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思考
摘要: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自身培养人才目标的定位和理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使得理论课程总学时相对减少。高等数学课程在适应学时数调整的基础上,应更加主次分明,遵循因材施教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创新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达到“学时数降低,教学质量不降低”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独立学院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和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产生的民营机制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较快发展,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已经承担了3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办学之初,独立学院大都借鉴母体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但独立学院生源主要是三本线附近,母体本科院校生源则是主要来自一本线。自然地,独立学院和母体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基础都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母体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独立学院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其灵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对发展规划、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独立学院为凸显其输出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向实践环节倾斜,而基础性学科如数学、物理、英语等理论课程学时进行相应的减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校重应用重实践,减少理论课程的氛围下,如何既实现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又可以提高我校数学学习质量,并为后继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成为当下我校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大学数学课程总学时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当前部分学生数学能力较为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时数学基础较差,数学能力参差不齐
(2)数学总课程量的减少,对原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所降低
数学课程总学时的减少,必然使授课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取舍,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使学时数与对学生的考核要求相适应。
(3)现行数学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知识要求特别是理工类及特殊类学生
独立学院在降低理论学时数的情况下,大学数学仅作为一项工具性、辅助性学科,对本科生的常规数学教学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服务。但在这里也不缺乏有些优秀学生,所以“一刀切”式的教学肯定不利于这部分特殊学生,也就是说大学数学对部分理工类学生及对有志于考研、参加数学类竞赛的特殊类学生不但不能降低要求反而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
二、应用性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目标和意义
在独立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下,针对学生特点,通过教学模式、目标及课程的合理设置等方面的变革,着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探索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部分学生数学成绩的新模式,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教研综合实力。
1、结合本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特点,积极主动作为,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学教研、数学辅导模式等的教育资源体系,以达到提高我校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部分特殊需求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2、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教研现状,要更加明确常规课程与公选课的目标定位,合理规划常规课程和公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及各类课程时间段的安排,实现教研意图。
三、应用性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教育目标,独立学院数学应该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建设、教学课堂的创新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公选课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重构。
1、??资力量的配备建设。独立学院往往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发展定位考虑,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大多对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和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配置较为薄弱。
2、常规教学课堂的创新建设。根据学生意愿、需求和未来规划的不同,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模式。既有常规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中所有基础性知识内容的教学。又要有数学综合性、提高性的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也是大多数理工类专业及对数学课程有较高需求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或者说就是如有志于参加考研、竞赛等学生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基础理论课时调整后,必定要求对之前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缩减调整,但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需求是不变的,数学教学质量是不能降低的,所以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是必要合理的。
4、公选课的建设。公选课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公选课上亦结合数学史讲授数学课程内容,将数学人文史与高等数学相结合讲述提高课堂生动性和学生学习兴趣,收效颇丰。对参加数学公选课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将进行系列改革。可以通过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出勤率、自学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表现等),笔试采取了分小组探讨解答。通过这一系列的公选课模式的调整,使得应用性院校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调整对教师的要求
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自身变革持续创新,丰富发展创新了教育的理念。我坚信它们代表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未来。作为任职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师应该教师应适应学校发展模式的调整,因材施教,主动作为,使高等数学教学从“经验型”走向适合高等数学等理论学科定位的“合理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关键教学环节上狠下功夫,更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进行持续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玉.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3):112-113.[3]杨文海.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2013(12):173-174.
