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
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戴余军,李长春,仇小艳,李国元,田春元,王端好,李安明
(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以湖北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验项目的选择、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实践教学,为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基金来源: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
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鄂教高函[2011]32号);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生物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11025)
作者简介:戴余军(1972-),女(汉族),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类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为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湖北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2004年,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功申办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按照教
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办学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也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在2004版、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历届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2013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集中综合实践(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构成)、科研训练、军事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见表1)。
由表1可知,在总学时学分不变的前提下,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简称2013版,以下同)进一步优化了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凸显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2013版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由2004版的491学时、2008版的614学时增加到688学时,总实践周数由2004版的34周、2008版的42周增加到52周,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由最初的39分增加到48分,且占总学分的比例由2004版的%增加到2013版的30%。在2013版中,科研技能训练由2004、2008版的5周调整为8周,明确规定其不占教学周数,分散在理论课集中教学
时间内完成,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暑期进行,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体现了“重应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环节,其基本任务是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1.保留经典实验项目,淡化课程界限,整合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实验技能。经典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有些经典项目大多会设置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如“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这一经典实验项目在“生物化学”、“发酵产品分析”等实验课程中都会设置,为避免资源浪费,按照课程的先后,将其整合到生物化学实验中,通过强化练习,学生的这一基本实验技能得
到了巩固,为后续实验内容的选择拓展了空间。
2.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如将“珍珠花”的DNA提取、“孝感民间传统米酒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筛选、培养”等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而且对教师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素养。
3.结合地方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动态,精心挑选典型的生物制品案例,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综合大实验。如本专业开设的综合型实验《黑曲霉高产淀粉酶菌株的选育、发酵及产品的提取纯化实验》就是结合本地生物工程产业状况开设的,实验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设计、发酵条件的优化到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纯化[2]等一系列连贯的内容,实验设计既涵盖了生物工程产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相关技术,又体现了
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工艺学以及生物分离工程中的主要内容。综合大实验是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加深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系统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三、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
为提升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构建实训实习、科研训练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动员和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或结合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了解生物工程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
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争取学校和社会资金的注入,加大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注重仪器设备的增补和更新,先
后购置了小型啤酒、果汁饮料等小型生产线,动态浓缩提取机组、喷雾干燥塔等与生物工程产业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建成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中心就可以接受工程化的训练,切实将理论与产业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引导学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主动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先后建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学科、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鄂北特种植物珍珠花的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等省级创新团队、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麻糖米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学科平台,充分挖掘上述平台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
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试行校—地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与孝感市农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家事业单位建立农产品、食品药品分析与安全检测中心,结合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从样品的抽取到成分的分析与检测,学生都可全程参与。与英博金龙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结合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一部分学生可以进入实习基地的不同岗位进行顶岗轮训,也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协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为实习单位减缓了人手不足的矛盾并创造了效益,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评价方式的完善既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也可对教学改革起促进作用[3]。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采用仪器操作、实验设计、现场提问或卷面考试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结果及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考核成绩的评定以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综合设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文字语言表述能力等方面为主要依据。通过实验考核,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要“立足地方”,实践教学应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地方生物工程及相关产业发展所需要 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挺,武玉学,张丽靖。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70-71.[2]王端好。《生物工艺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6):23-24.[3]吴萍,李正鹏,何庆元,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21):197-198.
