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10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96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8个学科,53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4万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
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10—20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
第二篇: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随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单位。2014年2月26日,国家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奥地利;地方本科院校;改革探索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设立的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所本科院校入选该项目研究工作。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今后的改革方向。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策略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从1993起,奥地利联邦陆续在各邦设立了9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并使奥地利的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既支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保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形成共赢的局面。
传统上,奥地利的经济产业优势高度集中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设置中并不像传统样以工科或理科为主要专业,相反,其学额分配中大批针对第三产业。这样的策略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企业获得了合格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则减少了失业的风险。
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奥地利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格外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中,31%获得博士学位,54%获得硕士学位,本科及其他学历者仅占15%。
1.2 创新制度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奥地利学位体系的不断变化以及处理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也使得奥地利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完善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1997年,奥地利通过法律规定,凡是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毕业水平考试”,即获得第二阶段教育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主要针对完成之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个人。当他们完成学徒培训或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只要参加这类考试就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另外,学制的改革也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奥地利政府将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划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在完成第二阶段后颁发硕士学位。
1.3 专注技术和职业培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与奥地利传统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注重技术和职业培训。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实践工作经验,每个专业均安排有近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从 1996~1997学年开始,在职人员也可以在应用技术大学接受教育,这极大地满足了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了终身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奥地利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根据欧盟的一项调查,2010年,欧洲25~49岁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失业率为8.2%,而奥地利仅为2.5%,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二。
1.4 侧重应用性研究,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为了促进就业和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财力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专门拿出资金用于企业及科研部门的研发,并提供大笔经费对高校进行扩建和升级,从而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为奥地利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奥地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借鉴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断头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的特征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缺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我国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从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发展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眼于服务现代化建设,着眼于服务应用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地方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学校办学目标精确定位
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地方高校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应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上。
3.2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推进转型发展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促进观念更新,一要搞调研,摸清职工思想状况;二要造舆论,引导师生观念更新;三要学理论,启发师生转变观念;四要树典型,推动师生观念转变;五要抓干部,带领师生观念转变;六要转机制,强化师生观念转变。
3.3 促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治理结构,是激发转型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干部人事和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建设,集聚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聚集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动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3.4 坚持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就必须坚持差异化发展,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不等待观望,避免“千校一面”。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3.5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革新实践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应该全力配合国家教育部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站在新的起点上,紧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努力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4-14.[2]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试点改革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教改研究,2013.[3]汪泓.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2006-01-22.[4]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Z].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5]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19.