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建设六要素(写写帮整理)
制度建设六要素(转载千彩华镇宇经理在线培训课程)
1、要素一:按那几步做?
这个要素是将要管理的某项事务或工作细分道每个环节、步骤、方面。主要是促进管理的条理性、制度的逻辑性、分工的细致性。我们很多公司的制度要么很简单,无任何价值;要么是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是很空洞,抓不住实质;导致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上有章难循,无法操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没有深入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写出的制度自然难以切合实际,操作性差是不可避免的。制定制度前应该在书写制度前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把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分环节、步骤、方面进行层层细分,细分到不能再细的地步,自然会抓住管理的主线,纲领清晰,写起来就会顺理成章,管理的条理性、分工的细致性、制度的逻辑性也在其中得以体现,为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打下基础。
2、要素二:每步如何做?
每个环节、步骤、方面如何去做、如何配合下一个环节环节、步骤、方面。主要是促进工作的具体化、可操作性及工作的衔接性。如果在建立制度时,按那几不做分析透了,第二要素就很容易做到,因为在做第一要素时,我们已经对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有了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甚至已与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的整个过程具有深度的掌握和感悟,只需要我们用朴素、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对每步如何做,做什么内容进行祥细描述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把握好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一个事务和工作的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但它内含的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不是孤立的,是互相糅合在一起的3、要素三:每步谁来做?每个环节、步骤、方面由谁来做,职责与权限是什么。主要是促进职责明确、分工到人、权限清晰。制度里必须要清晰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工作存在一责多岗或一岗多责的情况,工作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叠,一个制度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员和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度中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到人、权限清晰,具体到每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否则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要不没人做,要不就互相推,责任没人担,管理出现混乱很多企业的制度里往往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字眼进行界定,这是不行的,这个相关人员是谁??
4、要素四:每步做得标准是什么?个环节、步骤、方面做得过程要求是什么,什么时间内完成,是否有数字量化的标准。主要是促进管理的规范性、工作的质量、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是考核的依据。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原则:“你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有效管理它”,这也是高效管理的核心。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一定标准来规范和约束,否则很难保证或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员工的考核也会使去较客观的依据,往往是管不住、理不清,管理的有效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大部分企业在制度化管理中的软肋短板所在。⑴ 给工作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
⑵ 工作任务尽可能予以量化。
⑶ 工作过程尽可能书面格式化。
一个管理制度如果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做到了,管理的规范性、管理的效率、管理的质量才能实在的地展现出来,对员工的考核也有了客观的依据。
5、要素五:做不好怎么办?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将会受到什么样的行政或经济处分。主要是促进管理的严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如果一个制度内没有与工作标准和要求相配套的奖罚措施,解决不了“做不到怎么办?”的问题,在推行的过程中完全凭员工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来按制度办事是很难的,很多员工的自我执行力是非常薄弱的,从人的潜意识来讲也是不愿受约束的,几次违反制度而没有受到及时处罚后,便会产生“制度无所谓,反正违反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想法,慢慢对制度的严肃性持否定或无视的态度,导致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最终都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即使是说服教育,大家也会无动于衷,管理也只有无可耐何了。在制度推行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高悬“奖惩”这个尚方宝剑,警钟常鸣,如果有人违反了马上进行处罚,突出管理的刚性和力度,才会体现出管理严肃性,是管理力产生的前提在制定处罚措施时,应以制度中明确指出的或提出的时间要求、工作量化要求、工作过程标准要求为依据逐点逐条提出,这样的话,就相对比较客观,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受罚员工也比较容易接受,无话可说。
6、要素六:由谁负责落实和监督?
