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于xx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xx是农业大区,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当作富民强区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劳务输出,实施“一出三进”(输出人员、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逐步形成了“输出人员与输入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近日,笔者深入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村组就全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和劳务输出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xx区农业人口102.8万人,农村劳动力约50.8万人,其中男性30.48万人,女性20.32万人,剩余劳动力25.4万人剩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10.9万人,初中以上文化14.5万人。
2003年xx区劳务输出人数23.08万。按区域分,国内输出劳动力,大多数集中在沪、宁、锡、常、浙、北京、广东等地;境外输出人数约1600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约旦等国。按按行业分,从事建筑的约占47.6%,其余主要是加工、烹饪、电子等。按性别分,男劳力占71.4%,女劳力占28.6%。输出劳力年龄主要集中在18-50岁之间。随着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成为提高劳务输出技能水平,增加输出人员技能的主要方式。
二、劳务输出工作主要做法
随着劳务输出工作的逐步开展,xx区劳务输出工作渐成规模,由“散兵游勇”向成建制发展,由单一的行业向多行业发展,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发展,逐步形成基地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格局。1996年,xx区的劳务输出工作经验在全国农村就业工作会议上典型介绍;2000年,我区又被劳动部定为全国“返乡创业”和“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试点县之一。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网络
近年来,xx区一直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富民强区的民心工程来抓,区里成立了由农工部、建设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妇联、共青团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责;乡镇由党政一把手负责,各村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开展了舆论宣传、组织发动、信息和后勤服务、建档立制、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等工作,使劳务输出工作得以有序规范地进行。
2、加强服务,努力创新劳务输出工作机制
一是宣传服务。转变就业观念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示范引导为抓手,大力造浓劳务输出的舆论氛围。为了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创业,区里组织返乡创业致富能人,到各乡镇巡回演讲,并在《新楚州》报开辟了劳务输出专栏,介绍外出务工人员创业致富经验,专门外出拍摄劳务输出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逢年过节,全区每年新春佳节期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对全区务工返乡人员和有关中介组织开展一次调查,组织一次座谈,提供一条信息,发出一封公开信,输出一批新劳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热情。
二是信息服务。各乡镇和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用工信息,一是主动出击,面向全国,面向职介机构、驻外办事处、劳务基地收集信息;二是通过劳动部门与对口单位联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三是跟踪管理服务。输得出、留得住、有成效是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根本。各部门、各乡镇都能努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减少和避免倒流现象,对民间自发形成的劳务输出联合体、劳务输出专业村,及时纳入了有组织管理的轨道。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劳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区着重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区劳动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各种培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城区依托职教中心的师资资源,农村依靠成人校的场地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不仅注重技能的培训,而且十分重视他们的素质培训,对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同时还根据供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凡业务考试和操作考核合格的,由劳动部门发放合格证书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使劳务输出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
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我区狠抓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激励外出人员致富带富、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关规定》,明确了返乡创业享受的系列优惠政策,返乡创业企业与外商来xx区投资的的企业同等待遇。仅2003年全区有返乡创业的395个各类经济实体在xx区落户,如xx双语学校、xx米厂等一批企业,都是在区返乡创业有关政策的感召下回乡创办的,这些企业由弱到强,效益稳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返乡创业已吸纳11554人就业,促进了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工作,去年xx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1708人。
四、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二篇: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于xx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xx是农业大区,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当作富民强区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劳务输出,实施“一出三进”(输出人员、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逐步形成了“输出人员与
输入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近日,笔者深入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村组就全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和劳务输出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xx区农业人口102.8万人,农村劳动力约50.8万人,其中男性30.48万人,女性20.32万人,剩余劳动力25.4万人剩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10.9万人,初中以上文化14.5万人。
2003年xx区劳务输出人数23.08万。按区域分,国内输出劳动力,大多数集中在沪、宁、锡、常、浙、北京、广东等地;境外输出人数约1600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约旦等国。按按行业分,从事建筑的约占47.6,其余主要是加工、烹饪、电子等。按性别分,男劳力占71.4,女劳力占28.6。输出劳力年龄主要集中在18-50岁之间。随着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成为提高劳务输出技能水平,增加输出人员技能的主要方式。
二、劳务输出工作主要做法
