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

时间:2019-05-14 12: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

第一篇: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

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

摘要:国际化办学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专科层次的办学新模式。本文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就如何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创新入学教育制度,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 入学教育 创新探究概述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基础,学校通过对新生进行科学指导,开展科学的入学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为其大学生活开启良好开端,使其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是一所由闽江学院和国外大学合作创办的国际化高等院校,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际化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征,为创新入学教育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2.1 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弱,自觉性缺乏 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强,部分学生偏科现象严重;他们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没有明显的智力差别,但他们普遍缺乏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较差。有的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2 带有浓重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可以说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最为前沿的先行者,他们接受了较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其思想普遍早熟,思想观念开放,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他们习惯通过互联网获取种种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及时找出问题答案。对于国际化办学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乐于使用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如微信、微博、贴吧、QQ等进行沟通交流,并及时发表评论表达其自我感受。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手机和网络上。这就使得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成长中的媒体环境更为纷杂,也对传统的入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学生社会交往较为复杂,实践能力较强 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受其教育的影响,他们普遍具有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想法较多、敢想敢做等特点,对社会各方面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同时,由于他们从小便接受多种特长教育,如美术、音乐、武术等,因此其文艺功底和沟通能力较强,可以在学校举办的一些文体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特长。国际化办学院校较为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积极按照国际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国际化办学学院的学生头脑灵活,实践能力较强,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2.4 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在中学阶段,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先进学生”,而忽视了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而国际化办学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中等缺乏关注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个性,但自制力和耐挫力较差,进入大学后无法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特点的创新教育模式

3.1 大学目标教育 “目标教育”就是科学地引导学生理性地认知自我,找准定位,从而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国际化办学院校学生的目标比较不明确,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本科有“2+2”即两年国内高校学习加两年国外高校学习的模式,也有“4+0”模式即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国外课程,针对当前实际,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入学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他们逐步了解国际化办学院校的特色,并通过相关专业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职业能力等,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适应能力教育 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国际化办学院校的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其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国际化办学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国外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理性对待西方文化,通过创新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团学教育、勤工知识讲座、入学适应性教育等。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定位问题,科学对待中西方文化以及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处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自身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正确理性地思考校园恋爱、考试违纪舞弊、在校兼职等大学生较为敏感的问题。

3.3 心理健康教育 国际化办学院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因此其独立性和承受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国际化办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理状态,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纠正其心理偏差,使他们尽快融入国际化院校这个大家庭中。

3.4 专业与国际化办学教育 国际化办学院校可以通过新生英语专业教育、英语测试与通识课程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其专业和课程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介绍办学历史和特色,展示其专业教学方式、考核制度、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留学规划训练,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晨.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1(09).[2]李洁.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2(22).[3]程轶宏,汪小飞,陈国平,庄丹娅,高文.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02).[4]李月娥,安建,孔繁繁,周玉强.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一院一品”特色活动的工作构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5]刘建文.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作者简介:钟建(1987-),男,福建浦城人,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思政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教育毕业论文】21世纪后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探究

21世纪后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探究

英国是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之一,支撑其相关行为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很容易成为后来者模仿和参照对象,因此研究该国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教育国际化政策作为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政府处理与教育国际化有关的“问题的动态的和价值高度涉入的过程,包括政府公开表达的意图和官方措施,以及政府一贯的外在行为和内隐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讲,英国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并不是近现代的产物,而是从中世纪大学时期就出现了,如由于当时“游学”和“游教”之风盛行,英国的大学中不乏外国师生,而英国政府在授予大学的特权中便难免会有与外国师生有关的内容,从而成为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几经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政策取向和侧重点。本研究将关注点放在英国进入21世纪之后出台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旨在了解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以为当代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提供借鉴。

一、英国21世纪教育国际化政策的背景

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存在的历史虽然较长,但相关学者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推动,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则更多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推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在这一时期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英国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政府对大学投资的增长却难以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大学的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受财力不足的影响,英国各高校纷纷将扩招海外留学生作为弥补教育经费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海外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5~6倍,不但可以丰富学校的财源,而且留学生在英生活期间的消费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好处。事实证明,英国扩大海外学生招生规模的政策确实为英国带来了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该政策一直是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主线之一,并延续到新世纪。

