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群众生产理论研究课题内容提示
工会群众生产理论研究课题内容提示
一、在新形势下如何丰富和发展劳动竞赛内容,创新劳动竞赛形式;
二、加大劳动竞赛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竞赛效果;
三、劳动竞赛如何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深化;
四、项目管理模式和用工制度改革后,劳动竞赛如何与时俱进;
五、对如何加大劳动竞赛科技含量和创新竞赛评比形式的思考;
六、当前基层劳动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七、工会如何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基层如何把“安康杯”竞赛变成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落实到实处
九、关于实施安全生产“一法三卡”工作法实践与思考;
十、如何做好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与经济技术创新的征集、评审和成果推广?深入广泛地抓好这项工作的途径与机制;
十一、论工会推行工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十二、工会推行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的探索与思考(或做法);
十三、完善对工会群众生产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思考;
十四、工会群众生产工作如何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五、论组织开展“群众保安全活动”的途径和机制;
十六、工会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十七、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创争”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
十八、开展“创争”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第二篇: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提示
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提示
法学基础理论课题提示
法的本质的研究 论法理学的更新 权利本位说评议
关于以法权为核心还是以权利义务为基石的讨论 法律与美学 法律与音乐
罪名指控与法语言运用 法理学与法哲学之辨析 谈宪法修改之意义
宪法及其基本原则的新解说
公民权利于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 发展市场经济与优化法权结构 论中国特色的单一制 论法治民主
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 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讨论 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宪政秩序调整 法权配置与违宪审查 论宪法的司法化 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 司法的独立性 司法权的性质与功能
法院的管理体制和设置的改革 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 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 谈谈我国的法官制度 法院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我国司法审查制度探讨 严格执法与司法造法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我国人权保障体系 关于科技园区立法的法律思考
刑法学基础理论课题提示
法条竟合及法条适用原则 论刑事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 计算机犯罪与立法完善
关于“假冒他人专利罪”之探讨 试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侵犯著作权犯罪及其法律特征
论假冒注册商标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界限 合同诈骗犯罪中担保人的刑事责任 渎职罪立法及当前司法中的热点问题 贪污罪的法网及漏洞 论侵占罪
非法占有他人遗忘在特定场所之财务的定性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
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 集资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 票据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有价证券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洗钱罪
中国现行的死刑立法与司法 关于刑法第306的反思 谈婚内强奸行为的法律定性 谈合同诈骗与合同交易
足球市场反公平行为之刑事法律分析
民商法学基础理论课题提示
“诚信原则”诌议
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之比较 侵权行为法与债法的关系 论产品责任的规则原则
浅析雇用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侵犯商标权行为的特征及归责原则 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问题研究 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IT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责任保险对侵权行为法的影响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制度
论医疗事故中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 论失火侵权责任与火灾保险制度 试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论知情权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试论互联网域名专用权的性质及其民法保护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对公司的侵权责任研究 证券法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死亡之有限公司股东之股份归属 网络域名侵权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律师专家责任 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 第三者侵害婚姻家庭的财产侵权责任 婚姻家庭法的弱者保护功能与处罚姘居 道德与法律在婚外同居问题上的差异与协调 科学的定位通奸、姘居的立法处置 论通奸对他方配偶权之侵权 贞操权的民法保护 配偶权的民法保护
离婚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关于重婚及过错赔偿的意见
同性恋者侵害他人婚姻家庭权的处置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按揭期间房地产再行转让的法律问题 论物业管理的性质 转租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论典当
担保责任与赔偿责任浅析
合同法规定工程价款优先受偿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相应对策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与适用
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生效的基本问题研究 因合同盖章引发的纠纷的类型化研究 格式条款合同制度探析极其完善 违反有效邀约的法律责任探析 表见代理和无权代理的区别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合同的认定 同时履行抗辩制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 出租房屋的优先购买权 储蓄合同挂失的效力
