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

时间:2019-05-14 13: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

第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摘要:高校科研评价应该为学校发展目标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的发展定位目前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共识,但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方法多是效仿研究型高校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办学的积极性。为此,文章从研究类型分类、不同学科分类、教师岗位类型分类三个维度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发展定位下的科研分类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科研分类评价 研究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4;G463 文献标识码:A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发展定位

1999年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他们因组建时间短,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而且多分布在地级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常被人们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到2016年我国新设置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有543所,大约占到本科院校的45%。如果把独立学院也包含进去,就是684所,已经是超过本科院校的50%,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的发展定位目前也已经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共识。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研究中指出: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高水平职业性技术本科,但目前因现行制度的制约发展还欠成熟;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是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应主要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需要应用型的科研为支撑,为此也需要一系列与之匹配的科研管理措施。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办学实力不强,很多学校办学中存在着发展定位和管理措施相矛盾的情况,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标准与学校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尤为凸显。

2.当前科研评价方式与应用型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

2.1盲目追求项目层次与论文级别,对应用型研究缺乏有效的激励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虽然确立了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但是科研政策制定和评价过程中却背道而驰,根本没有体现对应用型研究的激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评价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把立项作为判断科研价值的标准,而不看项目是不是能支撑学校的应用型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对立地的应用型研究激励太少;二是盲目崇拜论文级别,很多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基本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思路构建,评价指标中对SCI论文和核心期刊盲目崇拜,使得许多老师沦为论文机器,而不管成果对学校应用型发展有没有支撑作用。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SCI论文数量几乎成了同类高校间攀比的主要内容。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不符合应用型本科发展定位,也没有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激励。

2.2科研评价标准分类不合理,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关注不够

高校里不同的学科的科研规律以及成果产出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科研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比如工科类的学科在专利申请、横向课题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而这些评价指标对文史哲以及艺术学科明显不利;在高层次论文发表以及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文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又明显比英语、建筑学、设计学等学科占有优势。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尽管当前大多学校采用了人文和理工二分型的评价标准,但是对评价内容和指标总体设计仍以理工类学科为标准,对文、理、工、农、医等等不同学科研究规律与科研成果特点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导致有些学科取得具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不被学校承认,无法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2.3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不能适应高校应用型发展需求

引导高校教师分类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有些学校虽然把教师的岗位设置为科研类、教学科研类、教学类、社会服务类,但是科研考核标准与教师岗位设置仍是两张皮,现有的考评体系和标准仍以科研数量为中心,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岗位的教师,对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考核仅仅在是在量上做了极小的区分,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没有很好地体现不同岗位类型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各种岗位类别设置数量的比例也不合理,没能起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目的,不能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的现象,使得擅长做应用研究的,为了论文和课题级别在被逼着申报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基础研究文章;擅长教学的人,也必须被迫完成一定的科研分值;一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工作不被认可。

3.基于应用型发展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3.1基于研究分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科学研究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的探索过程,根据其性质、特点,一般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理论、新原理的探索,以科学发现为主要任务,一般没有特定的实用目的,成果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但是研究周期较长,成功率小。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应用研究的任务是技术发明,主要成果形式为专利、论文、原理模型等,成果是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结合,研究周期中等,成功率较小。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它以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主要成果形式为设计图、样品、论证报告等影响特定的技术生产领域,具有实用价值,成功率大。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考核评价政策应该体现对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鼓励的倾向,应该体现从自发研究到有目的引导教师从事应用型研究。在科研发展中要充分?P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学校所占的比例,在政策制定上要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有效激励。在科研评价中要体现对发明专利、论证报告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的权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多属于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在科研考核评价中还应该把教学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鼓励老师从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学术的研究。

