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中)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中)
十五、
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如果你不识字或者常写错字,并以自己的落后自夸,那你就是“产业”工人,你就得到荣誉和尊敬。如果你摆脱了没有文化的状况,认识了字,掌握了科学,那你就不是自己人了,你“脱离了”群众,不再是工人了。
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① 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人的野蛮(2)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 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方面”是指_。(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第一段中的两个引号,其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意义D.表示否定
3.第一段的叙述,对论证“青年必须掌握科学” 这一论点,起到怎样的作用?
4.第一段如果分为两层,应划在____之前,两层之间的关系是_____
5.第二段中的两个“野蛮”,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各是什么意思?____
6.第二段的段意是____,这是从____面论证掌握科学的必要性,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
答案:
十五、1.工农业的建设和领导2D 3.摆出现象,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现实的依据,使文章具有现实的针对性4.不但如此递进5.愚昧落后。不开化蛮横粗暴民指出不懂科学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反讲道理
十六、
我们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导演,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但是整个社会的艺术趣味,或者说人们对生活诗意的关怀,还是很缺乏。在这样的情形下,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 的东西,是必要的。我相信,古典文学始终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精通外语和计算机固然很重要,但人们除了吃饭的本领外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而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读诗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然而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现在电视以及许多媒体中频频出现的“白领”或是“白领姿态”,大多很漂亮,可这些人一开口常让人发觉浅薄得厉害。那种深沉优雅的东西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难以找到。特别是人们在前些年一味关注金钱及其他实质性利益之后,又对“档次”“格调”格外地讲究起来。热衷于上“档次”的心态,是源于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本性,然而,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却是很粗俗的,是人在追求优越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摆高雅的姿态,其实和优雅本身毫不相关。而实际上,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 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的气质不一样。
1.从文章中看,第一段中“吃饭的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 等,“其他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另一些东西”指的是________;第二段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指的是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_______。
深沉—— 优雅——
3.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A.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
B.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C.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
D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气质不一样。
4.文章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又说“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这样说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十六、1.精通外语和计算机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2.浅薄粗俗3.A4.不矛盾。“无用”,是指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读诗可以使人深沉优雅,与众不同,富有气质
十七、想起了鲁迅一段话
人们在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部说时,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荒诞的东西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的人?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早在65年前,鲁迅在《运命》一文里剖析了这种迷信命运的“国民性”。他指出:中国人确是迷信“命中注定”的“定命论者”;但是,无论“命凶”或“命硬”,总有法子想,这就是“禳解”。也就是说,“这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只要舍得花钱,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旅法术,便能把“命中注定”的改变了。因此,鲁迅说中国人对命运的迷信,虽然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同时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仍是迷信的,即“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时至今日,面对“法轮动”泛滥一时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惊叹鲁迅的深刻的洞察力。
(1)(有不少人之所以拜倒在李洪志的脚下,(2)就迷信命运又认为仰仗李洪志的“大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3)或长寿或消灾或发财).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对此也有点怀疑,然而却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心理接受了这样的迷信,结果陷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和鲁迅所揭示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不正是一脉相承吗?
改造这样的“国民性”,就应当“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鲁迅当年的这番热切呼唤,道出了我们今日的职责。我们不能让鲁迅失望。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__。
2.第二段加点的“信”是指________,“很少‘坚信”’是指_______,“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具体指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第________三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4.下面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因果 选择
C.① |② ③ D. ① ② |③
并列 因果
5.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让鲁迅失望”
答案:
十七、1.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在短短的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人,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迷信“命中注定”“命凶”或“命硬”,总可以“捷解”(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施法术 3.讲道理(引证法)摆事实(例证法)4A5.用科学来改造某些人对命运的迷信思想
十八、
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获益匪浅。
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朱自清的散文集怎能不给人以启迪?
①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②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③ 如果多看书,[这些都迎刃而解]。④ 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个’。⑤ 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读万卷书,但是多读总是有好处的。⑤ 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的思路。(7)这对于学好理科是有很大的帮助。(8)课外多读外语版的书,对于学好外语更是有很大的作用。(9)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10)只要坚持,外语成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11)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句话从反面论证了____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这”“这些”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写出指代的内容。
4.这段文字共有几个分论点?分别是:___ 5.解释“迎刃而解”在文中的意思___。
6.第四自然段共(11)句话,请划分其层次(用||线隔开)。
① ② ③ ④ ⑤(6)(7)(8)(9)(10)(11)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A引证、比喻论证B.引证、例证
C.引证。例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答案:
十八、1.中心论点:第一自然段2.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3.相同指“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4.共有3个分论点,分别是②③④自然段的第一句话5.比喻课外阅读这个问题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写作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6.① |② ③ ④ ⑤ |(6)(7)(8)(9)(10)|(11)7.C
十九、
① 朱先生(注:朱光潜先生)遗产,弥足珍贵者,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② 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③ 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④ 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⑤ 不管风平浪静、春和崇明之时,还是波翻浪涌、黑云压城之日,他于学术始终楔而不舍,孜孜以求,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错炬成灰泪始于”。(6)大雾弥天,十年浩劫之中,焚书坑儒,毁灭文明,万古凄恻,学人无不心灰意冷。(7)朱先生写检查、挨批斗、蹲“牛棚”、扫厕所,受尽人间屈辱,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竟能凝神静气,一心经营寂寞而伟大的名山事业一一翻译煌煌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8)如此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失未来信念,处于困顿逆境之时仍勤勉学术,若非胸襟旷达、眼光高远者,若非将生命和学术融为一体、以学术为生命者,决难想象。
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____
2.文字中提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请分别概括其中“出世”“入世”的含义。(每项不超过15字)
“出世”是说_____ “入世’是说____
3.这段文字共8句话,请划分层次(用|隔开),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6)(7)(8)
层意: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答案:
十九、1.段首第一句话2.“出世”是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入世”是说“用高超的学术成绩匡济天下” 3.① ||② ③ ④ ⑤ ⑤ ① ||③一层提出论述中心:朱先生遗产最珍贵的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二层举例论证朱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三层结论,说明来先生有如此人生态度、治学精神的原因:“胸襟旷达、眼光高远,以学术为生命”4.引证、例证
二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有人说自己死后不是去见列祖列宗,而是‘法见马克思”。这话虽然和“去见列祖列宗”一样虚幻,却自诩伟大,自命不凡,有一种与日月齐先的自豪感。
马克思一生实事求是,著作中引用别人的片言只语都要注明出处。一切揽功推过、作假谋利的人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活艰苦,可他有了点额外收入就捐助工人运动。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损人利己的人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无权无势,却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的学说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他生前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的是伟大的人格和理论的光辉。那些位尊权重、自吹自擂的“思想家”,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说要“去见马克思”的人,要先掂掂自己的分量:我凭哪一点“去见马克思”?人能逃脱罪责,却逃不脱死亡,死后的“生命”比活着的生命漫长啊!
