分发挥测评结果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做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的总体部署和维护稳定责任制的要求,把提高社会治安满意率作为考核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篇: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熊炜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41205113
摘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消费者个人特点、社会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用的购买行为。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市场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目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完全是个人自主选择的一种个体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然而消费者不可能在真空里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其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
关键词: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引言:随着“消费者向导”的企业理念在市场营销中的不断深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是顺应时代的产物。通过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更好地选择营销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一系列环节、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购买决策居于核心地位;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购买行为的发生方式、指向及效用大小。因此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意义十分重要,此外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还在于:1.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2.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3.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3]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市场环境因素、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
(图)
一、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生理因素,如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生理特质等;心理因素,如感知和认知因素等;行为因素指消费者所发生的外在的、可见的行为。
1.感知因素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感觉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对感觉所反映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联系加以整合,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合起来,可称为“感知”。消费者的感知反应可从其生理上测试或辨认出来。消费者的感知状态也会传递或影响到其他人,销售人员应当观察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和肢体语言,采取适当的促销方式。有些商品主要通过刺激消费者感官的愉悦感受而促进购买,可称为“感觉商品”,如某些食品、饮料、贺卡、香水、护肤品和汽车等。这类商品要尤其重视消费者的感知反应。
正确地运用知觉的理解性可以增强广告的效果。当消费者受到的刺激不明确或者刺激可表达多种含义时,就产生刺激的不确定现象,消费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刺激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意愿投射进去。虽然厂商尽量避免广告含义模糊不清,但是模糊不清的广告有时也能够创造性地制造争议和乐趣。营销人员了解消费者怎样理解企业的营销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理解往往与企业的本意或实际情况不一致,有可能造成曲解。比如,企业降价销售一种积压产品,而消费者也许理解为产品质量下降。同样的刺激因素对不同的消费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正当的营销人员和名牌产品的营销人员应努力设计和提供有利于消费者正确理解的信息。企业营销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知觉,制定适应消费者知觉的营销战略以提高营销效果。
2.记忆想象
消费者的记忆和唤醒记忆的能力对于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消费者往往在接触、注意和理解信息时候并不做出购买决策,而是在事后通过回忆来提取储存在脑中的信息,在原先的知识结构的支配下做出决策。
想象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乃至感知等心理活动过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消费者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消费行为,使某些产品建立起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吸引购买的关键。消费者的想象是企业形象设计和形象定位的客观依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对未来形象提出多种构想,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有利于公众认知和认同的形象。
二、市场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的所有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体,如商品和商场;空间关系,如消费者与商场的空间距离、商场的位置及商品在商场中的位置;其他人和他们的社会行为等。环境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商场的装潢,与消费者住所的远近,前往商场的路途交通状况,周围的人对该商场的评价以及是否乐意到该商场购物等,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许多营销人员比较重视可视环境(也称功能环境),因为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是对非可视环境的研究也不能忽视。
根据环境因素的空间覆盖范围和影响人数的多少,环境因素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个层次。微观环境因素指消费者直接接触到的、具体的物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如商场的购物环境、人流的多少、售货员的服务技能和态度、家人和朋友对某商品的看法等这些看似较小的因素等。宏观环境指大规模的、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广泛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
家庭即是很多产品的基本消费单位,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体个性和价值观的行成,对个体的消费与决策模式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家庭从建立、发展到最后解体所经历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数个阶段。
单身期
单身期主要是指
三、企业市场营销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包括企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以微博为例,依靠便捷传播的方式和平台,微博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领域的“微革命”。同时,微博高精准、易分享等特性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成功的微博营销可以从旁驾驭社会化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4]
营销学认为,与消费者发生直接、间接关系的其他个人或群体,如家庭、亲友、同事、邻居、社会团体、社会名流、明星等,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爱好和习惯多半都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企业应善于利用消费者的社会联系来影响其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任锦华 文章编号:1008-8520(2002)01-0031-02
[2] 《旅游市场营销学》 赵西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消费者行为学》 龚振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微博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程彬
第四篇: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商务的涵义与竞争优势,以及消费者的类型分析,消费者在线消费心理变化趋势,消费动机,消费决策以及行为特性,对我们及时调整电子商务营销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网络消费者自身因素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也是推动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搞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者群体主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注重自我在消费者消费个性回归的今天,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所以,从事网络营销的厂商,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制造,到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认真思考这些差异性,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2.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消费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在许多大额或高档的消费中,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或许这种分析、比较不是很充分和合理,但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产生的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由于网络购物不能直接接触实物,所以,网络营销商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充分的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但也不能对产品进行虚假的宣传,否则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
3.喜好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有些消费者尚未建立评判特定商品或特定品牌的标准,也不存在对特定商品或品牌的购买倾向,而是很广泛地收集某种商品的信息。对于这些消费者,可能是因为好奇、消遣或其他原因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这个过程收集的信息会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提供经验。
