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_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_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八十三号
《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8年9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0月6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特区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条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守法自律、平等协商、诚实信用、共生双赢、公平正义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政府)应当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职责,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涉及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公正裁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职责,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其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第五条 市、区政府应当将劳动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大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等定期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章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第六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制定规章制度;
(二)录用和管理劳动者;
(三)参加集体协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人格尊严;
(二)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三)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
(四)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五)参加社会保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二)取得劳动报酬;
(三)休息和休假;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六)参加和组织工会;
(七)参与集体协商;
(八)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 劳动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勤勉工作,完成劳动任务;
(二)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四)遵守职业道德;
(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内容完整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劳动合同内容变更的,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变更后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合法形式,完善民主管理,保障劳动者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劳动者依法组建和参加工会,支持工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并向劳动者提供书面文本。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不一致的,优先适用劳动合同的约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劳动者对话制度。由用人单位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代表当面听取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和其他合理诉求。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成立由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调解小组。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
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
鼓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遇到困难时予以扶助和抚慰。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该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三十,且对同一违纪行为不得重复处分。
实施处分后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应当支付劳动者为订立和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的,劳动者可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第十八条 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协商续订劳动合同;经协商未能就续订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可以终止劳动关系。但依法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外。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累计超过六个月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第二十条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未按照前款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自用人单位违反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尚未支付的经济补偿,并继续履行协议;劳动者未在三十日内要求一次性支付的,可以
通知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第二十一条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依法办理设立登记或者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将登记资料抄送劳动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规定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并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休息时间。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依法延长工作时间,但应当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第二十三条 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六个月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因劳动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外,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依据前款规定连续计算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应当扣除已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通知其配合办理退休手续,劳动者应当予以配合。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其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劳动关系中的集体协商
第二十六条 全面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采用集体协商的方式订立和变更集体合同,调整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劳动争议。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就下列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一)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工资调整机制等集体合同相关事项;
(二)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
(三)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四)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市、区劳动行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应当根据需要对集体协商进行指导和协调。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集体协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所需的信息资料。参加集体协商的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应当保守在协商过程中知悉的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前款所称的必要条件是指安排集体协商的场所、不占用参加集体协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保障参加集体协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不受影响等;前款所称的信息资料包括工资总额、经营费用、财务状况、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计划、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职业培训基金使用情况等。
参加集体协商的工会或者职工代表未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保守商业秘密的,参照违反保密协议处理。第二十八条 集体协商一方可以就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提出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回应,不得拒绝集体协商。第二十九条 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以外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但法律、法规禁止委托的情形除外。
受委托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三十条 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不能协商解决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书面提请劳动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第三十一条 集体协商一致的事项,应当形成集体合同草案,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签订集体合同同时个人又签订合同,发生争议时,优先适用有利于劳动者的条款。
第三十二条 区域和行业工会组织可以代表劳动者与本区域、行业内用人单位的代表或者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就工资调整事项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进行集体协商,每年至少协商一次。协商结果和理由应当向劳动者公布。
第四章 劳动关系协调服务与监管
第三十四条 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立市、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由市、区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会、总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用人单位组织的代表组成。
在市、区劳动行政部门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第三十五条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处理下列事项:
(一)研究劳动关系现状、发展趋势及突出问题;
(二)就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中涉及劳动关系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重大劳动争议中的重要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或者建议;
