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时间:2019-05-14 13:1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第一篇: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随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单位。2014年2月26日,国家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奥地利;地方本科院校;改革探索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设立的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所本科院校入选该项目研究工作。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今后的改革方向。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策略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从1993起,奥地利联邦陆续在各邦设立了9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并使奥地利的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既支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保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形成共赢的局面。

传统上,奥地利的经济产业优势高度集中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设置中并不像传统样以工科或理科为主要专业,相反,其学额分配中大批针对第三产业。这样的策略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企业获得了合格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则减少了失业的风险。

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奥地利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格外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中,31%获得博士学位,54%获得硕士学位,本科及其他学历者仅占15%。

1.2 创新制度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奥地利学位体系的不断变化以及处理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也使得奥地利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完善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1997年,奥地利通过法律规定,凡是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毕业水平考试”,即获得第二阶段教育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主要针对完成之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个人。当他们完成学徒培训或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只要参加这类考试就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另外,学制的改革也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奥地利政府将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划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在完成第二阶段后颁发硕士学位。

1.3 专注技术和职业培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与奥地利传统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注重技术和职业培训。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实践工作经验,每个专业均安排有近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从 1996~1997学年开始,在职人员也可以在应用技术大学接受教育,这极大地满足了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了终身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奥地利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根据欧盟的一项调查,2010年,欧洲25~49岁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失业率为8.2%,而奥地利仅为2.5%,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二。

1.4 侧重应用性研究,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为了促进就业和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财力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专门拿出资金用于企业及科研部门的研发,并提供大笔经费对高校进行扩建和升级,从而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为奥地利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奥地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借鉴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断头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的特征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缺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我国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从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发展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眼于服务现代化建设,着眼于服务应用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地方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学校办学目标精确定位

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地方高校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应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上。

3.2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推进转型发展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促进观念更新,一要搞调研,摸清职工思想状况;二要造舆论,引导师生观念更新;三要学理论,启发师生转变观念;四要树典型,推动师生观念转变;五要抓干部,带领师生观念转变;六要转机制,强化师生观念转变。

3.3 促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治理结构,是激发转型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干部人事和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建设,集聚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聚集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动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3.4 坚持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就必须坚持差异化发展,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不等待观望,避免“千校一面”。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3.5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革新实践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应该全力配合国家教育部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站在新的起点上,紧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努力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4-14.[2]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试点改革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教改研究,2013.[3]汪泓.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2006-01-22.[4]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Z].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5]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19.[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二篇: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钟勇

2010 年 6 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如何适应纲要要求,通过改革科学编制地方本科院校的预算,以进一步发挥预算的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目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机构不健全

经笔者的走访和调查,目前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上报、修改、下发等层面。大部分学校一是没有中长期的预算规划,如基建项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基本上是当年计划下年实施或采购、有时甚至是当年计划当年建设或采购。二是没有明确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年中调整预算现象非常普遍。三是预算前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很多项目的执行标准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标准之上,有的还是升本以前的执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编制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由于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的,预算编制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援用了基数加增长的“增量法”来编制预算,也就是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成为本支出的预算数额。在编制预算时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造成各二级预算部门为了争资源,虚增、虚列、瞒报、串报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个别部门在年底时出现虚开发票套取多余预算资金的现象。

(三)预算编制申报不严肃

一是学校的部分单位申报与本部门预算工作计划无关的项目,或者巧立名目重复申报,或者夸大实际擅自提高预算标准。二是部分单位报送的是“摸脑壳”数据,既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数据也是大概加估计。三是报送数据时间拖拉,经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相关的数据,造成整个学校预算时间的滞后。这种缺乏严肃性的申报行为使预算编制失去科学价值,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闲臵和浪费,并且加大了整个学校预算的难度。

(四)预算项目编制不精细

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由于在编制预算前缺乏对学校整体规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信息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容易造成预算项目的设臵过于粗糙,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经费安排过于笼统。例如未将“业务接待费”的预算安排按具体经济用途量化管理,支出预算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来编制,预算安排比较笼统,导致项目的增加和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论证和量化分析,既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也不利于经费的立项评估和绩效考核。