第二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是此类高校相关专业转型的有益尝试。本文对地方性高校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05-02
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一时间,全国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由原来一味重理论,轻实践、技术的办学模式转向技术型、实用型、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应用型的办学模式。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农学等专业课程中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于一身的专业性课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能为地方本科学校的相关专业转型做出有益的探索。本人反思多年来进行多专业本科微生物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供探讨。
一、制定与专业定位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1](主要指高职高专学院)。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的大学,这些大学是高校转型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办学专业特色与定位。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农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需根据学校对专业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笔者2006年以来承担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微生物教学时,在以往的办学模式下,微生物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验实训则是对理论做验证。2007年后,学校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为此,在进行教学大纲修改时,生物科学专业加大实践实训内容,减少理论知识点,两者并重;生物技术专业不仅加大实践实训,并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确立教学大纲后,教学内容选择就有了指向性,比如:真核微生物中大型真菌教学设计,生物科学专业重点介绍锁状联合、常见大型真菌种类及有毒蘑菇识别;生物技术专业则简介锁状联合、突出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内容。通过对教学大纲修订,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在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就业、学习等作潜在知识、技能贮备。
二、调整实验实训内容
为适应学校转型,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微生物实验实训需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的应用性需要。传统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验证理论的经典实验,严重束缚教师手脚、学生思维,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兴趣不高,分析问题能力低[2]。教改后,实验实训内容大幅度缩减验证性内容、增加以应用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内容,同时限定范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检测食品、饮品及药品等微生物安全性[3-5]。2006年安排微生物实验时,按照传统微生物实验来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细菌、真菌的形态观察、染色,培养基配制及消毒灭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内容。2007年以后的教学中,把原来传统的微生物形态、染色、培养基配制等内容由6-7个单独实验变成2-3基础验证实验,并将部分传统实验内容安排到化学药剂对微生物影响、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等综合性试验中。此外,还根据学生兴趣组合,每个小组提供1-2个选择日常生活中原料进行的微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创新实验,要求小组内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思路、选择实验内容,组织材料进行实验。进行这样改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更加扎实,后期毕业论文中,思路更加开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因教师、教学资源相对较弱,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实验进行教学,学生认为微生物学课堂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微生物学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知识涵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教师适当提示或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比如在进行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问:学生已经学习了酵母菌细胞壁、细胞质膜的结构和特点,如何判断酵母菌细胞的死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从酵母菌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和特点入手思考,学生思索后就可以正确地解答。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知识,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教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多,概念多。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或知识点加以比较,让学生易于区分掌握。教学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时候,教师从微生物大小、细胞壁、细胞质膜和细胞核等基本形态结构入手设计表格,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种微生物结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如此,通过填写比较表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两类微生物各自基本结构特点。
(三)讨论式教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讨论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学习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生态等内容后,让学生讨论:家庭主妇想改善家人生活,希望自酿酸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方案实现这个想法,并讨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要实现自酿酸奶,需要应用微生物菌种、营养、有害微生物控制、微生物生长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讨论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引导、查阅文献等手段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意识和兴趣。讲授微生物营养与生长的理论知识之后,笔者安排了一道课后思考题:一位微生物研究者在野外分离到能产表明活性剂的微生物,但保存时间较长,需要活化菌种,请同学们去查阅文献,设计一个实验来完成这个要求。检查学生交来的方案,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参考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菌种活化的实验思路。
(五)通过视频影像、电视网络媒介、参观与考察等强化微生物教学效果。与动植物相比,微生物个体微小,不易观察,致使抽象、微观及描述性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学时使用视频、录像及图片等音像辅助,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介质中获取与微生物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并写出自己观感,通过这样途径丰富学生知识、开拓他们视野。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应用,课程教学中特意加入实地参观诸如食用菌种植场、污水处理公司和红酒酿造基地等参观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印证,了解到微生物的生产生活中巨大作用,增强学习微生物的兴趣与动力。
四、改革考核内容,迫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微生物基本理论转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文献获取、阅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07年起,每个章节教学结束,笔者由以前安排3-4道书本课后思考题的做法,改为布置1-2题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思考题。刚开始时,学生对如何解答这类思考题感到茫然。针对这种情况,专门给学生讲解解答这类思考题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综合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后作业。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明显提高。在中期和期末考核时,减少选择、填空等客观题题量及分值,增加多个运用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课程考核内容调整,2004级生物科学与2005级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前者的毕业论文设计明显没有后者思路严谨和完善,毕业论文实验开展时也存在类似的结果。
总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必须以学校专业定位为切入点,进一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适应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大学类型与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07(1).[2]徐宁,孙立娜,殷志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3]张红莲,夏立群,刘慧玲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4]张立影.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5).[5]魏涛,高兆兰,万膺昕.以应用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5(1).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构建,即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并重,推荐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实践教学安排,倡导开设“短学期”进行校外实习,希望专业教师联合编写“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增加教材内容的灵活度,尽量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16-02
