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剧论文
音乐剧赏析期末论文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观后感
旅游学院 欧阳思成 11014381
4《剧院魅影》作为20世纪音乐剧经典剧目,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音乐课上不止一次欣赏过这部韦伯为其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所呕心沥血的经典著作,十分有幸本次课程之前,在去年秋天去英国游学过程中在伦敦的Her Majesty's Theatre 现场观看了本剧目,感触良多。
1.深厚的底蕴,良好的观看氛围。
在绅士的起源地英国观看音乐剧,场外元素对观看本身有不少的加分,检票过后观众先来到剧院古朴的休息厅茶歇等待剧目的开演,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观看的剧院虽然不及ROYAL HOBERT 恢弘盛大,但是由于常年上演本剧目,在观看过程中,吊灯的砸下等道具,以及与剧目本身融为一体包厢舞台,都让人身临其近仿佛置身于巴黎歌剧院之中,这是之后今年上海的全球巡演所不能比拟的。观众的绅士表现与国内剧场的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相比,使得整个音乐剧更为丰满,使得观众与剧目融为一体。观众文化同样是音乐剧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在西方国家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骨子里,独具一帜。让我不禁对这部从小看到大的经典剧目产生前所未有的深思。
2.经典的故事结构,成功一半。
《剧院魅影》的成功经典的故事结构十分讨巧。在西方文学中,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屡试不爽,《美女与野兽》,《巴黎圣母院》,《弗兰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脱胎于这种架构。到了中世纪,这种野性文化,逐渐“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来传达另外一种求爱欲望。反过来看另外一个经典《悲惨世界》,其宏大的气势和法国共和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歌剧院魅影》这种一个灰姑娘爱上屌丝和高帅富的小格局故事要高大上许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歌剧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甚至说它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更复合隐秘的观众心理。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一些底层欲望的东西。
3.超强变化的音乐搭配。
《剧院魅影》的音乐,更多变化。学习了本次课程以后,不仅发现其有标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剧段落,还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开场的虚拟歌剧《汉尼拔》,气势宏大浮华,我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后面的戏中戏段落的奢靡轻浮,《化装舞会》的热闹非凡与地下迷宫的冷峻恐怖,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需求,更多曲折变化。《剧院魅影》的歌,无论从旋律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最喜欢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4.角色的架构更合理,更符合经典戏剧架构。
《歌剧院魅影》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这三个角色就如同一个坚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样更符合戏剧架构。
三角恋爱关系,早就被证明,是最好,最容易出戏剧张力的架构。
总体而言,《剧院魅影》的成功既有该剧本身艺术价值的原因,也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音乐剧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的两大中心,也聚集了优秀的演员和培养了足够的观众基础,这些都是《剧院魅影》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看,其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
第二篇:音乐剧论文
题目:经典照进现实——————中国文学
经典的改编与创新
系别: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
姓名:陆依然 学号:B140904018 2015年5月13日
摘要
文学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检验而确立下来的文学精品,它对于保存艺术成果、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如今许多文学经典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有的甚至完全脱离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学经典的改编将何去何从?
本文通过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对文学经典改编的成功范例分别从文学经典改编的现状、原因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向人们解构文学经典的改编与重塑。
关键词:现状 原因 问题 发展
一、文学经典改编的现状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也有效地规避了新剧本带来的票房或收视率上的风险。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学名著不断被搬上银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作品视觉叙事的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几年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的经典作品,在好莱坞,起码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
那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文学经典的改编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无论是已经被炒了无数年“冷饭”的四大名著,还是金庸、古龙笔下的翩翩大侠和娉婷玉女都逃不过被再次改编的命运;可是当我们走进影院听见小孩子被一直奉为英雄的“齐天大圣”的恐怖造型吓哭时,当我们坐在屏幕前惊讶于武侠剧中那大段大段的雷人台词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离经典早已背道而驰并且渐行渐远了呢?
