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21: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磨房沟发电厂 李鸿 2009-12-25 00:00:00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同样,企业之事,不难于立制,而难于制之必行。“行”就是执行。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企业管理其实就是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的过程,制度的建立、修订、完善是阶段性工作,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企业管理的重点,而制度的贯彻、执行、落实是长期的,艰巨的,是企业管理的难点。下面,笔者就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操作性不强,难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我们的制度在操作性上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繁杂。每个领导上任都要制度一番,结果单位到底有多少制度,管不管用,与法律法规或制度之间是否冲突,心中无数;二是缺乏体系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习惯于开“应急药方。一些制度之间缺乏相互照应、相互配套,有些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不衔接的问题;三是重点不突出。有的把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削弱了重点制度,如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关键工作方面的制度反而成为空白;四是有些制度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有些滞后,有些制度本身条款模糊,不够严密。如长期不作修改、梳理和完善,制度成为一种摆设,将束缚企业的发展;五是有的制度颁发过于原则,下面又没有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有的光有规范性制度,缺乏程序性制度支撑;六是一些制度草率地建与废,也导致人们对制度的不尊不畏。

我们平时经常说制度是“死”的,这是说制度是严谨的、规范的,是需要执行。同时制度又是“活”的,没有一尘不变的东西,就象哲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有他的相对性,超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也可能成为谬论。制度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制度需不断创新,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分析。制度建设与形势变化总是紧密相连的,制度建设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说制度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理论上没有终点。制度的对象是人,人是最能动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无时不在推动形势发展变化,因此,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要根据单位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创新,并且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未雨绸缪”,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使其具有生命力。如果制度存在缺陷不及时修补,就可能为破坏制度的人提供机会,我们决不能把制度僵硬化。但是,“动中有静”,制度在“定型”后又是静态的、稳定的、权威性的,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脸”。实践证明,保持不了制度的稳定性,会使执行者和遵守者无所适从。

解决办法及措施:制定制度要系统配套,言简意赅,具体明确,合理管用,能够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因此,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所建制度切实可行。第一、制度建设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在出台有关制度时,广泛开展民意调查,征求职工意见,科学制定制度,使制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在哪些方面需要建立什么制度,要用制度约束、规范什么行为,某项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怎样等问题,都要深入调查分析,充分征求职工意见,负责制度建设的领导同志既要善于把职工中好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制度中来。使制度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系统、具体明确。第二、制度建设创新的立足点要与时俱进。要树立制度的改革精神,丰富、完善和发展制度,实现制度与时俱进。要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在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上创新,在适应新形势上进行制度创新。第三、制度建设的操作点要把握在制度的执行上。制度不是时尚,是规范、约束干部职工行为的一种刚性手段,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失去制度的严肃性,势必影响制度的执行力。要关注制度的实施情况,执行不了或难以执行的要找出原因,从根本上着力解决问题。

二、监督力不够,软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企业往往是制度定了,上了墙、发了文,成了册就大功告成。对制度出台后如何执行,不执行怎么办,措施、惩戒、督察等都跟不上;制度落实督查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部门和部门之间好象都管、又好象都不管。有时制度有明确要求,但操作起来有脱节或不严肃的现象,就是不按规定做也无大碍,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缺少督查和惩戒办法。企业中职能部门对制度执行监督不到位,主要有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和领导不支持监督的客观因素;也有职能部门本身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领导都不说我说了也没用,批评人总归要得罪人,还不如多种花少栽刺”等思想上种种影响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观因素,造成了责任性不强,监督不积极主动,对本应负的监督之责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态。监督的形式单一,办法较少,监督缺乏力度,往往是事后监督,被动监督。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有的监督仅停留在理论上,实践中收效甚微,如对一把手的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也较少,掌握情况也不甚多,有的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纪检监察部门主动掌握情况,主动监督也不够,热点工作过程监督参与较多,但在制定程序、考虑方案时参与较少。有的专项监督活动(如巡视督察)也是大而滑之,不具体不实际,没有促进作用。有些单位聘请的各种各样作风监督员几乎不开展活动,没有发挥其监督