[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三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首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又面临第2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为适应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的转化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用型大学转型面临许多问题:如转型的步骤,转型的方法,转型的目标,转型的标准,很多高校还不是很清晰,转型期政府和企业如何有效的支持和参与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问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0321001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精英人才,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过去的培养方案已不能正确定位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预期社会角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就是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学以致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袁贵仁部长也强调,本科高校转型的基本要义,是目前已经是普通本科的高校转型发展,要促进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1999年前后升本的地方高校,这批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在所在区域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果好,曾经为地方人才培养做出过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1999年以后快速地成立或者合并了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地方本科高校767所,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办学定位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产业服务,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第1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即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兴的高校经过10a的本科教育发展,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志其基本完成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转型。目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又面临着第2次转型,办学类型的转型,即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其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服务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刚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专科教学刚刚适应到本科教学,完成第1次转型不久,目前提出的第2次转型很多院校还很迷茫,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转型会遇到哪些阻力,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只有梳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向,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本文就目前高校转型的阻力和问题进行剖析。政府在转型中的定位还没有明确,没有搭建好校企合作的桥梁
这次转型可以说政府和高校的热情很高,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很大的投入,有22个省份已经开始了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试点工作,比如河南省出资2亿元支持高校转型,共有10所河南高校申请转型,河北省出资5000万元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转型试点,加强应用技术类专业建设,加大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力度。但是,要实现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还需要企业的参与,横向联系能否打通,关键在于企业。所以还需要从国家层面调动广泛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将企业责、权、利进行对应的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在实施转型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同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进行转型教育的推进。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处在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国家要求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没有企业的支撑将非常困难,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行业中有用武之地。学校与企业能否实现密切合作,关键还在于企业的态度,而企业的意愿还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很多企业怕高校的教学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生产效益,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生,并不愿意拿先进的技术、车间、设备等资源为学生和学校服务,也不愿意派遣优秀有经验的工程型师资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所以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还需要政府来牵线搭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定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有参与转型教育的动力和责任。
德国是应用教学发展的典范,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政府去学习和借鉴。德国有由政府主导建立的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德国,涉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就达几十种,法律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权利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以政府牵头,在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桥梁。而我国政府并未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只有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它象征性、概括性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并没有明确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体有何义务,承担何种责任,也没有给企业相应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参与转型发展的义务流于形式。
政府还需要作为主要联系人,建立政府、企业、学校3方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会议来协商和完善企业、学校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督促高校、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政策,建立高校转型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研发,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政府准确定位,谋求学校、企业利益的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合作的长久和共赢。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很多高校无指导方针
如何实现转型,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转型的目标是什么,步骤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很多高校还是不清楚、不清晰,这就增加了转型的阻力和困难。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应该有独特的知识框架体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和综合素养结构。不同类型的学校可根据地方的特色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形成交叉、关联、互补的内容课程体系,建立优越的应用型知识体系,切不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很多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中国教育的 “中间地带”,前面有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后面有高职院校,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没有特色、定位不准等问题,有的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还没有找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问题,很多高校存在专业品牌弱势、教育经费短缺、地理位置劣势、办学条件限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界定边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科学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应用型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产业为己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和开发课程,为行业和产业培养人才。我国地域差异很大,产业结构差别大,决定了各地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推行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型同时要解决教师个人学术发展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往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评价和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与企业的需求是严重脱节的。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成长起来。需要切实有效的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制度保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排斥“蓝领”