当然,近些年中国在文学经典上的改编上也是取得了些成绩的,无论是从莫言的《红高粱》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从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姜戎的《狼图腾》,都在业界内和社会上获得了不少的赞誉。事实上,大众对于文学经典进行改编这一形式还是较为喜闻乐见的,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都比较快,所以造成了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于是文学经典的改编便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失。人们不必再抱着那些大部头的书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或许只需要动动鼠标或是买张票,便可以享受文学经典的饕餮盛宴了。
说到文学经典的改编,别不得不提到近些年被频繁改编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了,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似乎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要数《聂小倩》了。其实有张国荣与王祖贤版的珠玉在前,相较之下刘亦菲版本的《倩女幽魂》便少了几分韵味,然而三宝与关山的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无疑又使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就看单场巡演的次数来讲,迄今为止似乎没有什么剧目能与之相比了。
二、文学经典改编的原因
谈到为何要将这些文学名著进行改编,或许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赚取商业利益,博取收视率和票房;又有些人可能会讲为了提高创作团队及演员的知名度等等。是影视产业化、商业化的需要还是视觉化、读图时代的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是我们迷失在了文学经典改编的道路上?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说书人开篇四句定场诗,似乎启动了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向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凄美致敬。这一不平凡的开场似乎注定了三宝的“聂小倩”是改编版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然而无论是与王祖贤版的抑或是刘亦菲版的“聂小倩”相比,三宝的这个“小倩”较前面二者似乎更为悲情,除了貌美聪慧外,这版的“聂小倩”有着身心饱受男人欺凌不堪回首的痛苦前史,特别是那段飘忽缠绵宛若天籁的“小倩主题歌”,只要唱起,就会让人印象深刻,百感交集:“你的心里,可曾有个鬼?你可曾有否,与她同醉?你可曾与她,饮满此杯?你可曾与她,不醉不归„„”
与同题材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不同的是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除了坚持“爱情”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桥段外,还保留了原著的另一重要戏核——详实展现了聂小倩用“色、财、命”三种方式引诱宁采臣的情节。在整部剧里我们似乎并没有再让鬼去改邪归正,而是以天界、冥界所普遍尊崇的真情为重心,让鬼来揭示平常人在爱情面前的那种矫情、虚妄、欺骗与懦弱,发出“人不如鬼”的感叹,也通过聂小倩和宁采臣之间最后断了的“情”,来映射现实中人们的无奈。这正是这部文学改编作品的独特之处,更是三宝与关山创作这部剧的目的所在。
作为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编剧及作词,关山把整部剧的构思、内容以及歌词意义都设在非常悲伤绝望的基调上,其实这正是他对这部文学经典改编的灵魂所在,他曾说过“我们很多人都渴望有真正的爱情,找到自己真正心仪的工作和事业,但是当我们真正要为他付出代价的时候,会有什么态度?绝大部分人都是‘叶公好龙’——背弃了理想,无奈的接受了现实。”而这部剧就是通过聂小倩和宁采臣之间最后断了的“情”,来映射现实中人们的无奈。
文学经典的改编难道只是追求那些浮华的物质利欲吗,难道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博人一笑吗?其实都不是,正如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所呈现给我们的那样,或许在悲情的结束之后留下的是我们对人性脆弱的思考与对梦想的抉择时,文学经典的改编的真正内涵才由此被揭示开来,这才是文学经典改编的真正原因。
三、文学经典改编的问题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由名著改编的作品不断增加,但这些影片(剧目)的质量却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被吐槽的大烂片,《满城尽戴黄金甲》就是一个广受诟病的典型,它的故事内容虽取材于《雷雨》,但却一点都没有做到与《雷雨》的形神兼备。因为涉及到文学经典的剧本更需要编剧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编剧要认真地去发掘相关文献,制作团队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应是仅仅靠玩技巧。再比如同为聊斋系列的电影《画皮》,整部影片下来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纠缠,似乎便再无其他的记忆点和引人思考的地方了。而与之相反的则不得不又提到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虽然同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鬼故事”,但似乎后者更有人情味和深度,在表演上并无技巧的堆砌,而是运用简约凝练的风格并且融入了中国的戏曲唱词和舞蹈艺术,给人带来的视听感受是超越了电影的数字化观感的。
其实这部剧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相反由于是太过于熟稔的故事反倒让人有些厌倦,但是关山在剧本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使得整部剧既继承了古典戏曲唱法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意识和时尚律动,用新奇的手法展现出人物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鬼魅在面对苟活利益面前时的决绝与耿然。这样的奇妙组合不仅赋予了音乐旋律以倾诉情感的充足的感染力,还增添了这个古老故事的文学品质,反映了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对于文学经典改编的瓶颈的突破口吗?利用音乐艺术弥补视觉的空缺,或者利用视像艺术去描绘音乐的律动,不都是不错的尝试吗?
