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晋庙铺镇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李解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面开展以来,农村基层的建设工程,村级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不断增加,尽管近年来,我们出台了许多有关加强农村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比如“一事一议”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等。就制度建设而言,我们现有的一些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或一段时间内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干部的廉洁务实行为,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现行的一些制度已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当前的农村基层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于深入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将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人利用一段时间深入到部分村及镇直单位,就进一步完善制度工作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就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前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制度过于笼统,缺少实际性要求,操作较难。有些
方面的制度照抄照搬,不切合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乏力,无法落实。如民主议事制度是以村民会议和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少数人为了个人的利
益,对应该议的事情不同意或不去议,导致了应该做的事情做不起来,目前农村“一事一议”等议事制度很难操作,有的根本操作不起来,有些村干部干脆不“议事”,造成农村公益性事业难办。
2、有些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村务公开制度是一
项重要廉政建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平时不认真公开,上级来检查就大忙一阵。个别村甚至还弄虚作假,所公布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主要是因为责任主体不明,落实检查不够,监督不到位。
3、基层干部待遇低,素质低,执行较难。目前我们属
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村干部素质低,干部本身对工作要求不高,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收入很少,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没有什么可抓的。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较低,主动监督少,不愿意监督,不想监督。如村干部任前谈话制度,勤廉双述制度,在学习贯彻文件内容,少数干部无所谓,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再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很难执行到位。主要表现:一是“零”招待很难实现,有的村招待费逐年上升;二是少数村竭力逃避镇财政监督,搞帐处帐,体外循环;三是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执行不力,在一些村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
4、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主体,乡镇纪委很难
充分履行职责。乡镇纪委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形式上提高了乡镇纪委的地位,表象上加强了乡镇纪委的力量。乡镇党委副书记的职数减少,且副书记在乡镇班子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分管或分工的事多而杂,很难坐下身来专心抓纪检
工作。而配备的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多为兼职,人权、事权、财权均不隶属县纪委,他们更多地是尊重其条条即主管其命运的上级部门。因些,乡镇纪委在抓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方面很难形成合力。
5、制度执行严重不到位。一是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文件
上、喊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些制度的涉关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不了解其相关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二是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存在不愿追究、不敢追究和追究干部级别偏低的问题,责任追究名存实亡。三是制度考核的效果不明显。年初布臵,年终考核,形成了程序化,考核过程中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肯定的多、指出问题的少,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列入工作中心。目前乡镇村对制度建设
缺乏紧迫性和责任感,认为是软指标,有制度不检查,只发文不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的把这项工作列入中心工作来抓。
2、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广大干
部群众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制度的监督者,只有把制度规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才有利于制度规定的落实。使广大镇村干部熟悉制度,只有熟悉,干部才会自觉遵守,群众才好监督,各项制度也才能取得较好的落实。
3、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各部门尽管已
制定了不少廉政方面的规定,但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较少。因此,在制定廉政方面的制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
4、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廉政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责任是否明确,分工是否合理。要使廉政制度有人负责,各部门形成合力,确保落实。
5、抓好奖惩、责任的兑现。奖罚不明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使执行廉政制度感到吃亏,不平衡、不利于制度的落实。制度要在“违反了规定怎么办”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廉政制度落实无人管、没人问和执行好坏一个样的现象。只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地增强廉政法规的严肃性。
6、抓监督,加大制度落实的强制力和推动力。廉政制度建立后,其落实过程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仅靠自觉是不够的,必须有一种强制力和推动力,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就成为一种关键手段。实践证明,只有责任部门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并积极接受和依靠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才会效果明显。
7、着力解决与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使其配套,尤其要在责任追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廉政制度更好地落实
第二篇: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现状