居间合同的报酬及费用请求权 信用卡丢失后透支责任的承担 旅游合同及违约责任的认定 合伙财产法律问题初探 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入学赞助费”的法律性质 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 商誉权及商誉权的法律保护 试论广告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音像制品的法律保护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在先权利”与工业产权 商业特许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 公司法修改应解决的若干实际问题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措施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减资的法律思考 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对策 企业并购得法律问题
国有股减持中的方案设计及其法律保护 试论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法人主体资格 从一人公司的现状看公司法的修改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司法规 市场交易行为信用问题的法律思考 破产逃债的现象及其对策
试论合同法对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影响 船舶肇事逃逸案件处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海上保险中被保险人损害保险人代位求偿权问题的研究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电信业开放的若干问题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 学校和教师权益的民事法律救济
行政法学基础理论
教师和学校权益的行政法律救济 对第三者介入可采取的行政制裁措施 关于行政听政程序的的讨论
关于“撞了白撞”的讨论——对某些城市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异议 行政复议与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意义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尚需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法律思考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思考 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试论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反对市场销售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思考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的任务的思考 关于土地立法的若干问题 房地产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 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法律监管制度的建立
程序法学基础理论 程序公正的价值
浅议我国刑事诉讼的构造
从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 证据规则的正义理念 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确保律师阅卷权 违法证据的排除法则
关于刑事证据立法的初步设想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论 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思考
论直接证词原则与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质证规则研究 民事举证责任概说
论民事证明标准及其程序保障机制 论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论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体系之构建 论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特殊性 证人作证制度的现状评析 建立现代证人制度的几点构想 关于刑事审判认证问题的思考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 对证人的询问方式及其程序规则 论证人的适格性与强制作证义务 论正确认识和确定录音证据的效力 论事实推定及其证明效力
司法认知与禁止“自我归错”规则的适用 论法官的采证
关于沉默权立法意义的讨论
从超期羁押看我国刑事羁押制度的问题和缺陷 刑讯逼供面面观
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 律师制度的作用 律师的分配制度浅议
律师实务基础理论课题
律师法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律师的现状及其发展之法律思考 规范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若干问题 中国开放法律服务市场之我见 我国律师继续教育研究 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管理体制
关于设立“律师执业案件”追诉立案“听证审查程序”的立法建议 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辩护律师参与侦查程序及其诉讼权利 辩护律师参与起诉程序问题
控、辨、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公司治理与律师 律师证券实务研究 律师金融实务研究 律师保险实务研究 律师银行实务研究 律师的论辩艺术 律师的代理艺术 律师的法律顾问艺术 律师独立论
律师伪证罪与刑事辩护 律师执业风险与律师维权
国际法与国际私法学课题
第三篇:安全教育内容提示
长山镇中心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提示
一、校内安全教育
1.学生进入校园后要遵守校规校纪,课间不在甬路上奔跑,不推挤、不打闹。2.上学、放学进出校门要有序,不吵闹、不奔跑。
3.不得携带管制刀具、棍棒、气枪等有危险性的器具进入校园。
4.不得让学生进行不安全的嬉闹,如乱抛石头、沙土、杂物等,不许模仿电视节目中的危险动作。
5.禁止学生攀爬校内护栏、树木、围墙、边坡、篮球架,切实做到不翻越校门、围墙进出校园,违者应给予严厉批评和处罚。
6.雨天不在操场等地方追逐打闹、淋雨和玩水。
7.同学之间发生纠纷要及时报告老师,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严禁纠集他人打架或以威胁、恐吓等其它方式进行解决。
8.学会自救和互救,发现同学出现安全事故,要及时向老师、学校报告,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9.任何学生不得随意将非本校学生带入校园内,更不能在校园内搞其它破坏活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10、教师要认真、严密的组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杜绝学生在校内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交通安全教育
1.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走,不闯红灯,横过马路时必须走斑马线,十字路口、拐弯处要小心。
2.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踢球、攀爬机动车辆等。
3.往返学校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按学校规定的时间上学、放学,不得在路途中逗留、玩耍。
4.禁止骑自行车上、下学,严禁小学生驾驶机动车辆。
5.乘坐汽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下车,不要拥挤,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等伸出窗外。禁止乘坐无证车辆。
6、进入校园后,未经同意不得私自出校园。
三、消防安全教育
1.教育学生不玩火,让他们知道火灾的危害。
2.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学校或其它公共场所。3.让学生掌握一些发生火灾时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生火灾应及时报告老师和学校,情况紧急的要打电话“119”,并迅速逃离火灾现场到安全地点。
4.学校定期举行消防演习,培养学生对火灾的应急能力,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用电安全教育
1.不得让学生随意触摸电源和电器设备,尤其湿手时不能触摸带电的电器,不能用湿布擦拭使用中的电器。
2.注意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完毕后要关闭电源。
