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1: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

第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

市属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学校传统、生源基础、就业服务面向等方面的限制,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有较大差异。在高等教育即将转入买方市场、教育市场细分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市属地方本科院校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市属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教学条件有很大局限性,更应从工商管理教育的本性出发,突出“实践导向”,探讨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自身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工商管理教育的尴尬:学校教育的能与不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经营管理人才早已成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共识,与之相应,跟踪社会需求变化、反映就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成为众多商学院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这种做法隐含的逻辑推理是:经营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各种素质技能都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学校教育而培养出来。

问题恰恰在于,许多事实和论断不支持这种“线性逻辑”。以职业经理的培养为例:曾经主导创立我国最大啤酒集团(华润啤酒)、如今担任北大光华客座教授的两栖人物黄铁鹰先生,总结自己叱咤商场20年的风云经历,认为成功的CEO应当具备6项素质(能力),即“超凡的沟通能力、诚信、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操作能力、领导超人”。其中,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所需的自省能力是“学校里和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操作能力所需的高效果断品质,“只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换言之,这些素质“不是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能够教出来的”。这位曾经沧海的实战派教授所言可能有些偏颇,但比学院派的严密论述应当更有先验基础。较之其他人的总结,《北大商业评论》主编何志毅教授将总经理的素质概括为“三识二商一觉”(用人知识、战略知识、造势知识;智商、情商;直觉),全球商界顶峰人物、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的领导力来自“4E1P”五个方面(Energy,精力;Energize,激励力;Edge,决断力;Execute,执行力;Passion,激情)。这些总结尽管在措辞上有所不同,但其反映出的实质方面,例如“直觉、决断力、执行力”等,确实在学校中很难培养出来、或者说在目

前的教育模式下不能培养出来。

纵观现实,成功管理者中有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工商管理培训,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柳传志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TCL总裁李东生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学的是外语,曾经的巨人史玉柱学的是数学,万科董事长王石学的是给排水,都不是工商管理科班出身。从学历层次看,美国汽车大王老福特、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华人首富李嘉诚、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格兰仕总裁梁庆德等等,都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成功不只靠大学简直成了中外各国的普遍性现象。据统计,世界上培养CEO最多的院校,既非哈佛商学院、也非凯洛格商学院,而是西点军校!二战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超过了任何一家商学院!

综上所述,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经由学校工商管理教育一条道路,没有医师、工程师那样固定的职业成长道路;经营管理人才的来源不是唯一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一定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名牌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不一定能成为成功的经营管理人员。成功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有些能够培养出来,有些是不能或很难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某种“失灵”,存在着某种“不能”。这种“不能”,这种尴尬,究竟源自哪里?

二、培养目标的选择:增强业务素质还是增强管理素质

上述“不能”和尴尬首先源于一种错觉:将工商企业中的“管理性职位能力”(管理素质)混同于“操作性职业能力”(业务素质)。通常所说的CEO、总经理、职业经理人乃至各级管理者的素质能力要求,实际属于“管理性职位能力”;现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只是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某个岗位从事某项具体业务的“操作性职业能力”。无论哪级哪类院校、设定了怎样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中专、高职立志培养的“专业技师”,也不论是本科层次强调培养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部门经理),还是MBA宣扬的“职业经理人”甚或“商界领袖”,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待业等岗的毕业生。任何一个毕业生,都只能先从“业务人员”(操作人员)做起;而从“业务人员”到“管理者”,要经历一个跳跃。这种跳跃,既需要个人的“先天素质”,也需要实际工作中的悟性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获得职务聘任和获得上下左右的认可之间有一段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MBA毕业后也要经历

一个成长的过程才能“化蛹为蝶”)。

按照罗伯特·卡茨的说法,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要具备三项技能:技术技能(业务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战略眼光);管理的层级越高,技术技能所起的作用越小,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所起的作用越大。一个人如果较早经历了商场风雨的历练或生活的磨难,较早变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较早形成了果断、刚毅、灵活、严密等思维品质,换言之,较早练就了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就越能成为领导者(管理者)。从培养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的角度,哪一种方式(学校培养、社会历练)能够给人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哪一种方式能够给人提供更高的锻炼强度、哪一种方式更能锻炼人的情商,哪种方式就更有效。就工商管理教育的现行模式来看,学校培养的优势更多的在于技术技能方面,技术技能更能使人成为优秀的业务人员或低层级管理者。君不见,当年胡志标聘用卖咸鱼、销水泥的一帮人攻市场时八仙过海、各出奇招、迅速崛起,太阳神集团怀汉新启用的7个MBA一步三计、坐而论道、痛失良机,就是明证。就学校教育内部来说,撇开具体内容,不同专业给予学生的主要都是技术技能,在能力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些非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养成了更好的思维品质、更好的情商,反倒成了企业中的领导者,也为此论提供了一个旁证。