正是三宝与关山对于文学经典的大胆改编,才有了这么一出用现代方式唱出的古典浪漫,才会在剧末仍然留有疑问:“我们经常会遇到梦想中的聂小倩,但最后我们都是宁采臣。”
通过以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为例的文学经典改编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文学经典改编的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只有鼓励原创、加大对编剧的能力和文学素质的培养,才能在日后的改编中获得认可,正如三宝所说“我做音乐剧的初衷,就是做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剧,而不是模仿百老汇音乐剧。”同时我们的文学改编也要紧跟时事与潮流,就像编剧关山一再强调的“叶公好龙”式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这些都是当下都市人的通病,如此便与观者有了共鸣。
文学经典的改编之路或许才刚刚起步„„
第三篇:音乐剧论文
论《猫》的成功
姓名:朱恺东学号:班级:广告
2013012301
131
前言
本学期十分荣幸的选到了《音乐剧欣赏》这门课程,我也在课程教学中被它深深吸引。尤其是对《猫》这部音乐剧十分喜爱。当然课上并没有看完,课后我认真地看了一遍。
正文
不像《歌剧魅影》中繁华褪尽似的无奈,也不像《巴黎圣母院》里动人心魄的悲壮,《猫》给我的影像是神秘莫测的,也是统一唯美的。1 《猫》是英国作曲家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舞蹈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体现了白猫纯洁的心灵。
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怪不得母猫们对他如此迷恋。
音乐
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并被前后录制了600余次,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魅力猫来到场上,猫儿们都避开她,月光下,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回忆》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魅力猫第一次唱出回忆的时候,歌声表达的是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而第二次响起《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同样的旋律此时演唱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百度百科 舞台美术
《猫》的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236只猫,36种造型设计,100多种道具,250多套服装,让人们平日里所熟悉的猫—这种性格多变的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设计师对它们的形象和服装设计尽量贴近猫的原型,但并没有因为描述的是非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一味地追求怪异。因为对这种人们熟知的小动物的生活进行演绎,首先要引起人们的亲切感,拉近人与“猫”之间的距离。其次,整个剧场都被装饰成一个大垃圾场,观众从步入剧院那一刻起,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硕大的垃圾场。从观众大厅一直到观众席,到处都是垃圾状的道具,这些“垃圾”一直延伸至舞台深处。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境设计将观众与舞台表演,虚幻的“猫”与现实生活,想像空间与现场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完整地构成了“猫”的舞台。舞台设计者以猫的眼光观察世界,把舞台上的背景道具按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扩大了三倍,总共用了2000到2500个道具。在任何一个座位上,观众都能以自己的角度看到剧中垃圾处理场上1500个超大型的碎卡通、碎碟子、牙膏筒和其他各种垃圾。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观众观看后面的演出做了很好的铺垫。逼真的再现原始情景,再将其夸大、变形,是韦伯的音乐剧中经常运用的手段。《猫》的舞台设计以挑战的姿态开辟了音乐剧的新领域。它给人们带来的想像空间异常宽阔,日本著名的四季剧团于1993年在上演该剧时,专门设计了可移动的帐篷式剧院,所有的部位都可进行拆卸、组装,内设1050个座位,为四季剧团在本国内的巡回演出立下了汗马功劳。
剧情总结
送魅力猫升天,领袖猫最后一个动作包含了爱与宽容的博大胸怀。最后一个运作是舞蹈主题动作与戏剧的完美结合。《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
