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劳社监„2009‟7号
关于开展高温季节劳动保护专项检查的通知
昆山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昆山高新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用人单位:
夏季已经来临,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落实高温季节的劳动保护措施成为我们近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根据苏劳社监„2009‟10号文件精神,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防止高温季节各类因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或超负荷工作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09年度夏季高温劳动保护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检查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要通过检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劳动保护意识,促进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同时要对存在严重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涉嫌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职业危害的,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尽最大努力防止因高温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二、检查对象
今年的检查对象主要是两类:一是工程建筑、冶金冶炼、医药化工、交通运输等存在有毒有害、露天作业、高温作业岗位的企业;二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上述各类企业中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应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三、检查内容
(一)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工时制度规定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
(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执行情况;
(三)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执行情况;
(四)用人单位防暑降温措施落实情况;
(五)高温期间职工劳动时间管理规定落实情况;
(六)工资及加班工资支付情况;
(七)其它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四、时间安排
本次检查活动自7月1日起至8月25日止,分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自7月1日至7月17日为各用人单位自查自纠阶段。各区、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会同劳动监察中队对各用人单位组织开展职工劳动保护和高温季节职工劳动时间管理等情况自查自纠工作的指导,确保用人单位自查自纠取得实效。
第二阶段:自7月20日至8月20日为市劳动监察大队与各区、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组织执法检查阶段。市劳动监察大队与各区、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联合区、镇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好夏季高温劳动保护专项检查工作,统筹计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通过此次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开展,督促用人单位把夏季劳动
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合理安排好高温期间职工劳动时间;坚决查处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要建立通报联动制度,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和涉嫌职业危害的及时通报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卫生部门查处,共同防止人身伤亡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第三阶段:自8月21日至8月25日为检查活动总结阶段。各区、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安排专人负责于7月20日和8月20日将阶段性专项执法检查情况汇总表报送市劳动监察大队办公室,专项执法检查总结于8月20日一并上报(传真:57538619)。
五、工作要求
1.及时部署,认真组织。开发区、各镇、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根据通知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高温专项执法检查行动计划、方案,做到迅速部署,突出重点,落实责任。
2.严格检查,督促整改。执法人员要深入劳动者的作业现场开展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夏季劳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限期整改;对用人单位存在的危害劳动者人身安全,但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处理;对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要立案查处,情节严重的给予严厉处罚;对“四小”单位(泛指小作坊、小矿山、小砖窑等单位)的非法用工要坚决整治,同时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存在的违法犯罪活动。
3.加强督查,提升实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开展期间,我局
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检查和督查,防止走过场,确保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取得实效。专项执法检查期间如有其他重大情况发生应随时上报。
附:1.昆山市劳动保障监察检查登记表
2.2009年夏季高温劳动保护专项检查统计表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抄报: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抄送:各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第二篇: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劳社医(2005)23号
关于核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结报范围和结报比例的通知
市各定点医疗机构:
根据《昆山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现就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结报范围和结报比例核定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保职工发生下列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可按规定予以支付。
(一)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结付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包括普通床位费、诊疗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材料费等;
(二)按规定办理转外、居外手续,在外地指定医疗机构检查、治疗的基本医疗费用;
(三)门诊特定项目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
(四)外出期间患急、危重病,在当地乡镇(街道)以上公办医疗机构就诊的基本医疗费用;
(五)经省物价、卫生部门定价,市劳动保障局同意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新开展检查治疗项目。
二、以下范围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列入医疗保险结报范围,所发生的费用由病人自理。
(一)综合医疗服务类项目,包括:
1、挂号费(1101)、门诊病历手册费、救护车费(1106)、取暖费(1107)、空调降温费(1108)、陪护床费(1109)、会诊费(1110)等一般医疗服务项目;
2、预防保健费(1301、1302)、家庭巡诊费(1303)、访视费(1304、1305)、出诊费(1307)、健康档案费(1308)、疾病健康教育费(1309)、健康咨询费(1309-1)等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项目;
3、尸体料理费(1401)等其他医疗服务项目;
4、医疗机构开设的其他便民服务项目费用,如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膳食费(伙食费)、膏、丸剂的加工费、门诊煎药费等。
(二)医技诊疗类项目,包括:
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象(2304);
2、院外影像学会诊(2104);
3、图象记录附加收费项目(2208);
4、中子刀(2404-7)、快中子外照射(2403-16);
5、各种不孕不育诊疗项目,包括妊娠试验,精液测定等(2501部分、2504部分);