第二篇: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
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20世纪中叶,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学位。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我国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由于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部分院校只注重规模和效益,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目前本科院校专业的设置缺乏实践性,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开拓精神和独到见解,缺乏竞争的优势。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吉林工商管理学院、吉林北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联办“2+2”分段联合培养以能力本位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
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
四是采用产学研结合类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二、建设目标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吉林工商管理学院管理专业联办“2+2”分段联合培养以能力本位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
——构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2+2”分段培养层次的整体职业教育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形成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本科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重构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各有侧重的技能训练,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叠、能力倒挂的现象,建立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实现高职、本科教育的柔性衔接。
——改革考试方式,使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构建高职、本科衔接质量监控模式,贯穿高职、本科教育全过程;
——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物流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培养;
——构建高职、本科衔接质量监控模式,贯穿高职、本科教育全过程;
三、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立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为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领导小组。组长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担任,成员由两校分院领导、教务处及系部领导组成。为做好专本一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工作小组。
(二)采用 “2+2”培养模式
统筹协调高职、本科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前两年(专科段)在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本科段)在本科院校学习,实习分段联合培养,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由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制定,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两年专科结束后,颁发专科学历;转段后,注册专升本学籍,两年本科段结束后,注册本科学历。
(三)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
第一,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软件设计能力培养。
第二,在2年高职阶段,主要培养能在物流企业等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物流营销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工作,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在2年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企业业务实践能力,具有物流服务管理、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有效衔接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有效衔接的难点,项目工作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前2年高职阶段,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四个模块组织教学;本科阶段设置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类课程。
(五)实行专本一体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前2年高职阶段的核心基础课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院校教师承担,课程标准及基本要求由双方共同制定。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统一安排师资进行授课,实现各校优质师资共享。
(六)实行专本一体的学生管理
对于“2+2”试点项目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同时,在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教务系统注册,吉林工商管理学院全程跟踪与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各校配备专职班主任与兼职专业导员负责学生的管理和专业学习指导。
(七)构建高职、本科贯通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高职、本科职贯通式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本科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科要提前介入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高职、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评价网络,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对高职的教学建议等及时向高职学校进行反馈,实行质量监控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八)实行专本一体考核管理机制
高职阶段的培养方案所涉及课程成绩纳入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成绩管理系统。任课教师进入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成绩管理系统填写学生成绩。
(九)本科准入机制
在高职2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吉林工商 管理学院继续下一阶段学习。2年内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高职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不得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改革的基本方向,肯定扎实学生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两个重点方向:一方面要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物理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介绍物理基础、推导必要的物理公式时,板书教学法优点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开展和组织具体教学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工科物理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仅靠补充近、现代物理知识,去处陈旧知识、压缩繁冗内容来解决。应该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精练和提升,使之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一入大学就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作业、实验及同别人讨论,发现问题,寻求新知识以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有的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成为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1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和实验、数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有紧密地联系。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各门课程的联系,使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学会在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要会翻译:把抽象的数学公式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物理概念;把直观的物理运动翻译成严密的数学程序。最后把物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语言来阐述。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此理论基础上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大学物理自身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提升不了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甚至出现大学物理“无用论”。另外,由于物理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不能强调它的基础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要改变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因此,可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精练和提升,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高中学过的传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指出大学物理学习时注意的问题:如强调矢量、变量、微积分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对每一章、每一篇学习内容做必要小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可对每一章或每一篇知识点做必要复习,也可对知识做整体和逻辑性的认识,还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没学好或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总结发生在课外,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因此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在保证“必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压缩与专业相关度小的章节的学时,适当增加与专业衔接紧密章节的学时。