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3 07:2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2014-07-22

摘要:教风状况是影响教学水平、衡量教学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调查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总体情况较好,但教风内部工作态度、纪律执行、方法运用、技术应用、自我反思和教学评价等构成维度发展不均衡;经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在教风水平上性别、年龄、职称、教龄等主效应总体差异并不显著,但学历主效应差异显著。建议从关心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和空间、构建立体交叉的教风评价和监控体系、以团队教风建设为依托形成全校性的育人文化等几个方面加强教风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调查,对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布局日益多元化,新建了不少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是立校之本,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

教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精神面貌与行为风尚,是教师整体素养的灵魂和核心,是教师的思想道德面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集中反映。教风状况是影响教学水平、衡量教学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通过加强教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以教风带校风、促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试图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及特征

本研究以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问卷调查对象。该校由几所专科学校整合升本,定位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308份,回收率达99.3%;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96.1%。调查对象样本及特征见表1。

上表对性别、学历、年龄、职称、教龄的抽样数据分析显示,调查样本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但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较小,以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这也反映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和结构偏年轻化的人才队伍特征。

为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教风状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分别选取教师30人和学生80人进行深度访谈。在选择访谈对象时综合考虑了教师的性别、学历、年龄、职称、教龄及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使其具有代表性。

2.研究工具

自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问卷一”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问卷二”,并根据问卷一和二的调查结果编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的访谈问卷”。

调查问卷共23题。为提取影响教风有效性的因子,先经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对变量进行降维,之后提取了六个公共因子(包括:工作态度、方法运用、技术应用、纪律执行、自我反思和教学评价)共计19题,另有4题因鉴别度低故删除。题目的设计上,工作态度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投入性、奉献性和全面性;方法运用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灵活性、前沿性和多样性;技术应用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纪律执行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敬业性、严谨性和责任性;自我反思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批判性、进取性和可塑性;教学评价维度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公平性、履职性和改进性。这六个维度的总解释量达到66.250%。信度分析显示,本问卷的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11-0.831之间,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02,说明编制的问卷信度较好,可以作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的测量工具。

3.数据收集与整理

问卷一采取4点计分法,选择“完全符合”、“部分符合”、“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计4分、3分、2分、1分,反向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教风水平越高。问卷二主要统计百分比。

问卷一和二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基本数据与问题分析

(1)六个维度的总体调查结果分析。表2显示,六个维度的总均分为3.122,说明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建设总体情况较好,多数教师具有较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不同教师间高低分差距较大,提示还存在部分教师的失职行为影响着教风状况。此外,教风内部构成维度发展不均衡。六个维度中,教师的工作态度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技术应用、方法运用、自我反思,而纪律执行和教学评价分数较低,尤其是教学评价的分数与其他五个维度的差距大,更要引起重视。

(2)六个维度的分项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涉及的六个维度中,工作态度方面是最值得肯定的。多数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扎实到位,有65%的教师每次上课前的平均备课时间超过1小时。89.3%的教师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仪容仪表等方面,并且经常布置作业,课后认真批改作业,作业全批全阅的教师占到了60.4%,还有38.3%的教师选择了部分批阅、集体讲评的方式。

在方法运用方面,多数教师(91.3%)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能因材施教并注意与学生的互

动,说明教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但相关调查中,有66.2%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活动,显示实际的师生互动仍有不足。此外,期末考核评价方法也不成熟,访谈中有20.3%的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在技术应用上,仅半数教师(50.3%)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技术工具,并有意识地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甚至少数教师(4%)基本上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可见对新技术的兴趣不足、充实不够也是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建设的关注点之一。

在纪律执行维度方面,调查显示,有73.9%的教师存在调停课现象,经常调停课的教师比例占到5.4%。随意调停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部分教师教学纪律涣散。教师因公私事情偶有调停课现象虽可理解,但过多的调停课会导致教学秩序紊乱,这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调查还显示,有7%的教师发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从未进行教育,2.7%的老师上课从未点过名、57%的教师选择偶尔点名。进一步访谈中,一些教师以“高校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自觉”等作为理由。这既反映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不关心,也无形中纵容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应用型大学招收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因势利导不够易导致放任自流。

