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

时间:2019-05-12 21:2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

第一篇: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

一、调研课题: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

二、责任人:王建深王青蓉王美玲

三、目的:通过本次调研了解黄南州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提出思考建议。

四、调研涉及的主要问题

1、我州创意文化公司、企业的发展现状

2、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进行思考

五、实施过程及时间安排:

1、深入广告、艺术品开发、传媒、音乐影视制作等公司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基本情况。(7月2日—6日)

2、到文化、旅游部门查找相关资料(7月7日)

3、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思考(7月8日—9日)

4、撰写调研报告(7月10日—12日)

第二篇:黄南州游牧民定居情况调研

黄南州游牧民定居情况调研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1%,是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地区典型的草原牧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全州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广大牧民群众基本上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由于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先进的生产、生活设施难以进入牧民家庭,居住条件和生活饮食结构难以改善,学习教育和科技文化难以普及,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质量长期难以改善等问题十分突出,藏区游牧民定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州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2009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我州藏区游牧民定居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藏区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全州游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对促进全州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黄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期,我们对全州游牧民定居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进一步做好游牧民定居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黄南州游牧民定居建设意义深远

1.游牧民定居建设是构建和谐甘南的必然要求

畜牧业是黄南州的基础产业,游牧民长期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收入是游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后的游牧经济必将会被现代畜牧业所替代,传统的畜牧业游牧生产方式也必须转变为规模化饲养,实行草场轮牧与圈养相结合,向畜牧业产业化和有机

畜牧业发展,而游牧民只有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定居才能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的需要,必然会促使全州游牧民群众实现定居,这也是实现全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黄南的必然要求。

2.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广大游牧民普遍面临“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许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更是难以付诸实施,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游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全州牧区经济的发展。只有游牧民实现定居,牧区的公共产品生产才会得到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从而为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全州有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把游牧民定居作为一个“平台”,积极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牧业生产技术,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牧业生产,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围栏圈养和人工草地种植,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还可以增强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游牧民靠天吃饭问题,把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绿色畜产品 的附加值,从而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州畜牧业。从根本上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加快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还可使广大游牧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果。

4.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全州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全州城镇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十分有限,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积累量少,导致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影响社会的转型。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把游牧民定居作为一个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突破点”,可以使牧区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绿色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商品贸易和发展旅游,促进民族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游牧民收入,增强藏区游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5,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全州民族教育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切入点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基础教育教学和成人相比,与其他藏区民族教育教学相比,我州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及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年限都存不同程度的差别。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各种差别,积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让牧民的孩子能就近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让游牧民享受较高水平的城镇教育和公共资源,尽快融入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全州民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6,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我州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的有力抓手

黄南州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干部群众思

想不够解放、观念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水平较低。尤其是游牧民群众长期居于封闭的边缘牧区,思想僵化落后,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能够拓宽农牧民群众的视野,减少游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运输成本,增加牧民创业的门路,改变干部群众旧有的观念,使干部群众较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二,游牧民定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减轻草场负担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转变游牧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州委州政府对游牧民定居建设十分重视,游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入住率低,利用效益差。据调查,2009年全州游牧民定居工程3920户,入住户只有1593户,入住率为40.64%。2010年全州游牧民定居工程4570户,入住户只有1285户,入住率为28.12%。入住率较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藏区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游牧民群众入住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游牧民家庭仅将老人和小孩住在定居点,青壮年劳力仍然在原有的牧场生产和生活。其次,入住后群众感觉生产和生活存在较多的不方便,有的游牧民群众就采取冬天派老人和小孩住在定居点,夏天则到原牧场和定居点生产和生活,就出现了夏季定居点入住率更低得情况。最后,定居点一般修建在离城镇边缘地带,有的定居点距离城镇中心地带两至三公里的地方甚至更远的地方,小孩上学、老人看病、买菜买米需要步行很吃力,有的牧民又把小孩接回去了,没有设立学前幼儿园和医疗室游牧民感觉生产和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也使定居点入住率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游牧民定居后,生产方式开始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游牧民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完全依赖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必须相应转变生产方式。但黄南州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技能的限制,游牧民的畜牧业生产活动并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摈弃传统的游牧方式,而另一方面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从而对全州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水、电、路、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没有一次性到位,影响了游牧民定居的积极性和就近创业的难度。其次,我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享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群众基本上都是贫困户,缺乏自主创业的资金,原有的牧区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加之定居点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游牧民群众虽然搬迁到了定居点,但是生产无以为继,终日无所事事,许多年青人又回去原来的草场放牧,影响到生产方式的转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以形成。最后,部分年青人在定居点所在城镇就近打工挣钱,因为语言不通、思想不活、缺乏技术,劳务输出难度很大,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不得不从原来的定居点拿来生活必需品进行生活,难以实现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的愿望。