(四)研究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发布集体合同示范文本;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应当定期发布工作报告,每年至少发布一次。
第三十六条 市、区劳动行政部门在市、区政府领导下提供下列劳动关系方面的公共服务:
(一)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三)制定和推广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履行劳动合同;
(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
第三十七条 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市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行业发展状况,提出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并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公布。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公布的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作为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确定工资调整的参考数据。
第三十八条 市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险信息留存制度,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三十九条 建立劳动关系信用征信制度。
对模范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积极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由市、区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恶意欠薪、欠薪逃匿、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等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罚。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行政处罚的信息通知相关机构录入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可以查询。
有本条第三款规定违法情形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五年内不得受理其在经营方面的评优评先申请,不得授予其相关荣誉称号;不允许其承接政府投资项目,不允许其参加政府采购;不得给予其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正在享受的优惠政策,应当予以终止;不允许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五年内在特区注册新的企业。
第四十条 建立建筑行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从预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银行专户,作为工资支付保证金。保证金由建设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监督。
工资支付保证金专门用于支付施工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建设工程完工后,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未发现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建设单位可以办理销户。
有欠薪行为的施工单位,经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五年内不得入选政府建设工程承包商名录,已经入选的,应当予以除名。
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 探索建立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制度。鼓励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通过银行发放劳动者工资。劳动行政部门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二条 建立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将下列信息及时向劳动行政部门申报:
(一)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二)劳动者名册;
(三)订立、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情况;
(四)工资发放基本情况;
(五)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基本情况;
(六)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情况;
(七)劳动用工的其他信息。
信息申报应当简化程序,方便用人单位。
劳动用工信息应当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互通共享。
具体办法由市劳动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市、区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相关部门应当配合。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分类监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当事人。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受理、调查核实、依法处理。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将处理结果答复举报人。
第四十四条 劳动行政部门在查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可以暂扣相关证据材料。
第四十五条 市、区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市、区政府在开展检查时,应当听取工会、用人单位和职工代表的意见。
第四十六条 行业协会应当指导和督促会员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指引或者示范文本,对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应当根据章程采取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
第五章 劳动争议处理与救助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应当充分协商,努力达成和解。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裁判。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加快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不收取费用。
第四十八条 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群体性劳动争议联动处理机制和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
第四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机制。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的受理、转移、委托、信息反馈、调解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调解文书和工作流程。
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合调解、劳动争议调解转移和委托等制度,实现多种劳动争议调解形式的衔接。第五十条 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市、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可以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确认的,制作仲裁调解书。一方不履行仲裁调解书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在仲裁期间申请先予执行的,仲裁机构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采取司法强制措施。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用人单位被宣告破产后,除已支付的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外,破产财产应当优先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和月工资在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月工资以下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破产宣告前三个月内的劳动报酬。对剩余破产财产中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依法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第五十二条 因劳动争议发生集体停工、怠工的,工会应当代表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谈判,反映劳动者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劳动者的合理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予以解决。
前款情形发生时尚未建立工会的,上级工会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代表劳动者或者指派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
第五十三条 供水、供电、供气、公共运输等用人单位因劳动争议出现集体停工、怠工、闭厂等情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下列后果之一的,市、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命令,要求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停止该项行为,恢复正常秩序:
(一)危害公共安全;
(二)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市民生活秩序;
(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后果。
命令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冷静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此期限内不得采取激化矛盾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在此期限内继续组织谈判、调解,促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达成和解。第五十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工会应当代表或者帮助劳动者参与调解,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支持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五十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前六个月平均月工资在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两倍以下的劳动者,因追讨劳动报酬和工伤医疗费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五十六条 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由民政部门参照救助管理规定给予救助。第五十七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劳动争议案件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律师代理劳动争议案件不得超过标准收费。律师不得采用风险代理的方式代理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
公民代理法律援助范围内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取得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的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案件,劳动者胜诉的,劳动者支付的律师代理费用可以由用人单位承担,但最高不超过五千元;超过五千元的部分,由劳动者承担。
第五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重大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支持劳动者依法提起诉讼。