在自我反思上,大部分教师认为反思是有必要的,并且有51%的教师能够经常进行反思。但人的惰性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常常阻碍自我反思的持续性。如,部分教师尚未领略到反思的内涵和作用、不了解反思性教学策略,部分教师反映教学科研任务重、没时间反思,缺乏教师群体的帮助和支持,缺乏理论指导等。

在教学评价方面,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的评教结果认可度总体不高。只有18.8%的教师认为充分利用学生评教、同事评议及有关人员的评价改进教学非常重要,另有8.7%的教师认为充分利用学生评教、同事评议及有关人员的评价改进教学不重要。40.9%的教师认为当前的学生评教成绩不太客观,甚至有10.7%的教师相当担心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过严、要求过高会影响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在这种担心下,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赢得学生对自己较高的评价而降低要求(如访谈调查显示,有70.5%的教师在期末给学生划重点)。这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缺乏有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支撑,考核评价内容难以反映真实的问题。因无法得到多数教师的认同,也易导致教风的逆向选择。这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迫在眉睫。

此外,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高校,如何正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往往是学者们关注的主旋律。本次调查显示,在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有43%的教师选择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两者同样重要;45%的教师认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以教学为主;10.7%的教师认为没有发表论文很难晋级,因此科研比教学重要。而在平时教学与科研何者占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上,有33.6%的教师选择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调整;有56.4%的教师选择教学比科研占用时间多;有7.4%的教师选择科研比教学占用时间多,还有2.7%的教师选择了两者占用时间同样多。可见,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重要性,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且能够合理地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存在学术功利化的心理。

最后,调查中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66.7%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学校教风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师生沟通交流较少。以一学期来看,课后和任课老师从未交流的学生还占据11.6%。可见不少教师满足于教学时数的完成,无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存在责任缺位的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沟通交流、辅导答疑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习风气的改善。今后,如何进一步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应该成为改善教风关注点之一。

2.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人口统计学的常用变量分析中,仅学历主效应差异显著(F=6.140,p<0.05)。性别、年龄、职称、教龄等主效应在教风总体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性别主效应差异t=3.004(p>0.05),年龄主效应差异F=2.194(p>0.05),职称主效应F=1.091(p>0.05),教龄主效应差异F=1.398(p>0.05)。进一步检视具体的各项因子,发现以下值得关注的趋势。

(1)不同性别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女性别在总体教风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3.004,p>0.05),女性教师教风总体水平高于男性教师。六个教风维度中,工作态度(t=2.891,P<0.05)和方法运用(t=5.891,P<0.05)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教师分值高于男性教师。这与女性教师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赋予男女性教师不同责任有关。许多男性教师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育人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更能带来直接效益的科研和其他方面上。而女性教师由于较为具有爱心恒心耐心,许多女性以教书育人为乐趣,真正潜心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其工作态度、方法运用水平和总体教风水平高于男性教师。

(2)不同年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同年龄组在总体教风水平上差异不显著(F=2.194,p>0.05),以50岁以上教师教风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41-50岁、31-40岁、20-30岁。随着年龄的递增,教师教风水平逐渐提高,显示中青年教师的教风建设任重道远。六个教风维度中,各年龄组在纪律执行(F=3.255,P<0.05)、工作态度(F=3.326,P<0.05)和教学评价(F=32.991,P<0.05)等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访谈得知,这与当前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侵蚀有关,也与中青年教师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有关。很多中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面临着社会、家庭和事业的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问题比较棘手,往往忙于科研和兼职,无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显得奉献意识不足、敬业意识淡漠、从教缺乏严谨,无法将智力劳动和所应承担的责任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今天,仅在精神上认可难以让教师在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方面有更多的动力。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地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解决他们的困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不同职称调查结果与分析。不同职称组教师在教风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091,p>0.05),但是在教学评价(F=2.991,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水平上,以教授教风总体水平最高,其次是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从访谈结果可以得知,高职称教师不仅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敬业精神、行为风范的自律性也更强。因此,教学管理者可以更注重发挥高职称教师优良教风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4)不同教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同教龄组教师在教风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398,p>O.05),在工作态度(F=5.798,P<O.05)、方法运用(F=2.946,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水平上,以20年以上教师教风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11-20年、6-10年和1-5年。可见随着教龄、阅历的增加,教师的责任心、育人感也逐步增加。资