(三)缺乏必需的公共管理。定居点规模大小不同,就小规模定居点涉及二三百户牧民,五六百人,涉及各个方面复杂的群众问题,需要及时成立必要的公共管理体系,解决各种矛盾,防止矛盾复杂化或矛盾升级。首先,搬迁到新的定居点后,各种问题陆续呈现出来,一些党员牧民需要寻找党组织,党支部要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主心骨,一些涉及群众琐碎的小事需要群众团体及时出面解决,急需成立各种社

会管理体系,而目前我州许多定居点仅仅有村支书、村长等两三个村干部,他们难以解决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次;而且,定居点的以宜居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建立,有的定居点离乡镇中心较远,群众刚刚搬迁到新的环境,一些急需处理的涉及生活的事项如用水、用电、买菜买面买百货、买药等涉及日常生活必需物品的事项纷纷出现,一些问题单靠群众个人的力量则无力解决,需要以政府或组织的身份出现才能得以解决,这时如果出现政府缺位,会让群众感觉失去了依靠。最后,目前群众在定居点急需政府对牧民进行产业支持,脱贫致富、劳务输出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事项,而不是简单的将牧民群众集中居住在一起只解决其居住问题,这些大的事项需要政府替群众分忧解难尽快得以解决。

(四)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我州游牧民定居点建设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游牧民群众存在的困难是这项民心工程的宗旨所在,结合我州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按新标准目前尚有九万多名农牧民没有脱贫致富,其中牧民占80%以上。搬迁到定居点的游牧民基本上赋予贫困户,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2010年,全州社会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农保制度还未实现全覆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游牧民定居点,游牧民的户口仍然在原来的定居点,群众看病需要报销依然要到原来的村、乡镇去,尤其是居住于离乡镇较远,异地居住的游牧民来说,困难更大。其次,我州养老金覆盖面很小,基础养老金在年龄上的限制很大,定居点的老人享受的人数很少,一些老人年龄上达不到享受养老金的条件,但他已丧失了劳动能力,迁移到新的地方后又没有新的合适的岗位,生活确实艰难,成为定居定突出问题之一。最后,因为修建定居点需要游牧民自筹,数目不仅相同,少的5000元,多的1400元,对于条件稍好的牧民家庭来说,卖出一些牛羊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我州游牧民家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两千多元多,这笔自筹就造成游牧民家庭一段时间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甚至造成他们再次返贫。

(五)群众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丰富充实的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就我州定居点的游牧民群众来说精神生活极度匮乏。首先,我州属于群众基本信仰宗教地区。藏传佛教在我州群众精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本上是村村有寺庙,家家有佛龛,而搬迁到新的定居点后群众没有可以朝拜的地方,群众感觉精神生活很匮乏。其次,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婚丧嫁娶的事物。我州农牧区在老人去世后一般会进行天葬,但是,新定居点没有可以举行天葬的地方,因此老人在新的定居点过的不踏实,有病的老人家人又会把他送往原有的定居点。有婚嫁的家庭,因为亲戚朋友多在原来的定居点,所以也会回到原定居点办理婚嫁事宜。最后,年轻人要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定居点没有图书室、影剧院、演艺厅等场所,由于目前一些定居点通电、通水、通路等配套设施尚没有完成,年轻人就不愿意居住,有的出外打工,有的人又回到原来的定居点了。

三,对策

实施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现黄南州游牧民定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牧民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也能使广大牧民平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医

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可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对于南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因此要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这样一个载体,转变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牧民重大改革,把游牧民定居建设作为“牛鼻子”来牵,牵出新的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牵出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逐水草而居转变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农牧业的增产、增效,农牧民的增收,真正把游牧民定居建设项目做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为构建和谐黄南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定居点建设中统筹考虑供水、供电、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等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切实让游牧民“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在认真总结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邮)、五有(有饲料地、有宅基地、有棚圈、有牲畜、有住宅)、六配套(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商业网点配套)”的要求,认真做好定居点的选址以及定居房屋、配套设施的设计工作。选择的定居点既要安全、防灾,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充分考虑定居点牧民最低户数与配套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又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搞二次搬迁。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向国家有关部委充分反映藏区的特殊困难,尽可能多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财政承担的比例。同时,利用国务院对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有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争取省财政逐年加大对游牧民定