一是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监督的途径和手段不断拓展,党内监督制度和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3年,在对党内监督制度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确定了包括巡视在内的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章规定,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又一重
1大成果。2010年,中央又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提高了管党治党水平,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同时,中央各有关部门也制定发布了《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规定,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党内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些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以党章为核心,以监督条例为主干,以配套规定为补充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惩处制度不断完善充实。惩处制度是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完善惩处制度,是严厉惩治腐败行为的必然要求。2003年,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进一步完善了党纪处分的相关规定,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更对严肃行政机关纪律,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也发布实施,为有效惩治各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依据,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过于原则宽泛,针对性欠缺。从目前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来看,有些制度过于原则宽泛,没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没有从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入手,针对性较为欠缺,在容易滋生腐败的岗位、环节和领域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制度缺少具体实施措施,可操作性欠缺。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制度没有科学合理地确定标准和要求,也没有明确具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实现权力界限清楚,运行程序严密,违规处理具体的目标。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激励措施又要明确可操作性的处罚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制度的有效性,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是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系统性、配套性欠缺。惩防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取得的明显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制度还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都需尽快制定配套的规定,应当逐步形成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实效,提高预防和打击腐败的有效性。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把制度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臵。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制度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二)理论研究不多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煤矿资源整合等发生的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不够深入,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缺乏统筹认识,没有深入研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制度建设缺乏前瞻性,以致反腐倡廉制度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不足。
(三)总结和探索不够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把创新作为主线,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制度建设中的难题。在反腐倡廉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总结和探索不够,没有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为制度,没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分析查找原因和漏洞,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创新制度,没有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以致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不高。
三、对策探究
(一)深刻学习领会,提高思想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学习,要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现实紧迫性,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找准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抓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机制、监督机制、惩处机制通过制度来固定、来保障、来促进,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
(二)强化制度创新,切实发挥效力
科学严密的反腐倡廉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的发生。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反腐倡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制度的创新性。要围绕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监督制约权力、惩治的治本功能来创新制度,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严肃性、针对性和预见性,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保证反腐倡廉制度切实发挥效力。