3.2关注不同学科门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大学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的特色和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和发展。不同学科在科研特点,与成果产出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科研评价中一定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科发展,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因此,第一,要进一步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的分类。在学科评价标准分类上可以参照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学科分类进行细分:类别一: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类别二: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类别三:理学、工学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类别四:农学门类;类别五:医学门类;类别六:管理学门类、统计学学科;类别七:艺术学门类;类别八:体育学学科;类别九: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议在此基础上把理学和工学拆分。因为理学和工学在科研方式和成果产出方面仍有很大的不同。第二,对每一组学科类别,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设定考核指标和内容。比如,每一类别的核心期刊确定和课题级别确定,以及成果考核的内容确定。第三,不要片面理解应用型,教条的对不同学科盲目要求体现应用,对文学、理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科的评价指标仍要兼顾学科研究的特点。

3.3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

当前高校对不同岗位类型类型教师大多采用同质化的绩效评价模式,这已无法适应当前国家人事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确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定位于应用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需要构建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首先,教师不同岗位类型的设置比例要凸显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一般高校的教师岗位可以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四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教学型岗位为主,再就是社会服务推广型,对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根据学校学科基础适当设置。其次,对不同岗位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凸显学校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千万不能仍然以科研指标为核心。对教学岗要强调教学学术的研究和教学业绩的考核;对社会服务岗的教师,要突出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和取得业绩;科研和教学科研型岗位在考核指标方面要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学校应用型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成都:成都工业学院,2016-10-30.[2] 潘懋元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3] 陈益升.科学研究的类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2):34-35.[4] 李裕琢.论高校科研评价的缺陷及其完善[J].教育探索,2015,(8):60-64.[5] 黄达人.大学科研管理中的差异性问题[J].中山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0-13.[6] 靳玉乐,张良.论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8-14.

第二篇: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10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96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8个学科,53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4万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

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10—20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

第三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首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是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又面临第2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为适应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的转化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用型大学转型面临许多问题:如转型的步骤,转型的方法,转型的目标,转型的标准,很多高校还不是很清晰,转型期政府和企业如何有效的支持和参与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问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0321001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精英人才,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过去的培养方案已不能正确定位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预期社会角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就是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学以致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袁贵仁部长也强调,本科高校转型的基本要义,是目前已经是普通本科的高校转型发展,要促进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1999年前后升本的地方高校,这批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在所在区域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果好,曾经为地方人才培养做出过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1999年以后快速地成立或者合并了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地方本科高校767所,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办学定位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产业服务,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2次转型,第1次转型是办学层次的转型,即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兴的高校经过10a的本科教育发展,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志其基本完成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转型。目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又面临着第2次转型,办学类型的转型,即从综合型院校到应用型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其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服务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刚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专科教学刚刚适应到本科教学,完成第1次转型不久,目前提出的第2次转型很多院校还很迷茫,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转型会遇到哪些阻力,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只有梳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向,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本文就目前高校转型的阻力和问题进行剖析。政府在转型中的定位还没有明确,没有搭建好校企合作的桥梁

这次转型可以说政府和高校的热情很高,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很大的投入,有22个省份已经开始了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试点工作,比如河南省出资2亿元支持高校转型,共有10所河南高校申请转型,河北省出资5000万元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转型试点,加强应用技术类专业建设,加大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力度。但是,要实现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还需要企业的参与,横向联系能否打通,关键在于企业。所以还需要从国家层面调动广泛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将企业责、权、利进行对应的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在实施转型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同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进行转型教育的推进。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处在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国家要求转型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并重,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没有企业的支撑将非常困难,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行业中有用武之地。学校与企业能否实现密切合作,关键还在于企业的态度,而企业的意愿还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很多企业怕高校的教学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生产效益,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生,并不愿意拿先进的技术、车间、设备等资源为学生和学校服务,也不愿意派遣优秀有经验的工程型师资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所以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还需要政府来牵线搭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定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有参与转型教育的动力和责任。