历深的教师多年来囤积的经验和沉淀的文化底蕴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教风水平的宝贵财富。

(5)不同学历调查结果与分析。不同学历组教师在教风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6.140,p<0.05)。六个维度中,纪律执行(F=3.713,p(0.05)、工作态度(F=4.128,p<0.05)和方法运用(F=3.437,p<0.05)等三个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后发现,本科及以下组和硕士研究生组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水平上,以本科学历教师教风水平最高,其次是博士学位教师,最后才是硕士学位教师。为什么是本科学历组的教风水平最高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多由原专科学校升格而来,许多资历深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学历起点还只是本科,但师德修养较好。而博士学位教师多数是近几年来新引进的人才,他们年轻有朝气,但是就如前面所分析的面临多重压力,因此教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导入关怀激励,关心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和空间

教师是教风建设的主体,应从内在动力入手调动起改进教风的积极性。我们提倡教师敬业奉献,并不是要他们“生命透支”,不食人间烟火。学校领导是学校教风建设的责任人,应深入课堂第一线,深入学生和教师,并通过座谈和会议等方式了解教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

中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需要提升教风的群体。面对中青年教师的角色压力,学校应处处体现人本关怀,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激励措施。对教风优秀的教师除精神鼓励外,还应在岗位津贴、评优评先、提职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从而充分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有限的资源与人才的合理配置,真正意义上的使教风建设落到实处。

2.改进评价方式,构建立体交叉的教风评价体系

针对本次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环节入手,将评价内容量化、具体化成可操作、可检查的准则,将评价过程优化为管理和改进的过程。一方面,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的瓶颈,增加启发式、研究性等新式教学方法的引入,争取形成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教育教学技能;在课后,增加反思的自觉性,使教学反思常规化、常态化。如,针对调查59.4%的学生表示的“最希望课后以QQ聊天的方式与任课老师交流”,思考如何运用网络加强交流展示教风。另一方面,优化外部的评价指标。如,针对本次调查学生认为与教师交流较少的现象,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表上,不能停留于简单的优良中差等程度判断,而是要增加“课后是否与学生交流”、“辅导答疑是否满意”等具体量化环节,并适当增加教师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进一步促进学生与任课教师交流方式的多样化。此外,为防止评价片面化,还应重视多维评价,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价。

3.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教风监控机制

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风建设,必须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从而使教风建设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根据本调查情况,建议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加强教风评价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并及时更新和发布数据。这样,才能使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当前自己的教风评价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依据,二是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教风奖励与惩处措施,把教风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定年终考核、聘任职务、提升工资的重要指标。对于个别不能为人师表、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决不能姑息,轻者应批评教育,重者应让他们离岗、换岗甚至下岗,从而真正发挥制度的敦促和威慑作用。

4.以团队教风建设为依托,形成全校性的育人文化

本次调查显示,教师的教风水平随着年龄、教龄和职称水平的增加而提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建设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团队教风建设为依托,最终形成全校性的育人文化尤为重要。这个团队要考虑到性别、学历、年龄和职称梯次,更要发挥资历深、职称高的教学名师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发挥他们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将各个层次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优良作风汇聚、凝练起来,使教师形成一种人文精神和信念,让教师意识到教育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爱的水乳交融,将育人工作和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并在全校生根发芽,形成舆论氛围,最终升华为全校教师共同的思想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 [J].教育研究,2009