人们一提到“应用型大学”,马上会想到“工人”、“低水平”等概念,除此之外,谈到“应用型”,有人常将其简单等同于“技能型”或者“技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的教育。误认为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简单删除基础类、通识类课程,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就可以实现。基于此种认识,转型的阻力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阻力来自于转型的高校,很多高校认为转型相当于“降格”了,转型后就等同于从地方高校降级为传统的职业院校,转型以后培养人才的层次也会降低,主要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了,所以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转型从心里是抵触的。中国传统的教育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高校都愿意成为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专业结构、师资资源、课程体系、评价体系,都按照学术型大学要求配置,形成了所有大学都按学术型培养的常态和定势,国家的资源拨款体系也是倾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也是大多数高校不愿意转型的直接原因。
转型的阻力来源于教师,多数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新建本科高校老师已经适应了学术型体系之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讲理论知识还行,真到企业一线去指导生产、研发就没有底气,而且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不能真正的做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教师也没有动力去企业从事培训和学习。
转型的阻力还来源于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为人父母者更希望孩子去接受学术型教育。中国的现实和就业导向也表明学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整体就业和薪金要高,尤其是中国不重视技术由来已久,大家在骨子里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技术水平再高,也是三教九流,这样的想法不只家长有、学生也有,所以在同样的分数选择下,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这也增加了转型的难度。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被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作“高教领域革命性调整”的改革,被寄予了“终结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冰火两重天’”等众多期待。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也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势在必行。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学校的配套政策、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述[M].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 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M].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8).[3] 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M].现代企业教育,2001(7).[4] 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M].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第四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
作者:赵玉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5期
摘 要: 新晋升为本科院校的文山学院是一所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当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生源是一大问题。招生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前提,关系到学校发展定位的落实,关系到学校建设、发展、转型目标的实施,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能否更好地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文章以文山学院为例,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核心是如何突破新建本科院校招生工作的瓶颈,锐意进取,努力探索,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多管齐下,想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立足于文山州,面向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招生工作 文山学院
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大批地方政府管理的高专、师专合并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考人数逐渐下降、本科院校数量激增、考生选择面扩大、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等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工作中明显存在地缘优势不突出、生源少、报到率低等问题。如何突破招生工作的瓶颈,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文山学院概述
云南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的全日制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办学宗旨立足于文山,面向云南省,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国家,是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文山学院的前身是1977年创办的文山师范学校师专班。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文山学院。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区市招生,下设人文学院、政法经济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十个二级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专科专业39个。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22000余人,成人本专科毕业生10800余名,培训各类学员40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文山学院地处边疆,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决定其社会服务功能:一是为当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二是提供科学研究服务,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成为文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助推器”。三是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库。四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校园文化品牌,争做区域文化繁荣“辐射源”[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社会服务功能决定着其办学定位:“立足文山实际,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文山学院立足文山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州情,依托文山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等四大优势,结合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强化做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和与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对接,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硬件做实,软件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五大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2]。
文山学院只有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实际,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院校,才能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办学定位,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进一步达到学校、相关专业的办学质量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招生工作是前提。
二、招生对策及思考
文山学院具有区位无优势,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校无知名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学校的长期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就招生工作来讲,不能坐享其成,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文山学院的招生工作要在学院建设发展的大格局下,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多管齐下,穷尽办法,开拓创新,走出“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大西南、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一)规范招生管理,深入实施阳光工程。
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进一步增加工作透明度,完善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在招生工作中实施阳光工程,更好地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做到录取工作公平、公开、有序,确保生源。
(二)强化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
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沟通政府、招生部门和考生及社会的桥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强化学校形象,加强日常化宣传。学校形象宣传贯穿学校日常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将学校的办学宗旨、特色教育、校园文化逐步融合,为学校形象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同时进一步密切与各地招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全方位扩大宣传面。