二.网络购物因素
1. 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
网络购物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参与自己所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可以吸引大批有特殊要求的消费者。
2. 追求消费者过程的方便和享受
在网上购物,除了能够完成实际的购物需求以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今天,人们对现实消费过程出现了两种追求的趋势: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高的消费者以方便性购买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今后,这两种相反的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
三.传统因素
1. 价格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价格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惟一因素,但却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肯定要考虑的因素。网上购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上销售的商品价格普遍低廉。尽管经营者都倾向于以各种差别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联合起来向厂商讨价还价,产品的定价逐步由企业定价转变为消费者引导定价。
2. 需求动机和心理动机
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动机是指由需求而引起的购买动机。
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体现在理智动机、感情动机和惠顾动机三个方面。
第五篇:影响家用汽车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家用汽车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营销081班:陈佳乐指导教师:张巍副教授
(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家用汽车作为居民家庭拥有率很低的一种高档耐用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本文针对家用汽车数量的增多,对影响家用汽车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消费者方面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商品本身因素等。此外还有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家用汽车,消费者,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商品本身,国家政策
Influence of Household Car Purchases of Factor Analysis
ABSTRACT:The family car as the low rate of households with a high-end consumer durables, with the rising income levels and national policies to encourage cars into the introduction of household, are rapidly entering ordinary families.Thi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for the family car, family car purchase behavior on the impact analysis of the factors.Mainly from the consumer side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factors such as the product itself.There are also other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ies described.KEY WORDS: family car, consumers,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product itself, the national policy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汽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近几年家用轿车的市场发展来看,我国家用汽车的平均拥有率目前约为1.7%,其中高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从1996年的6%上升到1999年的22%,中低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从1996年的1.2%和0.7%上升到1999年的3.7%和2.2%;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拥有量由1990年的81.62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625.73万辆,平均每年增长22.6%;到2001年为止,我国家用汽车拥有量年均增速达23%以上。近10年来,我国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民用汽车的保有量比重迅速上升,说明我国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居民个人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居民对家用汽车的购买,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1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亚文化及社会阶层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其文化内涵的差别很大。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对汽车消费者行为有着广泛的深刻影响。亚文化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由若干更小的文化组成,它为某种文化群体带来更明确的认同感和集体感。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不仅具有与主流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就汽车消费者购买行为而言,亚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有时甚至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阶层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或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阶层,对于汽车购买的选择必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社会阶层越高,对于家用汽车购买越高级。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参照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对象和行动的指南,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个人的消费选择往往以群体的标准为依据。比如,几个相处较好的朋友就可能会都买一品牌的轿车。
家庭因素对于家用汽车购买决策至关重要。家用汽车的购买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销售的,在一般传统模式的家庭中。家用汽车的购买主要受夫妻二人影响。一般汽车购买属于丈夫支配型,因为男性开车的比较多,所以在购买时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喜好。
角色与地位也影响消费者购买,一般人们认为汽车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个人因素:具体有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喜好也在改变。例如,年轻人汽车主械注重汽车的动力及速度,而老年人购买汽车主械注重汽车的操纵方便性和驾驶安全性。从家庭角度考察,其生命同期的不同阶段也影响消费的消费选择。例如,新婚夫妇愿意购买五座或座位更少的车。而中年夫妇考虑到要带小孩老人出行,更愿意购买座位较多的车。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目标是不一样的,例如,公司经理与其属下记分员所选择的车型及档次明显存在差别。
个人的经济状况对其消费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对待消费与的态度及借贷的能力。尤其是汽车对一般人来说属于一种高档的消费品,个人的经济状况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能购买汽车的;并且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与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所选购的是有所差别的。
生活方式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味,一个人对汽车产品的选择实质上是在声明他是谁,他想拥有哪类人的身份。不同的汽车选择代表不同的生活消费观。心理因素:需求动机、知觉等
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许多需要,包括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即生活需要,如吃穿、住得到满足以后才可能去购买汽车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购买汽车的人,也是根据其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所要满足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车型和品牌。决不能消费者购买汽车是为了满足其代步的需要,因此选择经济型汽车;而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目的除了满足其人代步的需要外,更要体现其身份和地位,因此选择豪华型的轿车。商品本身因素
在购买家用汽车是消费者也会关注汽车商品本身的因素。主要有价格、性能、款式、排量、品牌、售后服务等。
最后国家推行的一些消费政策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比如,分期付款。微型车下乡政府补贴等。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及心理等因素及商品本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汽车企业及营销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我们都知道一百多年的汽车业发展历史,汽车已由几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人人都想拥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全球汽车的销量很快达到惊人的每年上万亿美元汽车工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汽车生产厂家,所追求的是,不管顾客什么时候买车,在哪里买车,都要买你的牌子的汽车;作为一位汽车销售商目的是,无论顾客买什么牌子的汽车,都要到你这里来买。这便是研究
家用汽车购买行为所要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田晟.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9.[2]任天飞.市场营销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8-92.
[3]李晴.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