德国是应用教学发展的典范,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政府去学习和借鉴。德国有由政府主导建立的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德国,涉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就达几十种,法律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权利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以政府牵头,在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桥梁。而我国政府并未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只有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它象征性、概括性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并没有明确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体有何义务,承担何种责任,也没有给企业相应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参与转型发展的义务流于形式。

政府还需要作为主要联系人,建立政府、企业、学校3方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会议来协商和完善企业、学校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督促高校、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政策,建立高校转型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研发,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政府准确定位,谋求学校、企业利益的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合作的长久和共赢。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很多高校无指导方针

如何实现转型,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转型的目标是什么,步骤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很多高校还是不清楚、不清晰,这就增加了转型的阻力和困难。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应该有独特的知识框架体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和综合素养结构。不同类型的学校可根据地方的特色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形成交叉、关联、互补的内容课程体系,建立优越的应用型知识体系,切不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很多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中国教育的 “中间地带”,前面有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后面有高职院校,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没有特色、定位不准等问题,有的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还没有找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问题,很多高校存在专业品牌弱势、教育经费短缺、地理位置劣势、办学条件限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界定边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科学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转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应用型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产业为己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和开发课程,为行业和产业培养人才。我国地域差异很大,产业结构差别大,决定了各地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推行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型同时要解决教师个人学术发展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往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评价和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与企业的需求是严重脱节的。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成长起来。需要切实有效的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制度保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排斥“蓝领”

人们一提到“应用型大学”,马上会想到“工人”、“低水平”等概念,除此之外,谈到“应用型”,有人常将其简单等同于“技能型”或者“技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的教育。误认为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简单删除基础类、通识类课程,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就可以实现。基于此种认识,转型的阻力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阻力来自于转型的高校,很多高校认为转型相当于“降格”了,转型后就等同于从地方高校降级为传统的职业院校,转型以后培养人才的层次也会降低,主要是培养劳动者或者工人了,所以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转型从心里是抵触的。中国传统的教育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高校都愿意成为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专业结构、师资资源、课程体系、评价体系,都按照学术型大学要求配置,形成了所有大学都按学术型培养的常态和定势,国家的资源拨款体系也是倾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也是大多数高校不愿意转型的直接原因。

转型的阻力来源于教师,多数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新建本科高校老师已经适应了学术型体系之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讲理论知识还行,真到企业一线去指导生产、研发就没有底气,而且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不能真正的做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教师也没有动力去企业从事培训和学习。

转型的阻力还来源于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为人父母者更希望孩子去接受学术型教育。中国的现实和就业导向也表明学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整体就业和薪金要高,尤其是中国不重视技术由来已久,大家在骨子里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技术水平再高,也是三教九流,这样的想法不只家长有、学生也有,所以在同样的分数选择下,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这也增加了转型的难度。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被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作“高教领域革命性调整”的改革,被寄予了“终结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冰火两重天’”等众多期待。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也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势在必行。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学校的配套政策、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述[M].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 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M].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8).[3] 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M].现代企业教育,2001(7).[4] 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M].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第四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之我见

作者:赵玉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5期

摘 要: 新晋升为本科院校的文山学院是一所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当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生源是一大问题。招生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前提,关系到学校发展定位的落实,关系到学校建设、发展、转型目标的实施,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能否更好地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文章以文山学院为例,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核心是如何突破新建本科院校招生工作的瓶颈,锐意进取,努力探索,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多管齐下,想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立足于文山州,面向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招生工作 文山学院

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大批地方政府管理的高专、师专合并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考人数逐渐下降、本科院校数量激增、考生选择面扩大、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等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工作中明显存在地缘优势不突出、生源少、报到率低等问题。如何突破招生工作的瓶颈,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文山学院概述

