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
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
来源:理工科技论文网
摘要: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石,新的形势对高校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教育作为提高他们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突破口,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实施。
关键词:理工 高校 创新教育 探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经济。在这一时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新使命。党的十六大对教育系统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石,新的形势对高校本科教育
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现行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我国的教育方式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小学到大学更多采用考试和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接受知识能力强,研究创造能力差;掌握书本知识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强,综合运用能力差;数学推导能力强,各种表达能力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急待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不仅构成国家发展战略的支点,同时构成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创新一发展”模式。教育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可以把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称之为狭义的教育创新,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称之为创新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
3、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的。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石,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
中尤显重要。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高等学校需要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进行改革。
二、现行本科创新教育模式和措施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教育的稳定形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逐渐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过渡。现全国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综合大学的本科创新教育在不断的实施和探索中,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教育创新观念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是个体的问题意识和个性发展程度。善于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关键。2因此,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相对滞后,办学理念首先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对现行教育进行系统革新,高等本科教育逐步体现社会的真正需要,在培养“通才”之时,实施“因材施教”,鼓励“标新立异”。
(二)改革教学模式,奠定创新基础
1、拓宽专业口径,改革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修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创新教育奖励学分等制度。课程是体现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重点,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加强量大面广、覆盖面宽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建设,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专业课程的教育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要领先,至少要紧跟学科应用领域的发展,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通过主辅修、第二学位、教改实验班、设置通识教育的平台课程,实现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
2、改进课程教学方式现行的本科教育方法存在以灌输为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风尚。根据课程、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性、形象性,提高课内的信息量,达到师生的多形式互动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当前教育的缺陷是忽视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才能,即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增加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以巩固基本技能为前提,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开设出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综合性强、连贯系统、自由探索的综合性实验并注意多学科的基础学科的交叉性。实行共建和联合办学,开辟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吸收大学生参与科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创新项目;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
(四)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创新素质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综合素质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基础。教育的功能不完全局限于人格和知识的培养,同时应是建立在解放人的潜在的能力上。人的潜能包括:言语、交流、观察、推理、想象和创造能力3。通过促进理工文结合,加强文理渗透,实现对工科专业学生加强理科基础教学、对理科专业学生加强工程背景教育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创新素质。
(五)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创新教育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建立并完善实施个性化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在师资管理方面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地提高,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学生学籍管理方面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有浓厚学习和刨新氛围的教育环境,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
三、现行本科创新教育存-任的主要问题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的创新教育,其中不乏很多有效、成功的经验,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同时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和矛盾:
1、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认知的培养。
新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创造性的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创新意识较淡薄,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近几年各高校不同程度的扩招,较之扩招前师生比在不断扩大,教学任务的加重,导致教师精力分散和不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主的传递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基础知
识理论的地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处于应试的教育模式下,对创新认识的匮乏和墨守陈规地接受式的学习方法等一系列的因素也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认知度的匮乏。
2、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学环境的局限性,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处于本科教学的主导地位,目前在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创新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还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投入,造成学校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无法真正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造成学生知识一实践的断层。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还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的教学环境,这无形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由思考、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地培养。
3、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性和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碍于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中,考试分数被作为衡量的唯一尺度,这仅局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的考查,而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评价。评价体制是教育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管理机制;目前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对创新教育进行自评和他评,从而达到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效果。
第二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应用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高职院校开始探索进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进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则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将以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高职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区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时就已经完成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而有些地区的初中或高中由于资金的不足或者教育理念的不同等因素,致使这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最后进入高校之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异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找到能够适应所有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1.2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投入少
虽然现在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地非常迅速,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计算机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开
通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校的领导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在计算机的教学上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导致教学设备短缺,还没有为计算机课程开设足够的课时,也没有开设相应的任务教学,再加上近年来高职 教育的发展,招收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学生的数量与教学质量严重失衡,最后导致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都没有掌握。
1.3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
为了适应如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许多高职院校纷纷盲目地开设计算机专业或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扩招,但是在扩招的同时,高职院校并没有在教学上进行改进,多数的高职院校只是将计算机基础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缺少具体的实践任务,教学内容已经与实际应用脱轨。这样就导致学生已经对动手能力的锻炼,不能适应工作中的需要和信息时代的发展。
另外,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教学所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时,只注重理论知识,同时,选择的教材中的内容又偏于简单,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先进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计算机技术。
1.4应试教育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根据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学习都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对学习的知识真正地掌握。这样即使学生能够通过考试,但是依然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方法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改革,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调整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结构
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校中的计算机教材内容的编写滞后于先进技术的发展,学生单从计算机的教材中来获取知识,只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学校要根据知识的更新,将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结构调整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占全部内容的20%,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知识占全部内容的60%,与教材有关的先进知识占全部的20%。
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的课程中教授学生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相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比例按1:1的比例进行安排,或者将上机课的课时增加更多。
2.2计算机教学精讲多练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要做到“精讲”,就是尽量减少理论课时的授课,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都应该是计算机知识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的布局,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要帮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将课本中的知识烂熟于心,努力发挥理论课堂的教学成效。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还要做到“多练”,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尽量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上机实践的内容要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互补,将上机课作为理论课的延伸和继续,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
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上机课中的表现来调整理论课中精讲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2.3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深入到了各个学校当中,计算机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地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建立互动教学等等,这些手段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教学中的内容。
2.4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
创新教育就要建立配套的考试机制,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笔试,而应该从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入手。比如,可以采用“模块化,任务式”教学,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让学生根据做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初次之外,还可以为学生设立上机测试、课程综合测试等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考试中真正地体现出来。
2.5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个性化而又合理的作业,促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作业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理想化。
结语:如今,一个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已经逐渐成为了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工作、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计算机理论的教学,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宪书.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94-96.[2]李佳贤,梁娇.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其创新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42-48.[3]孙颖,孙艳秋.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168-169.[4]白秀清.计算机教学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80-82.
