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22: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孝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

第二篇: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信息不畅通,对劳动力有序流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测算,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目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按近几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达不到30%。针对这一状况及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立足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我镇发展劳务经济的快捷方式。

(一)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

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镇人均生猪和粮食占有量均排在省内前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如果我镇多建几个类似县市内著名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可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我镇农村劳务经济也将会得到飞跃发展。

(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的过程,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约过程。由于我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难在短期内形成集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人才的中心城镇,阻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推动农业现化化和农村工业化。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和手段,把我镇户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增加城镇人口,建设中心城镇,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三)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中已明显由“体力型”需求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主要是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在市场引导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再就业培训,突出重点、服务经济、层层办学,形成农村完整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第三篇: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

第四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

第五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

下载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潭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推力器”—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推力器”—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年11月19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民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

    关于某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举措——关于**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所谓劳务经济,就是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

    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推力器”—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关于某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举措——关于**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所谓劳务经济,就是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

    县域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

    县域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县特色劳务经济发展调查县委办、县农委联合调研组2005年2月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