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应当为有困难的劳动者提供法律帮助,必要时支持和帮助劳动者依法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责令停产停业:
(一)拖欠劳动报酬的人数达到用人单位全部劳动者百分之三十的;
(二)拖欠劳动报酬的数额超过被拖欠用人单位全部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总额的;
(三)拖欠劳动报酬的时间连续三个月以上的。
第六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中文文本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人一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六十二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三十日内改正,并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退还超过规定处分金额的部分;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件一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六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人二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第六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不提供集体协商必要的条件和所需的信息资料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拒绝集体协商的。
第六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未向劳动行政部门申报劳动关系用工信息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二千元罚款。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不执行政府命令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收取费用的,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退还向劳动者多收的费用。
第六十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组织改选或者予以罢免。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条 市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要求市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具体规定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制定。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解读深圳和谐劳动关系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逐条解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本条例。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该条例的立法宗旨与依据。立法宗旨说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是说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该条例属于劳动法,劳动法作为社会法,其立法价值在于追求劳资双方关系的平衡。实践中由于工会的缺失,用人单位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太强势,如果法律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同等保护,必然导致劳资双方关系不平衡,背离劳动法应有的价值取向。因此,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取得劳资双方关系的相对平衡。该条例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来增强劳动者的力量,很多在我国开了先河。
第二条 特区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条例的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即法律适用的空间范围,对人效力即法律的对什么人和组织适用。本条规定该条例适用于深圳经济特区,因此,关外宝安区、龙岗区不适用该条例。该条例的对人效力即适用对象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需要注意到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第三款是对劳动关系的界定,根据本款规定,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缺一不可:(1)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成员;(2)劳动者由用人单位的管理;(3)劳动者提供劳动;(4)用人单位支付报酬。该条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区别,雇佣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不存在上述劳动关系特征中的前两个特征。
第三条 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遵循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守法自律、平等协商、诚实信用、共生双赢,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
【劳动法俱乐部】该条规定了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比《劳动合同法》的相应规定多了“共生双赢”这个原则,实在值得用人单位深入领会,这个原则及其相应具体规定足见深圳经济特区人大常委会用心之良苦。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政府)应当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职责,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涉及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促进本地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公正裁判,积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职责,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其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市、区人民政府、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会、其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都有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职责。可见,和谐劳动关系不仅仅是劳动部门的职责,而是所有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职责,这是由劳动关系涉及面的广泛性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决定的。
第五条 市、区政府应当将劳动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加大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等定期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市、区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门的劳动法制宣传职责。
第二章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第六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制定规章制度;
(二)录用和管理劳动者;
(三)参加集体协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集中规定了用人单位权利的规定,明确肯定了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劳动者方面的自主权,当然,用人单位在实行该权利时不能违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但是问题是,《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也没有明确规章制度的具体制定程序,例如规章制度的起草权在谁、规章制度在提交工人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之前是否必须工会通过都没有明确,在工会缺位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把上述权利和主动权赋予了用人单位。从该条规定来看,条例似乎也倾向如此。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人格尊严;
(二)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三)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
(四)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五)参加社会保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集中规定了用人单位义务,其贯彻落实需要劳动者自身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工会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政府部门的坚定决心以及用人单位的积极主动升级转型,实在是任重而道远,我们拭目以待。
第八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二)取得劳动报酬;
(三)休息和休假;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六)组织和参加工会;
(七)参与集体协商;
(八)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集中规定了劳动者权利,其中平等就业权和第七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人格尊严”的义务的规定表明用人单位不能以各种不正当理由例如现实中严重存在的以劳动者的地域、性别、乙肝病毒携带等理由歧视劳动者。
第九条 劳动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勤勉工作,完成劳动任务;
(二)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四)遵守职业道德;
(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集中规定了劳动者义务,劳动者要真正摆脱弱势地位,获得尊严,唯有自强和团结并遵守职业道德,由于我国工人大多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加上政府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严重缺位,导致一部分工人缺乏必需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关系和谐局面的建立,期待政府、社会和学校真正地行动起来,抓好职业教育,用科学、务实的精神和能力武装我国的工人队伍。
第十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内容完整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劳动合同内容变更的,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变更后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文的义务,并明确了劳动合同文本的文字种类为中文,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知情权,是一个很好的立法范例。不过,如果该劳动者是外国人或者港澳同胞,为了保护他们的知情权,用人单位应当为其提高该熟悉的文种劳动合同,在这方面该条例考虑还不够周全。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通过劳动者大会、劳动者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合法形式,完善民主管理,保障劳动者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劳动者依法组建和参加工会,支持工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民主管理的形式-劳动者大会、劳动者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合法形式,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有效参与权与民主管理权,有利于改变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弱势地位。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条另设一款,规定了单位支持劳动者组建和参加工会方面的强制性义务,开了我国在劳动法立法上的先河!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时,应当经劳动者代表大会或者全体劳动者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并向劳动者提供书面文本。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不一致的,适用劳动合同的约定。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重大事项的决定的必经程序为:劳动者代表大会或者全体劳动者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公示告知→提供书面文本,提醒用人单位注意到是,最后一步是其它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