作用。有的监督部门人员不到位或兼职过多,造成监督缺位。还有目前体制设置不太科学,让单薄的监督部门站在风口浪尖上去监督领导班子、监督党员干部,而监督部门人员的人事、福利待遇,使用考核评议还都在被监督单位,监督难以开展,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承受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是相当重的,有的缺乏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依靠权力来落实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也靠领导讲话、领导指示、领导督查去落实情况,制度的执行力受制于执行者的利益和情绪。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式”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根深蒂固,监督部门如同摆设,其他各种形式的监督流于形式。就是重视监督机构督查落实也存在专职监督力量不够的情况:一方面是配置不够,有的设置了专职监督机构,但人员少,有的机构都没有,配的是兼职监督人员,这样造成有制度无人去执行,或草率执行;另一方面是监督人员素质问题,从纪检监察角度来说,反腐倡廉工作是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既有坚强政治意识,又懂得讲究政策和策略,掌握经济、法律、生产、管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说实话我们自身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欠缺。领导亲自督查落实效果会很好,但领导的精力、时间有限,不会对所有的制度都督查到位,且自己也是被督查对象。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由于监督的弱化,制衡力、威慑力不够,制度执行就会打折扣,使制度得不到彻底执行。

解决办法及措施: “制度”二字从字面上看,“制”就是限制,“度”就是标准、尺度,组合在一起就是限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最终需要人去做,俗话说:“懒牛不打不踩沟”,人的鞭子就是对牛的监督,“沟”就是限制牛行为尺度,其实“惰性”也是人的天性,有些时候人和牛一样,在没有监督或监督失之于软时,是不会自觉或长期坚持踩在沟里的,在沟边踩是常有的事。因此,一要把监督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制度落实情况评价机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奖惩挂钩,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追究责任,坚持违规必究,敢于碰硬,充分体现制度的刚性,树立制度的权威。二要坚决打破“家长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制度。在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的情况下,确保凡事有人监督。企业的纪检监察及各职能部门要承担起制度执行的监督职责,在党委的领导下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共同合作,把监督制度执行的工作抓好抓实。三要明确督查职责,落实督查任务,改进督查方法,提高督查水平。要拓宽监督渠道,将监督从被动转主动,静态转动态,事后转全程。四要超前防范,从具体事抓起,早打招呼早提醒。要动态监督,对那些教育无效,视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而不顾,仍我行我素的,强行纠正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将其从违规违章的错误当中拉回来。五要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强化纠错的及时性,在制度执行的监督中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督查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有力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

三、有可行制度,不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在不断地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客观的说,企业的大部分制度是具有操作性的,是可行、能行的,但可行、能行的不是都能严格执行,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不知道不执行。新进企业人员或岗位变动后新到岗位人员对企业制度或新岗位要求不熟悉,或由于企业对规章制度宣传不到位,加上员工自觉学习不够等原因造成对制度不了解,或是对制度理解有偏差,或是工作交接时模糊不清等原因造成当事人不知道、不明白有相应制度不执行;二是明知道不执行。由于上级插手或在他人干扰等情况下,因为“人情因素”绕不开“潜规则”,绕不开人情,或利益梭使、个人观念等原因,知道有约束制度,不执行。如企业用工、用人都有完整的制度,如有他人干扰,制度执行就会走样,再如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也难执行,执行了申报数字也不实,原因:一是核查困难。通过工资表发放的工资奖金,上级或本单位明文发放的奖励金可查,但一些无记载金额又无签名的各种奖励或外出检查工作收到的酬金无法核查;二是心理抵触。出于种种考虑,会在心理上有一些抵触;三是稳定之忧。如果领导干部收入如实申报,公之于众,“老百姓会怎么想?”。

第一种情况,非主观故意不执行,只要通过对制度的宣传、讲解,通过学习,监督到位,工作责任心增强一点,会很快从未执行转变到严格执行。第二种情况,是主观故意的,危害性最大。若是领导者不执行,就会为普通职工起了不良示范作用,职工就会效之,最终制度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但有的领导不自觉地游离于单位制度约束之外,制度成了对下的,把职务当特权,总认为制度是要求别人的,在制度面前,自己是“裁判”,不能混同于一般人,自己执不执行,总可找各种各样理由,有的领导在制定制度时符合胃口的就订,不符合胃口的就不订,执行时对我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若是普通员工不执行,领导干部或监督机构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制止,则其他人就会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将重蹈“空文”之辙。