另一方面,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英国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提供了新的关注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向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挑战,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齐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签署了着名的《博洛尼亚宣言》,开启了致力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届时所有签约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文凭和成绩到了另一个签约国都可以得到转换和认可,从而打破学生流动的学历障碍,促进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英国自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签约国以来就积极配合欧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并相应地调整国内的教育政策,这一点从英国21世纪以来出台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就能够发现,其政策措施中的许多部分都涉及欧盟的目标或项目,可见欧盟教育政策对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影响力。

在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高等教育中对国际化的诉求也逐渐辐射到了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这种辐射一方面是受到对培养国际化人才需求的驱动,另一方面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如对继续教育来说,它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更加灵敏地反映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必然会促使继续教育做出反应,从而调整其国际化的相关政策。

二、英国21世纪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英国自21世纪以来出台了许多教育国际化政策,如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4年制定了《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教育、技能和儿童服务国际战略》(PuttingtheWorldintoWorld-ClassEducation:Aninternationalstrategyforeducation,skillsandchildren'sservices),旨在从国际化的视角来考虑英国教育的发展问题。

《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是一个针对英国各级各类教育制定的教育国际化总政策,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某个具体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英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针对不同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英国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第二阶段的国际教育首相计划(PrimeMinister'sInitiative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鼓励英国的高等院校与海外大学合作。

与此同时,英国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的努力也未曾减弱,如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同年指出,英国的大学在未来五年内要吸引100000名非欧盟国家的学生,使从国际学生学费中获得的收益达到8.8亿美元。

在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了《绿皮书》,其中亦提到大学国际化的问题,其内容也是集中在加强英国大学与世界其他大学的联系,以及吸引更多的外国优秀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上。

在继续教育领域,英国的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epartmentforInnovation,UniversitiesandSkills)在2008年制定了一个新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化:迎接挑战--英国继续教育国际战略》(Globalisation:Meetingthechallenge:AninternationalstrategyforfurthereducationinEngland)。制定该战略的最终目的与《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类似,都是要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以更好地为这个国际化的社会做出贡献。

在2013年,英国出台了最新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InternationalEducation:GlobalGrowthandProsperity)。它虽然与《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一样,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但它更加关注教育的国际性侧面,因此是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国际化政策。

综合英国自21世纪以来出台的各项教育国际化政策,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渗透全球维度

“全球维度”是世界各国在进行课程国际化时关注的重要维度,至于“全球维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英国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该战略认为,“全球维度”包括8个核心概念:

(1)公民权,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对某些概念和机构的理解,从而成为见多识广的、积极的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2)社会正义,要求学生理解社会正义,能够认识到它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全民福利的增进都是一个重要因素;(3)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理解人们需要保持和提高生活水平,但是不能损害后代人的生活环境;(4)多样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并且能将其与人权联系起来;(5)价值观,要求学生批判地评价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印象,并且能够认识到这种批判性对人们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6)相互依赖,要求学生理解不同人、地区、经济体和环境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能够认识到这种情况对全球交往规模的影响;(7)冲突解决,要求学生理解冲突是如何成为发展的障碍的,以及为什么需要解决冲突并促进社会和谐;(8)人权,要求学生了解人权,特别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UNConventionontheRightsoftheChild)。该战略认为,要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渗透全球维度就必须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渗透进学校的各种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去,只有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践行这些概念,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在全球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工作。另外,英国针对继续教育领域出台的国际化政策《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在这方面也持大致相同的看法,认为要使学生能够适应在全球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便需要在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渗透全球维度。

(二)加强与国际合作者的互动

该主张几乎贯穿于英国自21世纪以来出台的各种教育国际化政策,如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提出了3个战略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要求加强与国际化合作者的合作,为了实现该目标还提出了4项措施,包括:(1)根据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评估教育工作,借鉴世界各地的先进经验;(2)提高与世界各地的合作者进行战略互动的能力;(3)与欧洲合作者共同实现里斯本目标,即欧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4)与他人分享知识和资源以推动世界各地教育和儿童服务的发展,尤其是要推动非洲的教育和儿童服务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英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英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特别是利用各种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英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继续教育领域,2008年出台的《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提出了4项战略目标,其中的一项目标更是旗帜鲜明地要求继续教育部门加强与国际合作者的互动,并将其分解为4个方面,包括:

(1)发展可持续的、战略性的国际合作关系以促进互惠互利,包括联合开发课程以及为教师提供持续专业发展服务;(2)充分利用欧洲的项目和合作关系,推动里斯本目标的实现,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3)评估英国的教育工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并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包括积极支持和参与“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Competitions);(4)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和合作关系的建立来推进“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与非洲有关的目标。

英国2013年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政策在这方面也秉持着同样的精神,只不过更加聚焦于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该文件提出了5项具体政策,其中的一项是与正在崛起的国家建立新的关系,指出在欧洲和北美之外的国家对教育的需求显着增长,而英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巩固合作关系。

(三)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

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是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国际化政策中的重点内容,进入21世纪后这项政策的重要性也一直没有减弱,尤其在继续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指出,要推动继续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中国际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并将其视为推动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

在高等教育领域,吸引国际留学生似乎是教育国际化政策中的永恒主题,不仅英国政府倡导,各大高校也对其孜孜以求。在继续教育领域,2008年的《全球化:迎接挑战》也有类似的表述,要求进一步增加英国继续教育机构中的国际学习者数量。

在2013年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中,吸引国际学生成为其5大主要政策之一。该政策指出,英国从赴英学习的学生身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留学市场虽然急速扩张,但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此英国要推出更具竞争力的签证制度,加强对赴英留学生的保护,为通过政府奖学金计划向英国派遣大批学生的国家提供代理服务和其他支持,扩展校友计划以维持与英国毕业生的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英国留学。

(四)推动跨国教育的发展

伴随着留学生市场压力的不断增大、新技术的影响和英国教育系统容量的限制,英国除了继续吸引外国留学生之外,还积极丰富留学生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发展跨国教育,即英国的学校通过在国外建立分校或与别国建立合作办学项目等,吸收本地的学生不出国门接受英国的教育。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也提到要推动跨国教育的发展,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合作国的教育质量,还有助于帮助英国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了保证英国在国外实施的跨国教育与英国国内实施的教育具有相同的质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AssuranceAgency)和成人学习督导团(AdultLearningInspectorate)正在开展对一些英国海外课程的质量评估工作,从而维护英国教育的品牌和形象。

除了《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之外,2008年的《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也提到要推进英国实施的海外继续教育。而2013年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更是将推动跨国教育的发展作为5大主要政策之一。该政策指出,许多海外学生想要在本国接受高质量的英国教育,而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增进了教育机构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面对这样的机遇,英国需要继续推进跨国教育的发展,包括支持英国的新老学校开展海外业务,推进英国的海外语言培训,为英国在海外实施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质量框架,与主要伙伴国合作实现资格证的互认,在贸易谈判中提供教育服务等。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教育出口已经突破了在本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单一形式,而是通过跨国教育直接将学校或教育项目办在异国的土地上,且后者在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为实现一个大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小措施转变为一项主要政策,标志着英国教育对外贸易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在教育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世界教育需求的急速扩张必将对教育和培训的实施形式造成影响,而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引入则加速了教育实施形式的变革,不但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内容,还能够使人们在最方便的时间、最方便的地点、以最方便的方式获得学习材料和教学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英国21世纪以来的教育国际化政策都非常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问题,如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指出,要使英国成为在教育中使用ICT的国际领导者,并在使用中体现出创造性和支持性。在这方面,英国的学校已经处于领先水平,未来的目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英国在ICT教育软件研发和在线学习服务上继续处于领导地位。

此外,2008年的《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也提出要使英国的继续教育在创造性地使用教育和培训技术方面成为国际领导者。2013年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也非常重视继续发挥英国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将其作为5大主要政策之一。该政策认为,教育技术是多种形式的跨国教育的推动者,是跨国教育公司发展的基础。为了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政府需要发挥主要作用,而且要积极地激励教育技术的创新。