1.文中赞颂了马克思哪三种美德?鞭挞了某些人哪三种丑行?
2.作者在文中表述的观点是()。
A.有很多人没胆量去见马克思。B.有很多人不好意思去见马克思。C.有很多人没有资格去见马克思。D.有很多人没有条件去见马克思。
3.文中较多地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上文末句“死后的生命”怎样理解?它与“活着时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5.下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见马克思”的说法是自诩伟大、自命不凡者向往的人生归宿。B.“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是说马克思的学说唤醒了受压迫的人民起来求解放。
A. 文中的“思想家”加引号是表示否定或讽刺D.末段“掂掂自己的分量”意思是要正确认识估价自己,不要自命不凡。
答案:
二十、1.马克思三种美德:实事求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某些人的三种丑行:揽功推过,作假谋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位尊权重,自吹自擂2.C3.事实论证,对比论证4.‘死后的生命”指死后的名誉、名声,是比喻的说法。“活着的生命”是实指5.A
二十一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② A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③ B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遂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④ C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国林是美术画,D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l.将“这是为什么?”一句插入文中A、B、C、D中,哪一处最恰当?()
2.文段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
A.情趣B.兴趣C.乐趣D.趣味
3.这段文字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的特点进行说明。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总一分B.分一总C.空间D.一般到特殊
5.这段文字的结构层次是()。
A. @|@11@@ B. @|@@||@ C.@|@@@ D.@@|@@
6.这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 分类别B.举例子C.列数字D.作比较
答案:二十一l.C 2.A 3.绝不讲究对称 4.D5.C 6.D
[分析]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第二,明确说明方法;第三,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几乎所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都可以通过审题来明确,关键在于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说明方法不外乎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分类别等。关于说明顺序,要把重点放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说明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上。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就能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语言的风格,并能快速把握句意、段意、文意以及上下文的联系。
二十二、①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②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③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④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⑤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瞪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植防护林。
2.第一段共7句,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现象到本质C.从主要到次要D.从概括到具体
4.判断正误:
① 画横线句子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
② 所选三段文字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
③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对第二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任意放牧~沙丘固定B.植树种革成活~保护草皮灌木一沙丘固定C.植树种草~树草成长~沙丘固定D.树木草类成长~沙丘固定
6.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作比较B.摹状貌、列数字C.列数字、作比较D.举例子、列数字
答案:二十二1A项少了“培植草皮”,以偏概全;C、D项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说明,故选B;2.根据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选B 3.抓住文中“其次”这一关键调,确定选C; 4① X,此题考“就境品词”的能力,前一“固定”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具有永久性;② X,第一段第(6)句也是中心句,第三段中心句是第② 句;③ X,前句揭示了其他标点符号不具有的属性,属下定义,后一句只是作诠释;5.选B,A项漏说了用于流动沙丘的“植树·种草”这一治理方法,C项漏说了“保护”,D项混淆了“种植”“保护”“成长”这三个概念;6.D。
二十三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芦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
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上述语段把拱桥比作虹,《北京立交桥》则将立交桥比作“立体的画”“无字的诗”。请根据文体特点比较说明这两种比喻的不同表达功能。
4.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互换? 为什么?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7.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
8.在“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白杨礼赞》)这一句中,作者不直接说“一株”,而是由“一排”说到“三五株”再说到“一株”,初看似繁而不简,细察则可见这样写更能突出白杨树的雄姿。在上述语段中运用类似手法“繁中见妙”的一句是______。
二十三、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2.C3.选自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设喻重在形似,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设喻讲究神似,以加强诗情画意个不能换。“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作者语)5.“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6.A7.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8.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
二十四(l)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的建筑艺术而流芳史册,都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养上有没有。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想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2)① 凡是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 其中有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③ 它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3)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桥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5座。楼亭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事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4)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出色。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un,器物两部分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把“从它们的作用来看”放到(1)段中去,应放在什么地方?用“*”号标出。
2.借助语境推断加点词语的含义: 流芳: 久负盛名: 蔚为壮观:
3.重新排列(2)段的句子顺序,只排序号。
4.写出各段段意。
5.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侗族桥B.风雨桥C.侗家风雨桥D.程阳风雨桥
6.用指定的线段勾画出作者在(3)段、(4)段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举事例——,作比较.....。
7.程阳风雨桥跟赵州桥不同的两个特点是()。
A. 建筑技巧高超,造型艺术独特。B.避风雨、供休憩,造型艺术独特。
C.形式优美,结构坚固。D.历史悠久,方便交通。
8.(4)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9.统观全篇,说明本文的说明顺序____。
答案:二
十四、1.放在“……史册”后2.略3.④ ① ③ ⑤ ② 4.()从作用上说明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特点(2)概括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建筑技巧高超(3)以程阳风雨桥为例,具体说明侗族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4)说明侗族风雨桥建筑技巧高超5.C6.举事例:“著名……风雨桥”;作比较:“其坚固程度不亚于……不损”7.BS.作诠释9.先概括后具体
二
十五、在历法王国里,谁也没有我伟大,我就是历法之魁,通行全世界的公历。我的全名叫格里高利历,人们却喜欢叫我的小名:阳历,因为我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定的。
我的父亲是儒略历,他也不愧为一代天骄。公元前古罗马人的历法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可每两年就需增加22或23天,因此日期常常变换,老百姓经常弄不清日期。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决定让我父亲掌管历法。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 12个月,单月 31天,双月 30天k,唯有 2月是29天。因为在罗马,2月是行刑期,人们认为2月是个不吉祥之月,不能过得太长,所以从 2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也符合当时测得地球公转1周的时间。
父亲上任不久,儒略·凯撒死了,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是在8月,为了炫耀自己,奥古斯都给父亲动了个小手术:用自己的名字“AugU8t”作为8月的名称。他还嫌8月是小月,就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又打乱8月后面大小月的顺序,因而,大月变小月,小月变大月。他的手术很成功,一直到现在还是 l、3、5.7、8. 10. 12为大月,2、4.6.9.11为小月。
父亲掌管日期一千多年,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过于年迈迂腐,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582年,所显示的日期和实际的日期已经相差了 10天。这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让我接父亲的班。我上班后立即决定把这年的 10月 5日改为10月 15日,纠正了父亲的误差。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的实际长度365.24219日仅差26秒,从此,我就登上了历法至尊的宝座。
我的优点很多,一上任就被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如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重用。中国一直到1912年才把我引进。我虽然来中国较晚,但是我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下面关于公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历俗称阳历,全称格里高利历,是从罗马的儒略历和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发展而来的。
B.公历就是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C.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订的。D.公历是通行全世界的历法,在我国使用较晚。
2.对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世界历法的发展过程。B.本文说明儒略历和公历、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C.本文说明公历和公历的来历。D本文说明公历的优点。
3.下面关于历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略历一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29天。B.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规定1、3、5.7.8. 10. 12月为大月,2.