在平时教学中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及时地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相关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同时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以讲概念、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为主,理清物理学整体知识脉络和当今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1.2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的提出,趣味应用、实际生活和专业工程问题引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可采用德国教育专家胡格(Hug)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方法来实现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如有趣的关键字卡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人的、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特别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光学)进行精练与提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使大学生一入大学就应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完善的精密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模型法、理想试验法、科学假设法、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演绎归纳法、半定量法等。而研究物理量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对称性、不变量和守恒量是全局或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连续可微的物理量,求极限、求导,研究极值点、稳定点、拐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才能了解这些思想或方法在物理学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物理学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能,还能使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应重视实践性。另外,理论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WalterLewin教授的电磁学,大概有1/3的时间是在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工程应用,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反映工程技术和社会对物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工程意识,逐步学会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有推有出,有破有立。创新并不神秘。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因此创新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要在继承中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俊,等.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6.[2]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3]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2006,05.[4]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作者:郭向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吕小莲等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较好的实践能力。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滁州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可以对“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课程优化设置、“一体化”教材编制、考核方案制订、实践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引言
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因而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授,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技术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来说,这种矛盾越发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与高速发展,数控制造技术日渐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力量,制造业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数控专业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面向现代化机械加工行业设立的一个实践性及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传统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原因,该专业在具体课程开设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对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模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数控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形式,将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等集中于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1] [2] [3] [4]其实质即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又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实践中学理论,应用中学技术,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其特点是: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融合。通过教学场地、内容的相互融合,以项目为依托,将传统理论教学中的课堂搬到实训场地,结合产品的实际生产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知识重复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段相互独立,进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局面。根据课程特点及内容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结合相应的实践操作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空间上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不仅在降低了课程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对国内高校现有数控专业教学模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5] [6] [7] [8],我校结合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对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一体化”教学观念的设定与实施
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常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核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而实践教学则以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的现场操作及观摩实习为主,集中在如何对设备进行操作与使用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在场地、时间上的相互统一与协调,进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上的相互脱节,使专业知识学习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孤立。此外,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及多媒体教学,导致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困难,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所学知识应用性较弱,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均不理想。例如,《数控编程》中在讲授数控车床对刀方法时,学生对涉及的坐标系、坐标原点、对刀过程等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中如果能结合相关仿真软件及学校现有机床设备,进行仿真操作演示、示范讲解及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运用。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时应着重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内容、时间及地点上的相互结合,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应由浅入深,理、实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根据专业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设定课程的先后顺序、安排课程讲授的内容,并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调整,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过程及条件组织课程。针对“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及调整,对专业应开设的全部课程、设置的课程顺序及课时组织专家及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制定课程设置方案。2.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再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3.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为依托,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生产实践中,避免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重复,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4.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课程内容,可采用课外时间通过学生自主地参加课外活动或相关专业的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完成。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提供的专业书籍和学校建立的专业课程网络资源来完成相应的工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实践动手能力。