云南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的全日制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办学宗旨立足于文山,面向云南省,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国家,是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文山学院的前身是1977年创办的文山师范学校师专班。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文山学院。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区市招生,下设人文学院、政法经济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十个二级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专科专业39个。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22000余人,成人本专科毕业生10800余名,培训各类学员40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文山学院地处边疆,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决定其社会服务功能:一是为当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二是提供科学研究服务,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成为文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助推器”。三是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库。四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校园文化品牌,争做区域文化繁荣“辐射源”[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社会服务功能决定着其办学定位:“立足文山实际,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文山学院立足文山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州情,依托文山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等四大优势,结合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强化做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和与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对接,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硬件做实,软件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五大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2]。

文山学院只有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实际,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院校,才能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办学定位,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进一步达到学校、相关专业的办学质量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招生工作是前提。

二、招生对策及思考

文山学院具有区位无优势,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校无知名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学校的长期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就招生工作来讲,不能坐享其成,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文山学院的招生工作要在学院建设发展的大格局下,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多管齐下,穷尽办法,开拓创新,走出“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大西南、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一)规范招生管理,深入实施阳光工程。

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进一步增加工作透明度,完善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在招生工作中实施阳光工程,更好地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做到录取工作公平、公开、有序,确保生源。

(二)强化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

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沟通政府、招生部门和考生及社会的桥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强化学校形象,加强日常化宣传。学校形象宣传贯穿学校日常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将学校的办学宗旨、特色教育、校园文化逐步融合,为学校形象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同时进一步密切与各地招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全方位扩大宣传面。

2.丰富宣传手段,提升生源报考率。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使招生宣传与就业推介相融合,增加招生宣传经费的投入,努力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机会宣传学校办学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和平面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熟悉率。一是增加宣传材料制作的投入,提高宣传材料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最大化地利用招生网站公布招生信息,及时汇总和更新招生相关数据;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四是参加高招现场咨询会,用服务赢得生源,拓展学校招生地域空间;五是加强招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搭建网络平台,如官网、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为学生在线答疑或者开通招生咨询热线。

文山学院是一所属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所在地区知名度较低,对考生缺乏吸引力。招生季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本地区和省内二、三线城市为重点,兼顾省外一些对口城市,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宣传中突出学院特色、本地景区、物产、民俗亮点,吸引注意力。2013年招生季,文山学院精心编印了招生宣传资料,进一步完善招生宣传片,制作报社广告、学校简介等。如利用省招考院统一编印的《2013年云南招生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版》、《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等,在招生专刊上彩版专页刊登学校介绍。依托多种宣传渠道强化宣传,学校在《文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民族频道从6月21至30日连续十天三个时段播放招生宣传片,覆盖全州。在《文山日报》第五版彩印面,整版刊发学院的招生计划,在整个招生期间,与《文山日报》、文山新闻网、电视台等搭建平台,及时宣传报到学校录取进展情况,开通招生专用QQ群、24小时值班电话等,耐心、细致、周到地解答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有力促进招生工作。另外,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省内宣传,学校招生实行“分区域招生宣传责任制”,各院系领导亲自率队,赴有关县市教育部门、学校进行招生咨询,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特色、招生录取规则、奖助学金政策,吸引考生报考。同时录取期间利用企信通短信平台,向考生或家长通报录取信息,提醒考生按时到校报到,取得预期效果。

(三)认真执行招生计划,慎重做好计划编制。

2014年本科招生专业数为24个,录取1775人,平均到各专业,每个专业最少需要接收73人;专科专业数为17个,录取884人,平均到各专业,每个专业需要接收52人;可以看出,学校本、专招生计划不平衡,本科计划偏少,各专业不能饱和;专科计划偏大,专业压力过大。不便于本科院校发展。学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保证各方面办学效益稳定和不断提高,具体到招生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编制招生计划时应结合学科及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办学效益,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及稳定教育质量。

(四)千方设法,保障生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高生源质量是招生录取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吸引更优秀的考生报考,是招生工作不断努力的方向。因此,今后要扩大招生点,增加本科招生省份与计划数,特别是省内艺术类生源难以满足计划需要,艺术学院专业单一,不利于学院发展,应该在全国展开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合理安排招生计划,以便招收更多优秀考生宣传学校,优化生源结构、分散就业压力。招生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有关政策精神与本地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地区的生源人数、专业人数进行不断的调整。

