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实现创新驱动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共大丰市委党校杨波
我市“十二五”规划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对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意义,对其重要性全市上下有必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积极探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途径。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创新驱动事关全局
“十二五”时期,是大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更高层次上发挥比较优势的客观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推动发展由低端粗放向创新驱动、人才支撑转变,着力打造科技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大丰的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全市上下务必统一认识,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不断增添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增强发展后劲,以创新推动跨越追赶,以创新提升城市品质,1
以创新建设生态绿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快发展、更大变化。
(二)实施创新驱动事关跨越
要在“十二五”实现建设幸福大丰的目标、就必须要有新的跨越发展。跨越发展是一种加速度的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加强劲和持久的推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丰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迫切需求。必须看到,只有靠创新驱动,新兴产业才能抢占制高点,特色产业才能提升竞争力,传统产业才能增创新优势;只有靠创新驱动,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才能真正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也只有靠创新驱动,我们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每个“细胞”,才能理念更新、体制更活、环境更优。我们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转方式、以转方式促发展,努力打造富有大丰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三)实施创新驱动事关民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眼于落实省和盐城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部署,围绕增创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形势需要,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策部署。这一决策部署,是对发展思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与项目建设、空间拓展、旅游兴市、生态立市、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是相一致、相融合的,体现了发展思路的连续性,体现了对上级精神的深刻领会、是对大丰市情的更深把握和对当前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大丰进一步推进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大丰的开放、生态、资源等优势,切实强化创新导向,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弘扬创新文化,不断健全创新机制,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把创新的要求体现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以建成国内一流沿海城市为目标,以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为根本,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为最终目的,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举措
建设创新型城市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既要全面推进工作,又必须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来突破。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关键在政府、在园区。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
要把园区全部建成创新型园区,乡镇全部建成创新型乡镇。“三区十园”要加快推进“六有”建设,力争在2014年全面达到“六有”要求。依托“三区十园”,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改造提升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和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大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力争再建一批“政产学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上要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着力点和投入重点放在企业上,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市各企业特别是重点规模企业,要按照“五有”要求加快建设步伐。要支持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建设,下决心把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上去。进一步深入实施专利战略、名牌战略、标准战略和商标战略,把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与运用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集中力量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技术标准,抢占行业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认真落实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实现大的增长。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融资,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形成多元高效的创新投入体系。
(三)切实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关键环节,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完善有利于各类高端人才在大丰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和管理机制,强化应用导向和业绩导向,加快形成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大力引进省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快推进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抓紧解决我市创新资源贫乏和创新动力不够的问题。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给予重奖。
三、形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重要位置,牢固
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创新知识,弘扬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方法,及时研究解决创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推进创新创造的组织领导能力。
(二)落实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意见》所提各项任务的迅速进行责任分解、确保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贯穿到一件件具体工作、具体措施、具体项目和具体产品上,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要求。
(三)强化督查考核