居工程的投入,包括对定居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三要积极向上反映我州藏区的特殊困难,积极争取各类贷款、退耕还草、生态畜牧业、人畜饮水安全、牧区道路交通、国家能源沼气、抗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与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四是适当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可根据地方财政状况适度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来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问题。在定居工程完成后,再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分偿还银行贷款。

(二)抓好定居点社会管理工作。游牧民定居点无论大小都是居住小区,需要有效管理。一是及时成立定居点村党委村委会,设立办公机构和办公地点,成立党支部和其他必要的社会团体,共同管理村委会的各项事宜。二是将定居点牧民纳入社区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游牧民能享受到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公共设施等城镇化的完善服务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积极为游牧民群众外出务工和群众投资搞畜产品加工、商业贸易牵线搭桥。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也有利于促进定居点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加强对游牧民定居点住房的管理,制定类似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管理政策,对定居点住房的买卖、转让、馈赠等进行一定限制。四是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解决群众用水、用电、儿童入学、孤寡老人病患及便民服务等群众维持日常生活的社会服务事项。

(三)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后续保障能力

作为影响牧区发展的长久大计,游牧民定居工程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它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定居工程只有依靠持续和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才能不断扩大工程 的实施范围,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这也是定居工程实施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是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倡导现代生活新模式,推行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分离,生产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生活区实行集中化高标准建设,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牧民、发展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继续加大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游牧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支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使藏区游牧民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游牧民定居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强化草场退化危害性、保护生态重要性和退牧定居必要性的宣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游牧民游牧的思想观念,引导其自愿定居下来。三是建立对定居游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城镇生活及工作技能培训和藏汉双语培训的制度体系,帮助游牧民顺利完成由草原分散游牧向城镇集中定居的转变。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游牧民自筹资金渠道的拓展。可以建议相关金融机构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从建房户的实际还债能力出发,因户制宜,科学合理地为游牧民发放贷款,以切实减轻农牧民的筹资难问题。五是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草场流转、牲畜入股使富余的牧民群众能在城镇有房住,安心从事二、三产业。既注重解决牧民定居、就医、子女上学等现实民生问题,又始终坚持“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目标,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五是引导鼓励定居户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投入到二、三产业,开办商业网点,从事交通运输、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草原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加工、奶业生产和短期劳务等,努力提高牧民收入。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是改善游牧民生产和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的条件。一是加强定居点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定居点建立学前幼儿园,适龄幼儿可以就近入学。建立定居村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垫付直报制度在定居点全面推行,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便民服务点,群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定居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提高游牧民人口质量;二是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扩大定居点养老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特别困难群众依法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三是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使定居点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解决定居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五)积极建立发展定居点文体广电事业。河南县赛马场等体育设施,新建黄南州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库房和热贡文化广场,改建黄南州影剧院、体育健身中心,一是全面建成定居点综合文化站,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提高定居点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二是定居点村委会每年夏季举行赛马会、拉伊大赛等游牧民群众喜爱的群众节庆活动,积极的把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定居点上来。三是在定居点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歌舞厅、影剧院、农牧民科技示范点,吸引中青年牧民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四是针对游牧民定居点群众普遍信仰宗教的特征,依法积极引导群众信仰宗教,依法组织群众进行佛事活动。五是积极引导群众在

Ihui

第三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基于以上我所介绍的种种,作为闽南文化之一的土楼文化,正以它所独有的姿态,跻身与于世界文化之林,带动着不只是闽西抑或是福建的经济,更是中国的经济。它,不只是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发展,更代表了全人类的智慧。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定稿]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经验,北大三方文化咨询网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采访了陈少峰教授,现谨就其中关键事项和重点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参考。

1,文化产业规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

2,结合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产业园建设的特点,规划中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园,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产业园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与对策提案。

3,规划中的每个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重视企业集聚,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出1-2个今后的上市公司,以促进产业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产业的具体产业选择上应当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应当包括)“数字文化产业”、“3D技术与3G技术”、新媒体发展、本地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与活动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个文化品牌等。

5,建设若干个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项目,如中国文化出口基地、中国艺术产业基地、3D技术与影视动漫基地、网络文化产业基地、茶道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6,规划中应当注重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本地其它相关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的项目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7,注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高集聚度的产业链建设,如创意、策划、企业集聚、产品研发、产业配套、营销、出口、广告、品牌授权、对外连锁经营、文化旅游、夜间娱乐、人才培训和本地产业升级等产业链的打造。

8,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

下载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南州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考调研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

    周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定稿]

    关于加快周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尚翠芬任永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提纲初稿)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国外(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

    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推荐五篇)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宝贵结晶,**市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当前,**市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