(三)加强监督检查,坚决贯彻落实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一手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手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把监督检查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当作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并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保障反腐倡廉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覆盖。要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甚至不执行制度的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不可触犯的“高压线”,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第三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财产收入申报制度、民主决策议事制度等一系列现代反腐败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思路逐渐成熟,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取得明显进步,但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制度建设仍然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反腐倡廉制度规定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合力,制度规定有的是党内法规,有的是党和政府的文件,有的制度规定标准模糊,有的甚至是重复的,这就使国家工作人员难以从心理上强化廉政主体的法律意识,约束自身可能产生的不廉洁行为,也不利于群众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实施检查、查处,给反腐工作带来了困难,致使一些制度难以落实。比如关于禁止公款吃喝的有关文件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都下发过,而且每年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还要专门下发反对奢侈浪费、制止公款吃喝 1
等方面的规定性文件,重复强调太多,容易造成人们心理上的麻木和行动上的我行我素。
二是制度配套不够完善。现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零敲碎打,应急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法规制度不全,还存在不少盲点或缺项;法规制度之间关联性不强,衔接不好;制度多而不精,层次低,效力差。这种不恰当、不周密的制度设计不仅无法有效地抑制腐败行为,还可能被腐败分子利用,使制度难以产生应有的实效,甚至有可能出现清官清不了、贪官臭不了的相反效应。如领导干部收受礼品登记制度,只规定如何登记,不据实登记怎么办,而没有规定如何核实领导干部是否据实登记,从而导致这一制度实事上已经流于形式。
三是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如果我们将反腐倡廉制度比如成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那么这道“紧箍咒”之所以威力无穷就在于唐僧时刻准备念咒语。而我们在制度的执行上往往停留在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的一般性要求上,缺乏根本性的监督落实。且有时搞形式主义,对上级的制度满足于照抄照转,甘当“收发员、播音员和复印员”,至于贯彻落实措施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甚少。
四是制度执行不够严厉。原安微省副省长王怀忠曾多次在一些会议上叫嚣:“感谢纪委,查我一次,提拔我一次,查我十八次,提拔我十八次”。王的一席话是值得我们深思 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确实有很大关系,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尤其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突出,认为制度是给他用来管别人的,其自身则是制度的圈外人,有特权思想,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差,犯了错误被查处了还不服气,认为自己是“隔墙砸砖头”被碰上了。
二、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是思想上认识不足,理论上探索不够,实际操作上调研论证不够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把制度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臵。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我们单位的有些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对某些方面和领域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探讨不够,对一些基础性法规的调研、论证、起草和修订工作还不够深入。就现有的制度看,往往是在某一腐败问题发展成带普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时,有关部门才组织力量制订有关制度,只开应急的“单方”,而对整个制度建设没有统筹考虑,往往造成有的制度内容冲突,甚至相互矛盾。导致一些制度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制度的执行和贯彻落实出现问题。
二是立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够。一方面一些法规、制度的内容没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完善,及时剔除失
效的法律法规,整理合并有效的法律法规,致使有些制度落后于实践。另一方面,对一些新兴的或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法规制度比较少,而且不具体,缺少可操作性,有的甚至是空白,无法可依。
三是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指导不够。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不够,法规工作部门的相互联系交流、沟通也不够,对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更不够。致使许多好的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提高制度的质量,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制度建设是对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制度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纪检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通过对工作实践的总结,找准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点,顺应时代节拍,摸清群众需求,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提升制度建设水平的新路径,不仅要追求数量,实现“有法可依”,更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度,提高制度质量,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努力实现有“良法”可依。
二是搞好制度建设,要重视制度的协调,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制度建设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的情况也更为复杂。因此要根据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制定出法规制度建设总体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遵循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反腐倡廉决策相统一,与从政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法制建设相协调。既要总结经验、坚持反腐倡廉的好做法、好经验,更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同时,要适时对现行制度进行修改或废止,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努力做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程与改革和发展进程相适应。同时随着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制度,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提高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抓好制度的执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甚至导致人们对制度的漠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作为大事来抓,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推