解决办法及措施:首先,要知晓制度,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制度的宣传、讲解,使干部职工人人皆知,并理解制度。其次,要充分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第三,领导在维护、执行制度上起着重要的示范和督促作用,也是解决“制度不制”这一顽疾的关键,只要领导在执行制度上不含糊,普通职工中存在的软执行或不执行情况都会得到及时整改纠正。因此,各级领导一要正确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个人决不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要严格按制度办事,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在制度监督之下;二要正确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做到重要问题集体讨论决定,认真虚心地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过好民主生活会,积极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三要正确树立制度执行向我看齐,制度监督我有责任的观念。只有领导带头遵纪,严格执纪,以认真负责态度抓制度落实,才能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执行力建设中,除上述三种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理解有偏差,乱执行;责任心不强,错执行”等情况。执行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执行力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因此,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创新执行模式,提高执行能力,从而达到:在执行态度上,实现由被动执行向主动执行转变;在执行动机上,实现由本位主义向整体利益转变;在执行方式上,实现由常规执行向创新执行转变。

第二篇:当前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及强化执行力建设的途径

执行力是我们基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人和制度的融合,没有制度保证的执行是很难的,同样没有执行人去保证的执行,再好的战略目标和管理也将是空洞的。

一、调查发现存在问题

在调研工作中发现影响我们执行力的主要弊端表现形成有:

1、贯彻执行力简单盲目。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只讲执行的形式,不讲执行的结果,根本达不到贯彻落实的目的。或者脱离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教条式的执行。不带头做表率,不深入工作调查研究,做事草率马虎,热一阵冷一阵,或甩手不管。把岗位职责的执行力歪曲的理解为权威或权力,把个人的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没有落实好上级的精神实质,反映迟缓,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议而不决,执而不行。

2、执行力未从一而终。执行力建设没有有效地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有布置没检查,或有检查无结论。对已经形成的、现有的、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不重视执行,流于口号式的管理。决策不够审慎严谨,常常对决策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和 论证就出台,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可行性而无法执行,降低了决策者的权威性,给执行力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部分人员对现有制度管理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有关系撑腰,二是不求上进,三是安于现状,四是害怕变革。没有落实好上级的精神实质,反映迟缓,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议而不决,执而不行。

3、通力合作精神不强。机关各部门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未能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部门协调沟通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影响了党委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

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全系统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抓紧、抓严、抓细。只有不断提高执行力,才能使企业的各项大政方针和决策措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强化执行力建设的途径

1、领导干部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执行力的建设,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是上级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本级各项决策、任务的制定者,是整个执行活动的组织者和督促者,其执行情况如何,落实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就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执行的力度和决心。要提高党委政府的执行力,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决定的精神实质,吃透上情,同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的贯彻执行;二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因决策失误或不慎而难以执行;三要建立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督促机制,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措施的顺利贯彻执行。

执行者也是基层各级领导者,首先要贯彻执行好公司战略目标及各项工作任务,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认真研究现状、制度的执行、员工的状态。运用本身对工作的了解,不断探索找出弱点集职工之力共同改善。其次明确领导层及岗位责权利,权利、利益应与其承担的责任挂钩。强化监督机制,第三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形成规范、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易制毒为准绳,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目标,从而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2、职工队伍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主体 人是执行力的决定因素,政府的发展目标最终必须通过职工的执行能力来实现。执行力是职工素质的综合反映,职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弱。加强执行力建设,就必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我镇的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因此,必须把教育和培训工作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有计划、分层次的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培训,使职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敬业、负责、服从、诚实的精神,不断提高执行决策、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作风建设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根本

作风的转变决定着执行的效果。加强执行力建设,首要的是领导干部和机关各部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不良行为;要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反对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要提倡领导成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员工、深入用户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抓检查督促,抓工作落实,要坚决纠正蹲在机关多、深入基层少,会议布置多、检查督促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的不良倾向。要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机关各部门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项任务、决策的执行。因此,提高执行力,机关必须按照“完善、规范、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以转变作风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岗位标准,加强内部检查和考核,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切实改变机关作风和机关形象,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建设一个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流畅、工作高效的管理机关。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建立科学发展机制和增强基层执行力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加强自身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关于提高执行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于提高执行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何谓执行力?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

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思路问题、决策问题,而是执行力问题。工作任务已经确定,任务已经明确,同样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但为什么同样的任务,有的能干有的却不能干;同样的要求,有的干成了有的却干不成;同样的事情,有的干得好有的却干得很一般,关键还是执行力强不强的问题。反观前期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同志在执行力方面还存在四种不良表现,这是我们今后必须着力防范和加以解决的。