我们很多制度里就没有这个规定由谁负责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日常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促进管理的落地化、责任化和管理的推动化。通过上面五个要素的落实,我们的制度已经很系统、全面、到位,对于制度本身而言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但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确定由谁来负责这个制度的落实和监督,会导致制度难以按照预想的目的得到落实和执行,向交通管理一样,有了交通法规而没有交通警察肯定是不行的,制度也需要有人管理其实交通警察、交通法规的执行,跟企业的制度执行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不适应性,执行者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这也需要有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在中小印刷厂,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制度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不是体现在生产流程上,对于生产的流程有一个明确且具体的规定,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这种不稳定性,是指管理上的不稳定。在我们这些小印刷厂里面,一般都有这样那样的禁止行为。但对这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讲,离不开两个字——罚款。制度上写满了这样的条条框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效果怎么样呢?并不理想。由于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也就没有什么制度检查员之类的岗位了。制度执行的检查一般是由老板、行政人事经理等来负责(个别老板的亲戚人员也会以非正式方式监督)。但这些人不可能每天都去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由此也就出现了问题。当某一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不是严重的问题,也没有损害公司的利益)频繁出现的时候,管理层就会严打了。碰到老板的亲戚员工违反聊制度,甚至处罚更加严厉了,有的甚至连带上司也被处罚了但是这种随意性的处罚之后,没过几天,情况又恢复了老样子受罚的人当然是应该的,但也是无辜的。他成了制度不稳定性的受害者。首先是,老板亲戚员工在受到制度的处罚时,有必要加重吗?是的重刑固然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也暴露了企业里是没有公平性可言的。
因为制度执行的不稳定性,有的违反制度的没有处罚了,有的违法制度的处罚了,有的违反制度的加重处罚了老板抓到了一个违法制度的人,就马上处罚,更多的违反制度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了没有处理的对那些受了处罚的人,虽然应该受处罚,但同时也是不公平的根源在于制度没有负责炉石和监督的人员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印刷企业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下面我们讨论第四个单元:
四、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在制定时的注意事项这个主题实际上我们以前讨论过了很多这里之所以拿出来强调,是感觉到印刷行业很多人事管理人员对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其实这方面大家百度一下,就很明白的《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这是法规要求该条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1、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必须是用人单位。
2、用人单位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而不是用人单位的职能部门或者个别领导,比如说人力资源部或者是办公室,如果以用人单位职能部门名义制定的规章制度就存在无效的风险,用人单位的职能部门可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但是规章制度的发布和实施的主体必须是用人单位。
2、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废止后,用人单位应当如何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是指规章制度的内容与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不相冲突。另外,在相关法规条款上虽没有具体明确,但与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相吻合或不相冲突的,也应是合法的。
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同程度存在着违法内容,有的在工时、休假、加班等方面违反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有的规定员工在劳动合同期间不能结婚生育,上下班要搜身检查,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的规定员工入职要交一笔保证金或者扣押员工的身份证件;有的随意延长员工工作时间而不发加班工资等等,这些规章制度都有可能因为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这些现象在前些年很多因此,我们制度上一定不要出现违法条款,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制度文字上不要出现违法条困
3、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在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守以下程序:
第一步,由职工代表带回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
第二步,规章制度形成方案或者意见后,用人单位与工会和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决定。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工会,用人单位可以与职工代表平等协协商决定。《劳动合同法》规定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为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防止有的用人单位利用规章制度随意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如果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没有履行上述程序,那么劳动者因为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而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那么用人单位存在程序瑕疵的规章制度就有无效的风险,不能达到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因此,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特别是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的制定程序,并且把规章制度的形成的程序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和确认下来。
4、规章制度的告知程序。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有人执行才有价值。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劳动者遵守执行就应当让劳动者知道。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制定后没有告知劳动者,同样这样的规章制度也有可能因为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而无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劳动者,比如将规章制度张贴在用人单位的公共区域,或者放在的劳动者可以自由访问的企业局域网内。用人单位也可以直接告知劳动者,比如说通过培训的形式直接告知劳动着,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劳动者,或者直接将规章制度给劳动者,让劳动者签收等等。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必须让劳动者知晓规章制度。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关于严重违纪条款的制定。尽可能细致,最好在制度里对严重违纪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
最后,讨论第五个单元:
五、有制度无执行的原因关于执行力的话题,我们群里进行了三次在线交流
艺彩曹经理曾经就以“有制度无执行”的案例进行了专题讨论,今天最后就这个话题再甲流一次
有制度无执行的原因是什么??????
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各种规章制度,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制度仅仅是摆设,能有效执行的并不是很多,为什么会产生有制度而无执行这种现象呢?
1、制度脱离实际。制度的制订并不是从问题中来,而是从传统经验或是照搬其它优秀企业的制度,使制度本身严重脱离实际。
2、有些企业制度本身就是拿来做摆设的。前面提到的很多ISo制度就是如此GZ-千彩-华镇宇(84795599)16:52:253、员工对制度不甚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管理层根本就没有对员工进行制度培训
我们很多朋友都在做明年的培训计划,都在发愁培训内容课题,其实我想对很多朋友们想说的一句话是:先把我们公司的制度给管理层、给员工好好培训一下吧
4、制订的制度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使员工根本无法执行
5、管理人员带头破坏制度。
管理人员不支持,从中作梗,必须看到,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缘于领导者首先带头破坏。
管理人员为什么排斥制度?