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各项工作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确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抽调组织、纪检、科技及“两办”督查室等人员,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行跟踪督查。对不履行职责、推进工作不力、任务落实不好的,进行问责,对创建工作成绩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奖励,以严格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第二篇:激发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激发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吕 薇 马名杰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5日06 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对创新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再次强调。随着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化,创新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坚定创新信心,发挥后发优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技术吸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创新能力经历了一个从学习、积累、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相对活跃期,不仅创新方式更加多样,而且开始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取得了可喜成绩。
自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后,2013年
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占全球比重超过15%。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数量跻身世界第二位,专利和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超过74%,成为研发和创新的主力军,涌现了华为、联想、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技术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部分企业进入世界前沿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一是互联网行业创新亮点频现。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一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开始出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二是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和交通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依靠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开始或已经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有的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三是在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量涌现,原始创新初露端倪。
可以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创新表现优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势头较好。这些进步是在不
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中取得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需要解决。目前,支撑前沿技术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依然薄弱,知识产权价值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低。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少数领先的创新企业与大量低水平模仿企业并存。总装和集成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迅速成长,但大量配套企业发展缓慢,关键部件和基础技术欠账较多。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创新差距呈扩大趋势。技术、人才、风险资本、创新型企业,以及价值链中高端活动明显向少数发达省市聚集。一些传统产业密集地区在创新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创新发展面临的不少障碍是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法治社会中要解决的基础制度问题。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激励不足。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反映真实成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等
等。同时,还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减负、铺路,使创新者真正获益。只要及早有序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让积蓄在市场中的巨大的创新潜力爆发出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以改革开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一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有利创新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创新动力。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各种所有制企业获得资源和进入市场的机会平等。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垄断,为创新创业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伪劣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严格环境、安全、能效和质量标准,促进优胜劣汰,以标准促创新。
二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合作、活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适应制造业
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教育制度和多层次人才结构。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集成、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消除制约人才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跨部门跨区域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区域创新体系改革试点力度,促进试点地区创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释放改革红利。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转变政府支持重点和方式。政府在外部性和社会效益较大的领域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对一般竞争性技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辅之以普惠性鼓励政策。
四是建立适应开放、合作创新与全球竞争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创新环境是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
加强科技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形成目标一致、部门配合的政策合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我们要建立适应国际规则的创新政策和环境,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凝聚共识、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三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激发科技组织创新活力 为国家复兴提供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魏全忠
2014年11月20日13: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总书记在今年6月份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习总书记讲话把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我国当前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可见,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中国必须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才能从容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有如下共同特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而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40%,与创新型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世界最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2009年就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韩国在2000年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提出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标。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中国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中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以下数据足以说明问题:我国天然气、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和8%,水资源、土地、耕地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40%。2009年我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量约占20.3%,人均能耗达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是美国、德国、英国的2.4倍、4.2倍、4.4倍。