4、6.9.if为小月,2月28天。C.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加 10天。D.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规定每400年中取消三个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实际长度差26秒。
4.分析本文的写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形式介绍有关历法知识,生动亲切,构思奇特。B.按罗马历法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楚。C.使用大量确凿的数据,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D.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
答案:二十五1.B2.C3.C4.D
二十六
(l)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囹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①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② 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③ 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④ 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明暗。⑤ 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燃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拓寺的大段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日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扩,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谢。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彩色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讲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注:“吴带当风”是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佛像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因转,迎风飘举。)
1.借助语境推断下列词语的含义。
盛誉 博采 折服 浑然一体 水榭 依山傍水 粗算 栩栩如生
2.给本文划分层次,写出层意,并说明结构特点。
3.给第三段谕分段内层次并概括结构特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式B.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总式
C.① ② |③ ④ ⑤ 并列式D.① ② |③ ④ |⑤ 层递式
4.对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B.四朝帝都,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
C.博众采长,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和谐优美。D.注重建筑的雄伟、局部的精细。色彩的艳丽。
5.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镇空。
① 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_____ ,______。
② 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追求_____
③在色彩上,北京园林______,颜色以_、___为主;苏州园林____,颜色以____、___为主。
6.第四段中加横线部分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7.在第四段的段末,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郭若虚的话?。
8.作者在第5段中说:“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其中的“大多”能去掉吗?为什么?
答案:二
十六、1.B2.C3.C4.D
四、1.略2.第一层(1---2)总说北京园林的特征 第二层(3一6)具体说明北京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色彩等特点第三层(7)总结上文总分总3.B4.D5.① 布局工整、对称决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② 在细微之处见匠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色彩艳丽黄红极少使用彩绘淡灰白色 6举例子列数字是为说明“细微之处见匠心”7.为了说明“嫦娥奔月”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8.不能因为“大多”表范围,如果去掉,北京园林的色彩就都是金黄或大红了,不符合实际
二十七
常年漂浮的海冰,是北冰洋最独特的景观。北极海冰不仅是北极熊、海象、海豹等北极动物A(qi)息的乐园,更具有气候学上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具有调节北冰洋温度的神奇功能,它是北冰洋天然的“空调器”。
那么,海冰调节北冰洋温度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
直观地说,北极海冰覆盖在海洋表面,犹如隔热毯一般铺垫在大气与海水之间,阻隔了大气与大洋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水的反照率高达55%-85%,即使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夏季极昼时期,B热能还是被海冰反射回去,所以盛夏季节的北冰洋依然保持着“凉爽”的“体温”。
冬季极夜来临时,海冰又阻断了热能由海洋向大气的传输,减弱了海水热量的释放,有效地保护着北冰洋的热量,使得北冰洋在寒冷的冬季仍能保持“温暖”的“体温”。从北极海冰的变化过程来看,其季节性的成冰与消融过程恰恰是热量的释放与储存过程,海冰的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也有效地调节着海水。的温度。夏季的北冰洋,海冰特别是海冰的下表面处于大规模消融期,融冰过程所吸收的大量热能缓解了海水温度的上升;相反,冬季成冰过程释放的热量又会减缓海洋的降温。
北极的海冰,精心地C(he)护着北冰洋,维系着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着“de-一冰——气”耦合作用过程,灵敏地指示着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变化。
1.根据拼音分别在A、C处填上恰当的字:。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海冰B.北冰洋C.海水的调温功能D.北冰洋的海冰
3.第3段中B处是否要添加“到达北冰洋洋面的”和“相当一部分”这两个限制语?选出正确的一项()。
A.两个都要加B.两个都不g加C·只要加前一个D.只要加后一个
4.第3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北极海冰一年四季都能调节北冰洋的温度。B.冬季的北冰洋,成冰过程是热量释放和储存的过程,也是减缓海水降温的过程。C.夏季北冰洋海冰的调温,主要是靠其下表面的冰层进行的。D.海冰不仅调节着北冰洋的温度,还维系着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
6.给文章设计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题目,不超过10个字(不含标点)。
答案:二十七l.栖 呵2.D3.A4.打比方、列数 字、举例子5.B6.海冰:北冰洋的“空调器”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二篇: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记叙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第四册16课),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如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能准确概括文段内容。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谬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三、说明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弄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4.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5.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6.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能阅读图形,辨识表格。
8.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总说、分说,详写、略写,说明中的记叙、议论等。
9.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文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 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这两段文字选自朱德同志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属实用记叙文传记中的_____,这种文体在题材上要求写_____,写人物的_____都可以,在记叙中还可以穿插___________
2.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找出直接写“母亲”的六个句子,标上序号,依次写出各句的侧重点。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6)______
5.文段中其余的句子写他人,先写_____,后写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都在于______。前者突出了______,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 总是:________② 还:________③ 自然地:__________④ 常见:___________
7.就全文看,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照应篇首的_________句话,照应篇末的_______句话。
[分析]本题第1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第3、4、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语言的揣摩运用;第7题考查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解答时,要紧扣语段并结合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细心琢磨。
答案:
一、1.回忆录 真人真事 一生或生活片断 议论2.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热爱之情,也借此表达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心3.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 4第l、2、4、5、6、10句 ①总述是劳动好手② 从不晚起③ 勤劳、能干④ 健壮⑤ 从无空闲③ 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5.全家妇女轮班煮饭“我”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技能、学到了生产知识衬托“母亲”勤劳母亲生活在劳动大家庭中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影响深远 6.① 强调天天如此,没有例外② 强调超出了一般妇女的劳动承受力③ 说明是出自习惯,可见母亲影响之大④ 说明母亲做饭经常累得汗流满面7.“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 一员”
二、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遭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内。
[瞥]见()[似]乎()深[恶]痛疾()
2.“便使我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从哪几件事体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每件事不得超过四个字)_________
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二、1.pie1 si4 wu4 2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不能这里藤野先生并非真的说话,而是作者的想象4.装订讲义。悬挂照片、努力写作5.抒发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三、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③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理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④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⑤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⑤那时的我,美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①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8)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9)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选段共九句,按文理可分为三层。用|在下面划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
2.找出选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人物: ④ 起因: ⑤ 经过: ⑤ 结果:
3.第⑤句的“反对派”和第(7)句的“心情如水的学生”加引号的用意分别是什么?“心清如水”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下边对选段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 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5.判断下边重读和停顿的对与错。
A.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 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
答案:
三、1.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2.① 我上小学时② 家里、学校③ 我、母亲、蔡老师、小“反对派”④ 母亲和我担心父亲的安危⑤ 小“反对派”欺负我,我很难过⑤ 蔡老师援助和劝慰了我,排解了纠纷3.前一个表特殊含义,后一个表引用心灵纯洁4.D 5.A./B.x C./D.x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趣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__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3.选文中为何将学生读的文字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要加上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答案:
四、1.读书;静悄悄、人声鼎沸2.B3.D4.C
五、[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这,“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桥钱付清。已经够倒榻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甲、乙两段都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此外,乙段还兼用了_____和_____描写的方法。
2.甲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_____和_____。
3.乙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______。
4.从甲段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乙段“母亲”对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联系全文思考,这些称呼反映了什么问题?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这样改行吗?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五、1.语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结帐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帐3.“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认 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爬上去 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5.贼、讨饭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人与人的关系只剩下金钱关系6. 改后也合乎情理,因为严刑逼供迫使认罪,也符合丁举人的性格。但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不足以表现丁举人对已经认错的孔乙己仍然不放过的阴险狠毒
六、只有陈景润……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他说:“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凡是碰到这种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这时他总说:“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和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这种不惜代价地做数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作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制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一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所以我知道每道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可是,谁敢这么做?谁肯付出如此时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中概括陈景润性格特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
2.文中用以叙说陈毅力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____
3.文中用以叙说陈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4.第六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文中第六段是陈的一段话,它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的题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答案:
七、1.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2.用一个月的时间计算一个10阶的行列式3.不管三更半夜或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也就该住院去了4.常常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然后看哪种角度、哪种方法 最好5.陈景润在研究上从不满足的精神6.只有陈景润才有如此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八、早点回家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个卖铐红薯的老头。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极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老人像个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都会跑 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姑娘一边挂着双手一 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红薯。老这么吃也不腻?”
“哪儿呀,(我是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1.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① 沧桑 ② 恪尽职守
2.辨析下面的四个“打”字的意思。
① 打老远就能闻到② 打道回府
③ 买盐打醋④ 笑声敲打着夜空。
3.说明下面短句的含义。
① 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② 笑声敲打着夜空。
4.指出下面内容的表达作用。
① 文中对老人的肖像描写:
② 文中对姑娘的声音美和眼睛美的描写:
5.不能与文中画线句子形成照应的一项是()。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声音清脆,很好听。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6.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中进行了语言沙十貌、心理、动作的描写。
B.文章的构思美表现在: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美感,意蕴丰富。
C.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青年人对老人、对劳动者的敬爱。
D.文章的主题是:能够理解人、关心人是一种美德。
答案:
八、1.略2.① 从② 开,这里是“取”的意思③买④ 击3.① 比喻声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声在夜空中回荡4.① 表现老人生活朴实,工作辛苦② 表现姑娘心灵美好,性格美好5.C6.A
九、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答案:
九、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十、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
——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_____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_____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十、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3.不占公家便宜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十一①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②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③ 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A地推理论证,B地测量计算,国地搞好实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④ 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⑤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⑤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①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D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研究,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1.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选出文中A——D的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精良 精密 精辟 精巧 精确 精深 精细 精心 精湛 精致 精明
A B C D
2.解释文中加点的下列词语。
① 端倪 ② 失之交臂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不超过35字)
4.这段文字共11句话,请划分层次(用||线隔开),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⑩(11)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说出两种即可):
本段文字共设计5道题,涉及到议论文阅读的5个能力要点。第三题主要考查词语的选择性,涉及到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运用问题。第2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即语境义。解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细致思考,反复比较,才能找出答案。第3题、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解题时,只要通读全文,根据议论文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划分出层次。至于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答案:
十一、1.精密、精细、精确、精心2.略3.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4.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⑩(11)层意:① 层:提出论点(内容同上)② 层:运用对比、例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③ 层:结论,回扣论点,进一步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5.对比论证、例证完;证
十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①,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国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②。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妾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1)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2)产生)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一段的论点是:
第二段的论点是:
2.这两段都是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的,但第一段还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第二段则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辨伪去妄——指判别正误,提出新学说。B.懒惰——指全盘接受,从不怀疑。
B. 有问题——指提出疑问。D.美术上新的作风——指画家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态度。
E.“学问① ”和“学问(2)”含义不同,“学说① ”和“学说② ”含义不同。
4.第二段画线的部分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前,是_____关系。
5.第二段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十二、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引名言警句(引用);列举事实(摆事实)3.A D 4应画在“要这样”之前,是条件关系5.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
十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品味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 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 务必…要必……
2.“万里长征”比喻______“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比喻:_______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4.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5.将全文分为两个层次应从哪里划开?
答案:
十三、1.① 增强语势,表达清晰,有力量② 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现出所提问题的重要性2.中国革命整个革命历程刚刚开始3.务必……务必……4.比喻论证5.从“更艰苦”后划开
十四、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朗读第一句话,应强调的一个字是:___
2.这段文字批驳的“对象”是:____
3.文中的“友邦”指的是:____
4.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
5.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说明了什么?