3.雷雨天气,学生不得在树下、电线杆旁或其它易发生触电的地方避雨,应留在教室或安全的地方,防止被雷电击伤。
4.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切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五、卫生防病、食品安全教育
1.教育学生注重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出现流行病、传染病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报告学校。
3.不吃腐坏变质、超过保质期及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4.瓜果、蔬菜应清洗干净,肉类、海鲜、蔬菜等应彻底煮熟方可进食,不购买路边摊贩的食品。
5.注意节约用水,不浪费学校饮用水,不喝生水。
六、游泳安全教育
1.不得让学生私自或结伴到河流、池塘等不明水势的地方游泳、戏水、玩耍。2.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安全、正规的游泳场所游泳。
3.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要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绳索等当时可利用的救生器材抛给溺水者。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
七、自然灾害安全防范教育
1.教育学生懂得地震、暴雨、高温、寒冷等预警信号。
2.在地震、暴雨、高温、寒冷预警信号发出时,应留意天气预报所给的指引和发布的通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3.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失措,应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尽快离开教室,转移到户外空地上。如果已经离开教室,不要轻易回去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4.教育学生识别滑坡危险的标志,当山体滑坡时,应注意观察发生险情的状况,并迅速疏散到安全地点。
八、法制安全教育
1.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条例教育,提高学生的守法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预防违法行为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2.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得让学生参与非法组织活动,要教育学生不偷、不抢、不骗。
3.教育学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各种不适合未成年人的营业性娱乐场所。
4.不得让学生参与打架斗殴、毁坏公物,严防意外发生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
九、其他安全教育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学生因病因事不能上学,必须向班主任请假,学生离校需持班主任的通行条,不得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学校。
2.学生如发现教学环境和学校设施有安全隐患,要立即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报告。3.严禁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等学校办公以外的时间,自行到校或在学校滞留。4.学生不得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私自外出、外宿和远游。外出时应交代去向,以便于联系,如遇到意外伤害、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不得让学生到建筑工地、施工场地或危险楼房、地段等地方玩耍、滞留
长山镇中心小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板报内容提示
板报内容提示
1.“五尊”:尊敬国旗国徽,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
2.“五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说谎话,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
3.“五远离”:远离烟酒,远离网吧,远离迷信活动,远离赌博,远离毒品。
4.“新五不”:学生不进社会网吧、不读有害身心健康的读物、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不玩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不买学校门前小商贩贩卖的东西。
5.“十防”:防地震、防火、煤气和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抢劫、绑架、溺水、拥挤、触电、性侵犯。
第五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05年9月26日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加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制对检察理论研究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工作方案》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意见》,结合实行课题制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2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的选题、组织实施和验收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理论创新。
第3条 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工作要以当代中国检察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目标,积极研究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中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检察政策和执法理念,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兼顾中国社会主义检察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4条 课题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察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人员都可以申请课题。实行公开竞争,择优立项。
第5条 课题研究工作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申请人(批准立项后即为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负责课题经费的管理工作。
第6条 每年根据需要和可能,设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课题成果形式可以是专著、论文或者调研报告。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和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课题管理的日常工作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所”)具体负责,其职责如下:
(一)拟定课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拟定课题中长期规划及课题选题方向;
(三)办理课题的申报、评审、检查及成果验收,编辑出版课题研究成果,协调解决课题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四)组织和协调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五)其他相关事宜。
第8条 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审查理论所的课题管理工作,包括选题的拟定、课题的立项、经费的分配、结题的审查等。
第三章 课题申请、受理和审批