第一,敷衍塞责的消极执行。有句谚语叫:铁牛的屁股----推不动,说的就是有些同志被动执行政策和上级指示,催一催,他就动一动,甚至有的畏难、畏险,推也推不动。一是推拖应付。有的对工作要求能推则推,推不了的则拖拖,被动应付,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既便是定下来的许多事情,有的也是表态积极、行动消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推来推去,磨来磨去,拖来拖去,结果把问题由小拖大,矛盾由简单拖复杂。二是慢慢腾腾。有的不主动、不积极、不迅速,对发展机遇认识慢,对上级政策理解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该做的工作做不好、做不完。既使是本可以马上办的事,却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抓一阵停一阵,紧一阵松一阵,贻误了许多时机,使该干的事干不成,能干的事干不好。三是不敢碰硬。面对强势推进的攻坚任务,有的缺乏一种干事创业的锐气,缺乏一种化解矛盾的底气,缺乏一种攻坚克难的志气。有的求稳怕乱,怕困难,怕惹事,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敢得罪人,不敢碰硬解决棘手问题。

第二,不着实际的形式执行。“有的工作布置了没有回音,规划了没有行动,开头了没有结果,安排了没有检查,启动了没有跟踪,使许多工作要求行动在嘴上,停留在会上。贯彻上级工作要求时,有的像漏斗一样,看起来上粗下细,结果是跑冒滴漏,层层简化淡化,有的甚至完全走了样。

第三,墨守成规的教条执行。一个美国人在俄罗斯的道路上看到两个俄罗斯人,一个拿着铲子正在路边挖坑,且每三公尺一个坑,坑挖的很认真,也很工整。另一个工人却跟着把前一个工人刚挖好的坑马上回填起来,如此反复地持续着。美国人很好奇,便问其中的一个俄罗斯工人:“为什么你们一个挖坑,另一个马上便把坑给填起来呢?”那个挖坑的工人回答道:“我们是在绿化道路,我负责挖坑,第二个人负责种树了,第三个人负责填土。不过,今天第二个人请假没来。”每个人都严格执行了制度,每个人也都很尽责,但效果却是相反的。故事是幽默的,但更多的是给我们的启示:机械执行、照抄照搬上级命令实际上是在以执行的名义破坏执行。一是机械主义。有的执行上级要求时不能很好地把上情与下情、上情与实情相结合,囫囵吞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上下一般粗。有的工作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创造性,工作无特色、无突破、无创新,打不开局面。二是拿来主义。有的无所用心,一事当前,难字当头,凡事都等别人的经验,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人云亦云,照抄现成的,生搬别人的,就是没有自己的。三是经验主义。有的因循守旧,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习惯走老路、念老经、说老话,破解发展难题和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路子不宽。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方法陈旧简单,把本来可以办好的事办“黄”,把本来能使群众暖心的事变“凉”,导致遗留问题不少。

第四,事倍功半的低效执行。一是工作无重点。有的工作没有中心,做事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辛辛苦苦效率低,忙忙碌碌实绩少,按天来看从早忙到晚,按月来看在干事,按年来看没成事。二是责任不落实。有的职责不明,任务不清,赏罚不严,出工不出力,干活不知谁领头、出事没处打屁股,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一是要有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这就要求我们,对认定的事,要咬住不放,不优柔寡断;对定下的事,要持之以恒,不瞻前顾后;对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二是要有敢于碰硬的认真态度。提高执行力,必须敢于碰硬。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去克服;遇到矛盾,敢于碰硬去解决;遇到得罪人的事,敢于碰硬去面对。我们只要自己行得端,坐得正,就能无所畏惧地直面矛盾,碰硬较真,敢于得罪人。怕硬、怕难、怕负责,只摘花不摘刺,那将是最大耻辱。当前,外部协调、内部进度、安全质量、工序接、内部沟通等诸多难题,都是我们考验、锻炼自己的机会。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大家一定要以“我们面前有困难,困难面前没我们”气概,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把工作能力展现在对刺手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三是要有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领导带头一起干。项目全体领导干部要俯下身,沉住气,干实事,求实效,上级做给下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盯着一级办,狠抓工作落实。不能仅满足于一般号召,而要加强具体指导;不能仅满足于当指挥员挂帅指挥,而且也要当好战斗员亲自参与,亲历亲为;不能仅是关注开局,而且要始终盯着具体工作不放;不能仅是下管一级,而要突出重点,抓到一线,真正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