第三款规定了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约定发生冲突时的处理办法-劳动合同约定优于规章制度的规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劳动者对话制度。由用人单位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代表当面听取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和其他合理诉求。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成立由劳动者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调解小组。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规定是该条例的一个创新条款,它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对话制度,为双方建立了一条沟通的管道,如果该条得到贯彻落实,将对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期待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定予以切实落实。
令人遗憾的是该条对单位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建立,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很可能成为一个花瓶条款。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
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
鼓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遇到困难时予以扶助和抚慰。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社会责任,也是该条例的一个重大创新性规定,其中的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如果得到贯彻落实无疑将对企业合法规范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一直是简单化、随意化,更不考虑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而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对企业也着实监管不严,短期来讲,对企业好像有利,减少了成本,但是长远来看,导致我国企业长期靠高消耗、高污染甚至高剥削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无法转变过来,因此,向提倡社会责任与社会使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将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一旦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将使对用人单位的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产生的社会积极效果也将是深远的。
鼓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遇到困难时予以扶助和抚慰的规定是为了引导企业以人为本。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需要注意到是,从该条规定来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一样都有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转续制度的缺陷,很多劳动者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者入职之日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否则,该劳动者可以此为由随时辞职并要求经济补偿,导致用人单位进退两难,本条例对此作出了一定的变通,根据第二款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提示要求单位交纳社会保险成了劳动者的义务,只有在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缴纳的,劳动者才可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对《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相关规定作了变通,后者没有规定劳动者的提示义务,只要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劳动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本条例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该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三十,且对同一违纪行为不得重复处分。
实施处分后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是对单位经济处分权赋予和限制。原《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赋予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处分权,以20%为限额,随着2008年1月15日《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废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还有经济处分权一时成为广大人力资源管理朋友的争议,该条例从实际出发,赋予了用人单位经济处分权但是进行来限制,不过提醒用人单位注意到是,虽然条例赋予了用人单位经济处分权,但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由于该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的利益,依法应当经过民主程序通过并公示,否则将不能作为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处理案例的依据,甚至构成克扣工资的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但应当支付劳动者为订立和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的,劳动者可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是有关劳动合同已经成立,但尚未实际用工时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是对《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效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三款的规定,此时劳动关系尚未建立,该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那么劳动关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如果解除劳动合同,该如何处理呢?本条做了详细规定:
其一、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支付劳动者为订立和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其二、用人单位依法裁员的,具体而言,就是指在企业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需要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或者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形下,如果需要裁减人员为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支付该劳动者为订立和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上述是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如果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即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上述条件及其程序的,劳动者可要求继续履行;或是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劳动者如果需要解除劳动合同的,则只需要提前通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能追究该劳动者违约责任,但是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第四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第十八条 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协商续订劳动合同;经协商未能就续订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可以终止劳动关系。但依法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累计超过六个月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具体办法,补充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空白。
该条明确了续订劳动合同的时间,至于由谁提出,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双方都同样负有这个义务,即只要某一方有续订的意愿,该方就应该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向对方提出续订事宜。
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采用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的方式规避《劳动合同法》中因续订劳动合同而可能承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如果双方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累计超过6个月的,即视为续订劳动合同,避免了用人单位采用拖延战术。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该条规定来看,在劳动合同期满的情形下,如果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劳动者不同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在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的情形下,不能以已经和劳动者协商续订劳动者自身不同意续订为由终止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本条规定来用人单位相关登记事项发生变化后对劳动合同的履行的影响-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实践中,有些单位为了人为地缩短劳动者的工龄,以达到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少支付工龄补偿金的目的,人为地注销原单位,注册新单位,根据本条规定,在此情形下,劳动者的工龄从入职原单位之日起计算,但是,由于劳动者往往无法举证证明新单位和原单位的承继关系,导致劳动者原工龄补偿金的支持得不到支持,实际上,这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没有完善的企业退市制度造成的。
第二十条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未按照前款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自用人单位违反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尚未支付的经济补偿,并继续履行协议;劳动者未在三十日内要求一次性支付的,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赋予了负有保密义务劳动者在是在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并约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协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的选择权—劳动者自用人单位违反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尚未支付的经济补偿,并继续履行协议,也可以不在三十日内要求一次性支付的,选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有效平衡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和禁业限制义务。