(三)“一体化”教材的编制
传统教材一般过分强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且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一本教材有时用了十几年也不换,这些均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及发展特色,以服务社会为主线,突出专业特色。可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对本专业现有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并根据自身的办学需要及专业建设特点自编校本教材,将课程加以整合,课程内容可通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首先,要整合教材,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需要、专业特点来补充教学内容,将专业领域内先进的知识及时引入到课程中来,将课程内容中与实践关联不大,且基本过时的内容删掉,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其次,要制定“一体化”课堂教学计划,编写讲义、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通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更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学用具,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案的制订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技能的培养不是用单一的评价指标能够评定的。因此,考核时既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兼顾其实践操作能力及水平,以此作为制定教学考核标准的依据。建议教学考核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设定考核标准,合理划分考试结果所占比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例如,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课程考试方式,考试分值以满分100分计算,合理划分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此外,注重实践评价,除了对实习实训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还要创设条件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的评价。学校可开展一定专业内容的知识、操作技能竞赛,增强学习竞争气氛,也可将其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五)“一体化”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教学效果及质量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通过政府贷款及学校投入,我院先后购置了教学、实训所需的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先后建立了数控模拟编程实验室,CAD / CAM实验室,可控编程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等,为“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参考同类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地方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校在工程实训中心建设中既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中心分为两个厂房,划分了传统加工设备实训区、数控加工实训区及先进加工设备实训区,包括传统加工设备(车、铣、刨、磨、钻等),常用操作系统的数控车、铣加工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设备等。此外,由于滁州市为国内较大的家用电器及其模具加工生产基地,设备的购置也重点突出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现有设备、课程实施进度安排及人员状况等,编制每班实训基数及合理安排实训时间、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我校专门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1.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根据院部师资队伍情况及发展,确定教师进修方向及名额,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对专业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在政策上给予倾斜。2.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针对大多数教师一直都在学校,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情况,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脱产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经验,以使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3.校内培训。安排教师在假期进行培训实习或参观学习。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学校牵头,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企业建设,将教学中的一些成果带到企业中,并从企业中发现新的研究项目,相互学习,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邀请数控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我校数控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招生人数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加实用规范的实习分配方案及制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开发水平还需提高,使其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喜欢实践操作,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2] 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3] 董炳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45-146.[4] 邓媛媛,聂志萍,肖晓兰.数控技术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45-47.[5] 彭智娟,殷永贵.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岱宗学刊,2010(4):96-97.[6] 金清肃,李文忠,等.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32-134.[7] 张桂春,梁文波.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0(23):295.[8] 李传军.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3):67-68.【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文章明确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现阶段教学实施的必要性,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面临教师年轻化的问题上提出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措施,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解决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文章阐述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成长建设及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为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操作指导。
关键词: 专业课程 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团队这个词早先是企业管理的词汇,后来应用到教学中。教学团队一般定义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工作为主线,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教学基地等建设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哉菇萄Ыㄉ韬涂蒲а芯康慕淌θ禾濉!?
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人们评价教学团队通常与取得的成绩相挂钩,现实中,团队目标和成员目标有时不一定是同质的目标,终究要依靠团队成员实现。统一和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就成为专业教学团队控制的重点。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应重视对团队中每个个体的充分尊重,使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能力,在一个教学团队中,以团队配合的方式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
专业教学团队目标定位不应只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还应有课程目标、学院的培养目标等。目标的定位应与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
概括为三个主要任务:
1.提高教学改革的动力及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教学方案的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或教学改革方向)等进行完善。
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教师团队队伍锻炼和培养,特别是责任心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与才华的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合作。
3.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团队开发课程,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全面性,课程监控及质量有保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学、做、研”的思想,发挥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参与教学过程的不同领域方面。
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访谈次数共5次,问卷调查填写共29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91份。其中,男教工105人,占36.08%;女教工186人,占63.92%,女教工所占比重较大。
1.年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31岁―40岁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占比达到48.45%。
表1 年龄分布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31岁―4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48.45%,30岁以下的占到了32.65%,在岗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