第9条 理论所每年1-2月提出课题选题,经领导小组审批后,于每年3月通知各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和检察官协会,由其向下级检察机关转发,通知具有一定法学研究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同时,通过《检察日报》等传媒、检察机关局域网、检察理论研究所网站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布。
第10条 申请课题的题目原则上须属于公布的选题范围,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自选题目。
申请人及其课题组成员具有如下条件者,审批立项时予以优先考虑: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科研成果;
课题组是由教学科研人员、检察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联合组成的;
全国检察机关“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家型人才培养对象。
第11条 课题负责人未完成课题的,不得申报下一的课题。
课题申报和管理单位连续有两个课题未完成的,该单位内的人员三年内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第12条 课题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须填写并提交《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研究课题申请书》一式两份。理论所受理课题申请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5月10日。
第13条 课题申请的评议标准主要是:
(一)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整体力量较强,具有完成该课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论证合理,或者具有新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或构思。提倡运用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
第14条 理论所组织对课题申请进行评审,提出初步意见,并报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于6月底以前书面通知课题的承担人。
第四章 课题中期检查
第15条 课题中期检查的目的是指导和督促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实现课题设置的预期目标。
第16条 中期检查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各课题组组织课题研究提纲的论证座谈会,理论所派员参加;
(二)理论所邀请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来京汇报和座谈,商讨课题研究提纲或结题报告的初稿;
(三)课题组向理论所提交研究提纲,征求意见或建议。
第17条 中期检查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当年的10-11月,12月底前须结束中期检查工作。
第18条 课题组不能按时完成研究工作或课题组负责人工作发生变动致使课题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理论所可决定中止该课题。
第19条 重点课题的课题组必须于第二年2月中旬之前完成研究报告的初稿,并派代表在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汇报研究进度及主要成果。
第五章 课题结题报告的提交及验收
第20条 课题的研究期限从书面通知立项之日起算。专著类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1-2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年;论文类和调研报告类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1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半年。各课题组应于预定完成期限以前向理论所提交结题报告,即课题研究成果(重大课题的著作不少于10万字,重点课题的论文不少于2万字,一般课题的论文或调研报告不少于1万字)和课题结题报告摘要(3000字左右)。
第21条 理论所组织专家对各课题组的结题报告进行初审,根据结题报告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安排专家鉴定,进行验收。
第22条 课题验收的基本标准是,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中有指导意义。具体标准如下:
(一)符合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二)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检察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或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所提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数据和资料翔实系统,论证充分有力,能够回答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行文符合学术规范。
第23条 课题研究成果达到结题要求的,理论所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名义给课题组发结题通知。
重大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专著出版或者有研究成果在权威报刊上发表;
重点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知名期刊上发表。
一般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的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自筹经费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上发表。
上述“权威报刊”、“知名期刊”的范围,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24条 对于不能按照修改意见完成修改工作的,根据具体情况,理论所可分别作出延长一年结题或者结题报告不能通过验收的决定。
第25条 理论所向领导小组汇报当年结题情况,呈报课题研究报告摘要,并编辑出版当年结题的课题研究报告。理论所积极组织和协调各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六章 课题经费
第26条 课题经费的筹集、安排和拨付由理论所负责。
课题经费的来源,一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从业务经费中拨款;二是接受个人、企业、团体和机关的资助、捐献等。捐款100万元以上的,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可以设立特定名称的基金项目。
第27条 各类课题的设置及各个课题的经费数额视当年经费筹集情况具体安排。
重大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6万元;
重点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2万元;
一般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1万元。
提倡课题申报人所在单位给予配套科研资金。第28条 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课题立项后,拨付课题启动经费,即课题经费总额的40%;
重大课题的专著正式出版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有关研究成果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拨付课题经费总额的30%;
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经验收合格的,拨付课题经费总额的30%。
第29条 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同时要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经费要专款专用,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项目承担者应充分利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现有的科研和工作条件,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效。
第30条 本办法由理论所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