答案:
十四、1好2.“友邦”人士,莫名惊诧3.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4.列举事实,运用对比5.所谓“友帮”人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第三篇: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下)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下)
二十八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秦牧
①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②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③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④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⑤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6)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7)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8)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2分)
.文章第(7)段中加点的“前者”是指______。(2分)
22.对文章第(7)段画线句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2分)
A.心灵美比外表更重要。B.外表的美丑与心
灵的美丑可以互补。C.内心的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缺陷。D.外表的美不能抵消心灵的卑污丑恶。
23.对文章第④ 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B.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明了人的心灵美是最重要的。C.本段以晏婴、包拯、贝多芬、托尔斯泰为例,论证了外表并不美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业。D.本段论述了心灵美与其他各种美的关系。
24.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25.依据文章内容,指出真正的美是什么。(2分)
26.说说人怎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3分)
答案:二十八20.人应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对..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22.B 23.C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5.指心灵的美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切美26.首先应正确理解美的内涵,再勇敢地去追求心灵美、智慧美、行为美,在此基础上追求其他的美
二十九
寂静除夕夜
① 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 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 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论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 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一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计—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27.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8.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2分)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亥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29.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30.结合文章内容填空。(2分)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___ 和____
31.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32.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2分)
33.(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2分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34.归纳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__
答案:二十九27.D 28.C 29.A 30.① 使我特富同情心② 怀念、祝福31.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32.① 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 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33.D 34.本文通过回忆20年前的往事,痛斥了“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赞美了中国老百姓善良的美德,抒写了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和影响
三十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
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仪‘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
2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
① 心脏在值“夜班”:
②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
③ 肺泡采用轮休制:
④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
25.标出下面句中用得准确的限制性词语。
① 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② 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③ 据试验,玉米在冒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
④ 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1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
26.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这句话是:
27.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28.写出全文的总说句:
29.指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30.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
答案:三十24.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25.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27.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28.文中第一句话29.全文呈总分式结构30.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三十一 富且益坚
与穷相比较,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前两年,西安有家个体餐馆,老板余某,号称百万富翁。物质上他富起来了,精神上却腐下去了。他和儿子吸毒成疣,家业很快地败落。这种现象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1923年,在美国的芝加哥,聚集着一批超级大亨。那里有最大的钢铁公司\公用公司以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经理,有最大的小麦投机商和其他生意投机商,以及大银行家。这些大亨们所拥有的财产,比当时美国国库的财富还多。
可是事隔 23年,穷困潦倒者有之,流落他乡者有之,破产而客死异国者有之,犯罪入狱者有之。这些人的结局在于他们在学会赚钱的同时,没有学会怎么生活。
对待财富,孟老夫子有个主张,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建”。淫者,乱也。意在提醒人们,劫团富贵而乱其心志,搅乱人生。比孟子晚两千多年的萧伯纳说得更加彻底。他声言:“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信念的阔佬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名有”,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富”且益“坚”的节操。爱国华侨陈嘉庚,拥有黄金百万两,可他热爱祖国的信念,比他巨额的黄金更加闪光。他一生中给祖国做了重大贡献;而自身却清廉以守,连一件背心、一顶蚊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号称台湾“塑胶大王”的王永庆先生,不仅以高超的本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而且以高洁的信念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他家财亿元,却不骄纵子女,
总是要求子女在艰苦的磨练中,奋发向上。在子女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意让他们脱离家庭的庇护,到国外学习,并在经济上严加控制,责令他们对每一项花销都要详细记账,让孩了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由此观之,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决不能单凭他拥有财富的多少,主要还得看他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能否在精神上坚定地保持同步的富裕。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31.本文的论题是:____
3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
33.文中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
34.第二段中”扣题“的句子是___
35.文中第一段与第二段相比,在举例上的区别是___
36.本文的结论是____
答案:三十一31.富且益坚32.事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33.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34.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沾有”,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有“富”且益“坚”的节操35.第一段是从反面举例,第二段是从正面举例36.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三十二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5种本领,但会飞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把读书面限制得很窄,结果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对其他知识孤陋寡闻。这是一种片面的“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指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发现多是以“博学通才”取胜的。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专攻一门不及其余,往往到了一定的层次,就再也上不去了。牛顿、瓦特等人的成功证明:世界上卓有贡献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博收兼蓄,才会有重大突破的。______,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8.文章从_________ 的现象引出议论,它从反面证明了______。(后一句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19.为了论证“‘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文中引用的道理论据是:________;事实论据是:________。(2分)
20.文中提出“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的现象,这与文中引发议论的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与文中论点有什么关系?(2分)
21.第一段中“治学的真谛”与第二段中“治学的必由之路”的区别在于_____,因此文末横线上应填的一句话是_______。(4分)
22.文章第一段与第二段论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三十二18.鼯鼠有5种本领,但没有一种高超的、出众‘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19.鲁迅关于“浏览”与“擅长”的论述;列宁的学习与革命实践20.它与鼯鼠的现象恰恰相反,都属于学习中应注意纠正的倾向;他从反面论证了论点21.前者是指治学某一方面的要领,后者指治学全面、始终的历程知识广博,基础扎实22.第一段重在论述由博返约,第二段重在论述“约”应有“博”的基础,它们都是对治学方法、要领的探索
三十三
①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街成膜。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寸至 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 8到 14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X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款断了多次。
② 现在的书,不光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编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l/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③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
23.选文第一段第一句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2分)
A.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B.
写有文字的“简”或“牍“ C.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册”。D.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策”。