三、英国21世纪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特点

综观上述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可以发现,英国自21世纪以来的教育国际化政策表现出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或是与21世纪之前的历史时期不同,或是在新世纪表现得更加突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文本的系统性增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趋势,即“由诡辩的行动转变为系统的国际化政策”.英国的教育国际化政策较为突出地体现出了这种趋势,从而使英国21世纪以后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与21世纪之前的教育国际化政策表现出了较大不同。英国21世纪之前的教育国际化政策要么只是针对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要么就是在某个领域的教育总政策中涉及到与教育国际化有关的规定。而英国在21世纪以后除了经常出台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和政策外,几乎每隔四五年就会出台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如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和2013年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且专门针对教育国际化问题。而2008年的《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虽然只是针对继续教育的,但它并不是只关心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而是全面引领整个继续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也同样具有系统性。

(二)政策内容经济导向性明显

通过观察英国21世纪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每一方面的主要内容都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可见政策背后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如“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渗透全球维度”这一政策认为,在学校课程中渗透全球维度除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在全球社会中的生活,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在全球经济中的工作,实际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环境中能够具有更好的经济状况,并间接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国际合作者的互动”这一政策也与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认为国外对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英国想要抢占国外教育市场就要更好地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推动跨国教育的发展”和“在教育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三项政策都是与教育服务贸易有关的,尤其是在《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和《全球化:迎接挑战》战略中,这三项都统一于一个上位目标之下,前者要求通过这三项措施“使教育与培训部门以及大学研究的贡献最大化,使之能够推动海外贸易和外来投资”,后者要求通过这三项措施“努力增大继续教育服务对增加海外贸易和外来投资的贡献”.(三)政策措施多样且责任明确

一个好的政策不仅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而且还要提出借以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如2004年的《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战略提出了3项战略目标,每一项目标下面都提出了4项要采取的措施,而且每一项措施下面都会提到若干具体的计划或项目,可谓丰富多样。2008年的《全球化:迎接挑战》不但措施多样,而且不同措施的实施主体的责任也非常明确。该战略的发布者是英国的创新、大学和技能部,战略中除了列明该部门要采取的措施之外,还列出了学习提供者协会(AssociationofLearningProviders,简称ALP)、继续教育学院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s,简称AoC)等14个与该战略有关的组织和机构,且每个组织和机构下面都说明了其为实现战略要承担的任务,这种明确的任务分工有利于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政策实施效果瑕不掩瑜

除了2013年最新出台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外,其他的各项教育国际化政策均已走过了6到10年的实施历程,因此使人们有条件站在当下审视其实施效果。总的来说,英国自21世纪出台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对英国的教育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全球维度已经被广泛渗透到英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中,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融入了全球维度的8个概念之外,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性课程种类也日趋多样。其次,英国在国际合作方面颇有建树,如为给英国学校提供更多国际互动机会建立起了名为“学校在线”的国际性网站,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改善了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状况,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英国大学主要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来实现与其他大学的合作,其国际合着学术论文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了44%,居于世界前列。第三,英国招收的国际生数量显着增长,如根据2011/12年的统计资料,英国高等教育阶段共有国际生488000名,跟2004-2005的318400名[8]相比增长了169600名。英国国际生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也有所增加,其比例从2006年的12.8%增长到了13%.[9]第四,英国的跨国教育规模在英语语言培训、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扩大,据统计到2011年全世界有162个有独立校园的跨境教育机构,其中由英国举办的就占到10%.[10]第五,英国在教育中对ICT的使用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如拥有欧洲最大的教育公司之一TSL教育公司,其在线平台“TES连线”(TESConnect)现在正主持着世界上最大的教师网络。[11]英国学校教室里的技术应用程度已达到欧盟国家中的最高水平,该国的大多数儿童都有自己的在线学习专区,每一所学校都安装了宽带,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充分使用。[12]在显着的成就面前,英国21世纪以来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中提到的一些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为实现《将世界引入世界一流教育》中“与国际合作者互动”的目标,英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措施,指出到2010年要“与欧洲合作者共同实现里斯本目标”,其中一项要求“较早离开学校的青年应不超过10%(所谓较早离开学校的青年是指18~24岁没有高中毕业证的青年)”,而根据英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该年英国较早离开学校的青年比例为13%,[13]虽与英国2002年17.7%的比例相比有所下降,但相对于欧盟所定的10%的目标依然存在差距。针对较早离开学校的青年问题,英国除了继续提高中学教育质量之外,主要通过继续教育机构来吸纳这些辍学青年,并在欧盟的倡导和协助下推出了许多继续教育领域的资助项目,然而根据一份2013年的调查报告,很多继续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反映政府的相关资助项目主要是关于课程改革的,但现实中许多辍学青年根本不到继续教育机构中来从而接触不到课程,因此问题主要出在招生上,而相关资助项目却缺乏对招生问题的关注。