2.工作年限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2。各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表2 工作年限统计表
从年轻教师的工作年限上看,工作6年―10年及1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了47.77%,年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同学院文化,能够长期在教学岗位上辛勤付出的。
3.最高学历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3。可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是最高的。
表3 最高学历统计表
4.岗位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表见表4。本次调查普通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干事,再次是专业负责人和干部,调查人员比例相对合理。
表4 岗位情况统计表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层次,硕士学历的教师考核合格可以教授本科生,从事多年教学的本科学历教师教授专科学历的学生。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数相差不多。
5.我院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统计表见表4。
表5 我院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表
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调查结果上看,教师在师生配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学术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依托学院大的福利待遇及其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者的团队建设在社会知识高密集、短实效的要求下面临一些严峻问题。
(1)教师结构年轻化导致教师职称、质量参差不齐。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比例及数量、质量等方面都不尽合理,特别缺乏高职称、高技能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教师团队绩效评价不科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应不断完善,增强操作性,提高区分度,不要过于简单和笼统,如教师的绩效考核,仅单纯分为三个等级,且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较低。
(3)教学团队活动组织不力,每门课程都是教师在单打独斗,身兼数职,除了教学工作以外的工作事情繁杂,无暇顾及教学团队活动。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存在,在其他地方民办高校及三本本科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网络科技时代,知识获取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现在教师岗位“单打独斗”的教学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由“一对多”改为“多对多”。
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成长建设
1.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生活状态。
从现有调查上看,工作时间、陪孩子、做家务这三项工作时间占到了较高的比例,学习与阅读时间少于这三项活动时间,要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时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教师担任了很多教辅工作,担任班主任及教学管理工作,平时的教学档案建设等和教学本身无关的工作,要减少教师的不必要时间,让教师调整好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保证。教师有时间可以调整学术研究时间,可以研究课程内容。
2.基于课程质量提高的教学团队建?O。
(1)学术研讨与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培养教师团队的学术研讨意识,教师团队的学术研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构架相对完善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繁,总结规律,将知识的脉络及系统梳理给学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化,多位教师联合治学,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实施。
(2)课程团队教学任务分工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项目任务为主的教学方式较多,设置项目任务课程的任务分工,课程分为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有利于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教学团队成员都能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有所了解,在团队研讨过程中教师可以集体讨论学生作品,给予学生较全面的指导,每个项目反映学生的立体知识结构,每位教师给予不同的视角或知识内容,不见得每位老师的建议对其都发挥触动作用,但有一位老师的建议与学生的想法有共鸣,对于学生打开思维或者提高课业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像“木桶理论”,每位学生都有参差不齐的木板,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从多维度的不同知识内容将学生木板达到一样的高度。
(3)课程项目汇报教学团队全员参与
每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项目任务数量一到两个,学生最终要拿出经过多次修改的案例,案例的可行性与实施性由课程教学团队研讨统一教学主旨。
3.以课程输出为契机建制课程团队建设。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积极鼓励教学课程团队的课程输出,课程输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对外培训及委托培养。以课程输出为要求标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研讨中分析比较了传统教学方法知识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建设是金字塔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基础部与项目实践部。基础部是金字塔的低端,基础应用打牢固,项目实践应用才能得心应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之间形成网状的构架,基础部(基础应用课程)与项目实践部(项目应用综合能力培养),基?A部主要课题组成员是项目实践部的成员,这样一可以解决人员不足的矛盾,二可以保证课程知识内容的网状架构。
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
良好的专业课程团队要协调好资金、制度、考评的内部运行管理策略,良好的组织运作能够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进行。学习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外部构建、院系管理、考评制度等都是重要因素,尤其重要的是专业课程团队带头人的团结协作意识及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
1.建立学习型课程教学团队。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同样赋予学生天职的教师岗位更应该不断学习,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用交流学习、自我学习、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学习能动性,提供场地、资金,购买书籍和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从引进、培养、稳定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学院精力要集中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降低教师流失率,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2.院系分离,独立创收。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创收围绕课程展开,通过课程输出创收,通过项目方案创收等形式,创收的收入归课程教学团队支配,减少学院的集中管理,齐齐哈尔学院提倡“多收多得”的奖励机制,创收多,学院配给的经费会相对较多。真正将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各系、各专业教学团队上,使一级教学管理部门真正拥有管理、约束和发展实权,调动团队的活动力,提高整体学校的办学活力。
3.专业课程团队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及其执行力。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师结构相对年轻化,但要由具有协调能力、团队精神、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而不能只看职称和年龄,课程团队年轻化有很多优势,例如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工作心态上的积极优势,年轻教师教学改革适应性强,改革落实力度较大。专业课程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人员选择培养方面要多面考核。
4.转变考评对象。
教师岗位考评制度是个人申报材料、单位认同的过程,团队建设的考评往往被忽视,阻碍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制定灵活的考评办法,下放考评权利到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学生课堂绩效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绩效相挂钩。突出考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发表及教育科研的申报都要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展开。只有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都建立在团体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能的课程输出团队。
制度的内涵建设是建立在团队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制度不是强加的压力,而是考核的边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抓大放小,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同样要搞活课程建设,重点抓课程建设,教师的在岗职务作品就是课程,学校教学的核心单元也是课程,过硬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好的制度和体制都有漏洞,只有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才能很好地落实和完成任务、制度。良好的、灵活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术研究与科研研究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E教学团队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2]于丽英.基于团队效能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3]吴朋,秦家慧.教师合作视域下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J].高教探索,2014(6).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备案课题。
课题编号:GJD1214082。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16Q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