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棒材表面划伤验收材料之2项目结题申请
验收材料之二
“降低优特钢表面划伤不合格率”项目
验收申请
2010-1-2
5“降低优特钢表面划伤不合格率”
项目验收申请
本课题针对武钢条材总厂棒材分厂生产优特圆钢(典型钢种:
45、40Cr)过程中轧件表面划伤缺陷,通过对成品表面划伤缺陷形貌及来源分析;分析研究轧件表面划伤缺陷产生的机理,优化轧线生产工艺及输送设备,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棒材分厂生产优特钢表面划伤缺陷,提高了优特钢产品合格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成品表面划伤缺陷形貌及来源分析研究
收集现场生产数据,并对成品样的缺陷部位取样,对其表面划伤缺陷形貌特征、表面脱碳层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缺陷部位进行金相及能谱分析,研究成品表面划伤缺陷形貌及其危害。同时,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找出了影晌轧后成品表面冷划伤及轧制过程中热划伤的主要原因。
⑵研究冷床输入辊道、裙板辊道、冷床齿形等对轧件表面冷划伤的影响,完善相应设备的设计
①轧后输送辊道的侧板擦轧件。在过渡辊辊道两侧加立辊20多对,并对地辊材质重新选型,选用耐磨材质QT800。磨损后的输送辊道要及时更换。
②制动滑板的遮板改进。轧制螺纹钢时采用不带滚动导向辊的弧形遮板;轧制优特圆钢时采用带滚动导向辊的弧形遮板,弧形遮板的所有滚动导向辊必须设置冷却水冷却。
③群板辊道及群板的改进措施。群板辊道安装硬质合金辊环;在活动裙板与棒材的接触部位加工燕尾槽并镶嵌条形合金块。
④冷床齿形。目前的冷床齿形是合适的。
⑶分析研究轧件在输送辊道、活套器上引起轧件表面热划伤的原因,完善相应设备的设计
①严禁轧制过程中输送线出现死辊,包括停转或相对停转的辊道,并及时清理辊道表面粘附氧化铁皮。
②尽量不在辊道表面堆焊,如果辊面打滑,炉后输送辊道可加工成齿形辊面增加摩擦,并选择耐磨材质QT800,减少辊道表面磨损;严禁有高于辊道平面的异物出现。
③采用形U形辊道作为机组之间输送辊道。
④选择合适的辊道表面与辊道地板间的高度,避免轧件与辊道底板间接触,取
20~30mm;靠近辊道两侧的辊道地板弯成向下的弧形;并经常清理辊道表面及辊道地板上的氧化铁皮及其他异物。
⑤活套辊前后设置辅助水平导向辊,活套辊及其压送辊采用大弧形辊。在轧制过程中,活套起套以后进人下一架轧机前形成反抛物线。故提出在活套装置两侧压送辊前设置辅助水平导向辊。
⑥轧制过程中过桥或导槽的改进。
机架间的过桥:要求对中相邻两架轧机的出口、进口导卫,清理过桥内粘附氧化铁皮或打磨焊瘤或其他凸起;改焊接件为铸钢件;并在过桥两侧安装辅助立辊,以减少轧件擦过桥侧板。
飞剪前后的导槽:重新设计制作2#、3#飞剪前、后的导槽,并各加了4对立辊和水平辅助辊,避免导槽外侧墙板或其底板接触轧件划伤轧件表面。
⑷研究轧槽进出口导卫引起轧件表面热划伤的机理
针对现场实际轧制情况,分析研究轧槽进出口导卫引起轧件表面划伤的机理。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结合优特钢的钢种特性,模拟了双半径及切线扩张法构成成品圆孔轧件变形的应力场、应变场及其变形规律。据此,将成品圆孔改用双半径构成法,以保证成品尺寸具有较高精度,非成品圆孔采用切线扩张法,以适应轧件尺寸的在线调整;在此基础上,优化轧制Ф18圆钢(45钢)的轧制程序表的工艺参数,并确定各道次轧件红坯尺寸,进而修正其进出口导卫尺寸,完善轧槽进出口导卫设计。
⑸研究活套高度、进出口导卫安装高度、轧机速度调整等工艺参数变化对轧件表面热划伤的影响
①活套高度基准值的设定。由于立式活套套量的变化与套高的平方成正比,不是线性关系。若偏离程度加大,套量变化过大,轧件可能会与进口或出口导卫上、下内表面接触而产生热划痕。一般取15020mm。
②合理设置活套控制参数,采用物料跟踪的方法来控制活套的起落和调节。结合优特园钢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对比普通圆钢、螺纹钢PI调节器的参数,结合优特钢的变形特点,对原参数进行修正,提高调节器的性能,增加活套器轧制的稳定性;轧制时两机架间形成一定的物料堆积,通过控制上游机架的速度来消除两机架间金属秒流量的差异,使其在微堆的状况下运行。
⑹其他措施
①解决生产线上的轧制线偏离,使得轧件在轧制及其输送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②实际生产过程中导卫划伤解决措施。若产品槽口两侧有较细、清晰的划伤,主要是K2进口导板和轧槽倒角有毛刺,需认真修磨毛刺;槽口处划伤,主要是K1导卫造成,修磨进口夹板;成品有较粗的不清晰的划线,主要是K2之前的红坯尺寸不标准造成,采用试小样,调整红条尺寸;成品上有周期性的划线或凹坑,主要是成品前活套器地辊有焊瘤或K1导轮粘钢;精轧区采用控温轧制,适当降低轧件表面温度,提高表面强度,减少轧件划伤和导卫粘钢;注意检查导卫是否存在粘钢现象。
③调整厂内产品结构。在对质量进行改进的同时,还积极调整厂内产品结构。根据武钢棒材厂产品质量情况,既要轧制螺纹钢、普通园钢(Ф12~Ф45),又要轧制优特园钢(Ф16~Ф40),经常交叉生产。轧完螺纹钢后,输送辊道磨损严重,经常导致大规格圆钢成品表面划伤,严重影响产品表面质量。为此,可调整生产车间的产品结构,先轧表面质量相对较高的优特园钢,随后轧制表面质量相对要求不高的螺纹钢、普通园钢(Ф12~Ф40),以提高优特园钢产品的表面质量(减少表面划伤缺陷),以降低优特钢表面划伤引起的不合格率。
④完善工艺、设备管理制度。大规格圆钢表面划伤问题不仅仅是工艺及设备上的问题,它与设备及工艺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对优特园钢表面划伤问题的整改攻关,总结了一套设备划伤轧件表面的规律,并根据生产经验,制定了各关键设备(备件)的使用寿命,完善了设备(备件)的定修及检修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⑤落实岗位责任制。将执行工艺纪律列入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对违反工艺纪律的行为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制定了轧辊、导卫装配标准,冷剪剪切规定等专项制度,对与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岗位都落实责任。
⑥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工艺纪律执行的好坏来源于岗位责任的落实,在强化责任的同时要求工艺技术员每天都坚持进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检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检查、监督并以纪律的形式固化下来。
经过攻关措施的的逐步实施,“降低优特钢表面划伤不合格率”项目已达到预期攻关目标,完成了攻关任务。特提请甲方对“降低优特钢表面划伤不合格率”项目验收。
条材总厂棒材分厂
武汉科技大学
第二篇:项目验收结题报告
项目验收报告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二、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课题设置、关键技术选择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1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2.2项目课题设置
