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2:5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桃源县第九中学 谢一彰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中(目前我所用的教材),文言文单元一共16个单元,占总数的47.1%,且不说老师们教授这16个单元付出了多少劳动,花了多少心血。单说本人在高三复习时,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课本中的十个文言文单元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每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可是当用课内的实虚词及句式用法等知识呼应贯通课外文言语段时,学生却不会用已掌握的课内文言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语段碰到的问题。我困惑。这必须反思:是不是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高三阶段复习任务繁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课内文言文,算是一种奢侈,可学生是不是认为复习时间太仓促,在走过场?于是我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建立在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那效果肯定会不错。关键是有70%左右的学生在复习前对以前所学的文言文,脑中一片混乱,有的学生连文章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都是在近期复习是才知一鳞半爪,更谈不上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平时的背诵,但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是我们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强化《大纲》的要求,没弄清楚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基于教材,而决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二、讲解分析烦琐不堪

所谓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或者以串讲串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现象。渐渐地学生上文言文养成只要带着耳朵机械地听,自觉一些的学生机械的在书上做笔记。这样他们课前不会去预习,课后合上课本万事大吉了。心想:反正书上有笔记,考前再看一遍。但考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一拖再拖,知识一忘再忘,到了高三复习时,旧内容成了新内容。

对策研究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以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优化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所以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也许有人认为,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其实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如果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同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也大可不必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学的现代文远远超出文言文,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了,即使还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应该通过继续学习现代文来提高。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要扫除了文字障碍,能译成现代汉语,便完全可以用从现代文里获取的阅读分析能力,去领会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技巧。由此可见,把这一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对《促织》的教学只用两教时,不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只要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指出来。因为作为“例子”,分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在学习白话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已进行过,如果老师再把《促织》在这方面的写作成就当“例子”讲一遍,岂不多余?

当然,我强调教学中应有目标,有重心是就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来说的,是针对教学面面俱到而提出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就文体来看,古文里有而现代文里没有的,例如赋、骈体文。从修辞的角度看,文言文里有互文,而现代文里没有,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地,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体味,去积累。

㈡、重视诵读与积累教学

⑴、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由于许多篇目需要背诵,所以我们更强化学生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所以除了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读得流畅,声情并茂,一位老师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可见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要达到如此水平,还需反复训练,教师可通过朗读比赛,设计一些选填虚词的题目让学生做等手段促使学生去读去揣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⑵、再谈重视积累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当然,读文言文已不写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别是实词)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又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情况必须了解。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故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

如何进行积累教学呢?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是,从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起,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作“文言词语仓库”,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通有无,只要认真扎实地去积累,势必会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尝到积累词语的甜头,还应经常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去进行知识的迁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成功了自然会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会更乐意积累。

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的方法。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不会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内容。为什么?我认为缺乏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题面前,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可不可以利用课文注释采取“掩藏法”。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会凭借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

⑵、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地塞给学生,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并会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⑶、凭借课文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中那些关键语句,必须重点讲解并要学生掌握。例如,有一位教师讲“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做了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一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像这样的关键地方多下功夫钻研备课,学生收获的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还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等)㈣、尝试让学生自主课堂

我们当教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自己讲一篇文言文比自己学一篇文言文的所得要多的多,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让他讲一篇文章比他学一篇文章所学到知识要多。因此,可以尝试着叫学生来上课。当然,教师不可以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应该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报名,确定备课组组长和成员,由备课组长扮演老师的角色,备课组成员是帮手,而教师则是顾问。在备课期间,组员根据组长的要求,积极查找资料,了解韩愈生平作品、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并讨论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讲解练习等,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参与面也可以广一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于学生没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讲者全力以赴,听者精神专注,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当然,这种尝试要有个度。上述的对策研究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反思的结果。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教文言文不必急着赶进度,让学生弄懂弄透一篇文言文,它会让学生终生受用。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①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②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③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②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③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④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①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②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③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④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第三篇: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彰显,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成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帮助重压之下的中学生释放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而且能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通过介绍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现状;对策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目前新课程改革到来,高中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学校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部分高中学校已经增加了体育课的课时,由原来的不开设增加到一周两节,同时还开设晨跑,课间操,校运会等体育活动。在硬件建设方面,高中学校铺设橡胶操场,建设篮球场等;在师资方面,配备体育老师;在体育活动上,项目在不断更新。当前,学生上体育课程的主要动机是缓解压力,适当放松,其次是兴趣爱好,另外,有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体育成绩而上体育课。尽管体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体育教学效果较之以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片面强调升学率,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等原因,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为了自己的儿女们能够考取重点大学,学校和家长在文化课程上的重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而对于体育课程,学校和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其重要性。有时,为了学生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程,学校领导甚至会停开体育课。他们不重视学生体质的发展,只片面追求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这就会使得中学体育教学得不到好的发展,教学质量会降低。而一些思想保守的家长本着“成绩第一”的态度,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

(二)体育经费投入较少,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再加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校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缺乏,学生可参加的体育项目较少。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