第三篇:2014陕西本科院校排行
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1、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985/2112、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985/21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985/2114、西北大学(陕西省)211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211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2117、长安大学(教育部)211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9、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10、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11、西安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与陕西省共建)
12、西北政法学院(司法部与陕西省共建)
13、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陕西省共建)
14、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
15、延安大学(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
16、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
17、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
18、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19、西安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
20、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21、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
22、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省)
23、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产业部与陕西省共建)
24、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
25、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
26、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省)
27、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
28、西藏民族学院[咸阳]
29、榆林学院(陕西省)
30、商洛学院(陕西省)
31、安康学院(陕西省)
32、西安文理学院(陕西省)
33.西安医学院(陕西省)
军事院校: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空军最高技术学府)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二炮最高技术学府)
4、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5、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
6、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
7、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工程学院(**最高技术学府)
8、中国人民武装**部队西安指挥学院
9、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航学院
10、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西安分院
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1、西安培华学院
2、西安欧亚学院
3、西安外事学院
4、西京学院
5、西安翻译学院
第四篇:2014本科第一批A段院校
本科第一批A段院校A
安徽大学B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C
长安大学重庆大学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东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
复旦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福州大学G
广州中医药大学H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J
吉林大学暨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L
兰州大学辽宁大学N
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Q
清华大学S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深圳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苏州大学T
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W
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X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Y
云南大学Z
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第五篇: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
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
大学德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环境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大学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力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上突出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是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创新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其学生党员人数也不断增长,这不仅使该类院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带动整个新建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客观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具有内在契合性。这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目标是以发展学生党员为导向,以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为内容,以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教育、学业探究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核心,培养和发展具有坚定信念和高素质的骨干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则是全方位提升这类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党建工作又成为德育工作具体与深化的现实表征。二者有机融合,在总体目标上是契合一致的。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在德育工作中承载着重要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党建如何融入德育工作的具体要素。一是党建工作在德育目标价值上的导向功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培养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的大学生,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并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党建工作在德育行为中的表率功能。榜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丰富的党建资源为大学生树立光辉榜样,是诠释大学生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三是党建工作在德育过程中的领导功能。党建工作是一种综合实施德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以及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将各种力量凝聚在党建目标上,进而形成有机配合的德育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是提升德育工作层次和水平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新建本科
院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载体上。目前,不少高校都将党建工作作为驱动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载体。换言之,党建工作已被视为高校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石。此外,以党建为核心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符合我国的政治发展主流,有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而且它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之一,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法宝。可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是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深化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互联共建”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很快。然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却存在着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不够、党员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不断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各类新建本科院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就所在新建本科院校构建的“互联共建”机制,谈谈党建工作如何成为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所谓“互联共建”机制,其要点在于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育人工作模式,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互联共建,全员育人”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开展和深化“五联系”活动,建立“共促共建,先锋同行”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学校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党组织制度,主动关心和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通过联系基层、服务师生,有力促进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建立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采取深入教室、宿舍、食堂等多种方式,定期与班级沟通联系,为他们解答疑惑,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落实管理;三是建立教职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党支部的专业和经历优势,通过讲座、报告、就业指导等方式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宽党建空间;四是建立教职工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定期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与优缺点,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入党积极分子尽快成长成熟起来;五是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即“一帮一”、“一对一”,带动学生学先进、争先进,配合学校做好入党启发教育,协助做好班级党建工作,强化普通学生的入党意识。
