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沿海地区化纤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五大问题
沿海地区化纤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五大问题 东部沿海是化纤纺织业的集聚地,拥有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优势,曾经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传统化纤纺织行业从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一路转移到国内,每一次转移都是向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的后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方向转移,并非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转移,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1、化纤纺织业高能耗、高污染现状
东部沿海是化纤纺织业的集聚地,拥有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优势,曾经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传统化纤纺织行业从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一路转移到国内,每一次转移都是向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的后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方向转移,并非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转移,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分析,2006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19.79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9.5%,位居全国制造业污水排放总量前五位,而时至今日,中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远远超过100亿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污染源。国内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大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最新的资料显示,化纤制品年产量大约2404万吨(2009年预期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80%以上的化纤制品是需要印染的,仅化纤制品印染每年产生污水近45亿吨。其次,传统化纤纺织行业综合能耗高达11,138.6千瓦时/吨,比全世界平均能耗高2–3倍,是日本高8倍。
2、我国的纺织行业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涤纶生产绝大多数还是原来国外生产的几大类普通型产品。我国化纤产品生产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约为4000–5000元/吨,通过引进设备国产化,加上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聚酯装置的国产化和工艺优化,现在化纤生产成本已降低到1500元/吨。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纺织行业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但中国作为纺织大国,现在化纤行业整体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说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在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品牌等方面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
(1)产品档次认知问题
纺织品的档次从根本上说是由原材料和工艺要求决定的。与原料生产相比,织造过程是没有办法改变产品特殊性能的,对纤维进行的物理编制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面料的技术含量。因此,不足以在面料生产上造就所谓的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后整理改善性能也是不足的,是表面的,同时带来的高能耗、对产品绿色品质的伤害,而且后处理物化学残留和污染代价是极其巨大的。
(2)产品附加值开发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纺织织造设备不到1万元/台,设备经过7、8次的升级改造和从德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等引进先进织造设备(引进设备是全部免税的),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样是200-300g/m2的化纤面料,在90年代初最高售价可达20元/米,现在的前后配套设备每台达到50万、且单机台产量提高了7-8倍,同样的面料质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现在售价不到10元/米,并且这样先进的设备大量闲置,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微利微亏状态,问题的症结主要就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没有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行业因缺乏产品创新价格低迷时,国内众多企业依然处处标榜自己是差别化产品,但实际上中国差别化化纤产量不到总量的10%。
(3)品牌缺失问题
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纺织品(面料)还只是中间产品,实际市场运行中本身也无法强调品牌,而纤维原料和下一道产品服装才是必须强调品牌的。而另一方面,创品牌多年,中国至今也没有真正创造多少世界级的服装品牌,大多数中高端服装还是在进行贴牌生产,真正的核心点是缺失的。只要略微仔细地审视市场消费特点就不难看到,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款式、成份(是什么纤维新材料)、色彩、手感(含舒适性)、功能性、品牌和价格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其纤维成分和材料质地和功能性。
3、化纤纺织业节能减排考核与推广新能源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推行的是总量为控制的针对单位节能减排考核,一方面国家为了节约能耗、减少排放,对排污、能耗大户予以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升级生产技术,或者整体迁移,另外绝大部分国家支持的新生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项目,实际两者之间的真正能耗相差不到100元,整个生产成本相差不会超过200元,另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过产品创新带动整个产业链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如笔者所调研的浙江华欣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华欣)其华欣模式社会效益可达到每吨8000元,这样的创新企业却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国家应该支持这种真正的先进生产力,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而不是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淘汰落后技术。同时,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中央政府对碳排放考核的要求,造成了“节能等于减排、减排不等于节能”的事实现状,使用“新能源”――实际增加能源消耗的方法减少碳的排放,去打造所谓“低碳经济”;且不分行业、不分产品大量推广,对有特殊能源要求的创新企业造成事实上的制约,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创新风险,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当严格、全面地定义“低碳经济”,防止片面、局部所谓的“低碳”,而实际上从整体或产业链来看却是“高碳”的现象发生。