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让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制度的内容,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增强法制观念,把严格执行制度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之中,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徒法不足以自行”,作为人所制定的规则或规范,制度本身并没有实施自己的力量;要真正成为有效的制度,制度规则必须依靠人来落实。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纪检监察、检察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逐步完善惩处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责任追究机制。把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责任追究,督促领导干部把贯彻执行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作为大事来抓,带头坚持制度、自觉遵守制度、认真落实制度,为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是建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制度出台后,要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收集各方面反映,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好制度的修订和补充工作,使制度更加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际,使制度更加管用。
二O一一年二月
第四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扎实开展××系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有力保证,也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就制度建设而言,系统现有的一些制度如党委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干部的廉洁执法行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辖区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辖区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的基层工作需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制度建设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履职机制不健全。一是履职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对“一岗双责”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执行不力,甚至还存在“反腐倡廉就是纪检监察一家的事、单位和个人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等错误观念。二是履职手段单一。基本上处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等务虚的层面,对上级的部署,不结合单位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甚至原文照抄照套,形同废纸。没有把反腐倡廉工作与单位部门的业务工作统一思考、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三是履职力度疲软。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安排部署,基本上处于一般性的工作强调,没有实现责任制在本单位的有效内化。四是履职保障不力。一方面是配套推动措施不力。目前的保障措施仅仅局限在影响年终综合考核等浅层面,且责任制考核结果在干部选拔的运用上,也基本上是个人对个人负责,单位责任制工作的落实情况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影响甚微;另一方面是人员经费保障不力。各级不同程度地存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专职人员配臵不足、经费捉襟见肘的现象。
(二)廉政教育创新不深入。一是教育重点不突出,不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处于教育真空位臵,出现“教育者不自律”的现象。二是教育形式不科学。实践中,往往侧重于正面宣传各类廉政典型和模范人物,而用反面典型和违纪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却涉之甚少。这种一条腿走路的宣传模式,一方面影响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在群众中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认识倾向。三是教育内容不针对。表面化、简单化和概念化的做法多,结合实际和触及思想的少。比如在基层党支部,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做到了人人讲廉政、处处见教育,但是在启发干部思考如何将反腐倡廉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监管服务实际工作中去做的工作还不够。四是教育手段不综合。教育手段基本上还处于平面教育的初层次阶段,与现代网络媒体广泛运用的现状显得格格不入。
(三)制度跟进执行不到位。一是制度设计跟进缓慢。实践中不少监督举措在实践中已经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但相应的制度设计却没有迅速跟进。二是制度设计缺乏预见性。不少单位部门对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缺乏前瞻思考,往往都是在出现严重问题后,才引起重视,才考虑建立制度。三是制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有不少廉政监督制度内容空乏,缺乏规范健全的配套体系、具体的惩治措施和明确的实施细则,裁量辐度过大,具体执纪执法中较难掌握尺度。四是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不强。实践中往往是见子打子,出台的制度多属应急“单方”,互不关联,甚至出现制度“打架”现象,没有形成制度整体网络体系,严重影响了制度的监督效果。五是制度执行监管不力。一方面是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两张皮”,另一方面是对违反制度的监督措施不配套,惩治不得力。
(四)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对重点对象的监督流于常规,缺乏宽范围、深层次的监督机制。比如实践中对下级领导班子和领导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往往局限于会议记录、干部测评等一般性的监督手段,而单靠这些监督手段得出的评估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失之于软,缺乏强有力、高质量的推动机制。比如:核心业务部门中人员交流任职的力度仍然滞后。三是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比如:在党内监督上,由于体制机制方方面面的原因,上级监督失之于空、同级监督失之于软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在行政监督上,监察部门既当监督员、又当运动员,出现监督失职、职能错位的尴尬局面。四是监督配套措施的建立和推动跟不上实际需要。比如: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制度本身对领导干部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也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对收入合法性的审定比较困难,对申报的真实性也缺乏核实审定的具体措施,往往出现报小留大,掩人耳目,对约束领导干部行为作用微乎其微。
(五)整体防范延伸不彻底。一是预防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基本上仍处于宜步宜趋的状态。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干部选拔方式有所拓展,但在民主选拔程序以及人才质量的保证上仍然缺乏科学的保障机制。在行政效能提升上:注重形式上的公开透明,但对效能低下的单位及个人的责任追究缺乏刚性。二是廉政风险点防范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实践中对廉政风险点的防范工作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传递给群众的只仅仅局限于公开单位的态度,而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
