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1: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篇: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期党课主题

(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谓“利益”,指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与享受这些财富的人的关系。

人的利益源于人的需要,是由人的自然需要转化、升华而来的。这种转化、升华,既与劳动创造相联系,又受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制约。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需要是两大类:物质需要(吃、喝、住、穿、行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文艺、教育、体育等文化需要以及友谊、爱情、尊重、价值实现等感情和心理需要)。因此,人的利益也就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我们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际上也就是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指人的自然需要而形成的自然利益,还指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扶贫工程和再就业工程,以及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方面的根本利益。

二是政治利益,主要表现为对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的要求。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主法制建设;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惩治腐败,整顿司法队伍等等,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方面的根本利益。

三是文化利益,主要表现为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决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工程”、高校扩招;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大力发展体育卫生事业,坚持推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坚决打击“黄、毒、赌”,打击各种邪教迷信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方面

正确理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统一的基础;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长远利益,又不能因此否定人民群众追求眼前利益的合理性,在和平时期尤其是这样;就要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少数人的利益的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民利益构成的。如果认为只是少数人的利益就可以不关心、不满足,那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成为空话。在许多情况下,多数人关心少数人、满足少数人的合理利益和要求,恰恰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例如,相对于全国12亿人来说,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下岗职工都是少数,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不顾他们的利益,而应加大力度搞好扶贫工程和再就业工程。这样,才算是真正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宪法体现最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宪法体现最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现行宪法是30年前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此后作过4次修改,为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30年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现行宪法凝聚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展现时代特征的好宪法。

3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中央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各项职权,大力推进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一是坚持在依法立法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立法工作,确立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法制支撑。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着力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督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正确行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三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密切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四是大力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办事,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对在新的历史阶段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学习宪法、忠于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局面。

第一,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人大工作最大的特点是依法按程序办事。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善于将集中全体人民意志的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国家上下一体遵循。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大工作更加顺应民心、贴近民生,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永葆旺盛的生命力。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支持、规范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积极探索更加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要进一步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委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二,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进一步发挥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载体和法制保障。要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为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续发挥法律的规范、教育和保障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用法治的方式、依照法定程序推进改革,努力做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同步,着力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通过立法引领改革发展。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努力通过制度设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难题。

第三,进一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切实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

要作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在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贯彻宪法的原则、精神和规定,着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使法律确立的制度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同时督促有关方面及时制定配套法规,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监督职能,突出监督重点,注重监督实效,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和预算决策的监督、执法检查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方式,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敬畏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总书记今天重要讲话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本期党课主题

(一)背景材料·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先进文化”是与“落后文化”相对而言。一般来说,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反之,一切颓废的、专制的、消极的,主张复古或停滞不前的,或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社会生产力一起,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先进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中国先进文化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典范。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两个历史时期分别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统一战线等问题,是一个比较完整而又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是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

二、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构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一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党把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充分体现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三、中国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国有5000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党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使民族优秀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正因为是民族的,所以具有世界意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的文化,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这一特征,不仅体现的党的宗旨,而且为文化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大力倡导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发展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发展各层次的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我们党把教育、科研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充分体现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一个政党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亡。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运转不正常,效率不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受宗族、帮派、宗教势力干扰,形不成领导核心,难以适应团结带领群众、维护政治稳定的要求。三是部分群众合理利益落实不到位。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为政策法规不配套、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少数人对政府有抵触情绪。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因个人原因,有组织地煽动、操纵,利用宗族、家族势力给政府施压,将群体性利益矛盾激化成群体性事件。五是少数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不公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产生矛盾。

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还应当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从战略上,要强调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暂时给部分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害。在具体工作上,要经常全面排查隐患,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敏感地区和重点人员,逐一进行化解。

2、力争主动原则。一旦发现~苗头,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疏导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3、关心群众利益原则。各级党政组织、有关部门必须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疾苦,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首要环节,凡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必高度重视。如果不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地拖、哄、压,甚至推让,只能激化矛盾,即使哄得群众一时平息下去,过后还要爆发。

4、教育疏导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都不能把群众当做对立面,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宣~律政策,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5、民主法制原则。要扩大基层民主,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