可见,英国如要完全实现其教育国际化政策中的相关目标,还需要对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修订,但这并不影响英国实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热情和决心。从总体上看,英国21世纪以来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大多数都得以成功地实施,这不但极大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制定自己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2]GlobalScienceAndInnovationForum.AStrategyForInternationalEngagementInResearchAndDevelopment[R/OL].[2015-05-05].[3]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75-102.[4]聂名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210-214.[5]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PuttingtheWorldintoWorld-ClassEducation:Aninternationalstrategyforeducation,skillsandchildren'sservices[R/OL].[2015-05-01].

第三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论文

摘要: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行政管理模式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服务意识较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性非常差,沟通效率不高以至于行政效率远远低于国外同行水平。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过于落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再加上部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等。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必须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具体从改革当前教育体制、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出发,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当今面临的行政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创新

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行政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且过度行政化程度相当明显。由于行政权力大大挤压了高校的学术权力。所有的学术事务以及非学术事务等等都通过行政方式加以处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所有资源掌握着绝对控制地位,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政部门承担的更多的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办学自主权不断放大,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放大,依然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学术突破,甚至损害院校目标的实现,使院校教师缺乏学术创新,教学水平一再落后。

2.行政官僚化。第一,机构臃肿。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的教研科室、教育部门,并且都设置了下一级管理机构,强化本部门的作用及功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加强了管理,然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机构功能重复设置以及工作人员增加的现象。“机关化”色彩十分浓厚,出现这种机构臃肿的现象最终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于缓慢,管理效率十分低下。第二,缺乏服务意识。很多行政部门或者是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刻意设置很多与工作无关的关卡或者是工作障碍,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工作推诿现象,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未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对基层或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汇报、不反思、不作为以及不解决。

3.缺乏协调性。第一,缺少合作意识。不单单是部门之间,更在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均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权以及争实惠的现象,其相互指责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处理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缺少程序性。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的时候缺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导致高校管理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科研一线和师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内容十分复杂,各级部门之间严重的信息沟通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极易出现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1.改革教育体制。第一,改革政府统包统管的管理方式。采取高校自治管理方式,政府对高校而言不是监督的关系,是借助科层制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管理弊端,最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借鉴外国采取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由于高校治理当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等都和教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绝不单单是个人行为,采取董事会治校的办法具有可取之处。第二,实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对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实施学术化管理和对学术人员开展行政化管理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采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的办法,减少行政资源以及学术资源的浪费,二者互不干涉,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过分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发生。

2.创建完善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第一,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应该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将此理念贯彻于整个高校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回归服务本质,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第二,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校服务效能,需要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360°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全角度考核,从部门、教师、学生、下属以及领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升考核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提升管理成效。第一,坚决抵制官本位思想,全面提升高校人员的服务意识。消除行政人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还要抛弃一切功利思想,积极倡导人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做好自身“绿叶”的角色,当好一位“服务员”。第二,对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组织结构,要协调好懂法律、懂经济以及懂管理的管理人员占比,改善管理人员性别、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比例。

三、结语

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要把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过度行政化现象;第二,构建完善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第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效迅.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考[J].中国培训,2015(12X).[2]宋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第四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应用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高职院校开始探索进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进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则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将以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高职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区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时就已经完成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而有些地区的初中或高中由于资金的不足或者教育理念的不同等因素,致使这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最后进入高校之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异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找到能够适应所有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1.2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投入少

虽然现在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地非常迅速,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计算机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开

通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校的领导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在计算机的教学上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导致教学设备短缺,还没有为计算机课程开设足够的课时,也没有开设相应的任务教学,再加上近年来高职 教育的发展,招收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学生的数量与教学质量严重失衡,最后导致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都没有掌握。

1.3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

为了适应如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许多高职院校纷纷盲目地开设计算机专业或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扩招,但是在扩招的同时,高职院校并没有在教学上进行改进,多数的高职院校只是将计算机基础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缺少具体的实践任务,教学内容已经与实际应用脱轨。这样就导致学生已经对动手能力的锻炼,不能适应工作中的需要和信息时代的发展。