我国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污染,受“低碳经济”学说的影响,加大了对新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行业的扶持力度,巨额资金投入、相关政策扶持,在新能源行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成本居高不下的窘状。以年产30万吨化纤新材料新项目的供热为例,供热炉用三备一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水煤浆比优质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吨;在硫排放方面水煤浆是比精煤具有优势,但水煤浆的生产过程需要耗电和超过一万吨的水,折成碳排放量后其碳排放的总量大于精煤的排放量;同时其烟尘增加了三倍。这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每年增加了1500
万,投资增加600万,意味着企业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付出超过57万的成本(不含固定资产折旧),国际市场一吨炭排指标仅为10欧元左右。但该项目的产品每年可为国家节电20亿度,减少污水排放5000万吨左右;这就造成了:对全局有着巨大节能减排效益的项目,却受制于26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问题,使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会大大打击了制造型企业的创新热情。
世界各国降低碳排放常用手段包括三种:①通过工艺技术与设备引进实现节能减排,此方式为全球共识,基本所有国家都采用本方式进行节能减排的努力;②通过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③通过对传统能源深加工使之成为清洁能源从而达到减排效果。后两种方式均是采用增加能源消耗、增加能源成本的方式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经济本质应该是通过节能来减少碳排放,但实际情况是在全局上增加能耗来达到局部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通过消耗能源带动经济发展,其成本将大幅度增加。欧美国家是消费型社会,适度提升能源价格不会对其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能源消费主要群体是整体国民,通过杠杆原理适度增加能源价格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而中国是制造型社会,能源基本被企业使用,随着水煤浆这样的新能源和成本较高的光电能、风能投入使用,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将大大增加,重要的是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负担。
4、CDM制约中国企业融入实际绿色体系
在世界经济都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时,中国企业更希望融入世界绿色体系。但CDM认证周期长达8-10个月,认证费用数百万,这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而言将是一道巨大的障碍,将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无缘融入世界的绿色体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身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却难以到认可。另一方面,CDM的机制决定了其不公平性,发达国家仅用很小的代价,就能从我国拿走巨额的碳权指标,同时也限制了全球普通公民参与节能减排的可能性。即使CDM能够降低认证费用,但全球拥有其授权资质的认证单位仅为26家,中国只要有1%的企业申请认证,其服务体系就将崩溃。CDM机制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5、沃尔玛“绿色计划”与欧盟反“高能耗、高污染”特别关税政策带来中国纺织业新的危机。全球最大的超市沃尔玛集团已经开始实施其“绿色计划”,计划于2012年实现95%纺织品必须是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与此同时,欧盟宣布将从2012年开始针对中国“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征收特别关税。沃尔玛的“绿色计划”表面是一家企业行为,但却透露着欧美针对纺织产品政策调整以及针对中国的阴谋气息,沃尔玛号称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国内至少有一万家企业是沃尔玛的供应商,而国外采购商以沃尔玛马首是瞻,其绿色计划的推出必然导致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绿色、生态、环保”质量要求的提升,而国内企业在无正确引导情况下基本都会采取使用“环保染料”来面对沃尔玛绿色计划带来的危机,但每米印染成本将提高1-2元,在人力成本增加、原料成本增加、能源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沃尔玛“绿色计划”将使中国纺织品低成本优势成为历史。但传统纺织业的生产能耗、污染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后而来的欧盟的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别关税将成为打压中国纺织产业的最后招术。更需要注意的是,沃尔玛在实施“绿色技术”时就曾到华欣调研考察,意图大量采购其生产的多色系功能性环保纺织材料,可以想象在未来不久大部分的中国纺
织品供应商面临出局(沃尔玛考察义乌78家供应商,仅2家通过审核),而新进场的纺织品大量采用的却是中国的环保原料,对于西方世界希望通过提高纺织行业的绿色技术门槛打击中国纺织业,重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而言,其将有足够的理由来指责中国对化纤纺织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不作为。
正是因为化纤纺织行业的先天技术劣势和发展思路的误区,加之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业竞争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使得中国纺织业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就连亚洲最大的PTA生产企业华联三鑫、纵横集团,全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也难逃噩运。
第二篇:2014年纺织行业发展面临五大热点问题
2014年纺织行业发展面临五大热点问题
【华南城网纺织频道原创】
2014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挑战和机遇并存,关注纺织行业热点,调整战略部署。作为一个传统民生行业,诸多因素将直接或间接的对纺织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成本和费用持续上升、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设计创新缺乏、纺织面料标准化等等,都是对我国纺织企业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积极的贯彻两会精神,走科技创新、改革管理体质、降低生产成本路线,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一、生产成本上升 纺织企业产业转移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这几年沿海地区企业出现严重的招工难问题。据相关媒体报道,2014年年初工厂出现大量人工短缺现象,北京、广州、福建、江苏等发达沿海多地遭遇“用工难”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制造业和一些服务业。据广东人社厅表示,广州今年节后工人缺口12.33万人,武汉市人社局预算,企业缺工达11万人,厦门则有76.5%的工业企业节后存在用工缺口。江浙等地的纺织服装企业工人返工率则低于30%,面对招工难等问题,企业不得不提升工人待遇或加大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工人,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直接的增加了投入成本,专业人士分析称:用人成本几何级上升,很多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考虑往内地迁移,但是由于配套设施(印花,染整,绣花,手订,洗水等等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是一个产业的迁徙,所以在短期内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少部分的制造业主会或已经考虑往东南亚投资。预期东南亚将是未来十年纺织制造业的中心。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成本除了劳动力成本、还有原材料成本和技术成本,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技术创新、增强市场反应机制,从而提高生产率。
二、国家重视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3月