二、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设想

(一)健全预算编制机构

为了保障预算的有效性,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职业操守好、业务水平精的同志成立一个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二级预算管理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以加强对高校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审核编制预算草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审议预算调整方案和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等工作。

二是成立由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由财务、教务、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等业务部门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总目标分解方案的编制、预审部门预算初稿、编制预算草案、协调预算编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和奖惩建议等工作。

三是成立由全校各院系、部门构成的预算管理中心,它是一个预算基础信息网络,各管理中心要设预算管理专员,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单位预算方案的编制、本部门预算考核方案的设计和考核、预算执行的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其他工作等。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应根据预算目标的不同,针对不同部门和项目分别采用“专项预算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1、专项预算编制

对于学校的重大基建项目、科研项目和急需解决的任务可以采用专项预算编制的方法,每年上半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学校重大基建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生国际交流等特色及精品工程,8—9月向全校发布,11 月初由各预算管理中心进行申报并提出资金预算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进行论证,基本通过后编入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后纳入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本年申报没有纳入下年预算的归入预算库,在资金宽松或者下一再考虑列入预算。这样既能保证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又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集中力量、逐年逐个突破重要项目,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2.零基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要求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根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预算管理办公室在每年10月中旬下发预算编制的通知,各预算管理中心按照通知要求,根据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草案。对于像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学生活动费、招待费、超课时津贴等与师生人数密切相关的项目,各预算管理中心应根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各项标准按照实际的师生人数编制预算。对于其他没有相应标准但在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如实验设备维修费、课程建设费、专业建设费等,各预算管理中心应广泛征求部门教职员工的意见,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数据化,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交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所需资金,并且对招待费、办公费、劳务费等专项预算,凡属超过预算的以上几项费用一律不得在上述项目中列支。对于下一有特殊的工作需要又不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预算管理中心应提交专项预算申请,申报具体的事宜和所需的各项详细经费,按照专项中的各项费用列支。学校预算管理办公室在11月中旬收集好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基础数据后在11月底前对预算申报进行初审并与各中心进行沟通,充分征求意见后结合专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零基预算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不充分的活动,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严肃预算申报纪律

预算质量如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各个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编制的通知后,结合学校和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充分吸收各方意见,认真编制预算。二是报送预算一定要及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认真科学编制的下预算进行报送。三是要严格按照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预算编制格式进行编制,不能出现自行其是的现象出现。

(四)精细预算编制项目

各高校的预算项目既要考虑符合高校预算科目设臵的要求,更要考虑自身管理的要求,将重点监控的预算项目按具体的经济用途量化管理,增强事前监控的力度,防范财务风险。以“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项目管理为例,可以研讨两种方案。一是各院系、处室设立“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预算项目,并且此两项独立于其他项目,便于实时掌握各院部、处室“业务费”和“交通费”的支出情况,从而达到事前监控的目的;二是进一步细化部分专项经费,即在部分专项经费中下设“业务费”和“交通费”二级项目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对精细化要求更高,科研经费到帐后,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申报表的经费使用项目量化管理,即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预算项目,减少财务管理风险。

三、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思想转变。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一是只有通过调控预算资金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项目,才能有效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可以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才可以限制各部门过高的支出期望,树立勤俭意识,才可以促进学校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

(二)人员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紧、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层次偏低等现象,要高效化、精细化进行财务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新进人员时充分考虑重个人素质和学历、年龄结构等因素。

(三)经费支持。要改变长期以来手工编制预算的传统,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设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一是需要积极学习外校经验,二是要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信息平台,三是各级预算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经费支持。

第三篇: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10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96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8个学科,53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4万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

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10—20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

第四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是此类高校相关专业转型的有益尝试。本文对地方性高校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05-02

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一时间,全国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由原来一味重理论,轻实践、技术的办学模式转向技术型、实用型、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应用型的办学模式。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农学等专业课程中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于一身的专业性课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能为地方本科学校的相关专业转型做出有益的探索。本人反思多年来进行多专业本科微生物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供探讨。