1.各地区考生成长经历不同,知识构架差异加大,就业要求多样化,这为人才多元化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可以扩大生源。2012年文山学院赴山东淄博设点招收音乐学专业学生,招就处、纪监审处、音乐系三个部门同甘共苦,圆满完成了山东招生任务。在山东投放30个计划,录取30个计划,实际到校17人,报到率57%。

2.全力配合文山州招考办组织“预科升学”、“专升本”学生报名、考试、录取工作。2011年第一次将100个计划放入“专升本”十个专业中,其中我校有143名学生报考,录取108名学生,实际报到60人,报到率56%。录取过程中,在一志愿只完成13个计划的情况下,积极与招考院联系,确保完成专升本计划。2011级在校本科预科有49名,录取48名,实际报到47人,报到率98%。

3.经过全校师生半年多时间的设计、修改、定版。新版《录取通知书》在2012年正式启用。结合2011年通知书防伪标志及新生报到平台和统计平台的使用,学校有效核查新生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报到、转专业、退学等方面的情况,协助教务处办理入学后学籍注册等方面的问题。

4.新生数据统计与新生录取名册归档工作,统计工作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改变。学校从系统数据中打出新生信息表,交由各系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完成统计工作。并认真核对新生基本信息,上报人事处,以便编制学院高级报表;录取数据刻盘存档;整理录取新生名册,复印给相关部门,把录取数据刻录光盘并存档。

5.抽调精干力量,参与云南省招考院组织的艺术、体育类学生专业统考的评分及阅卷等考务工作。

6.走自己的路,2012年招生继续实施“分区域招生宣传责任制”,各系深入生源学校,通过各方社会关系,克服多种困难,尽量做到与考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招生宣传采取灵活的宣传策略,让更多考生接触、接受我校招生信息,吸引考生关注文山学院、报考文山学院。

每个招生季,文山学院都会及早安排做好招生工作。如及早设计,让在校学生利用寒假去中学母校现身宣传,让有意报考文山学院的考生及早了解,这样可以争取一定的生源。又如每个招生季,教师及其亲朋好友会委托学院帮忙解决部分学生的读书问题,学院招生就业处会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真对待,在不违反相关纪律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处理好,这样可以解决部分生源问题,教师、家长、社会均满意。

(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招生工作服务质量。

1.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不断变化的招生形势和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学习上级招生考试的有关文件规定,熟悉并掌握招生考试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操作程序,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本着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让社会和考生满意成为我们工作努力的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年轻教师及新班班主任的工作指导,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做好招生工作,当好新生的向导、参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专业指导,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为专业问题及其他情况放弃就读机会。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等各种机会向社会广泛宣传学校,让社会、家长和考生了解我校,提高知名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围绕考生的需要,提高为社会服务、为考生服务的质量,不断加大招生工作透明度,让考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3.开展招生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招生工作人员对考生及家长的来电、来访、来信给予耐心细致地解释和答复,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和考生的认可。

4.创造条件、协作配合,积极组织生源、做好收尾工作招生录取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为了让考生尽早拿到录取通知书,招生录取工作人员经常忙到深夜。由于少数考生放弃就读机会及对等招生学校未能完成计划,导致计划空缺。为完成招生计划,尊重考生权利和意愿,保证新生报到率,招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工作;认真记录与文山学院联系的考生情况,主动与其他上线考生联系,征求意见,建立名册,掌握考生的录取动向。及时请班主任整理考生报到情况,学校积极与各地州招办协调,请招办组织生源。积极与省招办联系,掌握新生报到数据;得到省招办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从各方面做好录取收尾工作,顺利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