2.3项目关键技术选择
2.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项目实施效果
3.1项目关键技术 3.2项目主要创新点
3.3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专利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究开发新产品三类,其中:数
3.4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评价
3.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情况。
五、产学研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情况。
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产学研联合研究的开展,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负责项前期的调研、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中期项目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试制,后期项目产品的试验测试、工况测试、产品推广。院校负责项目中期技术方案的评审、技术指导及刀具材料选择的研究,后期为项目产品提出技术方案改进的建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和院校紧密配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公司开发辅助检测、测试设备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司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新开发产品两项。
六、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情况。
七、项目实施取得的绩效情况
7.1直接绩效 7.2简接绩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形成3类5个品种的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增加了相应的是测试实验设备,对公司****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公司新引进技术人员2名,培养优秀技术服务人员3名。项目产品的推广,*************
八、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情况。
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有公司任命,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实施及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成员包含:项目管理人员、项目产品设计人员、项目产品测试人员,具体人员分工见表二。
九、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课题经费单独核算,统一管理。
十、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没有问题,但在项目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
第三篇:项目结题延期申请
项目结题延期申请
武汉市教育局高教处:
本人承担了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武汉市制造企业的资源发展战略研究》,因个人2015年需要撰写博士论文和进行博士答辩工作,特申请将课题结题时间延期至2016年6月底。恳请批准。
申请人 韩卫群 2016年3月8日
第四篇:教学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一般要求
教学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一般要求
1、结题报告(一式一份)
一般为1500字以上,内容是综述该课题的来源(立项背景简述、立项批文)、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开题和各阶段的时间、人员分工、工作进展等)及主要成果(采用、应用、出版或发表),还存在哪些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建议与展望。
2、结题验收表(一式二份)
(1)研究成果原则上应与“申请书”保持一致。如遇特殊情况,需由课题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经所在学院(部)签署意见(签字、盖章)后报教务处核准。
(2)成果形式主要是指:教改论文(必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改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讲义、教材(含实训教材)、实验指导书、教学课件、教学软件、著作等。
3、研究成果主件及附件(一式一份)
(1)教改论文。须提交公开发表论文的杂志封面、目录以及论文所在页码的版面全文的复印件。
公开发表的教改论文必须注明“项目来源及编号”字样;否则,将不予认可。
(2)其它成果及附件
研究成果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应附上建设方案以及被采用或使用效果的佐证材料;
研究成果属于课件、软件、教学网站开发类等方面的,应附光盘或注明相应网址,也可打印网站界面作为依据;
研究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用或在学术团体、学术会议上交流的,须附上课题成果已被采用、交流的相关证明。
4、日常工作中的管理文件、领导讲话、新闻报道以及与课题研究不相关的获奖、荣誉称号等,不能作为结题成果的依据。
第五篇: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电源、生物材料与超灵敏检测中期检查报告
一、子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及计划执行情况
本项目有化学电源材料、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和高灵敏检测三个子项目。
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本学科的总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根据创新交叉、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设备购置、项目研究内容水平等方面按原计划进行,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已基本完成。