第二十一条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依法办理设立登记或者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将登记资料抄送劳动行政部门。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劳务派遣领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地带,由于劳动关系涉及面的综合性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不同行政部门应注意信息互通,便于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务派遣单位实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便于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维护劳务派遣用工秩序。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规定,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并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休息时间。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依法延长工作时间,但应当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义务,此款规定主要是针对深圳某些用人单位把劳动者的周休息时间拆分开来,比如每天休息半天,每周休息两个半天。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议延长工作时间后,不但要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还不能超过劳动法关于加班时间最长时间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明确了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提高了有关计算加班费的操作性。
在此之前,深圳地区一般都是按照《深圳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把用人单位按照固定支付周期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都计入加班工资计算基数,在加班工资结构不清的情况下,如果用人单位无法举证证明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已经包含加班工资,往往按照总工资为基数计算加班工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负担。
本条规定加班工资计算基数可以以合同约定为准,在用人单位强势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自然会把加班工资基数约定的低些,例如有的用人单位对所有的劳动者一律约定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或是劳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此标准如何计算?给单位留下了空间,意味着单位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主张是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准,现在深圳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大多也是这样裁判案件的,这对劳动者保护不利。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六个月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因劳动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外,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依据前款规定连续计算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应当扣除已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解读】该条规定了怎样连续计算工龄。
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达到缩短劳动者的工龄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少支付经济补偿,采取欺诈、威胁或者利诱职工写离职申请,然后让原告重新和其签订劳动合同,企图达到把他们的工龄归零的目的,本条规定可以大大降低用人单位上述做法的出现,较大力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工龄权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第二十五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通知其配合办理退休手续,劳动者应当予以配合。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其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劳动法俱乐部解读】:该条第一款是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的补充规定。实践中,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很多劳动者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并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如果僵硬地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操作,此时,用人单位将无法和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第三章 劳动关系中的集体协商
第二十六条 全面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采用集体协商的方式订立和变更集体合同,调整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劳动争议。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就下列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一)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工资调整机制等集体合同相关事项;
(二)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
(三)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篇:构件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稳定。自我市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以来,满洲里联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坚持开拓创新,着力推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
一、企业发展坚持“以职工为本”
随着合作区工业园区木材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联众木业也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不断做大做强,公司始终坚持以机制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构建了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
根据企业农民工、季节工较多,员工队伍不稳定这一特点,如何稳定职工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稳定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的根本力量,必须想方设法激发企业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的内生动力。公司依据《劳动法》同时又结合木材企业用工特点,对劳动用工合同条款进行修改,使劳动合同内容更加合理,规范,使员工归属感得到增强,每年出资8万元为每一位员工缴纳了工伤保险,为员工安全提供保障,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关系更加长期化、稳定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坚实基础。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
制度,和每个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签约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对内完善机制,通过一手抓企业效益、一手抓职工生活,把企业发展与完善的内部机制相结合,增强了企业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广大职工学习专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企业发展潜力得到提升。
联众木业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及时回应职工的诉求和建议每位职工都能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同时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自联众商务大厦2007年落成以来,公司的宗旨就是“改善住宿环境,给员工一个温馨的家”。公司提供公寓型宿舍180间,让员工无偿居住,仅住宿一项每年公司补贴达108万元。为方便满扎两地通勤人员出行,公司提供免费通勤车,每年提供车补费用达36万元。还开办了员工食堂,不仅方便了员工就餐,还提供午餐3元补助,使员工能吃上一顿卫生、可口的午餐,每年的餐补费用达45万元。
二、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
企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同时要增加职工的福祉,让职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公司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围绕着如何保证快速发展的用时,确保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始终坚持“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
1、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职工工资待遇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一是年年为职工增加收入,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扔出台奖励政策,继续全员增资,其中员工增资幅度达到20%,年均收入达到3万元。二是坚持“一心为民,造福职工”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每逢年末,公司都会在满洲里大型酒店租用场地,举办新年联欢会,夏季7、8月份组织员工去**湖举办趣味野游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员工情操,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在企业发展中搭建职工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只要肯干肯学,人人都可成长”。公司不断完善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一是逐步改善办公环境,随着近几年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我们从2008年2台电脑,发展到今天的56台电脑,增加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等数十种办公设备,使企业运行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开班10期培训班,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者可享受技能津贴。利用联众木业是满洲里大学生实习基地这一优势,近几年共培训大学生近60人,公司还招聘了30名大学生做为企业骨干培养,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
3、积极构建具有联众木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以和谐文化引领职工,整体提升公司形象。公司生产、办公场所增设了大