这就使管理教育面临一个选择:着重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还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如果是前者,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财务会计能力等,开设相关课程,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力求“用得上”;如果是后者,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思维品质,组织实训活动,突出“实战性”。前者是现实选择,后者是远景期待。由于不同学校和不同培养层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并用就业率来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管理教育的目标首先指向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业务素质”(“操作性职业能力”)。众多商学院千方百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能不能做到两个目标的兼顾——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业务素质),又有助于学生将来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怎样做到这种兼顾?

三、回归工商管理教育的本性:突出“学生本位”、“实践本位”

许多人想到了“加强针对性、提高适应性”的药方,也就是要在“针对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具体做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通识教育”(例如像美国那样进行基础广泛的管理和人文教育),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管理视角”概念,即以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工商管理三个

方面的“管理学基础知识”统领各专业的管理基础平台。毋庸置疑,这些做法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变更或环境变动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但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依靠“厚基础”实现了“宽口径”,丰富了学生的“操作性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单靠调整课程体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一种人际互动环境,有赖于每个个体在其中的千锤百炼。要想在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就要设法营造模拟管理环境,基本思路是:

第一,确立“实践本位”,增加“课内实践”,让学生在管理中学习管理。管理教育的本性在于实践。理论体系再严密,课堂教学再严谨,如果仍然是理论灌输,仍然是学生被动听、被动记的传统模式,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和胆魄的锻炼没有融入到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那么这种管理教育就是失败的、至少是低效的,无从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确立“实践本位”,不仅是要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还要把实践活动贯穿于每个教育教学环节,要在课外实践的基础上实行“课内实践”:要让学生的实践机会不仅来源于企业实习、假期调研,也来源于每一次案例分析、每一次情景模拟;要让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变成学生的身心修炼过程,让理论教学也变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环节。

第二,突出“学生本位”,实行“课堂革命”,让全体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而有全面提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道理谁都明白,问题是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成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中才能取得最好效果,课堂教学中的“精英教育”既害人又害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已深入论证了“团队学习”的效果要好于“个人学习”。因此,单纯提倡“亲验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须实行“课堂革命”,改变教学组织机构,让班级成为由学习小组连接起来的目标群体;改变课堂教学的单向信息传输模式,让课堂成为群体性的感悟知识和分享体会的场所;让课堂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场所,还是培养情商和胆商的场所。

工商管理教育因其本性更能体现市属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其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对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应成为此类院校各专业普遍性的指导原则,有关问题容待另文详细探讨。[4]

第二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王长富

(湖南工学院经管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措施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成为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必设的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 余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其次,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最后,对专业本身而言,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本土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等内在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新知识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是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中介。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学是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既然是管理者,就应该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多上理论课,才是大学的职责。因此,对于已安排的实践课,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长富(1967-),男,湖南湘西永顺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管系讲师。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任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作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个别同学做完,其他不重视的同学宁愿拷贝他人结果,也不愿意自己动脑。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真正直接从事实践环节工作或了解实践环节工作的较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该问的问题也不问,这样就导致有些本来老师需要自己再深入求证的东西也不去研究证实了,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简单交流的不良现象,对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好的,也是明确的,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的实践课,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课内实践学时不算实践教学学分,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实践教学学分计算能有所改进,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马上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视为编外人员,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习基地还需要从量上和质上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实习基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5.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各项实践环节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各层次目