一、制定与专业定位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1](主要指高职高专学院)。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的大学,这些大学是高校转型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办学专业特色与定位。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农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需根据学校对专业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笔者2006年以来承担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微生物教学时,在以往的办学模式下,微生物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验实训则是对理论做验证。2007年后,学校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为此,在进行教学大纲修改时,生物科学专业加大实践实训内容,减少理论知识点,两者并重;生物技术专业不仅加大实践实训,并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确立教学大纲后,教学内容选择就有了指向性,比如:真核微生物中大型真菌教学设计,生物科学专业重点介绍锁状联合、常见大型真菌种类及有毒蘑菇识别;生物技术专业则简介锁状联合、突出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内容。通过对教学大纲修订,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在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就业、学习等作潜在知识、技能贮备。

二、调整实验实训内容

为适应学校转型,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微生物实验实训需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的应用性需要。传统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验证理论的经典实验,严重束缚教师手脚、学生思维,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兴趣不高,分析问题能力低[2]。教改后,实验实训内容大幅度缩减验证性内容、增加以应用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内容,同时限定范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检测食品、饮品及药品等微生物安全性[3-5]。2006年安排微生物实验时,按照传统微生物实验来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细菌、真菌的形态观察、染色,培养基配制及消毒灭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内容。2007年以后的教学中,把原来传统的微生物形态、染色、培养基配制等内容由6-7个单独实验变成2-3基础验证实验,并将部分传统实验内容安排到化学药剂对微生物影响、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等综合性试验中。此外,还根据学生兴趣组合,每个小组提供1-2个选择日常生活中原料进行的微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创新实验,要求小组内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思路、选择实验内容,组织材料进行实验。进行这样改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更加扎实,后期毕业论文中,思路更加开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因教师、教学资源相对较弱,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实验进行教学,学生认为微生物学课堂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微生物学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知识涵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教师适当提示或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比如在进行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问:学生已经学习了酵母菌细胞壁、细胞质膜的结构和特点,如何判断酵母菌细胞的死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从酵母菌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和特点入手思考,学生思索后就可以正确地解答。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知识,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教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多,概念多。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或知识点加以比较,让学生易于区分掌握。教学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时候,教师从微生物大小、细胞壁、细胞质膜和细胞核等基本形态结构入手设计表格,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种微生物结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如此,通过填写比较表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两类微生物各自基本结构特点。

(三)讨论式教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讨论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学习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生态等内容后,让学生讨论:家庭主妇想改善家人生活,希望自酿酸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方案实现这个想法,并讨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要实现自酿酸奶,需要应用微生物菌种、营养、有害微生物控制、微生物生长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讨论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引导、查阅文献等手段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意识和兴趣。讲授微生物营养与生长的理论知识之后,笔者安排了一道课后思考题:一位微生物研究者在野外分离到能产表明活性剂的微生物,但保存时间较长,需要活化菌种,请同学们去查阅文献,设计一个实验来完成这个要求。检查学生交来的方案,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参考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菌种活化的实验思路。

(五)通过视频影像、电视网络媒介、参观与考察等强化微生物教学效果。与动植物相比,微生物个体微小,不易观察,致使抽象、微观及描述性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学时使用视频、录像及图片等音像辅助,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介质中获取与微生物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并写出自己观感,通过这样途径丰富学生知识、开拓他们视野。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应用,课程教学中特意加入实地参观诸如食用菌种植场、污水处理公司和红酒酿造基地等参观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印证,了解到微生物的生产生活中巨大作用,增强学习微生物的兴趣与动力。

四、改革考核内容,迫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微生物基本理论转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文献获取、阅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07年起,每个章节教学结束,笔者由以前安排3-4道书本课后思考题的做法,改为布置1-2题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思考题。刚开始时,学生对如何解答这类思考题感到茫然。针对这种情况,专门给学生讲解解答这类思考题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综合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后作业。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明显提高。在中期和期末考核时,减少选择、填空等客观题题量及分值,增加多个运用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课程考核内容调整,2004级生物科学与2005级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前者的毕业论文设计明显没有后者思路严谨和完善,毕业论文实验开展时也存在类似的结果。

总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必须以学校专业定位为切入点,进一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适应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大学类型与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07(1).[2]徐宁,孙立娜,殷志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3]张红莲,夏立群,刘慧玲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4]张立影.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5).[5]魏涛,高兆兰,万膺昕.以应用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5(1).