24.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引出的一个成语是___ ;这里引用孔子勤奋读书的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__(2分)
25.第二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特征是__(2分)
.第二段中“而且有的越来越小”一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2分)
A.承上启下B.提起下文 C.总括说明D.提示中心
27.选文② ③ 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28.第二段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9.根据文中的说明,用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简介什么是“缩微图书”。(2分)
答案:三十三23.D 24.韦编三绝说明当时确已出现“策”25.缩微图书越来越小26.B 27.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28.通过举事例,对“缩微图书”的说明更全面、具体29.缩微图书是使用照相机把书或资料拍摄到胶卷上的书
三十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⑤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30.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_,后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2分)
31.第② ③ 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2分)
“这”指_____ “这样”指_____
32.作者在第② 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2分)。
33.在第③ 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34.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2分
35.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4分
36.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4分
答案:三十五
30.做事事情31.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3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35.“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36.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三
十六、古诗
10.(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是:___。
(4)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
(5)《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源于鲁迅的诗句:___。
11.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其后的问题。(4分)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
根据情境,选出你认为最适合厨师作答的一句话,并简述理由。
A. 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未作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
答案:三十五1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1.D符合当时说话的气氛和厨师的身份特点,语言既生动又幽默,比喻贴切,反诘有力
三
十六、古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清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资物之情,得无异乎?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2分)
① 横无际[涯]② 朝[晖]夕阴
③ 岳阳楼之大[观]④ 前人之述[备]矣
13.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__朝人;第二段中的“骚人”指的是____,其含义源于______。(3分)
14.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描写得很简略,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1分)
15.第二段中画线的①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②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2分)
16.选文的写作顺序是()。(2分)
A. 先叙事,后议论,再抒情。B.先议论,后写景,再抒情。
C.先叙事,后写景,再议论。D.先叙事,后抒情,再议论。
17.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三十六12.① 边,边际 ② 阳光,日光③ 景象④ 详尽13.北宋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14.前人之述备矣15.空间、时间16.C 17.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答“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两样吧”也算对)
三十七
①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②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③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④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⑤ 你们完了,快完了!⑤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7)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8)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9)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1.这段文字中的“我们”指的是()。
A. 讲演者和大家B.所有到会的人民群众
C.广大的市民D.讲演者、到会的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2.这段文字中多次使用“我们”“你们”,从表达效果看,是为了()。
A. 使语言干净利落B.使语言铿锵有力
C.表示立场坚定、敌我分明和对敌人的愤怒D.表现作者愤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3.第② 句的句式从不同角度分类,分别是()和()。
A.反问句B.设问句C.双重否定句D.被动句
4.将第③ 句改为陈述句:
5.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 @@@@| @@| @@
B.(1)@| @@@|@@|@@
C.(1)@@|@@@|@@@
D.(1)|@@|@@@@|@@
6这段文字中有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分别指出它们包含在哪几个句子中。
① 论点② 论据③ 结论
7.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上述题以一篇比较典型而又比较通俗的议论文作阅读材料,从字、词、句、论点、论据、篇章结构等方面设计试题,对议论文知识及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就题型而言,以选择为主,兼有填空和简答。解题时,应先通读选段,对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对照试题,逐个解答。涉及全段的5.6.7题,可回过头再读一遍,仔细考虑,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答案:三
十七、1.D 2.C 3.C和D 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5.A6.论点①句 论据②③④⑤句结论(8)(9)句7.表达了作者坚信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坚信人民一定胜利的豪迈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作文训练与指导
作文训练与指导
联想作文范例
长大的路上,他住了我的手
人生如圆,如果说我们自己是铅笔,需要以实际行动勾画出生命的弧线,那么亲人老师便是橡皮,温柔而谨慎地为我们抹去圆弧中的旁逸斜出、羁羁绊绊。但人生之圆的最终状态则决定于圆心和半径的选择,而那就是我们生命的理想和信仰。在我长大的路上,是他牵着我的手。
他就是我理想与信念的缔造者,是我勇气的源泉和奋进的不竭动力——鲁迅。
世界上很多时候只有这风,这饥饿的白骨,这贪婪的狼视,一个人荷戟独自朝着黑暗走来,面对的是几千年的王朝历史,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作为新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深深地打开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而我,也在孩提时代向书架上不经意的一瞥中,认识了鲁迅和他的文字。从此,我的掌心感到了温暖。
鲁迅以其犀利的目光看透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无畏地向浑浊和腐朽的统治者发出挑战。当“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先烈的血为儿子做救命馒头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我的生命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和永恒的理想穿过,我的人生之圆刹那间多了些许方向、些许韧性、些许信仰。在我长大的路上,是鲁迅和他激昂犀利的文字牵着我的手,告诉我要不断改变中国人的国民性,使中国人不再愚昧无知,不再麻木落后,而这,就是我人生的理想和信仰。
鲁迅在我长大的路上牵住了我的手。他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目光犀利,笔下无情。他想说的话都没有说尽,想做的事都没有做完,想看到的都没有看到。但他牵住了我的手,更牵住了千千万万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手,告诉我们要奋斗、不妥协,要抗争、不俯就,要自强、不低头。他通过手传达他的思想,教会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使我们不断成长。
长大的路上,鲁迅牵着我的手,于是我长大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一步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那一天!
本文最主要的成功之处有二:一是思想的深刻,二是语言的老道。
选择鲁迅作为描写对象,本身就是思想深刻的表现之一。在众多初中学生尚热衷于漫画、动画片、“新新人类”“后八十年代新锐”等肤浅的文化快餐时,本文的小作者却将阅读的触角伸入鲁迅的深邃思想中,从鲁迅的伟大思想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从而深邃了自我、提高了自我、升华了自我,使其思想的深刻程度远远高于同龄人,形诸于文,自然会使本文在众多尚显稚气的文章中成为令其他考生望尘莫及的佳作。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对鲁迅的伟大思想有了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高出同龄人理解能力的了解和理解,如他对鲁迅精神的理解:“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目光犀利,笔下无情”,“告诉我们要奋斗、不妥协,要抗争、不俯就,要自强、不低头”,都是相当深刻的。
小作者阅读鲁迅,不仅从鲁迅那里汲取了思想营养,还从鲁迅那里汲取了文字营养。第一段中的比喻非常生动;第三段中对鲁迅的描写“世界上很多时候只有这风,这饥饿的白骨,这贪婪的狼视,一个人荷戟独自朝着黑暗走来,面对的是几千年的王朝历史,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更是令人称道,让很多评卷教师都感到惊讶不已!
象棋,确实是一个富于智慧的发明,一盘棋就是一个小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车行线,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小卒子一去不复返„„正是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下棋的人百下不厌,其乐无穷。
下棋的人必须按照棋的规矩办事,这是获得棋趣的前提。假如有人不讲规矩,随心所欲来邪的耍横的,这棋局就乱了套,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
规则是象棋的根本。在规则之内,下棋的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可以灵活地调兵遣将,一招一式都显示着自己的谋略和思考,因而在小小的棋盘之上,在规则的基础上,任人想象,任人发挥,变化莫测,极为有趣。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规则的固定、不变乃至权威,正是象棋中多变复杂,富于变化的基础。其中的哲学意义自不待言。
象棋的基础是规则,规则的基础是公平。包快老将在内,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在象棋诸子中,没有超规矩的特殊棋子,这一点很重要。棋子不搞特殊化,没有“我就是法”,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权就是法”那种歪理邪说,棋盘内是一个“小法制社会”,没有半点虚假。
棋局中没有闲子,每个棋子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或负责进攻或负责守卫,或负责配合,总是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棋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从不搞“窝里斗”,不干勾心斗角、同室操戈的蠢事。为了大局的胜利,每个棋子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一场棋局的胜利,既有留在棋盘上棋子的功劳,也有“牺牲棋子”的功劳,两者都是胜局的缔造者,不可偏废。棋盘上坚持到最后的棋子,不是惟一的英雄和元勋。它们没有资格居功自傲。这种棋局中的哲学已经超越了原始的竞技范畴,它暗示给世人的是谋生之道、为官之道。对于一个口口声声标榜热爱法制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是平等,就是没有法外之法、权外之权,这一条适合于平民百姓,也适合于国家元首。另外,危机四伏的经济社会,没有开诚布公的合作、肝胆相照的携手,最后只能是人家的附庸。棋局中的哲学也正告诫人们,要始终立足于不败之地,惟有“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劲头儿才有希望。
最难的是太平盛世,功劳远远不够瓜分,祸起萧墙、自相残杀的历史总是从此惊心动魄。棋局里有以身饲虎、杀身成仁的壮举;棋局外,接受过老庄哲学的中国人却没有勇气功成身退。为了高官厚禄、封妻荫子、虚名小利,不惜破坏社会法制,处心积虑,巧取豪夺,到头来“赢得猫来输去牛”。
深谙棋道的人至少也是位哲学家,其中奥妙倘若运用在为人处事上,绝对是棋高一招。
没有想象和联想,哪能成就这样一篇俏皮文章?通篇用比喻论证法,借象棋之题,发挥出一番处事之理。妙!