标考核应有具体标准,而且这些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明确,学生目标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情况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实践能力和水平。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心思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2007 年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这些要求为我们高等院校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计算的方式。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如果能把课内实践的学时按一定标准计算为实践学分,这样既可以保证理论教学的时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线,又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结合紧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了融合。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随时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一定的适用性,无论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还是实践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改进课程设置。要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理论教学体系保障,而理论教学体系是由课程设置组成的。所以课程设置的正确与否、衔接程度、交叉重复内容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论证充分,内容规划合理,使各课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交叉内容,即使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学大纲中也必须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重点在哪门课程讲解。这样做,一方面不使内容丢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率,使有限的学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在理论课程保证的条件下,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也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源有两部分,一是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二是实验室的教师。其实,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允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挂职、兼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就能指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需全面了解的内容,对学生会有很好的说服力,否则,学生、教师都只了解表面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实践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践环节项目绝不能忽视,必须得到加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4.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如果我们的单项实训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成,那么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就是比较连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良好机会。在集中实践中,我们对实践项目内容认真准备、周密安排,既要让学生得到专业实践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团结协助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时间收获最大,让学生在集中实践中实现一次角色转换,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所以必须强化集中实践环节的作用。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任何单位安排实习都不可能一个部门安排一个班,而只能是安排几个学生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得到重用,学生越能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实习单位应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单位,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广东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学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所需的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教师完成,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师掌握尺度不同,会给出不同的成绩,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考核,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评价包括对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明确,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提高,学风建设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以上六个方面是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如果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针对各项实践教学的特点,使每一项规定落到实处,相信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的。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3、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

第三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篇: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探讨可行性,为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第五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班委会与团支部权责不明确、团学工作缺乏理论教育和指导、学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热情不高、团支部活动缺乏创意创新、班团资源配备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以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工程为出发点,提出健全班团队伍、重视学生政治理论教育、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班团活动形式以及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等措施,构建和完善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班团一体化 团支部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33-02

班委会和团支部是两个直接面向广大青年群体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院校推行班团一体化是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具体体现。本文紧紧围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工程为出发点,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和完善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新对策。

一、班团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级是高等院校中的基层组织,是发挥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管理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组织和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开展团的各项基本工作,把团的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组织,团结和联系广大团员的桥梁纽带,为党培养助手和生力军奠定了组织基础。实施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是落实团中央提出对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班团协同管理的机构设置和履行工作职责,上下联动,双管齐下,形成合力,这样的团支部(班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展现出健康阳光、团结友爱、奋?l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团支部(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青年、团支部活力。

二、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班团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团学工作中,学生会、社团等部门主要是在校团委、各二级学院的团委书记带领开展工作,学生会干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团员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较少,导致开展活动出现“一头热”现象。按照共青团中央对基层团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部署要求,在班团一体化运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班委会与团支部责权不明确,存在班团权力失衡现象。以梧州学院文法学院为例,对全院 37个行政班级和团支部的调研中,一些班级重视班委会的建设,轻团支部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班委会人员配备上相对齐全,有些团支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设置不够健全、合理、科学,对团员教育和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限制。有部分团支部与班委会出现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晰,组织策划、落实与开展实施大量团的工作,团支部委员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没有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团支部的工作仅依赖团支书单枪匹马完成,团支部的职能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二)团学工作缺乏理论学习和指导,团支部工作重心偏移。在开展团学工作过程中,有的团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够严格,开展团支部工作只停留在让广大青年听听讲话、读读文件、写写心得、有事开会、无事不见的流程当中,工作组织生活形式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团员的学习热情,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达不到期望要求;有的团支部书记业务工作不够熟悉、不够投入、活动效果不突出;团支部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根本不落实,造成团支部工作起来走形式、走过场,应付工作的检查,失去了团支部应有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学生参与活动热情不高,对团支部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调研发现,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传媒等渠道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有些大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网,依附于网络上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系统地、规范地接受团组织的学习和教育,导致部分团员意识淡薄,缺乏归属感,学生参与班团活动热情不高;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团支部开展的活动漠不关心,团支部由于工作得不到响应和支持,凝聚力下降。

(四)团支部活动缺乏创意创新,团支部工作效果不佳。在调研和统计开展基层团支部主题活动中发现,团支部活动形式和过程不具吸引力,无法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的情况比较突显。有些团日活动缺乏创意、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亮点、特色,没有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有的活动内容的形式化、模式化、教条化,在各自开展活动的时候没有目标和指引,没有充分发挥出团日活动引导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