高投入、高能耗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7大水系1/5水质为劣V类,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2007年至2011年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水排放量达659.2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026.2亿元,占当年GDP的1.27%。
总体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创新发展趋势,科技是推进创新的引擎,然而我国各项科技实力指标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4.8%,为瑞士的17%、美国的25%,日本的37%。各国三方专利(美日欧授权专利)占世界比例中,中国的三方专利仅为2.4%,为美国的7.84%,日本的7.58%。2005至2009年有效PCT专利(多国专利)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32.2%、20.4%和11.3%,我国仅占2.5%。我国2008-2012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数约占专利申请受理数的1.48%,“垃圾专利”居多。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80%以上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其中72%是加工贸易产品,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3年12月20日在中国经济年会上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因此科技发展必须把握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围绕关系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凝练科技目标,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全面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从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迎接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技发展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生态下,技术创新呈指数函数增长,创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向极限化逼近,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初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积极适应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促使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前瞻布局,协同创新,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组织和技术的界限,从而在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端科技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应对国外科研机构改革形势明确方向。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部分国立研究机构已迈出改革步伐:俄罗斯科学院成立于1724年,是俄罗斯国家学术机构,世界重要研究机构之一,六年前就启动改革方案。为使俄罗斯科学院成为卓越中心并更具竞争力,2013年9月俄国杜马通过了《俄罗斯科学院改革法案》。根据改革方案,已有289年历史的俄罗斯科学院与医学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合并,并每年向普金总统汇报它所作出的决定和取得的成就。德国现有科研体制和科研资助机构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德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因此一直在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更多的私立研究中心,提供更多的科学政策和经济政策咨询服务。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根据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本一直在改革现有科技体制,不断地建立新的国立科研机构。日本科技厅在21世纪初制订有关新型研究所的计划方案,拟在10年内创建30-50 个打破日本传统模式的研究所,与此同时,加强科技厅对科研机构的领导,以保证科研机构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面对国外科研机构的改革态势,国内科研机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引导之下,可以进一步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分析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差距,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务求新的突破。通过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多种方式来不断自我完善,全速发动创新驱动引擎,确保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研机构对国家期望的积极响应。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他从历史纵深角度,同时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差距,深刻阐述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为新时期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怀。面对国家期许,科研机构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创新自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科院为例,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必须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统揽改革创新发展大局,抓好“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具体来讲,要以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为目标,推进科研布局调整优化和科技活动组织模式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位目标,推进人才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为目标,推进与“三位一体”相适应的思想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要以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目标,推进科研院所制度改革。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提升科学院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科技组织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也关系到科研机构的未来发展。各科技创新主体应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第四篇: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为院校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理工大学 市东医院“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一周年回顾
2010年早春,市东医院
上海理工大学、市东医院“理工医创新基地” 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金兴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燕爽、校长许晓鸣等区校领导出席。陈安杰书记、燕爽书记为“理工医创新基地”揭牌。
作为百年老校的上海理工大学和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市东医院,在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实践“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在双方原有相关学科和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理工医创新基地”,走理工医结合、联动发展之路。