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
1、析“题”
“审清题目,明确要求”,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是“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即文章的写作重心。如“共享生命”,“生命”是写作对象,“共享”是写作重心。如果是“材料作文”,先要明确本“材料”有几个感想点,俗称“感点”,然后找出“倾向性”感点,确定写作的对象。如果是“话题作文”,要剖析话题,挖掘话题内涵。如: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到底什么不该记忆,什么该记忆?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此话题所包含的内涵很丰富,可作如下联想和分析:①你爱别人,可以忘记;别人爱你,但不能忘。②你帮助过别人,可以忘记;别人帮助过你,但不能忘。③你对别人有恩,可以忘记;别人对你有恩,但不能忘。④别人对你不好,可以忘记;你对别人不好,但不能忘。⑤现在的成功与荣耀,可以忘记;过去的失败与教训,但不能忘。⑥生活中的烦恼,可以忘记;生活中的快乐,但不能忘。⑦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可以忘记;自己的理想、目标,却不能忘。
2、切“入”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千万不要大进大出,泛泛而谈。上题中的“共享生命”,就可以采用设问法来选一个角度,什么叫“共享”?为什么要“共享”?怎样“共享”?如“交换”这个题目可以采取切割的方法来选一个角度:1.从交换的价值上,可对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议论。2.从交换的形式上,可记叙一次有意义的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3.从交换的性质看,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等。4.从交换的对象看,有高层次的思想、学术的交换,爱心的交换,生命的交换,也有普通平常的交换等。
3、用“本”
很多考生到了考场苦于没有材料,其实,我们所学过的课本就有丰富的资源。以“忘与不忘”为例,就可以想到:杜甫忘掉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不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海伦凯勒忘掉的是双目失明的痛苦,不忘的是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史铁生忘掉的是肢体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的痛苦,不忘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等。如果把我们所读过的课本和课外所读的书籍,花点时间理一理,归一归类,就会发现是一个“宝库”。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分类做成“索引”,临考前看一看,会受益无穷。此外大家做过的大量试卷,其中的大量的阅读材料,可按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分类,也做一个“索引”,归并到课文的“索引”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4、索“源”
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客观生活丰富多彩,只要留心就有材“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冷暖寒暄、人生百味等。其间储藏大量的事实论据。生活应该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源”。
如“忘与不忘”就可以想到:非典时期生死存亡之际,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批医务工作者,忘掉的是个人安危;不忘的是战胜“非典”,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掉的是个人的安逸与享乐;不忘的是打匪除恶,保一方平安。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奔赴救灾前线,忘记的是瘟疫的传染,忘记的是生活环境的艰难;不忘的是祖国的召唤和神圣的使命,不忘的是在废墟下呻吟的求救的呼唤声。公交车调度员陈双龙为维护城市乘车秩序,忘记的是个人的安危;不忘的是主持正义的责任感等。
5、选“体”
高考作文一般“文体不限”,在选择文体时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作文题的倾向来定,如:“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营建宫室。管理竹木材料的官员,认为各地运来的竹木长短不齐,不便管理,建议将其裁截整齐。赵匡胤便在他的条陈上批道:“你的手指和脚指,难道没有长短吗?为什么不截成一样长呢?还是长的让它长,短的让它短好了。”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此题就适合于写议论类的文章。二是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积累来定,如“忘与不忘”的这个话题,或写记叙、抒情类,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在对主人公的忘与不忘的刻画中针砭现实;或写议论类,告诉人们哪些该忘,哪些不该忘。
6、谋“篇” 作文的结构布局,不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且关乎文意表达是否畅达的问题。作文之前,考生一般要打一下“腹稿”,做到心中有“数”,“数”者,结构规律也。起、承、转、合,在落笔之前应该有所考虑;如从结构方式看,或总分式,或承进式,或并列式,或对照式。可以选择小小标题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表现;可以用蒙太奇手法分镜头组合;可用日记的形式刻画人物心理;可用人物自述的方式叙述人的经历;可以某一中心地点为舞台,通过侧面描写去展现等。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知识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分类: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4、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5、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对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二、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第二种,并列式(又叫板块组合式)
并列式结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开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可以前后互换;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例文: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第三种: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提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例文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风》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出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评:本文运用层进式。中间三级理想、奋斗、收获一层层深入,先后层次不可互换,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拿起奋斗的斧辟开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第四种对比式(论证结构)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例文: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余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的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净。
评: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第五种,启感式(论证结构)
启是启示类,感是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还可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例文:
可以填平鸿沟
某校高二(1)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尝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之间应互相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若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广大下去理解,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本文为典型的“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烦;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
第六种:比喻式(论证结构)
比喻式认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例文:
象棋哲学
高考作文靠啥感动阅卷老师
作文,只要卷面整洁,立意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得一个基本分也就没问题了。但又有谁甘心呢?谁也想得一个高分呀,比如50分以上,甚至满分60分。这又谈何容易!一个同学为此在周记中写道:拿什么感动你,我的老师?
1、用深刻的思想让阅卷老师心灵为之一震
2003年是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天津有个考生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这样写道: “万里书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是我国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在南下伐宋之前所作的一首诗。但他的雄心壮志从来都被形容为狼子野心。如果作这首诗的是宋太祖或者唐太宗呢?也许它早成为咏叹豪迈雄心的名篇而脍炙人口了。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言论。读罢,又有谁不为之震撼呢?作者在结尾部分写道: 我们不妨放下长久以来的对汉民族感情上的偏向,来审视一下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会发现:突厥的冒顿比起秦皇汉武毫不逊色;金朝明主完颜亮比起唐宗宋祖有过之而无不及;辽朝的耶律斜轸的才能不逊于岳飞、于谦„„没有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我们发现,历史上多了许多英雄豪杰。
是啊,这才是中华民族完整的历史,这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可我们平时被感情亲疏迷住了双眼,就是想也没这么想,看也没这么看。阅卷老师看到这里,想到这里,又怎么不会为之打一高分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立马吴山第一峰》。
要让我们的文章思想深刻,办法有许多,比如反弹琵琶法,纵向掘进法、侧面切入法等,都可以一用。
2、用浓烈的感情让阅卷老师不禁为之动容
2005年高考江苏有个考生写了一篇《不肯死去的心》,其中写到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她除了自己的女儿,谁也不认识了,包括她的老伴。这天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忙着下厨做菜,坐在宴席桌旁的外婆像小偷般一筷子一筷子往自己的口袋里夹菜,结果令客人大惊失色。当母亲上完最后一道菜,也在宴席桌旁坐下来,这时外婆抓住母亲的手来到了室外。作者写道: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的,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住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读到这里,谁又不为之动容呢?外婆患了老年痴呆症,但在她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仍是自己的女儿!为之感动的老师给打一高分是很自然的事情。
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让人为之动容的感人故事和细节吧。生活是一座厚矿,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是不难寻到的。
3、用不凡的构思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2006年高考,山东是给了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有个考生写了一篇《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其结尾部分是这么写的: 你说呢?相信你收到我的信后,也会作一反思,同意我的观点。最后,送你一首小诗共勉。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的题目是《星星》,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写《小草在歌唱》的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
还有这么用所给材料的!用得不动声色,用得自然,我们读到时不禁要拍案叫绝了。如果不是精于构思,又怎么会用得如此艺术?和众多同学相比,构思的水平真是高出许多。阅卷老师自然也要眼睛为之一亮了。这是局部构思的例子。想一想,没有一个个精彩的局部,又哪里来精彩的整体?我们把标题、开头、主体、结尾一个个局部写出了神,整篇文章自然也就会出神入化了。
4、用精美的语言让阅卷老师不禁为之击节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谁喜欢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人呢?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内容再好,也需要语言来传神地表达呢。翻阅高考优秀作文,精美的语言片段俯拾即是。我们不妨欣赏几个片段: 人生好比一片天空,而幸福就像是从天空中飘过的朵朵洁白的云彩,美丽而易逝。怀想,或许能让美丽的云彩留在天空中。(2007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怀想天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羁留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高考湖南优秀作文《谈意气》)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二段运用了列举与分承,无论是列举还是分承,又都是排比。这么说来,是修辞在让语言亮丽无限!如此,我们又为什么不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注意修辞呢? 有了这四样秘密法宝,我们还愁什么呢?请在心中高声说一句:阅卷老师,我一定能够用文章感动您!