6、各种胎、婴、幼儿测定项目及功能试验项目,如多普勒小儿血压检测(2204-3)、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220203004)、新生儿溶血症筛查(250202040)等。
7、各类性病检测项目(2505部分、31140002),性功能检测项目(3111);
8、遗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项目(2507),基因检测、变应原测定、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使用卡氏法进行的检验项目、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9、尸体解剖与防腐处理项目(2701);
10、各种供体的采集、手术、保存费用;
11、电子束CT等未列入或未开展的其他医技诊疗项目。
(三)临床诊疗类项目,包括:
1、眼部诊疗项目(3103),包括验光、镜片检测、隐形眼镜配置、斜视度测定等近视、弱视、斜视诊疗项目、眼科准分子激光矫正术(PRK、PTK)、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LK);
2、口腔颌面项目(3105),包括口腔模型制备、口腔修复体整理、缺损修复、正畸治疗、口腔种植、镶牙、洁牙、牙列不整矫治、色斑牙治疗、牙齿美容等(有关口腔颌面诊疗项目的明细核定另行通知);
3、孕产诊疗项目(3112),包括产前产后的各类检查、诊疗、护理项目、产科手术、计划生育手术、人工辅助生育技术项目、新生儿护理等(符合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由生育保险按规定结付);
4、体被系统诊疗项目(3114),包括各类脱毛、脱斑治疗术、黑光红光治疗、面部磨削、刮疣、酒渣鼻治疗、药物面膜、粉刺去除术等美容性、特需性诊疗收费项目以及烧伤后功能性训练收费项目;
5、精神心理卫生诊疗项目(3115),包括医疗鉴定、司法鉴定、心理咨询、脱瘾治疗(戒毒、戒烟等自愿或强迫治疗项目)、音乐治疗、工娱治疗、听力整合及语言训练等。
(四)手术治疗项目,包括:
1、各类非功能性的修整术、矫形术、修补术、正畸术、再造术、修复术、矫正术等;
2、义眼、义肢、电子耳及其植入术;
3、各类美容、整容术;
4、不属医保范围的口腔种植术;
5、可吸收缝线、可吸收止血材料和镇痛泵;
6、其他非疾病治疗的手术。
(五)其他类、包括:
1、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
2、保健性营养疗法、体疗、磁疗等辅助性诊疗项目;
3、各种自用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
4、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5、各种康复性器具和用具;
6、在医疗期间发生的各种生活费用、保险费用、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
7、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章、机动车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8、应由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结付的医疗费用;
9、各类增高、增胖、减肥等发生的费用;
10、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费用;
11、住院病人不遵守医嘱而拒不出院,自通知出院第三天起的一切费用、以及挂名住院或明显不符合住院条件的医疗费用;
12、未纳入《江苏省特殊医用材料价格管理目录》的医用材料费用。
三、以下范围的医疗服务项目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病人按规定比例自负后,其余部分纳入医疗保险结报基数。
(一)下列医疗服务项目自负比例20%:
⑴各种内窥镜诊疗项目;
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203>;
⑶射频消融术<310702004>;
⑷磁共振扫描(MRI)<2102>;
⑸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2103>;
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SPECT)<2303>
⑺核医学中的伽玛照相<2302>、核素内照射<2306>;
⑻经血管介入诊疗<32>;
⑼体外震波碎石<311000040>;
⑽高压氧治疗<310607>;
⑾动态心电图<310701003>、动态脑电图<31010004>;
⑿人工肝治疗<310905023>;
⒀其它单项价格在200元以上(含200元)的临床诊疗项目;
⒁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国产(合资)人工组织器官和体内放置材料。
(二)以下项目自负比例40%:
⑴立体定向放射装置(Χ刀、γ刀)、超声聚焦刀;
⑵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进口人工组织器官和体内置放材料。
四、下列项目实行差额结报:
1、住特需病房发生的医疗项目费用按同等级医院普通病房标准实行差额结报,超标准部分由个人自理;
2、跨地区转院治疗发生的医疗项目费用超出江苏省同等级医院最高收费限额标准的实行差额结报,超
出部分由个人自理;
3、在营利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项目费用超出江苏省医疗项目收费标准的实行差额结报,超出部分由个人自理。
以上规定自2005年9月30日起执行。以前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2005年09月28日
主题词:
主送:市各定点医疗机构
抄送:市卫生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医保中心
第三篇: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 山 市 财 政 局
昆劳社险〔2009〕41 号
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 结算方式的通知
各机关事业参保单位: 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采用了“差额结 算”的方式进行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和养老金的支付,这种征缴和 支付合二为一的结算方式在制度实施初期,简化了经办程序,方 便了参保单位。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形势不断发展和国库集中支 付制度、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开,“差额结算”的弊端 逐渐显现。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保险费结算方式,将目前我市采用的“差额结算”方式改 为“全额征缴,全额拨付”方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金的征缴
(一)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费(参保范围不变,即 全额拨款单位只参加医疗保险,其他单位参加全部险种,下同)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社保中心)直接征收,按 季征缴。各参保单位于季末 15 日前向社保中心全额缴纳。
(二)镇级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费仍委托各财政分局和
1
财政所征收,按季征缴。各财政分局和财政所全额征收后于季末 15 日前将基金上划社保中心。
二、基金的拨付
(一)养老金的拨付。根据单位性质,分别采用集中拨付、直接拨付和委托拨付三种方式。1.集中拨付方式,适用于进国库支付中心的市级单位。(1)参保单位负责将单位离退休人员情况上报社保中心,负 责每月 8 日前到支付中心申请支付离退休人员工资等经费;(2)社保中心负责审核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名单及应支付的 养老金,并将资金和审核后的相关资料汇总后传递至国库支付中 心;(3)国库支付中心负责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传递过来 的资料和转入的资金做好明细往来账,并根据预算单位的支付申 请单(社保中心和单位发放合二为一)将离退休人员经费直接发 放至离退休人员工资卡。单位申请支付的离退休人员信息必须和 社保中心提供的资料相符,若不符的支付中心有权拒付。2.直接拨付方式,适用于未进国库支付中心的市级单位。社 保中心将各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于每月 8 日前汇入单位 指定账户。3.委托拨付方式,适用于镇级单位。社保中心将各参保单位 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于每月 8 日前汇入各财政分局和财政所的指 定账户,各财政分局和财政所根据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支付养老金。
2
(二)其他基金的拨付。除养老金外的其他保险基金待遇(包 括丧葬费在内),由参保单位申报,市社保中心审核后,市级单位 的直接划
入参保单位非税收入账户或单位指定账户;镇级单位的 划入各财政分局和财政所的指定账户。本通知从 2009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昆 山 市 财 政 局
二○○九年六月一日
抄送: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市国库支付中心、各财政分局(所)
3
第四篇: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十一五”发展