量的人性化、亲情化的安全警句和祝福寄语,通过黑板报、宣传片等工具,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为全体员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公司从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装仪表等方面规范员工日常行为,为职工统一订做了工服,印制了员工工作证,公司行政部按照5S管理体系的要求,每天对公司生产办公区域进行检查,使公司秩序井然有序,让公司呈现出“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的浓厚氛围,整体提升了公司形象。
三、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
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肯定资本地位和权利的同时,明确和保障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
1、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切实加强职代会和集体合同两个制度建设,在协商处理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时,坚持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
2、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真正从宏观上对劳动关系进行协调,发挥政策参与调节矛盾、沟通信息、指导服务的作用。
3、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工会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使劳资双方彼此间相互尊重、协商、协调、合作,营造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企业劳动关系通过平等协商,达到改善,企业从关心职工生活入手,为职工多办好事、实事,而达到“劳资两利”和“双赢”的目的。
四、对今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工作安排
1、切实加强对此次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是党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实践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司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掌握活动开展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基本做到了纵向联动、横向配合,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建立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利益关系。一是充分发挥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让职工充分参与企业管理。二是让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职工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还应是企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企业要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才能使企业和职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3、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联众木业要完善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在公司运行中严格执行,要体现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实现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和落实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使企业赢在人才竞争上;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及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为形成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坚实保障。
在今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中,联众木业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将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注重员工权益保障,构建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联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先进发言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我来自*******,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单位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方面的经验。
*******是*******集团旗下以经营国际国内名牌商品为主的*******连锁企业,目前拥有*******,构成了总经营面积*******,形成独具特色的连锁化发展模式,成为展示*******国际港口大都市形象的最佳窗口。*******年被评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AAA级企业。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扎实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积极措施,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取得显著成效。
一、保障员工收入,促进和谐稳定。工资对于职工来说是保障其生活的直接来源,也是劳动者工作最基本的动力。2013年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百货零售市场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结构调整期,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本市各大零售卖场经营业绩普遍下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闭店潮。作为*******百货零售连锁企业,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感维护社会和谐,保证员工收入,让每名员工都共享企业发展成果。2013年、2014年企业员工人均收入分别为*******万元和*******万元。
二、提高员工福利,实现普遍受益。为保证职工用餐安全,降低用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公司特别设立职工食堂,免费为每一位职工、保洁人员及部分营业员提供午餐、晚餐;为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公司每年免费为职工安排一次体检;为提高职工素质,公司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各类专业性培训。
三、丰富文化生活,增进员工感情。我们在保证正常经营前提下,组织举办职工足球赛,读书会,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通过不同时期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有效提高职工岗位创效激情。
四、助力员工发展,凝聚发展合力。我们在向集团系统输出百余名优秀管理者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基础岗位职工评优,提前转岗为初级管理;营业员择优加入*******,从员工转变为管理者等活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以及实习生的招聘,建设人才梯队,使职工能够看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未来,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五、加速规模拓展,扩大社会就业。为扩大经营,我们旗下全资子公司*******年12月如期开业,通过招聘正式职工、营业员及保洁,共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在未来的发展中,*******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拓展促进劳动关系协调新举措,将企业做大做强,为*******商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附件1:
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慈善组织.....................................4 第三章 慈善资产.....................................7 第四章 慈善募捐....................................10 第五章 慈善捐赠....................................13 第六章 慈善信托....................................16 第七章 信息公开和监督..............................17 第八章 法律责任....................................19 第九章 附则........................................2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为了规范慈善行为,保障慈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慈善事业和行业发展,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特区从事慈善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慈善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慈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为他人摆脱贫困、灾害和其他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项目和活动:
(一)对因贫困、疾病、残疾、年老、年幼、失业、灾害及其他不利条件而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提供济助;
(二)捐赠财产和劳务用于促进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文化、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地区发展等事业;
(三)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道主义关怀、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事业;
(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其他与上述事项宗旨相近的其他事项。第四条(基本原则)
从事慈善活动,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自愿;
(二)不以营利和其他回报为条件和目的;
(三)公开透明;
(四)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和合法权益;
(五)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和其他合法权益。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应当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扶持机制,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第六条(主管部门)
市、区民政部门是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慈善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监督、指导慈善组织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对社会团体实施检查;
(四)促进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发展;
(五)对慈善组织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促进慈善发展的职责。
第七条(表彰)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可以设立慈善奖项,对为本市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慈善项目和其他组织予以表
彰。
第二章 慈善组织
第八条(慈善组织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性社会组织,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依照本条例规定设立的慈善组织归类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第九条(慈善组织的设立)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发起设立慈善组织,应符合本条例对慈善组织的界定,依法取得慈善组织法人资格。