到“十五”末,本项目学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研究水平达国内一流,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为主的科学研究优秀群体已经形成。具有了较强创新能力和富有团队精神的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办成国内一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及教材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信息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结合,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化学电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单细胞检测、稀土分析、微分离技术及生物芯片技术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为国内生物分析、稀土分离/分析和形态分析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学术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争取专业实验室转为教育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实验室的先进水平。251
(二)“十五”以来的主要建设成绩
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一批杰出/优秀年青教师脱颖而出,有特聘教授1名,杰出人才基金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引进人才4名。几年来破格提拔年轻教授6名。教学和科研队伍壮大和项目研究实力增强,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增加。引进的学术带头人杨毅夫博士,建立了电动车专用电源研究组。陈政特聘教授的高温熔盐电化学研究组从无到有发展较快,现已开始出产高质量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Ed发表一篇高温熔盐电解值硅的论文。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的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已完成微波促进开环聚合合成聚己内酯的中试研究工作。对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所涉及的分析化学问题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培养了各学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现代科学专门人才。本项目优势表现在基础扎实,与学科优势领域相结合开展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研究;承担国家、部委和省的许多科研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基地建设方面,项目执行期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大学建设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建立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每年发表论文200多篇,几年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59篇;已获准中国专利68项;合作申请美国专利2项。获得国家奖8项,省部级奖12项。
已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有:《分子探针和检测试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有机波谱分析》、《高分子链形态学》和《高分子物化实验》。《单细胞分析》已经交科学出版社出版,《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也即将交稿。
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毕业研究生200多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余人。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多数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打好基础,才能有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不断把各个有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介绍给研究生,并要求研究生也要作有关研究进展的报告,坚持不断强调端正学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进行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互换交流。近年来平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70余人、博士研究生约40人。
在课程及教材建设方面,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把新的有关内容不断补充到教学中,特别是有关交叉学科的内容,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项目有关学科将紧跟国际上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发展课程的内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教学工作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使学科发展跟上国际研究最前沿。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合成生物高分子研究室(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Biopolymeres Artificiel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生物医学中心(Johns Hopkins-Singapore)、日本大阪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双边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生物医学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分析化学与德国的约翰内斯堡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互相派学者访问