另外,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教学所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时,只注重理论知识,同时,选择的教材中的内容又偏于简单,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先进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计算机技术。

1.4应试教育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根据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学习都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对学习的知识真正地掌握。这样即使学生能够通过考试,但是依然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方法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改革,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调整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结构

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校中的计算机教材内容的编写滞后于先进技术的发展,学生单从计算机的教材中来获取知识,只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学校要根据知识的更新,将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结构调整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占全部内容的20%,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知识占全部内容的60%,与教材有关的先进知识占全部的20%。

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的课程中教授学生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相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比例按1:1的比例进行安排,或者将上机课的课时增加更多。

2.2计算机教学精讲多练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要做到“精讲”,就是尽量减少理论课时的授课,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都应该是计算机知识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的布局,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要帮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将课本中的知识烂熟于心,努力发挥理论课堂的教学成效。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还要做到“多练”,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尽量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上机实践的内容要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互补,将上机课作为理论课的延伸和继续,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

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上机课中的表现来调整理论课中精讲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2.3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深入到了各个学校当中,计算机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地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建立互动教学等等,这些手段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教学中的内容。

2.4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

创新教育就要建立配套的考试机制,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笔试,而应该从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入手。比如,可以采用“模块化,任务式”教学,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让学生根据做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初次之外,还可以为学生设立上机测试、课程综合测试等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考试中真正地体现出来。

2.5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个性化而又合理的作业,促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作业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理想化。

结语:如今,一个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已经逐渐成为了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工作、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计算机理论的教学,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宪书.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94-96.[2]李佳贤,梁娇.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其创新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42-48.[3]孙颖,孙艳秋.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168-169.[4]白秀清.计算机教学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80-82.

第五篇: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调查及思考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课题号:0161DNA060476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调查及思考

宋伟宏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710025,陕西西安)

摘要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调研,本文阐述了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现状,探讨了办学定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办学定位 现状调查 思考

通过查阅资料、书面函调和到部分院校实地考察等方法,利用近半年时间对全军45所任职教育院校中34所的办学定位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在办学定位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

(一)总部机关和多数院校已认识到办学定位问题的重要性

与地方高等院校相比,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关注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相对较晚。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转型的全面展开,总部机关和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一方面,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均重视办学定位理论研究。以齐三平、董会瑜、陶传铭、蓝江桥等为代表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就什么是办学定位、如何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据统计,近3年来,《中国军事教育》《继续教育》《海军院校教育》、《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等军内外刊物先后刊载了30多篇有关办学定位的理论研究文章。另一方面,总部机关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为切入点,积极指导、督促各院校重视并解决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2008年总参新颁布的《初级(中级)任职教育院校院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中,“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办学思路”中的一个重要评价点被提了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总部机关对办学定位问题的关注。在总部机关的带动下,各任职教育院校也以教学工作评价为契机,开始重视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

(二)多数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目前,大部分接受过教学工作评价或准备接受教学工作评价的任职教育院校以迎接评价、推进院校教育转型为契机,基本上明确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办学定位过程中,部分院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仅在办学定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而且办学定位在推动院校教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牵引导向作用。比如,某学院高度重视办学定位工作,不仅成立了由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办学定位决策咨询机构,而且院领导多次带队到多所军地院校学习取经、调研咨询。通过积极吸收军地院校办学定位的经验,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该院确立了清晰合理、反映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不但引导该院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建设在近两年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多数院校明确了办学目标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的核心和和关键。它不仅关系到院校未来总体发展规划的确立,而且办学目标定位本身对办学定位的其它内容也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调研发现,90%以上的任职教育院校充分认识到了办学目标对院校建设的重要影响,都强调根据院校实际和军事教育趋势确定自身的办学目标。在所调查的34所院校中,除3所院校由于正在制订院校发展规划而办学目标暂时没有明确外,其余31所院校都明

1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比如,某学院紧紧围绕学院任命任务,确立了“到2010年把学院办成一所信息化、集约化、特色鲜明、为预警探测和电子对抗系统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军队知名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目标。