第四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也必然面临一系列 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自治制度配套法规的欠缺,无法使之发挥最佳效应。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如现行法律制度对村民的界定、权利、义务,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途径和方式等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村党支部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和权限不明,往往造成乡镇一级或村党支部事实上取代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随着农村流动人口增加(本地人口外流,外籍人口流入)导致此类人员的民主权利和应该承担的村民义务难以落实,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他们的权利义务的实现。另外,在村委会中引进有志青年的机制,有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的尝试,囿于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难于得到推广。

二是村民自治过程受观念意识上的阻碍,导致村民自治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导致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致使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加上村民自治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转变不到位,群众与村干部的关系不太融洽,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不愿意参与管理和监督,缺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群众基础,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难以深

入开展。

三是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之于形式。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管理自己,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以行政手段安排工作,有一些本应由乡镇完成的职责也被“分解”到村委会,使村委会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在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先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群众负责。自治组织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政权性组织或者是乡镇的附属行政机构,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关系演变成实实在在的领导关系,这些都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性质,与国家推行村民自治的本意不符。

四是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不畅导致国家政策执行不力和乡村事务管理不顺。目前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 乡镇政权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行使基层自治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认和维持无疑是村民自治正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但现实中的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常常与成文法律规范存在着种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最经常也最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乡镇对村委会强有力的控制还表现在,乡镇党委(•目前乡镇大都是乡党委书记、乡镇长一肩挑)通过对村党支部的

有效领导,来间接地“领导”而不仅仅是“指导”村委会(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也基本上是一肩挑)。另外,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对村级财务实施管理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虽然主观上乡镇是本着良好的愿望,是为了管好村级财务,防止他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但客观上弱化了乡镇同村的新型指导关系,强化了传统的领导关系,进而不利于村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作风来服务群众。另一方面,依据村委会自治权,存在少数村委会为了自己特定的利益,有意识地强化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当村民责怪村委会不能维护村民利益时,村委会就将全部责任推向乡镇,而当乡镇责怪村委会协助工作不力时,它们又把责任全部推给村民。在他们看来,村民自治就是本村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村委会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和代理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没有必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于是,他们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五是“两委”矛盾冲突使党务村务管理两难。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不能自觉地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加上有的村党支部班子涣散,使村党支部起不到村级组织的核心作用。也有的村级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到村党支部,甚至集中在村支书个人手中,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自治

权力实际上被悬空。村支书虽说形式上是由村中的党员选举产生的,但实际上往往是由乡镇党委决定的。党支部成员由任命产生,而村委会则由选举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上级来人找支书,村民有事找村主任”的局面。民主选举使村主任在村事务决策中的位势增高,而传统制度仍然捍卫着党支部书记的优势地位。党支部是传统的村务决策实体,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要依法行使村务决策权力。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质量。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途径,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让选上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或培养新当选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为党员,再选任为村支书。这样,两委合二为一后,党组织对村委会的控制加强了,工作中的对立和摩擦也少了,上级对村委会的管理也容易了。但对村委会来说,村民自治事实上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税费改革后,虽然村干部的报酬进入了比较稳定的保障时期,农民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日益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干部竞争加剧、村组合并,干部职数精简、选举经费缺乏来源等等。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以往的农村治理体制是国家从乡村获取资源,这也是导致农村各种矛盾根源。目前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进行转移支付补贴的税制改革。这些为村民自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村民自治开始走出体制性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最终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农民通过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村民自治的知识和技能,培育起自治的意识,开始运用村民自治法律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民主权利。因此,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完善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在制定村民自治制度配套规范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提高村民自治程度和质量的智力因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的流动导致智力的流动成为常态。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村民的界定不应以户籍为唯一依据。愿意为农村建设施展才华的现代知识型青年的进入,对村民自治的长足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在具体制度规范的设计上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是加大对村民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首先,必须在农村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目前在农村实行的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对农村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结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政府补贴型的分区式的文化活动室,既为学生也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其次是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村民自治政策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结合中华民俗采取各种健康文明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是提高县乡村干部素质,使他们能认真指导村委会

实施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指导村民在参与中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让村民直接参与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既可以启蒙大家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使大家体会到这些民主制度给他们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为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以后的村民自治活动奠定基础