第五篇: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要 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南阳理工学院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从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82-02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ENG Shuang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Henan 473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and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form and explor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establishing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improving the assessemnt methods and so on,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cultivatehigh quality talents.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y and college;Molecular Biology;reform;teaching quality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当前,分子生物学具有在生命科学中发展速度快且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特点[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利用和改造生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均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情况、实验配套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2008年,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近年来不断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等,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情况脱节

目前,我院分子生物?W课程指定参考教材是由北京大学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利于针对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教学。但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为微生物发酵工程,注重工业生物技术讲解、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以及学生工科素质的培养,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结构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1.2 教学环节理论脱离实际、互动不足

传统教学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专业特色,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1.3 忽视对主动学习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目前,分子生物学考核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考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1.4 实验课程的滞后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院尚无与课程对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只能结合专业实验、开放实验室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以及得到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锻炼。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结合、分层授课与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教学实际,突破指定教材的局限,从教材知识、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作实践、网络信息等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高对分子生物学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度、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社会热点问题。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作用,实现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形成课堂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而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投影等,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形象直观,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接受度以及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本教研室教师制作的“分子生物学课程CAI课件”开展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彩图、流程图、示意图、Flash动画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魅力。

改革措施

3.1 调整和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关改革,建立独具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在此部分仍然沿用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二是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的应用。此部分通过教研室课程组主讲教师的多年积累,结合科研及目前国内外相关进展形成自编讲义。

调整教学大纲为如下几个部分。一是绪论。促使学生系统认识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沿革及趋势。二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和组件以及 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基因表达过程基本原理。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体外操作技术、体外和体内重组技术以及蛋白质操作技术。四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举例介绍在发酵微生物菌种改造和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基因分析等相关专业知识。其中一、二部分以教材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夯实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

三、四部分则以自编讲义为主,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避免枯燥的“走过场”式教学。

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结合讨论式、发现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重难点问题教学,典型案例包括PCR技术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等。案例教学生动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就实践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另外,每学年举办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等专题讲座2~3 次,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的意识。

3.3 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应用于教育已成为主流趋势,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整合,并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多种形式化解课程难点,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浏览获取课程的相关信息。

项目组建成了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资源。同时,为促进学生积极运用课程网站,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课件、动画、视频、试题库等课程资源。网络课程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拓宽了自主学习渠道。

3.4 构建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枯燥且缺乏创新型。现合理整合实验资源和科研力量,实验课程的开展注重实践性、启发性、创新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专业特点划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4 个模块。

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是与基础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所对应的常规实验内容,此部分实验融合到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对实验基本原理全面理解,运用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检测手段等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选用仪器设备等完成实验并撰写报告,该部分的实施则通过本科三年级开设的连续4周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进行,一般由4~5人组成的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项目。

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展开[2-4],由学生根据项目主题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该部分内容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室”项目、“挑战杯”以及“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等学科竞赛展开。

近些年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到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很多学生反映分子生物学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高大上”的抽象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非常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3.5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占比70%~80%,忽略对教学中间环节、学习能力的考核[5-6]。现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将“过程后考核”变为“过程中考核”,其中理论课程成绩构成为考勤和纪律占比10%、课堂讨论占比20%、小组论文报告占比10%、开卷随堂测试占比10%和期末闭卷考试占比50%。改革考核方式后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结语

近3年来,我院有超过20位的毕业生考取国内“211”或“985”院校的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学生一致反映在本科阶段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对在研究生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修和课题项目的开展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将继续努力提高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4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3.[2] 崔银秋,林凤,逯家辉,等.建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09-111.[3] 张淑平,张贵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37-139.[4] ??以顺,黎茵,陈云凤,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40.[5] 罗仍卓么,王兴平,李峰,等.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2012(4):73-75.[6] 武丽娜,武延生.地方高校生物学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17(6):89-90.

下载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