(六)腐败惩处效果不明显。一是缺乏拓展和畅通线索提供平台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致很多线索渠道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案件查办的重点不突出,存在完成任务的现象。真正查处党员干部经济责任、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少之又少,没有起到查办案件的震慑作用。三是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出现的问题,往往偏重于问题查处,忽视源头治理,只知亡羊补牢,不知未雨绸缪。
(七)干部去向前景不明朗。准入机制不够严格,一些能力不强的同志常因照顾安排进入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纪检监察干部对外交流的机会少。这种“进口大出口小”现象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受工作性质所累,提拔民主推荐票决时往往处于劣势,影响了一些优秀纪检干部的进步。
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落实的对策措施
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重点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要提高认识,列入工作中心。目前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缺乏紧迫性和责任感,认为是软指标,有制度不检查,只发文不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的把这项工作列入中心工作来抓。
二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广大干部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制度的监督者,只有把制度规定公开,让广大干部知晓,才有利于制度规定的落实。
三要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尽管已制定了不少反腐倡廉方面的规定,但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较少。因此,在制定具体制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
四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责任是否明确,分工是否合理。要使反腐倡廉制度有人负责,各部门形成合力,确保落实。
五要抓好奖惩、责任的兑现。奖罚不明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使执行廉政制度感到吃亏,不平衡、不利于制度的落实。制度要在“违反了规定怎么办”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廉政制度落实无人管、没人问和执行好坏一个样的现象。只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地增强廉政法规的严肃性。
六要抓监督,加大制度落实的强制力和推动力。廉政制度建立后,其落实过程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仅靠自觉是不够的,必须有一种强制力和推动力,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就成为一种关键手段。实践证明,只有责任部门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并积极接受和依靠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才会效果明显。
七要着力解决与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使其配套,尤其要在责任追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廉政制度更好地落实。
第五篇: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调查
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为深入查找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省纪委近日成立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度设计理念略显陈旧,和反腐败发展趋势不协调。制度设计整体上受传统施政理念和思维定式影响过重,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制定、轻执行等问题,有些理念与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不相符,时代特色不够鲜明。
(一)对本土、本党历史经验总结、发扬有余,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借鉴不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廉政教育工作倡导规则意识、道德自律和职业荣誉,但是制度设计理念立足于人性恶,着眼于“小人”心理。把任何人都作为潜在的腐败分子,认为权力越大道德风险越高。对公职人员的行为约束较真挑剔,较少依赖其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严格、苛刻的制度环境迫使公职人员如履薄冰、善待权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充分释放,个性需求快速增长,公职人员很容易受影响、被同化。我们在坚决抵御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侵蚀,努力提升公职人员道德标准的同时,对市场经济文明的研究不多,对市场经济国家权力配置、制衡的借鉴不足,对公职人员道德风险、公职岗位市场风险的估计不充分。制度出台太快与更新太慢并存,“水土不服”与过度超前同在,制度建设局部滞后于时代发展。
(二)一些在过渡阶段形成的观念和做法,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有些制度建设思想没有随经济社会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完善,制度功能发挥受影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与传统,形成于层次单
一、生活简单、思想单纯的战争年代,在建国后的很长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党员结构的变化,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越来越受“一把手”民主素养的影响,越来越难以操作,发现问题、监督权力的制度功能有所退化。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注重含蓄、礼貌、尊重、包容,党内也不同程度存在思想复杂、利益多元、关系多层、身份多重的问题。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多人存在得失考量、进退顾虑,班子成员之间很难沿用过去的方式互相指出问题,或帮助解决问题。因此,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党员结构特点和党员思想实际,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
(三)对腐败的容忍度太高,助长了“小毛病”。中央全会和中央纪委全会多次强调决不允许任何腐败分子在党内有生存之地,体现了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但是有些制度建设在行为假设和结果预期上,没有体现“零容忍”要求。一是党纪政纪处分档次太多,底线易变。党纪政纪和相关法律条文通常根据涉案金额等标准判断行为的严重性,对“量”的考虑偏多,对“质”的考虑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风俗、传统的让步,客观上纵容了“小毛病”,原谅了“第一次”。二是适用党纪政纪的自由裁量权偏大。对党纪政纪底线的把握没有固定在制度规定环节,而是推迟到处分决定环节,适用惩戒性制度的随意性比较大,容易被个人操纵、决断,甚至导致“宽严相济”政策被滥用。
(四)对“受贿”范围的界定过窄,限制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面。根据很多国家的法律和我国参加的一些国际条约规定,受贿标的包括财产性和非财产性利益,从时效方面看,则包括现实利益和预期利益。并且,不论官员有没有滥用权力,只要拿了“不该拿的”,即构成受贿。而当前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受贿标的仅限于财产性利益,受贿行为局限于“办事+收钱”,强调二者的因果关系,“受贿”范围界定过窄。在当前利益形态多样,价值取向多样,权钱交易形式多变,利益输送渠道多重的条件下,大量权钱交易是通过“红包”,或者非财产利益、非直接方式完成的,因果关系的非直接性特点鲜明。对“受贿”范围的过窄限定,和国际通行的腐败行为治罪原则相冲突,限制了对腐败的打击面。