随着劳务输出工作的逐步开展,xx区劳务输出工作渐成规模,由“散兵游勇”向成建制发展,由单一的行业向多行业发展,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发展,逐步形成基地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格局。1996年,xx区的劳务输出工作经验在全国农村就业工作会议上典型介绍;2000年,我区又被劳动部定为全国“返乡创业”和“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试点县之一。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网络
近年来,xx区一直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富民强区的民心工程来抓,区里成立了由农工部、建设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妇联、共青团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责;乡镇由党政一把手负责,各村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开展了舆论宣传、组织发动、信息和后勤服务、建档立制、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等工作,使劳务输出工作得以有序规范地进行。
2、加强服务,努力创新劳务输出工作机制
一是宣传服务。转变就业观念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示范引导为抓手,大力造浓劳务输出的舆论氛围。为了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创业,区里组织返乡创业致富能人,到各乡镇巡回演讲,并在《新楚州》报开辟了劳务输出专栏,介绍外出务工人员创业致富经验,专门外出拍摄劳务输出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逢年过节,全区每年新春佳节期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对全区务工返乡人员和有关中介组织开展一次调查,组织一次座谈,提供一条信息,发出一封公开信,输出一批新劳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热情。
二是信息服务。各乡镇和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用工信息,一是主动出击,面向全国,面向职介机构、驻外办事处、劳务基地收集信息;二是通过劳动部门与对口单位联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三是跟踪管理服务。输得出、留得住、有成效是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根本。各部门、各乡镇都能努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减少和避免倒流现象,对民间自发形成的劳务输出联合体、劳务输出专业村,及时纳入了有组织管理的轨道。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劳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区着重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区劳动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各种培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城区依托职教中心的师资资源,农村依靠成人校的场地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不仅注重技能的培训,而且十分重视他们的素质培训,对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同时还根据供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凡业务考试和操作考核合格的,由劳动部门发放合格证书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使劳务输出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
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我区狠抓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激励外出人员致富带富、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关规定》,明确了返乡创业享受的系列优惠政策,返乡创业企业与外商来xx区投资的的企业同等待遇。仅2003年全区有返乡创业的395个各类经济实体在xx区落户,如xx双语学校、xx米厂等一批企业,都
是在区返乡创业有关政策的感召下回乡创办的,这些企业由弱到强,效益稳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返乡创业已吸纳11554人就业,促进了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工作,去年xx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1708人。
四、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劳动
者的素质不高。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工作难找、工资微薄,这些人缺乏综合素质培训,在语言、思想、工作技能、公共知识、道德规范上与大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太适应,因而立足不稳。
二是劳动力缺乏技能。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靠体力挣钱的较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从事体力劳动的工种也越来越少,车间主管、电工、焊工、电脑、电子、机械操作等一些技术工种需求量较大,技术岗位供求矛盾突出。
三是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从xx区劳务输出工作发展过程看,大多数富余劳动力都是通过亲友、熟人、邻居介绍走出乡村的,通过基地吸纳、中介组织和经纪人输出的相对较少。但实践证明,通过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经过培训,不仅掌握了工作技能,又懂得城市的工作规范,到了用人单位后很受欢迎,且工资较高,工种稳定。
四是法律意识弱,劳务纠纷较多。现在广大农民外出打工致富的愿望较为迫切,但由于现在劳务市场不够规范,很多人上当受骗,花了不少冤枉钱,这也挫伤了一部分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即使在外面找了一份工作,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缺乏法律常识,造成了许多劳动纠纷,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进一步发挥区、乡两级劳动部门的职能作用,逐步完善“劳动就业所、劳务公司、劳务中介所”三位一体的组织网络。各乡镇要为一个地区、一个乡镇打造出区域品牌,形成一区多业、一乡一业的名牌格局,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加大劳务品牌的培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司法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全力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富余人员输得出、留得住。
2、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
从长远来看,发展劳务输出,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素质高的劳动力不仅掌握了专业技术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观念较新,视野较宽,这样的人员在劳动市场上极为抢手。因此,xx区应充分利用区职教中心的师资、场地资源,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短期专业培训班。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成人校这的阵地与培训基地相衔接,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训人员。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3、落实政策,进一步完善服务措施。
各部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走出家门,跨出国门。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援助、劳动仲裁方面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在维护合法权益上给予大力支持;在计划生育、管理上,政策要灵活,计生对象的“双月检”、“婚育证”手续的办理只要出具所在地管理部门的证明即予认可;对输出劳动力亲属的子女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适应的照顾,使外出劳动者安心、放心、舒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广开信息渠道,结合农村特点,经常深入乡镇,多举办各种形式的洽谈会、招聘会,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见面洽谈的机会。