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型管理学科,“应用型”是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最主要特色。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一、现有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采用“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通常是将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这种方式较之纯粹的理论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各院校虽然在设置名称和时间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能够为学生掌握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技能。同时,实践教学资料倾向于仿真,一般要求模拟企业真实经营,所用的凭证、账簿、表格及其他办公用品也是平常企业会计工作所通用的。不同的课程,实践内容侧重点不同。从普遍开设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来看,往往模拟一家工业企业,选择一定时期的几十至上百笔基本经济业务,内容多涉及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技能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会计实践教学环境一般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室。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往往拥有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便于将学生分阶段分小组安排到校外企事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校外实践。
二、现有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过于侧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混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有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凸显自己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过分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至于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被简单化,混淆了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概念,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如何分析、解决的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提高对原有理论的理解能力,忽略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内容过于侧重会计核算
现有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一个误区,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围绕会计核算,忽略了其他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可以看到,一般的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学原理手工模拟实训、纳税申报模拟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审计实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财务管理实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践的核心工作要么是会计核算,要么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必须先进行会计核算,才能进行其他内容的实践,这使得会计核算占据了专业实践过多的时间。
(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过于倚重仿真度
现有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校内实践基地仿真度越高,越能训练学生与企业实际工作对接的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原因有二:其一,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略有不同。校内实践基地一般只能选取工业企业作为代表,不可能对所有不同行业进行模仿。从成本效率角度来讲,模仿所有行业的经营是不可取的。如此,也只能训练学生某一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对接能力。其二,仿真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是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业务资料,没法体现会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仍然无法处理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企业实际工作对接的能力大打折扣。
三、现有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一)合理有序地设置会计实践教学课程
1.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安排。根据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判断能否设置本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所谓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即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要求、知识点分布、基本技能掌握要求,分课程专项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以会计学原理为例,该课程前半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后半部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基本技能。结合后半部分内容的特点,可以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各部分内容理论授课完毕时,设置该部分内容的专项实践教学。专项实践教学内容应紧扣该部分教学重点及基本技能掌握要求,有利于学生分阶段掌握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整个课程授课完毕后,进行专门的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将课程所有内容都涵盖在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校外实习充分利用“短学期”。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一般随课程安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即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安排在该学期。所谓“短学期”,即春季学期结束后,在放暑假之前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针对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短学期”进行校外实习。“短学期”校外实习学生分小组进行,主要以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类的实习为主,根据相关学期课程设置的不同,安排不同内容的校外实习,作为相关课程校内实践教学的辅助实习。
3.利用相关竞赛进行“逆向实习”。会计综合实践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上的课程实践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应充分利用各种创业竞赛的机会。例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竞赛,因为这些是创业型竞赛,计划书的内容一定会涉及财务,包括如何筹资,如何预测收入、费用,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如何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等,涉及财务管理中筹资、盈利能力分析、可行性分析,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成本会计中成本计算等知识。竞赛计划书的编写,不同于常规实践教学。常规实践教学都提供实践资料,告诉学生经营活动情况,处理已知数据,而编写竞赛计划书,要根据项目情况自己去预测数据(比如从市场销售预测出发,根据销售数据推测产品生产数量,根据产品生产数量推测所需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根据生产情况推测所需机器设备、人工等)。这种实践更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更能学会细致思考,综合考虑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优化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1.编写“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所谓“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是指编写的教材应尽可能涉及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将财务会计、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结合起来,编制出一套可以根据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分解为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也可以组合为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的资料。教材编写选择同一工业企业为背景的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涉及企业产、供、销各个阶段的会计业务,还要考虑到涉税业务处理,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个小税种等,按相关课程分块编写,共同的内容统一编写。这样可以选取其中一块作为课程实践教学资料,又可以全部组合为会计综合实践教学资料。同时,可以利用学生会计综合实践教学的成果作为审计实践教学的资料和财务管理相关指标分析的资料。使用此种实践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减少会计核算时间,同时可以更好地融会贯通各专业课程的知识,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2.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灵活度。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只提供相应的原始凭证,不像以往的实践教材,每笔经济业务都提供提示性的描述,锻炼学生通过原始凭证去推断发生的是什么经济业务,同时反过来锻炼学生思考发生某种经济业务,需要提供哪些原始凭证才符合凭证完整性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规定凭证、账簿的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要求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凭证、账簿的种类。让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去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例如已售产品成本结转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等。让学生比较采用不同方法核算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何影响。
(三)完善会计实践环境