创新思维: 理工医结合的摇篮
医学工程是综合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解决医学上的有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工程技术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深入到医学中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已经并正在给医学的发展带来日益强大的推动力;而医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二者之间已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所以说,理工医相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为积极探索并实践高校与医院联动建设专业学科发展的新模式,市东医院提出了理工医结合的设想。为此,2009年1月21日理工大学许晓鸣
校长带队一行十余人第一次来市东医院进行考察、调研,并就市东医院成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事宜的可行性与市东医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探讨,院校双方一致认为合作将惠及双方,具有战略意义。随后院校领导又进行了三次联席会议,议题广泛而深入,从简单意向到具体合作,最终确定了市东医院成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可行性,并制定了先建立合作基地逐步过渡到建立附属医院的分步实施计划。为此,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和院、校级领导交流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开展战略对话,同时建立了以学校教研室-医院临床科室合作形式;成立理工、医科研沙龙,以各课题组为单位,自由结合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活动。为了保证合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经双方协商同意,在双方原有相关学科和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理工医创新基地”,并于2010年2月8日签署协议。
创新基地建设:院校联合的新引擎
“理工医创新基地协议”经院校双方多次讨论修改形成,共有目的、名称、组织架构、内容及其他五部分组成。
协议目的为了探索并实践高校与医院联动建设专业学科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新型学科的诞生;为了培养理工医结合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了促进医疗器械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水平;为了促进区域内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协议内容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坚持合作内容具体化:协议规定市东医院开放临床、医技等科室及部
门作为理工大学的教学基地;双方每年合作进行不少于3项科研项目;市东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参与相关教材、教程的编写和教学等。合作进程阶段化:协议规定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双方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自的专业信息、专业技术、科研设备优势,在课题的不同环节中进行科研协作,充分发挥技术互补作用,形成多学科的协作和群体攻关的整体优势。合作范围拓展化:协议还规定除教学科研外进行医疗技术、设备、器械开发研究与应用。合作效益共赢化:协议要求双方在申报相关学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时,应吸纳对方人员的参与;双方根据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共建实验室,合作致力于开发新的医疗器械产品。
为了协议能得到贯彻和执行,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架构。市东医院专设合作与发展办公室对口理工大学规划发展处负责“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成立理工医结合推进领导小组、设立理工医结合
推进联合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理工医科研沙龙”、设立“理工医创新基金”,双方共同出资,推动“基地”顺利健康发展。
理工医交融 医、教资源外溢效应显现
作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后的第一个签约项目,“理工医创新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杨浦区委、区政府领导极大地重视和支持。区领导在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的会上说:“上海理工大学与市东医院的合作事宜,是一次很有战略性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探
索,是一次医工结合的创新”。
金区长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将“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提到政府工作层面,并将此立入杨浦区“
十二、五”发展规划,理工大学也将“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编入学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杨浦区政府专门拨付100万专项资金用于 “理工医创新基地”的建设,专项资金为“理工医创新基金”的设立、联合实验室建设、理工医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联合科研的设立及成果转化、理工医学术沙龙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等提供了资金保障。
2010年4 月“理工医创新基地”设立“理工医创新基金”,“基金”的设立成为了院校联合科研的孵化器,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联合科研项目。过近一年的努力,“基金”已为第一期11项院校联合科研项目提供支持。项目涵盖医疗技术、设备、器械开发研究与应用等领域。
双方已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市东医院开放临床、医技等科室及部门作为理工大学的教学基地;接受理工大学学生实习,并进行相关的临床教学任务;目前已接受并完成362人次见习及教学任务;并将推选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选派医、护、技以及管理人员到理工大学进行英语及管理课程的再教育,经过系统的教育完成研究生课程授予相应的学位。
《理工医创新基地合作协议》最大的成果是创新了理念。协议希望通
过多学科性、多结构性和相互交叉渗透,使医学科学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研究,促使双方合作规模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大。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双方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自的专业信息、专业技术、科研设备优势,在课题的不同环节中进行科研协作,充分发挥技术互补作用,形成多学科的协作和群体攻关的整体优势。
“理工医创新基地”的建设从理念上无疑是一种变革,也将成为参与者“凤凰涅槃、脱胎换骨”之旅。
市东医院 2010-12-30
上海理工大学 市东医院“理工医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一览
1.科研合作:
1).2010年期11项联合课题立项,项目涵盖医疗技术、设备、器械开发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其中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项进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联合建立微创实验室(筹建中)2.教学合作:
1).市东医院开放临床、医技等科室及部门作为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基地;
2).市东医院接受上海理工大学学生见、实习。(已完成362人次临床见、实习任务)
3).市东医院承担相关的临床教学任务,已完成362人次临床见、实习教学任务。
4).已推荐5名高级医技人员担任硕士生导师,陈允硕院长等三人正式受聘担任硕士生导师。
5).市东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上海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参与相关教学和教材、教程的编写。
6).理工大学接受市东医院相关人员在职培训(首选一位计算机人员以师徒结对形式进行为期一年培训)。
3.医疗资源共享
1).市东医院承担理工大学教职员工体检
2).共建理工大学校医室:市东医院按理工大学所需派专家坐诊理
工大学校医室
3).市东医院承担理工大学学生就医项目 4).数字化手术图像实时传送系统(建设中)4.理工医科研沙龙:
形成机制并进行了2次学术沙龙活动,为学校教研室、医院科室间交流搭建平台,得到了教师、医技人员的积极响应;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沙龙。5.产学研进展:
区科教兴市办、市东医院、上海医疗器械厂于8月9日在医疗器械厂进行了交流,探讨在“理工医创新基地”的基础上,把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拓展为一个专门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的科技园区,形成产学研结合,注重成果转化的新格局。