写好高考作文的16字秘诀
学生如何在语文考试中写出一篇满意的作文?考试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其实都是给出一个写作的范围。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如何选择好切入的角度,这是动笔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选择有两种,概括成八个字:一种叫“大处着眼”,一种叫“小处着手”。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阐发。比如前几年上海有一个高考作文题,写作的话题是谈谈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那么,“大处着眼”的写法,就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以“为什么”和“怎么办”为两个大层次,先谈谈文化遗产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再谈谈怎样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这几者的关系。
所谓“小处着手”,就是在作文命题给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点,即一个具体的写作对象,以求深入。还以上述高考作文题为例,“小处着手”的写法,就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一个具体的文化遗产,比如某一个地方剧种,某一种民间工艺,某一处名胜古迹,某一类古玩收藏等等;从这样一个较小的切入口,对写作对象进行比较深入和详尽的解说和阐发。
不过,光知道写作角度可大可小,还远远不够。因为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常常可以见到两种带有普遍性的不足。一是着眼于宏观的文章,但却大而无当;一眼望去,茫茫一片空洞的议论的泡沫,寻不到一点实在的东西。二是着眼于微观的文章,虽然具体,但仍显单薄;就事论事,立点太低,缺少力度和分量。因此,上述说法应该再加上八个字:大处着眼,勿忘其小;小处着手,勿忘其大。也就是说,作宏观论述阐发时,别忘了多举一些具体的事例。以若干小而实的叙述性的片段,来充实抽象的说理。让文章多一点感性,多一点说服力。比如谈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可以举一些名人故居或者文化遗迹,来具体地印证文化遗产可以再现历史、激励后人的观点。而从微观入手的文章,就应该把具体的写作对象,放到更广大的文化背景或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努力挖掘它的文化价值或历史成因。比如写京剧或者剪纸,就可以把它们放到文化传统或历史沿革的大背景上,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审美习惯等角度,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篇好作文,应该是既有具体的可感知的内容,又有理性的由表及里的分析。记住上述的十六字秘诀,可以提醒你在铺纸提笔时,注意兼顾大与小、虚与实、点与面的关系,写出既实在又有深度的文章。
第五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足以警示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对“读书”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针对该问题,我想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各位共享。
一、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习惯有待养成。首先,识字很少,但记忆力却特别的好。一篇课文、诗歌,孩子们很快就会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翻开书让他们一字一字地读出来,孩子们就未必能顺利完成;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唱读”现象。学生不会连词、断句子,掌握不好语速、语调,更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朗读时,严格要求“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心到。意思是说,学生在读文时,首先要用眼看到,其次必须要用手指指到,读到哪个字就指到哪个字,然后张大嘴巴读出文字,要读得字正腔圆,最后还要把这个字放在心里,感悟生字宝宝的音、形、义。
(二)严把细心朗读关,要求一字不错。这一环节可以抽生读,其他孩子仔细听,说说那里加了字或漏了字,那些字读错了等等。也可以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采用男女生赛读、小组赛度等形式,比赛谁读得最仔细,谁听得最认真,最终达到准确、流利、一字不错的朗读效果。
(三)加强老师的范读和指导。第一阶段,在老师的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老师在哪里停顿,哪些词语读得重,并且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比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时,我激情澎湃、抑扬顿挫范读全文时,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重音所在:弯弯、遥远、非常壮丽和诗歌最后一句等地方。然后,我让孩子们练读,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孩子们朗读全文激情饱满,充分读出了山里娃急切想去北京亲眼目睹北京壮丽风采的情感。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一文中,学生在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时,由于是陈述句,学生很容易读得平淡,这时老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高大。再有当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疑问句来读,实则不然。读课文时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曹操是大官呀,这可是大官说得话,要读出大官的风范来。这时,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
学生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增加了,词汇量增多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对人物感情的领悟提高了。所以,二年级的朗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张扬朗读个性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的“读”指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个重点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反问语气的句子,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当时,我并没有急着去给孩子们解释,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我及时给出了相应的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和“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注意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的语气、意思。领悟能力好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再通过指导、范读来自己品味弄清楚感叹句和反问句跟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语气却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我立刻让句子回归课文,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这样做避免了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去品味、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知识、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小老师”的作用。
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想象丰富,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在上《坐井观天》时,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小鸟和青蛙的一段对话时,我直接放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让他们自读自悟,结果他们读得维妙维肖:那青蛙的大话,那小鸟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完全用他们的朗读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感染了全班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激动的评价到:“我好像看见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青蛙蹲在井底跳不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掀起了朗读热潮,学生们争着抢着扮演小鸟,扮演青蛙。整节课就在两位小老师的带动下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整篇课文。重视“小老师”有两大好处: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第二,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和谐课堂的发展。
(三)注意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好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这一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词、比喻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语言、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读得要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伤心的、凄凉的情感的文章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也最能表达孩子们对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感悟程度。分角色朗读必须建立在读熟课文、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接着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然后抽生试读,之后大家评,评了再读,再评。最后可以按四人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尽情朗读,释放每个孩子的激情。在一遍遍的分角色朗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渲染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越读越爱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巧妙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适时发挥好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插上朗读的翅膀,将课文读得有情、有味、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