(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吸引稳定生源。

云南省是泛东亚开放的桥头堡,而且有得天独厚的生物、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为云南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山州向东可以走向广东、广西,甚至出海,向南走向越南,向西走向红河州,向北走向昆明等,同时也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民族、旅游、文化等资源。文山州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文山学院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文山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以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近2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年的发展,文山学院将建设成为“有特色、质量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劳动力资源的地方综合性本科大学”[3],这为文山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招生工作的成效受制于学校本身的基础条件,文山学院面临的问题是学校本身知名度不高和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不足。因此,要吸引生源,学校必须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建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现状。文山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还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文山学院的转型成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是解决招生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学校发展了,招生工作才有后劲。

文山学院招生工作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通过探索,突破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工作瓶颈,锐意进取,努力探索,认真领会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多管齐下,穷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招生工作路子。

(七)锐意创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稳定、高效的招生工作网络。

向上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招办合作,向下与各县教育局、招办沟通等,形成高效的招生工作网络,使招生工作高效、高质地进行,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现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还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必须改革、必须转型、必须提质。招生工作必须有预见性,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校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办教育是要讲规律的,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是正道。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但专科教育却有些年头和传统,这是个好基础。同时,学校办在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些自己的办学特点,为今后办学特色的提升和彰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学校发展、学校转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招生工作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南明.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0(1):91-94.[2]熊荣元.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文山学院跨越式发展[Z].文山日报,2011-02-09.[3]徐怀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的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105-107.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构想

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标准探究

2011级硕士学号:S110670姓名: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作文评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作文评价标准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很难进行公平、客观、准确的进行作文评判。本文在分析了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作文评价标准分为标准测试评价标准和日常评价标准两类的构想。

关键字:作文评价标准 标准性评价标准 日常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是初中语文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评价体系的实施,进而影响着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进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强调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那么,作文评价则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目标中所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这种作文能力。

一、语文作文评价标准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作文评价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其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作文评价的标准过于抽象和模糊。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评价意见中,对作文评价的具体建议为:“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从课程标准给出的评价建议中,我们只能够得出一个“作文评价要注重阶段性、情感性、呈现形式多样性”的比较笼统的观念,对具体教学中的作文评价和考试中的作文评价,我们仍旧不知如何着手。因此,我认为作文评价最大的问题在于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科学、客观、准确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评价标准。本文着重探讨初中作文评价标准的建立构想。

二、初中作文评价标准的分类建立构想

考试评价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偶然性和间接性等影响因素,而语文作文是主观性最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强的一项考试,以上“四性”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作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就体现得更难把握,也更加重要。有人认为作文和判分都是主观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识本身是随意性的, 评分误差是无法控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所有的存在都存在于数量之中。对存在的全面认识, 包括认识它的质和量。”这就是说作文评价本身并非不存在客观性, 若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 削弱其主观性, 增强其客观性, 其误差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所以我认为,语文作文评价标准要考虑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我认为,初中作文评价标准应该分为标准化考试评价标准和日常教学评价标准。标准化考试评价准备是指大型升学考试或竞赛类测试,即为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处里,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有较高效度、信度,能测出受试者真实水平的测试而制定的评价标准。日常教学评价标准是指为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布置的作文作业、随堂测试等形式而制定的作文评价标准。我认为两者是统一而又有所区别的,标准化标准应该指导日常评价标准,日常评价标准以标准化测试为指导,但更应强调其反馈性。

(一)标准化语文测试中的作文评价

语文考试是日常学习的指挥棒,这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认为这种本末倒置的错位是直接导致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指挥棒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考试的指挥棒。只要将考试能够体现目标要求,考试要求于目标实现保持高度一致,那么语文为考试而教学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目标的指导下而进行。如目标要求学生在语言运用上要做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那么将这样的要求在作文中给予体现,老师根本考试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加强训练,这一过程便是目标指导教学的变相体现。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就需要对作文评价标准给予更为细致的阐述。