第三篇: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
扩大内转外输力度加快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劳动力经验材料
我们里木店镇现有9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0.8万亩,总户数5650户,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5520户,农业人口2.1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近年来,我镇从转变观念入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升为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坚
持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打造连锁平台,实行政府领办,群众主办,内转外输,结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截止到2004年6月末,我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750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71%,其中内转4230人,外输4520人,创收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民人均增收81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挖掘内部就业潜力。通过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壮大畜牧业。近两年来由于深入坚持实施市委主副换位战略,建小区、打会战、抓普养,推进了畜牧业快速高效发展。全镇新增奶牛、肉牛、生猪、肉蛋鸡等养殖专业村屯11个,养殖大户430户,引导2200多富余劳力转向了养殖业。二是做强民营企业。通过营造氛围,放宽政策,优化服务,大打民营经济发展会战,迅速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一年多来全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户,私营企业5户,新上了投资4200万元的绢花厂,500万元的铁铝铸造厂,600万元的黑龙江北方龙信辣椒加工厂,共计安置就业人员1200人。三是调整种植业。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特色、林果业和大棚温室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采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仅长江小辣椒一项就吸纳社会富余人员1200多人。四是搞活贩运业。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临近哈大两市的优势,抓住农副产品销售旺季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群众大搞经商贩运,做到倒起来、运起来、轰轰烈烈转起来。仅滨洲铁路一条线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内各大城市经商贩运。
二、多路牵线搭桥,努力拓宽外部市场就业空间。我们在实践中把建立外埠就业基地作为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加速扭转农民自发式转移局面,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搭建通向外埠的输出桥梁。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发挥政府、部门、乡村等各级组织的作用,利用人缘、地缘、亲缘关系,广泛联系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镇劳务服务站多次到全国各地为农民寻找创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先后同全国多家劳务市场、中介机构、大商场建立了广泛的用工合作关系,共组织3000人外出务工经商,年约创收3800万元。金山村一个村150多名富余劳动力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集体到福州打工,专门为福州市卖小商品,几年中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成为远近有名的专业村。去年福州市的几个大老板联合起来专程到金山村开了一次全村庆功宴。二是通过中介组织牵线搭桥。发挥各类协会及经纪人在城乡劳动力开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扩张经纪人群体,积极挖掘本地成功的创业能人,扶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四方村民贺海在沈阳成立房屋拆迁有限公司,镇政府与其联系,向其输出劳动力350人。目前,我镇已成立以各类能人为核心的劳务协会11个,输出农村劳动力1200人。三是通过能人牵线搭桥。发挥在外埠有一定根基、成就、信誉度和影响力的能人作用,带动更大的就业群体走出去求发展。全镇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发展基地,吸纳转移农民工近1000人。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牵线搭桥。积极建设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定期发布信息,达到相互间信息共享,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
三、搞好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本领。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是多元性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实用性培训。针对用人单位所需,提前掌握信息,主动与各类培训机构联系,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年前我们输送到北京王府井王朝海鲜大世界的100名海鲜销售员,专门组织到烟台培训一个月,上岗后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三是灵活性培训。每次向外输出劳动力都采取按需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联合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大大增加劳动者的上岗机会。里木店镇绢花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需招200多女工,我们利用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这些女工进行了专门培训,现已全部上岗,每名女工月收入可达400元以上。
四、强化扶持服务,积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鼓励、组织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给予政策扶持。在土地流转上,规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土地不收回,经村委会批准
可自行转包;已转让出承包土地的农户,在没有农转非的前提下,继续享有本村村民的各种政治、民主权利和其它有关方面的待遇。在税费上,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对进城经商的农民工实行税费减免,对受灾户、特困户全免。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优先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流动人口证、务工证、计生证等证件。二是给予资金扶持。对于农民工创业
需要资金支持的,政府全力支持,并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在其担保手续齐全的情况下,优先提供贷款。对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子女学杂费予以减免。三是给予维权扶持。进一步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协调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各类用工纠纷案件,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我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了一个了良好的工作态势。
第四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专题