3《猫》剧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它是拟猫而不是拟人,但是又是按人类社会来描写猫族的,从音乐一开始就是族群仪式的场面,而到最后“魅力猫”升入九重天,每一只猫都接纳了它,这也是人类社会惯用的,很像早期的宗教仪式,很神圣,感觉比人类社会的宗教感还强烈,甚至会让人类觉得惭愧,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欢愉的东西,一种神秘的东西,它也来自于几千年来人们对猫的揣测、认识,神秘、信仰的东西都在里面了,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切,但又不会太直白。所以,一场戏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猫群就是一个人类的缩影,同时也告诉观众一个爱与宽容的主题。
总结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普遍化。音乐是音乐剧 23《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启示》黄雅 音乐剧《猫》成功之处 的灵魂,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石。
第四篇:音乐剧论文
浅谈音乐剧欣赏
在音乐剧中徜徉
摘要:音乐剧诞生于上世纪初,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回顾音乐剧的历史及发展脉络,并且结合自身在课堂上观看到的音乐剧和老师所讲的音乐剧有关知识谈谈自身对音乐剧的理解及观后感触。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音乐剧发展历史和课堂知识;第二部分为对课堂所欣赏到的经典音乐剧的观后感;第三部分为自身对音乐剧的理解。关键词:音乐剧 发展脉络 观后感 音乐感触
一、音乐剧历史回顾和课堂知识
总览艺术,可以分为两类:摹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两种艺术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是不一样的。摹象艺术注重模仿生活,重客观的再现,是再现性的艺术,典型的摹象艺术有影视剧、油画和小说;意象艺术重主观表现,创作者异形传神使观众产生传神的幻觉感,是表现性的艺术,典型的意象艺术有戏曲、国画、诗歌、舞蹈、音乐等。
音乐剧作为一种20世纪新兴起的戏剧表演,又称为歌舞剧,可以说它追求的是综合的舞台艺术,想给观众一种感觉上的完美结合,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随着音乐剧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分为七个流派,分别为:古典音乐剧流派;倾向古典的小歌剧流派;概念音乐剧流派;史诗流派;现代流派音乐剧;浪漫主义流派;后现代流派音乐剧。
音乐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这个时期欧洲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音乐为音乐剧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音乐剧随着人们的需求的增加也应运而生。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1随着不断地发展,20世纪初音乐剧正式形成,音乐剧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现在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二、课堂欣赏音乐剧的观后感
在整个的音乐剧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非常幽默和愉快的,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很多经典的音乐剧著作,都在不同方面触动了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某些还能激发人的一些对自身的反思。音乐剧的四大代表作有《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
其中《歌剧魅影》、《猫》是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下边我就观看后印象最深刻的三部音乐剧表述自己的感想。
http://baike.baidu.com/view/9921.htm#5(1)《雨中曲》
《雨中曲》是我观看到的第一步音乐剧,创作于大萧条时期,是该时期的代表作,是一部类似于电影的音乐剧。我认为此部音乐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剧中的幽默成分,可以说幽默是音乐剧的一个亮点,是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在剧中 琳娜·莱蒙和唐·洛克伍德是无声电影明星,被观众视为一对绝佳的银幕情侣,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唐·洛克伍德爱上了他在大街上邂逅的普通舞蹈演员凯茜·谢尔登。随着有声电影的兴起,琳娜陷入了巨大的困境,虽然她有自认为傲人的美貌,但她的嗓音却尖利的能刺痛人的耳膜,套用电影中的原话,她是“既不会演,也不会唱和跳”,对于改变后的歌舞剧,她只能充当“无声的漂亮的女主角”,唐纳和公司老总研究,想出了由凯茜为琳娜配音,琳娜只是在前台对口型假唱的办法。影片公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琳娜却处于对凯西的嫉妒,向公司提出了过分要求,她要求凯茜只能作为她的配音,不得走向前台,并不知天高地厚地想凌驾于公司老总之上,她的傲慢自大激怒了老总,老总站到了唐纳和凯茜的一边,最终向观众揭露了假唱的事实。