件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有时,由于学校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学校已经无法再增设其他的体育场地,例如,网球场,游泳池等等,这就使得学生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只能停留在田径、球类运动、体操等方面。然而,模块教学对于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于文化教育的偏重以及学校人员的超编,许多高中很少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是用文化教师顶替体育教师的职位。然而,现在模块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学校的课间操、器材管理等都需要体育教师负责,这就使得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同时压力也增加。此外,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也就导致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积极,教学课程乏味等消极情况的出现。

(四)课程设置不科学,体育课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是当前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导内容,网球、游泳这一类体育运动相对缺乏而且得不到更新,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对于健康卫生知识的教育也是较为缺少的。由于许多教学老师养成了传统的教学习惯,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更新,往往导致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因此失去兴趣。

三、高中体育教学改进对策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以及家长体育意识

通过学校向师生以及家长宣传体育价值,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让师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明白体育活动的意义之所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成为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合格人才。

(二)加强体育场地建设以及增加体育器材配备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依据学校的规模,对体育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以期在场地建设,器材配备方面能满足学生上课和教师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校要重视体育的发展,制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不足的地方,继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随时保持应有时代的紧迫感。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地参加各类体育科研,撰写好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改善教学方法

除了增加体育项目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健康卫生知识等课程,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体育教师应注重改善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动向,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锦毅,李祥.学校体育学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二版):12.[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曲宗湖 ,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 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王双庆,李佳雨.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A].中国学校体育,1996(4):47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李荣敏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当今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存“多教多学”的现象,值得深思。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超课时分配计划

一篇文言文教学原则上不会超过两课时,但多数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往往超过两课时,甚至达到三、四课时。第一课时教会学生读,然后让学生会背。一堂课下来,学生口干舌燥。第二课时教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一堂课下来,学生累得手脚麻木。第三、四课时再分析课文,布置作业。教师、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几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虽有效果,但不高效。

(二)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

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思考得多,学生动脑少。教师收获得多,学生也收获了,但却是机械性记忆。教师俨然成了主角,学生仅仅担当配角罢了。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仍属于接受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我表演的空间。教师灌输了多少内容,学生就接受多少内容。

(三)学后不会用

学习文言文最终是要会阅读课外文言文。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时,显得不知所措。读不懂文本,做题乱写。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望“文言文”而生畏的现象。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要想解决以上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展开多重对话,探求灵活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就展开多重对话,搞好文言文教学,提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做好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书,教材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教材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于老师的话道出了教师研读文本对上好语文课的重要性。教师要深入文本,探究每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乃至作品的内涵,探究写作的目的,与文本和作者展开深入对话。还应对与文本有关的内容进行广泛的更深的研读。课文后的注释,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教;《教参》上现成的结论、脱离文本的内容不教;教师自己都搞不懂的知识也不要教;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做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形式和主要的载体。现行课本都有课下注释,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注释纠正读音,知晓词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整体感知文意。2.学生质疑文体。古人云: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发现不懂的字、词、句的意义。通过细读,可以对现成的结论提出质疑。例如《陋室铭》中有这样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文对“斯”的注解是:“这。”有学生通过阅读提出质疑:上下两句文不相属,跟上文接不上,不能解释为“这”,应当解释为“则”。又如《伤仲永》一文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针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做好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1.小组合作式。当学生找到自己的疑难之处时,可由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帮忙解决。2.小组辩论式。围绕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表见解,热烈争辩。如教授《桃花源记》时,对于渔人重访桃花源为什么“不复得路”这个问题,许多同学都有不同的见解。通过争辩,可以深化主题,明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许多问题也是越辩越明,越辩越有新的收获。

(四)做好教师与学生的对话1.教师是释疑者。当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仍有不解之处时,教师要及时释疑,特别是一些文言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比如,“之、而”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等。2.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或肯定、或猜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比如初读《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可以用———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格式来引导学生去完成。又如《陋室铭》一文作者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总之,搞好多种对话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法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好这个法宝,充分指导学生在快乐活泼的文言学习和积累中,不断提升语言能力和素养。学好文言文,用好文言文。

第五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一、前言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二、现状调查

那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200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期始阶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区规模不一的四所小学不同年级(主要是三、五、六年级)12个班级共331名学生和67位语文教师。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表1)学 生 年级 人数 很有兴趣 比例 有一定兴趣 比例 无兴趣 比例 三 99 54 54.5% 43 43.4% 2 2.0% 五 94 36 38.3% 53 56.4% 5 5.3% 六 138 48 34.8% 79 57.2% 11 8.0% 教 师 67 18 26.9% 41 61.2% 8 11.9% 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好” “有趣” “很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 人数 128 29 27

2)24 22 19 14 4 比例 38.7% 8.8% 8.2% 7.3% 6.6% 5.7% 4.2% 1.2%

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教师的兴趣则低于学生。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如:“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

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枯燥,无实用价值。另有近14%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

2.夜来春雨润垂杨 春水新生不满塘────古诗文掌握量 学生古诗文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3)年级