(2):36.[2]阮学勇.高校教风问卷调查研究的思考与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9-62.[3]蒋亦华.高校教风建设探讨 [J].中国高等教育,2009(3):54-55.[4]张立,王玲,朱亦赤,肖志勇.高校教师教风建设探析 [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34-36.作者: 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 程灵 黄颖 方晓斌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05期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改革的基本方向,肯定扎实学生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两个重点方向:一方面要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物理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介绍物理基础、推导必要的物理公式时,板书教学法优点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开展和组织具体教学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工科物理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仅靠补充近、现代物理知识,去处陈旧知识、压缩繁冗内容来解决。应该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精练和提升,使之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一入大学就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作业、实验及同别人讨论,发现问题,寻求新知识以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有的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成为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1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和实验、数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有紧密地联系。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各门课程的联系,使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学会在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要会翻译:把抽象的数学公式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物理概念;把直观的物理运动翻译成严密的数学程序。最后把物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语言来阐述。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此理论基础上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大学物理自身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提升不了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甚至出现大学物理“无用论”。另外,由于物理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不能强调它的基础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要改变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因此,可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精练和提升,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高中学过的传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指出大学物理学习时注意的问题:如强调矢量、变量、微积分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对每一章、每一篇学习内容做必要小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可对每一章或每一篇知识点做必要复习,也可对知识做整体和逻辑性的认识,还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没学好或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总结发生在课外,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因此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在保证“必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压缩与专业相关度小的章节的学时,适当增加与专业衔接紧密章节的学时。在平时教学中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及时地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相关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同时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以讲概念、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为主,理清物理学整体知识脉络和当今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1.2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的提出,趣味应用、实际生活和专业工程问题引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可采用德国教育专家胡格(Hug)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方法来实现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如有趣的关键字卡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人的、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特别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光学)进行精练与提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使大学生一入大学就应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完善的精密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模型法、理想试验法、科学假设法、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演绎归纳法、半定量法等。而研究物理量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对称性、不变量和守恒量是全局或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连续可微的物理量,求极限、求导,研究极值点、稳定点、拐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才能了解这些思想或方法在物理学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物理学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能,还能使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应重视实践性。另外,理论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WalterLewin教授的电磁学,大概有1/3的时间是在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工程应用,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反映工程技术和社会对物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工程意识,逐步学会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有推有出,有破有立。创新并不神秘。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因此创新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要在继承中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俊,等.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6.[2]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3]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2006,05.[4]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作者:郭向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进行改革,为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不清晰,培养定位不准确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为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必须和社会的需要一致,但是很多学校没有注重这一点。举个例子,一些学校甚至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为层次非常低的会计电算化目标,教师花费很多时间来讲解如何应用这个软件,教学过程中,软件操作的时间过长。

1.2教学内容选择随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实际上,教师应该按照课程目标的定位来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因为认知方面的偏差,很多教师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这样就使得教学过于随意,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举个例子,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编程的方式来讲解应用子系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但枯燥,而且难度大。一部分学校则选择某种财务软件来进行讲解,教师根据财务软件的说明书来授课,这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不利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自己组织内容进行讲解。因此,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这方面,都显得比较随意。

1.3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因为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也要具备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处理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学工具仅仅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要求学生上课时根据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不但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没有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思考。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制约了学生潜力的开发。

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2.1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

要改革教学,必须要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建立并且传授和会计信息系统职务角色相关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能力和会计能力,从而达到企业的需要。

2.2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非常多,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如果教师不进行选择就全部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所吸收到的将会很少。所以应该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从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介绍ERP系统、XBRL以及网络审计等方面的内容。讲述的时候,要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

2.3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的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会计人才。首先,教师要充分采用现代化工具,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可以让学生在仿真企业中担任职务,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真正了解操作详情。最后还要构建分布式实验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中,没有能够将实验教学里的软件、网络环境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要发挥出网络化实验场地的作用,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和部门来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专业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系统