近几年来,鸡冠区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本地乡镇企业工资收入和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这三种收入途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紧密相联。其中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代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奔“钱途”的最有效途径。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摸清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当前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
一、基本现状
通过千户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分析,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打工地点主要以市内及周边县市为主。调查表明,全区共有31736名劳动力。有10583个外出打工者,其中有8694人对打工地点进行了详细答述:在本市内打工人员有8357名,占回答问题的外出打工人数的96.12%。其中又以聚集在市域中心的打工人员为最多,有3594人,占市内及周边县市打工人数的41.34%;到市区外打工的人数较少,所占比重不大,仅占4.13%。从调查结果看,打工人数足迹所到之处有13个省市区,但打工人数在30个人以上的省市区共有五个,其中去北京打工的人最多,有123人;其次是山东,有79人;广州64人、大连55人、绥芬河38人。
2、打工时间较短。外出打工人员中83.17%的打工人员打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其中41.65%的人打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至6个月间,23.20%的人打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至9个月间,18.32%的人打工时问在9个月以上至12个月间,其余的人干着3个月以下的零工。
3、打工从事的行业虽分布较广但以简单劳动为主。在所从事的十多个行业中,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以缺乏技术性的简单劳动为主。选择回答所从事行业的8694名打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有2514人,占回答问题人数的28.92%,从事以“钓鱼”等为主的其他行业的人员共有1321人,占15.19%,社会服务业的人员1133人,占13.03%,从事交通业人员949人,占10.92%,从事其余行业中从事工业887人,从事餐饮业824人,从事农业806人,而需劳动力潜力较大的诸如家庭服务等行业打工人员更少。
4、打工人员的劳动报酬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8694名打工人员回答了收入水平问题:有33.41%的打工人员平均每月的打工收入在400-500元间,打工收入300-400元间的占27.09%;500元以上占25.74%;其余打工人员的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占13.76%。从调查结果看,打工所得的劳动报酬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占较大的比重:39.7%的打工者其劳动报酬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34.28%的打工者其劳动报酬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部分劳动力就业压力,对家乡经济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对务工地区的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农村劳动力供求两方面和外出环境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很大,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我区所辖两乡属市域近郊乡,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加之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及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实施,农田被大量的征用,使农村生产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产业逐步升级,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快速度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而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断扩大,使农村劳动力供应增加的速度超过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二是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需求。农村劳动力无论是“离土不离乡”的本地就业,还是“背井离乡”的外出就业,都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文化程度高低与劳动者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潜在原因。我国已加入WTO,要提高本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必须要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劳动者,这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而眼下我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对千户农民的调查,8694个打工人员中,6260个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占打工人数的72%,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员有940人,占打工人数的10.81%,受过专业培训的外出劳功力更是寥寥无几。显然,这一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区农村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水平较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而在城市中,一些用普工的行业中所实行的一些用工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侵害农民正常权益的事情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止了农民进城务工。加上近年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岗职工数量较多,使农民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减少,这些原因使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条件不容乐观。
第五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鸡冠区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本地乡镇企业工资收入和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这三种收入途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紧密相联。其中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代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奔“钱途”的最有效途径。之
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摸清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当前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
一、基本现状
通过千户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分析,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打工地点主要以市内及周边县市为主。调查表明,全区共有31736名劳动力。有10583个外出打工者,其中有8694人对打工地点进行了详细答述:在本市内打工人员有8357名,占回答问题的外出打工人数的96.12%。其中又以聚集在市域中心的打工人员为最多,有3594人,占市内及周边县市打工人数的41.34%;到市区外打工的人数较少,所占比重不大,仅占4.13%。从调查结果看,打工人数足迹所到之处有13个省市区,但打工人数在30个人以上的省市区共有五个,其中去北京打工的人最多,有123人;其次是山东,有79人;广州64人、大连55人、绥芬河38人。
2、打工时间较短。外出打工人员中83.17%的打工人员打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其中41.65%的人打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至6个月间,23.20%的人打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至9个月间,18.32%的人打工时问在9个月以上至12个月间,其余的人干着3个月以下的零工。