先后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Lehn JM,Polymer international杂志主编Schue教授,J.Chromatography A主编 Terabe教授,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合成生物高分子研究室Vert M教授、李速明研究员,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Leong KW教授等访问、讲学。
同时,与国内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广州化学研究所、中石化燕山石化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学校和教育部的领导与支持下,先后投入近2千万元,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实验室条件得到改善,常用的先进仪器基本具备。加快了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的升级与换代,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差距。
通过“211工程”建设,实验条件不断改善,研究基地的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约2600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大型仪器设备包括:原子力显微镜、示差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紫外/可见光光度计(UV)、凝胶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GPC/HPLC)、毛细管电泳、等离子体质谱、红外光谱仪(FTIR)、光散射仪、药物溶出度仪、倒置显微镜、化学发光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元素分析仪等。购置了多角激光光散射(DAWN DSP, Wyatt Technl.Co., 美国)、动态粘弹仪(DMTA, Rheometric Co., 美国)、流变仪(ARES-RFS,美国TA公司)、凝胶渗透色谱仪、粘度计、电子拉力实验机(CMT6503, 深圳新三思)、冷冻干燥仪(CHRIST, 德国)、紫外光谱仪(岛津UV-160A, 日本)、膜渗透计、小型喷丝装置、热压装置、单螺杆挤出仪(HAAKE R252, Polydrive, 德国)和超滤器等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结构与性能测试以及高分子溶液性质研究的基本设备与装置。总价值270多万元。
(三)预期效益和可能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使有关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和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建立有关新学科和研究方向的教育部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到“十五”末,使学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研究水平国内一流,形成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研究群体。培养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办成国内一流的有关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及教材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信息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结合,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确定在无污染、高效能新电源材料,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利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单细胞分析、稀土分析和微分离技术及生物芯片技术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争取获得国家三大奖。在学术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二、项目管理情况
(一)项目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情况
按照子项目分别管理,预先订出子项目学科建设各项目执行计划,如人才引进和学术梯队建设,成果形式(专著、教材、论文、成果奖等)、学术交流,仪器购置和实验室建设等。由子项目学科负责人定期召开情况汇报会,由各课题研究组汇报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再由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子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一般为3-4个月进行一次。按计划运行项目管理,运行均正常。
(二)项目信息报送及档案管理工作
项目信息定期报送,子项目负责人和院主管人员均有项目信息资料保存,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并对有关信息做到准确无误如论文发表数,获奖成果数,仪器管理等。对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存档。武汉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对学位论文均有存档。
(三)项目计划执行成效分析
总体来讲,项目运行正常,成效比较显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了项目的完成。电化电源材料陈胜利,杨毅夫,庄林3位青年博士正在逐步成为各有专长的研究人员,各自都申请到研究经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2项。分析化学的高灵敏检测子项目基本是40岁左右的教授领导进行科研和教学。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注意提高培养质量,得益于“211工程”项目的执行和运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证。每年的SCI论文发表数量成上升趋势,基本是按10%的总体趋势递增。由于新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有较大帮助。“211工程”的项目支持了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项目进展。
三、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研究生的扩大招生,仪器的添置,实验室空间和面积紧张,需要增加实验室。
针对部分研究生基础和实验技能的薄弱,需要对他们加大基础训练和基本操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