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机遇期。在这期间,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促进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的重任,制定《昆山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两个率先”,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劳动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经形成。劳动力市场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不断推进,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面启动城乡统筹就业,城乡就业二元分割的局面被打破。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下岗与失业并轨,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帮扶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至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69家。2000年以来,共有15993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其中14234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2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
职业培训取得显著进展。以落实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十五”期间,共培训各类人员7.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9947人,全市参加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的初级工6295人,中级工2626人,高级工856人,技师168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实施失地农民进“城保”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并轨。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45.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2.58万人参加机关事业社会保险,有27.83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46.5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2.63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覆盖率在98.8%以上。
新型劳动关系基本确立。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日益推广,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对集体劳动争议隐患排查和对重点时期、重点案件、重点单位实施监控以及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化解劳动关系纠纷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各项监察执法活动依法展开,五年来,共对3795多家用人单位实行监察执法,涉及职工15万人,开展劳动保障年检1.6万户(次),受理举报3500多批次,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期,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结果期。劳动保障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市委、市政府将劳动保障工作列入全市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突出,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推进营造了氛围。
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加快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劳动保障拓宽了工作领域,并给劳动保障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政策文件,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政策推动效应得到迅速释放,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目前,我市劳动力技能素质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级技术工人数量相对较少,高技能人才缺乏,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再就业工作看,技能低、年龄大、观念偏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从统筹城乡就业看,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猛增,如何改进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合理引导,需要作出新的探索。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同样需要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步推进。虽然我市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提高,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的参保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城镇保险存在较大的差距。劳动关系协调和依法维权难度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关系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将会逐步增多,处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预测“十一五”期间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既是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劳动保障工作开拓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以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多渠道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努力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更快发展。
(三)主要预期指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就业再就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只,每年录用合同制职工10万人次,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职业培训。到2010年,初次就业人员90%以上实行“培训—认证—就业”,70%以上职业能力结构合理程度得到企业认可;本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率达到10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进一步强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积极构建农保与城保并轨的通道,逐步接轨。
职工收入。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在经济效益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每年均有一定提高。
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保障年检合格率、劳动争议和劳动监察案件年处理结案率均达到95%以上。
三、实现“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就业政策支撑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保持城乡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目标有机体现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等各方面工作之中,通过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拉动就业的增长。将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特别是利用服务业社会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扩大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疏通投融资渠道等形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