很多管理人员把管理制度视为对自己的束缚,认为凡事都必须按规定执行,这样管理者就不能任意更改或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管理制度使管理者的权威不能再任意滥用,所以有些管理者因不能适应这种约束而排斥管理制度
6、制度没有奖惩。制度未与经济利益挂钩,违反了制度不疼不痒、无人过问。要使制度真正有效,制度就必须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7、制订的制度只有惩罚没有奖励,造成员工的消极懈怠心理
8、制度条款太过繁杂
9、编制的制度文字功底太差,意思表达不清晰、有歧义、员工根本看不懂;制度与制度之间互相矛盾;制度本身有盲点„„。
10、对制度的宣传、教育不够,员工不能真正理解制度的含义,没有看到制度能带来的好处。这点是很多企业里面存在的对员工不进行制度的培训讲解,员工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执行制度现在的员工跟以前跟不一样了
以前的员工你罚他10元,他可能就认罚了
现在的员工,你罚他10元,他会问你为什么要罚5元
制度的培训对制度的执行非常重要
11、执行制度缺少监督、检查,检查没有力度。
上述原因都会对制度的执行带来阻力,都会导致有制度没执行
因此,企业对于制度需要天天讲,反复讲,只有让制度融化在员工的血液里,才能落实到员工的日常行动上。
第二篇:新闻必备六要素[范文模版]
新闻必备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和1个“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实施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第一个特点是具体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新 1
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第二个特点是准确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
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2)导语的发展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人民日报》)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
2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
新闻报道的格式种类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等写作型式。
「倒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源于美国新闻界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準。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新闻的分类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二.以新闻发生地分类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类
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时间的报道)
四.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关系到国际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篇:作文六要素
作文六要素
你拍一,我拍一,要写时间莫忘记;
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记在心;
你拍三,我拍三,写好人物是关键;
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些具体;
你拍五,我拍五,什么原因写清楚;
你拍六,我拍六,什么结果不能丢;
好词好句多积累,写作文时好运用;
记牢作文六要素,作文一定能写好。
1.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
(2)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
(3)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
(4)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5)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6)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语记叙文,也可用语议论文。
(7)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
(8)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
(9)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2.正文的写法
(1)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
(2)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3.结尾的写法
(1)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
(2)重复主题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
(3)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4)提出展望或希望:对未来提出展望或希望,号召读者为此而行动。
(5)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常用习语结尾。
第四篇:网站六要素
网站六大要素全叫法
1、关于我们(走进我们):里面包含公司简介(别称:集团简介、企业简介、公司概况)、公司(企业)文化、荣誉证书(别称:企业荣誉、资质荣誉、荣誉见证)、总裁致辞(领导致辞)、经营理念、管理团队、发展历程(别称:成长历程、企业蓝图)、企业优势、组织架构、公司风景(企业家园、公司风貌)、品牌故事、领导关怀、大事记、企业愿景、团队精神、员工风采、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2、新闻中心:新闻资讯、企业动态、最新资讯、最新动态、资讯中心、新闻动态、公司新闻。(可分成公司新闻、行业资讯、媒体报道、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和视频新闻)
3、产品展示:产品天地、产品介绍、产品展厅、产品系列。(可分成最新产品、热销新品、推荐产品和产品系列)
4、案例:成功案例、案例分享、案例展示、应用案例、经典案例、客户案例
5、人才招聘:诚聘英才、招贤纳士、企业招聘、求贤纳士、招聘信息、人力资源、人才储备
6、联系我们: 其他:
1、招商在线:加盟代理、招商合作、加盟合作、招商加盟、加盟我们、品牌招商、全国加盟、经销加盟、连锁加盟、诚邀加盟、合作代理、招商引资
2、在线留言:客户留言、留言咨询、客户反馈、留言反馈、访客留言、留言板、顾客留言、咨询留言、信息反馈
3、在线商城:淘宝商城
4、在线招生:
第五篇: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 W ”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新闻的结构的五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两者不能弄混淆了。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2 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4 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找出教材p2新闻的导语: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2)导语的发展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人民日报》)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3)导语的写作要求
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
①词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②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
③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新闻界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
例如: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
这样的导语可谓是简洁有力、惜墨如金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