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与雾霾有关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他强调,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由此可见,2014年国家将坚定对环境保护的决心,纺织业由于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水电消耗比较大,国家已经不再作为一个重点扶持的产业,相反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步,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中国的纺织业预期会从大规模集团化的低品质加工制造业转型向中小规模高灵活性中高品质的设计生产型。所以未来能生存下来的纺织制造业必定是大浪淘沙。有专家称:“纺织行业不能怕有污染就不生产了,关键要考虑如何治理好。欧美国家也有纺织业,也会发生污染,但是他们治理得好,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欧美的经验,要相信,他们能治理好我们也能做好”。所以纺织企业应对节能降耗、设备技改、提高品质、差异化创新等作为转型的重点。
三、纺织行业市场面临网络渠道的挑战2013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28亿,3G用户达2.5亿,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中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超过99%的乡镇,86.7%的行政村开通了宽带。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电脑、手机、ipad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则为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物质可能。网络的发展,给传统产业运营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给纺织产业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纺织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要想在当前日益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渠道来提升品牌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直以来,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涉及从纺纱、织布、漂染、后整理、成批生产,到品牌营销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零售终端等诸多环节。由于纺织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产业链较长,加之纺织行业绝对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不高,因此对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技术创新投入成为企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国际市场动荡影响中国纺织发展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且一般贸易发展迅猛,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美国总体上复苏缓慢,经济数据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天气,更多由于商业周期,失业率为6.7%,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的就业增长都是低于预期的。在此之上,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中的增长率应该是2.4%,而不是之前公布的3.2%,主要原因依然是疲弱的消费开支。相比之下,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消,欧元区内部增长失衡。总体上,欧美市场需求依然疲软,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订单流出中国,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现实困境。专家称,在纺织企业竞争力中,当前最重要的是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等机制。质量始终是反映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物质承担者,而技术创新决定了能不能发展自己的新原料、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不仅要在纵向产业链上寻求创新,还要在横向的产业链、循环价值链等方面大胆创新,使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都与企业形成效益关系。同时,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整个产业集体综合的表现,它不仅仅要解决生产过程的问题,还更要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实现三者的统一,企业市场多元化势在必行。
五、棉价居高不下 进口棉配额体系问题多纺织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原材料价格问题,纵观近几年的棉价,棉价居高不下,中小型纺织企业已经很难在维持生产,关停倒闭浪潮触目惊心,企业怨声载道。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最新消息,2013年全国棉花总产677万吨,同比降12.5%,棉花进口同比下降19.2%,棉花价格指数平均每吨为人民币19000元。自2012年年底以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基本维持在每吨19000元—20000元之间。同时,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高价收储棉花,对进口棉花又实行严格的配额制。据悉,目前国内棉花进口实施配额管理制度,进口棉配额分两种:关税配额(简称1%关税配额)和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简称5%滑准税配额)。进口棉配额一直属于国家控制发放的特殊商品,超过配额进口的棉花将被征收40%的高额关税。对于不容易拿到棉花进口配额的小企业而言,只能通过购买配额的方式获取配额,每吨配额要额外支付3000~4000元,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近日,全国工商联称,棉花进口配额制度的弊端已很明显,建议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制度。据了解,棉花原料成本占到棉纱成本的70%以上,国内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纺织业的利润。正因为如此,个别棉纺企业不愿意从事生产活动,甚至直接进口棉纱,再倒卖给下游纺织面料或服装企业,直接影响中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2014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同时我们应该也看到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和利好消息。目前,我国实施棉花直补政策,棉价如果下跌,将有助于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获悉,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平稳发展,产品产量取得了稳定小幅增长。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这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内需消费扩大提供重要的依据基础。所以,纺织企业应关注今年行业发展的趋势,理清思路,加大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目前行业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认清形势,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2014年纺织行业的主题依旧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自我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华南城网纺织频道原创】