《雨中曲》的舞蹈也是造就它成功的主要因素,震撼人心的舞蹈,作为音乐剧里的舞蹈,主演吉恩凯利的几段唱与跳完美结合的表演,让整个影片的感染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杂耍演员一般的身手配合着宏亮浑厚的嗓音,演绎出了音乐剧的经典。特别是在雨中跳舞踩水那一段,踢踏舞天生的强烈的节奏感伴随着水花随着节奏飞溅的视觉享受,观众彻底陶醉在了这个画面之中。也在另一方面和该剧的主旨完美吻合。
除去雨中欢唱的那一段,还有女主角凯西和一群女舞蹈演员在派对的开场舞蹈也非常有活跃气氛的效果。她们展现出的热情让人倍受感染,感觉到激情和年轻。而仅有舞蹈是不够的。《雨中曲》的音乐也是它的一大魅力。吉恩凯利的演唱自然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了。他融入声音里的感情,他声音的磁性,我在看完整场之后,脑海里总是会回响起“singing in the rain,I’m singing in the rain”的美妙旋律。音乐的演唱很成功,这更要得益于音乐在整部音乐剧中的地位。因为,很多时候,剧情是在歌唱与舞蹈的伴随下展开的,男主角用歌唱来回忆自己的成名之路,用歌唱来表达陷入爱河的喜悦,用音乐来表达自己获得有声电影的灵感。
本剧的内容也向人们反映了真实的世界,这是一部具有尖锐的讽刺意味的电影。无声电影像有声电影的转化过程中,一些丑陋现象的产生。通是批判了人们过于功利的心态,琳娜对唐态度的前后转变;老板与唐的关系,都是在揭露和批判赤裸裸的利息和金钱关系,尖锐在幽默中得到了缓冲,讽刺的真实现象却更为深入人心。这是《雨中曲》带给我的深刻感触。(2)《发胶星梦》
可以说这是带我深入思考的一部作品。看完它以后我被剧中女主角的执着和热情感动,我开始反省自己性格中的内向和自卑,突然有一种想释放自己心中热情和年轻的欲望和冲动,心里暗暗学习女主角的乐观自信和快乐,坚持自己的梦想,知道成功,做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中乐观快乐的人。我想它多多少少带给我一点改变,或者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女主角特蕾西是一个出身卑微、身材肥胖却可爱动人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到电视选秀节目中去表演。她凭着自己的热情、大方、开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部影片一个较为沉重的背景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而特蕾西更是凭着勇敢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喊出了“从此以后,美国电视将再没有种族歧视”的口号,当她携手黑人兄弟一同用舞蹈释放自己激情的时候,她知道那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种族之间的尊重和融合。
我想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应该向特蕾西学习,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恰当的释放自己的压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梦想的支撑下,剔除生活中的空虚和不快乐,在追逐梦想的路程中一路高歌,展现自我,她身上的这种执着和勇敢正是我性格中所缺的,我想我会努力的向她学习。这应该是这部经典带给我最大的收获。(3)《猫》
《猫》是我个人看的,给我的综合感觉是场面宏大,又注重细节。它传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剧中各种各样的猫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领袖猫、魅力猫、英雄猫、迷人猫、富贵猫、铁路猫等,从猫的角度投射出社会人的影像,是对真实社会的直观缩小反映。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领袖猫和铁路猫,领袖猫从外表来看,他是只大灰猫,不像其他猫那样有着满身的花纹和亮丽的外表,他的身材硕大,个子很高,非常有领导气质,年纪很大,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睿智,这不正是生活中领导需要的潜质吗?铁路猫塑造的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猫,他出场的时候全场都显得特别忙碌,他负责整个卧铺车厢,火车没有他就不能按时车站,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实干家,勤奋,乐观务实的形象,我想我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追逐铁路猫精神。