3、打工从事的行业虽分布较广但以简单劳动为主。在所从事的十多个行业中,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以缺乏技术性的简单劳动为主。选择回答所从事行业的8694名打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有2514人,占回答问题人数的28.92%,从事以“钓鱼”等为主的其他行业的人员共有1321人,占15.19%,社会服务业的人员1133人,占13.03%,从事交通业人员949人,占10.92%,从事其余行业中从事工业887人,从事餐饮业824人,从事农业806人,而需劳动力潜力较大的诸如家庭服务等行业打工人员更少。
4、打工人员的劳动报酬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8694名打工人员回答了收入水平问题:有33.41%的打工人员平均每月的打工收入在400-500元间,打工收入300-400元间的占27.09%;500元以上占25.74%;其余打工人员的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占13.76%。从调查结果看,打工所得的劳动报酬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占较大的比重:39.7%的打工者其劳动报酬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34.28%的打工者其劳动报酬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部分劳动力就业压力,对家乡经济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对务工地区的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农村劳动力供求两方面和外出环境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很大,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我区所辖两乡属市域近郊乡,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加之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及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实施,农田被大量的征用,使农村生产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产业逐步升级,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快速度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而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断扩大,使农村劳动力供应增加的速度超过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二是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需求。农村劳动力无论是“离土不离乡”的本地就业,还是“背井离乡”的外出就业,都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文化程度高低与劳动者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潜在原因。我国已加入WTO,要提高本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必须要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劳动者,这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而眼下我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对千户农民的调查,8694个打工人员中,6260个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占打工人数的72%,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员有940人,占打工人数的10.81%,受过专业培训的外出劳功力更是寥寥无几。显然,这一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是极不相适应的。
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区农村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水平较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而在城市中,一些用普工的行业中所实行的一些用工条件、工资福
利待遇等方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侵害农民正常权益的事情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止了农民进城务工。加上近年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岗职工数量较多,使农民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减少,这些原因使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条件不容乐观。
四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七千余人选择了六种务工方式:其中76%的人员是亲戚朋友介绍,11%的人员自己寻找外出打工的机会,4%的人员是老板招工出去,只有1.2%的人员是政府、集体组织出去。还有一部人员由公司招工或民间中介组织介绍出去。就业难度大、务工时间不稳定,又缺乏组织管理,使部分民工生活困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偷生、超生等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事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家庭壮劳力外出后耕地田间管理跟不上,农村兴修水利、道路维修等公益事情缺乏劳力。
三、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通过上夜校、科技讲座、函授等多种方法,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掌握强硬的实用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由已逐步融入人们生活的新兴社区服务业,如家政服务、农家乐休闲等,安置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沿着“一种需求振兴一个产业”的思路,力求服务的细化、多元化,促进城镇商贸繁荣,拓展就业渠道。
3、发展和振兴乡镇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功力能力。乡镇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性企业,在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较大潜力,曾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乡镇企业应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着力解决近几年暴露出来的内部问题,不断采用新技术,努力形成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的格局,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4、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法治力度,对那些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做法以及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单位的人与事给予严厉制裁,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多方而与城里人享受平等待遇。
5、加强政府参与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在调查中,尽管多数人的工作是由自己出门寻找,但问及打工由“政府组织好、成立公司组织好、亲朋介绍或自己寻找好”时,选择的人员比例分别是59.21%、25.60%、15.19%。选择“政府组织好”占了最大比例,这说明农民们盼望政府在劳务输出中进行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经济不规范,特别是当前劳务市场出现的劳务大军不断“扩容”,竞争日益激烈,对务工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参与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一是对外出民工进行较系统的文化、技能培训;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务工信息网络,培育中介机构,拓展境内外劳务输出渠道;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农民就近打工,实现离土不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