社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慈善组织以及资金规模较小的慈善组织在区级社会组织登记部门备案管理。
第十条(慈善组织的场所)
在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慈善组织的服务场所不受登记地址限制,可在登记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之后设立多个服务场所。
经慈善事业工作主管部门出具场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作为多家慈善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服务场所。
第十一条(法定代表人)
慈善组织法定代表人可以由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兼任,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慈善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
第十二条(慈善组织的章程)
慈善组织必须依法制定章程,章程由慈善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制定,明确组织宗旨和活动范围,规定权力机构、常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的职责、权力边界、议事规则和信息公开的方法,以及组织运营管理的重要事项,并报送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第十三条(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
慈善组织应当依照组织性质,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产生权力机构、常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慈善组织的重大事项由相关机构依据章程规定的议事规则决定,并专档妥善保管相关会议记录。
第十四条(监事机制)
慈善组织监事应当由无利益关联的独立人士担任,监事列席重大事项决策会议,监督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并应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对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作用进行评估,检查慈善组织财务和会计资料。监事不得从所在慈善组织获取报酬,政府或行业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支付工作补贴的方式支持监事履行职责。
第十五条(慈善行业组织的设立)
特区内的慈善组织应当设立慈善行业组织,各区(含新区管委会)
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同级的慈善行业组织。慈善行业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是慈善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开展下列活动:
(一)保障会员依法开展慈善活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二)总结、交流慈善工作经验,表彰先进;
(三)制定慈善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
(四)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慈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五)协助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受理慈善组织的募捐资格申请和募捐活动备案,对募捐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开展慈善组织评估和等级评定;
(七)受理对慈善组织的投诉或者举报,调解慈善组织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受理慈善组织的申诉;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慈善行业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九)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其他事项;
慈善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不得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相抵触。
第十六条(鼓励发展新型慈善组织)
政府鼓励慈善基金会分类发展成为资助型基金会、运作型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以及其他类型的慈善基金会。
政府鼓励发展慈善事业的支持性组织,为慈善组织、捐赠人、受助人等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慈善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政府鼓励发展用经营方式来实现慈善宗旨的创新型组织。第十七条(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依照本条例设立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税务部门应当为慈善组织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开设专用通道和网络申报窗口,统一受理资格申请材料。
第十八条(慈善组织的终止)
慈善组织终止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或撤销备案。慈善组织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应捐赠给与该组织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用于发展同类型慈善事业,如未确定受赠慈善组织,可以由慈善行业组织代管或指定宗旨相近的慈善组织接收剩余财产,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慈善资产
第十九条(慈善资产的概念)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资产,是指慈善组织的受捐的款物、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二十条(慈善组织的收入)
慈善组织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包括:
(一)社会捐赠;
(二)存款利息;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收入;
(四)资产保值增值的收入;
(五)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慈善组织财产的性质)
慈善组织的财产、收入及其增值属于慈善组织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和损毁。
以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的出资人,在组织终止清算时可以申请对出资财产享有资产权益。
第二十二条(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
慈善组织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经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同意,可以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投资实体、债券、股票、基金、期货和慈善信托等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面向公众募捐的慈善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应提前十五个工作日在官方网站和其他公众平台公示保值增值方案。
捐赠收入和保值增值收入应分立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并接受审计监督。
第二十三条(慈善组织的经费支出)
慈善组织的经费支出分为运营管理支出和业务支出。
运营管理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由慈善组织章程规定支出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员工平均薪酬和行政办公支出明细。
业务支出包括资助支出和项目筹款、实施成本,由慈善组织理事会根据募捐方案、捐赠协议约定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四条(慈善托管机制)
慈善组织通过公募方式获取的慈善资产必须进行托管。慈善组织通过非公募方式获取的慈善资产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托管。
资产实行托管的,应当与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由托管银行提供登记、记录、统计、监督、评价、保值增值和募捐活动现金收纳等服务。
第二十五条(托管协议)
托管协议范本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拟定。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安全保管慈善资金;
(二)对所托管的不同慈善资金分别设臵账户;
(三)保存资金托管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四)按照募捐方案和托管协议的内容,根据慈善组织的指令,及时办理资金划拨事宜;
(五)办理与资金托管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披露事项;
(六)对慈善项目的募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出具说明;
(七)按照法律法规和托管协议约定监督慈善项目管理人的具体运作;
(八)为慈善资产提供理财和投资等保值增值服务;
(九)对募捐活动的现金收入做好清点、入账等服务;
(十)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规定和托管协议依法约定的其他职责; 慈善资金托管银行发现项目管理人的资金划拨指令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或者违反募捐方案和捐赠协议的,应要求项目管理人提供合法凭据,并报告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后再执行。
第二十六条(慈善托管的衔接机制)
慈善组织的托管资产,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可用于申报免税收入及其他减免税费事项。
第二十七条(限制关联交易)
慈善组织在确定慈善项目和受益对象时,不得将与本组织及其管理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作为特定受助人。
第四章 慈善募捐
第二十八条(慈善募捐的概念)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其慈善宗旨面向特定 的组织和个人,或社会公众募集财产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募捐主体)
具有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无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依照本条例办理募捐备案手续之后,可以开展慈善募捐活动。
国家机关不得开展慈善募捐,不得通过行政指令、行政强制等手段组织和实施慈善募捐活动,不得向任何企业和个人进行摊派。
第三十条(募捐备案)
无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募捐活动开始十个工作日前向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提交募捐方案、法人资格证书、资产托管协议。
备案资料齐全的,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即时予以备案并颁发募捐标志。募捐方案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的五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督促募捐组织修改完善。
第三十一条(募捐方案)
办理募捐备案时提交的募捐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募捐目的、时间、期限和地域;
(二)募捐财产数额目标;
(三)募捐方式;
(四)募捐财产的使用期限和使用计划;
(五)剩余募捐财产的处理办法;
(六)工作成本预算和列支项目、标准。第三十二条(募捐的方式)
慈善组织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开展募捐活动:
(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募捐;
(二)在公共场所摆放募捐箱;
(三)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慈善组织的有效证件在街道、社区募捐;
(四)寄发募捐函件或者募捐信息;
(五)义演、义赛、义卖、义拍及慈善晚会;
(六)社会募捐、协议募捐、联合劝募、冠名基金;
(七)其他公开募捐活动。第三十三条(募捐现场)
慈善组织在募捐时应在募捐现场或载体的显著位臵,公布组织名称、募捐标志、监督电话、查询方法和向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备案的托管账号等相关信息资料。