(四)多数院校注重办学特色的提炼与确定

办学特色是院校的重要标识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办学特色定位则是事关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因此在教育转型过程中,各任职教育院校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挖掘、培育和提炼。在接受调查的34所院校中,18所已经接受过教学评价的任职教育院校均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他16所准备接受评价和未评价的院校中有12所也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30所明确了办学特色的院校中,特色大都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培养模式”“人才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定位主体职责不明确

理论上讲,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行为主体由院校举办者(总部机关)和院校两部分构成。总部机关主要从宏观上明确院校在世界军事教育、国家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军事教育系统中的方位,其职责主要是理顺院校类型、层次结构,明确军事教育需求、确定军事教育方针,引导各类型、各层次院校找准自己在军事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各院校则依据总部下达的任务、方针,结合院校实际情况确定自身定位。因此办学定位实质上是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共同的职责,是它们之间相互调适、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但在实践中,总部机关和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的职责界定并不是很明确,在某些方面既有重叠,又有缺失。一方面,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军事教育的计划性和指令性,导致总部机关对院校办学定位干预过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越俎代庖,院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办学实践缺乏个性和特色。比如,某学院是一所培养某兵种指挥人才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上级不仅明确了该院的类型、层次、服务面向、培训对象和培训规模,而且在学科定位、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时为了体现对某一培训班次的重视,甚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是由上级下达。用该院院长的话说,院校所做的工作“只能对上级下达的任务作进一步的细化”。另一方面,少数院校不能正确处理计划性与自主性的关系,片面认为办学定位主要是上级机关的事,因此办学实践中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在某些方面一味依赖上级机关指导。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总部机关和院校之间的管理体制尚未进一步理顺;二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该统的没有统好,该放的没有放开。

(二)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相分离

调查发现,部分院校中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比较明显。办学定位局限于理论研究和院校决策管理层,提出的办学定位理念既没有融入办学实践,也没有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和行动指南。比如,我们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对某学院的21名教员和管理干部进行了调研,结果令人吃惊:其中7人根本不了解该院的办学定位,11人能说出部分内容,只有3人能比较全面地阐述本院的办学定位。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少数院校办学定位的动机不够端正,定位不是着眼院校的长远发展,而是受某种短期利益驱动。有的为了迎接教学评价考评、应付上级机关检查而仓促定位;有的则为了赶时髦、装门面,把办学定位当作例行公事,照猫画虎,简单模仿其他院校的办学定位。二是少数院校虽然对办学定位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缺乏用办学定位统揽院校全面发展的战略意识,办学定位没有成为凝聚人心、集合资源,实现院校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三)部分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或虚或高

目标定位“虚”的问题不是一所两所院校的现象,相当一部分院校都存在这种情况。所谓办学目标定

位虚,是指确定的办学目标“放之四海而皆准”,目标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调查的34所院校中,有12所院校确定的办学目标为“建设全军一流(全军知名)的××院校”,虽然这种定位本身没有错,但太笼统、太模糊,目标既没有体现院校自身的实际和特色,也没有相应的具体内容作支撑。

目标定位“高”的问题也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倾向。某些院校找不准自身在军事教育体系中的方位,盲目强调“跨越式”发展,片面追求办学的高起点和高质量。有的提出创办“全国一流的××院校”,有的提出“要建设军中北大”,甚至某飞行学院也提出到2015年“创办在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初级任职教育院校”。这种难以实现的过高目标,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由于难以实现,必然会挫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出现目标定位或虚或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院校办学理念有偏差。个别院校缺乏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对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乐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追求快、大、全,只强调外延的扩张,忽视内涵的发展。二是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决策机制和程序。部分院校不善于发挥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办学定位过程中既没有成立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也不善于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办学定位要么由机关闭门造车,要么由院校管理者“拍脑袋”决定,让其不虚不高也难。