2.丰富宣传手段,提升生源报考率。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使招生宣传与就业推介相融合,增加招生宣传经费的投入,努力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机会宣传学校办学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和平面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熟悉率。一是增加宣传材料制作的投入,提高宣传材料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最大化地利用招生网站公布招生信息,及时汇总和更新招生相关数据;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四是参加高招现场咨询会,用服务赢得生源,拓展学校招生地域空间;五是加强招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搭建网络平台,如官网、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为学生在线答疑或者开通招生咨询热线。
文山学院是一所属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所在地区知名度较低,对考生缺乏吸引力。招生季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本地区和省内二、三线城市为重点,兼顾省外一些对口城市,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宣传中突出学院特色、本地景区、物产、民俗亮点,吸引注意力。2013年招生季,文山学院精心编印了招生宣传资料,进一步完善招生宣传片,制作报社广告、学校简介等。如利用省招考院统一编印的《2013年云南招生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版》、《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等,在招生专刊上彩版专页刊登学校介绍。依托多种宣传渠道强化宣传,学校在《文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民族频道从6月21至30日连续十天三个时段播放招生宣传片,覆盖全州。在《文山日报》第五版彩印面,整版刊发学院的招生计划,在整个招生期间,与《文山日报》、文山新闻网、电视台等搭建平台,及时宣传报到学校录取进展情况,开通招生专用QQ群、24小时值班电话等,耐心、细致、周到地解答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有力促进招生工作。另外,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省内宣传,学校招生实行“分区域招生宣传责任制”,各院系领导亲自率队,赴有关县市教育部门、学校进行招生咨询,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特色、招生录取规则、奖助学金政策,吸引考生报考。同时录取期间利用企信通短信平台,向考生或家长通报录取信息,提醒考生按时到校报到,取得预期效果。
(三)认真执行招生计划,慎重做好计划编制。
2014年本科招生专业数为24个,录取1775人,平均到各专业,每个专业最少需要接收73人;专科专业数为17个,录取884人,平均到各专业,每个专业需要接收52人;可以看出,学校本、专招生计划不平衡,本科计划偏少,各专业不能饱和;专科计划偏大,专业压力过大。不便于本科院校发展。学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保证各方面办学效益稳定和不断提高,具体到招生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编制招生计划时应结合学科及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办学效益,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及稳定教育质量。
(四)千方设法,保障生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高生源质量是招生录取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吸引更优秀的考生报考,是招生工作不断努力的方向。因此,今后要扩大招生点,增加本科招生省份与计划数,特别是省内艺术类生源难以满足计划需要,艺术学院专业单一,不利于学院发展,应该在全国展开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合理安排招生计划,以便招收更多优秀考生宣传学校,优化生源结构、分散就业压力。招生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有关政策精神与本地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地区的生源人数、专业人数进行不断的调整。
1.各地区考生成长经历不同,知识构架差异加大,就业要求多样化,这为人才多元化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可以扩大生源。2012年文山学院赴山东淄博设点招收音乐学专业学生,招就处、纪监审处、音乐系三个部门同甘共苦,圆满完成了山东招生任务。在山东投放30个计划,录取30个计划,实际到校17人,报到率57%。
2.全力配合文山州招考办组织“预科升学”、“专升本”学生报名、考试、录取工作。2011年第一次将100个计划放入“专升本”十个专业中,其中我校有143名学生报考,录取108名学生,实际报到60人,报到率56%。录取过程中,在一志愿只完成13个计划的情况下,积极与招考院联系,确保完成专升本计划。2011级在校本科预科有49名,录取48名,实际报到47人,报到率98%。
3.经过全校师生半年多时间的设计、修改、定版。新版《录取通知书》在2012年正式启用。结合2011年通知书防伪标志及新生报到平台和统计平台的使用,学校有效核查新生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报到、转专业、退学等方面的情况,协助教务处办理入学后学籍注册等方面的问题。
4.新生数据统计与新生录取名册归档工作,统计工作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改变。学校从系统数据中打出新生信息表,交由各系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完成统计工作。并认真核对新生基本信息,上报人事处,以便编制学院高级报表;录取数据刻盘存档;整理录取新生名册,复印给相关部门,把录取数据刻录光盘并存档。
5.抽调精干力量,参与云南省招考院组织的艺术、体育类学生专业统考的评分及阅卷等考务工作。
6.走自己的路,2012年招生继续实施“分区域招生宣传责任制”,各系深入生源学校,通过各方社会关系,克服多种困难,尽量做到与考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招生宣传采取灵活的宣传策略,让更多考生接触、接受我校招生信息,吸引考生关注文山学院、报考文山学院。
每个招生季,文山学院都会及早安排做好招生工作。如及早设计,让在校学生利用寒假去中学母校现身宣传,让有意报考文山学院的考生及早了解,这样可以争取一定的生源。又如每个招生季,教师及其亲朋好友会委托学院帮忙解决部分学生的读书问题,学院招生就业处会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真对待,在不违反相关纪律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处理好,这样可以解决部分生源问题,教师、家长、社会均满意。
(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招生工作服务质量。
1.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不断变化的招生形势和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学习上级招生考试的有关文件规定,熟悉并掌握招生考试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操作程序,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本着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让社会和考生满意成为我们工作努力的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年轻教师及新班班主任的工作指导,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做好招生工作,当好新生的向导、参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专业指导,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为专业问题及其他情况放弃就读机会。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等各种机会向社会广泛宣传学校,让社会、家长和考生了解我校,提高知名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围绕考生的需要,提高为社会服务、为考生服务的质量,不断加大招生工作透明度,让考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3.开展招生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招生工作人员对考生及家长的来电、来访、来信给予耐心细致地解释和答复,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和考生的认可。
4.创造条件、协作配合,积极组织生源、做好收尾工作招生录取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为了让考生尽早拿到录取通知书,招生录取工作人员经常忙到深夜。由于少数考生放弃就读机会及对等招生学校未能完成计划,导致计划空缺。为完成招生计划,尊重考生权利和意愿,保证新生报到率,招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工作;认真记录与文山学院联系的考生情况,主动与其他上线考生联系,征求意见,建立名册,掌握考生的录取动向。及时请班主任整理考生报到情况,学校积极与各地州招办协调,请招办组织生源。积极与省招办联系,掌握新生报到数据;得到省招办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从各方面做好录取收尾工作,顺利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
(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吸引稳定生源。
云南省是泛东亚开放的桥头堡,而且有得天独厚的生物、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为云南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山州向东可以走向广东、广西,甚至出海,向南走向越南,向西走向红河州,向北走向昆明等,同时也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民族、旅游、文化等资源。文山州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文山学院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文山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以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近2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年的发展,文山学院将建设成为“有特色、质量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劳动力资源的地方综合性本科大学”[3],这为文山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招生工作的成效受制于学校本身的基础条件,文山学院面临的问题是学校本身知名度不高和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不足。因此,要吸引生源,学校必须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建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现状。文山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还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文山学院的转型成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是解决招生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学校发展了,招生工作才有后劲。