此外,《猫》中的舞蹈和音乐更是让人为之一震,剧中用大量的舞蹈来表现不同猫的不用性格和特征,既有踢踏舞,又有芭蕾舞,还展现了现代舞,尤其是剧中舞会的场景,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如痴如醉。同时,音乐的设置也是非常到位的,体现主要内容,比如剧中魅力猫回忆自己过往的时候的音乐恰当的表达了此时的内容,用音乐更好的映衬内容,音乐层层推进,极富感染力,给观赏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三、自己在此课程中的一些感想
上完音乐剧课程,感到非常愉悦,被宋老师的课堂幽默和每节课精彩的音乐剧吸引,整个教学过程非常轻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了解并喜欢上音乐剧,提升了我在音乐剧欣赏反面的素养和综合素质,它不愧是一门集高尚与流行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如今,音乐剧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我相信,伴随着不断进步,它一定会登上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张旭.《音乐剧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志敏.《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3、周小川.《音乐剧之旅》新世界出版社
第五篇:音乐剧论文
浅谈音乐剧 摘要:
1、起源:起源于20世纪初,流行于纽约和伦敦。
2、特点: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3、神话与标题性:神话所对应的是人性化,将剧中来的角色而非主角赋予神的特点,以他为线索贯穿全片。——————
4、《歌剧魅影》:魅影的人物特点以及我对影片的感受。
5、《发胶星梦》:创作的背景以及我的感受。
关键字:音乐剧、起源、特点、神话、标题性、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发胶星梦》 正文:
一、音乐剧的起源
音乐剧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音乐剧是由一种简单的轻歌剧加上简要的故事情节和舞蹈而形成的表演形式,流行于纽约和伦敦。这个时期的音乐剧创作主要源自美国。《表演之船》、《俄科拉荷马》以及《音乐之声》等剧目演出经久不衰,被视为音乐剧经典。这些作品逐渐赋予音乐剧更完美的舞蹈成分、更完整并戏剧性更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和唱段以及富丽堂皇的道具和服装。英国最具影响的音乐剧《超级明星基督》、《猫》、《歌剧院幽灵》、<
不少人对音乐剧还是比较陌生,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音乐剧是以片场的现场演出为主,富有美感、轻松、幽默,音乐剧具有标题性、推动性。歌剧由我们熟知的《图兰朵》、《蝴蝶夫人》,非常的严谨、古典。音乐电影主要以胶片为主,音乐不具备情节性,少量承担讲述任务。
二、音乐剧的特点
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1、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2、现代性:在音乐方面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
3、多元性。指的是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
4、灵活性。即不拘一格,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从布景上讲,<西贡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降下来,传统上是做不到的,音乐剧则可以花本钱让宣升飞机从天而降。
5、高度的商业操作性。它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
简言之,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
三、音乐剧的神话与标题性
音乐剧中经常采用“神”话的表现手法,神话所对应的是人性化,将剧中来的角色而非主角赋予神的特点,以他为线索贯穿全片。例如,中国爱国主义影片《江姐》中的江姐,即被赋予神的特点。
音乐剧的标题性,所有的好运都发生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上,这是东方音乐剧的特点。在非洲,音乐剧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是由很强烈的节奏感,为歌而歌、为舞而舞,造成听觉上的强烈刺激。在欧美洲,比较突出人性的一面,音乐上,气势磅礴,《歌剧魅影》中,魅影的出场时剪切和铉的音乐,而在《妈妈咪呀》中,是大三和弦。