最后,教师要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考评系统。也就是说,考核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知识。教师除了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还要采取其他考核方法,比如撰写课堂论文、心得体会,以及小组实验任务完成程度、团队测验等等。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进步程度、综合能力来进行考评和打分,这样才能得出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

3总结与体会

如今,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将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术型高校、高职院校等进行区别,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达标的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第四篇: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

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20世纪中叶,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学位。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我国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由于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部分院校只注重规模和效益,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目前本科院校专业的设置缺乏实践性,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开拓精神和独到见解,缺乏竞争的优势。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吉林工商管理学院、吉林北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联办“2+2”分段联合培养以能力本位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

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

四是采用产学研结合类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二、建设目标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吉林工商管理学院管理专业联办“2+2”分段联合培养以能力本位为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

——构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2+2”分段培养层次的整体职业教育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形成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本科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重构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各有侧重的技能训练,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叠、能力倒挂的现象,建立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实现高职、本科教育的柔性衔接。

——改革考试方式,使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构建高职、本科衔接质量监控模式,贯穿高职、本科教育全过程;

——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物流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培养;

——构建高职、本科衔接质量监控模式,贯穿高职、本科教育全过程;

三、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立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为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领导小组。组长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担任,成员由两校分院领导、教务处及系部领导组成。为做好专本一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工作小组。

(二)采用 “2+2”培养模式

统筹协调高职、本科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前两年(专科段)在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本科段)在本科院校学习,实习分段联合培养,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由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制定,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两年专科结束后,颁发专科学历;转段后,注册专升本学籍,两年本科段结束后,注册本科学历。

(三)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

第一,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软件设计能力培养。

第二,在2年高职阶段,主要培养能在物流企业等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物流营销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工作,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在2年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企业业务实践能力,具有物流服务管理、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有效衔接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有效衔接的难点,项目工作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前2年高职阶段,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四个模块组织教学;本科阶段设置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类课程。

(五)实行专本一体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前2年高职阶段的核心基础课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院校教师承担,课程标准及基本要求由双方共同制定。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统一安排师资进行授课,实现各校优质师资共享。

(六)实行专本一体的学生管理

对于“2+2”试点项目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同时,在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教务系统注册,吉林工商管理学院全程跟踪与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各校配备专职班主任与兼职专业导员负责学生的管理和专业学习指导。

(七)构建高职、本科贯通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高职、本科职贯通式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本科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科要提前介入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高职、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评价网络,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对高职的教学建议等及时向高职学校进行反馈,实行质量监控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八)实行专本一体考核管理机制

高职阶段的培养方案所涉及课程成绩纳入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成绩管理系统。任课教师进入吉林工商管理学院成绩管理系统填写学生成绩。

(九)本科准入机制

在高职2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吉林工商 管理学院继续下一阶段学习。2年内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高职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不得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模块

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徐飞 余璐璐

【摘要】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与行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在针对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建立符合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

生物技术专业是我国生命科学的新兴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通向应用领域的桥梁学科。由于生物技术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提供技术基础,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这些相关行业多对高校就业学生的科学水平、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为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迫使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进行模块课程改革[1]。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对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广泛调研,凝练专业方向,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多次修改,特别是对专业课程进行分类设置,并将校

企合作融入课程建设,重点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

1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设计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调研,更加明确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需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展生物资源利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食品和医药生产与检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研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

为了使该培养方案得到实施,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为“基础教育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基础教育选修课”五个模块,培养方向包括农业

生物技术方向、工业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向、生物技术制药及检验方向。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构建合理的专业模块和教学模块,目标是能够培养出技能型、销售型及综合素质型三种类型生物技术人才[3]。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需以行业能力素质为核心,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的形式多样化,按照理论为基础、实验与实践辅助提高安排课程,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安排进行改进和整合。模块的基本框架见图1。

(1)专业主干课,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免疫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