文山学院招生工作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通过探索,突破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工作瓶颈,锐意进取,努力探索,认真领会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多管齐下,穷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七)锐意创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稳定、高效的招生工作网络。
向上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招办合作,向下与各县教育局、招办沟通等,形成高效的招生工作网络,使招生工作高效、高质地进行,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现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还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必须改革、必须转型、必须提质。招生工作必须有预见性,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校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办教育是要讲规律的,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是正道。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但专科教育却有些年头和传统,这是个好基础。同时,学校办在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些自己的办学特点,为今后办学特色的提升和彰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学校发展、学校转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招生工作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南明.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0(1):91-94.[2]熊荣元.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文山学院跨越式发展[Z].文山日报,2011-02-09.[3]徐怀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的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105-107.
第五篇:建设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经验材料(小编推荐)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 1910 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 96 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 8 个学科,53 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 1.4 万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 任客座 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 10 — 20 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保证,奠定管理基础,只有如此,学校才有可能再一次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对此,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学校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与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教学系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心地位,实现教学系责权利的统一,激发教学系主动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进行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首先是在全院范围内精简机构,合并处室,压缩冗员,完善各级机构功能,规范工作程序,形成政策导向,引导机关人员向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一线流动,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开始着手实施全员聘任制,逐级聘任制,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逐级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再次是实施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职务津贴为岗位津贴,适当拉大收入差距,逐步建立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结合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运行,结合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了与学校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相适应,以教学系为核心,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了教学系实施对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管理的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公寓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近年来采取贷款、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投资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发展。但是,贷款和引资所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以及引资建设的餐厅、学生公寓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重大课题的积极探讨,找准位置、培植特色、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走出学校发展困境,努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 1910 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 96 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 8 个学科,53 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 1.4 万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 任客座 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 10 — 20 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保证,奠定管理基础,只有如此,学校才有可能再一次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对此,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学校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与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教学系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心地位,实现教学系责权利的统一,激发教学系主动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进行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首先是在全院范围内精简机构,合并处室,压缩冗员,完善各级机构功能,规范工作程序,形成政策导向,引导机关人员向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一线流动,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开始着手实施全员聘任制,逐级聘任制,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逐级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再次是实施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职务津贴为岗位津贴,适当拉大收入差距,逐步建立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结合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运行,结合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了与学校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相适应,以教学系为核心,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了教学系实施对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管理的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公寓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近年来采取贷款、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投资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发展。但是,贷款和引资所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以及引资建设的餐厅、学生公寓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重大课题的积极探讨,找准位置、培植特色、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走出学校发展困境,努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