第三篇:泗阳县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泗阳县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纺织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了我县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现已形成了以棉纺织、绢丝制造为主,兼有毛纺、针织、服装行业等渐趋完备的产业体系,具有了一定比较优势和较好发展基础。但日前,受全球经济动荡、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县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均遇到较多困难,行业运行态势明显不佳,面临着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考验。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8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户,从业人员 3.5万人,全县含在建的棉纺生产规模超过150万纱锭、织布2000万米、成衣1亿件(套)。据统计数字,1至11月份,全县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33.90%;增加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20.3%。面对困境,我县纺织服装企业生产之所以能保持增长,主要由于2010年纺织服装行情较好,企业纷纷增加投入、扩充产能所致。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有泗绢、舒尔雅、许村家纺、泗水纺织等。在建的聚润纺织、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二、面临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1、市场稳定性较差。
2010年,因棉纺企业发展行情较好,导致棉花价格由年初的一万三每吨涨至三万四每吨,成本的加大收窄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棉-1-
纺企业因而转投原材料价格较低的化纤生产。今年,化纤原材料价格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常用的黑化纤从年初的八千元每吨,涨至目前的一万每吨,藏青化纤价格目前为一万一千五每吨,军绿、玫红等有色化纤价格目前为一万四左右。截止12月,棉花价格下降至一万八左右。但目前,各家企业发展思路不同,为避免趋同竞争再次出现,部分企业将继续以化纤生产为主。绢纺企业由于占市场份额较小,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条吐价格近两年维持在五、六万元每吨,并且订单随市场需求变动,总体发展比较平稳。
2、利润空间缩小。
年底,由于天气寒冷,企业尽量避开高峰用电,进一步降低用电费用。并且低温导致车间温湿度不够,对产品质量与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企业也纷纷作出相应措施。例如侨兴棉纺现在开了三个班,抓好温湿度的“日夜差”与“次差”,尽管这样仍旧影响产量,供不应求。亿洋针织还通过封门等方式维持车间保温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不下滑。目前,由于化纤产品销售价格抬不上去,泗阳大部分企业处于微亏状态,都打算12月底停产放假,年后开工。
3、产品技术含量低。
今年,受欧美债务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缺等因素影响,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狭小,甚至出现亏损现象,企业纷纷由自主生产转向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来维持企业的运转。泗阳代加工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于江阴等地,目前形势不佳,如涤棉的加工费价格为四千元,比年初降低了六百元左右。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设计能力不够,附加值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4、产品外销面临困境。
我县纺织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由于贸易壁垒、出口退税、欧美债务危机等因素,国外市场进口需求下降,并且用工、原材料等成本的增加使纺织服装出口的报价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削弱,从国外拿到的订单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出口大幅下降,企业出现限产现象。目前,原材料和用工价格的优势使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了欧美等国际市场棉纺产品订单的主要市场,现在印度进口棉纱为两万五每吨,比国内低近两千元;工人人均工资人民币三百元左右,是中国工人工资的六分之一。
5、资金缺口大,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周转资金不足,是棉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投资较大,所需的流动资金较多,从民间融资利息高、风险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借高利贷现象,贷款成本高。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使银根持续收紧,加之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不高,金融机构对这一行业放贷的控制更加严格,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再融资难度加大,很容易出现资金供需失衡的现象。
6、用工难的形势有所缓和。
目前,外地纺织企业工人的工资待遇尽管比本县的高,但是工
作时间更长,因而最近返乡的一线工人逐渐增多。年后,纺织企业招工暂无较大问题,用工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少数企业以乱承诺、抬高工资待遇等非正常手段无序竞争的现象,造成了行业内劳动力市场混乱。并且劳动力素质不高、培训工作跟不上也与用工强力需求的状况形成明显的反差。除了泗绢、舒尔雅等规模较大企业
聘请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外,小规模企业的一线工人和各类技术型员工仍有缺口。
三、思考与应对措施
纺织行业目前面临着重重困难,从企业自身来说,要沉着冷静,全面分析行业市场形势,采取对策,从容应对。
1、树立品牌意识。为应对能源、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应在原有竞争优势上,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创立自主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舒尔雅目前已批下来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专利。金频果积极发展现有品牌“娇柔”。泗绢集团每年都成功开发5个以上省级新产品,“苏丝SPCC”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一举实现了我县本土民营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的零的突破。
2、加快技术进步。
面对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只有降低生产成本,才是生存之道。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加大生产线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寻求利润空间。并尝试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现在泗绢集团已建立省级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绢纺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
3、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欧美债务危机,国际市场萎靡,以往主要依赖出口的纺织企业应该转变营销思路,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开发国内市场上,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4、改善用工环境。
今年下半年以来,侨兴棉纺、嘉泰纺织、舒尔雅、千仞岗等纺织服装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上涨三百元左右,达到二千二每月。为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一是做好企业员工稳定工作。杜绝企业虚假承诺,防止招工的无序竞争造成用工市场混乱和盲目流动。二是做好员工储备工作。继续加大宣传,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工作。并依托我县纺织学院和各类职业学校,加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三是做好构建和谐劳工关系工作。完善用工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吸引工人、留住工人。
5、增强金融扶持力度。
目前,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危机,为保护我县广大纺织企业,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确保企业资金链不能断掉。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推进银企合作,对于对纺织企业扶持较大的机构给予奖励补助。二是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降低银行融资的门槛、简化手续,扩大质押物范围,促使土地、股权等都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加大对纺织行业互助基金的配套,设立过桥资金,县财政负责筹集、监督和管理,专项用于纺织等行业企业“过桥还贷”资金周转。