(五)资源配备严重不足,团支部工作基础保障不健全。班团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目前,高校中的学生班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校团委、学院学生活动经费、班费、团员会费等。学校拨付的经费是靠团员缴纳的团员费,然而团费的收缴和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能够供班团活动使用的团员费用也是非常有限。由于缺少活动经费,一些好的活动方案半途而废。有时候一些活动真的很难兼顾做到活动质量高、社会影响力大,又不能花费太多。同时,专门用于学生活动的场所也优先满足校级、各二级学院等大型活动,团支部开展活动很难申请到活动场所,团支部工作基础保障不健全。

三、构建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对策

(一)明确工作职责,健全班委会、团支委成员队伍建设。梧州学院现在全日制本专科大学生14000多人,大学生团员多达90%左右,本着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的团员干部原则,班委会在原来一套班子成员基础上协同工作,进一步完善团支部、班级机构设置,合理选配支委会成员,采取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根据活动岗动需求设置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实践委员,学生团支部书记优先优秀大学生或学生党员,每年进行换届选举,充分发挥团支委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工作中心主要侧重于思想引领、团务管理、推优入党、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班委会主要职责是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实行班团重要事务协商会议制度,凡事涉及评先评优、人员推荐、帮扶助困等重要班团事务,须经班委会、团支委、辅导员一致同意后,召开班级全体学生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此外,梧州学院成立了教工团总支,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组织、管理、服务团员学生的作用。

(二)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指导,把握班团工作的重点和中心。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是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严肃团的组织生活,梧州学院通过读书会、主题团日活动、专题培训、素质拓展、优秀团干部的事迹报告会等各种形式,实施学生团干部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每个团干部带头组织团员生活会,将“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纳入学习工作常态化,编写和执行了《梧州学院团支部工作手册》规定,进一步规范团员发展、考核和表彰,团支部建设与管理共青团标准化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学生党员带班制度、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专职团干部“驻院蹲班”制度,专兼职团干主动带头到基层团支部上团课、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团员青年的主题讨论,鼓励下沉基层制度,加强基层团支部的交流与指导工作,加强校团委与团支部的了解,创新团干与团员之间的交流方式,服务广大青年团员。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性,增强团支部工作的凝聚力。通过及时召开支部委员会、支部团员大会和团小组会议,?c团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团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相互帮助、互相提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班委、团支部活动承办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性、创造性,以活动为载体,在清明节、重阳节、建党等重要节日,组织团员进行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从各方面推进团支部工作,通过正面引导、理论学习和树立模范等方法,提高团员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开展团日活动的考评评价、实行多元化团员、团干部考核机制,使团支部工作的充满激情与活力。

(四)创新学习活动形式,提升团支部学习活动质量。随着“90后”“00后”成为网络时代的青年主体,传统的讲授型的班级活动、团日活动很难调动青年一代的积极性。梧州学院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利用共青团新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微博、QQ、贴吧、易班、App互动等多媒体,甚至是网络直播形式来,搭建面对面、有效地贴近青年的平台。结合新时代的学生特点,打造“微团课”平台,把网上班团一体化的建设融入工作中。培养网络工作队伍,加强对团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此外,结合专业特色,根据院情、校情、班情开展特色团日活动,吸取原有较成熟活动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精品活动,使学生班团活动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学生参加每一个活动的学生都有收获,提升团支部学习活动质量。

(五)优化资源制定保障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班委会和团支部工作机制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梧州学院校团委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研究基层团支部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尽量去解决目前班团一体化活动场地受限、活动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优化资源、搭建平台、制定机制。班委会和团支部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成长成才的空间,营造健康向上、快乐阳光的班级文化。以团建带班建、党建带团建,促进班集体学风建设和团支部先进性建设。

班团一体化是当前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健全班委会、团支部干部队伍建设是前提;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以提升团学工作能力为主要抓手;创新学习活动形式,以团支部学习活动质量提升为突破口;优化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为保障,提高团支部活动能力,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按照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

[1]张妍妍,王贵锋.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4)

[2]王博.高职院校新型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9)

[3]黄媛媛.新形势下高校班团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周才芳,梧州学院文法学院团委书记兼辅导员,讲师。

(责编 王 一)

下载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戴余军,李长春,仇小艳,李国元,田春元,王端好,李安明 (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

    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10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96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

    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一、法学教育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缘由这些年的法律教学中,经常让我感到苦恼的是,教师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的考上了......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首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又面临第2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为适应人才培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大全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 作者:赵玉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5期 摘 要: 新晋升为本科院校的文山学院是一所边疆民族欠发......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 1 二、地铁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