(2)专业选修课,从四个方向对原课程进行改进。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植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工程综合实验;方向选修课程为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经济动物养殖、动物传染病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植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能源植物。其中,将原方向选修课程中的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调整为植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从而形成系统的农作物课程学习体系。工业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酶工程、酶工程实验、酶工程综合大实验、微生物综合大实验;方向选修课程为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实验、微生物肥料及实验、啤酒酿造技术、白酒生产技术、发酵乳生产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其中,酶工程实验、酶工程综合大实验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相同,故调整为二选一,而将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实验调整为

方向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动手能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方向选修课程为基因工程综合大实验、分子遗传学、生物类软件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调整为免疫学,使学习方向更加专业化,并对生物类软件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整合,避免课程内容上的大量交叉重复。生物技术制药及检验方向必修课程为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方向选修课程为血液

制品学、微生态制剂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制药、GMP管理与质量控制、病毒学。针对该行业人才岗位需求,增加了免疫学和病毒学,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扩充。

(3)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包括,数理统计、生物专业英语、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蛋白质工程、仪器分析、仪

器分析实验、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栽培实验、食品质量检验。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去除了应用动物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弱化了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各种具体的技术学习上。

2生物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在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工作能力。以此确定三种类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技能型、销售型及综合素质型。每一种方向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技能型要求掌握一些生产、研发相关技能;销售型需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和生物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型应该加强科学前沿知识和研发技能的学习。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断改善各个子模块的教学大纲,改变以往主干课与选修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主干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并按模块建立课程适当选择专业选修课的学习,突出模块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适应模块化的教学需要,对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模块教材可能组合以前多门课程的内容,并加入最新的应用内容,有效地将学科体系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相综合,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善于思考、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学校所有的教学环节,同时引进先进网络课程,并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转入到教学内容中。

实践教学平台的完善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为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方向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4],需对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提高实验场所及实验设备利用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名称,学生自主设计

实验方案,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后,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在实验方案可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成果进行汇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查找文献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调整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实验的能力。另一方面,开设研究性实验,充分利用我校教师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加入教学中,把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将科研仪器应用于学生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科研思维[5]。此外,可将学生带入到企业中,深入工厂,实地学习,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相关专业方向有系统的认识,减少理论学习的单一性。

3生物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要求

分阶段组织教学

在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的基础上,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组织教学。模块化教学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的结合

起来,分阶段集中学习,循序渐进。根据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块可分为以下阶段:(1)基本知识阶段,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2)初级综合实验,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设计步骤,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3)专业认知阶段,结合专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学习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提高专业素质[6];(4)中级综合实验,根据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5)实习应用阶段,学习生产和实践经验以及生产设计,最后进行毕业实习、实验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师资力量的引入加强

高校师资力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学校可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在职教师可利用假期深入单位企业学习,教师在单位企业中

与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推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丰富理论课堂的教学,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7]。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相互合作,直接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家进校授课,或者举行讲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就业意向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稳定就业。

4模块化教学总结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应用型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按照实践需要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提高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专业模块的整合,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同时加强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逐年增加。

此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1)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对于专业素质的考查,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确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实践能力水平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8]。(2)对学生模块学习考核体制的完善。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结合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改变以往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的考核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秀芝,王燕。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l(21):189-211.[2]赵世光,薛正莲,杨超英,等。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2):47.[3]崔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雷生姣,龚大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生物工程模块课程体[J]。广州化工,2013,41(18):184-186.[5]何晓梅,陈存武,陈乃富。应用性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模块化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175-177.[6]李蕤,肖厚荣,陈群,等。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模块化教学创新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85-87.[7]杨文婷,吴士筠,乐薇,等。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4,(9):21-23.[8]宋建民。生物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向导,2011,(17):64-65.

下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文章明确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现阶段教学实施的必要性,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面临教师年轻化的问题上提出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措施,......

    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阅读偏好调查

    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阅读偏好调查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大学生;阅读偏好 摘要:处于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图书馆为了进一步优化藏书结构、规范图书管理、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三江学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