6、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
一是协会应深入企业,分析研究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做好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并积极向县政府建言献策,认真发挥好政府与
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扩大交流合作。今后协会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外出学习知名纺织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同时可组织企业定期参加各类展会,开展经贸活动,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拓展市场。三是针对当前我县个别企业存在着低价竞争、互挖人才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律协调作用,营造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致力维护行业稳定。
面对危机,企业应树立信心,有政府的关怀、企业自身的努力,相信坚持便会迎来跨越发展的明天!
第四篇: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资料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工业随着经济复苏得到迅猛发展,如今已名副其实成为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中国生产的日用陶瓷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陈设艺术陶瓷产量是全球的65%,建筑陶瓷产量也占世界总产量半壁江山。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陶瓷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产业日益发展的同时,并存产能过剩、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分布不均衡,产区发展不平衡,产销失衡
行业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山东、福建等省份。这些地区,陶瓷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影响辐射面广,提供众多就业机会,成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部分区域陶瓷企业过度集中现象,随着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去平衡,也造成区域内污染严重,资源面临枯竭问题。而西北、东北、内蒙等地区,受限总体经济水平,尽管有资源优势,但陶瓷工业水平整体落
后,可发展空间巨大。
(二)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陶土资源过度开采
陶瓷行业本身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一些陶瓷产业密集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陶瓷行业对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现象尤为严重。我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过4000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2万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当惊人。很多地方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陶瓷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国内矿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阻碍了我国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制定相应法令、法规,整治行业污染,陶瓷行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三)行业利润水平低,产品低质化严重
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是一个强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陶瓷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低价格,行业利润水平不
断下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陶瓷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突破,从陶瓷大国成为陶瓷强国,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创新。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合理使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陶瓷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中国纺织业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中的土工材料、过滤材料、农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护材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草拟“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了未来5年至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过滤、土工、医用、农用、棚盖、复合材料、消防服、阻燃产品等多个领域。这些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在全面介绍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浅显探讨渭南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渭南市是全国优质棉产地之一,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90多万亩,年均产原棉14万吨,其中皮棉7万吨。产地主要在大荔、蒲城、临渭等地。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户,总产值15.4亿元。主要分布在大荔县、蒲城县、韩城市、高新区等。
全市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主要产地以大荔县为主。2011年大荔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皮棉产量4.3万吨,占全省60%左右。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共31户,棉纺能力28.75万锭、纺机3000余台、络筒机100台、精梳机20台、转杯纺机7台。年产纯棉中低支棉纱4.2万吨,中窄幅细布1200万米,现有先进的400吨大型打包机生产线11条,年加工原棉能力7万吨以上,占全省的52.4%,实现产值10亿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低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
陕西金盾纺织有限公司是渭南市最大的纺织企业,成立于2008年6月,是由金盾纺织(泾阳)有限公司收购两大国有企业(原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和陕西农垦光华纺织厂)后重组而成的大型民营纺织企业。公司生产规模为9万枚纱锭,2600台织布机,职工46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名,管理人员130名,占地面积480亩,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公司下设公司总部、大荔分公司和光华分公司。重组前原有两个厂分别建于五、六十年代,经过50多年的生产运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市属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大荔县纳税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渭南市纺织企业主营棉纱、涤棉纱、各类坯布并收购加工皮棉有棉纱、皮棉、棉短绒、棉籽等业务,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二、渭南市纺织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渭南市发展纺织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客观优势(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适合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生育的水分条件、成长的土壤条件等)。但从全市纺织业发展现状来看,又有历史形成的自身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充足的原材料。全市棉花年均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皮棉约7万吨。渭南市棉花种植水平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就是陕西省重要的棉花基地。2011年,全市棉花产量占到全省的90%左右。