1.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在会计实践环境的建设上,不应一味强调仿真性,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强化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使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系统化,注重对各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2.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财务数据的机密性,一般本科院校所设计的“顶岗实习”往往很难成行。所以,可以扬长避短,校外实习时,不一定需要学生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而是作为旁观者对相关工作进行观察、了解、思考,作为相关课程的辅助实习。例如,让学生看看旧的财务资料、企业的财务制度内容、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的分工和操作,以及会计人员如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等。X
参考文献:
1.崔艳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综合实训教学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魏玮.会计实训与纳税实务实训课程相融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20).3.戚少丽,王海霞,裴淑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第四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王长富
(湖南工学院经管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措施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成为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必设的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 余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其次,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最后,对专业本身而言,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本土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等内在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新知识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是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中介。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学是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既然是管理者,就应该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多上理论课,才是大学的职责。因此,对于已安排的实践课,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长富(1967-),男,湖南湘西永顺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管系讲师。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任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作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个别同学做完,其他不重视的同学宁愿拷贝他人结果,也不愿意自己动脑。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真正直接从事实践环节工作或了解实践环节工作的较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该问的问题也不问,这样就导致有些本来老师需要自己再深入求证的东西也不去研究证实了,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简单交流的不良现象,对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好的,也是明确的,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的实践课,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课内实践学时不算实践教学学分,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实践教学学分计算能有所改进,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马上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视为编外人员,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习基地还需要从量上和质上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实习基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5.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各项实践环节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各层次目
标考核应有具体标准,而且这些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明确,学生目标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情况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实践能力和水平。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心思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2007 年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这些要求为我们高等院校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计算的方式。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如果能把课内实践的学时按一定标准计算为实践学分,这样既可以保证理论教学的时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线,又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结合紧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了融合。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随时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一定的适用性,无论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还是实践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改进课程设置。要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理论教学体系保障,而理论教学体系是由课程设置组成的。所以课程设置的正确与否、衔接程度、交叉重复内容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论证充分,内容规划合理,使各课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交叉内容,即使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学大纲中也必须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重点在哪门课程讲解。这样做,一方面不使内容丢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率,使有限的学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在理论课程保证的条件下,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也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源有两部分,一是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二是实验室的教师。其实,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允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挂职、兼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就能指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需全面了解的内容,对学生会有很好的说服力,否则,学生、教师都只了解表面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实践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践环节项目绝不能忽视,必须得到加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4.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如果我们的单项实训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成,那么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就是比较连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良好机会。在集中实践中,我们对实践项目内容认真准备、周密安排,既要让学生得到专业实践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团结协助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时间收获最大,让学生在集中实践中实现一次角色转换,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所以必须强化集中实践环节的作用。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任何单位安排实习都不可能一个部门安排一个班,而只能是安排几个学生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得到重用,学生越能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实习单位应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单位,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广东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学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所需的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教师完成,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师掌握尺度不同,会给出不同的成绩,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考核,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评价包括对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明确,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提高,学风建设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以上六个方面是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如果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针对各项实践教学的特点,使每一项规定落到实处,相信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的。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3、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