三是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做了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政府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承担着对所辖乡村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职能,依法在所辖区域内开展各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政务。在这些职权范围中,不存在村民自治的问题,亦不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应当行使其领导职能,在所辖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法律规定的各项政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能像过去对待行政组织那样,采用行政手段领导村里的工作,而是要从法律、政策、工作上给予指导。村民委员会也应当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各项工作,教育和推动村民依法履行应尽的义

务。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在村民自治活动中,村党支部是政治上、思想上进行领导,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民自治是在党领导下有秩序、有计划进行的,是国家法律范围内的自治,而不是毫无约束的自治。对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虽然各级党和政府下发了一些文件,在实践中仍然难以做到有效落实。

因此,要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首先就必须从法律上确立村委会的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某种程度上与乡镇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否则难免又陷入控制依赖关系。

四是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自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部门接待的有关村民自治工作的来信来访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大量的是集体或群体上访。农民上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违法施政、集体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贪污腐败、选举程序违法、村务政务不公开等问题。有许多问题是农村基层管理中多年积累而成的,并不是村民自治本身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民找不到反映的渠道,有些问题即使反映了也没有得到解决。实行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给农村多年积累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出口”。这是村民自治上访增加的重要原因。农民上访说明农民群众还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也说明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法律意识在提高,以及对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视。

因此,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认真接待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以确保《村委会组织法》的顺利实施,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另外,实行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是有成本的,需要经费支持。因此,应该明确经费渠道,最好是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经济相对落后村的村民自治,地方财政也应考虑给予适当补助。随着村干部职数精减后出现的工作量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解,培育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是很大的促进。目前,在我省部分城中村、贫困村、上访村、难点村、宗族房头问题突出村实行的选举观察员制度出发点不错,只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完善选举观察员制度,必须不断完善选举观察的内容、形式、观察员的选聘、培训、管理等方式。

第五篇: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通过对一些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给少数心怀不轨者中饱私囊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工程建设领域成为经济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的“高发区”,一些地方“工程上马,干部落马”,致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影响了政府形象,因此,加强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管理已是刻不容缓,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项目立项程序不尽规范。个别重大项目没有进行深入论证,或不按立项批复要求,随意扩大建设规模,凭地方政府领导的好恶,盲目上马,使项目决策过程流于形式,导致“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的出现。

(二)项目管理组织薄弱。大多数重大项目的管理,均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抽调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临时“指挥部”,领导力量强,但具体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项目结束各奔东西,导致责任感缺失,使“指挥部”成为头重脚轻的“空架子”,施工管理工作落不到实处。

(三)项目招投标监管不深入。缺乏具体的《招投标法》实施细则,纪检监察部门只能监督招投标工作的开标、评标过程是否依法按程序进行,但对前期资格预审、评标办法、标书制作、邀标范围等重要环节缺乏监督手段,对招投标领域的腐败问题难以察觉,出现问题成为有关单位推卸责任的借口和“挡箭牌”。

(四)项目监理不到位。对监理人员缺乏监管,部分建设项目实行同体监理,即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具有隶属关系,出现“儿子”监理“老子”的怪现象;有的监理不负责任,默认施工单位随意变更工程;有的工程变更联系单签证不规范,签证内容不全,甚至弄虚作假,违规签证,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高估冒算提供了可趁之机。

(五)项目预决算不尽规范。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预决算均为同体实施,缺乏监督。一是很多项目存在以行政领导的好恶为标准,对在建工程随意更改,人为出现大量的计划外工程,导致投资失控和超投资现象的发生。二是个别项目故意抬高工程造价,存有“审漏就赚”、“审出就减”的想法,导致竣工结算高估冒算,出现低预算、高决算现象。

(六)项目建设监管不明晰。重大项目多为政府直接组织,在工程质量、财务管理、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上政府实行多头管理,表现为相关部门多头监管,但权责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存在部分领域重复监管,另一方面又存在监督盲区,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发现。