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要依法坚决打击群体事件中极少数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裕一方、稳定一方。我们在战略上,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战术上,要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不稳定因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上来统筹考虑。要积极制定鼓励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围绕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经济等领域,大力拓展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全面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四项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小企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雇佣下岗失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和社保对象采取缓解困难的特殊帮扶政策。要完善和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规范管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各项程序,确保低保金足额、按时发放。要加大对低保对象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要继续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帮扶困难户的制度,加大对困难职工农户的扶贫力度。

(二)完善基层民主、密切干群联系,改善干群关系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决不允许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切实树立良好公仆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引导群众运用法制手段解决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监督机制,把农民负担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制发监督卡和专用收据,公布负担的数量和征收办法,开展审计监督和执法检查。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都应向村民公开,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三)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依法调解、有情化解是我区大调解机制的活力所在。要大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在各镇街普遍建立镇街、事业单位、村(居)、百人以上的企业、村民小组、农户等六级调解组织,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范围的各级调解组织网络。要建立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继续坚持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首问负责跟踪督办制度和及时协调会办制度。各基层调解组织要立足基层,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自我消化能力,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区、镇街调解中心要充分发挥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主渠道作用,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特别对历史遗留问题个案的重复访、缠访,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区各政法部门应当以化解涉法矛盾纠纷为己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好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纠纷。要切实加强各级调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排查问题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就能得到早发现、早钝化、早化解。

(四)创新思想工作方法,有情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给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要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克服惧怕改革的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信心。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在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载体上,通过报刊、电视、告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采取走村到户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的方式,面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做好调解工作。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把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及时亲临现场处置事件,定为纪律,形成制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领导体系,定期召开稳定工作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要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作为领导工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因部门和单位工作失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运转不正常,效率不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受宗族、帮派、宗教势力干扰,形不成领导核心,难以适应团结带领群众、维护政治稳定的要求。三是部分群众合理利益落实不到位。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为政策法规不配套、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少数人对政府有抵触情绪。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因个人原因,有组织地煽动、操纵,利用宗族、家族势力给政府施压,将群体性利益矛盾激化成群体性事件。五是少数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不公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产生矛盾。

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还应当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从战略上,要强调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暂时给部分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害。在具体工作上,要经常全面排查隐患,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敏感地区和重点人员,逐一进行化解。

2、力争主动原则。一旦发现闹事苗头,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疏导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3、关心群众利益原则。各级党政组织、有关部门必须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疾苦,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首要环节,凡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必高度重视。如果不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地拖、哄、压,甚至推让,只能激化矛盾,即使哄得群众一时平息下去,过后还要爆发。

4、教育疏导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都不能把群众当做对立面,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

作,宣讲法律政策,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5、民主法制原则。要扩大基层民主,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要依法坚决打击群体事件中极少数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裕一方、稳定一方。我们在战略上,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战术上,要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不稳定因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上来统筹考虑。要积极制定鼓励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围绕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经济等领域,大力拓展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全面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四项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小企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雇佣下岗失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和社保对象采取缓解困难的特殊帮扶政策。要完善和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规范管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各项程序,确保低保金足额、按时发放。要加大对低保对象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要继续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帮扶困难户的制度,加大对困难职工农户的扶贫力度。

(二)完善基层民主、密切干群联系,改善干群关系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决不允许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切实树立良好公仆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引导群众运用法制手段解决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监督机制,把农民负担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制发监督卡和专用收据,公布负担的数量和征收办法,开展审计监督和执法检查。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都应向村民公开,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三)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依法调解、有情化解是我区大调解机制的活力所在。要大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在各镇街普遍建立镇街、事业单位、村(居)、百人以上的企业、村民小组、农户等六级调解组织,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范围的各级调解组织网络。要建立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继续坚持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首问负责跟踪督办制度和及时协调会办制度。各基层调解组织要立足基层,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自我消化能力,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区、镇街调解中心要充分发挥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主渠道作用,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特别对历史遗留问题个案的重复访、缠访,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区各政法部门应当以化解涉法矛盾纠纷为己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好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纠纷。要切实加强各级调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排查问题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就能得到早发现、早钝化、早化解。

(四)创新思想工作方法,有情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给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要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克服惧怕改革的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信心。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在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载体上,通过报刊、电视、告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采取走村到户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的方式,面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做好调解工作。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把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及时亲临现场处置事件,定为纪律,形成制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领导体系,定期召开稳定工作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要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作为领导工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因部门和单位工作失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期党课主题(一)背景材料·何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