四、浅谈韦伯音乐剧 选择《音乐剧欣赏》这门选修课,是为了提高我的艺术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在这门课上,我们先后观看了《歌剧魅影》、《妈妈咪呀》、《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悲惨世界》、《发胶星梦》等。
音乐剧的四大代表作有《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其中《歌剧魅影》、《猫》是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他有着极好的古典音乐修养,也钟情于现代严肃作曲家的风格,选择的却是通俗的、大众的形式.他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元素.并将欣赏性放在第一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正因为这样,魅影才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存在。
五、《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是我在这门课上观看的第一部音乐剧,剧中的魅影让我感触颇深。魅影是集多种善恶性格在一身的人物形象,他卑微的出身、悲惨的童年以及丑陋的面目,使得他自卑并且残暴,他生活在剧院的地下室中,常年累月的压抑是他成为一名黑暗中的幽灵,以音乐天使的身份出现在克丽丝汀身边。他的歌声优美动听,夹杂着一些淡淡的哀愁。看那地下室的摆设,多年来不被人察觉还有他的艺术魅力,如果他不是因为面容的原因,他肯定是一位艺术上的集大成者。这也正是魅影的悲哀之处。
魅影爱上了克丽丝汀,他倾注全部的心血,将她培养成一个音乐人,他只是希望她能够爱着他,但她的心早已属于子爵。他气愤、他发狂,尤其当克丽丝汀联合其他人一起拆穿他的面具时。同时,他也很伤心,自己最爱的人亲手将自己暴露于世人的面前。“魅影”将源于对音乐和人才的精神之爱。不可遏制地转化为自私、妒忌、愤怒。最终,魅影还是选择了成全克丽丝汀和子爵。这又表现出他善良的一面。他是一个善恶性格的比较矛盾的人物形象,则因为如此,才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每当他望着女主人公的时候,他没有了平时的戾气,反而眼睛中散发着纯情,那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感觉,因为魅影悲惨的命运,也因为他的爱情不完美。
六、《发胶星梦》
《发胶星梦》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部音乐剧,因为之前看过《歌舞青春》,它们都是一群追求舞蹈与音乐的热血年轻人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发胶星梦》所不同的是,它的背景更为沉重一些。
《发胶星梦》首次出现在银幕之上是在1988年,17年后同名音乐剧《发胶星梦》重上银幕,它的一个重大改变是他将所有的搞笑元素全部唱了出来。特蕾西是一个出身低微、身材肥胖却可爱动人的女孩,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到电视选秀节目中去表演。她想方设法排除艰难阻碍,最后挤进决赛而获得全国瞩目。
突出特点是特蕾西是在上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的背景下携手黑人兄弟一同获得成功的。在该剧最后的全国电视直播场面中,特蕾西作为一个懵懂而冲动的女孩喊出了响亮的口号:“从此以后,美国电视将再也没有种族歧视!”特蕾西获得的成功不仅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种族融合的。
特蕾西的性格很值得我学习,她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永不放弃。这是我身上说缺少的一种品格。
七、感想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我提高了音乐剧欣赏方面的素养,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虽然很多人并没有看过音乐剧,但是我们并不陌生,概念碟的推出使得音乐剧中的歌曲广为传唱。其中《the muisc of night》《angle of music》我特别喜欢。
自此,我深深的喜欢上了音乐剧,它不愧是一门集高尚与流行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如今,音乐剧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必定会登上艺术的高峰。参考文献:
1、张旭.《音乐剧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志敏.《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3、周小川.《音乐剧之旅》新世界出版社
4、期刊:赵鹏程.音乐剧《剧院魅影》的艺术魅力
费元红.看,一团丰肥的发胶记音乐剧《发胶星梦》上海演出
苏向丽.浅析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音乐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