二、具体原因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体制、机制上的因素外,从纪检监察的角度来看,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虚化。思想政治和廉政教育在一些项目建设单位被认为是做虚功,“不打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抑或敷衍了事,不注意结合实际改变教育方式,一味地墨守陈规,使廉政教育死气沉沉,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达不到预期目的。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建设单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片面强调工作忙、没时间,放松政治理论学习。这些不正确做法导致了部分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政治方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蜕变,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滋生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给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制度不健全。目前,关于建设项目的法规制度不甚完善,特别是与新体制配套的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严重滞后,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监管缺乏依据,只能从面上强调,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和监督措施,同时正面要求规定多,惩戒处罚措施少,强制性、综合治理作用差,缺乏法规制度所应具有的权威性,给腐败现象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监督乏力。大多数项目经理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仅靠内部的监督机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制约。纪检监察部门对具体业务深入学习不够,只能从宏观上发挥威慑作用。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监督力量上缺乏各监督主体的有机整合,尚未形成监督合力,产生监督盲区,导致了个别人员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好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立足预防,提前介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有效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合力。

(一)强化宣传教育,建立思想道德预防机制。只有教育到位,使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把廉政教育作为预防重点项目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教育、宣传、培训、测评等制度,针对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党风廉政宣教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从政道德为主题的示范和警示教育,定期对项目管理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民意调查、行风评议、民主评议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防。

(二)公开透明,建立重大项目权力约束机制。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腐败。从现实情况来看,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权力的约束,重点要严把三个关口:一是把好项目决策关。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委托前期工作相关文件的编制单位,并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前期研究招标制。充分依靠专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多方案比选,科学论证和确定项目最佳方案。二是把好项目审批关。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尽快建立“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网”,实行行政审批网上申报办理,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三是把好项目招标关。尽快制订结合我市实际的招投标操作细则,明确界定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权利。严格评标专家资格认定,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评标专家库。积极建立招投标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促使招标投标管理机构与招标代理机构相分离。

(三)注重科学,建立重大项目规范管理机制。只有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减少

和杜绝违纪行为的发生。目前,除了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外,重点应建立以下制度。一是建立廉政保证金制度。按照项目总造价的一定比例,确定廉政保证金的额度,由施工单位进入项目现场前将保证金打入专用廉政账户,如在该项目建设中发生腐败行为,除没收保证金外,并将予以严肃查处,反之,在项目建设结束后,则发还廉政保证金。二是建立廉政合同管理制度。重大项目在签订项目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政合同,将廉政工作纳入合同制管理。三是建立工程监理管理制度。加强监理人员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对发现问题的监理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奖励费用从施工单位扣除),切实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同步审计监督制度。推行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对项目建设进行同步审计的办法,提前发现问题,防止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五是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和诚信档案制度。参与重大项目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如有违纪违法行为,应在一定范围及时通报,并将其载入项目建设违纪违法档案库,以便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提供否决和终止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资格的依据。对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遵纪守法,成绩突出的,可以在招投标活动中增加一定的分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此外,还必须建立竣工验收与后评价制度、行业自律制度、重要事项备案制度等。

(四)明确责任,建立赏罚严明的奖惩机制。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确项目负责人为该项目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签订重大项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主管部门行政领导人责任制、参建单位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制。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或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除追究当事单位和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单位行政领导人在项目审批、执行建设程序、干部任用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失误的责任。三是建立廉政激励制度。对廉政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把个人廉洁勤政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奖励处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重大项目监督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以改革统揽全局。在工作中坚持用新理念、新观点看待和处理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行政一把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式,做到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到哪里,全程监督工作就跟踪到哪里。

(二)形成整体抓格局。重大项目监督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专业性强,仅靠纪检监察部门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由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和实施,督促各业务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抓格局。

(三)找准工作切入点。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群众关注的问题入手,抓住新旧体制中权力运行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侧重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从政行为的规范,确定切入点,总体筹划,分步实施,构建起一道预防腐败的“防火墙”。

总之,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全程监督工作,只有充分发挥执法监察工作职能,关口前移,惩防结合,见于未萌、禁于未发,抓重点,抓关键,才能有效保证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群众满意,投诉举报率下降。

下载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制度执行——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一)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 (二)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

    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五篇材料)

    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

    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贵锋(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重庆 九龙坡 40005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群众文化活动成......

    执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执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党的执政地......

    浅谈公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公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最近看到一本书《赢在执行》,对制度执行的重要意义做了细致的阐述,感受颇多,现在借助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对公司目前的制度执行做一个浅显......

    公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最近看到一本书《赢在执行》,对制度执行的重要意义做了细致的阐述,感受颇多,现在借助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对公司目前的制度执行做一个浅显的讨......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绿地面积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生态城市的建设重点就是城市绿化建设,城市道路绿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