(四)部分院校办学特色定位不准

部分院校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确定的办学特色要么缺乏“军”味,要么相似度高。有的院校误把办学成绩、工作任务当特色。有的把某些有特点的做法当成特色,如“创建新校园,给每个教授一间工作室,副教授二人一间工作室„„”等。有的院校不善于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确定的特色太多太杂,不够凝练,个别院校确定的特色甚至多达五六项,可以说基本上是办学成绩和办学经验的罗列。比如,某学院确定的办学特色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传统特色,“军政素质全面、指挥技术兼备、实践能力见长”的育人特色,“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内容创新为核心、方法创新为重点、师资创新为关键、管理创新为保证”的教学改革特色。分析这一定位可以发现,三个特色至少有两个不能满足“独特性”要求。所谓的“传统特色”就不是该学院所独有的,而是在我军多数院校、特别是在办学时间较长的院校中普遍存在的;所谓的“教学改革特色”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它不仅适用于该学院的教学改革,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许多院校的教学改革。之所以出现特色定位不准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对办学特色缺乏深入理性的研究与认识,对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把握特色与差异、特色与优势、特色与传统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任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不善于提炼、总结院校自身的特色。

三、对加强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理顺院校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办学定位宏观调控机制

在院校领导管理体制上,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建立层次分明、责权明确、上下良性互动、符合军队任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领导管理体制为目标,进一步理顺总部机关和各院校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法规制度明确各级办学定位的职责。总部机关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其职责主要是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运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手段理顺院校训练任务分工,调整、优化院校类型、层次结构体系,调控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各院校在上级机关的督促指导下,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办学治校方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吃透上级精神,摸清本校实情的基础上对院校各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1]

(二)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办学定位理论研究

应切实树立用科学理论指导办学定位实践的观念,努力克服过去离开理论搞实践以及“拍脑袋”做决策的习惯,充分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办学定位理论和任职教育规律研究。一方面,要打破各院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研究状况,可以考虑建立由总参领导的军队院校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军院

校的教育改革和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各军、兵种可以成立军事理论研究中心,有条件的院校则可以建立军事理论研究室,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三级互动、责权明确的研究网络体系。总部机关可以依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或部分院校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院校管理者就办学定位或其他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研讨。另一方面,应加强各院校与地方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军队院校在坚持办学治校特色前提下,要善于吸取地方院校办学定位成功的经验,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可以公开部分研究课题,吸收地方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大学校长参与研究。要大力加强院校间的交流合作,院校间应有良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和机制,对于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可以集中多所院校力量联合攻关。

(三)转变办学治校理念,树立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军队院校建设的灵魂,是院校办学定位的前提和基础。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型,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面临的一场根本性、全局性、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这一变革,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必须从学历教育或“兼容”式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摆脱传统经验和惯用模式的束缚。要深刻认识并紧紧把握任职教育的职业性指向、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办学机制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树立能力本位、开放办学、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2]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办学定位决策机制和程序

制度、机制是最具根本性的,也是最管用的。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应成立办学定位决策、咨询机构,以辅助管理者进行军事教育重大决策。决策咨询机构组成人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包括军队院校的管理层代表和有很高学术声望的专家教授,地方知名高等院校的校长和知名学者,部队用人单位的行政首长等各界专家。在办学定位决策过程中,一方面职能部门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防止盲目决策和仓促决策。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行政决策、学术决策和群众决策的关系,善于倾听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聪明智慧,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进来,使办学定位过程真正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3]

参考文献:

[1] 齐三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确定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定位 [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5):81

[2] 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 [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10

[3] 邱蜀林.军队院校体制研究 [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43-147

作者简介:宋伟宏(1978-)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西安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通联: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710025手机:***Email:383057531@qq.com

下载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化办学院校创新性入学教育探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级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领导讲话稿

    在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讲话稿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 大家好! 欢迎来到大学城,走进你们的大学校园——XX。 大学,是人生的一小段,却是青春的一大截。你们的母校,你们即将在这里挥......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摘 要】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若干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不能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难以做到对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无法培养......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精选合集)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

    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5篇可选)

    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 来源:理工科技论文网摘要: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石,新的形势对高校本科教育提出了......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途径的初探论文

    [摘 要] 新入校的高职生对新环境有多方面的不适应,搞好入学教育十分重要,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同学关系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专业教育及学习方式教育、励志教育等,主要途径有做好迎新......

    机器人创新教育进入小学教育的探究

    摘要:机器人教育创新设计制作课程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前沿研究相结合的一条可行途径。机器人创新设计制作及程序设计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利于迅速......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探究论文(5篇模版)

    【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

    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最终定稿)

    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 随着全国职教改革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