2、充沛的人力资源。渭南市现有人口552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农村劳动力246万。渭南市目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渭南技术学院等一批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名扬全国,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熟操作、懂管理的年轻人才,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这些人力可随时召集上岗。
3、低廉的生产要素。渭南市火电装机容量为737万千瓦,工业用电价为0.69元/度。水资源总量达20.06亿立65B9米,工业生产用水为1.9元/吨,2011年渭南市工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是10万元/亩。
4、地理位置优越。渭南发展纺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渭南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东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渭南中心城市南部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
另外渭南处于国家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渭南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2.13%;实现利税10600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利税的1%左右。由于渭南市棉花质量不高、纺而不织、织而不制,多为21支左右产品,而利润空间大、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少。
2、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单一。目前主要以低档纺织织布为主,且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对外依存度大,缺乏下游的印染、服装、针织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3、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科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难以通过行业间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形成人才、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
4、缺少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企业需要发展的原材料、纺机配件、器材、纱线、坯布物流等多在外地分散完成,原辅料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获取信息慢,地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不活跃。
5、纺织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现仅有蒲城“玉女”,大荔“同兴”等品牌的手工织布,虽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多是作为沿海城市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原料供应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缺乏承载行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行业指导、政策支撑、融资等服务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渭南市纺织业发展方向
今后,渭南市纺织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改和引进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做大做强棉纺、织造,培育发展印染和服装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努力提高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比重。培育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渭南市纺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2、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住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具体包括:
①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等,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高效精梳机等新型纺纱设备。
②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纯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新型化学纤维应用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新型化学纤维纯纺和混纺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注重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为我省功能性服装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③加快印染产业的引进和技术进步。重点引进发展先进的印染整理生产线,增加宽幅印染、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性纺织品印染加工整理生产能力的比例;推广应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④加快服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2-3个品牌优势显着、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渭南市在原料、人力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引进以功能性职业装、休闲装为主导产品的服装企业。
⑤积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充分发挥我省新技术纤维—芳纶的研发应用优势,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开发医卫用纺织材料、蓬盖类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产品,提升渭南市纺织产业水平。
3、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的决策、经营和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在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如陕西金盾纺织公司、陕西同兴纺织公司等,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渭南市纺织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紧抓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条件,把渭南市打造成东部纺织企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之一。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提升渭南市纺织产品附加值或拉长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研发生产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无水印染工艺的现代化印染企业;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企业;具有纺织品牌优势的功能性服装企业。
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纺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要推动企业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