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适应用工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和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和其它就业组织,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巩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相补充,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建成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再就业援助机制,重点落实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好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各类人员就业的扶持效应。建立再就业资金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带动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百姓,以单位录用、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立足农业内部消化一批;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二、三产内部吸纳一批;通过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并积极创业的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一批,促进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二)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全市职业培训工作要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促进就业为先导,实施终身教育和培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建设公共环境,形成职业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制度。包括就业促进制度、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终身学习制度、政府津贴制度、人才评价政策、收入待遇政策、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除体现以职业为本的资格证书外,拓展新型的能力为本、技术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职业资格证书系列。
建立健全能力为本、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基本形成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及时调整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培养和合理使用技能人才。促进企业成为职业能力建设中坚,促进校企联盟,促进企业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促进“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建立信息发布和动态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社会化软件平台的高效运作,面向全体劳动者及时公布职业能力建设发展状况、职业需求、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和新课程标准等。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网”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强化扩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要扩大私营企业参保覆盖率,完善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提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率,巩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确保发放率达到100%,做好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提高养老保险的整体保障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固覆盖率,提高征缴率,完善纯农人员缴费机制,探索企业农保与城保并轨的有效途径。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要根据基金平衡情况适度调整缴费基数,完善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政策体系。创新思路,认真做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继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职工子女医疗保险办法,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结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贯彻实施,规范业务操作,严把“认定关”和“支付关”,将保险覆盖面扩大至各类企业和职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提高女职工生育待遇。
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制度的实施,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加大,我市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将以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抓手,以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并举,进一步加强基金的管理。
依托社区,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市、镇、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志、统一功能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娱乐、教育等设施。结合全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际,加强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和文件,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抓好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的筹措,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各项优质服务,积极创建“品牌社区”,开展“品牌服务”,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真正管理及时、服务到位。
(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形成以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扎实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从源头上消除侵权隐患,协调规范劳动关系。在已经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规范订立、变更、续订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在未实行或尚未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加大推行力度,将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纳入合同管理的轨道。完善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经贸委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通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建立调整劳动关系的新机制。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机制。坚持重在源头、重在基层、重在预防、重在调解的原则,将劳动争议处理的关口前移,在全市建立起有效的监控机制和突发事件、集体劳动争议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完善对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及时、快速处理的程序。研究和探索处理劳动争议的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网络,将劳动争议就近就地、及时化解。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乡镇办事处建设,发挥乡镇办事处在处理劳动关系纠纷中的作用。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形成日常巡查、群众举报专查、专项执法检查和劳动保障年检等相互协调的劳动保障监察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对违规企业的改正和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少数租赁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加大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强监察执法机构建设,充实监察执法人员,形成相对科学的监察执法网络体系。坚持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有情执法的有机统一,强化制度建设,改进办案方式,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载体,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劳动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业务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全面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意识。