从运行现状看,“互联共建”机制通过科学利用学校基层党组织资源,构建共管网络,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形成合力,使学校党建工作更加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学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有力抓手;从目前的运行效果看,“互联共建”机制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
中的作用,保证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校党建队伍从经验型向复合型转变、党建工作方法从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党建工作载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学校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充分融合,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三、建立新建本科院校“抓党建促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构建“互联共建”机制,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抓党建促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结合本校开展的“互联共建”机制的实践探索,笔者就如何建立新建本科院校“抓党建促德育”工作长效机制作出以下思考:
(一)从学校层面为“抓党建促德育”工作提供制度设计与运行保障
以“互联共建”机制为例,新建本科院校的“抓党建促德育”工作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委领导下,以党组织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来带动德育工作的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要做实新建本科院校的“抓党建促德育”工作,首先要从学校层面提供可行的制度设计与可靠的运行保障。
一是建立民主的领导决策机制。所谓建立“抓党建促德育”工作机制,就是将高校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统一的工作来谋划,这必然就要发挥党委在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涉及到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而制度机制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制度一旦形成机制,便会形成长久持续的保障,并且会作用于班子成员的思维,规范其行为,使之自觉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这是形成良好机制的前提。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制度制定的民主化程度。这直接涉及到师生对制度的认同,进而影响到学校成员对党建和德育制度框架的接受与认可。
二是建立稳定的工作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工作任务艰巨,如何把“抓党建促德育”工作做好,并且能与学校其他工作有机融合,就必须要建立稳定的工作运行机制。除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外,还必须要遵守高校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并且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要把加强和弘扬优良的党风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紧密结合起来,以党风促教风带学风,以形成良好的校风。要把党风建设贯穿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并内化于“三风”建设之中,起好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新建本科院校的“抓党建促德育”是一项系统且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因此,必须从学校层面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具体来看,不但要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而且要实行交叉考核,以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此外,有必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创先争优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才能真正调动党员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挥考核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把学生党建工作贯穿于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注重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员发展的全过程。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刚刚开始本科教育工作,有必要将党员的发展、教育、培养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递进过程。比如在入党启发教育阶段需要实施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申请入党阶段需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推优”发展阶段需要让学生接受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而在入党后则需要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接受政治上思想上的再教育。坚定学生信念,从对党的思想认识稚嫩模糊到成熟稳定,从普通学生的培养到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到支部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集中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涵。
二是注重搭建各种培养教育平台。构建的党的工作“互联共建”机制,其中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建立了“两级党校、四级培训”的学生党员培训机制,并且把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建立了“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充分发挥了党、团组织日常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抓党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层次不一,学生党建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尤其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体现其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比如将学业成绩作为学生入党和评选优秀党员的重要标准。如同“互联共建”机制中的党员联系普通学生那样,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在同学中起到表率作用,在同学中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达到“以党建带学业,以德育促学业”的效果。
四是强化实践教育抓党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立足地方的院校,他们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把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调整到学生干部岗位,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和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并接受师生的监督和组织的考验;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当地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努力从实践教育中引导他们投身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认识。
概言之,全程育人中加强学生党建更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也易于使学生感到党建工作的持久与魅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以学生党支部工作创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党建创新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观念、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等。因此,抓住党建创新点至关重要。而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加强学生党支部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创新,核心是从围绕“带头学习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勤奋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带头加强实
践,实现全面发展”、“带头遵纪守法,促进校园和谐”、“带头弘扬正气,争当模范先锋”等方面不断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这也是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是思想建设的创新。主要涉及工作思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思想建设是学生党建工作中渗透面最广的环节,应坚持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采取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就社会热点话题和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辨别能力。要注重运用多种载体、通过各种途径实施对学生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如党校、党小组、支部活动、组织生活及各类党报党刊、校园广播和网络媒体等等,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组织建设的创新。主要涉及党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问题。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物质载体和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新建本科院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学生党支部组织创新。首先,一套强有力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保障体系必须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其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学生党支部。如按年级、班级、专业、宿舍等,不定期举行工作交流会,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扭转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要求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机构不够完善的状况,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及党员教育培养制度的创新,使大学生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作风建设的创新。主要涉及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及教育管理中的理念问题。从学生党支部来讲,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不断纠正在党员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发展、轻过程,重考察、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等片面做法。从学生来讲,不断改进自身作风,把切实关心同学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为立足点,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确保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的“抓党建促德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融合,发挥出最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