课 内(首/人)课 外(首/人)总 计(首/人)班级人均最 高值(首/人)

班级间差异最大值(首/人)应掌握 实际掌握 三 5 4.9 18.2 23.1 26.4 7.5 五 13 12.8 23.5 36.3 50.6 28.7 六 20 19.6 19.9 39.5 48.3 17.7 从表(3)看,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五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11.1首,且比六年级中人均最高的班级多2.3首/人。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50篇(段),第三学段60篇(段),小学阶段共160篇的要求显然存在差距(即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断)。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则无一篇。

从教师古诗文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看来,则有些让人心虚和尴尬:人均47.2首,与学生差距不大,与最高的班级比甚至还少3.4首。其中,也是古诗占了绝大多数,完整掌握的古词古文较少。虽常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劝学》),但恐怕我们无法为此欣慰,为此陶陶然吧!

3.肯未吊古酣歌否 恰放黄花一两枝────教学情况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4)

内容

是否指导课外诵读

有否对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经常(定期)偶尔 从不

经常(定期)偶尔 从不 人数 81 191 49 55 240 30 比例 25.2% 59.5% 15.3% 16.9% 73.8% 9.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5)内容

是否进行课外古诗文补充教学 有无列入教学计划 经常(定期)偶尔 从不 有书面计划 有,但未诉诸文字 无 人数 18 36 7 4 46 11 比例 29.5% 59.0% 11.5% 6.6% 75.4% 18.0%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三、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主客观都有。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环境因素

从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不仅在教育领域,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至少也是矫枉过正,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更是将此推到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我

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罕有其一席之地,各级教研活动有关古诗文教学的研讨实践也难得惊鸿一瞥。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2002年3月4日《都市快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本次调查中仅一名学生谈到自己读背古诗文的原因是:“家中大人每人都会,也要求我学。”

2.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教材因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是现代课程的三大主要构件之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反映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完整的体系中,那本„教科书‟毕竟是核心。”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总是以此“本”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而现行教材在古诗文篇目的选编上却恰恰有所局限。

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陈尚君曾谈到:语文教育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少,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显薄弱,以至于有些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标点古书都有困难。”他所指的虽是中学和高校语文教材、课程的问题,但小学语文教材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义务教材也存在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而且形式单一,绝句23首(其中五言7首,七言16首),律诗仅1首(且只录其前半部分)。乐府诗、古词、古文则未见一首(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

3.古调虽好空自爱 今人无心多不弹──教师因素

教师同时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淫,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踏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校园外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师们很难心静如水,能耐得寂寞,慢慢积淀。即使在如今如火如荼的学历进修中学到古代文学这门课,也很难真正有所提高。因为成人高校的学习往往是种“文凭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了对付考试,老师们主要是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接触,更不用说深入作品,潜心会学了。从此次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生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古词、古文原本学得不多,更随岁月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大多只是模糊的影子,或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句罢了。因此说古诗文内蕴教师远不足“一桶水”,更遑论“长流水”了。

4.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①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②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③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

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四、改进措施 1.四顾山光接水色 凭栏十里支荷香──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单独存在,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它虽不能决定人,但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①社会环境的建设: 全社会都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氛围。当然,这是一个背景极其复杂广泛的社会问题,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一蹴而就的。值得欣喜的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让人看到了春光乍现!

②校园环境的建设:借此东风,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阵地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也应给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小广播中可以时常传出些古诗文诵读吟唱的声音;学校电视台(不少学校已有)定期推介一首(篇)古诗文;课前准备时间,特别是语文课,提倡读背古诗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③家庭环境的建设:首先是通过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媒体积极地宣介倡导,来

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由于媒体的报道宣传,上

文中提到的那个只招到一名学生而没有开成的“古诗文诵读班”终于有其他家长

带着孩子来报名,虽然人数不多,但也得以顺利开班了。见《都市快报》2002.3.19)。其次,作为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古诗文素养。学校也可以充

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

2.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②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③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④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标准》)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板凳坐得十年冷”,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教学管理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进修。

如鼓励语文教师学历进修时,报考学习中文专业。各级进修学校组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时安排古典文学鉴赏课,请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时安排古诗文教学研讨的内容等。

如此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①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②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③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④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①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③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④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五、结语

面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阅读教材论》王松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注:此文获2002浙江省小语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

下载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戴秀英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

    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绍兴市快阁苑小学五年级(4)班少先队科普中队小学生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以来,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 2010-06-13 15:38:3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0期) 作者:周建新 【摘要】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从政府......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

    政府机关人员现状调查及调整对策

    政府机关人员现状调查及调整对策国家公务员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到机关办事效率的高低和工作质量的好坏。通过这次机构改革,我市政府机关虽然理顺了一些工......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作文水......

    放射源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

    1概述 核技术在我省工业、医疗、农业和科学研究等许多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用放射源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在工业领域,各种放射性料位计、密度计、水分仪、灰分仪等放射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院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针对学院学生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