(五)加强信息化和平台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十一五”期间,要从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和劳动保障事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出发,扎实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平台建设,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加快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劳动保障部提出的“金保工程”的要求,建立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对外服务和办公自动化为支撑,对内实现劳动保障业务的现代化办公和自动化处理,对外实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和劳动合同等信息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全面提高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加强劳动保障网站建设,提高运行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继续完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适应劳动保障管理职能延伸、事务管理社会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构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加强社区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民小组、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使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及时高效的劳动保障事务管理和服务。
(六)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十一五”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用十六大精神引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上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清正廉洁意识,筑牢党纪国法防线,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强化诚信服务,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制定一流目标、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为目标,深化文明行业创建,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为职工群众提供人性化、规范化、透明化服务。坚持热情服务零距离、特殊服务零障碍、高效服务零差错,打造劳动保障工作的“服务品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审批提速,树立效能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开展比较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使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逐步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
加强前瞻性研究,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可持续发展。围绕劳动保障工作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打破陈旧观念,跳出思维定势,加强综合性、前瞻性研究,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地区电话地址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3030918/12333 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18号
天津市河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8275815天津市河西区黄埔南路9号
天津市和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7302977天津市和平区沈阳道66号
天津市南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7381338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平湖路5号 天津市河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4310805 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27号
天津市河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6012526 天津市河北区月纬路70号
天津市红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6372200 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桥北西侧
天津市东丽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4390233 天津市东丽区荣成路13号
天津市西青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7393715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西青道365号 天津市津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8391671 天津市咸水沽镇津沽路91号
天津市北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6390370 天津市北辰区果园东路2号
天津市大港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63222631 天津市大港区世纪大道68号
天津市塘沽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65271912 天津市塘沽区山东路一号
天津市汉沽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5695066天津市汉沽区河西二经路街一经路 天津市静海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8942588 天津市静海县静海镇胜利路19号 天津市蓟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82862113天津市蓟县兴华大街41号
天津市宝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9241428 天津市宝坻区城关镇苑北路39号 天津市宁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69592631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新华道西侧 天津市武清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9342874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新华南路
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23030894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18号
天津市国际劳务技术服务公司[天津市境外就业职业介绍所] 23397712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义生里18号
天津市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23306559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97号
天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23312600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13号
天津市劳动服务公司 27119486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四宜里4号增1号
天津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23030918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18号
天津市就业训练中心 23364607/23368444转11 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253号
天津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239107***/23955952 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铁道南津淄公路东
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 87971627/87973331 天津市西青区西青道274号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 28333569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40号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 24379634天津市河东区万新村卫国道三美电机交口(东院)
天津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 23030918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18号
天津市劳动保障服务指导中心 23331150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2号
天津市创业培训指导中心 24793828天津市东丽区警民路19号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6748181天津市河北区建昌道21号
天津劳动保障服务热线 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