第三十四条(募捐规则)
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应该遵守下列规则:
(一)不得妨碍公共秩序;
(二)不得在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及站台募捐;
(三)不得强行募捐、索取捐赠;
(四)不得运用侮辱性语言及举止;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五章 慈善捐赠
第三十五条(慈善捐赠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捐赠人)自愿、无偿向慈善组织或其他受赠人赠予货币、实物、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劳务等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捐赠协议)
捐赠人可以与受捐组织签订书面捐赠协议,也可以形成口头捐赠协议。捐赠人要求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受捐组织应当与其签订书面捐赠协议。捐赠人与受捐组织形成口头捐赠协议的,受捐组织应做好备案,必要时可以补签书面协议。
捐赠人有权约定其捐赠财产的使用方向、实施项目和受益人,但不得指定其近亲属或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或单位为受益人。
捐赠人与慈善组织对捐赠财产的计划用途、实施项目和受益人有特别约定的,慈善组织应当按照约定执行;需要改变约定事项的,应当征得捐赠人的书面同意。
捐赠人对个人信息和其他相关事项要求保密的,受捐组织应当保密。
第三十七条(捐赠的成立)
捐赠的成立以捐赠人的承诺或者捐赠协议成立的时间为准。捐赠一经成立,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承诺或捐赠协议,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方式交付捐赠财产,捐赠人拒不交付的,受捐组织可以依照法律程序主张权利,由于不可抗力、非主观意愿等因素造成不能履行捐赠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慈善捐赠的财产应当是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八条(捐赠人权利)
捐赠人有权查阅捐赠使用情况和受益人信息,对违反捐赠人捐赠意愿或捐赠协议,将捐款挪作他用的行为,捐赠人有权要求受捐组织及时改正。
受捐组织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撤销捐赠并追讨捐款。捐赠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捐赠人撤销捐赠的,不影响善意受益人已经取得的捐赠利益。
无法找到捐赠人或捐赠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决定交由与其宗旨相同或者相似的慈善组织管理。
第三十九条(质量保证和价值评估)
捐赠财产或物资有瑕疵的,捐赠人应当如实告知。捐赠人故意不告知,造成慈善组织、受益人或者其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
责任。
捐赠财产或物资的价值需要评估的,由受赠人和慈善组织协商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评估。
捐赠人捐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第四十条(捐赠票据管理)
依照本条例设立的慈善组织可以向财政部门申领捐赠专用票据。慈善组织在接受捐赠时,应当向捐赠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专用票据。捐赠人不需要捐赠票据或者匿名捐赠的,慈善组织也应当开具捐赠票据,由慈善组织留存备查。
第四十一条(捐赠减免税)
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资产用于慈善事业,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或知识产权应免征物权转移过程的相关税费,并凭有效捐赠专用票据依法减免所得税,捐赠数额超出当年税前扣除比例的,可以结转到下一予以扣除,但结转期限不超过四个纳税。
第四十二条(对捐赠人的要求)
慈善组织或捐赠人不得向受捐人提出除慈善财产使用外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对受捐人的要求)
慈善目的已经实现、或者不能实现的,捐赠协议有约定的按协议执行,捐赠协议未约定的,受捐组织或其他受赠人应当将慈善财产用
于与原捐赠目的最相近似的其他慈善目的。
第六章 慈善信托
第四十四条(法律依据)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信托法》设立慈善信托,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其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管理和处分,用于本条例规定的慈善项目和活动。
第四十五条(慈善信托的设立)
慈善信托的设立和受托人的确定,应当签订书面信托文件,并由受托人将信托文件交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第四十六条(受托人的条件)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为法人,包括有信托资质的银行、信托公司和公益慈善类基金会。
受托人的任职条件由慈善事业主管部门确定并及时公布。第四十七条(受益人的条件)
慈善信托受益人应当为慈善组织或本条例规定的慈善活动的受益人。
第四十八条(慈善信托的收税优惠)慈善信托与捐赠财产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
信托财产所生的孳息,包括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或投资所得,用于慈善事业的,免征所得税。
第四十九条(信托成本)
信托财产管理和信托事务处理的费用可以从信托财产中支出。除信托财产管理和信托事务处理的费用外,受托人不获取报酬;如果委托经营性的信托机构进行管理,是否支付受托人报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在信托文件中进行约定。
第五十条(信托财产的公开)
受托人应当至少每年一次作出信托事务处理情况、费用支出和报酬及财产状况报告,经信托监察人认可后,报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并由受托人予以公告。
第五十一条(慈善信托变更)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无能力履行其职责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变更受托人。
慈善信托成立后,发生设立信托时不能预见的情形,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根据信托目的,变更信托文件中的有关条款。
第七章 信息公开和监督
第五十二条(慈善工作主管部门的信息公开)
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公共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下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一)登记或备案的慈善组织名单;
(二)获得募捐标志的慈善组织与募捐活动名称;
(三)慈善组织审核结果;
(四)慈善组织评估结果;
(五)登记的慈善信托名单;
(六)慈善组织行政处罚信息;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公开的信息。第五十三条(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慈善组织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公共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下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一)慈善组织章程;
(二)法定代表人、理事会、监事会和办事机构的基本情况;
(三)财产状况包括接受捐赠和其他各项收入的明细表,及其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四)实施慈善项目和开展其他重大慈善活动的情况和效果;
(五)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六)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开支情况;
(七)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决定重大事项的会议记录;
(八)募捐方案与结果;
(九)资产保值增值方案;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公开的信息。第五十四条(第三方审计)
税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每年随机抽取10%的慈善组织,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慈善组织的项目运作、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情况等进行独立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委托慈善组织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五条(社会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就慈善组织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或举报。相关职能部门在接到投诉、举报或新闻媒体提供的线索后,应当核实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不符合规定开展募捐的责任)
慈善组织未取得募捐资格和募捐备案,不按募捐方案开展募捐和使用资金,无募捐资格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募捐活动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予以制止,责令限期返还募捐的财产,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法募捐财产价值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没有募捐到财产或者募捐财产的价值不足一万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募捐的财产不能返还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予以没收。
第五十七条(未开据专用票据的责任)
慈善组织未按规定向捐赠人开具捐赠专用票据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责任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捐赠财产价值百分
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法定义务的责任)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登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捐赠人同意,擅自改变财产用途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信息公布义务或者公布虚假信息的;
(三)以慈善名义进行与慈善宗旨无关的活动的;
(四)泄露捐赠人、受益人信息或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与捐赠人有约定的项目实施后,未向捐赠人反馈结果的;
(六)对捐赠人的查询未如实答复的;
(七)在登记、评估、办理减免税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贿等不正当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五十九条(违反财务制度的责任)
慈善组织有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行为的或者将慈善财产用于非慈善宗旨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将其列入无税收优惠的慈善组织名单,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规使用资金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登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私分、侵占、挪用、损毁财产的责任)
私分、侵占、挪用、损毁慈善财产的,由慈善事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追缴慈善财产,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规资金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发起人和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依法撤销的慈善组织,其发起人五年内不得在本市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五年内不得在本市慈善组织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慈善组织构成犯罪的,其发起人终身不得在本市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终身不得在本市慈善组织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生效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