市东医院 2011-3-21
第五篇:创新驱动,实现基础教育学校新跨越
创新驱动,实现基础教育学校新跨越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信息云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领导层的创新思维优势,重新考虑调动全体教职工的能动性,优化教师队伍配制、考核,全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达成校风、样貌的根本好转,造就一批合格学生。
一、做好结构改革,建立岗位框架,竞聘上岗。
学校校级领导层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设立岗位、岗位职数及岗位系数,制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办法细则。全校教职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竞聘上岗。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主的竞聘考核领导小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竞聘与考核,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能减少和杜绝人情竞聘、人情考核,让优者更优,劣者追优,酿造一种和谐、融恰、积极向上的学校教职工队伍。
这样,可以克服①学校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岗位人浮于事,有的岗位人员紧缺。②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双向选择进入岗位,能热心本职工作,创造佳绩。③考核制度化,公开、公正,全员监督,更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正能量,进而调动教职工动脑思维,创造性地工作。④优化学校管理结构,使人人有事做,做事有准则(标准),考核有目标。
二、严格考勤制度,考勤面前人人平等。
纪律是实现成功的保证。遵守劳动纪律是每一个教职工的义务。无论校级领导,中层干部,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任何人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置学校劳动纪律这外。领导干部要在教职工面前做好表率,实事求是,带头自觉遵守学校劳动纪律,“打铁还须自身硬!” 普通教职工也要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切记因为“我”与某某领导关系不错,他会给“我”开绿灯,为“我”开脱而给领导设置障碍,使领导不能公正执法,在别的教职工面前不能自圆其说,从而致使学校管理一盘散纱。
学校领导干部、业务素质、政治修养都应该比普通教职工强。在学校事务管理中要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切不能因为某教职工我们关系不错就睁只眼闭只眼,任其为所欲为,不讲原则,听之任之。长此发展,必将削弱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更多教职工不信任,不信服,最终造成领导台上讲,教职工在台下搞。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不给你当面理论,就是给你面子,造成学校管理的尴尬局面。
领导干部是全校教职工的楷模,教职工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视其工作方法、管理方法、用人方法去做事,去工作。因此,唯有做到管理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思维的能动性,发挥最佳工作效果,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给教职工以发展平台,成就教师成功
四、改革利于教师发展的陈旧考核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师评价制度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应该重新修正。作为领导层应该大胆决策。这里例举几个现象,仅供参考。
1.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考核教师时通常采用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与年级平均值的差值评价教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如政、史、地、生、理、化等小科目与语、数、外等大科目(指每周课时数与个人授课班级数)存在倒挂,往往语、数、外教师得分甚少,影响了语、数、外教师的劳动积极性。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考虑将教师班级授课时数作为参考 系数参与评价,以调平学科间评价的相对公正、公平。计算公式为:个人平均分得分=(个人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班级授课时数÷学校教师标准工作量),这个公式仅能建立在学校在充分评估学生入学成绩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分班。但在实际中,我们有许多学校为了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和优化班级教学,大多都采取分层教学。这样,再用前面的计算公式简单评价教师存在明显不公平。教师中产生了消极怠工,部分教师凭借与领导的关系步入重点班(试点班或火箭班)后,与普通班教师一样,没有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而是处在不同层面的消极对待。学校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中规则不公平,教快班的教师永远优秀,教普通班的教师永远得不到优秀,极大地伤害了教师。建议学校是否考虑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考评教师,建立教师评价立体网络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师评价体系公正、公平、透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比一般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作为一个科任教师关注的是每一节课,作为班主任关注的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学校领导层关注的应该是一所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民展,关注的是一所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口碑。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都不能带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要大公无私。
2.在评优选模方面,要客观公正,让优者实至名归。
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客观公正的、充分发挥正能量的评优选模方案。杜绝随意性、人情化、草率了事、完成任务型的评选方式。
学校的工作是由方方面面、不同岗位上的教职工共同完成的,不是由少 数几个人完成的。因此,在评优选模方面不能只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能让大多数的教职工认为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结果都一样。反正领导又看不到或者在领导眼里自己都不行。造成工作装模作样,敷衍应付。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很重要,但教师的工作是人的工作,往往需要学生的配合,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教师的成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圣人的弟子为什么没有全部成为“贤人”?是孔子的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有一所学校在某年的教师评价中,对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时隔十年,我们的某某教师又教出了一个满分学生,应该给予重奖。试问:这位教师那么会教,那么能教,为什么时隔十年才出了一个满分学生?为什么没有年年出满分学生?如果换成另一位教师任教,这个学生是否同样也能得满分?后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得了满分,会与前面提到的那位教师获得同样的殊荣吗?
有这样一位教师,在学生入学分班抽签时,抽到的学生最高分和平均分都处于全年级8个班这第八。教师苦心教学,一年一个台阶,结果在毕业升学考试中,统揽全年级有三名于该班。领导却视而不见或根本就没有在意。在评价考核教师不能给予该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追问原由何在?该教师不会阿谀奉承,只知道整天去管理自己的学生,研究自己的教学、备课、批发作业,没有抽点时间去与领导交心。
我们的一些教职工,平时工作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也不求无过,但每到考核或评优选模时,表现犹为积极,又是找领导又是打招呼,简直忙疯了。在个人推荐中还说,你们都已经聘上职称了,教得好是理所应当的,你们还好意思给我争吗?同事间也碍于面子默让了。但久而久之,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长此以后,学校的工作没人做或没人好好做。时间长久了,就变 成了好好工作的人得不到尊重,受不到推宠。讲原则、说真话的人被唾骂,正义得不到伸张,歪风邪气盛行。学校变成一盘散纱。领导会上讲,教职工会下搞,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不给你争辩就是对你最大的恭敬。学生犯错无人管,你叫我来我就来,你让我去哪就去那,到不到是我的事,干不干也是我的事,只要我到场你就无话可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发展,有利于本校教师与学生健康成长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