我们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存在过多的主观评判成分,很容易使评阅“凭着感觉走”。在分数上也是采用综合式的整体印象分,即一篇作文给一个综合分。我认为这种评分标准一次性判分, 矛盾相对集中, 容易导致“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的误评;又因为评价人的思想境界、写作素养能力及喜好等的不同, 同一篇文章的得分往往大相径庭, 从而影响了作文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在美国,NAEP 作文评价标准拥有专门的研究小组,对于其作文评价标准的研究与产生过程,给予了文字性的报告。在评价标准具体使用前,NAEP 组织教师专门培训,直到确认教师能持续、可靠地使用这些评分档次。在评价结束后,还给出了各类文体评价的实效数据与图表,以进一步证实评价的信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NAEP 作文评价标准的方式,从观点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周全、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流畅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有效地避免作文阅卷时开放的随意性和咬文嚼字的僵化性,使作文试题有合理的可信度和区分度。我认为,标准的制订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格式规范及正确使用点符号等都应在标准中体现;要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训练目标,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日常教学中的作文评价标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测试中的严格的评价标准运用到日常的作文评价中,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和评价标准,并且要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反复性。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分条训练,如从1.切题性: 作文符合题意;2内容性: 作文内容充实、健康;3结构性: 作文结构合理、完整;4中心性: 作文中心突出;5语言使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和专题研究课程作业中央民族大学

用: 作文中使用的语言规范、多样;6文面: 作文表面整洁、字迹工整清晰。这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分项训练,使学生时刻清楚作文评分标准,也清楚作文写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有人认为这种的标准化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培养写作的真情实感,不利于学生写作热情的培养。但我认为作文和其他文章是一样的,任何形式的文章都需要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在日记和随笔中,也应该注重中心的体现和文面的工整,而这种写作训练恰恰有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作文评价中还应该注重作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作文评价多是老师评价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批改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作文的批改应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给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造,体验成功,体验自信。同时,也应该增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评价作文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优秀作文评价标准的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也是让学生提高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当然,这其中锻炼学生对同学的作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日常作文评价中还应该注意作文反馈的反复性。古人讲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作文的批改反馈也是作文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点在标准性测试评价中无法实现,因此在日常教师作文评价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作文修改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心理历程成熟、写作技巧逐渐完善、遣词造句渐趋精道的过程。其对文章任何一处的改动,都是对其原有思想认识的一次超越,都是其某一个心灵火花的发现,必然都包含着其某一次成功的喜悦。对这些的评价与鼓励,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回应,产生效应。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反复的修改反馈,只有不断的修改才能有提高。

另外,我认为,我国在语文作文评价体系中并不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认为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相脱节。一线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作文教学和评价。因此,在作文评价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程霞.层次性作文评价初探.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06 2.川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2 3.李广凤.初中作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学科教学.2005.01 4.钟显林.论作文评价.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11 5.胡清俊.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的尝试.新课程研究.2010.05 6.林文明.立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吉林教育.2003.05 7.刘志胜.多元化学生作文评价的策略及价值.学语文.2006.05 8.张成华.突出主体多元互动论—新型作文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教育研究.2004.03 9.郭莉佳.浅析如何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教育战线

10.周秀丽.试论新课标下的作文评价.科学教育研究2007.7

下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最终版]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市属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学校传统、生源基础、就业服务面向等方面的限制,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共5篇]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钟勇 2010 年 6 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戴余军,李长春,仇小艳,李国元,田春元,王端好,李安明 (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随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单位。2014年2月26日,国家召开会议,......

    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SWOT分析

    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SWOT分析[日期:2011-08-31] 来源:http://作者:现代商业 分享到: 黄丽英广东金融学院摘要: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 是一种进行战略选择的有效工......

    课题组解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五篇

    课题组解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2013-12-31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

    未来法官之分类构想

    未来法官之分类构想 ——寄言《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修改 余文唐 2016/8/10 13:39:38 点击率[49] 评论[0] 分享到 ∨ 【法宝引证码】CLI.A.097194 【学科类别】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