二、制度出台集约化生产、粗线条投放,不符合现代社会链条化分工、精细化管理的特质。制度投放的技术简单、速度过快、质量偏低,不适应复杂的现实情况。
(一)系统谋划不足,制度建设碎片化,整体效能不高。有些制度规定效力层次太多,形态散乱。当前党内关于廉洁从政的相关规定散见于文件、规定、领导讲话中。有的是党内提醒,通常以“重申”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文件通知,如《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旅游的通知》等。有的是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制止公款吃喝等问题上,中央出台很多文件,各地每年重大节日前夕都要“三令五申”。这种就相同问题屡次发文、反复强调的做法,虽然彰显了党委政府的决心,但也反映了制度自身的无力,容易造成党员干部法不责众的麻木心理和我行我素的思维惯性,制度的威信递减。
(二)出台程序太简单,影响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一项制度的出台,通常是业务部门出草案,相关部门提意见,最后领导研究通过。对基层干部的想法了解不多,对制度的社会风险、实际效果等指标关注不够,对细节考虑不周。过响的口号、过高的目标,影响制度存活率,贬损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投放速度太快,冲淡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遇事就发文、定制度的惯性思维,导致制度出台过快、过滥、过于随意,结果是制度过多、过软、过于短命。珠三角某市2007年以来新订和修订1042项廉政制度,口号多,原则多,实现不了的目标多。党员干部吃不准、记不住、用不上。庞杂、混乱的制度环境反而影响制度本身的权威性、可及性。
(四)目标太模糊,影响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很多制度只提方向,不关心过程;只提目标,不落实责任;只提要求,下不了狠心。“原则上”的规定多,“差不多”的思维重,精细化、项目化的管理思维欠缺。粗线条的制度设计方案,为违反规定留了后路,为“一把手”权力膨胀、关系通融开了口子。
三、制度价值取向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多,从便于执行、落实的角度考虑少,导致制度落地难,执行力递减。一是层层加压的制度落实方式,给基层干部的压力过大。有些制度对基层干部承受力的考虑不多。对于上级机关来说,这是最省心、高效的管理方式。对于基层来说,这是最懒惰、粗暴的管理方式,基层很难承受。电白县近三年来有89名镇干部迫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原因辞职外出,有114名村干部
放弃在村委会职务外出谋生。二是一些政策的出台对基层工作的实际困难考虑不够。有些制度不但没有防着腐败,反而有可能诱导人腐败。很多转移支付政策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地方一方面没有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其他工作急需要钱,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打转移支付资金的主意。近年来,我省一些欠发达地区干部为穷所迫,侵占、挪用政策性资金、违规卖地问题多发。三是一些重大政策法规对基层的变化考虑不够。村民自治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理理念,相关法律也对村民自治的权力制约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少数地方村民自治演化为“村干部自治”,一些村“两委”选举扭曲为宗姓争夺,有些村务公开萎缩成村债务公开,有的村账镇管沦为“村账本镇管”,背离了法律的初衷。四是一些重大决策的出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相关规定看似公平,但由于当事方的能力悬殊,利益表达机制欠缺,无法实现公平。五是一些权力监督制度设计和基层单位实际不相符。中央和省出台的相关制度,往往适用于科层制发达、人员层次较高、民主意识较浓、职责分工明确的大机关,不适合基层单位小而私密,容易近亲繁殖的权力结构。六是一些制度出台缺乏民主参与,公众的信任感不足。一些部门公权力主导意识过重,公众被模糊于“局外人”的地位,知情权保障不充分,对制度的信任感下降,质疑增多。
四、制度的配套工作太少,缺少事中纠偏、事后补救机制。一些制度由于本身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等原则,陷入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导致执行不力。制度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全都沉淀到执行环节,导致执行力层层递减。主要表现在“三个缺位”:一是部门协调机制缺位。政出多门,互相“打架”。二是廉政审查机制缺位。对于政府部门决策行为或者商业行为的廉政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是否存在监督缺陷,没有一个统筹的审查机制。目前我省仅深圳等地探索建立了对政府决策的廉政审查制度,全省范围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三是跟踪评估问效缺位。一些制度建设存在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情况。制度自身质量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缺乏科学量化、民主参与的跟踪问效制度。
五、制度执行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容易导致偏离方向、背离初衷。很多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很多制度的执行背离了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一是“熟人社会”、“人情网”影响执行的公正性。茂名、韶关、清远等地反映,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不到位问题时有发生。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存在处分决定未归档、工资和奖金未调整、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政策把握不准、同情心作怪、怕得罪人等。二是“一把手”负责制的思维定势,导致个人权威高于制度权威。“一把手”负责制导致越来越多的权力向“一把手”集中。这种权责失衡、层层加压的“政治承包”,导致“一把手”个人权威远超制度权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很难落实。三是执行的标准模糊,影响行为选择的可预期性。很多惩戒性规定对违纪情节多以“情节较轻”、“情节较重”等定性标准表述,看似合情合理,但是量纪幅度弹性大,为少数人干预执纪执法预留了太大空间。尤其是基层单位路面执法、“一对一”执法、酌情执法的情形较多,自由裁量权过大,以罚代管、徇私枉法等问题多发。
课题组提出5条建议。一是系统化原则,提高制度建设的站位。系统考虑、整体谋划、配套完善。既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又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廉政制度建设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二是精品化原则,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在制度论证和评估反馈上
下功夫,减少制度数量,提高制度质量。建立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制度的公信力、落地率。开展制度廉洁审查工作,减少寻租空间,预防利益冲突。三是零容忍原则,强化制度的威慑性。从制度的严肃性、规则的神圣性角度考虑对相关行为的定责定罪和量纪量刑,严密防范“第一次”,严肃惩罚“小错误”,及时纠正“小毛病”。四是精细化原则,在制度设计上由粗线条投放向精细化、深加工转变。明晰权力界限,尽可能减少制度边界上“亦此亦彼”的行为集合。对权力的监督注重细节、在乎小事,厘清廉洁自律和传统民俗的界限,把红包礼金的民俗限制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内,严禁存在公务关系的公职人员之间,以及业务关联单位之间,主管部门和服务企业之间送红包礼金。五是生疏化原则,避免制度轻易变通。从执法人员定期交流,执法标准量化,执法程序公开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在监管与被监管者之间建一道“玻璃墙”,把“熟人”外推为“生人”,避免人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