第五篇: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钟勇
2010 年 6 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如何适应纲要要求,通过改革科学编制地方本科院校的预算,以进一步发挥预算的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目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机构不健全
经笔者的走访和调查,目前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上报、修改、下发等层面。大部分学校一是没有中长期的预算规划,如基建项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基本上是当年计划下年实施或采购、有时甚至是当年计划当年建设或采购。二是没有明确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年中调整预算现象非常普遍。三是预算前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很多项目的执行标准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标准之上,有的还是升本以前的执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编制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由于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的,预算编制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援用了基数加增长的“增量法”来编制预算,也就是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成为本支出的预算数额。在编制预算时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造成各二级预算部门为了争资源,虚增、虚列、瞒报、串报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个别部门在年底时出现虚开发票套取多余预算资金的现象。
(三)预算编制申报不严肃
一是学校的部分单位申报与本部门预算工作计划无关的项目,或者巧立名目重复申报,或者夸大实际擅自提高预算标准。二是部分单位报送的是“摸脑壳”数据,既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数据也是大概加估计。三是报送数据时间拖拉,经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相关的数据,造成整个学校预算时间的滞后。这种缺乏严肃性的申报行为使预算编制失去科学价值,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闲臵和浪费,并且加大了整个学校预算的难度。
(四)预算项目编制不精细
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由于在编制预算前缺乏对学校整体规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信息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容易造成预算项目的设臵过于粗糙,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经费安排过于笼统。例如未将“业务接待费”的预算安排按具体经济用途量化管理,支出预算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来编制,预算安排比较笼统,导致项目的增加和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论证和量化分析,既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也不利于经费的立项评估和绩效考核。
二、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设想
(一)健全预算编制机构
为了保障预算的有效性,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职业操守好、业务水平精的同志成立一个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二级预算管理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以加强对高校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审核编制预算草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审议预算调整方案和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等工作。
二是成立由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由财务、教务、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等业务部门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总目标分解方案的编制、预审部门预算初稿、编制预算草案、协调预算编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和奖惩建议等工作。
三是成立由全校各院系、部门构成的预算管理中心,它是一个预算基础信息网络,各管理中心要设预算管理专员,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单位预算方案的编制、本部门预算考核方案的设计和考核、预算执行的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其他工作等。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应根据预算目标的不同,针对不同部门和项目分别采用“专项预算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1、专项预算编制
对于学校的重大基建项目、科研项目和急需解决的任务可以采用专项预算编制的方法,每年上半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学校重大基建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生国际交流等特色及精品工程,8—9月向全校发布,11 月初由各预算管理中心进行申报并提出资金预算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进行论证,基本通过后编入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后纳入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本年申报没有纳入下年预算的归入预算库,在资金宽松或者下一再考虑列入预算。这样既能保证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又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集中力量、逐年逐个突破重要项目,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2.零基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要求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根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预算管理办公室在每年10月中旬下发预算编制的通知,各预算管理中心按照通知要求,根据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草案。对于像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学生活动费、招待费、超课时津贴等与师生人数密切相关的项目,各预算管理中心应根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各项标准按照实际的师生人数编制预算。对于其他没有相应标准但在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如实验设备维修费、课程建设费、专业建设费等,各预算管理中心应广泛征求部门教职员工的意见,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数据化,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交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所需资金,并且对招待费、办公费、劳务费等专项预算,凡属超过预算的以上几项费用一律不得在上述项目中列支。对于下一有特殊的工作需要又不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预算管理中心应提交专项预算申请,申报具体的事宜和所需的各项详细经费,按照专项中的各项费用列支。学校预算管理办公室在11月中旬收集好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基础数据后在11月底前对预算申报进行初审并与各中心进行沟通,充分征求意见后结合专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零基预算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不充分的活动,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严肃预算申报纪律
预算质量如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各个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编制的通知后,结合学校和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充分吸收各方意见,认真编制预算。二是报送预算一定要及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认真科学编制的下预算进行报送。三是要严格按照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预算编制格式进行编制,不能出现自行其是的现象出现。
(四)精细预算编制项目
各高校的预算项目既要考虑符合高校预算科目设臵的要求,更要考虑自身管理的要求,将重点监控的预算项目按具体的经济用途量化管理,增强事前监控的力度,防范财务风险。以“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项目管理为例,可以研讨两种方案。一是各院系、处室设立“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预算项目,并且此两项独立于其他项目,便于实时掌握各院部、处室“业务费”和“交通费”的支出情况,从而达到事前监控的目的;二是进一步细化部分专项经费,即在部分专项经费中下设“业务费”和“交通费”二级项目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对精细化要求更高,科研经费到帐后,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申报表的经费使用项目量化管理,即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预算项目,减少财务管理风险。
三、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思想转变。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一是只有通过调控预算资金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项目,才能有效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可以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才可以限制各部门过高的支出期望,树立勤俭意识,才可以促进学校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
(二)人员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紧、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层次偏低等现象,要高效化、精细化进行财务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新进人员时充分考虑重个人素质和学历、年龄结构等因素。
(三)经费支持。要改变长期以来手工编制预算的传统,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设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一是需要积极学习外校经验,二是要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信息平台,三是各级预算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